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舰下水的礼仪?

大舰下水的礼仪?,第1张

均线的下水仪式是很复杂的,他们都是很讲究的,会在军舰上面啦,挂满旗也会安装踩球,到时候是下水的时候会很浓重的。也会燃放鞭炮,燃放礼花,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特色。还会放鸽子,会让这个现场的气氛更加的活跃,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祝你好运平安,幸福快乐!

福特级的2号舰有12万吨?

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种新传言:就是说福特级的2号舰,也就新肯尼迪号居然有12万吨;并且说在肯尼迪号上已经彻底解决了首舰福特号上出现的各种不堪现象。比如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技术都不好用的问题。

而且现在新肯尼迪号已经完成了95%的建造工程,一旦完成剩余的那5%之后正式服役加入超级大国海军,立即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为强大的核动力超级航母,继续领先所有其他国家50年甚至100年! 看看以上这些说法,如果对不了解就里的人,说不定会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但问题是这些言论,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说超级大国的航母继续领先全球50年甚至100年,不如直接说超级大国的世界霸权再过100年也没有问题。明白了整个思维路径,就很容易知道以上这些说法到底出自哪类人之口了。

不过事实总是胜于雄辩。与其争论超级大国的航母还能不能继续领先全球50到100年,不如直接探讨新肯尼迪号是否真的有12万吨;以及是否已经彻底解决了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技术不过关的核心短板。

首先应该明白一个基本常识,对某型舰船来说,如果两者吨位相差1万吨就是巨大的差异;甚至都不能继续算是同一级舰船。而每级舰船一般都以首舰的名称来命名。也就是福特级都是以首舰福特号来命名的;正像4艘小鹰级都以首舰小鹰号来命名;10艘尼米兹级都以首舰尼米兹号来命名一样。同级舰的吨位差距都不算很大。

比如小鹰级航母中的4艘,他们之间的吨位最大差异,也就是实际排水量最大的那艘和实际排水量最小的那艘的吨位差异还不到1200吨。这对一批满排在8万吨左右的大舰来说,千把吨的差异只能说是正常的建造误差。

因为1950到1960年代建小鹰级航母时,既没有现代化电脑版CAD图纸,更没有后来无处不在的数控切割机床。当时造大船小船是纯机械切割甚至是人力手工切割再对船板定型。因此4艘小鹰级船体排水部分,你的外壳稍微鼓一点;我的外壳瘪一点,这1000来吨的排水量差距就出来了。

而福特级首舰福特号的真实满载排水量其实只有102万吨,是全球第一艘满载排水量真正过10万吨的航母;也是全球第一艘过10万吨级的军舰。而作为同型舰的第二艘的新肯尼迪号。满载排水量正常情况下也就应该在103吨以内,怎么可能一步扩大到12万吨?

现代造船都是全程电子图纸加数控切割和折弯成型,如果是同型舰用同一套图纸,那么最终2舰的差异基本不会大于500吨级。

一下子相差18万吨,那就不能再被叫做福特级的2号舰,而是该叫做新肯尼迪级了。超级大国海军在建造福特级之前,确实论证过12万吨级以上的航母类型,但是因为航道和码头等基础设施不到位而最终还是限制在了10万吨上下,比尼米兹级后期批次仅仅大出了不到3000吨。

而就算是建造了10艘之多,建造周期长达25年以上的尼米兹级,也只是从首舰的93万吨逐步扩大到了末舰的99万吨,差异只有6000吨。怎么可能福特级的前2艘之间就差了18万吨?就算是新肯尼迪号真有12万吨,那么超级大国航母码头和航道也承受不了。由此可见说肯尼迪号有12万吨,极有可能是把英制短吨当成了国际公吨,并且还故意的四舍五入故意往大里说。

或者是一贯CHONG美的人士的脑补,从这个角度讲,还不如直接说福特级的2号舰有15万吨更能威震天下。至于说首舰福特号上的技术缺陷到了2号舰上就自动解决了?这更是无稽之谈。这就像说一贯的学渣转学了就成了学霸一样的不靠谱;或者从最简单的逻辑关系上都说不通。

如果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到了新肯尼迪号上就自动好用了,为何不把这批好用的设备临时拆下来给福特号安装上,岂不是4艘福特级都好用了?

二战十大最强战列舰

1、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于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以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名字命名的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该舰于1936年7月开工,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德国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24155米,舰宽36米,最大吃水999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满载排水量50,300吨,最高航速3012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舰上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05毫米副炮和36门机关炮,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列舰之一。

2、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一级战列舰。本级舰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舰体最长、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达到33节)、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至今。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1945年9月2日,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上的三号舰密苏里号的主甲板上举行,本级舰因而闻名于世。

3、大和号战列舰

大和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曾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大和号的沉没,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彻底终结。在沉没超过半世纪后,该舰仍然作为不少**及动画的题材,继续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

4、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800吨,符合伦敦条约对战列舰的规定。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1937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是二战前用于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建造的战列舰的第一级战列舰,该级舰一共两艘,分别为BB-55“北卡罗来纳”号和BB-56“华盛顿”号。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都在1947年退役,华盛顿号在1961年拆卸,而北卡罗来纳号则被当地一些知名人士花费33万美元购置,停泊在北卡罗来纳州维尔明顿费尔角河的一个永性泊地供后人参观。

5、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是法国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亦为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在本级舰命运多舛的建造和服役生涯中,见证了法国的被入侵和解放。本级舰诞生自1934年6月25日法国海军最高会议关于法国海军新形势下的造舰计划,以抗衡新时期法国海军最大的威胁——意大利海军维内托级战列舰,新舰以PN-196为设计代号,以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为设计基础,1935年10月22日开始建造,1939年1月17日命名为黎塞留号,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投降,1940年6月黎赛留号在维希法国海军服役。

6、维内托级战列舰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是意大利建造的战列舰,简称为维内托级。维内托号为预算拨付首舰,利托里奥号为实际服役首舰,是意大利皇家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主力战列舰。本级舰满载排水量45000吨,采用适航性较高的长艏楼、球鼻艏、巡洋舰艉构型,装备三座三联装安莎尔多1934型381毫米口径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单管高炮。装甲为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独立,在设计上前卫且符合意大利海军特点需求。

7、厌战号战列舰

厌战号战列舰也译作“战仇”号、“厌倦”号,属于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主要装备8门15英寸口径主炮、12门152毫米口径副炮等。厌战号战列舰于1912年10月31日开工,1915年3月完工。厌战号战列舰服役期间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现代化改装。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厌战号多次受到创伤而最终安然无恙,成为二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传奇战舰

8、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1939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建造计划于1938年5月批准,共建成四艘,于1942年间陆续服役。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中多用作为航空母舰编队护航和对岸火力支援使用,南达科他级被编入航空母舰编队,利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为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提供空中保护与支援两栖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莱特湾海战,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战役以及对日本本土的炮击作战。

9、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为适应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而设计的,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同级舰5艘:乔治五世国王号(King George V)、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Duke of York)、安森号(Anson)、豪号(Howe)。1941年5月27日,“乔治五世”号取得了服役期间最大的战果——她与“BIG SEVEN”的传奇角色“罗德尼”号战列舰一道,击沉了德国海军最强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

10、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1916年9月1日在约翰·布朗造船公司动工,1918年8月22日下水,1920年5月15日服役。胡德号是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唯一完工的一艘,服役时标准排水量达41785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其拥有四门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和31节的航速,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在其服役生涯中多次作为展示英国国威的礼仪舰巡游世界各国,最为著名的1923年11月27日至1924年9月28日的“帝国巡游”。

战列舰(Battleship),是装有厚装甲和大口径主炮的大型军舰,是人类创造的最庞大和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作为海军中最大的武装舰艇,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标志,因此常被称为主力舰(Capital ship)。随着空中力量和制导武器的兴起,战列舰已不再被认为是建立海上优势所必须的装备,因此已经全部退出现役。

战列舰这个名词来源于风帆战列舰(line-of-battle ship战斗编列舰),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排成战列线进行战斗的大型军舰。随着蒸汽机、爆破弹和钢铁装甲的发展,19世纪后期出现了称为铁甲舰(Ironclads)的蒸汽装甲舰,即是后来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标志着战列舰“全装重型火炮”的革命,后来所有按这个概念设计的战列舰都被称为无畏舰,与之相对,之前的战列舰称为前无畏舰。不久,出现了比无畏号更强大的战列舰,称为超无畏舰。

海军大国争相建造战列舰引起了长期的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战列舰对决的日德兰海战。战后,各海军大国通过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缔约国战列舰的数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条约生效期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条约失效后,出现了最后一波建造战列舰的热潮,出现了排水量超过60,000吨的巨舰。即使如此,战列舰的价值一直受到质疑,更小、更廉价的潜艇、鱼雷和飞机都能对战列舰造成严重伤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战后,战列舰纷纷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计划被取消。只有美国海军曾在几次战争中重新将数艘战列舰投入使用,直到2006年3月最后一艘战列舰退役。

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洋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曾经的十七艘功勋舰

2021年是中国海军成立七十二周年,在此之际,向仍在岗位上守护祖国蓝色疆土的二十三万余名官兵,表达敬意。回顾七十二载,中国海军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岁月,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海军力量。

在中国海军的发展史上,有一型军舰曾在当时担任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并守护祖国的蓝色疆土长达三十年,该型军舰共建造了十七艘,这十七艘军舰曾在南海与航母战斗群对峙,也曾与苏联新锐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亲密接触”,尽管现在已经全部退役,但却无人敢忘!这些军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051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大”级)!

051型这个名字似乎较为陌生,但是其北约代号“旅大”级的名字则更广为人知。在90年代的军事杂志上,“旅大”级的名字频繁出现,时不时会出现西方军事媒体关于“旅大”级的报道,甚至一度成为了中国海军的象征。“旅大”级已经成为了老一辈海军人和那个年代军迷的共同记忆。

但在九十年代,“旅大”级的作战能力算不上出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垫底,西方甚至已经拥有了“盾舰”。但十七艘“旅大”级,却组成了那个年代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为什么没有更强、更好的战舰出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穷!

在“旅大”级设计建造的七十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严峻,来自地面的威胁远比海面上的威胁要大得多,因此那个年代,侧重发展陆军成了中国的唯一选择,每年200多亿的军费,最终批给海军的少之又少。但老一辈海军人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力更生,主动学习导弹和大型舰艇的相关资料,最终在七十年代,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旅大级”。

在1971年12月,第一艘“旅大”级进入海军服役,随后是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在海军极度困难的时候,老一辈海军人硬是造出了十七艘“旅大”级。尽管“旅大”级的火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强,甚至还有一些弱。其主要武器装备是两座双联装的130毫米舰炮、两座双联装25毫米机炮、两座三联装海鹰-2反舰导弹发射器(各舰有所不同)。

尽管武器装备较弱,但是在“旅大”级进入服役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成为了当时中国海军实力最强的军舰。尽管“旅大”级的实力较弱,但老一辈海军仍欣喜万分,无怨无悔地开着“旅大”级守护中国广阔的“蓝色疆土”。在1987年,“旅大”级曾与苏联当时最新锐的“基洛夫”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对峙。

当时执行任务的仅有“旅大”级133号舰,仅有一舰却仍勇敢冲在第一线,与苏联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队进行对峙,不后退半步,寸土不让!在某次海上危机时,“旅大”级排成一排,与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进行对峙。尽管实力相差悬殊,但那一刻,“旅大”级代表的是中国海军的尊严,中国的尊严!

在历史上多次剑拔弩张的时刻,这十七艘“旅大”级作为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捍卫中国的尊严和“蓝色疆土”。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2000年的到来,“旅大”级一直作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存在。尽管装备实力并不如外军,但是在精神上和气势上,中国海军从未输过!

因此当时的军事杂志,有关中国海军,必有关于“旅大”级的文章,渐渐地成为了那一代人心中的抹不掉的记忆。即便现在,十七艘“旅大”级已经全部退役,但是无人敢忘记它们所做出的贡献和功绩!

2000年对于中国和中国海军来说,是一个关键点。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腾飞,海军的经费也越来越充足,2000年以后,我们逐渐有了052/052D型、055型导弹驱逐舰,054型护卫舰,一直到国产航母下水。中国海军的实力现如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经济的腾飞和老一代海军人的拼搏奋斗。在此向中国海军人致敬!

自古以来,海军之间的博弈就少不了大舰巨炮的对抗,动辄万吨级别的钢铁巨兽的搏杀是传统的陆地战斗所无法比拟的磅礴。而作为战斗的主角,各种战舰往往也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从古代开始,就有人想象如何将这些压倒性的力量搬上陆地,古代人所想象的陆地行舟在工业发展以后逐渐成为可能,在坦克发明以后,一时间陆地战舰再次被人们视为一种强大的2武器。但是随着世代的演化,人们逐渐发现陆地战舰本质还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不具有实际战斗力。所以逐渐的,陆地战舰只存在于了幻想之中。本文将借由此机会回顾一下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陆地怪物们的辉煌并假想一下他们在幻想世界中所可能创造出的战绩。本文选取了部分现实或者虚构的陆地战舰,并对他们进行了分类,以方便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炮艇级

这些战舰往往本质是超大号的坦克车。而且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属于早期坦克设计中的奇思妙想,发挥的作用也类似于当今的主战坦克。但是由于其夸张的外形往往人们也习惯将其称为陆地战舰。作为现实中存在的产物,与下文中的那些幻想比起来这些现实中的陆地战舰往往显得过于袖珍。如同小炮艇一般。

SMK(现实存在)

苏联在早期坦克设计之中一直有一种多炮塔的设计倾向。苏联也同时是历史上第一个大批量量产多炮塔坦克的国家。诸如T28等多炮塔重坦都在历史上发挥了优秀的作战表现。本次选取了一种苏联多炮塔坦克中最为醒目的一型,SMK来作为切入点,

SMK坦克,长875米,宽336米,高335米,最大速度:35公里/小时可以说非常的沉重。研发是后来著名的坦克设计所,科京设计所。SMK布局类似战舰,一个高耸的主炮塔和以一个低矮的副炮塔。1939设计完成。SMK制成样车后,时任苏联领袖斯大林对其异想天开的设计极为否定。最终只有一辆生产出来并参加了苏联和芬兰的战争。其车身使用了著名的KV1坦克的车身但是进行了非常夸张的拓展。KV1在二战中证明了其优异的作战性能。而·smk一类的多炮塔坦克则逐渐被历史淘汰。

KV6(型号存在,内容虚构)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存在真正的KV6坦克,但其并不是夸张的陆地战舰,而是一型普通的重型坦克。接下来介绍到的KV6是属于后世的幻想设计。

我们可以看到,KV6基本就是SMK的极端化版本。是一个科幻模型竞赛上的参赛品,但是由于其伟岸的造型,在坦克爱好者中间广为流传。该熟悉坦克的读者可以发现。KV6基本是由KV-2,KV-1E,T-60、喀秋莎等二战名车缝合起来的。车身使用了KV1,而炮塔则是异想天开的双联装152榴弹炮。这种坦克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可以视作SMK的二战终极版。

驱逐级

这些战舰往往开始超脱现实并装备有真正战舰级别的火力,但是并不能在面对常规兵器时有特别碾压的优势

P1000(现实存在)

二战德国末期,各种离奇的武器设想层出不穷。在其中,P1000型陆地战舰的设计格外引人注目。德三在战争末期的疯狂一搏在这件武器上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1942年,克虏伯P1000开始进入设想阶段。这种装甲堡垒有35米长14米宽11米高。P1000上安装两台来自于海军的柴油发动机,还配备了属于沙恩霍斯特战列舰上的主炮炮塔。可谓是真正的路上战舰了。除了夸张的主炮以外。P1000还准备的大量的防空炮,副炮。足以承载数十名作战成员。值得注意的是,P1000从未走下过设计板。而此类装甲巨兽也不具备多么厉害的作战效益。首先其行进速度会非常缓慢,需要庞大的后勤补给。而对于所在地的交通也是毁灭性的,没有桥梁能够承载此类坦克。而铁道运输也过于困难。如果真正制造出来,恐怕多半成为盟军或者苏军空中打击的活靶子吧。

马里恩堡级陆地战列舰(中古战锤)

战锤世界里往往不缺庞大的战争兵器,但是陆地战舰并不常见,中古战锤里的马里恩堡级便是其中之一。

毕竟属于中古奇幻,于其他科幻造物相比,马里恩堡的商人领主建造的这一艘巨型、笨重的机器要逊色很多。商人领主们无法获得帝国先进可靠的装甲载具,便寄托于一款自行研发的装甲战舰。这款战舰在原型阶段就发生了无数的灾难,动力来源是蒸汽锅炉,极易出事。商人们没有足够的开发技术,这导致成本却一直上升,最终值得妥协性能,成为了一种貌似威猛但实则脆弱的陆战兵器。于其他陆地战舰相比,马里恩堡级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陆地战舰。但是性能却可能是最差的哪一个。

主力舰级

此级别的战舰如同现实中海军的舰艇一样,往往具有单独作战的能力,而且有厚重的装甲保护。往往在战场上可以以一敌百。

大托盘级陆地战舰(UC系机动战士高达,一年战争时期)

首先必须注意的一点是,高达系列的陆地战舰非常之多。从最早的元祖高达0079到新时期的00或者SEED。陆地战舰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高达系列中各种庞然大物一样的战舰种类繁多,甚至不少战舰的人气要高于某些MS。但是陆地战舰却常常被人遗忘。本次选取的是UC系高达中地球联邦军于一年战争时期使用的地面战舰。大托盘级陆地战舰

大托盘级总高度850米;全长2150米;总宽1340米。推进装置采用了多台悬停发动机,气垫移动。机动性优秀。由于UC高达中独特的设定,此战舰舰桥视野良好,适合目视观瞄的操作。固定武器有2门主米加粒子加农炮,安装在前段,用于中近交战。同时也装备有3座3联装常规火炮。安装在船体四周。可以进行远距离炮击支援。

大托盘是地球联邦军队在一年战争中使用的一类主力陆地战舰。它既是一个移动炮兵平台,又是指挥中心,在许多高达作品中都作为移动司令部出现过(比如上图的08MS小队)。

类似于吉恩的达布德级。大托盘由悬停发动机推进,配备一对米加粒子主炮和三门副炮。大托盘的入役先于机动战士的发明,因此这些船只没有任何机动战士运载能力。大托盘类被广泛部署在整个欧洲。在敖德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陆地无畏舰(战场女武神)

旗舰级

此级别已经超出了常规海军舰艇的定义,这种舰船往往具有极其庞大的尺寸和超乎当今科技水平的装备。其能够做到一定时间的自给自足与自我补给。具备有完善的后勤生产体系。一艘此类舰船往往就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市。此类舰艇一般作为某些组织和军事力量的基地使用,是舰船级的顶峰。

卡拉克航母(家园卡拉克沙漠)

提到陆地航母就必须提到经典的RTS,家园卡拉克沙漠。这部游戏基本上就是各种陆地战舰的互相博弈。慢慢黄沙中飞舞的炮火和钢铁,可以说是非常豪迈的场景。严格意义上来说,

本文中涉及的所有舰船分类,在卡拉克沙漠中都能找到对应类别。限于篇幅原因,本文只介绍远征军的旗舰,陆地航母卡皮西号。

卡皮西号装备有大量传感设备与观瞄装置,远超现今科技水平,并内置完善的武器生产线与先进的数据处理中心,质量达到惊人的125000吨却能保持6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其大小是如今人类最大的航母尼米兹级的三倍之大。配备人员:350名军官,1050名士兵,450名工人,采用先进的核反应能源。武器种类完善并具有发射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的能力。能够起降重型航空器并为小型舰队提供补给与维修。

卡皮西号是真正的远征战舰,肩负着深入恶劣黄沙的超远程军事任务。最高优先任务是找到首要异常点,一个关乎所有卡拉克人命运的未知物体。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凶残而神秘的宗教军严重威胁着此次任务。卡拉克沙漠作为家园系列的前传完全没有丢失其豪迈而恢弘的内核,值得每一个RTS爱好者尝试。

罗德岛(明日方舟)

与卡拉克沙漠类似,明日方舟中的文明也高度依赖陆地舰来发展文明,其运用了更为夸张的陆地城市来作为文明基础。人们出生成长死亡在这些长着履带的城市之上。而作为玩家的基地,罗德岛也是一艘极为庞大的陆地战舰,或者说移动基地。

关于罗德岛号我们还未知太多。目前剧情中给出的资料显示罗德岛舰船前身为巴别塔时期从雷姆必拓挖出来的一艘很老旧的矿船,但是舰船中心却有动物一般的脊髓存在,似乎可以认为增加。船舰内部配有完善的医疗设施与提供给作战人员的训练场地。同时舰内可以提供千人级别的生活起居。动力来源是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原石科技。无法用常规的科学理解。武装未知,装甲未知。

大舰下水的最后礼仪“掷瓶礼”。“掷瓶礼”是一个舶来品,而这个舶来品也有源于一段凄美的传说。发展到后来,尤其是大量运用高技术的今天,航海事故日渐式微;人们便用摔碎酒瓶的方式祝愿海难不再发生,祈祷每一个出海的人都能平安归来。

2017年6月28日,在中国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的下水仪式上,有一个很洋气的项目——“掷瓶礼”。这并不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玩这个“洋玩意”,至少在4月26中国首艘国产航母001A下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掷瓶礼”。

“掷瓶礼”是一个舶来品,而这个舶来品也有源于一段凄美的传说。很久以前,航海是一项既艰苦又高危的职业。由于造船业并不发达,海上的导航技术也极为落后,所以当船只遭遇海难时,听天由命是海员们唯一的选择。在面对大自然的风暴时,无能为力的海员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将最后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装入酒瓶,并将其封口后抛入大海……在那个时代,大海中的漂流瓶并没有今人想象中的浪漫,它装载的仅仅是一名海难者最后的遗言。发展到后来,尤其是大量运用高技术的今天,航海事故日渐式微;人们便用摔碎酒瓶的方式祝愿海难不再发生,祈祷每一个出海的人都能平安归来。

复杂的海况是所有航海者都要面对的“敌人”

今天中外船舶的“掷瓶礼”虽都使用香槟,却仍有一定的差别。在“掷瓶礼”刚出现的时候,掷瓶的人通常都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男性(皇室、贵族、官员等),而后逐渐演变为女性(皇室成员、贵族、官员的配偶或女儿)实施“掷瓶礼”。

不过,在中国航海造船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这种“碎碎平安”的祈福方式。当时的人们往往会在船的龙骨和主桅杆之间放置一枚铜钱作为祝福信物,以祈祷这艘船的航行平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掷瓶礼”也作为一项海洋传统在国内流传开来,不过与国外不同的地方在于,国内掷瓶的人通常是与这艘船有着直接关系的男性。

中国船舶的下水仪式上,有一个与“掷瓶礼”相似的步骤——砍缆。最早是由造船的工人英模代表,手持斧头砍断固定船台和新船的主缆,但是砍缆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逐渐演变成了象征性地砍断一根系在船台和新船之间的绳子。

图为2008年国产11万吨油轮“凯达”轮下水仪式上招商轮船黄少杰总经理举斧砍缆

不过,以上不少只是一些传说,真正意义上的“掷瓶礼”可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1610年世界上第一艘三层甲板的“皇家王子”号战舰下水时,主持下水仪式的威尔士王子按照惯例拿起金酒杯象征性的喝了一口酒,然后将剩余的酒洒在了船上并顺势将金酒杯扔下了船,谁捡到这只金酒杯谁就将获得好运。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时代,位于英伦三岛的英国需要更多的船只来维持自己的海洋贸易,于是英国造的船越造越多,被扔掉的金酒杯也越来越多。如此巨大的损耗,对于早已取代西班牙成为“海洋霸主”的英国而言已经是入不敷出,哪怕是后来在全世界掳掠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也无法承担如此惊人的“损耗”。于是到了17世纪末,这种败家行为在英国就被叫停了,取而代之的方式就是“掷瓶礼”,酒瓶也从贵金属换成了相对廉价的玻璃。

但在“掷瓶礼”诞生之初,瓶子里装的却并不都是香槟。例如在美国海军服役了二百多年的“宪法”号在当年下水的时候,砸向舰首的就是一瓶白葡萄酒;甚至某些特殊时期,美国人在新船的下水仪式上甚至用装有果酱的瓶子为新船举行“掷瓶礼”。

1797年,“宪法”号下水时砸向其舰首的是一瓶玛德拉白葡萄酒

有砸酒瓶图喜庆的,自然也就有触了霉头的。例如前苏联K-19潜艇在下水仪式中,砸向它的酒瓶被完好无损的弹了回来。之后这艘潜艇的服役生涯可谓是历经坎坷(2001年上映的美国**《K-19:寡妇制造者》就是根据K-19的一次反应堆事故改编)……除此之外,在2007年12月,英国丘纳德轮船公司邀请查尔斯王子的第二任妻子卡米拉参加“维多利亚女王”号客轮的下水仪式。在施“掷瓶礼”时,香槟瓶未被砸破。巧合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号在处女航中爆发了疫情……不过,巧合毕竟只是巧合,并不是所有没砸破香槟的船只都会倒霉。比如说2016年3月5日,美国海军SSN-787“华盛顿”号核潜艇在下水仪式的当天,就被同一瓶香槟酒砸了两次才完成“掷瓶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1116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