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第1张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峰。

● 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有代表性。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文化遗产价值:

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寻本溯源,自然还要先看一下魏晋六朝时代。其时是中国政治上最动荡、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稽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以及大量的碑刻、石雕等等,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开创了真善美的新时期。“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雄强粗犷、浑厚朴实,象征着北方及中原民族精神性格的北朝碑刻,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被誉为神品、妙品的《石门铭》、《瘗鹤铭》、《张猛龙碑阴》以及《云峰山刻石》等,不但堪称这一时期的杰出佳作,且已明显流露出行书的信息。遗憾的是,此后的千多年中,魏碑几乎被人遗忘了。唐、宋时期虽也有少数书家注意吸收魏碑之精华给行书以新的血液,如欧阳询、颜真卿、李邕、陈抟、黄庭坚等,但为数及魏碑成分实在是微乎其微。

直至清代,这个“无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社会政治思想上,都是波澜起伏、流派众多,一环接一环地在发展、变迁或萎缩”的时代,魏碑才以其独具的面目,重新崛起于书坛。宋、元以降,历经了数百年“山重水复”之后,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世界:古朴雄浑、严谨自由、神韵天然、意趣深邃,人们从大量的魏碑以及汉石、秦铭、周鼎、商彝中开扩了视野,陶冶了性情。那些一直被视若经典的汇帖本本,已显然不能满足于逐渐丰富并升华了的审美情趣。邓石如、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等一大批书家,力倡碑学,另辟新径,各自从不同角度,创出了崭新的一代书风。至此,魏体行书作为一种新的书体,才得以成熟完善,自成体系。

“史彦鹏擅隶书,自己的学生却无一人写隶书”,相较于早已被认可的书法功力,如今史彦鹏个性十足的教育方法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书法圈子里,提及史彦鹏,他总被友人贴上“有个性”的标签,的确,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二十年,无论是书法教学理念,还是书法教学方法,他都有着个性化的思考。

走进书法教室,这位连续十年获国家教育部“书法指导工作一等奖”的隶书高手给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一位老师而不是书法家。

不教隶书的隶书高手

走进青年宫的书法教室,最吸引人的是一幅稚气十足也童趣盎然的书法作品。笔笔线条透着魏碑的规矩,又有天真大胆的起伏变化,一个孩子的认真严肃和天真烂漫浸在每一笔中。这幅作品在少年书展上获了一等奖,是史彦鹏颇为喜爱的学生作品,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痛”。“这么好的苗子迫于课业压力无法再学书法。”史彦鹏把那幅作品挂起来,对他自己是一种告慰,也是对那段师生情的一种缅怀。

“我不想让学生身上有我的影子。”对于许多人而言,史彦鹏的这种教学观点多少有些偏执和不近人情。哪个老师不是把自己最拿手和最擅长的教给学生?但史彦鹏偏要放下自己擅长的隶属去教魏碑。

“学生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相信当他们真正走向书法领域会理解我的。”史彦鹏自信地一笑,但语调里多少带着点心酸。“我宁愿让他们现在误解我,也不能扼杀他们成长的道路。”

“我一教隶书就容易让学生像我,放着古人的经典不学让学生学我,这不是害学生吗?他们应该有一条宽阔的路,自己选择往哪个方向去。”史彦鹏的一意孤行看似有些“专制”,但却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史彦鹏的学生从孩童到老年人都有,其中也不乏后来写了行书、草书的,但唯独没有写隶书的,这对史彦鹏而言,也是一种成功,至少他让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适合和钟情的书体,没有扼杀了学生学书的兴趣和动力。

史彦鹏的“偏执”在不懂书法的人看来的确令人匪夷所思,但在内行看来,史彦鹏的“有个性”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艺术需要技巧的支撑,但要真正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创新和个性化的因素必不可少。书法艺术中,最难的不是对前人技法的模仿和锤炼,而是有自己的神韵在其中。

史彦鹏深知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便不愿再让学生“重蹈覆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深,一旦书写习惯养成,很难再改过来。”当年史彦鹏先后师从著名书法家王留鳌先生和王朝瑞先生学习书法,至今都有那么几笔一眼便能认出来像是王留鳌或王朝瑞。

“我记得那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模仿我,更不要像我,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就不可能再有所发展’,我当初不理解,直到后来朋友一看字就知道谁是我老师,我才知道老师那句话的用意。”

那时,史彦鹏也曾天真地认为,只要能模仿了老师和其他名人的字,那就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渐渐的,史彦鹏发现,艺术是表达个性的,没一笔是“自己的”,他就不是个好的书写者。

魏碑 融入书写者的真性情

教魏碑,并非史彦鹏个人兴趣使然,通过对各家书体和书法历史的研究,史彦鹏认为魏碑是最适合初学者奠定基础同时又不束缚其发展的书体。积累了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如今的史彦鹏对此更加深信不疑。

“现在多数人教书法是从颜柳欧赵入手,但唐楷从哪儿来,还是要追溯到魏碑。没必要强调从唐楷入手才能写好书法,王羲之成为大家是因为学过唐楷吗?”史彦鹏语调一扬,好胜的劲儿又上来了。

“人们对‘楷书’的认识多是从美术字的印象中来的,美术字由宋体而来,宋体由颜书而来,所以学颜书的人多是为了好看,既然为了好看干脆去练美术字好了。”史彦鹏的性格里没有“委婉”这个词,一是一,二是二,尤其和朋友们在一起时,开着玩笑也总要孩子气般的争出来个高低。

“颜真卿写《多宝塔》《祭侄稿》的时候已经是篆隶高手了,人们现在追求的颜体并不是颜真卿本性的东西,没有研究他书法的根和经过,而是从他的最高成就开始,只能学到皮毛学不到精神。”史彦鹏对追求书法内在的精神有着别人难以理解的执着。他认为人们之理性的研究前人的物质成果而不研究前人性情中的精神内涵便失去了书法的本真。唐楷与魏碑统属楷书体系,唐代书法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饬,体势端庄的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而魏碑无论从结构还是气势上,更具有灵气,既天真烂漫、点画峻厚、骨力洞达,又不失汉字之规矩,奇趣妙生,血肉丰美,遒丽天成。

从魏碑和唐楷的笔法、字法、章法上来讲,史彦鹏认为魏碑更适合初学者感受书法的奇妙精绝之处。在笔法上,唐楷以圆为主,魏碑以方为主,但魏碑又不拘泥于某种笔法,在“方圆笔和中侧锋转换”的问题上更加灵活,表现力更强,而唐楷很难解决侧锋用笔的问题;在字法上,魏碑结字与唐楷之规矩方正迥异,但魏碑较中规中矩的唐楷而言,在字形处理上经过适当地夸张变形,根据上下字的关系适当地进行中轴摆动,体现出了错落、跌宕的动态感;在章法上,单字线条的粗细、斜正、长短、枯润、曲直以及笔画的粘、穿、搭、跳的合理运用,到通篇的墨块安放、细笔枯笔的选位分配、中轴的摆动都是使魏碑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赋予书法独特的、个性化的趣味。

“从魏碑上手确实比从唐楷上手难度要大,但过了这道坎学其他的书体就容易多了。”提及以魏碑教学,初学者是否容易掌握的问题,史彦鹏直言不讳。“魏碑能融入书写者的性情,伸缩空间大,有唐楷无法表现的情趣,更能引起书写者的兴趣。”

以书育人 传承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史彦鹏算是最接地气的传承者。他从“社会主义大院”将书法的火炬接过来,又用二十年的时间将书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其他形式传递到学生中间,送进了寻常巷陌。

6岁学书法,11岁参加省书法作品展,论资历史彦鹏算是书法界的“老前辈”了。1975年,太原兴起一阵“社会主义大院”热,史彦鹏的父亲因为书法写的好成了大院书法组的负责人,只要有活动,书法爱好者都要聚在史彦鹏家相互切磋。渐渐的耳濡目染,史彦鹏迷上了书法。

“那时候王留鳌老师经常到我们家,我就开始跟着王留鳌老师学书法,他是我第一个正式老师。”那时候王留鳌先生本来是被请去辅导哥哥、姐姐写书法的,却被年纪还小的史彦鹏缠上了,只要一见面就让王留鳌先生教自己写字。不过,孩提时代的史彦鹏也对得起他“烦”老师的那些日子。小学四年级时,史彦鹏的一幅作品在当时全国发行的《红小兵》杂志上发表,成了有名的小书法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史彦鹏进入号称山西书法班“黄埔军校”的南宫书法班跟随王朝瑞先生学习书法,用他自己的话讲,从那时候他才真正了解了书法艺术,也明白了书法艺术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自1995年第一次代课到如今,史彦鹏已经作了二十年的老师。时间越久,对书法和传统文化越崇敬。提及把简化字写进书法作品中的现象,史彦鹏竟用了“残忍”来形容。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割裂开的,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同时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日常教学中,史彦鹏极力将这一功能运用到对学生的训练中。

“黑板上的字都是学生课前写的,把他们自己的名字挂上去,人人都写得认认真真。”史彦鹏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字笑笑,对付学生,他总有很多能立竿见影的“新招儿”。“每天背个成语,用繁体字写在黑板上,加大他们的成语量的同时还能记记繁体字、练练板书和字形。”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史彦鹏都会组织学生现场书写春联,让学生感受现场书写的氛围。“现在春联都成了印刷品,已经失掉了原本的文化内涵。我让学生写春联,让他们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学习的促进。”史彦鹏让学生把自己写春联贴在自己家门上,“贴自己写的春联对他们来说是很光荣的事儿,这样学书法的兴趣就有了。再则,等他们稍微有点进步,通过对比就能发现原来的问题在哪儿。”史彦鹏的“招儿”的确管用,每天看两遍自己以前写的春联,不少学生“撕春联的冲动都有”,也更刺激了他们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本刊记者 柳婷 高洁

后 记

教了二十年,反思了二十年。史彦鹏说,教学延长了他的艺术生命。每次学生犯错,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总得想想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了。“老师有多高的水平才能教出多高水平的学生,教训他们的时候我总先反思自己,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史彦鹏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里没多少客套,那些朴实的词汇在他好胜直爽的性格下,反倒显得诚意十足。

个人简介                                                                               史彦鹏,字凌山,别署砚朋,号融斋主。1965年出生,祖籍山 西沁源。现任太原市政协委员、民进太原市委委员、太原市杏花岭区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楷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画师、中国工商银行书协理事,山西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山西省青书协副主席,太原市书协主席团委员、民进山西开明画院副院长、山西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八一书画院副院长、傅山书画院副院长、太原民进开明画院院长。

幼承家训喜好翰墨,七十年代始随王留鳌、闫 俊、王朝瑞等前辈书家学书,1976年11岁参加省展作品被全国刊物选中发表而成名,遂数十年临池不辍,九十年代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书法普教,先后受聘于文化厅、青年宫、老年大学、山西水利学院、太原市公安特警队、执法局、交警大队、小东门社区等单位从事书法普教和公益书法讲学,逐渐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教学理念,央视书画频道,黄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入展获奖情况

2000年入展《书法导报》首届年展暨中国当代书法篆刻首推新 人300家作品展;

2000年12月在中书协“建设杯”书画精品大展中获铜奖,作 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0年书法作品获中国工商银行书画大赛一等奖:

2002年作品入展中书协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

2003年5月入展山西省第一届青年书法作品展并被评为获奖作品;

2004年作品入围中书协“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2004年8月作品入展中书协“全国(秦皇岛之夏)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2004年作品入展中书协“纪念邓小平诞辰1 00周年全国大型书展”;

2004年作品入展“书法导报”全国书展;

2004年9月作品在“燕赵都市杯”全国首届书画艺术分科选评展中获 得“当代中国书坛隶书国手奖”;

2006年9月作品参加山西省首届书法小品展览,被评为获奖作品 ;

2006年10月,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楹联书法展;

2006月12月,作品入展《书法导报》年展:                                                                                                    2007年作品入展中书协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展;                                                                                  2008年作品入选中书协全国第八届隶书展;                                                                                                  2011年作品获省文联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展优秀奖;                                                                                                                                                                    2015年获全国“长城杯”书画展银奖。

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发展迅速,其中南朝风格偏向华丽纤巧,而北朝风格偏向豪放粗犷。这一时期的书法是以北碑南帖为,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那么,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怎样的呢?北碑南帖是怎么进入南北朝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怎样的呢?北碑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以北魏为最,故又称为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它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与唐楷相比则更丰厚刚健,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受到重视。北魏,包括碑碣、墓志、造像提记、摩崖刻石等形制。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尤其是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魏墓志,为书法学习开创了新的路径。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南贴, 南帖碑帖术语。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尺牍之帖,故名。 北碑南帖是怎么进入南北朝的? 自西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郑道昭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 隋朝文字:隋朝时代用繁体楷书为主 契丹文字与西夏文字的特点 晋朝文字:晋朝的文字是什么体?晋朝文字行书介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06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