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济慈的身世

请教一下济慈的身世,第1张

约翰·济慈 性别:男 出生年月:1795~1821 出生地:伦敦 国籍:英国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终于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

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王佐良先生评价说:“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

济慈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以及唯美派诗人王尔德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其影响。

济慈作为诗人只有两个主要品质?消息给我。我的意思是,你有他的个人特质——背诵一些济慈的作品,你就会欣赏到一些最精彩的英文诗歌——你也有他的自我意识诗歌,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在浪漫世界中也有这些特质。这些人将自然带入他们的生活,带入他们的意识;他们也是有感情的人,把情感主义作为他们看待世界的思考方式的一部分。

看待济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远远不止两种。有些人,比如艾略特,将他提升为一个不带个人感情的浪漫主义者,在济慈的“消极能力”(认为创造力可以被心灵理解事物的未知能力所推动)中看到一个同路人。还有一些人,视济慈为怀疑论者,等等。我想博士们已经写过,也会写很多关于济慈诗歌的不同理论。

我偶然读到一本由莫里斯·迪克斯坦写的小书《济慈和他的诗歌》(1971年,芝加哥大学),从那以后,我一直用这本书来更好地理解济慈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的中心思想是将浪漫主义视为:

浪漫主义诗歌中真正的分裂不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分裂,而是自我意识与想象之间的分裂,赤裸(在叶芝看来)与神话之间的分裂,存在的痛苦与想象的自我超越之间的分裂。对浪漫主义者来说,真正的现实诗歌不是自然主义和“过程”的诗歌,而是个人探索或危机的诗歌,是自我对抗的诗歌。

《夜莺颂》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对济慈如此,对所有浪漫主义文学也是如此,是因为它将这些对立的旋律戏剧化的方式,是因为它描绘了一种迂回但明确的道路通过幻想和自然主义的渴望来实现悲剧的自我定义和自我认识。

正如我所理解的迪克斯坦的前提,济慈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转变。在早期,他在自然界中看到了一种超越自然的结合,这让他兴奋不已,让他充满了浪漫主义作家的倾向,去发现自然的一切。但随后他转移了目光,把不可避免的死亡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是在双重见证(用本·贝瑞特的话说)恐怖和狂喜,自我和一切,理想和神话,自我和现实的现实。

对我来说,《忧郁颂》是济慈的遗言。他将死亡转化为一种悲剧性的欢乐,一个两者合而为一的埃舍尔式的世界。夜莺的“安乐之死”现在是悲剧和真实的,但对诗人,对济慈来说,他知道并愿意看到这一切,没有任何徒劳的尝试和纯粹的编造神话。这对任何[1]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

约翰·济慈(1795~1821年),19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出身于伦敦一个贫寒家庭,很早便喜好文学,但是没有机会求学深造。曾当过外科医生的学徒,后来又在伦敦医院当过实习生和医生助手。创作生涯始于1816年,第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带有模仿痕迹,其中也有像《蟋蟀和蚱蜢》、《睡眠与诗》等佳作。1818~1819年是诗人最痛苦、创作也最旺盛的时期,先后完成了长诗《安狄米恩》、《秋颂》、《希腊古瓮颂》和民歌诗体《无情的荚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似你永在》等。除此之外,他还写了戏剧《奥托大地》,长诗《伊莎贝尔》、《圣亚尼节的前夕》、《拉米亚》和未完成的《海披里安》。

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出生于伦敦,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

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15岁时母亲也离世。身为药剂师学徒的济慈醉心于诗歌创作,但最初的诗作遭到英国最早的优秀期刊布莱克伍德杂志评论员的猛烈抨击。

于是济慈开始了自己的游历,他与友人去了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归途中济慈染上肺结核,此后再未痊愈。接着他的兄弟汤姆也死亡,而他的诗歌所遭受的批评困扰着他,同时生活的拮据也从未远离。

偏偏这时,济慈又爱上了年少善良的芳妮·布朗。但因了他的疾病与贫困,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结局。

去世前一年,他最成功的诗集出版,在这些诗歌中,济慈思索了理想与现实,想象与真实,男人与女人。诗集中包含了他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1821年2月23日,济慈病逝于意大利。 济慈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颂歌被认为是他最重要与成熟的作品。《希腊古瓮颂》展示了永恒的艺术之美和短暂的人类情感之间的对比。

这首诗描述赞美了一个希腊的古瓮。开篇诗人赞叹:尽管时间流逝,已物是人非,但是古瓮,作为一件艺术杰作却保留下来。人类生命是短暂的,艺术却能不朽。

接着,诗人描述了古瓮上的画面:古瓮就像是个森林中的历史学家,讲述了一个田园故事,但我们的诗歌无法更加确切地表达故事的瑰丽。

古瓮形体上的花纹是在向我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只是不知道是人?是神?在舞乐中热烈地追求,被追的少女却在疯狂躲避。

一定有着悦耳的风笛和古谣,我们听不到,但这样更美,因为它是给灵魂吹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永远无法中断歌曲,树木也不会落叶,永远吻不到的鲁莽恋人,也不必难过,因为美丽的姑娘永远不会变老。

古瓮上的树枝也很幸福,因为树叶永远不会剥落,春天永远不会离开,吹笛人不会停歇,歌曲也永远那么新鲜。

普通人的爱情会使我们失望,厌倦,而古瓮上年轻恋人的爱情超越了这一切的痛苦,永远欢畅。

古瓮上还有用作牺牲的小牛,从不知名的小镇还是山村到来的人群。古瓮上的男人,女人,林木,青草,这些就像是“永恒”,使人超越想象。

岁月流转,只有古瓮如旧,仿佛在忧伤中抚慰后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而这些,就是我们所知道以及应该知道的一切。

只有艺术,能够创造永恒;只有艺术,能够让短暂的美永恒。

济慈一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这和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有密切关系。他在《伊萨贝拉》中对伊萨贝拉的两个贪婪的哥哥的3段描写,曾被萧伯纳称为集中表现了马克思谴责剥削者和剥削制度的思想。济慈是英国最有才气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诗人丁尼生、布朗宁,以及后来的唯美派诗人都受他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059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