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是死刑犯,却屡屡发明专利被提前释放,出狱后生活怎样了?

他原本是死刑犯,却屡屡发明专利被提前释放,出狱后生活怎样了?,第1张

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罗斯福

导语: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才不会被法律制裁。有一些人在监狱当中苦苦的过了一生,没有任何的忏悔,也没有任何的改过,但有的人他们进到了监狱当中,明白了自己当初所做的错事,也知道了悔改,同时在监狱当中,他们还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发明了专利。今天我们来讲的这个故事当中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他原本是一个死刑,却屡屡发明了专利,会提前保释,出狱之后被公司抢着要,他是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今天我们来讲的这一个故事当中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叫做李红涛。也是和许多寒门子弟一样,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积蓄,他也像很多的寒门之弟一样,从小努力刻苦的读书,就是希望长大之后能够考上大学,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从小就努力学习高考,学习成绩也不错,考上了一所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能够考上大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本来以为考上大学之后能够拥有一个很光明的前途,但后来结果却不是这个样子,截然相反。

从大学毕业之后,他就顺利的结婚了,可结婚之后的他并不接见在婚姻当中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后来跟着朋友一起做生意,做投资,投资了自己朋友的一家企业,可后来也非常的倒霉,他的朋友公司经营情况并不顺利。他自己也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到后来居然挪用公款私自挪用了公司的公款,后来被发现之后,他并没有办法弥补亏空。就只能够去坐牢。在大牢当中,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发明了很多的专利。原本他应该是一个死刑犯,但后来由于他在监狱当中表现得很好。他的事情就免了,而且还可以减刑。从监狱出来之后,有很多家企业都想要录用这样的一个专利型人才。

人们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故事当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在年轻的时候犯下过很多的错误,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来到了监狱当中。但他不像其他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来到监狱当中,就整天唉声叹气,感叹世间的不公平,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明了很多的专利。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一步一步的向前努力。

结语: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知错就改,做错了事情并不要紧,可怕的是你做错了事之后,却仍然不知道要回头。做错了事情,能够知错就改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希望能够给那些做错事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题记: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欧洲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司法的干涉。上帝拯救死刑犯,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中世纪欧洲 「 ”黑暗的中世纪”是个过于笼统的概念,实际上无法准确表达那长达一千年的欧洲历史。比如死刑犯的数量和执行率,中世纪就比不上16、17世纪。而教会对于世俗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的理解。 死刑,永远是世俗统治者震慑犯罪(尤其是反抗)行为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当基督教在欧洲不断扩大影响力的时期,死刑被刻意的「 ”压制”了。教会通过各种手段「 ”拯救”死刑犯,以表现自己的仁慈和影响力,掌握地方统治权的贵族领主也尽量显得「 ”慈悲”——这样不仅可以取得教会的支持,也可以获得领地内农民的感恩。 在中世纪,一个触犯法律的死刑犯,实际上有很多机会活下去。 死刑犯前往刑场 首先就是统治者的宽恕和拯救,有一个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事实:在中世纪,法律、公正经常与严厉、无情划等号。君主和贵族可以决定人的生死,但是教会往往会劝导他们:不要对人民过于严厉,宽恕和赦免罪犯才是值得赞扬的。 所以在贵族的领地内,一般的犯罪很少被判死刑,领主们更喜欢用罚金的方式代替。而在11世纪后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贵族领主的控制力减弱了很多。城市议会更倾向于严刑峻法,而贵族们则习惯于赦免死刑犯。我们找一个16世纪初的例子,就能看到这特别的一幕:弗莱堡的一个年轻人,因为偷窃了一个银杯,被议会法庭判处绞刑。当地的奇默恩侯爵觉得很可惜,一个年轻人不能因为一个银杯而被处死。于是,他认为法庭的判罚过重。当然,城市居民、教会以及弗莱堡大学的学生也觉得这个年轻人罪不至死。 所以,大家决定拯救这个年轻人。在当时,城市议会拥有最高司法权,连侯爵也无法改变审判结果。于是,奇默恩侯爵和另一位年轻侯爵,联合了弗莱堡大学的学生们,在行刑的当天来到刑场,剪断了绞绳,宣称救济院是死刑犯的避难地。城市议会非常愤怒,立刻召集议员们质问侯爵,而侯爵自信的回答议会:自己只是在行使权力,如果议会不满意,可以上报国王。 最终,议会妥协了,贵族拯救了死刑犯。 实际上,中世纪乡村地区的死刑犯数量非常少。但是在城市中,底层市民的状况就很糟糕了。就像上一个例子里的年轻人,因为偷了一个银杯被判处绞刑,这是很普遍的。城市议会对为数众多的底层市民毫无宽容之心,但其他市民却恰恰相反——在教会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展示自己仁慈的一面,比如为犯人求情,甚至竭尽所能拯救犯人的性命(尤其是罪行较低的盗窃犯等)。 绞刑 中世纪还有另外一个传统,那就是通过婚姻拯救死刑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被判了死刑,另一个清白正直的人愿意和他(她)结婚,就能避免死刑。当然,这也是明显的基督教对于世俗生活的影响,这种情况虽然不普遍,但是也有记载。 如果贵族、神职人员和民众都无法阻止议会法院的判决,上帝也会通过「 ”奇迹”的方式拯救死刑犯。 公元600年,一位修道院长来到了亚眠地区的一个刑场,这里刚刚有一位犯人被绞死。修道院长冲开阻挠,把犯人从绞刑架上放下来,然后抱着他开始痛哭。结果,这个死刑犯苏醒了过来。法官们要求再一次执行绞刑,但是修道院长反驳:法官们已经执行了死刑,是上帝让这个人重获新生,不能杀一个人两次。 这种「 ”绞刑架奇迹”在欧洲成了惯例,一旦犯人在绞刑时绳子断裂,就是得到了上帝的宽恕,不必再执行死刑。 总之,在16世纪之前,死刑犯的数量并不多(尤其是乡村地区)。除了那些犯叛国罪或者被指控为「 ”异端”的人之外,不少死刑犯都有机会活下去。这要感谢教会的「 ”干涉”,让仁慈和宽恕深深影响着执法者。 而宗教改革之后,上帝很难再拯救死刑犯了。 贵族领主 首先的变化就是「 ”权力洗牌”,当教会的权势遭到极大的削弱之后,君主、贵族和城市议会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 ”竞争”。 由商人主导的城市议会,一直是严苛刑罚的推动者。他们通过购买等方式,获得了城市的最高司法权,以法律对抗贵族领主的特权。此时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由于商业的不断发展,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农民们很可能一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耕种收获,其他时间都在城市打零工。当然,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干脆进城讨生活。 这种情况直接让领主的统治受到了威胁,他们为了宣示自己的统治权,也开始积极使用死刑。比如1539年2月,明斯特公爵就在统治区的路上制造了恐怖的场景:几个轮子被竖在路边,上面绑着死刑犯尸体……附近的城市公民赶来把轮子扔进了河里,表达对公爵的不满。没过几天,公爵又竖起了两个轮子,然后再一次被城市议会派人扔进了河里。双方都想通过死刑展示自己的统治权,所以不会再有宽恕和赦免。 猎巫运动 争夺司法权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色,统治者变得更加冷酷无情,正是此时,「 ”猎巫运动”也走向了 。无数轻微罪行和无辜的人,都因此被处死——被宽恕的时代结束了。 《欧洲死刑史》记载,16世纪依然有很多人采取婚姻的方式拯救死刑犯。 纽伦堡议会记载的最后一例此类事件,是1525年3月21日,一名刽子手请求娶被判死刑的女子盖豪斯·斯德尔辛为妻,议会答应了他。这位女囚犯随即被赦免,跟着刽子手回家了。 此后,纽伦堡再无这样的记录。比如1527年,一个17岁的死刑犯,同时有3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以获得赦免。结果,议会法庭拒绝了。1550年,一名监狱女看守请求议会,愿意嫁给其中一名死刑犯,换取他的赦免,但是议会拒绝了,并且让监狱解雇了她。 16世纪中期以后,这种通过婚姻的方式换取赦免,在欧洲已经很难行得通。很多公国都发布法令,让死刑犯「 ”不要心存幻想,不要认为如果有女子愿意与其婚配,死刑犯便可得到赦免”。不管怎样,群众想要影响法庭的判决,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最后再谈谈「 ”绞刑架奇迹”,16世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刑场上的牧师 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的观点普遍认为上帝会控制世俗司法,刑场上绳子断裂等情况,正是上帝对犯人的赦免。但是在改革之后,16世纪的后期开始,连天主教都开始批判这种「 ”奇迹”了。而新教,尤其是路德教派,大多数人坚定的认为世俗司法就是上帝的执行者,绞死犯人是上帝的意愿,不存在赦免的「 ”奇迹”。如果绞刑架的绳索断裂,那就换上新的绳子,再执行一次。 这种变化源于宗教改革,也是教会与世俗司法寻求平衡的一种表现。毕竟,世俗司法已经很明显超越了教会的影响力。严格的死刑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没有人可以阻挡。 1525年的纽伦堡,三名男子被执行绞刑,结果其中一人因为绳索断裂掉了下来。但是,刽子手很快换了新的绳索,吊死了这个人;1584年,波恩地区的一名死刑犯在行刑时从绞刑架掉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但是他很快就被再次送上了绞刑架;1549年,纽伦堡的一名女子被判浸河,结果她挣扎着没有被淹死,刽子手第二次将她扔进了河里,这次她没有逃过一死……在宗教改革之前,这些情况都是刑场上的「 ”奇迹”,意味着上帝赦免了犯人。不过到了16世纪,上帝「 ”不愿意”再拯救这些犯人,他们不能轻易被赦免。 同样的死刑犯,在中世纪可以有很多机会活下来。但是到了16世纪之后,以往有用的办法统统失效,任何人也无法拯救他们的性命,哪怕他们真的罪不至死。 仅仅用某一个理由来解释这种变化,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宗教改革后的欧洲十分混乱,对最高司法权的争夺也异常激烈。死刑犯们的遭遇至少可以说明,曾经力主仁慈和宽恕的教会,已经无法再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把持的城市议会。 这是法律取代宗教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赢得统治权的开始。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只是一切都太迟了。

2008年12月,郑州一名叫做郭爽的女囚即将被押付刑场,她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

但奇怪的是,不论是从法官宣读死刑执行决议后,还是在去往刑场的路上,郭爽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很平静,没有任何情绪的起伏,好像这是一场别人的盛宴,和她无关一样。

就在看客觉得百无聊赖的时候,她突然表情变幻,喜悦、如释重负、激动难耐同时出现在她脸上……

一时间判若两人。

半小时后,郭爽被执行死刑。

郭爽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连死都如此淡然的人,突然之间情绪起伏这么大?

这一切都得从2005年开始说起。

郭爽,郑州人,1983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她先后在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及河南职工医学院上学。

2005年,22岁的郭爽从医护专业毕业。郭爽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她可以自食其力,赚钱补贴家里的经济了。

无奈,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河南职工医学院

因为她的学历不是很高,一开始的求职并不顺利。偶然的一次机会,她看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个招聘广告。之后,她便去医院的人事处投递了自己的简历。

简历投出去后,郭爽久久没有收到回音。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医院突然打来了电话,说她可以入职,但前提是作为临时工的身份入职人事处。

也就是在这里,她遇见了毁了她一生的魔鬼,方文中。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和郭爽比起来,方文中拥有的简直就是顶配版人生。

1965年出生的他18岁考上了河南省医科大学,33岁获得同济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肝胆外科。后来又到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博士后研究工作,分别研究肝胆专业和分子生物专业。

之后,40岁的方文中选择回到中国工作,工作地点就是郭爽所在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这里,方文中是郭爽的上司。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6年2月26日,是方文中的生日。

这一天,他邀请了包括郭爽在内的一众同事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地点在一个KTV包间里。

郭爽本想拒绝,但考虑到方文中是上司,自己又是个新人,她也没办法推脱,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赴约。

就是这一去,彻底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方向。她做梦都没想到一场酒宴搭上她的生命。

酒桌上,大家互相推杯换盏,郭爽被同事灌了好几次酒。几轮下来,郭爽就没什么意识了。

据郭爽回忆说,她当时吐了好几次,意识越来越模糊。她准备离开往家走的时候,听见背后有人在叫她,说要送她回家。郭爽还特别强调,期间有人对她说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话,而且一股强制性的力量总是套在她身上。她尝试着反抗挣扎过,但根本摆脱不了,再到后面,发生什么事情她也不太记得了。

等她再醒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赤身裸体地躺在床上,再环顾四周,她发现这里不是自己的家,而是方文中的家。

瞬间,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她意识到自己被41岁的上级领导,侵犯了。

而此时她才仅仅23岁。人生才刚刚起步。

郭爽来不及多想,穿起衣服便马上离开了。

惊慌失措也好,为了自己之后的私心也罢,总而言之,最终郭爽并没有报警。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一疏忽,为她之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据事后采访来看,郭爽之所以不报警,很大的原因是她想借方文中的关系,从临时工转成为正式工。因为方文中手握人事大权,郭爽对于他能给自己正式编制抱有很大的期待。

郭爽被判刑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郭爽

所以,比起恶心,想逃避,无奈,她更不想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一切。反之,她想要借这层关系,得到靠自己的力量几乎办不到的一切。

所以,在那晚之后,当方文中打电话让她去他那儿时,她没有拒绝。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如果郭爽当时能及时报警,在工作上不投机取巧,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往上爬,即便之后不可能大富大贵,但最起码过个小康生活总是没有问题的,何至于落到成为死刑犯的地步。

自此,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个人始终保持着一种不明确的情人关系。在生活上,方文中会给她一些经济补偿。当然,对郭爽转正的事情确实也有过口头承诺,但也仅仅是口头。

郭爽

2006年8月,医院招聘正式职工的护士,方文中安排郭爽参加了考试。考试结果是通过了,但最终郭爽还是个合同工。郭爽第一次意识到事情好像不对劲,方文中极有可能是在骗她。

郭爽没有再进一步想下去。

之后,她又想让方文中把她调到工作相对来说轻松一点的人事处,同样,方文中又没给她办到。

与此同时,医院里逐渐有了一些“方文中和郭爽私情”的流言蜚语。

这时,方文中坐不住了。

方文中找到郭爽,提出了分手。朝来无情丛林去,不似昨夜风情郎,好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把人性的恶发挥到了极致。

此刻,郭爽大彻大悟。

郭爽

原来,方文中从未想过给她转编制的事。他自始至终都在骗她,利用她。

一时间,郭爽心如死灰。

就在郭爽觉得人生无望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一个18岁的男生,当时正在读高二的王子健。而此时郭爽23岁,身心满目疮痍。

很快,两个人熟络了起来,他们会从天南聊到地北,会聊各自的兴趣爱好。期间,郭爽对自己曾经发生的事绝口未提。

王子健

18岁的王子健渐渐地被这个特别的女孩吸引住了,他向其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我喜欢你的时候,你也恰好喜欢我,一切都来得那么刚刚好。

郭爽点了头。

一场幸福美满的姐弟恋就此展开,两人坠入了爱河。

这个时候,方文中感受到了郭爽对自己的疏远,一气之下,他找了个借口就将郭爽开除了。

方文中又一次震碎了郭爽的三观。

之前的一切她都可以不计较,但现在他竟然还要赶尽杀绝,连自己仅有的生存之本都要剥夺。

郭爽再也忍不下去了。

一面是被玩弄、被侮辱的憋屈,一面是生计即将要被剥夺的焦虑,两面夹击之下,郭爽做了一个让她后背发凉的决定,她想杀了方文中。

此时,郭爽也不想再瞒着王子健什么了。

她把自己之前所有的遭遇和这次的决定都向王子健和盘托,没想到王子健竟然也欣然同意郭爽的想法。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心智迷失。这句话用在此时的王子健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但凡他能理智在线一点点,开导一下郭爽,后面的结局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无奈没有但凡。

2006年9月30日下午,一场屠戮之战悄然上演。

郭爽和王子健携带着准备好的手术刀片和铁锤等工具来到了郑大一附院。

郭爽找了个借口将方文中约了出来,之后三个人便一起坐上了方文中的车,离开了郑大一附院。

就在车子平稳行进的时候,突然,王子健拿出了手术刀片架在了方文中的脖子上,并威胁方文中让他把车开到郑东新区金水东路与明理路交叉口附近。

据报道,被挟持期间,郭爽和王子健还在车上和方文中进行了一番谈判。

他们要求方文中在三天之内把郭爽转成正式编制,但方文中此时还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办到。

手术刀片

争执间,王子健用手术刀片先后将方文中的颈部和右手腕都割开了口子。

身为医生的方文中大喊,“划到动脉了,要赶紧止血。”

他的血液溅到了前面的挡风玻璃上,趁王子健拿着袖子擦血的功夫,刀片不小心落在了方文中的两腿之间。

方文中拾起刀片,径直对着王子健身上划去,不料,王子健躲开了。

趁着这个功夫,方文中逃出了车外,随后王子健又持铁锤追上。

方文中没跑多远,便被王子健用铁锤朝着头部猛烈击打了好几下,期间,方文中下意识地伸出了左手臂格挡,但无奈力量悬殊过大,最终当场殒命而亡。

郭爽

都说留人一线,日后好相见。方文中惨死时,不知对自己曾经的禽兽行为有了一丝悔意了吗?

事后,两个人为了销毁罪证,将方文中的车上泼满了汽油,随后把二人作案时所穿衣物和作案凶器铁锤一同扔了进去,随之点了一把火,将一切烧为了灰烬。

此刻,郭爽从一个受害者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一个杀人犯,还搭上另一个高二的学生,王子健,以及他们背后的两个家庭。

之后,郭爽和王子健便开始了大逃亡历程。

但没想到,就在他们杀死方文中的第三天,10月2日,两个人就在郑州火车站被抓获了。据说,他们原本是准备逃亡到西藏的。

被依法逮捕后,2007年8月2日,郭爽和王子健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判处死刑。2008年12月最高法院依法核准了对郭爽的死刑判决,王子健被改判为死缓,缓期两年执行。

郑州火车站

死刑判决前。

郭爽听完法官宣读的死刑执行决议后,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之后便平静的在文件上按下了手印。

继而,法官又问,临刑前你有什么遗言和信件需要我们向你的亲属代为转达的?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郭爽说:“希望我爸妈好好的”。

其实在她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她希望王子健留下来,能不和她走上同样的路。

郭爽

之后,她便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刑场。

她临刑前,再次问了记者王子健的判决。记者说,“你如愿了,他留下来了”。

听到这个回答后,郭爽的眼泪一瞬间涌了上来。她追问,“真的?”记者又一次给了她肯定的回答,郭爽哭了。

哭的心力交瘁,哭的遗憾丛生,哭的如释重负。

王子建和郭爽

郭爽的这份体己在王子健身上也得到了同样的回报。

王子健在不知道自己的审判结果之前,他对记者说,希望记者能告诉郭爽,他不怪郭爽,怪只怪两个人对法律太无知,郭爽并没有欠他什么,在这件事中,他完全都是自愿的。直到现在,他依然真心喜欢着郭爽。

记者如实转达了王子健的话后,郭爽边哭边说,“如果他愿意的话,请他替我照顾我爸妈。”

随后,郭爽被执行了死刑。

郭爽

自此,一段18岁的高中生,23岁的女护工,41岁的博士生导师三人之间的纠缠恋情,落下了帷幕,只剩一地唏嘘。纵观始终,方文中固然是个人渣,郭爽怪他也好,怨他也罢,要想惩罚他,拿起法律的武器便是。再不济,遇到这种无德无品的渣人,只要远离就行了,恶人自有天收,又何必用自己和王子健的生命来为其陪葬。

她的冲动不但让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搭上了王子健的一生。走上刑场的那一刻,想必她也无限后悔自己当时的决策吧。

再回顾当初,如果她一开始不抱着走捷径的心理,当发现自己被侵犯后,直接报警,日后又怎么会走上这条路?

但说一千道一万,一切都来不及了。

有人说,王子健最后减刑到了17年,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他在2025年即将出狱。不知现在的他,可否为他当时的年少轻狂后悔过?

要论“中国最牛死刑犯”,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央视纪录片《生死时速》主人公“李红涛”。他小时候就是十里八乡的神童,长大后考入了浙江大学电子系。毕业后先是伪造银行票据,骗取银行8万元贷款。随后又三次越狱,最后被判死刑。

就在被执行死刑前一天,他发明的新型电机试验成功,因此被免除死刑。随后又发明了多项专利,其中就包括研发监狱管理系统,帮助昆明第一看守所被评为“全国20家模范看守”之列。

这种传奇人生,绝对比美国大片《肖申克的救赎》还要精彩。

四里八乡的神童,考入广州大学。

1996年8月,李红涛出生在湖北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母都是文化人,李红涛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幼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随后在高考中,更是考上了浙江大学电子系。

在大学校园里,他认识了自己的初恋。直到1988年两个人毕业,一块分配到了昆明第二电阻厂上班。不久之后,二人便喜结连理,结为了夫妻。

也许大部分人都会羡慕李红涛这种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但李红涛却不甘平凡的度过一生。

1990年,李红涛结识了一个在校女大学生,并很快发展成了男女关系。好景不长,没多久他出轨的事实就被妻子发现了。一边是家庭,一边是自由,极度矛盾的的李红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为了摆脱困境,李红涛选择了创业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创业需要资本,公司很快就遇到了资金危机。为了渡过难关,不服输的李红涛居然走起了偏门,打起了伪造票据的心思。

1、第一次入狱

经过缜密的准备,李红涛制作出了一张面额为8万元的票据,并且足够以假乱真。他拿着票据顺利换到了到了8万元现金。

经过缜密的准备,李红涛制作出了一张面额为8万元的票据,并且足够以假乱真,拿着票据顺利换成了现金。

因为8万元并不能完全解决资金问题,于是他又做了一张10万元面额的票据。1994年4月18日这天,就在他再次拿着票据到银行申请转账的时候,没想到被等候已久的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被抓以后李红涛并没有过分的表现出情绪变化,反而有些得意。

到了公安局已经是中午了,他趁着工作人员去吃午饭的时间,撬开了手铐,脱下鞋子淡定从容的走了出去。

他们吃饭后,我被拷在公安局的走廊里面。(趁他们不注意)我先把身体移动到他们看不见的位置。结果他们有什么反应没有,连头都没回,我就知道这个时间肯定能够脱逃了。解下手拷,脱下鞋子,顺着楼梯慢慢走下去了,顺着大门就走出去了。                                                ——李红涛自述

离开公安局的李红涛并没有马上跑路,反而又回到了家里。他先是销毁了一切制假造假的证据,随后又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处楼顶,亲眼看着警察们来到他家里搜查,一无所获的离开后才动身外逃。

当天晚上,他买了一张从昆明开往贵阳的火车票,六七个小时后顺利逃到贵阳。在贵阳,他居然又打起了偷车的主意。

在他居住的宾馆附近,有一家豪华酒店。夜里的酒店门口经常停着一辆奥迪车,这让李红涛来了兴趣。他先是在酒店门口蹲点,摸清车主的出行规律。随后,又去五金店买了一把奥迪车钥匙毛坯。

1992年4月26日这天,他早早的出现在奥迪车旁边,见到奥迪车主后径直走上去打招呼,并拿出钥匙毛坯询问车主车钥匙是否是这个样子。

奥迪车主热情大方的掏出车钥匙,递到李红涛眼前,告诉他这就是钥匙的样子。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李红涛已经准确的记下来奥迪车钥匙表面的凹凸规律,随后顺利制作出了一把仿真钥匙。

当天晚上,天空下起了大雨。李红涛拿着自制的钥匙顺利启动了奥迪,他驾驶着这辆车漫无目的的行驶在风雨交加的马路上,一点看不出逃亡的样子。

因为对路况不熟,加上天气原因。一不小心李红涛连人带着摔进了沟里,幸好被路过的老汉就起,并无大碍。

随后,他在当地一家饭馆吃饭时看到门口停着一辆桑塔纳轿车型的警车。胆大过人的李红涛竟然想办法偷偷开走了这辆警车,日夜兼程开回了昆明。

回到昆明后,他并没有四处躲藏,而是多次前往女友所在的大学找她。

 2、第二次入狱

1992年6月19日,公安机关在李红涛女友就读的大学再次将其抓获。在昆明市监狱里,李红涛一五一十的交代了自己制作假票据、越狱偷车的犯罪经过,让工作人员以为他是真的认罪伏法了。

谁也想不到,李红涛居然在收容所里策划实施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剧情,挖洞越狱。

他联合同监室的两名狱友,利用自制工具,连续几天终于挖通了监室到干警宿舍的地道。1992年11月16日这天夜里,他顺利从监狱越狱。

越狱后的李红涛先是跑到了昆明圆通山附近,随后又给自己案件的经办负责人打了个电话,通知对方自己已经越狱了。

我告诉他们我跑出来了。他们没有说过多的(话),只是问你在什么地方,我就说,我在圆通山。我这个人,你问我什么,我会实实在在的回答。                                                    ——李红涛自述

之后,李红涛先是乘火车到了柳州。在柳州他旧事重演,偷了一辆标致牌汽车作为代步。

直到1992年12月8日,李红涛在修车时,被当地公安机关当作偷车贼抓获。

3、第三次入狱

1993年2月,李红涛被柳州警方转交给昆明警方,再次被关押进昆明监狱。这一次在监狱里他并没有再想着逃跑,而是开始着手发明创造。

一开始,他像管教提出要做实验。大家都认为他是又在打歪主意,时间久了才慢慢同意他的申请。后来,又逐步腾出了一间房间供他实验。

在“实验室”,李红涛利用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逐步尝试新型“无刷电机”的研发。虽然有了很大突破,但是电机始终没能转动起来。

就在这时候,1993年11月1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红涛下达了一审判决,因数罪并罚,李红涛被判处死刑。随后,按照规定李红涛被带上了死刑犯脚镣。

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生命已经有压迫(感)了,要有生命的代价了,时间可能不多了。不是说我怕死等等,不是这个,(而是)我手头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我要想什么办法来把这件事情做好,把它体现出来,把这个价值体现出来。                                                                ——李红涛自述

从死刑到有期,自我的救赎

收到死刑通知书的李红涛,表现的依旧那么平静。但是他心里万分焦急,实验到了紧要关头,他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红涛依旧投入到了电机的研发中。监狱管教们都被他感动了,开始全力支持他实验,帮他购买实验材料,为他提供最大的支持。

1993年12月,李红涛的死刑被上级法院核准,下达了死刑执行书。按照规定,执行书下发七日内必定执行。

两天后,实验有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出现在了李红涛面前,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昆明市第一看守所所长孙尔云得知后,当即请来了云南省电器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为他现场指导。

专家们的建议让李红涛醍醐灌路,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就在即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新型“无刷电机”终于成功转动了起来。

1995年3月16日,由于重大立功表现,李红涛被云南省高院改判为死刑、缓期执行2年。同年,他发明的“无刷电励磁电机”,获得第五届中国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一等奖

随后李红涛又多次获得减刑,最终在免除死刑14年后的2009年刑满释放,重获自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8211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