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2、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
3、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扩展资料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壮族
广西接新娘流程
广西接新娘流程,到底在广西地区女方出嫁流程怎么走,这是让人比较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娶到广西地区的女孩子的男孩子,更要多了解这些哦!下面来看看广西接新娘流程吧!
广西接新娘流程1一、广西女孩出嫁流程
1、提亲
在双方感情稳定了之后,男方父母应该亲自到女方家中提亲,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在提亲的时候会商量到婚礼时间、婚礼的各项事宜等等。
2、定亲
提亲成功之后,那么便会定亲,一般男方会准备好聘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彩礼等,以及一些给男方父母的礼品等等。
3、嫁妆
女生的嫁妆建议用红皮箱来装,箱子内应该有剪刀、梳子、镜子、衣物和床被等等。结婚未满一个月,新郎是不可以看箱子中的镜子的。
4、安床
安床的时候需要将梳妆台上的镜子用红纸给蒙上,在迎亲第二天新娘子亲自打开。安床的时候还需要点亮一对灯,一直添油,直到女生回娘家回来之后,等它自然熄灭便收起来。
5、 迎亲
迎亲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迎亲当天新郎跟伴郎团来接亲,接亲人数与送亲人数加起来是双数即可。
6、回娘家
婚礼结束后的三天内,新娘和新郎需要一起会新娘的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候需要准备些礼品,在中午之前到娘家。回门结束之后,新娘和新郎需要在当天离开娘家,不能够在娘家过夜。
二、闺女出嫁女方准备什么
1、桶
如果大家有参加传统婚礼的经历,那么一定有看过女方出嫁的时候带着两个桶,这两个桶虽然都是用红布包着的,外观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实际上它们代表的却不是一个意思,它们一个是红色桶,一个则是子孙桶。两个桶里放着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红鸭蛋以及筷子,卫生纸,柏树枝,还有一个放着的则是米,不过在桶顶端的位置也会放上一些桂圆和红枣。
2、脸盆
除了带桶之外,新娘出嫁的时候,女方还会准备好脸盆,和桶一样,脸盆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也是两个,切记,双数在婚礼上是最吉利的,单数则是被忌讳的,当然,脸盆和桶一样,里面也不能是空着的,也需要放东西。一般来说,一个脸盆里面需要放红枣,桂圆以及一小捆的柏树枝,然后用红色的喜字覆盖在上面,包好,或者是放置着新娘买给公婆的礼物,比如说皮鞋,袜子,帽子,数量一般都是两份;另一个脸盆里面则需要放置一个称,然后是一盆带籽的万年青。
3、床上用品
新娘出嫁会从娘家带着床上用品过去,这个习俗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吧?带床上用品自然是要使用的,不过新娘带的这个床上用品一般不是全部给自己用的,一套是给自己的,一套则是孝敬给公婆的。
三、广西壮族结婚嫁女风俗盘点
1、绣球传真情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拉开适当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2、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如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
3、打木槽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广西接新娘流程2一、订婚当天的流程
1、祭祖
男方出发来女方家之前,需要在自己的家中进行祭祖仪式。通过列祖列宗的祭奠来保佑自己的婚姻能够幸福美满。
2、男方出发
男方出发去女方家的车队数量应为双数,并且在订亲的队伍中,还要有男方家年长的长辈在场主持大局。
3、纳采
待男方即将到达女方家时,男女双方必须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和欢迎。男方在进家门时必须洗手擦手,并且将彩礼递交给新娘的父兄。
4、奉甜茶
新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向男方家前来订婚的亲朋好友送上甜茶以示感谢。
5、压茶瓯
当男方亲朋好友的甜茶饮用完毕时,需要将红包和饮用完的茶杯一同放在茶托上等待新娘收走。
6、踩圆凳
新娘由一个福气好的妇人搀扶,站在圆凳上,为自己多讨得一些喜气。
7、戴戒指
新郎取出订婚戒指,戴在新娘的左手中指处,寓意着两个人的婚事已经成为定局。
8、燃炮
当男方将订婚戒指戴在女方的手上时,订婚的主要流程就已进行完毕,此时应燃炮表示庆贺。
9、订婚喜宴
订婚的双方应该筹备订婚喜宴,来宴请前来参加宴会的亲朋好友们。订婚宴结束之后,男方应速速回家,不可久留,并且在离开时不能向女方说再见。
二、订婚习俗差异注意事项
1、订婚宴时间的不同
北方的习俗是中午办订婚宴,而南方在晚上办订婚宴。北方人多把二婚婚宴选择在晚上举办,北方在中午办理婚宴的话,对于有些路程比较远的亲朋好友来说,订婚宴结束也方便他们回家,而且中午喝多了,可以稍作休息,等自己酒醒后再回去。如果晚上办婚礼的话,就一天有两顿宴请,在成本上也是有增加的,而且在北方晚上办婚宴的大多数都是二婚。
2、订婚仪式不同
南方的订婚仪式比较热闹,司仪在整个订婚仪式上不仅要承担主持人的角色,有的还要求会唱歌或者变电魔术等节目来为订婚仪式增色,最后也会和来宾进行游戏互动,给宾客发各种小玩具或者是小红包,因此南方的订婚仪式非常喜庆热闹。北方的订婚仪式一般司仪主持一下婚礼的流程,稍微活跃一下氛围就可以了,之后就直接进入宴席了。
广西接新娘流程31、化妆
前期工作,这里就不介绍了。首先,新娘结婚当天要按时去化妆。
而化妆前记得要吃饱点,要不然饿坏了。化妆需要2个小时以上的。
2、招呼自己的朋友、吩咐好伴娘的工作
(1)现在农村结婚也很兴搞姐妹团了,你的姐妹团也许互相不认识,也许大家都只认识新娘,这时候新娘要安排好姐妹团。如果没时间安排,那就吩咐好伴娘。
(2)跟伴娘交代接下来的工作,如果不清楚就问家里的亲人。有些习俗惯例还是要遵从的。主要是给一个好看点的包包,一般是红色的,给伴娘帮收朋友的红包。一般新娘的朋友来都是给红包新娘,新娘不好拿,一般都是给伴娘帮拿的。
(3)新娘记得要给伴娘、姐妹团红包。最好是新娘的母亲给。每个地方不一样,伴娘的红包一般会大些。
3、拍照
(1)化好妆后,就回自己家里,回到自己的房间,新娘这时候就是跟自己的朋友疯狂拍照吧。如果要上厕所,你得叫别人帮你,穿着婚纱有点行动不便哦。
(2)记得跟自己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拍一张。
(4)到饭点就吃点。这时候就等着新郎过来接亲了。
4、接亲环节
(1)新郎接亲时候,一般是选吉时来,在广西农村,一般是来到刚好是午饭时间或者是午饭后来到。来到后,完成相应的习俗做法,新郎就可以上去接新娘了,这时候新娘的姐妹团就十八般武艺地“整”新郎的兄弟团了。
(2)不管怎么整,新郎要找到新娘的鞋子,帮新娘穿上,这时候新郎也许会亲一下新娘,有些害羞也不会亲。然后新郎就牵着新娘出门了。
(3)这个环节是最好玩的,对于年轻来说。新娘不用担心,看就好。
5、拜天地、拜父母
出门前,还要烧香在家里拜下天地,拜父母。
拜完后,伴娘记得帮新娘撑伞,然后就到婚车那边,坐车回新郎家了。
6、去新郎家
去到新郎家里,烧鞭炮欢迎热闹,然后就上婚房坐着,一会后就有人端茶过去给新娘喝,新娘喝完要给红包哦。喝完茶还有一份鸡肉米粉,新娘要意思吃一点。
7、继续拍照,拍完换秀禾服,然后继续拍
(1)接着摄影师会跟着来到婚房拍照,跟亲人、朋友、新郎们拍照。
(2)接下来拍完照就换衣服了,换秀禾服,赶紧补妆和换头饰。
(3)换完衣服又是拍照,这时候可以去拍点外景,要是时间允许就去拍,不允许的话,行程也很赶。
8、两家亲戚相识环节
然后就到认识亲戚了,亲戚会集中坐在一个地方,然后新人互相介绍给对方认识。新娘在这个环节要大方点,热情点,跟着向新郎跟别人问好。
9、一桌桌敬亲戚朋友
(1)认识亲戚环节结束后,基本就开饭了,新娘也要和新郎去端茶,端茶时候要跟亲戚朋友说一声“慢慢吃”或者“招待不周,慢慢吃”。
(2)在端茶时候,新人会在朋友席上遇到很多“刁难”的朋友,会罚酒,会让你吃肥肉,会搞黑暗料理出来给你喝,这时候新人要量力而行,可以叫兄弟姐妹团顶上。也不要生气,大家都是图个开心热闹。
10、准备休息
端完茶后,基本都晚上了,这时候就是家里的人帮装好床,铺好席子被子,后面就是洗澡睡觉了。
1、广西是民族很杂的一个自治区,但是以壮族为主,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2、广西壮族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很多都与汉族相同。正月过年非常热闹,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传统购“抛绣球戏扑”。打“磨秋”也是传统内容之一,即栽一直木于地上,以一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顶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扑于横木两端为戏,此起彼落,此落彼起,腾在半空,非常有趣。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1、待客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2、服饰习俗: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3、丧葬习俗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4、节日习俗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5、宗教习俗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中国政府网-壮族
-壮族习俗
广西壮族的婚俗文化是形成的过程如下:
壮族礼仪习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阶段,礼俗文化的形成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壮族礼仪和习俗很多,主要则以人一生中的出生、周岁、结婚、寿辰、丧葬等方面来规范,它以人的繁衍、平安、幸福为终极目标,通过内心企求的外部形态,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欲望和激情,纯属一种以人缘亲、和为根本的礼俗文化。
壮族礼俗中,以结婚礼仪最为隆重。其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普遍实行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侬支系亦行单向姑舅表婚,即姑母子、舅女可婚,严禁舅子、姑母女通婚;沙支系同姓不通婚;土支系在四代以外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姑表不婚。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两种形式,民国以前,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婚规矩,有早婚、小婚现象。
每年六月下旬或七月上旬,腊月十五日前后男方家还两次给女方家送糯米粑、棕粑、猪肉、鸡鸭等自产礼物。大礼是男方提前三四个月确定婚期,告知女方家。并送上带有"六",表示"六六有福"大额数的礼金,钱多与少视男方家经济条件而定,还要送上酒、肉各100-160斤,另还配上糯米粑、棕粑、油炸粑等食物。待到婚期吉日,婚礼仪式则要进行三天,有接亲、送亲、拜堂、回门等礼节。从恋爱至完婚一般要经过恋爱媒说、撮合定亲等过程。
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嫁女娶婚俗,谓之"欧龙肯魁"。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祖业的遗产,三代后改父姓,叫做"三代还宗";不享受女家祖业的上门女婿,一般不改姓。其婚俗还有丈夫死,弟无妻,双方愿意兄嫂可转为弟妻,也可改嫁,年幼子女可留可带走,姓氏多保留原姓,有条件的,改嫁婚宴亦隆重。
三月三和歌圩、干栏、牛魂节、壮姑夏装、壮族婚俗等。
1、三月三和歌圩: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2、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3、牛魂节:时在农历四月初八。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
4、壮姑夏装: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夏装,上白下青,用料多为细棉布,现在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款式为平领、对襟、中袖。中襟缀两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样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有“花栏杆”,用丝和配色极为讲究,花形也多种多样。
5、壮族婚俗: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的用布帕缠头,现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饮食方面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的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时喜欢用糯米做五色饭或各种糕点,部分地区还有嚼食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
居住:壮族住房过去主要是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分为全栏式和半栏式)和三开间的平房,近年来逐渐以砖瓦房替代。
婚俗:婚前男女恋爱自由,一般通过赶歌圩对歌、抛绣球、打木槽等形式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后即请媒人说合,部分地区有招婿上门的习俗。
丧葬:农村一般实行土葬,部分地区有停棺葬或检骨再葬的习俗。
禁忌:农历正月初一不杀生;部分地区青年妇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妇女产后三天内(有的地方七天)忌外人来访;妇女生产未满月不能到别人家串门。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548.9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的发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节庆、礼仪食俗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祭祀食俗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典型食品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有:①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如马脚得名;②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③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④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⑤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每逢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粑之习,当地称“风莫饭”。相传吃风莫饭之习,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⑥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⑦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⑧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⑨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破脸狗:又名围子、花白脸,全身毛以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路突出,故名破脸狗,属山中小野兽);⑩龙泵三夹,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猪龙泵”;用猪龙泵配上猪肝、猪粉肠制成冷盆菜,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夹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此外还有豆腐肴,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在我国的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后来,人们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壮族"。
在壮族,男女青年在婚前享有社交的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有山歌唱道: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
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而封建社会中汉族对儿女的约束是有名的,真所谓"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因此,对歌成了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12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17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头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抛绣球是认识对方,是恋爱的开始。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我国云南壮族的婚礼有四部分,为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
送亲这天,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
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马车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来到男方家门口,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槛,时候不到不能进门。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槛。
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纷祝福新郎白首偕老,永不分离。
拜堂过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酒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
晚上,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喝着甜津津的糖茶,宾客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带给女方家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放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还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直至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在云南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子到女方家从妻居。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的遗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