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是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是,第1张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

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 刘半农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刘大白

文学研究会 人生派为人生诗派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创造社 早期浪漫主义

创造社是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共同创建。

创造社在成立后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第二年开始发行《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创造日》。

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

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一、与张幼仪的情感故事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

二、与林徽因的情感故事

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扩展资料: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

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生于十二月十三日(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参考资料:

——徐志摩全集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两句诗大家应该挺熟悉吧,出自《雨巷》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这两首诗也都载入了我们的中学课本,说不定大家还背过。然而就是能写出这么优美诗句的人,竟然是一个为了追别的女人不惜让妻子堕胎,为了中意的人更是绿了兄弟的超级渣男,实在让人惊掉眼球。

现在男同志们似乎总能听到这样的教训:如果喜欢她,就请好好对她;如果不喜欢,就请不要打扰,你好她也好。无论怎么看,这条忠告都合情合理吧,但徐志摩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朋友给他介绍张幼仪结婚,看到张幼仪照片时,他就说了一句“土”,既然不喜他本是可以拒绝的,但他没有;在他去轮渡码头接张幼仪时,看到张幼仪已是毫不掩饰的一脸嫌弃,此时依旧可以拒绝,但他仍然没有。直到后面成婚,生子,才想起这个女人非我所爱,然后一脚踹开。这要搁在现在,怕是会被人骂人渣吧。

张幼仪

徐志摩娶了张幼仪后不久就去了美国留学,在那里认识了林徽因,顿时就被这位穿着时髦,长的美艳动人又能说一口流利英文的才女吸引了。此后更是对林徽因穷追猛打,丝毫不顾忌在家独守空房的张幼仪,甚至还让已经怀孕的张幼仪独自去堕胎。

说来可笑,林徽因拒绝徐志摩也正是因为徐志摩一向不待见的张幼仪。有一次徐志摩带着张幼仪去德国,离开的时候林徽因去送他们,作别的时候林徽因看见了张幼仪一双嫉妒,绝望,乃至怨恨的眼睛。林徽因在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中是这样描述张幼仪的目光的:“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林徽因

被林徽因拒绝的徐志摩一下子急眼了,马上就把一份离婚协议摆到了张幼仪面前,用哀求的口气请求张幼仪离婚。是的,只有在离婚的时候徐志摩才会向张幼仪低头商量。可能是张幼仪也死心了吧,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个绝望的女人始终也没有恶语相向,最后一句话也不过是让徐志摩去找个更好的太太而已。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结束了,但离婚后的张幼仪反而一路逆袭。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接着又接管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并且扭亏为盈,被人誉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她在进行股票交易的同时开办服装公司,甚至还参与了《徐志摩全集》的编辑……她也曾说,感谢徐志摩提出离婚,不然她永远得不到解脱,得不到成长。离婚后的张幼仪硬生生活成了女性楷模,可能每一位渣男背后都有一位女强人吧!

同张幼仪离婚后,徐志摩依然对林徽因依旧死缠烂打,尽管被告知林徽因已经和他的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也毫不顾忌。甚至梁启超出面写信给徐志摩要他注意言行,他也不鸟,一心只想娶到林徽因。直到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了,才终于死心。没追到挚爱的感觉固然难受,他有诗言:“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心态还算不错,没有一蹶不振。

几年后,徐志摩在北平遇到了“京城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19岁的陆小曼,虽然此时陆小曼已为人妻,还是徐志摩朋友王赓的妻子。但徐志摩不管,什么朋友妻不可欺,去他的,有什么比追求爱情更重要吗?

为了追到陆小曼,徐志摩不惜抹黑自己曾经的好友,把王赓比喻成屠夫,把陆小曼比喻成小白羊,劝陆小曼赶紧逃离屠夫的魔爪。不得不说,徐志摩追女孩有一手,毕竟情诗写的溜,不到两年,双方就已经爱的死去活来了。陆小曼甚至为此打掉了王赓的孩子,王赓做错了什么,也许错在认识了“好友”徐志摩吧,无奈,只得与陆小曼离婚。

第二年,徐志摩就与陆小曼举行了婚礼,并请来梁启超当证婚人,不料恩师梁启超对他一顿臭骂,说徐志摩用情不专,陆小曼不守妇道,两人还恬不知耻在这堂而皇之的举行婚礼,简直丢死人了。骂的徐志摩哑口无言,一脸懵逼。不仅是他的恩师对他有意见,连他的表兄金庸也讽刺他是*贼,鲁迅更是直接把他批作“流氓”。可见徐志摩的所作所为在当时还是争议不小。

但陆小曼就好像是老天专门派来惩罚徐志摩的一般,两人结婚后,陆小曼竟然喜欢上了抽大烟,也就是吸鸦片。这可是个无底洞,鸦片危害之大自不用说,可怜徐志摩为了维持陆小曼奢靡的生活,东奔西走,劳累不已。所幸这样处在崩溃边缘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徐志摩便去世了。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在南京会完朋友回去的时候,搭乘的飞机撞到山峰上坠毁了,徐志摩不幸去世,年仅34岁。

这是爱情吗?

徐志摩所追求的爱情,拥有极致的自由,同时也极度的自私。他不爱张幼仪,所以他无所顾忌的在婚姻里去出轨,自由的去追求爱情,这是他信奉的爱情观。而当他出轨时毫不顾忌张幼仪的感受,甚至还恶意的伤害自己的妻子,自己却浑然不觉有什么不对,这就是他的自私了。自由而又自私的爱情,这是爱情吗?

徐志摩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的诗曾写道:“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种偏执“无私”的爱简直浪漫的要死,但是如果这样的爱情,这样的浪漫,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还有追求它的必要吗?

至少,我觉得真正的爱情不应该这么自私。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作家,新月诗社组员。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备受西方教育的陶冶及欧美国家浪漫派和唯美派文人的危害。大家对待徐志摩以及写作常常把他和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评定为他新月派的代表文学家,称他为新月派的尊主,主要是因为新月派的建立直到衰落,都与他悄然发生密切关系,他参加了新月派整个的主题活动,它的写作展现了圆月派系鲜明特征。从创立新月社到逐步完善一个文学流派,历经约十年,徐志摩自始至终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诗圣是:杜甫。(712年—770年),字君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一点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统称“李杜”。杜甫,字君美,字体大小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户籍地为湖北襄阳,杜甫也常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的观念核心内容是思想,虽在世时知名度其实不算赫赫有名,但后来名声远播,对中国文学类及其日本文学类都形成了深刻的影响。杜甫诗文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数了体现当年的社会面貌,其主题普遍、寄意长远,特别是在叙述民间疾苦,大多数表达了他悲悯的仁民爱物、以天下为己任情结。

诗仙是:李白。(701年-762年),字超白,号青莲修行人,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一点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诗佛是: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修行人。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籍贯山西祁县。唐代著名作家、美术家。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产生的影响十分长远,被后世称作“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之杜拾遗、杜工部,又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李白所做词赋,宋代文人已经有人物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从总体上开辟实际意义及艺术价值来讲,“李白词”具有极其高尚的影响力。

王维悟佛悟理,学庄无线信道,熟练诗、书、画、歌曲等,以诗名兴于开元、天和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统称“王孟”,有“诗佛”的美称。

姓名: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出生: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职业:现代诗人、散文家。

  家庭背景: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 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详细的爱情历程

  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然而,徐志摩在张幼仪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

  与林徽因

  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一个军官)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在即将去听林徽因演讲的前一天,与徐志摩说钱不够用后与陆小曼吵了一架。

历史人物:徐志摩

男主简介

徐志摩,1897年出生 于浙江海宁市。原名章坍,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3年创办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罹难,才华横溢的他感情地鸡毛,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纠葛半生。

生平大事

一、求学历程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二、与原配张幼仪

1915年徐志摩依照父母之命,娶了未曾谋面的富家**张幼仪为妻。徐志摩作为新潮青年,是十分抗拒包办婚姻的。所以对这个自己高攀的原配妻子,他以冷眼相对,婚后两人感情平淡甚至为了追寻自己的爱情,他狠心的在对方刚刚生育,体力都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一封” 通告”,抛弃了对方。

三、与才女林微因

1921年在英国剑桥留学期间,徐志摩结识了同为留学生的才女林微因,使他诗兴大发,接连创作很多好诗句。期间跟林微因的感情也迅速升温,达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同时,也向原配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挑战封建势力。然而,林徽因的父母已经安排婚约,林微因未能冲破世俗,他们的恋情注定没有结局。

四、与名媛陆小曼

1922年徐志摩留学归来,与好友王赓时常相聚。并结识了王康的妻子陆小曼,建立了“友谊之上”的特殊关系。徐志摩与陆小曼属于“同道中人”,两人都追求精神恋爱,都幻想着理想的、浪漫主义的爱情。陆小曼被徐的才情和爱意深深吸引,她不会像林微因一样斟酌再三选择拒绝,而是飞蛾扑火、大胆追逐。虽为有夫之妇,但是陆小曼却不顾切向王赓提出离婚,决然嫁给了抛妻弃子叛友的徐志麾。

五、个人文学成就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对于早期白话新诗的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作为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是民国时期文坛的一股清泉,他的诗集中西之所长,柔美,清新自然,感情细腻,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对后来的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首《再别康桥》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代诗佳作。

徐志摩遇难之后,原配妻子张幼仪一直在徐志摩的坟前供奉着鲜花,并出资出版了《徐志摩全集》;林徽因保存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直到去世;陆小曼戒掉了诱惑,终年素衣,整理编辑徐志摩的作品。这三位女性,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着生命中曾陪同自己一程的徐志摩。从才华横溢的诗人,到背负“渣男”的骂名,徐志摩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无非在一个“情”字。    

徐志摩·陆小曼:

爱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

“这过的是什么日子!我这心上压得多重呀!眉,我的眉,怎么好呢?刹那间有千百件事在方寸间起伏,是忧,是虑,是瞻前,是顾后,这笔上哪能写出?眉,我怕,我真怕世界与我们是不能并立的,不是我们把他们打毁成全我们的话,就是他们打毁我们,逼迫我们的死。眉,我悲极了,我胸口隐隐的生痛,我双眼盈盈的热泪,我就要你,我此时要你,我偏不能有你,喔,这难受——恋爱是痛苦的,是的眉,再也没有疑义。眉,我恨不得立刻与你死去,因为只有死可以给我们想望的清静,相互的永远占有。眉,我来献全盘的爱给你,一团火热的真情,整个儿给你,我也盼望你也一样拿整个,完全的爱还我。”

——徐志摩

世界上没有纯粹到只属于两个人的爱情,唯独不缺追寻纯粹的人,有的人宁愿爱上一个幻影,有的人追寻纯粹不惜求死,徐志摩似乎并不属于这二者之列,他的人生更加复杂,也更难以捉摸。什么是爱?什么又是纯粹?如果爱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那么肯为爱而死的男人之中,定有徐志摩一人。

有很多关于陆小曼的描述,写着她有令人艳羡的瓜子脸,镌刻的目,如墨的眉。举手投足间,一颦一靥都别具风情。

徐志摩更是用诗文描绘她顾盼生辉的眼睛:“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不像梁启超和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胡适一直很喜欢陆小曼,他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容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凋零,气质却随着时间的留长酿出浓郁的香,徐志摩眼中的眉(徐志摩在与陆小曼恋爱时爱称她为“眉”)不仅仅是美人,更是才情与美貌全全的女子。

陆家有女初长成

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这一天传说是观音菩萨的诞生日,陆小曼呱呱坠地,她白嫩可人,家里人都称她是“小观音”,希望她的降生,能为陆家带来好运。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早年去往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求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陆定参加了同盟会,后来又到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可以想象陆小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日后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位,也就不足为奇了。陆小曼的父母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名媛,因此,一直让她接受新式的教育。她在上海时上的是幼稚园,6岁时到了北京,已到入学年龄的陆小曼,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陆小曼9岁时升入北京女中读书,要知道在那样一个战火动荡的年代,读书本身就是富人的消费,而女子能够受到中学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一直读到14岁。

成立于1912年的北京女中当时所开设的课程,有国文、日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体操、生物、劳动、图画、音乐、修身、历史、地理、国术,就现代教育体制而言,当时女子中学的教育已是非常开放和丰富。

陆小曼15岁时,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这是一所贵族学校,也是当时中国的名媛学堂,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天资聪慧,十六七岁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集千万优点于一身的她,在学校中被冠上一个“皇后”的封号。凤凰非梧桐不栖,一个偶然却注定的机会,她来到了外交部街,当时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在这里从事翻译工作的三年,她完成了从女学生到社会名媛的转变。

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陆小曼的多才多艺、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她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令无数人倾倒。顾维钧(当时的外交部外交总长)十分欣赏陆小曼,有一次,他当着陆定的面对一个朋友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却那样漂亮、聪明。”

不尽如意的绅士配淑女

门当户对的理念,中国自古有之,这样的嫁娶状态,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变成亘古不变的“真理”。陆小曼和王庚的婚姻就是在这种思想下促成的。这般盲婚盲嫁,为何受了新式教育的陆小曼会欣然应允?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陆家夫妇千挑万选,终于为她选定如意郎君——王庚。就现在眼光来讲,王庚的条件也是蛮诱人的。他少年得志,毕业于清华大学,又赴美国留学,在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

难怪陆小曼母亲看到王庚这样的英俊少年,就毫不犹豫地将陆小曼许配给他,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闪婚”。

这桩婚姻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典型的绅士配淑女的婚姻。虽然王庚少年得志,却是个穷小子,婚礼的一切费用都由陆家负责,婚礼是在当时的“海军联欢社”举行的。

这场婚礼的豪华程度绝不亚于威廉王子迎娶凯特王妃,据说陆小曼的女傧相就有9位之多,有曹汝霖的女儿、章宗祥的女儿、叶恭绰的女儿、赵椿年的女儿,还有数位英国**。

陆小曼就这样风风光光地嫁给了王庚为妻。

再华丽的婚礼也有落幕的一刻,新婚甜蜜的喜悦过后,两个不甚了解的人,仅仅相处了半年,就出现了婚姻危机。

王庚是军人,他的爱更多是无言的。在你睡着时默不作声地为你披上一件外衣,在背后无声无息地做着爱你的事,可就当时的陆小曼而言,却是不能理解的,她更爱玫瑰与诗歌,这恰恰也是王庚给不了的。有姑娘喜欢王庚这般的男人,认为他有安全感,可是这样的安全感在陆小曼的眼里根本微不足道,她是千金**,锦衣玉食惯了,若说真缺些什么,那就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冒险主义了。

有很多人指责陆小曼与徐志摩,说徐志摩不义恋上朋友的妻子,言陆小曼不守妇道与丈夫的朋友厮混。有的时候,我们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是无奈更是不幸。若陆小曼在未嫁之前遇见的是志摩,徐志摩在未娶之前遇见的是小曼,质疑声会不会消退?答案是肯定的。即便那人不是徐志摩,陆小曼也会爱上别人,而那个人也绝不会是王庚。

风与叶子缠绵,承诺要带着叶子去看外面的世界。叶子犹豫不决,征求树的意见,树说:“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终有一天,叶子被风打动,于是选择随风漂泊。

树问叶子:“你为什么要离开?”叶子开心地说:“因为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事实上,树太爱叶子,为了满足叶子的愿望,它没有挽留;风问叶子:“你为什么要跟我走?”叶子欣喜地说:“因为你给了我幻想,并能满足我。”

在这场婚姻的博弈中,王庚选择了放手。

1925 年9月王庚与陆小曼离婚,此后终生未再娶。他爱陆小曼,爱到愿意用一生去忘记一个人。

爱你,是一生的旅途

1926年10月3日(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天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所有的大腕。

新郎是诗人徐志摩,新娘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适,而参加者,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娶到了他挚爱的陆小曼,看着身边娇羞的妻子,他总算可以拥她入怀,堂堂正正地叫她一声“眉”。可是,在他眼中的堂堂正正,在他的老师梁启超眼里却是这般的不容正道。在婚礼上,梁启超对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这一番话让在场的新人尴尬难当,当爱情遇上婚姻,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了,当我们追逐繁星时,不要忘了脚下依旧沾满泥土。结婚后的陆小曼不得不接受面见公婆的事实。

1926年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回到徐的家乡海宁硖石。

在徐志摩给张慰慈的信中写到:“上海一住就住了一月有余,直到前一星期,咱们俩才正式回家,热闹得很哪。陆小曼简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京做的花样多得多,单说磕头就不下百次,新房里那闹更不用提。乡下人看新娘子那还了得,呆呆的几十双眼,十个八个钟头都会看过去,看得陆小曼那窘相,你们见了一定好笑死。闹是闹,闹过了可是静,真静,这两天屋子里连掉一个针的声音都听出来了。我父在上海,家里就只有妈,每天九点前后起身,整天就管吃,晚上八点就往床上钻,曼直嚷冷,做老爷的有什么法子,除了乖乖地偎着她,直偎到她身上一团火,老爷身上倒结了冰,你说这是乐呀还是苦?咱们的屋倒还过得去,现在就等炉子生上了火就完全了。”

这封信上满满是儿子带妻子见公婆的喜悦,可古板严肃的徐申如,哪里会真正喜欢上带着娇气耍着大**脾气的陆小曼?

没过多久,徐申如终于做出了令陆小曼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做派,他先期到了上海,几天后就要妻子到上海与他会合,随后启程赴北京到张幼仪那去了。这全然是公公婆婆弃家投奔儿子前妻的戏码,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陆小曼与徐志摩身上。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心中郁气难消,不久后,陆小曼染上了肺病。

没有了二老的严格监督,陆小曼在生活上反倒感觉轻松,她不用再受这样那样的拘束,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她和徐志摩在硖石这座别具一格的老宅中种草弄花,过着一种“草香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

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

1926年10月16日,浙江省省长夏超宣告独立。

1927年2月,北伐军东路军发起江浙战争。3月19日占领杭州,然后沿沪杭线北上追击孙传芳的军队。

随着战事的临近,徐志摩和陆小曼不得不中断了这一段新婚燕尔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被迫移居上海。上海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再次激发了陆小曼渗透在骨子里的富家千金的做派,她爱钱、喜欢打牌、过的奢靡、迷恋吸食鸦片。用徐志摩的话来讲,陆小曼婚后全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而这样的陆小曼对他而言简直是陌生的。

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多半是跳舞、打牌、听戏。他常常婉转地劝告陆小曼,但她一意孤行,任凭徐志摩如何的努力,也换不回她分毫。

他曾写信给林徽因诉苦,写给这个他曾经深爱过,如今却嫁作他人妻的女人。不知道,那刻提笔给林徽因写信的徐志摩心中会不会再起波澜?

陆小曼曾对郁达夫之妻王映霞诉说:“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作为妻子,陆小曼是了解徐志摩的,他这一生都在为了留住纯粹而斗争。而不愿意爱上幻影的后果,就是眼睁睁看着曾经留在记忆里的美好,化为乌有。

徐申如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因此在经济上与徐志摩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大学,以至北平北京大学等多处兼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陆小曼仍不懂得节俭克制。

1930年秋,陆小曼过了她29岁的生日,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也极力要求陆小曼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个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可陆小曼执意不肯离开上海。徐志摩落寞黯然的眼眸里映着陆小曼放在桌子上的烟袋,他知道她又去吸了。再看了她一眼后,徐志摩只身北上。

时间过得也快,1931年徐母过世,陆小曼急急地赶到海宁硖石,这是她第三次到海宁。徐申如却不让陆小曼进家门,她只得呆在硖石的一家旅馆里,当天就回到上海。而张幼仪却以干女儿的名义参加了徐母的葬礼。这件事情对陆小曼的打击相当大,她认为自己在徐家没有一点地位,反不及与徐志摩已离婚的张幼仪。

徐志摩当即给陆小曼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无奈:“我家欺你,即是欺我。这是事实,我不能护我的爱妻,且不能保护自己。我也懊懑得无话可说,再加不公道的来源,即是自己的父亲,我那晚顶撞了几句,他便到灵前去放声大哭。”一个称职的丈夫,在妻子和父母之间,应该充当一个外交家的身份,懂得斡旋,知晓分寸。在这点上,徐志摩做得并不够好,倒是陆小曼更懂得如何收敛和取巧。

这算是矛盾的导火线吧,1931年11月上旬,经济拮据的陆小曼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南返。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徐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福特式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于是在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

如果陆小曼能稍多体谅徐志摩一点,他也许不会这么着急地赶去另一个女人的身边。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那里受到伤害,便去另一个女人那里抚平伤口,更何况那个女人还是先于陆小曼认识徐志摩的林徽因。

登机之前,徐志摩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村附近触山爆炸。当时的《新闻报》报道:“该机于上午十时十分飞抵徐州,十时二十分继续北行,是时天气甚佳。想不到该机飞抵济南五十里党家村附近,忽遇漫天大雾,进退俱属不能,致触山顶倾覆,机身着火,机油四溢,遂熊熊,不能遏止。飞机师王贯一、梁壁堂及乘客徐志摩,遂同时遇难。死者三人皆三十六,亦奇事也。”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

那一年,陆小曼29岁。

当噩耗传来,陆小曼定是真的后悔了。那个为了她,不惜两地奔波的男人,走了;那个为了她,动笔写下无数封感人情书的男人,走了;那个陪着她登台唱戏的男人,走了。当她想去珍惜,想去爱护时,一切真是太晚太晚了……

任她如何的哭摩,那个曾经明艳的男人,如今却再也回不来了。

在1936年的上海文坛曾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二十世纪新诗坛祭酒徐志摩诞生四十周年和罹难五周年,徐志摩未亡人陆小曼为了纪念爱人志摩,出版了她整理编选的《爱眉小扎》,把她和徐志摩之间那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完完整整地公之于世,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部唯真唯美的散文佳作。

轮廓

,别名徐章?笔名南湖、世哲、顾海、仙鹤,浙江嘉兴海宁市石霞镇人,著名诗人、作家。徐志摩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进入经济系。他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徐志摩在剑桥深受西方教育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诗人的影响,确立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1924年,徐志摩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教授。1930年,他应邀再次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1931年11月19日死于空难。

人的生命

学习过程

1908年,他在家自学,考入石霞开智学堂,师从张树森,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名。

1910年,徐志摩十四岁,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经堂弟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附中,与他同班。他热爱文学,在校刊《友声》第一期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有益于社会,“应该大力提倡”。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他也对科学感兴趣。以及发表文章《镭锭与地球之》等。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第一中学,后考入上海浸会学院和神学院。同年10月,经家人安排,与上海宝山县罗店首富张润的女儿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没有安心读完浸会学院的课程。他离开上海,到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学习法律。

1917年,北洋大学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转到北京大学学习。在北方读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思想也注入了新的因素。在学校,他不仅学习法律,还学习日语、法语和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点燃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在此期间,他结交了许多朋友,结识了许多名人,经张君劢和张公权引荐,拜为师。他还拿着一份学徒的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很大,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徐亮虽然师徒关系密切,但思想上还是有分歧的。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不顾一切地用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他要争取婚姻爱情的自由。

他在北方读大学时,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场面,目睹了无辜百姓被屠杀的惨状。他厌恶社会,决定出国留学,寻求改变中国现实的药方,进行他心目中的“理想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京大学。同年8月14日,离开上海赴美学习银行业务。留学第一年,他去了美国赫斯特的克拉克大学,然后去了历史系,选修了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为了将来做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本科毕业,获得第一个荣誉奖。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于是被调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所,进了经济系。因此,徐志摩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知识。

1919年的五四革命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徐志摩参加了爱国行动

1920年,徐志摩已经在美国呆了两年,但他已经厌倦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疯狂、贪婪和物欲。他被英国哲学家所吸引,最终在哥伦比亚摆脱了博士头衔的诱惑,买了一艘船横渡大西洋。没想到,罗素的个人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导致他没能实现与罗素一起学习的夙愿。结果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呆了半年,觉得无聊。

1921年,由于狄金森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到西方教育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诗人的影响。开始写新诗。

1921年至1922年,徐志摩还在英国生活了两年。他在剑桥接受了资产阶级贵族教育和“吸烟文化”。他喜欢和英国名人交往。他广泛涉猎各种世界名著,也接触了各种思想流派。在此期间,他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得到了培育,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诞生了。他本人剑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而且引发了他的创作思想。他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几部短篇小说,德国福古的长篇小说《新青年》,中古法国的故事《新潮》,意大利丹农武雪的小说《涡堤孩》,伏尔泰的小说《吴嘉让与倪阿兰》。同时,他也写了很多诗,他的《精神革命的狂怒奔流下你迷人的河岸》最为经典。他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改头换面”进入诗人行列。

文学课程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歌。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成立俱乐部,编剧本、演戏,逢年过节开年会、灯会,还背诗、画图。徐志摩出于对一本印度诗人《赣第德》的诗集的兴趣,提名并借用了“新月”一词作为其名称,因而得名新月社。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创办《康桥再会吧》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翻译的。

1925年以前,徐志摩除了写诗,还接触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以《新月》冠名。同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联、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编辑《现代诗评》的增刊《晨报副刊》。此时闻一多已从美国归来,参与《晨报》的编纂。除了闻一多主编的第三期、第四期和饶孟侃主编的第五期外,所有期都是徐志摩主编的。出版的《诗镌》和《诗镌》也是徐志摩写的。《诗刊弁言》的作家们在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诗歌艺术的探讨上下了功夫,所以《诗刊放假》的成立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移居上海,先后在华大学、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启动《诗镌》杂志。

1927年春,由于政局变化等原因,新月社部分成员聚集上海。这个时候,徐志摩也和陆小曼结婚,搬到了上海。徐志摩到处走亲访友,与闻一多、胡适、邵、梁实秋、余、张九等保持着联系。并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山庄设立新月书店。胡适是董事长,余是经理,然后就接手了。同年,徐志摩还出国旅行,到过英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

1928年3月,徐志摩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高校任教授,创办《晨报诗刊》月刊。同年11月6日作为《新月》出版,1928年12月10日第10期第1卷《新月》首刊,署名徐志摩。出版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国文化基金会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英国诗歌学会会员。同年冬天,我去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日,徐志摩、陈、邵、等。举办另一个季刊《再别康桥》。徐志摩当选为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主任,出版了四期。

死于灾难或事故

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徐志摩乘坐中华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专机从南京北上。那天晚上他要去参加林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飞机到达济南以南的党家庄时,突然大雾弥漫,难以辨别航线。为了找到准确的航线,飞行员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但飞机撞上了开山,随即坠入山谷,导致机身起火,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至于他的死因,除了直接原因林之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同意北上,以及大雾的影响,以及主机工程师王前天晚上忙于筹备女儿的婚事,在飞行途中精神不佳有关。为他们写挽联:谈吐是诗,行动是诗,一生都是诗,诗的意义渗透其中,于是有了自己幸福的天堂;你可以死在船上,死在汽车上,死在客厅里,死在飞机上,你就不用怕路了。

徐志摩去世后,新月派以梁实秋、胡适等人为主。1933年6月1日《新月》出版四卷七期,停刊。0755年至79000年期间,不仅出版了新月派成员的作品,还出版了郁达夫、巴金、胡也频等思想进步的作家的作品。不过,这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虽然其成员不同,但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它越来越反动。但新月派是从事诗歌创作的,这个讨论新诗的“链条”似乎一直没有中断过。

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建立到新月派的形成及其主要活动,徐志摩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他的确是新月派的代表,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他们过分追求形式和形式,走上了歧途,特别是徐志摩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出现了危机。

徐志摩经典语录

1爱情的起点不一定是身体,但当爱情到达身体的时候就达到了顶峰。

2我不敢说,我有办法救你。救你意味着救我自己。力量在爱中;不要犹豫,爱,做吧!

3你早已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你的影子在我的影子里,你的声音在我的声音里,你的心在我的心里;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氧气;没有你的爱,我活不下去。

4我不仅想让爱的肉眼了解我的肉体,也想让你灵性的眼睛了解我的灵魂。

5爱情的起点不一定是身体,但当爱情到达身体时,它就达到了顶峰。

6当生命虚弱时,很难产生一封信。越亲密越难写信。

7好好利用他们所学来指导我们的国家。

8友谊是愉悦,是爱,是无所畏惧,是不再被孤独侵扰。

9爱情的起点不一定是身体,但当爱情到达身体的时候就达到了顶峰。

10这里凉风习习,阳光明媚,自由路风景不错。

11即使命运让你在赢得最后的胜利之前就遇到了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爱!那你就会死。因为死亡就是成功和胜利。一切都和我在一起,一切都和爱在一起。

12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就是爱。

13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14我是一个很空虚的穷人,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我拥有的只有爱。

15爱情,得到了,我很幸运。不,我的生活,就这样。

16当生命衰弱时,产生一封信并不容易。越亲密越难写信。

17年轻的时候,我们因为爱或孤独,彼此共舞;(本文来自,略有引用

18你看,我不能没有你,不仅是我的身体,还有你的精神。我要你的身体完全爱我,我要你的精神完全融进我的。我要你的绝对总数。因为我给你的也是绝对的总,那是我作为情话能承受的。

19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挥手,向西方的云彩告别。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灯光下的明影在我心中荡漾。软泥上的绿色。

20我会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来得到它。幸运的是,我在劫难逃。

徐志摩作品

《新月》、《诗刊》、《新月》、《新月》、《轮盘》、《卞昆冈》、《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爱眉小札》

徐志摩林

一九二一年秋,他认识了才女林。徐志摩和她关系亲密,单方面想谈婚论嫁。因此,徐志摩于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继续没有爱情和自由的婚姻生活。离婚,停止苦难,开始幸福,这是徐志摩纯粹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为此,他为林写了许多诗,如《志摩日记》、《曼殊斐儿小说集》、《赣第德》等。表现了他的爱情和人生理想,构成了他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特别怀念他在英国剑桥的生活。他因爱林而激动不已,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他此刻的诗意涌动,体现在他的长诗《玛丽玛丽》中。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他最早的一首诗。英国剑桥的生活当然令他着迷。后来,林想了想,和父亲提前回了家,没有和深情的徐志摩告别就走了。徐志摩写给林的著名诗篇《月夜听琴》反映了徐志摩对林最真挚的感情。然而这段所谓的恋情,从头到尾都是徐志摩导演和表演的。

之后他们合作过几次,比如一起组织月嫂社团活动,一起演戏,经常写信。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一起担任翻译。后来,徐志摩陪泰戈尔赴日,林陪未婚夫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徐志摩再次见到林时,已经是四年后了。林已经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去听林讲座的徐志摩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遇难。

多年以后,林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说,“徐志摩一开始并不是真的爱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感想象出来的林,但实际上我不是那种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

1922年,留学归来的徐志摩回到北京,在那里他经常见到他的朋友王赓。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很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通信场相识相恋。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的时候,写下了《青年杂咏》,一段强烈而火热的文字,透露着对爱人的缠绵深情。在他们结婚的最初几天,虽然徐的父亲和母亲仍然对陆小曼不满,但他们的生活浪漫而舒适。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徐神如的拒绝接受,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来越粗心,懒惰,贪玩。她在恋爱的时候失去了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徐志摩为了让妻子开心而纵容她。虽然经常对陆小曼进行口头外交警告,但效果并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神如出于对陆小曼的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夫妻俩一刀两断。陆小曼住在豪华的三层住宅里,月租100银元。有许多佣人,包括司机、厨师、男仆和贴身女仆。这些巨额开支让徐志摩入不敷出。应胡适之邀,徐志摩在北京大学兼职任教。为了贴补家用,他经常往返于上海、南京、北京之间。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讲学,放学后还得写诗赚稿费。沉迷于跳舞、打牌、买票等夜生活的陆小曼,每天天一亮就睡觉,睡到下午两点。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停止了社交。她默默忍受着外界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的挽联》中所说;“多少事成了噩梦,五年悲喜,永远奔忙,天道重讥之论,欲死未因母老;不要恨你说给谁听,但是你病了,你离你的灵魂很远。用不了多久这个世界,你编遗产的时候就回答你的心了。”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其中的苦、苦、甜、苦,难以言喻。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是突破封建桎梏的自由结合。虽然他们互相伤害,但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

任公当众骂徐志摩:“徐志摩,你心浮气躁,所以在学问上毫无建树。你太多愁善感了,以至于离婚后又结婚你必须忏悔你过去的错误,重新成为一个新人。”仪式结束后,徐志摩和陆小曼定居上海。

梁启超的《婚姻见证》虽然有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学生时代的徐志摩的关心和喜爱。但很明显,梁启超是自私的,对徐和鲁是不公平的。在梁启超的婚礼上,这对夫妇是不幸的,至少。赵清阁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了赢得有力的支持,他们邀请了维新派名人梁启超老夫子为他们作证。本来想借助一面盾牌对抗封建势力。没想到,梁启超大师也是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地同情徐志摩在陆小曼身上的心结,并当众批评他们在《婚期》中的反封建行为,让这对新婚夫妇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批评。

性格评估

徐志摩曾是中国文坛上一位活跃而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没有主导思想,或者说是超一流的“无党派诗人”。他的思想、创作的面貌和发展趋势都表明他是一个资产阶级诗人。其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创作前后期的不同境遇,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特点有关。

摘要:徐的诗歌清新自然,节奏和谐,比喻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思想典雅,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的有序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很独特,成就不亚于他的诗歌,其中《清风吹断春朝梦》《草上的露珠儿》《偶然》《爱眉小札》都是传世名作。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作品,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联系在一起,认定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领袖”。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和消亡都与他息息相关。他参与了整个新月派的活动,他的作品体现了新月派的鲜明特色。从新月社成立到逐渐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大约用了十年的时间,徐志摩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做了各种实验和探索。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和一定的艺术技巧。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的淡淡情愫令人扼腕,他与陆小曼的婚姻是温情脉脉,却坎坷不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06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