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对亲戚的称呼

三穗对亲戚的称呼,第1张

家族: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亲戚:亲戚是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一、直系血亲(直系)

父系:曾曾祖父(老太爷)--曾祖父(太爷)--祖父(爷爷)--父亲(爸爸)

曾曾祖母(老太太)--曾祖母(太太)--祖母(奶奶)--父亲(爸爸)

母系:曾曾外祖父(老太爷)--曾外祖父(太爷)--外祖父(姥爷)--母亲(妈妈)

曾曾外祖母(老太太)--曾外祖母(太太)--外祖母(姥姥)--母亲(妈妈)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二、旁系血亲(旁系)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父亲的兄弟:

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等(叔叔侄、侄女)

伯父叔父的妻子:

伯母叔母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

伯父叔父的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

父亲的姐父之妹姑母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

兄弟的妻子:

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

丈夫兄弟的配偶:

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

女婿、儿媳的父母:

亲家、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为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

三、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母亲的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 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

舅父的子女:

舅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母亲的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阿姨(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子的父母:

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

妻子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姐夫、妹夫

妻子姐妹:

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

妻子姐妹的丈夫:

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

四、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母(姨婆)

附:

一、家族长辈称谓

(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

曾祖父、母:曾孙、孙女

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

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

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

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

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

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

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

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

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

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

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

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

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

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

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

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

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

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

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

二、亲戚长辈称谓

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

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

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

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

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

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

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

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

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

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

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

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

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

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

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

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

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

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

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

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

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

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

三、家族平辈称谓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

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妇(丈夫的弟媳)——嫂

爱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

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

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

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

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

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

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

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四、亲戚互称

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

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

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

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

姻翁(亲家)——姻弟

姻姆(亲家姆)——姻室

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1婚礼敬茶的习俗

古代婚礼,行聘多用茶,谓之茶礼,亦名“受茶”。

为什么要用茶?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有解:“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其实,茶用种籽、扦插或压条皆可繁殖,古人此说应是当时茶树栽培的情况。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九载,淮南一带人家,男方下给女方的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至迟宋代已有这种婚俗。

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风俗。并延续到近现代。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八载有:“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见这是很普遍而且很严肃的。

也有一些人娶妻入门,有时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却要叫做“下茶”,表示定亲以后不可移易。 今天甘肃东乡族,订婚前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应允后,男方送给女方一件衣料、几包细茶,即算订了亲,故称“订茶”。

的“吃喜茶”也叫“下定茶”。青海循化地区女方允婚后,由媒人三人于吉日将茯茶、衣服、化妆品以及绿头绳、红头绳送至女家,表示已经订婚。

云南 订婚当天,男女双方均须备些糖、茶、果品、米糕等招待各自的内亲。甘肃临夏 则维持“定茶”的称谓,即说亲时男家给女家送茶砖或茶叶,若女方接受即为允婚。

浙江西部地区汉族把说媒叫“走媒”。媒人说媒,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

嘉兴一带,由媒人将男方的礼品如茶枣、糕点、首饰、衣料、礼金等送往女方,女方受礼称“受茶”,就不可再另许他人。同时托媒人将答礼带回男家,并请至亲好友吃酒,以示公布婚约,也叫吃“安心酒”。

更有趣的是,湖北黄坡、孝感一带的“行茶”。当男家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时,在备办的各种礼品中,除果品外,必须有茶和盐。

因茶产于山,盐出于海,故名之曰“山茗海沙”,谐方言中“山盟海誓”之音。亦有用糖霜代盐的。

甘肃积石山的保安族,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一般以茶叶为主,所以叫“拿茶”。总之,不管汉族、少数民族,凡是女方接受了男方茶礼之后,一般婚姻就不能更移了。

但是,过去在贵州天柱、剑河、三穗一带却流行过一种“退茶”的婚俗。姑娘婚事由父母包办,如果姑娘实在不愿意,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

即姑娘用纸包一包干茶叶,送到男家去,对男方父母表示:“自己没有福来伏侍老人家,请另找一位好媳妇。”说完即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转身就走。

如不被未婚夫或他房族的人抓住,婚就退成;若被抓住,可以马上杀猪成婚。因此,要事先探清男家的环境,进出路线,并要趁父母在家,又不会碰上别人。

若要退成功,既要有胆量,又要有计谋。成功者,会受到妇女们的称赞和崇敬。

虽然父母会对女儿骂或打,但还得办退婚手续。下次订婚,不得不多少尊重女儿的意见。

不单是订婚退婚离不开茶,在有些地方,有些民族中,茶贯串婚礼的始终。 司马迁的故乡韩城,把男女青年初次见面谈恋爱叫“谈话”。

谈成了女方就向男方父母倒茶相认,南方也倒茶回敬,订亲之日,女到男家,早饭与午饭的空闲时间,女方先向男方父母亲戚一一倒茶,先叫后双手捧杯敬茶。南方也像女方来宾一一敬茶,明确称谓。

新婚之夜,新媳妇由姑嫂相陪,向全家老少一一敬茶。又向同姓族内人倒茶相认。

耍房前,邻居争喝新娘子的一口香茶,都说:“喝了新媳妇的茶牙不疼”。名为喝茶,实则观看新媳妇容貌,鉴赏其举止是否文雅,叫人盯的羞涩腼腆之情态。

耍房时,夫妻要喝交臂茶。耍房人若出难题,是新婚夫妇尴尬为难,聪明的姑娘便叫新娘倒茶解围。

耍房末了,新媳妇倒茶送客。 在湖南等地的汉族中,有“三茶”之说,它是提亲、相亲和洞房前所沏茶水的合称。

媒人上门提亲,女家以糖茶甜口,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双方目成,女子递茶一杯,男方喝茶后,置钱钞或其他贵重物于茶杯中送还女方,女方收受,是为心许;洞房前,以红枣、花生、桂子、龙眼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这三次喝茶,统称“三茶”。

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撒拉族,婚日,迎娶新娘途经各个村庄时,这些村庄中曾与新娘同村而已出嫁的妇女们,端出熬好的茯茶,盛情招待新娘及送亲者,表示对新娘的热情迎送,称“敬新茶”,行至靠近男家的最后一个村庄时,该村的女乡亲除了敬新茶外,还要把男家迎亲的一些情况透漏给新娘一行,使其有所准备。据说此俗由来已久,是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时与藏族联姻时产生的。

浙南一带的畲族,娶亲日,新娘到了男家,鸣放鞭炮,并派“接姑”二人将新娘接入中堂。这是婆家挑选一位父母健在的姑娘,端上一碗甜蛋茶(鸡鸭蛋均可,无茶叶)递给新娘吃,叫“吃蛋茶”。

按习俗,新娘只能低头饮茶,不能吃蛋。若吃蛋,则被认为不稳重,会受到丈夫和他人的歧视。

到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来婆家的人)吃掉蛋茶后,新娘将一事先备好的红包放到盘上,曰“蛋茶包”,对端茶人表示谢意。

2如何泡茶

首先要讲究泡茶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陆羽《茶经》里列举了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的茶具已无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东北、华北一带,大多数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江南一带,普遍爱好喝绿茶,多用有盖瓷壶泡茶。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特别喜爱乌龙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区流行喝盖碗茶,盖碗由碗盖、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组成。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叶用量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和次数)之首。茶叶种类繁多,泡茶时茶叶用量各异,还要考虑泡茶用具大小和饮茶者的习惯。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叶,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乌龙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壶冲泡,则按茶壶容量大小适当掌握比例,投入量为茶壶容积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温。泡茶水温的因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致使茶汤变黄,滋味较苦。饮泡各种花茶、红茶、中低档绿茶,则要用90—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茶叶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叶味淡。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熬煮。

五是注意冲泡时间。冲泡茶叶的时间和次数相关。茶叶冲泡时间与茶叶种类、用茶量、水温和饮茶习惯都有关系。冲泡时间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一般讲,用茶量多,水温高。细嫩红绿碎茶,冲泡时间宜短,3—5分钟即可。冲泡次数1—3次为宜,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时间应适当延长。冲泡时最好先倒少量开水,浸没茶叶,再加满至七八成,便可趁热饮用,当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二次冲泡,继续喝至1/3茶汤时,再冲泡第三次,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冲泡乌龙茶的次数可达5—7次,又由于其多用小型紫砂壶,冲泡时间较短,一般约2分钟左右,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从第二泡开始渐渐增加15—30秒的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3茶叶应该怎么泡

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

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

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

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一般来说,茶、水的比例随茶叶的种类及嗜茶者情况等有所不同。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应多放一点,乌龙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应多一点。

对嗜茶者,一般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至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喝乌龙茶者,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

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叶3克冲开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冲开水150毫升。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

在 、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

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

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

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

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

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

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

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

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

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

4自己泡茶要怎么泡才好喝

怎样泡茶最好喝?茶的用量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

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

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

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 、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

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

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

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

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

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

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

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

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

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

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冲泡的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

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

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

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

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

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

5谁能跟我说说泡茶的步骤

泡茶首先必须烫杯,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

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时 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

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 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

此乃一泡。 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

若高 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 这个时间不易控制。

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 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 完全依靠经验,所以 实践是最重要的。

至于你想买好茶,这次算你运气好,你算是问对人了,我喝茶也有十年了,我都是在一个地方买,雅韵阁铁观音网店,别小看这个网店,信誉好,货真价实,处处为顾客着想,货到付款,绝对诚信。所以我推荐您去这个地方买,根本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 。

1 结婚摆酒给长辈敬茶要怎么做

茶壶、茶杯:茶杯数量根据双方长辈到场人数安排。

盖碗杯:盖杯数量根据双方长辈到场人数安排,事前告诉长辈盖碗杯的使用方法,千万不要把杯托掉了。

花色:避免寿字、独龙、青松翠柏等图案,最好是素雅或喜庆的单色。

礼仪:

新人敬茶时,要用双手呈上,按辈分敬茶,先敬最年长的长辈,如家翁、家姑,以此类推。

每位受敬茶者都会送红包或首饰给新人,以表示对他们的接纳、认同及祝福。

禁忌:

茶杯切忌没有带把(耳仔),如果拿不稳打翻在地上的话,就非常失仪及不好意思。避免用减肥茶的茶叶,因为传统婚礼讲求意头,最好家肥屋润,肥是福气,减肥就等同减福,所以最好用铁观音、普洱、香片较稳妥。

材料:

红枣,代表鸿运当头;要开枝散叶,早生贵子的话,千万不要把其中枣核挑去,因为核即种子,代表子孙。

莲子,不要切开,必须是完整的,因为切开两半就有分开的意思,这都是不吉利的;更不要把它退皮(去衣),因为莲子退皮(去衣)后是白色的,跟结婚(红事)刚好相对,因此用带皮的莲子冲茶是最好的。而分量方面,正所谓好事成双,每样一对就够了。

2 婚礼敬茶的习俗

古代婚礼,行聘多用茶,谓之茶礼,亦名“受茶”。

为什么要用茶?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有解:“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其实,茶用种籽、扦插或压条皆可繁殖,古人此说应是当时茶树栽培的情况。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九载,淮南一带人家,男方下给女方的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至迟宋代已有这种婚俗。

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风俗。并延续到近现代。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八载有:“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见这是很普遍而且很严肃的。

也有一些人娶妻入门,有时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却要叫做“下茶”,表示定亲以后不可移易。 今天甘肃东乡族,订婚前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应允后,男方送给女方一件衣料、几包细茶,即算订了亲,故称“订茶”。

的“吃喜茶”也叫“下定茶”。青海循化地区女方允婚后,由媒人三人于吉日将茯茶、衣服、化妆品以及绿头绳、红头绳送至女家,表示已经订婚。

云南 订婚当天,男女双方均须备些糖、茶、果品、米糕等招待各自的内亲。甘肃临夏 则维持“定茶”的称谓,即说亲时男家给女家送茶砖或茶叶,若女方接受即为允婚。

浙江西部地区汉族把说媒叫“走媒”。媒人说媒,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

嘉兴一带,由媒人将男方的礼品如茶枣、糕点、首饰、衣料、礼金等送往女方,女方受礼称“受茶”,就不可再另许他人。同时托媒人将答礼带回男家,并请至亲好友吃酒,以示公布婚约,也叫吃“安心酒”。

更有趣的是,湖北黄坡、孝感一带的“行茶”。当男家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时,在备办的各种礼品中,除果品外,必须有茶和盐。

因茶产于山,盐出于海,故名之曰“山茗海沙”,谐方言中“山盟海誓”之音。亦有用糖霜代盐的。

甘肃积石山的保安族,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一般以茶叶为主,所以叫“拿茶”。总之,不管汉族、少数民族,凡是女方接受了男方茶礼之后,一般婚姻就不能更移了。

但是,过去在贵州天柱、剑河、三穗一带却流行过一种“退茶”的婚俗。姑娘婚事由父母包办,如果姑娘实在不愿意,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

即姑娘用纸包一包干茶叶,送到男家去,对男方父母表示:“自己没有福来伏侍老人家,请另找一位好媳妇。”说完即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转身就走。

如不被未婚夫或他房族的人抓住,婚就退成;若被抓住,可以马上杀猪成婚。因此,要事先探清男家的环境,进出路线,并要趁父母在家,又不会碰上别人。

若要退成功,既要有胆量,又要有计谋。成功者,会受到妇女们的称赞和崇敬。

虽然父母会对女儿骂或打,但还得办退婚手续。下次订婚,不得不多少尊重女儿的意见。

不单是订婚退婚离不开茶,在有些地方,有些民族中,茶贯串婚礼的始终。 司马迁的故乡韩城,把男女青年初次见面谈恋爱叫“谈话”。

谈成了女方就向男方父母倒茶相认,南方也倒茶回敬,订亲之日,女到男家,早饭与午饭的空闲时间,女方先向男方父母亲戚一一倒茶,先叫后双手捧杯敬茶。南方也像女方来宾一一敬茶,明确称谓。

新婚之夜,新媳妇由姑嫂相陪,向全家老少一一敬茶。又向同姓族内人倒茶相认。

耍房前,邻居争喝新娘子的一口香茶,都说:“喝了新媳妇的茶牙不疼”。名为喝茶,实则观看新媳妇容貌,鉴赏其举止是否文雅,叫人盯的羞涩腼腆之情态。

耍房时,夫妻要喝交臂茶。耍房人若出难题,是新婚夫妇尴尬为难,聪明的姑娘便叫新娘倒茶解围。

耍房末了,新媳妇倒茶送客。 在湖南等地的汉族中,有“三茶”之说,它是提亲、相亲和洞房前所沏茶水的合称。

媒人上门提亲,女家以糖茶甜口,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双方目成,女子递茶一杯,男方喝茶后,置钱钞或其他贵重物于茶杯中送还女方,女方收受,是为心许;洞房前,以红枣、花生、桂子、龙眼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这三次喝茶,统称“三茶”。

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撒拉族,婚日,迎娶新娘途经各个村庄时,这些村庄中曾与新娘同村而已出嫁的妇女们,端出熬好的茯茶,盛情招待新娘及送亲者,表示对新娘的热情迎送,称“敬新茶”,行至靠近男家的最后一个村庄时,该村的女乡亲除了敬新茶外,还要把男家迎亲的一些情况透漏给新娘一行,使其有所准备。据说此俗由来已久,是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时与藏族联姻时产生的。

浙南一带的畲族,娶亲日,新娘到了男家,鸣放鞭炮,并派“接姑”二人将新娘接入中堂。这是婆家挑选一位父母健在的姑娘,端上一碗甜蛋茶(鸡鸭蛋均可,无茶叶)递给新娘吃,叫“吃蛋茶”。

按习俗,新娘只能低头饮茶,不能吃蛋。若吃蛋,则被认为不稳重,会受到丈夫和他人的歧视。

到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来婆家的人)吃掉蛋茶后,新娘将一事先备好的红包放到盘上,曰“蛋茶包”,对端茶人表示谢意。

3 结婚拜天地的天地桌有什么讲究

天地桌的规格是需要一张正方形四脚四角的桌子,要平平稳稳,象征天地,东西南北四方,桌上必须铺设红布,以示吉利。具体贡品根据供奉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特定要求,但是焚香燃烛则是必须的。

如是结婚拜天地时铺设的天地桌:

拜天地必有香及红烛,拜前点燃。天地桌(台)上铺红布,坐北周南。男西女东,面北对天地桌(台)而站,由司仪领唱,新人跪拜,磕四个头。天地桌(台)的布置各地不尽相同,但主要东西相差不远。天地桌(台)上设天地爷牌位,牌位前放一盛满粮食的斗,斗上贴“金玉满斗”四字,斗用红纸封口,插柏枝,枝上系铜钱叫“摇钱树”。斗内插秤一杆,杆有十六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寓意吉星高照,称心如意;秤上挂铜镜,用来避邪,也寓意明白如镜;桌上放婆婆给新娘的抒,寓长住久安。再放尺一把,寓公平,品行端正;还有放红枣,花生等的。

天地桌上摆斗、秤、尺就是三媒六证的意思。

4 结婚敬茶顺序

闽南地区结婚敬茶顺序是先从内再到外,从老到幼,由新郎介绍逐一介绍,新娘逐一敬茶,新郎叫什么新娘跟着叫什么。

具体顺序先从自家开始先最年老开始敬起,比如太爷爷太奶奶(如果还在世,如下相同)、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大哥大嫂、小叔子小婶子(有的弟弟比哥哥早娶也是要敬一杯,当然辈份比新娘小的要回敬一杯以示尊敬)!再来是有来参加婚宴的夫家亲戚,比如姑父姑姑、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父阿姨,如没到场派代表来可看情况决定先敬后敬,再到堂辈亲戚(也是从老到幼如下也是)再来是邻居及朋友。最后是帮忙人员。

5 婚礼如何排桌

中式婚礼中婚宴席位的讲究:

Tips1喜宴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Tips2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Tips3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Tips4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 。

Tips5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Tips6喜宴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宴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

作为中式婚礼中的主角,喜宴是很重要的,喜宴座位的安排也是很有讲究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计划举办中式婚礼的新人有帮助。不过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修改!

看是首套房还是二套房,首套一般是3成左右。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条件:

1、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2、具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信用良好,同时具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3、具有所购住房全部价款20%以上的自筹资金,并保证用于支付所购住房的首付款;

4、具有银行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

5、具有购房合同或协议,所购住房价格基本符合银行或银行委托的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评估价值;

6、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房贷申请需要提供的资料:

1 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本/外地人需暂住证和户口本

2结婚证/离婚证或法院判决书/单身证明2份

3收入证明(银行指定格式)

4所在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5资信证明:包括学历证,其他房产,银行流水,大额存单等

6如果借款人为企业法人的还必须提供经年检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章程、财务报表。

“听说结婚拉横幅会很幸福! ”这么显眼的横幅拉在了小区的大门上。2022年3月9日,凯里某小区业主把对自己结婚的祝福拉在了小区的各个角落,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为了让自己的婚礼更有意义,于是新娘想出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对新郎的要求印在了横幅上,以此来告示新郎,树立自己的家庭地位。

(小区大门前横幅)

“以后你要对好,如果不舒服你要车前马后来照顾”、“说啥就是啥,以后只能爱她一个、宠她一个”、“美若天仙,若你敢在外沾花惹草,定让你鬼哭狼嚎”……

这些体现了新娘对新郎的要求,结婚是一件大事,如果不留点记号这么叫做结婚呢?把爱情挂出来,让大家见证那是最好的保存,同时已给新郎一个“示威”,这个家我说了算,以后你什么事都得听我的。

(横幅)

以前老百姓在结婚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结婚的当天,新郎要给新娘洗脚,同时新娘会把新郎的鞋子踩在脚下,寓意踩了新郎的鞋,以后新郎什么都得听新娘的,正是这么个意思。但是那时候的人没有这么开放、前卫,只有悄悄地做。

这么新颖、前卫的结婚仪式,还是博来了不少人的眼球,进入小区的业主都停留下来,看横幅上的标语,纷纷给主人翁点赞。

(横幅)

(横幅)

(横幅)

本版信息来自头条号《恬馨剧场 》

黔东南州简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州府凯里市。全州辖凯里1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县。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2015年末常住人口34854万人,户籍人口473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占427%,侗族人口占299%。

网络图

黔东南总面积3028234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黔东南州森林资源丰富,有“杉乡”“林海”之称。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也是贵州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2013年,全州有森林面积3280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活木蓄积量为11亿立方米。全州已查明并鉴定出的植物达2009种,分属290科690属。其中种子植物有1440余种,分属163科429属。在这些植物中,属于中国特有属的有水青树、观光木、钟萼木、木瓜红等24种,占全国特有属的117%;列为国家I、II级重点保护树种有秃杉、银杏、鹅掌楸、南方红豆杉等3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树种的1005%,占全省重点保护树种的902%。境内有常用野生药用植物400多种,其中太子参、杜仲、天麻、桔梗、五倍子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

中国哈尼族固有的宗教。该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少数地区外,大多已进入封建社会。其宗教信仰仍保持其固有宗教的许多特点,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

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1灵魂观念和丧葬仪礼

哈尼族认为,人和万物都由灵魂或精灵主宰。灵魂失落,或是触犯精灵,人就会得病或死亡。西双版纳地区哈尼族专有为病人叫魂治病的仪式,称“拉枯枯”。用线一根、饭一团、鸡蛋一个到所谓病人丢魂的地方,呼唤病人的名字,然后将线拴在病人手腕上,并给病人吃饭团和鸡蛋,认为这样便可收回失魂而痊愈。该族认为人久病不愈,是由于专捉人魂的精灵“拉帕”作祟,必须纠集众人,手持刀枪,哄赶拉帕。葬礼根据死者是否结婚、有无儿女以及死因等情况而有所区别。未婚或已婚而无嗣者,装殓简单,一埋了事,其魂称“密哈”。已婚而仅生女性者,葬礼亦简,其魂称“密沙”,含有野鬼之意。属于非正常死亡者,不得葬于公共墓地,其魂称“疏密”,不祭祀。对于有子女或多子多孙的死者,实行厚葬,一般在家停尸三、五天,或七天,然后出殡;要供献牛、羊祭奠,并请巫师念经祈祷,送魂,使灵魂回到祖先的故地。在葬后十二天,请巫师杀鸡两只,猪一口,置于竹桌,同死者家属一起抬到通往坟地的岔路口,由巫师为生者“叫魂”。然后抬竹桌归家,置于祖先灵台前。家人坐于竹桌周围,巫师用桌上的线在每人手上各拴一节,表示生者灵魂已叫回,拴在各人的身上。

2村寨祭祀

包括建寨、分寨和常年的定期祭祀三类。建立新寨时,十分重视寨址的选择。选定寨址后要卜选寨心,由祭司向四面撒铁渣,然后抛掷鸡蛋,以蛋着地破裂的地方为寨心,立木桩为记。寨心为祭司居住之地。迁寨由祭司率领,全寨同日搬到新寨址,临时搭棚居住。大家先帮祭司盖房,然后各家才自建房屋。凡属分寨,要先选出新祭司。村寨每年要立一次新寨门并举行寨门祭,祈求精灵保护全寨。寨门有三道:前门、后门和侧门。前门供人出入,后门为尸体出口。寨门横梁刻画虫、鱼、鸟、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每年九月各寨还有集体驱鬼活动,祭司领导全寨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内室外和寨内寨外,四处挥舞,最后将木刀悬于寨门上,驱鬼方告结束。

3农业祭祀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

祭树和祭水。各地哈尼族都以大树作为土地神来崇拜。他们认为树高大命长。反映土地有滋养生物的神奇力量。各村通常都在所供奉的大树周围砌石保护。红河一带的村头寨尾,都供奉“神树”,前者称“阿玛周”(公树),后者称“本图周”(母树)。正月大祭阿玛周,三月小祭本图周。金平县格邹支哈尼族,特别重视祭井水之神,祭时在井边设祭台,上供米、酒、茶各两碗,公鸡、母鸡各一只,由祭司主祭,祈求保护井水清洁,水源充足,稻谷丰收。他们还认为田沟水神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祭品相应丰厚,须供羊两只。有些哈尼族的村寨,每十二年举行一次“楼都祭”。楼都是村寨中心的圆形石井。每逢龙年,以村寨集体名义杀牛宰猪,隆重供祭。祭品分食后,将骨头扔进石井,以求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播种祭。西双版纳哈尼族称播种祭为“牙卡培楼”。在正式播种前两天,由祭司主持。第一天,祭司用酒、茶和糯米年糕祭祀祖先;第二天清晨,祭司和村寨长者在“神井”前举行洗涤谷种仪式,以公鸡、母鸡各一只,米一筒、酒一筒、茶叶少许和稻谷三把供祭。祭司播下三把稻种后,即就地分食祭品。接着各家相继在临时搭建的祭棚处举行播种仪式。栽种水稻的金平等地哈尼族都是全村同日播种。播种前,各家用正月祭树时分到的猪肉祭祀谷神,插完秧再以鸡献祭。有些地区每村都有专供祭祀用的水田。插秧时先要杀鸡祭水田,然后由老年妇女在祭田中央插第一丛秧,各家继之开插。每家水田中也有小块祭祀田,插秧均从祭田开始。

收获祭。包括尝新、收割和入仓的祭祀。尝新祭在稻谷黄熟时举行。西双版纳地区由祭司先尝新,然后各家才能尝新。尝新祭要用种在祭棚处的稻谷,同时备鸡、酒、茶以及将登场的瓜果蔬菜等祭祀祖先,并取回三穗稻谷挂于祖先灵台处。正式开始收割,要以酒、茶、饭、蛋为祭品,举行祭祀,并将最后收割的一丛稻谷挂在谷仓的横梁上。入仓祭先用糯米饭、鸡蛋、茶、米酒祭谷仓,然后举行入仓仪式。用于背谷进仓的背箩,下垫九片树叶,上盖男子上衣,要三进谷仓,才能正式装仓。开仓取谷时也有开仓仪式,由家长身负背箩进出三次。在第三次背出时,要抓三把稻谷还仓。以后每次进仓取谷,都须如此。

4祭司和巫师

祭司的职责是主持公共祭祀。巫师有两种:一是专司葬礼和送魂,一是专为病人叫魂驱鬼。

各地祭司的情况不尽一致。西双版纳地区的祭司称“追玛”,世袭,除非祭司家出现六指、兔唇等畸形胎儿和双胞胎时才可替换。祭司移居,整个村寨也随之迁徙。不然就要撤寨门,另选新祭司。村人如杀猪宰牛或猎获野兽时,都要奉献一条兽腿给祭司。金平、元阳等地的祭司称“厄阿玛”或“米古”。由全村卜选产生,终身制。

专司葬礼和送魂的巫师各地一般都称“贝牟”,为男性。供奉哈尼族神话中的天神“翁沙”之女“沙厄”。学当贝牟者要先请老贝牟到家举行祭沙厄的仪式,拜老贝牟为师,初称“贝扎”。为病人驱鬼的巫师,各地称呼不一。西双版纳称为“尼帕”,不论男女都可担任,非世袭。有的是拜师学习而后当尼帕的,更多的是在自己患病时被尼帕指为有尼帕鬼附身,并经许愿,在病愈后供奉尼帕鬼而后本人成为尼帕的。 哈尼族传统节日主要是赶汤帕节、吃新米饭节、苦扎扎节及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1赶汤帕节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赶汤帕节”。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阳历十二月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2吃新谷节

哈尼族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3苦扎扎节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格朗和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4其它节日

勐海县的哈尼族,也有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各民族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文化艺术

哈尼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哈尼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乐器主要有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878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