施耐庵像,于江苏盐城施耐庵纪念馆
施耐庵(1296年-1372年),名耳,字伯阳,又名子安,又字肇瑞,谱名彦端,斋号耐庵,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籍贯,有兴化说、苏州说、杭州说。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早自明朝时,就有人提出施耐庵就是元末明初南曲著名戏剧家之一的施惠。此说最早见于明人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即君美之传水浒,意欲供人说唱,耸人观听也,原非欲传信作也。”至清朝时,很多谈及施惠的人开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为一谈。如无名氏《传奇会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
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说。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认为“耐庵即施惠号”。此外,曲学大师吴梅也持此观点。
此后又有人考证《水浒传》中有江浙方言,并发现施惠的《幽阁记》中有一些描写和《水浒传》相似,以次推断二书皆出自同一人之手,施惠也就是施耐庵。但是很多人认为该证据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有关施耐庵和施惠的关系多数臆断,一些说法也只见与稗官野史。
此外施耐庵简介,戴不凡又认为“疑施耐庵即郭勋”。他认为郭勋刻水浒后才开始使用笔名“施耐庵”。但是这个论据并不能够立足,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浒》出现。
关于施耐庵的籍贯一直多有争议。自从在江苏省大丰市(今属江苏省盐城市)、兴化市(今属江苏省泰州市)一带发现了施耐庵的一些史料文物后,经过学者研究,基本上认为祖籍是泰州海陵县(今江苏省泰州市),鼻祖世居兴化,后迁苏州。施耐庵晚年为避战乱,又迁回兴化,旋即徙居白驹场(现属盐城市)。但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中对杭州地理的准确描述以及明显的杭州方言痕迹证明施耐庵是杭州人。
施耐庵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后裔。父亲施元德依靠撑船维持家计,母亲姓卞。有兄弟三人。
由于关于施耐庵生平的文字资料缺乏,研究者多采集许多施耐庵家乡的口头相传资料及后裔的口述和野史,来大致勾画出施耐庵的一生。而一度被认为是信史的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袁吉人《耐庵小史》则被认为是伪作。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施耐庵出生于平江路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由于家贫,无法上学。7岁开始,他只好通过自学学习。13岁后在浒墅关的一家私塾念书。
19岁时,他考中了秀才。并且同私塾教书先生的女儿季氏结婚。25岁时被苏州官吏荐为“孝行信义”,29岁考中举人。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36岁的施耐庵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的进士,也就是日后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的刘伯温。
得中进士后,施耐庵获朝廷委以钱塘县尹之职。但是当时由于做事情需要得到元人担任的达鲁花赤批准,施耐庵十分不得志。做了两年县尹,由于触怒元人,愤然辞官。在苏州施家桥办学授徒。在这里,他收下了一个商人的儿子罗贯中(也就是日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徒。其间施耐庵父亲和妻子相继逝世,随后续娶了申氏。此时他已经开始着手撰写《水浒传》。
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反元,其属下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于是在卞元亨的邀请下,施耐庵成为了张士诚的军师。在施耐庵地帮助下,张士诚从兴化一路打到苏州。此时,由于意见不合,施耐庵辞别张士诚,带着门人罗贯中四处游学。
开始施耐庵在常熟河阳山隐居,为当地一家姓徐的人家当教书先生。三年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推举施耐庵,但是他坚辞不就,只好离开河阳山,回到苏州施家桥。《水浒传》大体也是在此时写成。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包围苏州攻打张士诚。为了躲避战乱施耐庵简介,在好友的帮助下,施耐庵举家迁回兴化白驹场故居。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民间传抄开来。根据民间传说,刘伯温奉皇帝之命寻访施耐庵时,发现了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并带给了皇帝。朱元璋看过后,认为 “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当地官吏逮捕施耐庵。
施耐庵被关押一年多后被释放,但是身体已经不行。虽然有罗贯中的帮助,但是返家途中又染病不起,只好在淮安养病。第二年,也就是1372年客死于淮安。
民间传说,施耐庵墓地有两处。河阳山永庆寺西侧墓地是假的。据说是施耐庵在这里居住时结识的朋友陈聚、陈基兄弟所修。真墓则位于施家桥。
根据1962年出土的其子施让墓的“施让地券”记载,位于施家桥的施耐庵墓地是其孙施文昱在景泰四年从淮安迁葬与此。墓地西面有芦苇荡,相传“水泊梁山”的描写,多取材于此。其后人每年三月初一(忌日)和十月初二(生日)都会来此扫墓。一直延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此外,兴化县县长蔡公杰于1943年据《兴化县续志》所记,于县东施家桥修施耐庵墓,立碑书“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兴化县续志》关于施耐庵记载,源自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而该文所引内容被认为是近人伪作。
施耐庵弃官后,深感朝 败,民不聊生。当时有张士诚在苏州起兵称王,教书之余决心立志著书济民劝世。施耐庵又惧于文字狱,于是便以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曲笔为书。罗贯中帮助整理书稿。他们在书肆中翻找各种有关宋江起义的记载,逐渐写成此书。
施耐庵开始在河阳山隐居写书,后搬到白驹场。书中许多的景物描述,多取材自他隐居地周围的自然景色,其中梁山泊的描写被认为是以张士诚起义地的得胜湖、小阳山为背景。而书中的好汉的人物原型则许多来自张士诚的部下。
帮助他写书的不仅有亲戚和门人罗贯中,还有好友鲁渊、刘亮、陆谦等人。
施耐庵被朱元璋关进狱中后,关于他出狱的原因有不同的传说。民间传说是他又写了一部《封神演义》,朱元璋看过后觉得这根本怪力乱神,胡言乱语,认为施只是一个浮夸荒诞的疯子,因此释放了他。另一种说法是他又在狱中续写《水浒传》后五十回受招安的内容,朱元璋看后觉得他不是在歌颂农民起义,于是释放。但是《水浒传》还是被查禁。
施耐庵去世后,罗贯中将书稿整理后准备去当时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刻印。但是当地无人敢印这本书。罗贯中无奈,只好留在当地等待时机,并且又对《水浒传》重新进行了整理。不久后,他也染病去世。直到嘉靖年间,由朝廷派去抵御倭寇的宗臣得到罗贯中后人进呈,付诸刻印。
施耐庵元配季氏,后续娶申氏。有一子名施让,字以谦。
施耐庵非常博学,也很有才气,“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
亦有传说指施耐庵精通武术。
更多 >>
天明公主为救新罗真平王之女德曼中箭身亡,参见《大朝鲜帝国史》——韩国出版社1994年出版善德女王被称为“三国一统奠定者”。
新金氏新罗(356 ~ 661)第十一代君主(若从上古算到后金氏将近千年的话则是第二十七代)善德王(선덕왕),名金德曼(김덕만),又作金德万,据三国遗事(好险是用中文写的)卷第一记载,父亲真平王金白净”圣骨男尽(儿子无一留存)”,驾崩时为唐贞观六年(632),遂由长女即位,御国达十六年,出生年月不详
善德王以聪明著称,三国遗事记载了她英慧神武的相关传说,不过一看就知道是骗小民滴东西,以下以真实历史为主
贞观九年太宗遣使册封新罗国主,封乐浪郡主,领新罗王,拜为柱国,还预先送了一幅三色牡丹画给善德王(见三国遗事-纪异二-善德女王知几三事条),善德王看了后丢在一旁,说真花送来后必不香,随便种种就好,后果真如此,问到何以知之,善德王对曰,自古画花,哪有画花而无蝶,无蝶之花岂不是唐帝取笑寡人无耦,以阴德临国(哈哈)想不到唐太宗也蛮无聊的,没事消遣人家
武功上亦颇有留名,仁平四年(638)高句丽入侵,败之,仁平八年百济入侵,再败之,不过连续两次把其他两国惹怒了,仁平九年联合进攻,新罗只好向唐朝乞援,善德王亲自刺绣呈於太宗,诚意十足
在位十六年间,主动与中原交好,荈族子弟到中国学习,引进中国儒学,效法唐律令建立上行下效之中央集权,此时韩国茶道开始发展,并输入到日本,韩国佛教神印宗也在这时兴起,相对高百两国,新罗武功振盛,国内大治,又与唐交好,俨然有一统半岛之势
其时卫生条件不佳,对于病理无太大认识,医药辅以占卜明鬼论,命运是很公平的,大家滴寿命都不长,贞观二十一年(647)善德王崩于首都金城,也就是今天有一堆古迹遗址的南韩庆州市
善德王传位於侄女金胜曼,两代女主临朝为自古未有,金胜曼庙号为真德王,即位后追封善德王为圣祖皇姑,善德王以仁平二字为年号,个性温雅,受全国人民喜爱,庙号一个善字实至名归
在位七年的真德王,军事上则非常暴力,完全是充满野心滴帝国主义者,刚即位就藉口百济来攻,起全国之军越过边界,夺取百济十二城,又将俘虏三万余人尽数斩杀,百济震动,隔年再消灭百济军万余人,至此四国对立之局面彻底成形,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新罗与唐同步更换年号,新罗全国改官服官制,与唐联盟,古刹法兴以及神兴寺於真德王在位时落成
善德王在历史上的成就,主要在于她想了个怪招,突破朝鲜半岛三国之混乱局势,运用唐朝野心,成就了自己躲在背后喊打的代理人哲学,何必亲自上阵,自然有别人出头,两代以来之治国手腕,最后终于在新罗太宗文武王金法敏(善德女王的叔叔的曾孙)在位时,造就了统一新罗时代(676 ~ 901)来临
高宗永徽五年百济亡国(654),这场战争里新罗却仅仅出了区区五万兵马(),几乎是坐收世仇被消灭,等目的达成,又反过来与唐军大动刀兵,高宗仪凤元年(676)二月甲戌,不堪新罗整天来乱,继放弃熊津地区五都督府后,唐安东都护府北迁辽东(今辽宁抚顺境内),新罗占据前高句丽都城平壤,大同江以南尽为新罗所有
撇开其身分地位,金德曼此人甚至被新罗史书称为”智慧之源”,可见受欢迎程度,传位於侄女,史书上也没见谁出来反对,公认为新罗终究一统三国,结束长久战乱滴先驱功臣,对东亚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列名世界百大君主之一
新罗本纪-善德女王-五年五月条里面,记载的善德论蛙鸣(蛙暮大集宫西玉门池王闻之谓左右曰蛙暮怒目兵士之相也吾尝闻西南边亦有地名玉门谷者必有贼兵潜入其中乎乃命将军阏川弼呑等往搜之果有百济将军于召欲袭独山城率甲士五百人来伏其处阏川掩袭尽杀之青蛙有怒形兵士之像玉门者女根也女为阴也其色白白西方也故知兵在西方男根入于女根则必死矣以是知其易捉于是群臣皆服其圣智),虽然以今天眼光来看实荒唐尔,但显示出两点:其一是善德王谈吐不俗,讲话时必然常常有神来之笔,其二是她对於国家情报机器与军务掌握得相当确实
1931年,元贞毅然离开官场,放弃政务,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甘肃学院、甘肃农业学校教授化学、物理、地质、土壤、英文等课程。1939年,应兰州“八社”聘请,由八大社作校董,在兰州文庙旧址创办了兰州志果中学。次年8月,由于赵的学识和声望,董事会力荐他出任校长。由于“八社”第三筹款困难,他慷慨解囊,将自家广武门附近的52间房屋捐出济急,后又把雁滩北面100多亩沙地献出作为学生实习务农之用,使学校在危难之中得到巩固。他坚持开门办学,延聘名师任教,有时个别教师偶有疾恙告假,老校长亲自补课,绝不让学生荒疏学业。初、高中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国文等课,他皆胜任。特别是他承担全校“英文典故大全”一课,以英语讲授英语提问,对学生提高很快。他爱生如子,有教无类,对官僚豪门子女,绝不特殊照顾,褒贬奖惩一视同仁;对后进学生循循善诱,启迪觉悟,做到“严而不苛,罚而不虐,爱而不溺,怜而不戚,训而不斥,责而不詈”。因而凡志果中学毕业者,皆品学兼优。
上学缴费,天经地义,这是私立学校的一条规矩;然而志果创办初期,学生到志果上学,除了象征性地收两元报名费之外,从没收过高额学费,这是赵元贞办学初立的一条规矩。在他看来,办学就是办学,不是经商,不能借办学来赚学生的钱。不要说在抗日战争那样艰苦的岁月,就是在和平年代,借办学赚钱也是当时许多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正常运转只有靠有限的校产和八社的资助了。好在志果创办初只招了一个班,36个学生,连校长在内,学校的工作人员和兼职教师也只有6个人,不仅支出不多,而且许多人出于对赵元贞的仰慕和尊敬,来志果教书,纯是一种友情支援,连续多年分文不取,这无疑大大地减轻了赵元贞办学的压力。
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班级、学生人数的增加,志果中学不仅有了初中,而且还办了高中;不仅招了男生,而且打破校禁,还招了女生,学生人数最多时,达 1400多人,成为陇上在校人数最多的私立学校。所聘专、兼职教师亦多达数十人,靠友情支援显然已很不现实,解决办学经费已成志果燃眉之急。据《自述》言:“经费是私立学校之命脉,在本校困难达于极点,初则校董会勒予(接济-笔者)救命,被遗弃后(和校董会意见不合所致-笔者),不得不从事募捐,有时甚至由学生演剧卖票,添补杂费。”郭寄峤任省主席时,曾命教育厅两次筹资四千元法币资助,但由于法币贬值,所助之款还不足以支付每月买纸之用,办学之艰难,非今人所能想象。
为了救急,赵元贞先捐出私房五十二间来弥补经费之不足,继而又把雁滩的百余亩私田捐出来,供学生实习务农之用。但这仍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教室和经费仍困扰着赵元贞。作为一校之长,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学期仍不忘减、免家境困难学生的学费。 1948年,赵元贞邀请已任武威师范校长有四年时间的孙文山来兰筹办志果学院。据孙老说,志果学院选址五泉山,当时已托了好多土坯,并且已有一间教室、几间宿舍和一间办公室。计划先办一个医科系和一个文史系,然后再逐步发展。依赵元贞的办学思路,像天津南开大学一样,先中学,后大学,一定要把志果学院办成全国有名的大学。但由于时局的变化,赵元贞办大学的宏愿未果。
40年代后期,元贞第二次率勘探队对宁夏省银川、中卫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普查,最后绘成《宁夏区矿产分布图》。 建国后,志果中学改名为兰州市第二中学,元贞继续担任校长。1950年,元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教育厅副厅长。他以丰富的教育行政管理经验,精心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特别对筹划和发展中等教育做出了显著成绩。同时,他仍坚持到第二中学授课,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关心和解决师生工作和生活问题,深受师生爱戴。同时,元贞还担任甘肃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省政协常委。1960年,任省政协副主席,兼任《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编委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元贞受到冲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询问元贞博士近况。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过问下,甘肃省为元贞落实政策,恢复工资待遇和省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职务。晚年,他仍兢兢业业,尽职尽心,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政治协商制度,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