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官至上将,包办婚姻的妻子不识字,有人劝他再娶,他却拒绝了

他官至上将,包办婚姻的妻子不识字,有人劝他再娶,他却拒绝了,第1张

张治中是爱国将领,在民国时期官至上将,而他的妻子不但和他是包办婚姻,而且不识字。当时很多达官贵人要么抛弃包办婚姻的发妻,要么再娶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学生。可是张治中对妻子情深意重,不但没有抛弃妻子,也没有纳妾。 这世间有种人自己不讲道德,还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不讲道德,居然有人看不惯张治中有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觉得他们不般配,竟然提议张治中再娶一个美貌娇妻。 听到如此提议,张治中很生气,严辞拒绝,还说:「 ”她是我的结发妻,和我同甘共苦,还是我孩子的母亲,也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代,何以面见家乡父老?” 张治中出生于清朝末年,家境贫穷,祖父和父亲都是普通劳动者,但是他父亲很有见识,无论家里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读书。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的时间有十年。 后来张治中因家贫无力升学,只能在「 ”吕德胜号”商铺里做过学徒。但当学徒也并非是坏事,从那时他接触并阅读报纸,喜欢写字,开阔了眼界,然后参加反清斗争,一步一步走向事业煌煌。 包办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张治中家境贫穷,他父母给他娶的妻子自然是贫家女子。张治中的妻子洪希厚当然出身贫穷人家,贫穷人家是无钱送女儿上学读书的,所以洪希厚不识字。 张治中有文化,发妻洪希厚没文化,两人没有共同语言,可是张治中从来没有嫌弃过妻子,反而尊重妻子,忠于妻子。洪希厚虽然相貌不出众,也没啥文化,可是她为人温柔贤惠,勤俭持家,让张治中后顾无忧,可以专心奋斗事业。 洪希厚为丈夫生下了三女两子,她不但精心抚养自己的儿女,还抚养大了张治中的幼弟张文心,张文心七岁时由洪希厚带大,虽是叔嫂,却情如母子。 后来张治中准备赴淞沪抗日战场,张文心也要奔赴战场。洪希厚怕战场中枪弹无眼,张文心遇到生命危险,就向张治中提出要求,希望开战时,让张文心跟随张治中身边,这样安全。可是却被张治中拒绝,原因是他的家属要和普通士兵一样,不能例外。 当然张文心吉人天相,没有在战场上牺牲,1995年才病逝,享年89岁,这是后话了。 张治中对妻子洪希厚非常有情义,只要不打仗,他就待在妻子身边,他们相互相伴一生,白头到老。一旦有什么应酬,张治中也带着妻子,从不嫌弃妻子是旧式妇女。 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发达后还对自己的结发妻有情有义,张治中就是这样做的,他在婚姻上的道德让人敬佩。

  上将刘亚楼夫人是翟云英。

  翟云英:解放军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夫人。翟云英女士是混血儿,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翟云英的苏联名字叫塔玛拉,是苏联红军“中国团”战士翟凤歧与伊万诺沃市纺织厂女工安娜的女儿。一家人在1929年4月回到中国大连,当时翟云英只有一岁。1947年5月,时任旅(顺)大(连)地委工作人员的她与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结婚。

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爱国者梁漱溟先生在周游世界之后,曾在对友人的信中说过:"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梁先生说得很对,我国自从1840年被西方列强用舰船重炮轰开国门之后,忍受了一百多年的霸凌与欺辱。

在这个屈辱的时期中,国家的利益被列强把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而如今我们繁荣的生活,都是因为在那个时期有无数英勇的先辈,他们怀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情怀,与侵略者英勇不屈的斗争,这才换来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

当然在这种混乱的年代,也是无数男子汉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尤其是在解放军之中,就有很多为民族复兴、革命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我国曾在1955年举行过授衔仪式,根据他们的功绩颁发军衔。而在众多的将帅之中,有一个"六星上将"格外引人注目。

身经百战的将军

这位"六星上将"就是洪学智司令员。洪学智将军出生于我国的安徽省金寨县,1913年生人。那个时候金寨县土匪横行,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由于金寨县又处于群山之中,所以即使政府派兵来剿匪,可土匪等官兵一来就躲进深山,官兵一走在继续烧杀劫掠,所以土匪为祸一方的现象逐渐成为了当地的顽疾。

不过这种情况在洪学智十五岁的时候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因为在这一年一个名为***的组织率领军队来到了金寨县。红军到了当地第一件事就是和当地的土匪打"游击战",可土匪怎么会是红军的对手?没多长时间当地的土匪就被肃清干净了。洪学智对此感到佩服不已,就偷偷参了军,从此成为红军中的一名"小鬼"。

随后洪学智跟随着红军四处征战,参加过对国民党反对派的战斗,也跟着大部队过过草地,在长征途中患病险些没走出来,但也是这个过程锻炼了洪学哲的意志,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争中洪学智成长得很快,在抗日战争中,年仅二十多岁的洪学智就已经成为团级干部,被中央委以重任。抗日战争结束后,洪学智奉命跟随林彪前往东北,并在之后组建的"四野"中担任第十五兵团的第一副司令,参加解放战争。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随着中央的一声令下,洪学智又跟着彭老总到了朝鲜战场,担任第一兵团的政委,率部先后参加了"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以及"金城战役"等等一系列重大作战任务,可以说洪学智将军的前半生都是在征战中度过的。

"六星上将"

1955年中央组织解放军将领的"授衔仪式",洪学智也因为他对革命工作的重大贡献,被授予"上将军衔"。然而不久之后,全国衍生出了一些激进政策。军衔制度也在这个时期被取消,洪学智和许多对革命有着重大贡献的英雄们,一下子失去了这份荣誉,只剩下职务名称。

洪学智自己对此倒是毫不在意,老一辈的革命家都有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他们参加革命工作,只是想要创造一个"人人可以吃得饱、穿得暖,不受外国人欺负的新中国"至于自己个人的兴衰荣辱那是毫不在意的。

所以即使洪学智失去这份荣誉,还是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在这期间洪学智还参加了我国对印度、越南的军事指挥行动,并获得大胜。

到了1988年,我国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党中央决定恢复军队中的军衔制度。洪学智在这次的授衔活动中,再次被授予上将的军衔。因为两次授衔都被授予上将军衔,上将的肩带上带有三颗星,所以由于洪学智这两次"上将"的经历,很多之前的战友看到洪学智,都调侃洪学智是"六星上将"。

要知道我国的军衔制度,军衔中最多也就是带五颗星,现在突然出了一位"六星上将",大家觉得有趣,一下子传扬开来。洪老明知这是对他的一种调侃,可对此也是毫不在意。

虎父无犬子

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的女人"。洪学智将军能在事业上这么成功,当然也离不开家里的那位贤内助。洪学智将军的夫人名叫张文,是一位文艺工作者。两人的相识也是在一次部队的联欢会上,那时候二十多岁的洪学智,一眼就看中了站在舞台中央唱歌的张文。

后来在周总理的介绍下,张文和洪学智正式开始交往,慢慢地张文发现洪学智不仅有英勇无畏的一面,也有着类似于文人的那种温柔和儒雅,张文被洪学智征服了。两人结婚几年后,他们的孩子先后出生,但是在那样的战争岁月洪学智不可能每天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所以教导孩子们长大成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张文的肩上。

当然张文也很好的担当起了母亲的责任,将他们的孩子都教育得很好,特别是大儿子洪虎和二儿子洪豹。洪虎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从了政,一心一意的为老百姓办事,洪豹继承了父亲的勇武长大后参了军,还曾瞒着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获得不少了荣誉。如今,洪虎已经成为了吉林省省长,洪豹也成为了共和国的少将,张文也年过百岁。

总结

洪学智将军15岁从军,一生戎马生涯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因为他的心中装的是人民,时至今日洪学智将军已经去世,英雄离世总是让人悲痛不已,将军的妻子张文也已经到达了百岁的高龄。不过虽然以洪老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离世,但是他们的功绩将永世长存。

说起麦克阿瑟,想必大多数人都能在后面接一句“五星上将”,让人听上去就感觉到了他的厉害,但是美国军队中这不是最高荣誉,乔治•华盛顿曾被授予美国史上最高的荣誉“六星上将”,这可是比元帅还高的军衔,不过我国没有星级上将的说法,可有一位将军被两次授为上将,堪称唯一的“六星上将”,他的妻子如今百岁高龄,有一个省长儿子和一个少将儿子,这位将军到底是谁呢?

1913年洪学智出生于安徽金寨县,16岁时洪学智成为***员,他参加过许多战斗,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又在红军大学学习过,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双保险”使洪学智不论参与什么战斗都能够运用所学并结合实际取得胜利。

1945年洪学智作为总指挥带领部队攻克阜宁,将敌人全部歼灭,这也是新四军在华中战场的第一次取胜;1950年洪学智率领海南参战部队成功解放海南万山群岛,这场战役开始前,洪学智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国军守军还未站稳脚跟,于是他抓住这个契机指挥各部队逐岛攻击,挨个击破,全歼守敌,战斗历时75天,国军深深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万山群岛各岛屿都被人民解放军攻下,另外还缴获11艘舰船,此次战役取得胜利是我国海军初创时期首次与陆军一同登陆作战,有力的保障了海上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安全;朝鲜战争爆发后,洪学智是志愿军后勤司令员,在“反绞杀”战斗中,他攻守兼备,组织领导后勤部队建立了一条强有力的运输线,粉碎了敌军想要把朝鲜半岛变为曾经的亚平宁半岛的企图。这些仅仅是洪学智一生革命历程中的一部分而已,他值得被称赞为“优秀”的革命者,因此他被两授上将,分别是1955年和1988年,国内仅此一人,国外更是没有先例。

洪学智是位老革命家,他的夫人当然也同他一样,两人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都是彼此难以忘记的美好记忆。他的夫人张文在跟随红军参加长征期间与洪学智结缘,张文不怕吃苦、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精神让洪学智注意到了队伍里这个独特的姑娘,他们的婚礼也是在长征路上完成的,很具有纪念意义,结婚后张文一直陪伴在洪学智身边,他到哪里打仗她就跟去那里,除了在生活上尽心尽力照顾他,更是在精神上支持、鼓励他,成为洪学智的精神寄托。如今张文已经101岁,但是她的身体依然 健康 ,与增长的年龄相反的是她的精神状态似乎越来越好。

洪学智和张文共有六个孩子,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大儿子洪虎尽管没有走父亲走过的路,但他也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做得非常好,曾担任吉林省省长,二儿子洪豹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身体素质很适合做一个军人,所以洪豹选择了军人的路,曾担任天津警备区的副司令员,他没有让父母失望,更没有辜负自己,后来还被评为少将。

洪学智将军一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爱国之情和救国初衷,不仅自己对国家做贡献,更是培养了优秀的子女在各个领域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将门之子身上必然带着洪学智的优秀品质,洪学智将军配得上“六星上将”之称。

李贞,从无知童养媳到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革命与婚姻相互交缠,在血与火交融的戎马生涯中, 李贞曾三次结婚,两次失子,一生历经坎坷 ,她的信条贯彻了她的一生: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放松。

1908年1月,李贞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一个十分重男轻女的贫苦农民家庭。李贞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5个姐姐,在怀李贞时,她的父母都寄予厚望,希望是个男孩,可惜,还是个女孩。 李贞6岁那,她的父亲因为收成不好,压力太大,再加上又没有儿子继承香火,郁郁而终。 家中的顶梁柱倒塌,生活的重担都落在李贞母亲肩上,但一个乡野农妇,哪养得起那么多人,为了不让女儿们饿死,只能把女儿一个个送出去当童养媳。 李贞当然也不例外,她被送去做了古家儿子古天顺的童养媳,说是童养媳,其实跟丫鬟没两样,在古家的那些日子里,李贞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洗衣、做饭、打扫,什么都做,还古天顺和她婆婆还是一个不如意就是破口大骂、拳打脚踢。

1924年,16岁的李贞与20岁的古天顺举行了婚礼。由于长期承受着古家的虐待,李贞对古家怀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敌意,对古天顺也是如此,虽然表面顺从,但内心却毫无爱情可言。 有一次,李贞上山砍柴,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待她把柴抗回家时,全身上下已经湿透了,和从水里捞出来的没两样。与此同时,古家其他人业从田里劳作回来,同样被雨淋湿了。但因为没有干衣服换,婆婆就开始责骂李贞偷懒,没有把衣服洗出来。

李贞实在是忍不了了,生气地回嘴:“我上山砍柴去了,哪有时间洗衣服呢?”古天顺见她竟然敢跟母亲顶嘴,抄起一根棍子就朝她头上劈下来,古天顺的粗暴行为,使李贞伤心透了。她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绝望,天大地大,自己却没有一个容身之处,与其早晚被古家活活打死,不如自己先解决了自己!于是, 李贞穿着一身湿衣服,直接跑去河边自杀了,还是邻居看见把她救了过来。

1926年春天,革命组织来到李贞的家乡,四处宣传进步思想,还成立了一个妇女解放协会 。刚满18不久的李贞知道后, 直觉告诉她,这会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于是李贞急急忙忙跑到组织的宣传处,希望报名加入组织。童养媳出身的李贞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开启她的思想解放之路。

同年10月,北伐军进入浏阳,由群众组织的各种公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李贞则带头,率领着妇女们做军鞋、搞宣传、筹兵粮,成了永和地区小有名气的女革命者 ,这时的她已然脱胎换骨,犹如新生。不久,她便因出色的表现被选为永和区妇联委员。

1927年3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思想境界更上了一层楼。 在李贞不断成长的时候,她丈夫古天顺的思想却依然愚昧、无知。李贞好几次动员他参加革命,都被他骂走了。 于是,里贞干脆直接住到永和区上,一连十几天甚至一个多月不回家,这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夫妻关系变得更加名存实亡了。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湖南立刻发生了“马日事变”。李贞被国民党通缉,告示贴满了整个永和街。 胆小怕事的古家被吓坏了,十分害怕李贞拖累了古家,反复申明李贞早就和古家断了关系,并急忙给李贞母亲送去了休书。 当时李贞正躲在母亲家屋后的深山里,送饭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她时, 李贞不如释重负地笑了,她高兴自己摆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终于可以完全自由地投身于革命之中。

1927年10月,王首道、张启龙等党员奉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来到溯阳东乡,目的是早日重建组织。抵达目的地后,二人迅速联系上了李贞同志,短暂的商榷后,迅速组建起了中共浏东游击队,并由李贞担任委员长。

张启龙生于1900年,和李贞是老乡,都是永和人,曾任中共永和区委书记。对于这个年轻有为的同乡领导,李贞一直十分崇拜,并在日常的工作相处中,逐渐由敬生爱,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儿女情长必须排在革命奋斗之下,因此她一直将感情藏在心底。其实,张启龙也早注意到了干劲十足的李贞,不过考虑到他们的上下级关系,加上也不清楚李贞的心意,张启龙也没有向李贞表达过自己的感情。这时,一场特殊的战斗促成了他俩的婚姻。

1928年5月,张启龙受上级指示去到湘东开会,途中经过一个叫观音塘的地方时,被反动团的团丁抓住了 。大家迅速商量营救方案,因为观音塘对婚事的监查最为放松,最后 选定以假扮迎亲的方式来麻 痹敌人,出其不意,救出张启龙。 李贞是“新娘”的最佳人选,坐在花轿里蓄势待发。

“迎亲队伍”过卡后,便直直往团防局走去,一到门口,“轿夫”们突然停下,从花轿里取出枪,打倒哨兵挺进大门。“新娘”李贞也麻利地跳出花轿,连头饰也顾不得取下,提着枪就和队员们一起冲进团防局。这时,游击队长李石雄也带着另一部分游击队员从外面攻打过来,大家里应外合,很快就打跑了团防武装,从牢里救出了张启龙。 同志们早就看出张启龙和李贞之间的感情,等着他们的好消息,无奈他们一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便顺势挑破了两人的窗户纸,对张启龙开起了玩笑:“ 你这次得救,可要好好感谢新娘子李贞咧! ” “要怎么感谢呢”张启龙问。

有人便说:“当然是让她做一次真正的新娘子咯!” 张启龙望着披红戴冠、满脸通红的李贞,迟疑了下,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意,望向了李贞,李贞羞涩地点了点头。几天后,他们在游击队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他们这段传奇又浪漫的婚姻,至今在浏阳一带广为流传。

1929年初,李贞怀孕了,这对任何一对恩爱的夫妻来说,都是一件难得的大喜事,李贞和张启龙也不例外。 然而,残酷的战争很快扼杀了他们的喜悦。一天,李贞带领的游击队员与敌人在一个叫拾捌折的地方发生了遭遇战。他们与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但是双方的人数实在是差距太大了,李贞和仅剩的4个战友被敌人们逼上了祖师崖的山头。

5个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重重合围的敌人又步步紧逼,身后是几步之遥的悬崖 ,面临这样的死局, 李贞决定赌一把,对战友们喊道: “我们决不能让敌人抓活的!是***员就跟着我往下跳!” 说完便率先转身往悬崖上跳去!所有战友都跟着李贞一样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这次跳崖,三人牺牲,李贞和另一名战友侥幸落到树上,活了下来。

但李贞四个月的孩子在猛烈的撞击下流产了 。不久,李贞离开游击队去地方任职,先后担任洲阳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中共平江县委军事部长兼妇委书记等职。张启龙则调任中共湘东特委书记。他们成了湘鄂赣苏区一对著名的革命夫妻。

1933年,党内“左”倾错误日益严重,牵连者众多, 张启龙被冠以“阶级异己分子” ,被秘密关押。 李贞作为张启龙的妻子,要么马上和张启龙离婚,要么划清界限;要么和张启龙一起连坐。 李贞怎么可能在危难时刻抛弃心爱的丈夫, 张启龙为了不牵连李贞,主动提出离婚,在监狱中签了离婚协议。

李贞接到判离通知后,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多次到保卫局申诉,请求保持他们的夫妻关系,但遭到了无情地拒绝。一对革命爱侣就这样被“左”倾错误路线生生拆散了。离婚后的李贞,被派到瑞金党校学习。

1934年,李贞重回湘赣苏区任职,担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部长,不久,甘泗淇从苏联留学回国,受党组织委派来湘赣苏区红六军团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与组织部长李贞在一起工作。 两个人互相接触的机会多了,对彼此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两颗心也靠得越来越近了。

但李贞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还结过两次婚,肯定配不上留学归来的甘泗淇。 最后还是在红二军总指挥贺龙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撮合下,在长征即将开始的时候,由贺龙亲自主婚喜结良缘。

长征途中,战斗频繁,气候极端,供应紧张,漫长而艰难,此时恰逢李贞的第二次怀孕, 组织上考虑到这些情况,决定让怀孕的李贞就地留下,等孩子生下再说,但李贞坚决不同意,誓要随部队继续前进。

长征途中,为精简机关,军团组织部只留下三个干部,人员少,工作量大,李贞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很快,听到消息的甘泗淇也赶来了。由于战斗需要,甘泗淇和李贞虽都在长征途中,但两个人带领着不同的部队分开行动。

长征途中李贞挺着大肚子,吃尽了苦,而甘泗淇的工作既要指挥战斗,还要做部队的政治工作,根本无暇照顾李贞。只有一次李贞病倒,得了伤寒病时,在贺龙和任弼时的“命令”下,甘泗淇才得以赶到李贞身边。 部队过草地时,李贞已怀孕7个多月,恰恰在这最艰苦难走的时候,李贞早产了。

这个时候,大人吃树皮都不一定能过活,更别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了,没多久,这可怜的小生命便夭折了。 孩子的打击,产后的虚弱,伤病的侵袭,使李贞高烧不退,常常昏迷不醒。这时候,甘泗淇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地来照顾她。

李贞骑不了马,甘泗淇就背着她走。战友们还为李贞做了副担架抬着,甘泗淇很受感动,只要他在,必定会抬起承重最多的那一头,说什么都不肯换人休息。患难与共的夫妻二人就这样,相互扶持着,一路到了陕北。

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李贞告别前线,急流勇退,在担任起了后方的宣传工作,同时担任妇女干部学校校长,而甘泗淇也没闲着,一直奋战在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李贞也因为工作的调动,调到甘泗淇所在的西北野战军,任政治部秘书长,后来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参加了解放大两北的一系列战役。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甘泗淇、李贞一同走进中南海怀仁堂,接受周恩来总理的授衔。甘泗淇授予上将军衔,李贞授予少将军衔,周总理亲自为李贞授衔,并对李贞说: “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与甘泗淇也是唯一一对‘夫妻将星’啊!” 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了第一个女将军和第一对将军夫妇。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岁大寿刚过两个月,便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匆匆离开了相依为命30年的妻子李贞。1980年,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李贞的级别定在大军区副职级。可是,李贞仍住在原来的,空荡荡的,没有一间像样的家具房子里, 每回节假日亲友战友们过来探望,会客的小厅基本上就会挤得坐不下,身边人都觉得以她的功勋与身份不应该住在这么破旧狭小的老房子里。

可李贞却不这么认为,她语重心长地说: “这样的房子有什么不好的,有个住处就很好了,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只有置身于群众之中,就永远不会脱离群众嘛!” 最后,还是国家出面,好说歹说总算将她迁入了居住环境相对舒适的干部楼房。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 李贞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先后不断收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 ,孩子们在她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为她送终,却在为她整理遗物时发现,除了4枚记录着她辉煌而荣耀过去的勋章外,李贞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1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1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万元人民币和战争年代留下的2根小金条。

即使是这样,李贞还是选择将所剩不多的积蓄做了如下安排—— 1根金条捐至浏阳县,也就是自己的家乡报答其养育恩德,另1根则捐给丈夫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其余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赠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上交。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临走前还在为了党和人民着想,尽最后所能地去多帮,在场的人无不感慨万千。

李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人民、***;离去时,留下的依旧只有对党、孩子、丈夫、家乡的爱。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放松!李贞,不愧是开国第一女将军!

张爱萍,名字乍听上去有点女性化,不过他可不是女人,他可是新中国鼎鼎有名的开国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不过,对于熟悉张爱萍的人来说,张爱萍远不止开国上将这么简单,他不仅是新中国海军的创始人,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作为一名军人,张爱萍为建设新中国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为国建功立业的张爱萍,在生活里也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人,他的摄影水平也是顶级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他给他的爱人李又兰拍摄的照片,照片里的李又兰清新阳光,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和张爱萍站在一起,非常得体。

作为新四军的军中一枝花,李又兰最开始的丈夫并不是张爱萍,而是我们许多人都熟悉的项英的夫人,1941年,年仅22岁的李又兰与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结婚,不过,结婚不久,皖南事变就发生,项英就被害。此后,李又兰结识时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的张爱萍,并于1942年结婚。婚后,张爱萍和李又兰这对革命伉俪恩爱有加,虽然终日在战火纷飞中,但丝毫不影响两人的甜蜜。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组李又兰珍贵的生活照片,大多都是张爱萍给李又兰拍摄的,一起来品味下开国上将和军中一枝花的“血色浪漫”。

1944年李又兰在反“扫荡”期间与许多军属均到乡间隐蔽。她在旅途中历尽艰辛,九死一生,此时又重新回到部队,回到自己爱人的身边。这张照片也是张爱萍拍摄的,很好地体现了李又兰回归的期盼和兴奋。

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提到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近现代有一位功勋甚重的人,也是一路经历坎坷奋斗,终成一代名将,家庭稍有遗憾也算圆满,教导有方,子女发展都很不错。说的便是陈锡联将军,早年参军入党,为之奋斗一生。于公无愧,于私, 妻儿是他难舍的牵挂。

陈锡联于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29年,年仅14岁的陈锡联,加入工农红军队伍。如今14岁的孩童仍旧在教室读书,享受教育的美好,他们享受是以前一辈人打下的江山为前提。

虽然他年纪小,但 机智果敢,智勇兼备 ,因此并不能成为他前往一线,加官进爵的阻力。年纪尚小的他好比一股新鲜的血液,添加到红军的队伍中,壮大其力量。

许是,年少热血又满怀抱负,小小年纪的他取得不少骄人的成就,但他没有丝毫懈怠,而是 踌躇满志,再接再励 。1931年,便担任政治指导员,参与反围剿,并且助力所在队伍取得胜利。也因其英勇作战荣获" 小钢炮" 之名。

陈锡联将军投身于此, 即是满心热爱,也是嫉恶如仇 。若说抗战之前的战役胜利是小打小闹,那么在抗战中,他则发挥最大精力,势必将侵略国土之人,赶出他所热爱的土地。

全面抗战初期,陈锡联将军率领部将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 战机24架 。出师第一仗,便便取得如此成就,不可谓不喜人。此次战役不仅使得陈锡联信心倍增,也令八路军威望高升,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的侵略势力。

此后的陈锡联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在 "百团大战" 中,率部进攻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红军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战斗中,不缺鲁莽军汉,难得的是如同陈锡联的小谋略。豫北战役中,避其锋芒,聚而歼之,取得以少胜多的光荣一战;淮海战役中,前沿考察,周密部署,终是一夜激战,全歼敌方。

这些战役的胜利,使得两方战力及局势发生了鲜明对比,极大的减少了我党军队的作战压力给予敌对势力迎头痛击,使得战争形势向我方倾斜, 为全面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建国后,除却任炮兵司令员外,后身兼数职,任炮兵学院院长,为新中国的炮兵发展做了开创性工作。导弹选址,他 多次深入荒漠 ,积极勘察,掌一手资料,为其做出重要贡献。

俗话说铁汉柔情,即是在外如何英勇善战,也需要内人的温柔。在上海的修整落脚,使得陈锡联遇到此生的良缘。王璇梅是陈赓妻子的妹妹, 自其妻子逝世后,也多有照顾。

毕业后,王璇梅参加南下工作团,途径上海,前往探望母亲,巧合之下,与在此休整的姐夫陈赓相遇, 其见妻妹出落的落落大方 ,便留有撮合的心思。而其与陈锡联并肩作战,对其为人也多有了解,遂介绍两人见面。

也许仅是有 撮合之心 ,不成便罢。谁知两人一见钟情,在聊天中更是惺惺相惜,渐生好感,认为彼此即是此生的良缘。好事不拖延,没过多久,两人便结成伴侣,双宿双飞。

于此之前, 陈锡联曾有一妻,并孕育一子 。许是条件的艰苦,身体虚弱,其妻子便早早的去了。如今,与王璇梅的婚姻中,他也将其长子交由其抚养。

王璇梅素来为人和善,心思正直,对于抚养丈夫前妻的儿子,也没有怨言, 如同亲生仔细看护。 奈何长子体弱多病,早年又无母亲悉心照顾,在王璇梅接手照顾孩子不久,孩子不幸染病夭折。长子的夭折,也成为了陈锡联心中无法磨灭的痛,毕竟早些年,他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看儿子。

陈锡联与王璇梅琴瑟和鸣,两人结婚后,于和平不久,便孕育有3子1女,从现在看来,其子女的发展也都不错。 长子陈再强 ,生于1950年。结合时间以及名字,便可知陈锡联将军对国家富强粉强烈期盼。长子如同父亲一般,虽是和平年代,却仍志在报国,投身军事。

虽有身居高位的父亲,但丝毫没有想要利用父亲职务之便的想法,脚踏实地, 最终受衔大校 。如此有抱负之子,不靠他人,也是难得。

次子陈再文 ,仅比长兄小一岁,自小喜爱飞机模型,与哥哥同样一心为国。儿子志在为国,陈锡联也十分欣慰。他终是进修空军,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如果他的飞行事业持续下去,必然是前途光芒一片。天有不测风云,陈再文在一次飞行任务中,由于飞机失事,在男人一朵花的年纪不幸遇难。

小儿子名为陈再方, 也许意为,好男儿志在四方。他们家庭可以说是军人世家,不出意外的,陈再方也于1968年参军入伍。同样,他是他们家庭中,文凭较高的一人。

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按照他的意思也许是,军人也需要能文能武,既要出手能保卫国家,也要静坐了解国家文化 历史 。他被授予 少将 ,不过几年便升为 中将军衔 ,曾担任解放军总装备部 科技 委副主任一职。

陈锡联儿子众多,女儿却只有一位,也是视若珍宝,但也恰恰是女儿在众多子女中为最令人敬佩的存在。她就是 陈再红,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受尽了父母兄长的宠爱,也是如此,身为女儿身的她,并没有同父兄一般早早的投身军队,而是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她兢兢业业,做好身为老师的本分。

在她教育生涯中,也断断续续为国家输送了不少各行各业的人才,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教育人士。陈锡联将军, 一生戎马,也终得一身功名。 他的子女,也不负期望,于各行业中发光发热,各有建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67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