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火箭的主要参数

质子火箭的主要参数,第1张

总发射次数:397(截止2014年6月)

成功次数:351(截止2014年6月)

失败次数:46(截止2014年6月)

首次发射质子号::1965年7月16日

质子号K型::1967年3月10日

质子号M型::2001年4月7日

著名载荷:礼炮6号、礼炮7号、和平号太空站、国际太空站组件等

第一级

发动机:6台RD-275

推力:10,470 千牛顿 (19 百万磅力)

推进时间:126秒

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第二级

发动机:3台RD-0210与1台RD-0211

推力:2,399千牛顿

推进时间:208秒

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第三级

发动机:RD-0212

推力:630 千牛顿

推进时间

燃料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第四级(Block-D/DM )

发动机:RD-58M

推力:834千牛顿

比冲:326秒

推进时间:3000秒

燃料:液态氧/煤油

东方号“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这种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围有四个长198米,直径268米的助推火箭。中心两级火箭,一子级长2875米,二子级长298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四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火。大约两分钟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钟后,也熄火脱落。接着末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有效载荷送入轨道。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联盟号

编辑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2吨。能源号

编辑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能源号”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有:发射多次使用的轨道飞行器;向近地空间发射大型飞行器、大型空间站的基本舱或其它舱段、大型太阳能装置;向近地轨道或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重型军用、民用卫星;向月球、火星或深层空间发射大型有效载荷。

“能源号”运载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火箭分助推级和芯级两级,助推级由四台液体助推器构成,每个助推器长32米,直径4米;芯级长60米,直径8米,由四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发射时,助推级和芯级同时点火,助推级四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毕后,芯级将有效载荷加速到亚轨道速度,在预定的轨道高度与有效载荷分离。然后有效载荷靠自身发动机动力进入轨道。“能源号”运载火箭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天顶号

编辑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

“天顶号”3型是三级运载火箭,它在2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远地点级,用于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它高轨道或星际飞行轨道。2型与3型用的一子级和二子级是相同的。“天顶号”是前苏联继“旋风号”后第二个利用全自动发射系统实施发射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厂,火箭呈水平状态进行总装、测试、转运至发射台,所有发射操作都是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自动进行的。“天顶号”2型最大长度57米,最大直径39米。“天顶号”3型最大长度614米,最大直径39米。质子号

编辑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在“能源号”重型火箭投入使用以前,该型号是前苏联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二级型“质子号”共发射了三颗“质子号”卫星,此后便停止使用。火箭全长41米,最大直径74米。 三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礼炮号”、“和平号”等空间站的发射。火箭全长57米,最大直径74米。 四型级“质子号”主要用于发射各种大型星际探测器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572米,最大直径74米。

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输工具。用途是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是在导弹的基础上发展的,一般由2~4级组成。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许多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外围捆绑有助推火箭,又称零级火箭。助推火箭可以是固体或液体火箭,其数量根据运载能力的需要来选择。推进剂大都采用液体双组元推进剂。第一、二级多用液氧和煤油或四氧化二氮和混肼为推进剂,末级火箭采用高能的液氧和液氢推进剂。制导系统大都用自主式全惯性制导系统。在专门的发射中心 (见航天器发射场) 发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重量的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运载火箭的发展

运载火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导弹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第一枚成功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是苏联用洲际导弹改装的卫星号运载火箭(见“人造地球卫星”1号工程)。到 20世纪80年代,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英国、印度和欧洲空间局已研制成功20多种大、中、小运载能力的火箭。最小的仅重102吨,推力 125千牛(约127吨力),只能将148公斤重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最大的重2900多吨,推力 33350千牛(3400吨力),能将120多吨重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主要的运载火箭有“大力神”号运载火箭、“德尔塔”号运载火箭、“土星”号运载火箭、“东方”号运载火箭、“宇宙”号运载火箭、“阿里安”号运载火箭、 N号运载火箭、“长征”号运载火箭等。

运载火箭的分类

目前常用的运载火箭按其所用的推进剂来分,可分为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如我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则是一种固液混合型的三级火箭,其第一级、第二级是液体火箭,第三级是固体火箭;美国的“飞马座”运载火箭则是一种三级固体火箭。

如按级数来分,运载火箭又可分为单级火箭、多级火箭。其中多级火箭按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型式来分,又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俗称捆绑式)、串并联混合型三种类型。串联型多级火箭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分离机构简单,但串联后火箭总长较长、火箭的长细比(长度与直径之比)大,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发射时,这种火箭竖起来后太高,给发射操作带来不便;同时,其上面级的火箭发动机要在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差。并联型多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连接,连接分离机构稍复杂,但其中间芯级第一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的火箭可在地面同时点火,避免了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高。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就是在中间芯级火箭的周围又捆绑了4枚火箭。这4枚捆上去的火箭习惯上又称助推器。助推器与芯级火箭在地面一起点火,但工作一定时间后先关机,关机后与芯级火箭分离并被抛掉。助推器因在第一级火箭飞行的半路上关机,所以只能算它是半级火箭。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卫星号运载火箭为一级半火箭,而不称它为两级火箭。我国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则是一枚串并联混合型的两级半火箭,其第一级火箭周围捆绑了4枚助推器,在第一级火箭上面又串联了一枚第二级火箭。

运载火箭的结构组成

不管是固体运载火箭还是液体运载火箭,不管是单级运载火箭还是多级运载火箭,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大系统称为运载火箭的主系统,主系统工作的可靠与否,将直接影响运载火箭飞行的成败。此外,运载火箭上还有一些不直接影响飞行成败并由箭上设备与地面设备共同组成的系统,例如,遥测系统、外弹道测量系统、安全系统和瞄准系统等。

箭体结构

是运载火箭的基体,它用来维持火箭的外形,承受火箭在地面运输、发射操作和在飞行中作用在火箭上的各种载荷,安装连接火箭各系统的所有仪器、设备,把箭上所有系统、组件连接组合成一个整体。

动力装置系统

是推动运载火箭飞行并获得一定速度的装置。对液体火箭来说,动力装置系统由推进剂输送、增压系统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两大部分组成。固体火箭的动力装置系统较简单,它的主要部分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直接装在发动机的燃烧室壳体内。

控制系统

是用来控制运载火箭沿预定轨道正常可靠飞行的部分。控制系统由制导和导航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电源供配电和时序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制导和导航系统的功用是控制运载火箭按预定的轨道运动,把有效载荷送到预定的空间位置并使之准确进入轨道。姿态控制系统(又称姿态稳定系统)的功用是纠正运载火箭飞行中的俯仰、偏航、滚动误差,使之保持正确的飞行姿态。电源供配电和时序控制系统则按预定飞行时序实施供配电控制。

遥测系统

功用是把运载火箭飞行中各系统的工作参数及环境参数测量下来,通过运载火箭上的无线电发射机将这些参数送回地面,由地面接收机接收;亦可将测量所得的参数记录在运载火箭上的磁记录器上,在地面回收磁记录器。这些测量参数既可用来预报航天器入轨时的轨道参数,又可用来鉴定和改进运载火箭的性能。一旦运载火箭在飞行中出现故障,这些参数就是故障分析的依据。

外弹道测量系统

功用是利用地面的光学和无线电设备与装在运载火箭上的对应装置一起对飞行中的运载火箭进行跟踪,并测量其飞行参数,用来预报航天器入轨时的轨道参数,也可用来作为鉴定制导系统的精度和故障分析依据。

安全系统

功用是当运载火箭在飞行中一旦出现故障不能继续飞行时,将其在空中炸毁,避免运载火箭坠落时给地面造成灾难性的危害。安全系统包括运载火箭上的自毁系统和地面的无线电安全系统两部分。箭上的自毁系统由测量装置、计算机和爆炸装置组成。当运载火箭的飞行姿态,飞行速度超出允许的范围,计算机发出引爆爆炸装置的指令,使运载火箭在空中自毁。无线电安全系统则是由地面雷达测量运载火箭的飞行轨道,当运载火箭的飞行超出预先规定的安全范围时,由地面发出引爆箭上爆炸装置的指令,由箭上的接收机接收后将火箭在空中炸毁。

瞄准系统

功用是给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初始方位定向。瞄准系统由地面瞄准设备和运载火箭上的瞄准设备共同组成。

运载火箭的指标

运载火箭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重量的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运载能力

指火箭能送入预定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有效载荷的轨道种类较多,所需的能量也不同,因此在标明运载能力时要区别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卫星过渡轨道、行星探测器轨道等几种情况。表示运载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火箭达到某一特征速度时的有效载荷重量。各种轨道与特征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把卫星送入 185公里高度圆轨道所需要的特征速度为78公里/秒,1000公里高度圆轨道需83公里/秒,地球同步卫星过渡轨道需1025公里/秒,探测太阳系需12~20公里/秒。

飞行程序

运载火箭在专门的航天发射中心发射。火箭从地面起飞直到进入最终轨道要经过以下几个飞行阶段:

①大气层内飞行段:火箭从发射台垂直起飞,在离开地面以后的10几秒钟内一直保持垂直飞行。在垂直飞行期间,火箭要进行自动方位瞄准,以保证火箭按规定的方位飞行。然后转入零攻角飞行段。火箭要在大气层内跨过声速,为减小空气动力和减轻结构重量,必须使火箭的攻角接近于零。

②等角速度程序飞行段:第二级火箭的飞行已经在稠密的大气层以外,整流罩在第二级火箭飞行段后期被抛掉。火箭按照最小能量的飞行程序,即以等角速度作低头飞行。达到停泊轨道高度和相应的轨道速度时,火箭即进入停泊轨道滑行。对于低轨道的航天器,火箭这时就已完成运送任务,航天器便与火箭分离。

③过渡轨道:对于高轨道或行星际任务,末级火箭在进入停泊轨道以后还要再次工作,使航天器加速到过渡轨道速度或逃逸速度,然后航天器与火箭分离。

设计特点

运载火箭的设计特点是通用性、经济性和不断进行小的改进。这和大型导弹不同。大型导弹是为满足军事需要而研制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保持技术性能和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导弹的更新换代较快,几乎每 5年出一种新型号。运载火箭则要在商业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作为商品,它必须具有通用性,能适应各种卫星重量和尺寸的要求,能将有效载荷送入多种轨道。经济性也要好。也就是既要性能好,又要发射耗费少。订购运载火箭的用户通常要支付两笔费用。一笔是付给火箭制造商的发射费,另一笔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发射费代表火箭的生产成本和研制费用,保险费则反映火箭的可靠性。火箭制造者一般都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并不断通过小风险的改进来提高火箭的性能。运载火箭不像导弹那样要定型和批生产。而是每发射一枚都可能引进一点新技术,作一点小改进,这种小改进不影响可靠性,也不必进行专门的飞行试验。这些小改进积累起来就有可能导致大的方案性变化,使运载能力能有成倍的增长。

80年代以来,一次使用的运载火箭已经面临航天飞机的竞争。这两种运载工具各有特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获得发展。航天飞机是按照运送重型航天器进入低轨道的要求设计的,运送低轨道航天器比较有利。对于同步轨道航天器,航天飞机还要携带一枚一次使用的运载器,用以把航天器从低轨道发射出去,使之进入过渡轨道。这样有可能导致入轨精度和发射可靠性的下降。

一次使用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同步轨道卫星时可以一次送入过渡轨道,比航天飞机稍为有利。这两种运载工具之间的竞争将促进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国外典型的运载火箭

大力神(Titan)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大力神运载火箭系列由大力神-2洲际导弹发展而来,1964年首次发射。该系列由大力神-2、大力神-3、大力神-34、大力神-4和商用大力神-3等型号和子系列组成。它的最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19 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3 t。

宇宙神(Atlas)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于1958年12月18日首次发射,曾经发射过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目前正在使用的主要有宇宙神-2A、宇宙神-2AS和宇宙神-3。研制中的宇宙神-5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采用了通用模块化设计,其中的重型火箭使用了3个通用模块,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 t。

德尔它(Delta)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德尔它系列运载火箭系列于1960年5月13日首次发射,迄今为止已发展了19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德尔它-2和德尔它-3两种型号。美国空军的全部GPS卫星都是由德尔它-2发射的。德尔它-3是在德尔它-2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可以把38t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德尔它-3于2000年8月发射成功。美国还正在研制具有多种配置的德尔它-4子系列,其中的重型德尔它-4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在13t以上。

土星-V(Saturn)系列运载火箭

土星-V运载火箭是美国专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其起飞重量为3000t,直径10m,高110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9t,它能把重达50t的阿波罗飞船送入登月轨道。土星-V曾先后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东方号(Vostok)系列运载火箭

俄罗斯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工具,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颗金星探测器,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无人载货飞船进步号等。它也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系列。其中联盟号是东方号的一个子系列,主要发射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载货飞船。

质子号(Proton)系列运载火箭

俄罗斯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分为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3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有质子号三级型和四级型两种。三级型质子号于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其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0t,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发射空间站的运载火箭,曾发射过礼炮l~7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各舱段和其他大型低地轨道有效载荷。1998年11月20日,质子号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

天顶号(Zenit)系列运载火箭

天顶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后为乌克兰)研制的运载火箭,分为两级的天顶-2、三级的天顶-3和用于海上发射的天顶-3SL。天顶-2的低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t,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1t。可在海上发射的天顶-3SL是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挪威联合研制的运载火箭,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t,1999年3月首次发射成功。

能源号(Energia)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和推力最大的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05 t,既可发射大型无人载荷,也可用于发射载人航天飞机。能源号于1987年首次发射成功,曾将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成功地送上天。目前由于俄罗斯经济状态不佳就再也没有发射过。

阿里安(Ariane)系列运载火箭

阿里安火箭是由欧洲11个国家组成的欧空局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该系列已有阿里安l~5共5个子系列,目前正在使用的是阿里安-4和阿里安-5。阿里安-4于1988年6月15日进行了首次发射,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4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42t。阿里安-5于1997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2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67t。目前阿里安-5正在进行改进,在2005年底之前将逐步把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目前的67 t提高到11~12t。

H系列运载火箭

日本H系列运载火箭由H-1、H-2、H-2A等火箭组成,目前正在使用的H系列火箭只有H-2A,2001年8月首次发射成功。

极轨卫星火箭(PSLV)

印度自行研制的极轨道4级运载火箭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t,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t。1993年9月首次发射,但由于火箭出现故障,卫星未能入轨。此后,该火箭连续三次发射成功。1999年5月,一箭三星技术又取得成功。

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研制了12种不同类型的长征系列火箭,能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卫星。

从1970年到2000年的30年间,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共计67次,成功61次,6次失败或部分失败,发射成功率为91%。在1994~1996年间曾一度几次发射失败,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声誉处于低谷。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终于打了个翻身仗。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连续25次发射成功,这在世界卫星发射界也是不多见的。

在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初期,探空火箭的研制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它是结构简单的无控火箭,但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枚真正的火箭。从1958年开始,我国陆续研制出包括生物、气象、地球物理、空间科学试验等多种类型的探空火箭。

长征一号(LM-1)系列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国使用长征一号(LM-1)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是在两级中远程导弹上再加一个第三级固体火箭所组成,火箭全长2986m,起飞总重8157t,起飞推力为1040kN。

长征二号(LM-2)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LM-2)运载火箭是从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于1975年发射了1t多重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成功地回收了返回舱。此后,又根据发射卫星的需要,陆续衍生出长征二号丙(LM-2C)、长征二号丙改进型(LM-2C/SD)和发射极轨卫星的长征二号丁(LM-2D)运载火箭。在长征火箭大家族中,长征二号系列主要用于发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LM-2C/SD曾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12颗美国的铱星移动通信卫星。

1986年初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后,航天飞机被停飞,美国用了很长时间分析和处理故障,其后美国停止用航天飞机发射一般商业卫星。趁此时机,我国仅用了18个月就研制成功长征二号E(又称长二捆,LM-E)运载火箭,可以发射原来准备用美国航天飞机发射的商用卫星。长征二号E火箭是以长征二号为芯级,周围捆绑了4个液体助推器,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92t。长征二号E于1990年试射成功,从1992年到1995年曾发射多颗外国卫星。

为满足发射神舟号飞船的要求,保证宇航员的安全,我国又在长征二号E的基础上改进了可靠性并增设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从而发展出了长征二号F(LM-F)运载火箭,专门用来发射神舟号载人飞船。

由于长征二号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高,1975~1996年连续成功地把17颗返回式卫星送上天,这使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获得了非常好的可靠性声誉。

长征三号(LM-3)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二级火箭上面加了一个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的第三级,所用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可以二次启动,在技术上是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4年长征三号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1985年中国宣布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1990年我国首次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此后,长征三号系列不断增加新成员,如长征三号甲(LM-3A)、长征三号乙(LM-3B),主要用于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图25)是在长征三号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火箭,它的氢氧发动机具有更大的推力,性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也从长征三号的16t提高到26t。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图26)是在长征三号甲和长二捆的基础上研制的,即以长征三号甲为芯级,再捆绑4个与长二捆类似的液体助推器。长征三号乙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的大型卫星,也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1t,跃入了世界大型火箭行列。

长征四号(LM-4)系列运载火箭

目前投入使用的是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用于发射各种太阳同步轨道和极轨道应用卫星的主要运载工具。

最初的“质子号”火箭是在1961年—1965年间研制成功的,总设计师是OKB-52设计局的负责人切洛勉与科罗廖夫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为了争夺给苏军开发新式洲际导弹的任务,切洛勉向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该计划要研制三种火箭:UR100,UR200和UR500,彼此之间存在继承关系。UR500就是在UR200(北约代号SS-10“瘦子”)基础上研发的,当时打算把它设计成射程12000公里的洲际导弹。1962年4月,这个计划获得批准。但是,由于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试中表现不佳,这些导弹中最后只有UR100(北约代号SS-11“美洲百合”)进入军队服役。UR200项目在1964年下马,UR500则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苏联的主力运载火箭。

UR500最早的一个设计方案是直接用4枚UR200捆绑在一起。UR500的设计,除了OKB-52以外,各分系统的负责单位还包括格鲁什科的OKB-456(负责发动机)和皮柳金的NII-885(负责控制系统)。整个开发工作于1965年完成,当年7月16日火箭进行了首飞。由于火箭第一次发射时携带的载荷为“质子1号”科学卫星,该火箭得名为“质子号”运载火箭。1966年这种火箭被停止使用。基础两级型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全长443米,起飞质量62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89吨

UR-700、UR-700M和UR-900火箭

在切洛勉的UR500(即两级型“质子号”)基础上发展三级火箭的计划在1964年就已经决定了。当时为这种新火箭安排的任务是发射“金刚石”军用空间站(其中实际发射成功的都被编进了“礼炮号”的编号序列)和LK-1载人环月飞船(此飞船后来被取消)。但火箭的发展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可靠性一直达不到要求。第一枚带有第三级的“质子号”于1967年3月10日发射,但这是一枚带有“D组级”上面级的四级火箭;不带上面级的“质子K”于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将“质子4号”科学卫星(重达16吨)送入太空。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曾利用“质子K”将8个空间站(“礼炮1号”—“礼炮7号”,“和平号”)送入轨道。其次,“质子K”还发射了TKS空间舱系列,包括“宇宙929”,“宇宙1267”,“宇宙1443”,“宇宙1686”(这些舱段通常是对接到“礼炮号”空间站上作为后者的组件)。国际空间站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和“星辰号”服务舱也是由“质子K”发射。“质子K”火箭全长50米,发射质量69381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976吨。

1969年,前苏联开始Aelita项目,计划用最好的方法实现载人登陆火星,从而战胜美国。为此切洛勉团队设计了MK-700火星飞船,此飞船极其巨大。UR-700M火箭就孕育而生,UR-700M火箭发射重量达到16,000吨,能将750吨的载荷送入低轨道,但是,此项目于1972年被取消。UR-700M火箭有8枚助推火箭,高为35米,直径为9米。每一枚助推火箭有4台RLA-600发动机,燃料为煤油/液氧,燃烧时间为115秒。32台发动机能产生204,027kN的推力。第一级有6台RLA-600发动机,直径为125米,高30米,能产生38,255千牛的推力,燃烧时间为200秒。第二级直径为125米,采用6台NK-15VM,燃料为液氢/液氧,比冲达到455秒,燃烧时间为670秒。UR-700M火箭总高度达到175米,底部直径达到31米,发射重量为16,000吨,能将750吨的MK-700火星飞船送入低地球轨道。

其次切洛勉还看中了UR-900,助推级为12台RD-270发动机,第一级为3台RD-270发动级,起飞时一起点火,起飞时能产生100,910千牛的推力,第二级为3台RD-254发动机,200千米的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40吨。

“质子K/D”组级的设计工作始于美苏登月竞赛时期,其最初目的就是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和载人宇宙飞船。火箭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在三级型“质子号”(“质子K”)基础上加入一个上面级。该上面级称为“D组级”,是“质子号”火箭使用的第一种上面级。但它本来是给与科罗廖夫的N1火箭配套的登月飞船设计的。D组级的特点是没有导航设备,其导航功能必须由载荷舱内的航天器自己提供。将“质子号”(UR500)发展为三级火箭的工作在1964年就开始了,主要由于赫鲁晓夫(“质子”号总设计师切洛勉的政治保护人)下台,进展有些缓慢。1965年,由切洛勉主导的使用LK-1飞船的登月计划被科罗廖夫的N1/L1淘汰了。1967年第一种拥有第三级的“质子号”发射时,使用了D组级上面级,因此实际是四级火箭,而纯粹的三级火箭在1968年才第一次发射。

基础型“质子K/D”组级在1975年停止使用,其间共发射39次,失败15次,发射成功率只有615%。由“质子K/D”组级发射成功的航天器有“探测器4号”—“探测器8号”无人飞船,“月球15号”—“月球23号”月球探测器,“火星2号”—“火星7号”火星探测器,“金星9号”—“金星10号”金星探测器。对D组级加以改进获得了两种衍生的上面级,D1组级和D2组级,所对应的火箭称为“质子K/D1”组级(8K82K/11S824M)和“质子K/D2”组级(8K82K/11S824F)。D1组级和D2组级使用RD-58M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推力。但是,这两种上面级仍然没有导航能力。

“质子K/D-1”组级于1976年8月9日首飞,发射了“月球24号”探测器。此后又发射了“金星11号”—“金星16号”、“织女星1号”和“织女星2号”(用于探测金星和哈雷彗星),1989年发射石榴石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卫星后退役。“质子K/D-2”组级只发射了三次,其中失败一次。它成功地将“福波斯1号”和“福波斯2号”火星-火卫一探测器送入太空。失败的那次则是在1996年发射“火星96”探测器,结果载荷在太平洋上空坠落。“质子K/D”火箭全长554米,发射质量6915吨,月球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39吨。

“质子K/DM”组级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被称为“DM组级”的上面级,这种上面级使苏联人第一次获得了将人造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的能力(由于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位置太靠北,苏联向赤道上空发射卫星是很困难的)。DM组级是在原有的上面级D组级的基础上开发的(D组级只能发射深空探测器),于1974年第一次投入使用。“质子K/DM”组级火箭于1974年3月26日第一次发射,将“宇宙637号”卫星(苏联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送入轨道。改进后的火箭在1990年停止使用,共发射了66次,其中6次失败。

DM组级又发展出若干个型号:DM-2组级(1982年)、DM1组级(1996年)、DM-2M组级(1994年)、DM3组级(1996年)、DM4组级(1997年)、DM-5组级(1997年)。“质子K/DM-2”组级于1982年10月12日第一次发射,载荷是一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宇宙1413”)。“质子K/DM-5”组级于1997年6月6日第一次发射,载荷为“宇宙2344”军事侦察卫星。“质子K/DM”火箭全长572米,发射质量69127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493吨,地球静止轨道运载能力为188吨。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新研制了一种四级型“质子号”火箭,即“质子M”(有时使用未改进的“质子K”或“质子KM”箭体搭配“微风M”而形成的四级火箭)。它与“质子K/DM”组级的主要区别是使用了更为先进的“微风M”上面级,因此火箭也被叫做“质子M/微风M”。这种新上面级在1999年首次进行了飞行,当时前三级使用的是原有的“质子K”箭体;这样组成的火箭被称为“质子K/微风M”或“质子KM”。“质子KM”可能只是代用品,因为不久就对火箭的前几级进行了改进,使用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箭体结构(可能主要是减轻了前三级的质量)。总共只有70%的技术是从以前的“质子号”中继承的。换用新箭体的火箭在2001年4月7日首次发射,将一颗银幕M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种火箭是俄罗斯从事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质子M/微风M”全长53米,发射质量7128吨,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5吨。到2010年1月20日,“质子M/微风M”总共发射34次,其中发射失败1次,部分失败2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质子号”火箭投入国际市场,结果十分受客户青睐。1996年4月,“质子号”运载火箭将欧洲的“阿斯特拉1F”卫星发射入轨,完成了第一次商业发射。到2010年1月20日为止,“质子号”已经执行了108次商业发射任务。目前“联盟号”和“质子号”火箭发射的次数最多,2009年,分别为11次和10次。但是“质子号”火箭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其使用的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有毒,一旦发射失败,泄漏的推进剂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俄罗斯经常因火箭在发射后坠毁而与发射场地的所在国哈萨克斯坦进行交涉。近几年来,如果“质子号”发射失败,哈萨克斯坦就会禁止在拜科努尔发射这种火箭,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2013年9月30日,载有欧洲通信卫星“阿斯特拉-2E”的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搭载卫星的“质子-M”运载火箭于莫斯科时间2013年1时38分(北京时间5时38分)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是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在2013年7月2日的发射事故后进行的首次发射。

火箭发射升空9分钟后,搭载卫星“阿斯特拉-2E”的轨道加速器“微风-M”与运载火箭分离,按照计划飞行路线继续将卫星推进至预定轨道。据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消息,卫星预计于莫斯科时间10时50分(北京时间14时50分)抵达预定轨道。

“阿斯特拉-2E”是欧洲通信卫星,属于欧洲知名卫星运营商SES Astra公司,主要用于转发模拟数字信号及电视节目转播,同时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用户提供手机和网络通信服务。

  1、太空:冷战引发的一个挑战

  苏联与美国的冷战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91年。两个政治体系对立的大国试图寻找不冒任何军事对抗的风险而置对方于死地的方法,太空便是两个超级大国进行竞赛的战场。

  冷战初期,美国与苏联都进行了太空竞赛的准备。1944年到1945年,两个国家就曾争夺过德国V2火箭的技术和设计火箭的科学家。甚至在此之前,双方就开始建设弹道导弹与核弹头武器库的准备。从1953年到1954年,焦点问题是谁将成为第一个造出能打到敌方领土的洲际导弹。这也是研制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至关重要的一步。

  2、1955年7月:太空竞赛

  1955年1月,莫斯科广播电台就已宣布,苏联将为发射人造卫星进行准备。同年5月26日,美国国家安全局也批准了一项卫星工程,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式宣布美国将发射卫星。应该说,在1955年年中,随着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空间竞赛真正拉开帷幕。同年8月,在哥本哈根国际宇航大会上,苏联代表团发言人、苏联科学院行星际研究委员会主席列·谢多夫(Leonid Sedov)简洁地向世界宣布:“苏联将首先发射卫星,而且这颗卫星一定比美国的大”。由于美国计划于1957年12月用先锋号火箭发射卫星,人们猜测苏联将于同年秋天,甚至在伟大的俄罗斯宇航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百年诞辰的9月17日将卫星发射上天。1957年6月,在苏联首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的四个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阿·杜勒斯宣布:“美国情报机构的观点是,出于心理威慑的原因,苏联将竭尽全力成为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很可能是在1957年”。在1955年哥本哈根的宇航大会上,一个美国代表曾询问谢多夫:“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会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谢多夫微笑着回答道:“两者皆不是,第一个宇航员将会是一条狗,当然是苏联的狗!”

  3、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了卫星竞赛的赢家

  1957年,苏联在太空竞赛的第一仗中打了胜仗,他们于8月21日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导弹,10月4日又发射了人类的首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苏联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苏联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占据了压倒西方的优势。它给世界尤其是美国一个极大的意外:没有人预料到苏联能这么快就发射一颗卫星。美国国际地球物理年委员会主席约·卡普兰博士曾说过:“如果苏联能够发射一颗83千克的卫星,就说明他们还有能力发射一颗比这重得多的”。虽然如此,许多美国人真的把这一事件当成了笑话。一个五角大楼官员甚至把苏联的卫星看成“任何人都能发射的一堆废铁”。但是,苏联发射卫星代表着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观念在美国已经根深蒂固。

  此时,冷战已经全面展开,苏联凭借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外交上的优势。苏联外交部长A·葛罗米柯在卫星发射后仅一小时要求会见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见的三个小时中葛罗米柯以报告式的口吻对杜勒斯说:“国务卿先生,您的情报机构可能已经向你汇报,苏联科学家已于今天下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4、1958-1968:苏联在月球探测器竞赛中取胜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月球成为苏联与美国竞争的主要目标,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美国在月球竞赛中首先踏上征程,1958年8月17日美国发射了首颗月球探测器,但不幸失败了。苏联同年9月23日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与美国的具有相同命运。从根本上说,这些月球探测任务都源于民族尊严问题,早期美国发射的先驱者、徘徊者探测器以及苏联第一颗月球探测器主要出于政治目的。经过几年之后,美国月球轨道器和苏联的月球号探测器才回到执行科学任务正轨。

  1961到1968年,苏联在月球探测和载人航天的竞赛中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可以说到1965年为止,苏联屡战屡胜;而美国则在军事航天和空间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5、美国为登上月球做了充分的准备

  早在1958年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与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就开始计划制造载人登月箭。同时他们也考虑运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特别是液氢发动机。这些早期工作在美国日后成功的阿波罗载人登月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59年年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在1970年之前以260亿到380亿美元的花费进行载人环月飞行的计划,这个计划被艾森豪威尔总统否决了。

  艾森豪威尔的接班人约翰·肯尼迪总统对载人环月飞行计划有很大热情。他曾向苏联建议,双方在这个项目上进行合作。然而,两个严峻的事实改变了肯尼迪总统的想法: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首位航天员;不久爆发了古巴事件,这两件事都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伤。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国会上向世界宣布:“美国将在十年之内致力于将人送上月球,并将其安全送返地球。”

  土星/阿波罗项目估计需要花费250亿美元(大约是今天的1200亿美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预算从1960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1965年的52亿美元,达到了53%的美国联邦预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人员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从1960年的1万人增加到1966年的36万人。同一时期,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工作人员增加了10倍,从36500人增加到376000人。超过2万家企业参与了阿波罗计划。仅制导系统的陀螺与加速度计的生产就需要2 000人。200多所大学也投入到载人探月活动中来。估计将近1千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阿波罗计划。

  1962年夏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建成了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载人航天器中心(1973年改名为约翰逊航天中心),用于设计阿波罗飞船,训练航天员和控制载人飞行。1961年10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创建了位于新奥尔良州的密西西比测试站,用于进行运载火箭第一、二级的验收试验。1961年9月7日,在新奥尔良州的另一个米丘德装配站建成,用于土星1B和土星5运载火箭第一级的装配。密西西比测试站和米丘德装配站都接受负责运载火箭设计、开发与试验的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MSFC)的管理。

  最后一个主要的决定是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建立一个发射控制中心,用于运载火箭的最后装配和发射。1963年11月29日,这个中心改名为肯尼迪航天中心。

  在阿波罗计划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美国与苏联继续在载人飞行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他们各自的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使两国家在对任何探月任务都很关键的交会技术与变轨方面得到了完善。

  由于1965到1966年的双子星座号计划,美国逐渐赶上了苏联,甚至在诸如长期飞行等领域超过了苏联。总之,美国有信心达到他的最终目标:把人送到月球上。

  6、苏联的月球战略

  1964年8月,当美国在载人登月计划上已经取实质性进展时,苏联才确立了载人月球探测计划,并提出将实现两个重大目标:(1)1967年,用质子号重型火箭发射“探测器号”载人飞船(L-1),实现载人绕月飞行目标;(2)在1967到1968年间,由科罗廖夫负责的N-1运载火箭和L-1飞船将把一名苏联宇航员送上月球。美苏两国载人月球计划的主要差异在于,美国集中于一个计划(土星/阿波罗计划)实现两个目标,而苏联致力于两个计划,将力量与资源分散了。

  7、1967-1969:美国与苏联并驾齐驱

  1967-1969是美国与苏联载人月球计划的最后阶段。

  美国的1967年是以悲剧开始的。1967年1月27日三名宇航员在阿波罗1号飞船指令舱的大火中丧生。这一事件使阿波罗计划推迟了几个月,人们甚至开始怀疑肯尼迪总统在十年内完成载人登月的计划是否能按时实现。尽管有些延迟,土星1、土星1B和土星5号运载火箭计划和阿波罗计划的进展还能尽如人意,1962-1967年的所有17项任务均获成功。

  在苏联,“质子/探测器”号绕月飞行任务系列于3月被取消。1967年的四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这使“探测器”计划延期了,同时N1-L3计划也同样出现了困难。这回轮到苏联经历悲剧事件了:1967年4月,航天员符·卡马罗夫在“联盟”号飞船的第一次任务中丧生。不过,苏联还是于同年10月完成了两个“联盟”号飞船的首次自动交会。

  美国航天员1968年12月24日首先到达月球附近,并在沿环绕月球的轨道进行飞行,从而美国首次赶在苏联前面在探月的里程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面对美国的成功,苏联终止了“探测器”计划。虽然在1968年9月苏联首先使生物物种乘“探测器”5号飞船实现了绕月飞行并返回地球,但这些生物仅仅是海龟和昆虫,与阿波罗8号的成就相比逊色得多。

  8、1969-1972:美国获胜

  1969年2月21日,苏联的N1-L3在首次发射时以爆炸告终,同年7月3日第二次发射再次失败。而这一年对于美国来说确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圻美国在月球竞赛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尼·阿姆斯特朗和布·奥尔德林成为首先在月球上行走的人。此后从1969年到1972年,共有12名美国航天员在月球上实现了登陆。虽然1970年命运不佳的阿波罗13号没有完成登月之旅,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仍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美国经过12年追上了苏联,夺取了太空竞赛的重要的奖牌。

  放弃载人月球计划后,将月球探测的重点放到能够进行自动采集月球样器和进行月面巡视探测的月球车计划上,苏联此后开展的月球探测计划证明,苏联能够在不使航天员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广泛的探测活动。在1970年到1976年期间,苏联继续利用在探月竞赛期间积累的知识,不断向月球发射探测器。这些无人月球探测器为苏联带回了330克月球标本,而同时美国航天员总共搜集了380千克。

  9、1975年到1991年:小冲突不断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并没有完全结束。20世纪70年代初期,两个国家在“礼炮”号和“天空实验室”空间站计划上继续展开了竞争,后来几年两个国家都研制了航天飞机。美国航天飞机于1981年进行了处女航,而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1988年进行了第一次太空飞行。

  10、空间竞赛时代的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产生了俄罗斯和独联体,空间竞赛的时代结束了。今天,原苏联的质子号、天顶号、联盟号等运载火箭都由俄罗斯和美国合资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海上发射公司等国际公司经营。美俄两个航天大国都在为建立国际空间站通力合作,而美国的宇宙神3运载火箭的核心部件RD-180液体火箭发动机则来自俄罗斯。

  在百科还有别的方面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3379htmpf=1

历史上有哪些看到别人成功想效仿却失败的例子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搞企业,没实现国富民强;戊戌变法,学习日本,被顽固派阻挠镇压而败;辛亥革命学习欧美,胜利果实被窃取,最终失败。

历史上一味地怀疑别人而失败的例子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等人齐名。身死东城载于史书。《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更为明确:“汉五年……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 202 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源自项羽。

历史上照搬前人后失败的例子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马谡学韩信背水一战,失待亭 马援虚实之道败五溪

历史上有哪些背水一战却失败的案例

背水一战的基本上都输了才对,所以韩信的胜利才会被铭记,失败者大多被忘记了。

历史上有哪些失败的英雄

荆轲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失败英雄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话多么悲壮。荆轲刺秦王失败了,但这种壮士慷慨赴死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让人敬佩。

苏武出使匈奴,却被扣留了十九年。流放到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去放羊。匈奴人让他投降他一直不降,这样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苏武虽然没有完成出使任务,但其气节也长存于青史~

大明讨昭大将军、国姓爷、延平王——郑成功

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率领17万大军从金门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打的清军哭爹喊娘。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一时江南震动。

其后却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张煌言也是惨败收场,只身逃回江浙。

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17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五万人撤回了金门。郑成功元气大伤,只能渡海夺取台湾作为根据地。至此,反清复明,再无可能。

项羽算一个

历史上名人因别人的赞美而失败的例子

关羽:不把东吴吕蒙,陆逊放在眼里,才导致丢失荆州,败走麦城。

项羽:刚愎自用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援,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

历史上有哪些“破釜沉舟”失败的案例

曹魏时期司马氏兄弟专政把控朝廷,几经废立皇帝,后来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拥立高贵乡公曹髦继位,曹髦十四岁继位,在位六年,一直是司马昭的傀儡,在曹髦二十岁的时候他终于决定不能再做司马昭的傀儡,他要剪除司马昭,重新收回皇权,于是他说出了那句到现在都很经典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当今之势只有破釜沉舟将其诛杀。于是他召集一些太监童仆和卫士,准备在司马昭上朝时候截杀司马昭,由于事情泄露被司马昭事先得知,结果曹髦反被司马昭弑杀。最终还被废去了皇帝的名位,以高贵乡公身份被埋葬。曹髦宁死不做傀儡,与其苟且偷生,不如高贵赴死,虽然曹髦破釜沉舟的计划失败了,他却永远赢得后人尊重。

中外历史上不会说话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有哪些?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4岁。

在中外历史上探险失败的例子

人类在太空领域的探险发生过多次失败

北京时间2月1日22:00,美国哥伦比亚号太空梭坠毁,7宇航员罹难:newssina/z/Columbia/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67年4月: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1971年7月: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0年3月18日:前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医院后死亡。这次事故直到1989年才有了报道。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太空梭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1986年4月18日:据信携带着军事侦察卫星的一枚美国大力神34D运载火箭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85秒后发生爆炸。

1986年5月3日:携带有价值5700万美元的一颗气象卫星的美国德尔它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71秒后主发动机突然熄火,90秒时自毁。

1990年2月22日:欧洲阿里安运载火箭在发射两颗日本卫星时,在从法属盖亚那库鲁发射场起飞1分40秒后发生爆炸。这是阿里安火箭的第36次发射。

1990年9月7日:美国一枚大力神火箭的部分箭体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从吊车上坠地,引发的大火火焰高达45米,造成至少1人死亡。

1990年10月4日:俄罗斯一枚天顶号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电子侦察卫星时于起飞几秒后发生爆炸,发射设施遭受严重损坏。

1991年6月18日:携带有美国航宇局及几所大学的10个试验件、高15米的勘探者火箭在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后因偏离正常飞行路线而被自毁。

1993年8月2日:据信携带着造价高昂的军事间谍卫星的一枚美国大力神4型火箭在从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约2分钟后爆炸。

1994年12月1日:欧洲一枚阿里安火箭在法属盖亚那库鲁进行第70次发射时,升空后坠入大西洋,价值15亿美元的泛美卫星3被毁。

1995年1月26日:携带着通讯卫星的一枚中国长征二号E火箭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后发生爆炸。

1995年10月23日:携有14个试验件的一枚美国大篷车运载火箭在从美国航宇局建在弗吉尼亚的设施起飞45秒后发生爆炸。

1996年2月15日:发射国际通讯卫星708的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后不久发生爆炸。

1996年5月14日:发射侦察卫星的一枚俄罗斯联盟U型火箭在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49秒后整流罩过早开启,致使火箭坠毁于哈萨克境内。

1996年6月4日:欧洲阿里安5大型运载火箭在法属盖亚那库鲁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后40秒发生爆炸。

1996年6月20日:俄罗斯发射侦察卫星的一枚联盟U型火箭在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起飞50秒后整流罩过早开启,致使火箭坠毁。

1997年1月17日:美国一枚德尔它2型火箭在发射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时,于起飞后13秒发生爆炸。

1997年5月20日:俄罗斯一枚天顶2型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一颗宇宙号军事卫星时于起飞48秒后出现发动机故障,导致火箭坠毁。

1998年8月12日:美国一枚大力神4A运载火箭起飞后不久发生爆炸,火箭连同所带的间谍卫星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

1998年8月27日:携带通讯卫星的美国德尔它3运载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后不久化作一团价值225亿美元的火球。

1998年9月10日:乌克兰一枚天顶2型火箭在发射12颗商业卫星时于起飞后272秒出现计算机故障,导致星箭坠地。

1999年7月5日:俄罗斯一枚质子号运载火箭在从拜科努尔起飞后不久出现故障,星箭坠毁于哈萨克境内的草原上。

1999年10月27日:俄罗斯一枚质子号火箭在发射一颗通讯卫星时,在从拜科努尔起飞后不久出现故障,星箭坠毁。

:newssina/w/2003-02-02/0722896163s

二00二年八月七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玛峰的过程中,五名队员不幸遭遇雪崩全部遇难

2002年5月

深圳网友露营遇山洪2人遇难

2000年7月

广东业余登山队攀登玉珠3人遇难

2002年6月

3名奥地利登山者在秘鲁遇难

2002年5月

美直升机援救遇险登山者坠毁

2002年5月

上海登山者在陕西太白山遇难

2001年

133名瑞士人2001年死于登山运动

2001年10月

西班牙五名登山者在喜马拉雅山遇难

2001年7月

台湾10名登山者攀登雪山失踪

2001年5月

两名外国登山者丧生珠穆朗玛峰

2000年12月

义大利发生8起登山事故10人死亡

2000年11月

奥地利登山火车隧道起火172人遇难

2000年12月

义大利发生8起登山事故10人死亡

:sportssina/z/shanying/

2005年9月17日,阿根廷两名科考队员坠入南极大陆冰窟窿遇难:news163/05/0921/07/1U5JHCR20001121R

南极探险史上,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遇难,他的日记坚持写到1913年3月29日。:downturbozv/eBooks/sohu/%D6%C7%D0%D4%CA%B1%B9%E2txt

撰文 | 庞之浩(中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1号”飞船,把航天员加加林送上了太空。

把人送上太空的目标实现了,人们很自然会产生下一个目标——让人在太空中“待得住”、“待得久”。这不仅仅是为了争胜好奇,还有很多实际的意义。比如,很多需要在太空中进行的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活动,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空间来完成的。建造能让航天员在太空中长久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站的想法便应运而生。

“天空实验室”侧面的太阳电池阵在发射过程中被剐掉,上面的“帘”是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安装上的“遮阳伞”,以节省电能。

由于空间站犹如一座空中楼阁,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大型航天器,具有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和载人多等优点,所以,在与美国竞争载人登月失败后,苏联就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开始全力打造空间站。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19日用“质子号”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它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礼炮1号”质量约18吨,总长16米,最大直径41米,可居住空间85立方米,由对接过渡舱、轨道舱和服务舱3个部分组成,其中位于头部的对接过渡舱用于对接“联盟号”飞船,航天员和物资由此对接舱口进出空间站。位于中部的轨道舱是“礼炮1号”的“心脏”,由直径各为29米和41米的两个圆筒组成,供航天员工作、进餐、休息和睡眠。位于尾部的服务舱为非密封舱,装有机动变轨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和推进剂等。

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后,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于是美国马上用“阿波罗”工程的剩余材料研制了一个名叫“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并于1973年5月14日升空。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个载人密封舱,压力舱容积达316立方米,在里面可以洗澡,曾创下了连续载人航天84天的世界纪录。此后美国便“喜新厌旧”研制航天飞机去了。

而苏联对空间站一直格外青睐,在先后发射了7座“一居室”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后,苏联从1986年开始发射由多个舱段组成的“和平号”空间站。它由1个核心舱和5个实验舱组成,因而大大扩展了航天员的活动空间,提高了空间站的工作能力。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逐渐发现在空间站领域已大大落后于苏联。1984年1月25日,美国时任总统里根批准建造一个以美国为主、与盟国合作的长久性空间站计划——“自由号”。这个方案比“和平号”还先进,采用桁架挂舱式构型。但由于技术复杂,费用极高,风险很大,所以在研制过程中几乎夭折。

就在“自由号”空间站的命运岌岌可危时,世界空间站大国苏联于1991年解体,这给了美国一个发展国际型空间站的绝佳机会。因为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已不再是美国争夺太空优势的竞争对手了,但其在空间站建造方面仍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于是在1993年,美国对“自由号”空间站建造方案进行了“大手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吸收俄罗斯为正式合作伙伴,采用了很多苏联空间站的成熟技术,目的是节省费用、少走弯路、降低风险和缩短时间, 最后终于在2011年在轨建成了“国际空间站”。它实质上是一个既采用了类似“和平号”的积木式构型,又采用了桁架挂舱式构型的“混血儿”。

空间站具有自主补给消耗品、检修和更换设备的能力,以及变更和扩大其功能的性质。它先入轨后上人的特征,既提高了安全保障,又简化了研制过程。

至今,全球已发射了10座空间站。从总体结构上讲,这些空间站可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单舱式空间站。 已发射的苏联“礼炮1号”至“礼炮7号”和美国“天空实验室”都是单舱式空间站。这种只有一个舱段的空间站用运载火箭一次就能送上太空。其优点是所用硬件少、成本低和技术简单,不需要航天员出舱等,因而早期的空间站都采用这种设计。它的缺点是容积小、太死板和工效低,因而影响了许多科学实验活动的进行,并且很难长期载人航天。

第二种空间站是多舱式空间站。 目前已发射的多舱式空间站有苏联/俄罗斯的“和平号”及16国联合研制的“国际空间站”。这种空间站是由陆续发射的多个舱段在轨道上组装而成的。其优点是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大,灵活性强,运行时间长;缺点是技术复杂,投资和风险都大。

这两种空间站还可细分为四代,苏联的“礼炮1号”至“礼炮5号”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是第一代空间站,苏联的“礼炮6号”“礼炮7号”为第二代,苏联/俄罗斯的“和平号”为第三代,“国际空间站”为第四代。

第一代空间站也叫试验性空间站 ,其主要特征是站上均只有一个对接口,因而只能接纳一艘客货两用飞船,运送往返人员和少量物品。其科研仪器和主要物品均是发射前就装入了空间站内,无法及时补给,这就限制了载人航天的时间和空间站在轨运行寿命。

不过,这一代空间站解决了许多载人航天相关的重大 科技 问题。例如,证实了在太空也和地面一样,有必要把卧室、工作间等按各自的特点分别建造,以免相互束缚和影响;人在太空待上若干天,可用轮换航天员的办法,使空间站利用率大为提高。

第二代空间站也叫实用性空间站 ,它们分别于1977年9月29日、1982年4月19日入轨。其主要特点是均有两个对接口,即可同时接纳两艘飞船,这样就能把载人与运货分开,从而大大延长了空间站寿命和航天员在轨时间。

第三代空间站也叫长久性空间站 。“和平号”采用积木式构型,于1986年2月20日开始在太空建造。其最大特点是率先升空的核心舱不仅能用于航天员生活居住,控制整个空间站正常运行,还有6个对接口,它像搭积木一样先后对接了5个专用实验舱及“联盟”载人飞船、“进步”货运飞船,形成了庞大的空间复合体。

第四代空间站也叫永久性空间站 。它采用桁架挂舱式构型,即以上百米的组装式桁架为基础结构,然后将多个舱段和设备安装在桁架上。其优点是:集中供电、灵活性强、工作效率高、使用维修方便;缺点是:费用大、技术复杂。“国际空间站”是世界第一座永久性空间站,它包括13个增压舱,其中6个用于科学实验,3个供航天员居住,1个为多功能货舱,3个为对接用的节点舱,容积约1000立方米,质量400多吨。

未来空间站有两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是建造舒适的太空旅馆;二是建造月球空间站。

太空旅馆比空间站观光更惬意、更享受。其内部装修按酒店方式设计,游客可选择垂直床或者水平床,并有全密闭式的淋浴、双筒望远镜和相机,食物更加精细、丰富,但花费很大,每天要几百万美元。现有充气式太空旅馆和空间站式太空旅馆两种方案,其中空间站式太空旅馆与目前空间站的基础结构差不多,最大的不同就是内部装修按酒店样式设计。

充气式太空旅馆将由若干个可充气膨胀的软壳太空舱组装而成。与传统刚性太空舱相比,充气式太空舱有三个优势:一是发射成本较低,这些软壳太空舱发射到轨道上后会像气球那样自行充气“鼓”起来,这是由于采取了膨胀结构;二是居住空间宽大,这是以往所有的航天器所不及的;三是采用新的多层结构外壳设计和使用新材料,充气的软壳表面有一定弹性,比起传统含铝材料的航天器外壳,能为居住者提供更好的空间防护,可以抵御太空垃圾、宇宙粒子等的撞击,为其内核提供保护。

美国正联合一些国家合作研制月球空间站——“深空门户”,预计2024年以后投入使用。月球空间站既可成为前往月面、小行星甚至火星的载人飞船的出发平台,又能作为月球车的中继通信平台,还是前往维修日地L2轨道上的空间望远镜的中转站。

它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是建造“航天发射系统”重型火箭;第二步是用“航天发射系统”把“深空门户”的主要部件发射到月球轨道上;第三步是用“猎户座”飞船把其他部件推到合适的位置,为人类居民准备好“深空门户”。

更远的未来,有可能建造庞大的太空城。由此可见,空间站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系统工程,至今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三个国家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我国在1992年就制定了宏伟的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至今,我国已完成了前两步的任务,即成功研制和发射了6艘“神舟”载人飞船、2座“天宫”空间实验室和1艘“天舟”货运飞船,掌握了太空行走、交会对接、在轨加注和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已把11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

这些都为完成第三步任务——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空间站建设上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本文首发于“北京日报”,经作者授权转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9709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