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修行读王君 只愿我心似君心
——“青春语文系列”阅读成长分享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闯进王君老师的博客的了,就那么轻轻地一点,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在王君老师的博客里,我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读她的十二班孩儿们,读她的文本解读,读她的奇思妙想……只记得那是一段猛醒,撞击,充实,快乐的激情燃烧的日子。乡村的夜晚少娱乐,读王君成了那段时间日常工作之余最盼望的事。
王君,何许人也?清华附中语文名师,全国特级教师,“青春语文”的****。
也许因为几乎是同龄人,也许因为都是女性,也许因为我们都曾读过“高四”,也许因为我们大学上的都是师专,也许因为我们都热爱着语文……从王君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自己,也读到了我无法企及的高度。
渐渐地,一个热爱生活、率真可爱而又灵秀十足,坚定执着地痴迷于语文的女子形象,就那么笑盈盈地站在了我的面前,向我娓娓低语着语文的无穷曼妙。于是,我渴盼再读王君。
再读王君,读的是《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只是随意地翻开书页,准备浏览一下内容,却很快如被磁石吸住了一般,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个由文字和思想营造起来的清新世界。
于是,我开始留意任何关于王君的文字,留意王君的每一本书。从不追星的我,居然成了“追星族”。尤其是她的“青春语文”系列——《一路修行做老师》《一路修行做班主任》《一路修行做女人》《一路修行教作文》更让我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财富。
(一)
王君的灵秀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表上,更体现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她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上。
“语文教学是最灵动最富有创造性的事业,每一种课型都有她的特点,但没有任何一种课型可以包打天下。用心的教师,能够随着文本特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特质的变化而变化,胸中有多种课堂教学的常式和变式应对语文之丰富,学生之多彩。”王君如是说。她的课堂教学不惟教参,文本解读独辟蹊径,问题设计新颖独到。既不游离在文本之外,又不局限于文本之内;既给学生必要的拓展,又不旁逸斜出喧宾夺主。将人引向一个神秘美丽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她的《紫藤萝瀑布》、《散步》、《皇帝的新装》、《纪念白求恩》等精彩课例,无一不令人拍案叫绝。
看了她的课例,我才恍然大悟,语文是多元的,语文从来没有模式,语文从来没有套路,语文更加没有捷径,语文丛林深处的奥秘除非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在文字里徜徉、寻觅、采撷、欣赏、品味,否则我们永远只停留在丛林外围欣赏浅浅的绿意,无法触及和领略到那五彩斑斓和精彩纷呈。有人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拈花亦可为剑,折草亦可当刀。意思是无论怎样的一篇文章,我们都能信手拈来!可这有多难,我们都知道!我们需要做一个心灵澄澈的人,需要做一个经得住诱惑的人,需要做一个追寻语文梦的人,需要做一个勤于钻研的人……王君老师何尝不是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榜样?
于是,我沉下心来,钻研文本,教学设计《蔚蓝的王国》和《林中小溪》先后发表于王君先生尹东创建的公众号“语文湿地”,得到了王老师的赞扬和认可。之后又陆续发表了好几篇教学随笔。
不单是阅读教学,王君的作文教学也是独树一帜。时下的作文教学状态,沉疴太多,积弊太多,如何在作文教学的荆棘中开辟一条康庄大道,王君的做法,是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就像是在贫瘠的大地上掘开的一眼井,甘洌可口,沁人心脾。。
我们教作文,教的是什么?扪心自问,凉意顿生。我们往往教的是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开头要用排比段啦,结尾要升华中心啦,语句要出彩啦,结构要清晰啦,因为这样可以在考试中作文得高分。我们唯独忘记了,写作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写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得太久,太久,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对比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经常是就题而论,泛泛而谈,何曾有过明确的方向?何曾认识到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何曾启发学生写作既要展现青春气息又要思考大问题?何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悲悯情怀?在讲解技巧的时候又何尝不是灌输技法,蛮横训练,何曾做到在活的情景中让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何曾像王君老师那样,要学生怎样做,自己就怎样做,多年如一日坚持写随笔?
《一路修行教作文》,颠覆了我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让我对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领会了王君 “青春语文”理念的本质:创新、激励、唤醒、鼓舞,让语文教学焕发无限的青春活力!
(二)
从綦江的小乡镇到人大附中再到清华附中,王君成功地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三级跳,这是一个草根的传奇,也是一部执着的史记。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句话我曾经烂熟于心,但直到看了王君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才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如果当初綦江乡镇中学的那个小女子安于现状,恐怕就没有现在的青春语文;如果当初重庆外国语学校的那个赛教能手止步不前,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名师王君。
当她已经站在别人需要仰望的地方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以为她该停下匆匆奔忙的脚步,可是,她却华丽转身,给大家更多的惊叹。她的执着坚韧,不正是我们很多人需要学习的吗?
在乡村语文的教学道路上,我努力朝向王君,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我用文字记录随时而至的庸常岁月。每天清晨打开电脑,记录课堂小插曲,整理教学反思,抒写点滴生活片段,撰写教学设计……平时懒惰的大脑开始旋转,思想的火花在不停地闪烁,有时连课间十分钟都要写上几句。在博客这片私家花园,我辛勤地开垦,灌溉,累并快乐着,激情的火焰在博客中燃烧。乡村的早晨,薄雾笼罩着校园,正处于萎缩阶段的校园那样宁静,宁静得让人欢喜。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文字在脑海中翻飞。累了,眺望不远处的三阳河,依稀可以看到一丛丛芦苇在潮湿的雾水中挺立。我知道,远方有一个叫王君的佳人,“在水一方”。我从她的书中学到了语文的修行,课堂的修行,直至生命的修行。作为乡村教师,没有到大气场锻炼的机会,我就把教室当作我的赛课场,盛装出演,形式多样。上课之前,我解读文本,精心设计,上完课后写课堂实录,反思改进,然后发在博客上。一个人研究,一个人行走,专业素养慢慢提升。
在去年最后的那个学期里,对于班级管理,我几乎再没有焦虑过,与学生和平温暖的相处,让我享受到了工作中的快乐与幸福。我们相亲相爱,每个学生在这个班级里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们之间,他们之间,没有出现过大的挫折。那一年的班主任生活,是我最享受的一年,也是我最轻松的一年。我醉心于这样的师生关系。这幸福与快乐的源泉,来自于王君的《一路修行做班主任》。
后来调到城里,换了工作环境的我几乎丧失了呼吸的能力,许多教学设想无法展开。当看到王君老师因初到京城一下子找不到方向而“抑郁得差点儿上吊自杀”时,我一下子找到了共鸣。王君说,从重庆到北京,我最大的收获乃是,我终于懂得:当自己的世界出现问题的时候吧,一定不是别人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一定是自我的问题。自己改变,世界就变了,别人也就改变了。醍醐灌顶,慢慢地,我走出了心灵的沼泽。
读着王君的每一篇文章,跟她一起回味“惊心动魄”的班主任修炼之道,看她如何从重庆的大山深处一路狂奔跑到了皇城根下;看她做班主任如何从原来的“四大恶人”到现在的“微笑姐姐”;看她如何一步步实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人生修炼!她的每一次蜕变都忍受着身心痛苦而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涅槃重生。她把课堂当作了生命的道场。
(三)
读王君的“青春语文”系列,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梦醒,更是生命的觉醒。
她说:要在词语里出生入死。她说:语文教师要站着教书,不要盲目迷信教材。她说:没有永远适用的课堂模式,变化最美,创造最美。她说:不“备学生”的教学是悬崖上的舞蹈。她说:教学现场永远是一个事故场。她说:生命就是语文,天地都在我们心中。她说: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她说:课品即是人品,品课即是品人。句句犀利,却字字饱含着对语文的款款深情。
王君的青春语文理念是:教育,乃是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艺术。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她的青春语文,追求教法和活法的相融,其蕴含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她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个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她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中心,而强调归返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与天地,融自我与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周国平说,什么是觉醒?一个是生命、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灵性,生命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是自然生命的觉醒,人要有平常心,可以让人得到平常的幸福;第二是自我的觉醒,人要有进取心,要优秀,可以让你得到事业的幸福;第三是灵性的觉醒,就是要有菩提心、清净心,可以让你得到超越的幸福。王君是在教我们一步步获得平常的幸福,获得事业的幸福,获得超越的幸福。
王君,似乎离我很远,只能远远仰慕,无缘近距离学习。
去年,参加“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精品课堂展示”,终于见到了心中偶像。当王君笑容满面走进人满为患的苏州吴江中学会议室时,如同一股春风拂过,满屋生香;如同一缕暖阳撒播,蓬荜生辉;如同邻家小妹来访,亲切活泼。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已人过45岁的中年女人,这分明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青春少女。是什么赋予了她如此的青春和活力?是什么赋予了她如此的修养和魅力?是语文,语文成就了王君,而王君又美丽了语文。作为青春语文的****,她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不正活泼泼体现了青春的状态吗?
只愿君心似我心,是爱情,忠贞不渝;
只愿我心是君心,是追随,矢志不移。
这是我读完了王君的“青春语文系列”之后从心底萌生出的两句话。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下面我就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另一方面包括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
1、语文教学生活化物质环境的构建
主要是指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 ”、“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一是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端庄,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装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
二是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要多与学生交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做到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联系点”。抓住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置情景,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正是隆冬时节,树木都要剪枝。教师可结合校园里花木果树的修剪来学习课文,从中学到剪枝的学问,获取种植的技能。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找准“冲突点”。抓住文中人物思想发生碰撞点,设置争议,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道理。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围绕“放”与“不放”,师生分别扮演父子俩,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几番辩论,“儿子”明白了遵守规定讲诚信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又满含遗憾地放掉了那条大大的鲈鱼。
3、诠释“困惑点”。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写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学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一样悬在空中,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能不累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爬楼梯、爬山的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肯定很累,但老人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觉得快乐;有的说因为他每天打扫,他已经锻炼出来了,习惯这样工作了;还有的说,他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够与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学生走进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与思想融为一体,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老人那种乐观、豁达、顽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补充“空白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
例如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文,同学们都见过夕阳,但真正去观察它、领略它、感受它的却不多。这一课安排在该册的最后一课,学习这课时,已是隆冬时节。教师可根据“前移后续”的原则,在深秋最美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了解夕阳下落的过程和云彩的色彩变化。到学习这课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隆冬时节的夕阳,并与深秋时候的夕阳作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大视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都可以采取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科普类课文和《秦兵马俑》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比较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再现——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能以媒体和表演来取代语文学习。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体验。
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五下),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学《快乐的节日》(二下),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设计、开展庆祝活动,体会节日的快乐;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领悟到的也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学习课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物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海洋的样子,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可以请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等资源组织学生设计广告,介绍物产等等,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作介绍;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不规范用字的现象;针对当地的特产种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感受社会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深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小学语文应该围绕着听、说、读、写、编来教,具体是:
1、听:在培养学生听能力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文章的朗诵材料,在上课时可以放给他们听。
2、说:这就要求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老师也可以在班上举办辩论大赛,培养学生们的能力。
3、读:老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起来朗读一些课文,这对他们也是个挑战。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朗读大赛。
4、写: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多记忆一些常用字,这就要求他们多写多练,熟能生巧。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练就一手好字。
5、编:锻炼这一能力,可以通过课堂造句任务课下写作任务来完成。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
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
老师们常常将情境教学频频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了当前语
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学习中发现,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也不乏
有些情境的创设是无效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实
效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目标而服务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而
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过分地关注了情境
的创设,过度追求花哨的教学形式和课堂上热闹的气氛,以至于分散了学
生的注意力,受到了太多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信息的干扰,导致难以把握学
习的目标。有一节低年级的语文课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老师以动物王
国要举行比赛为题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以这场动物比赛来串联整堂课的
教学内容。可是老师在执教中却只注重了这种形式,而将课文中的儿歌进
行了肢解,先引导学生了解是哪些动物参加比赛,然后出示课文中的六个
问句,了解比赛的具体项目,最后出示六个回答的句子,了解比赛的结果。
按照这样的思路学下来,兜了大半圈还未进入正题,学生的兴趣早已被转
移,而到读书的时候是将课文生硬地分成问句和回答两个独立的内容读,
缺乏整体感。从而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违背了情境创设的初衷。在课堂
上,将形式和内容分裂开来的教学情境,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反
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和无效。因此,在确定教学
-
-
2
目标之后,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
务。这样,才能让“情境”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情境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就会觉得
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良好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习热情得到高涨。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
心选择最有效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基于这一点,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
时,一位老师创设了一个角色扮演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引导
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课本剧的排
练,选出各组的小导演,然后分组自选角色记台词,创造性地自编动作,
自备道具,最后各小组在全班汇报展示。学生的表演兴致很高,为了演好
自己的角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记住了台词。接着在这次表演的基础上对
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木偶在拥有了各种表情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让学生续演这个故事。前一次的表演是课本中的原故事情节,而这一次却
完全是自己的创作,导演想怎么导就可以怎么导,所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先是共同续编故事,然后就开始积极排练。各组设计的故事情节各有特点,
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小木偶获得人的表情后再次遇到红狐,它要回了自己的
包,并与红狐当面对质将它送到了警察局;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小木偶在获
得人的表情后帮助那位曾经冤枉过它的老婆婆。在这两个情境的创设中,
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有趣角色,首先是进行课本剧表演,然
后在课本剧表演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让学生续演故事,大大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有滋有味地亲历学习过程,
使他们乐学爱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
-
3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推着孩子不知不觉地、深入地进行到教学
的一个个进程中。因为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精神
世界。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
人心的氛围,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去感染孩子们的心灵。但是,有些老
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却忽视了一些小细节的处理,如:背景音乐的选
择问题,一篇介绍历史比较悠久的古典建筑的文章,却配上了一段抒情的
钢琴曲,课堂营造的情感氛围显得格格不入;针对故事情节设计的模拟主
人公对话,本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
内心世界,但是由于教师自己情感不够投入,语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学生
情感体验不够;一段非常美的写景的片段,老师想通过自己配乐朗读创设
情境的方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想象美妙的画面,可是却忽视了自己课
前的朗读训练,读时语调生硬,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情境的
创设要关注细节,从细致入微处着手,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最大限度地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使学习成为儿童心灵的追求。
四、根据知识板块来创设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情
景的创设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全新
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一语文学科理念。根据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创设情景的做
法,我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的建构体系中,每个学段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
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这五的版块来构建课程,这五大板块中每一块都需
要创设情景。为了论述方便,我就依照这五大板块来进行论述。
(一)创设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情境
-
-
4
汉字的教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母语”教学,具有其他外语教学不可
比拟的优越条件,孩子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大的识字情景,什么电视啊、
广告啊、商店啊就是现成的识字教学情景,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整合
这些资源,创设识字写字情境,使儿童逐步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适合
自己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创设阅读的教学情境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的任务
就是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地阅读。因此教师要
引导学生
“披文入景”
。
通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
理解、
欣赏、
评价文本。使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文章的文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
入情入境,去品味、去感受、去领悟、去欣赏。
(三)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当前的作文可以说是师生倍感头疼的一个问题,教师难教、学生感到
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事实上,学生生活圈子窄、阅历浅,平时积累得较
少。教师大可不必板着脸:今天我们上作文课,今天的作文是„„。这些
老生常谈的教学方式只会触动学生痛苦的神经,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灵
感”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按部就班,而要根据实际,善于抓住作
文机遇,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方感到有话可说。例如,
当学生正处在高压复习时,老师给他们搞题海战术,突然听到广播里通知
开会,会后教师返回教室,教室里肯定乱成一团,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是
大发雷霆,责骂学生,而是抓住机遇引导学生,说说刚才亲眼所见、所想、
所感,我相信,这样的作文,一定是学生的真实感情,一定会写得情真意
切,感人致深,而不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之流了。
(四)创设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
口语交际是现代每个公民必备的能力。要上好口语交际课,情境的创
设更为重要,没有情境,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局外人,无法说,就算说了也
-
-
5
是词不达意,想法、感受跟说法完全剥离。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创设
真实情境,宛如在谈话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交流。
(五)综合性学习的情境创设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已打破了语文的封闭历史,使语文学习更加开放,
真正达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状态。教师更应利用这些特点,整合
学习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开放学习的主人。
综合学习不再是“纯语文”的事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它还体现
了语文听、说、读、写综合知识的整体发展。是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
合。学生必须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去发现、去探索,这是学语文的一
种境界、一种目的,成功的综合学习全面地反应了学生学生综合素养。教
师的设计就应该跳出语文,整合各学科、整合学生生活、社会各资源,成
为一个学习的海洋,让学生去畅游。
总之,创设情境是语文学科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教
育的需要,它有力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从而轻松、愉悦地学习,变学习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个成功的语文
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好这份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