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芭蕾舞剧仙女是浪漫主义芭蕾的里程碑

为什么说芭蕾舞剧仙女是浪漫主义芭蕾的里程碑,第1张

芭蕾舞剧《仙女》被称为浪漫主义芭蕾里程碑的原因:

意大利芭蕾巨星M塔里奥妮于其中第一次将脚尖舞的技术提高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并与过膝的白色纱裙一道,为浪漫芭蕾时期开创了“白裙芭蕾”这种轻盈飘逸的舞风,其影响透过这部浪漫芭蕾的处女作《仙女》一直持续至今。

相关介绍:

蕾舞剧《仙女》

取材于短篇小说《灶神特里尔比》,写了年轻的农夫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遇见了仙女,抵制不住她美貌的诱惑,在结婚当天追随仙女而去,结果与仙女悲惨地死去。意在告诫人们要抵制住诱惑。

外文名:La Sylphide

中文名 :仙女

作曲:H.拉文斯基·奥尔德

编导:奥古斯丁·布侬维尔

首演时间:1836年,是芭蕾丹麦学派的代表剧目。

剧情简介:

一幕:

苏格兰的一间农屋里,年轻的农夫詹姆士在火炉旁一张扶椅上睡着了,仙女进了农屋,跪在詹姆士面前注视着他。仙女在詹姆士和他那些沉睡中的朋友中偷快地跳舞,她在詹姆士额上轻轻一吻,表达了她对詹姆士的爱慕。詹姆士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但仍觉得自己昏昏欲睡的。今天是他和他的未婚妻艾菲成婚的好日子,这时仙女向他现身,詹姆士立刻被她那不属于凡间的美所吸引,他追着仙女但仙女却跑到烟囱里去了。

农庄里婚礼的准备活动开始了,艾菲的朋友带着礼物来祝贺一对新人。在一片欢欣中另一位农夫古恩为艾菲带来了烦恼:他向艾菲示爱,在这群快活的年轻人中有一个阴暗的老人便是巫婆玛德珠。她正坐在火炉边取暖,詹姆士想赶走她,但其它宾客则请她占卜一下一对新人的未来,她说艾菲会嫁给古恩,这使得詹姆士极为愤怒,并赶跑了她,但玛德珠却诅咒他。

艾菲和她的母亲、朋友们回房准备婚礼。詹姆士孤独一人留在大厅里,这时仙女在窗边再度出现,她告诉詹姆士她对他的爱慕,并求他跟她离开。突然一阵怪声响起,詹姆士立刻将仙女藏在扶椅上,并用自己的披肩盖着她。看到了这一切的古恩将之告诉大家,但当他一揭起披肩时仙女已不见了。婚宴在众人的舞蹈中开始。仙女再次出现并偷走了詹姆士的结婚戒指就飞走了,詹姆士不能抗拒她的魅力,追随她而去。众宾客发现新郎不见了,古恩和他的朋友出外找寻詹姆士,不久他们便带着詹姆士为了追随仙女而跑了的消息回来,艾菲哭倒在母亲的怀里。

二幕 第一场:

女巫的山谷在深深的夜色中,玛德珠和她的同伴们以魔法造了一条诡异但美丽的丝巾,这一行人在日出中消失了。

二幕 第二场:

森林中一群仙女在晨曦中出现,詹姆士和仙女也来到了森林。她和他愉快地跳舞,并带给他草苺和水,但当詹姆士想拥抱她时她逃离了,詹姆士追着她。这时古恩来到了森林找詹姆士并遇到玛德珠,玛德珠劝他向刚和母亲来到的艾菲求婚,相信詹姆士不会再回来,艾菲接受了古恩,他们一起离开了森林。当詹姆士回到森林时只见到玛德珠一人,她给了他那条被施以魔法的丝巾,并告诉詹姆士这丝巾能令仙女变得完全属于他。这时仙女回到森林,她立刻被那条丝巾所吸引,詹姆士按照玛德珠的指引将丝巾围在仙女身上,仙女的翅膀立刻脱落,她将詹姆士的结婚戒指还给他,回到她的同伴身边后死去。詹姆士大惊失色,他看着仙女群将她的尸体带回天上,他也慢慢倒地死去。远处传来艾菲和古恩的婚礼乐声。

关于欣赏芭蕾舞剧的小窍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芭蕾舞的基本知识和欣赏小窍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芭蕾基础知识

 芭蕾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像宫廷芭蕾、浪漫主义芭蕾、现代芭蕾等都是其演变的过程。一般最常见的芭蕾着装就是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里那种古典TUTU裙。但芭蕾不是只有TUTU裙,浪漫主义芭蕾的着装主要就是飘逸的长裙(如:《仙女》《吉赛尔》等),而现代芭蕾就更为精炼——直接就是紧身服,以后大家在观看其它芭蕾舞剧时可以在心里有个对基本派别的了解。

 芭蕾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女演员踮起足尖的那一刻,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两点:演员们的刻苦训练和足尖鞋。足尖鞋内部的主要原料是布和胶水,把两者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才有了坚硬的脚感。一双新的足尖鞋很硬,而演员们一般都要用很长时间把它们掰软,方法一般是半脚尖,轻轻沾水和压足弓,有兴趣的朋友在看这次演出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女演员脚上的鞋子,都是很软很合脚的(主要是脚掌和脚弓部分)。

 如何欣赏芭蕾舞剧

 芭蕾舞最主要的技术要点是:开、崩、直、转、跳、神。

 开:指的是胯骨开,基本要求是脚跟对脚跟站稳能达到全开一字型,这样可以增强整个人身体的平稳度,而且只有开动作才能飘逸才能美;

 崩:指的是崩脚背。脚背被称为“芭蕾演员的第二张脸”,好的脚背应该向面包一样高高隆起。好的脚背除了天生之外也是要靠后天不断的崩脚和按压。

 直:直指的是腿直。演员们背要直、肩要直,膝盖和腿也要直;

 转:转分为挥鞭转、吸腿转、四位转等,不论哪种旋转,最重要的是重心。对于在这次《天鹅湖》中将会遇到的挥鞭转,出现在第三幕“黑天鹅”段落: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经典片段,也是最考验演员技术的部分。技术考验点就是“32圈挥鞭”,观看这个片段时应注意黑天鹅主力腿(也就是支撑的那条腿)的动向幅度,即绝佳的挥鞭非动作腿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应该保持在基本同一小片区域,区域越小就说明演员技巧越高;

 跳:芭蕾的'跳讲究的是一种半悬浮的优雅状态。和转一样,跳最重要的就是落地的那一刻。若在跳落地的那一刻又有了一次停顿(也就是碎步)那就说明这位舞者在起跳的那一瞬间就没有找到重心和平衡感;

 神:即神态。对于芭蕾的神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不论怎么说神态绝对是让演员和观众入戏的最重要环节。

 看芭蕾舞剧的小窍门

 由于芭蕾这种艺术形式是通过动作和节奏的结合完成的,加上如果不了解剧情难免会出现一些思维和视觉上的混乱,在这为初次观剧的朋友介绍几个小窍门:

 1、分不清演员怎么办:很多舞剧的服装主角和配角没什么太大差别,再加上座位和舞台之间的距离就经常出现“主角出现了,主角消失了”的感觉,而这时大家就可以找一些标志性的物品来区分各位演员,比如服装的不同、头发的颜色、饰品的区别、搭档的人选等。

 2、幕是怎么回事:幕在最开始的规定就是幕布拉起幕布放下算一幕,但是现在也出现了直接道具缓慢移动而不放下幕布的情况。其实简单来说幕就是区分主要情节发展的名词。

 3、怎么鼓掌:演出进行中,当演员动作停止或鞠躬的时候可以鼓掌,因为此时可以判断演员短时间内不会再进行高难度动作;演出结束后,可以边鼓掌边喊 bravo;再次谢幕时,掌声可以持续得久一些,这是对演员表演的肯定和赞许。

 当今世界“第一白天鹅”出任两剧女主角

 此次来津,由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白天鹅”的乌里安娜-洛帕金娜同时出演安娜和白天鹅两个角色。

 洛帕金娜出生于1973年,1991年加入马林斯基剧院,她擅长诠释古典戏剧性的角色,尤其是天鹅角色。她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剧院演出,如伦敦皇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

 洛帕金娜身高一米七五,穿42码鞋,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芭蕾舞女演员。她每场演出都会使用两双足尖鞋,并且是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

 最后,如果你真心喜欢芭蕾,第一次走进剧场,可以在本次演出之前做些功课以便更清晰地欣赏艺术。比如抽时间读《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上网看一部《安娜-卡列尼娜》的**、或欣赏一次别团版本的《天鹅湖》以作对比。

;

在舞蹈史上,浪漫芭蕾与“古典芭蕾”是两个互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严格说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时期:前者指十九世纪初萌芽,三十~五十年代达到高潮的舞剧发展阶段(主要在法国);后者是指十九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后二十五年这一舞剧发展时期(主要在俄国)。其次,在浪漫主义舞剧中,刻画非人间的世界、揭示理想与现实生活矛盾的主题占绝大多数,但抒情性仍然是必须强调的侧面;同样,描写民间传说题材,在“古典芭蕾”中,却逐渐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大型舞剧”这一舞剧样式。以彼季帕为首的编导们创造了复杂的舞蹈结构,独舞和群舞动作的相互配合、图形和节奏的各种变化构成了多种多样的造型主题。正是由于交响音乐家参加创作,舞剧才终于从单一的浪漫芭蕾的“舞蹈戏剧结构”真正“进化”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结构”。

怎么看懂一场芭蕾舞剧

 说起芭蕾舞剧,想必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几部经典之作:《天鹅湖》、《胡桃夹子》、《堂吉诃德》等等,段数高的观众应该还能说出《仲夏夜之梦》、《吉赛尔》或者《卡门》。那么怎么看懂一场芭蕾舞剧呢下面请随我一同来了解下吧。

 在芭蕾舞剧的观赏中,大家普遍最关注的是舞者的身材、服装和舞鞋,因为这三大要素构成了芭蕾舞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最大的特征和美!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三大重要元素。

 TUTU裙

 对,你没看错,这个发音特别可爱的名字正是芭蕾舞裙的学名,TuTu裙,官方的翻译是这样的:

 那么tutu裙是如何做到蓬蓬起来,而不会垂下呢是因为有一种面料叫做芭蕾纱。这种纱质地轻,材质略硬。芭蕾裙往往需要10层以上。外裙最长。一层层递短。所以芭蕾tutu裙就能撑住了。因为这种纱轻。所以很多层都不会重。为舞蹈演员们减轻了很大的负重。因此tutu裙的奥秘不是裙撑。是多层纱的叠加!

 每一个芭蕾舞演员在选择tutu裙时都会感到很兴奋,因为在很多时候,芭蕾tutu的选购意味着你的舞蹈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你的舞蹈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选择tutu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第一次舞蹈演出,第一次舞蹈比赛的参加,第一次舞蹈训练的需要,但无论什么原因,拥有一件tutu对于芭蕾舞演员来说都是无比兴奋的。

 主要有两种古典风格tutu,较宽、较平的俄罗斯版(platter或者pancake)和有许多变化的、较软较小的英式风格tutu,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芭蕾舞剧并不完全都需要身着蓬蓬不会下垂的裙子。浪漫主义芭蕾的着装主要就是飘逸的长裙(如:《仙女》《吉赛尔》等),而现代芭蕾就更为精炼——直接就是紧身服,以后大家在观看其它芭蕾舞剧时可以在心里有个对基本派别的了解。

 芭蕾舞鞋

 有多少女孩儿小的时候都曾站在镜子前模仿芭蕾舞演员,试图将自己的脚尖立起来,但往往都是失败。所以立起脚尖来舞蹈是芭蕾舞区别与其他舞种最显著的特征。芭蕾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女演员踮起足尖的那一刻,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两点:演员们的刻苦训练和足尖鞋。而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中都能够看到作为首席的舞蹈演员,总是会穿着一双区别于他人,最为精美的芭蕾舞鞋。

 足尖鞋内部的主要原料是布和胶水,把两者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才有了坚硬的脚感。一双新的足尖鞋很硬,而演员们一般都要用很长时间把它们掰软,方法一般是半脚尖,轻轻沾水和压足弓,有兴趣的朋友在看演出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女演员脚上的鞋子,都是很软很合脚的(主要是脚掌和脚弓部分)。而鞋底内有一块橡胶鞋板(Shank),鞋底外有一块皮质底(Leather Sole)。芭蕾舞女演员就是靠鞋板的帮助立起来,并利用鞋头的小平面固定重心的。

 舞者身材

 对于一部芭蕾舞剧的欣赏,舞者的美有时候甚至比剧情本身更夺人眼球,而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有多年刻苦的训练,便可以练就芭蕾舞演员所具备的技巧,这个的确是一种误解,芭蕾舞演员几乎都是天生的,记住这四句口诀,你便很容易理解:

 三长一小一个高,20公分顶重要

 开、绷、直、立爹妈给,轻、高、快、稳师傅教

 “三长一小一个高”,是对古典芭蕾舞者从头到脚,整个身体条件的苛刻要求——“三长”指的是长胳膊、长腿儿、长脖子,“一小”指的是“小脑袋”,大脑袋跳芭蕾那可有的看啦,观众都盯着那大脑袋看了。这首先是为整个身体取得平衡提出的要求,然后,才有美可言,否则,在这种修长,甚至纤细,重心很高的肢体之上,是一个大大的脑袋,其稳定性必然较差,视觉效果则只能是不安全,甚至有滑稽感了,而芭蕾的贵族风范则会不翼而飞;“一个高”指的是“高脚背儿”,即俗称的“脚弓”需要高高地向前鼓出;这项“条件”的明确提出,也是因为在高位半脚尖和全脚尖的频繁起落上,身体需要迅速地找到平衡,然后才有芭蕾的雍容华贵可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确保芭蕾女明星在脚尖鞋前的那块方寸之地上随心所舞,游刃有余,芭蕾艺术对她脚尖鞋里的脚趾这种纯属隐私部位的长度,也不得不提出了苛求——最理想的,但纯属稀有的脚趾条件,应该是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边儿长,这样,才能平均地分担整个身体的巨大重量,使得她在脚尖上作舞的难忍之痛能够减低到最大的限度;最糟糕的脚趾条件是二拇趾一枝独秀,因为单靠它孤军作战,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支撑起洋洋大观的整个身体重量的;比较常见的脚趾条件是大拇趾、二拇趾一边儿长,这种脚趾条件的女孩子通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或许有可能进入自如的状态。

 “20公分顶重要”,说的是芭蕾舞者的下肢,即腿部,必须比上身,即躯干,长出20公分来;腿部的长度应从裸足的后跟开始,一直量到臀线为止;而躯干的长度则应从尾椎开始,一直量到颈椎自上而下的第三节处;要求腿部长出20公分,是因为芭蕾的重心移动全要靠腿部来完成,因此,观众的视点自然会集中在腿部;再者,芭蕾的贵族气派需要通过腿部的挺拔来显现;此外,就“距离即美”的古典美学而言,楼下的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度,如果腿部不够修长,容易产生大腿如林的感觉,破坏古典芭蕾清心寡欲的理想;楼上的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度,如果腿部不够修长,则容易产生侏儒成群的丑陋,毁掉古典芭蕾轻盈飘逸的美感。

 “开、绷、直、立爹妈给”,说的是芭蕾舞者必须先天具备的四项条件,大多是父母遗传给他们的“开”是指舞者的踝、膝、胯、胸、肩,必须五位一体地向两侧打开,否则,便缺乏足够的贵族气派,而运动起来,也无法达到高度的灵活;四项条件中,“开”字得当先,它是其它三项条件的身体基础和气质前提;“绷”是指舞者的每个脚部动作,无论大小,凡是该绷起脚背儿来时,都得把它绷起来,绷出来,这是检验全体舞者,从群舞到主演,脚下干净利索的试金石;“直”是指舞者的腿脚在完成充分的伸展时,必须把膝盖骨绝对地收藏进整个腿脚的线条中去,以确保整个腿脚的线条一气呵成、畅若流水;“立”是指舞者的身体无论坐,还是立,躯干都必须同地面呈垂直状态,类似于中国古人所崇尚的那种“坐如钟、站如松”的君子风度。

 以上这三句口诀为我们描画的芭蕾舞者,可谓具备了理想的“先天的条件”,而接下来的这第四句口诀“轻、高、快、稳师傅教”,则是要告诉我们,芭蕾舞者在老师的精心调教下,经过长期、科学和艰苦的训练之后,完成各种高难技术动作时,都需要形成哪些“后天的能力”

 功底

 “轻、高、快、稳”这个四字的要领中,“轻”字须当先,因为在19世纪的芭蕾舞剧中,标题人物大多都是仙女、精灵、孤魂、野鬼,这些人为的造物往往都是来无踪、去无影,没有重量的,轻盈飘逸成了她们的共同特点,因此,舞者的动作只能以“轻”为美,而不能只为了跳得高,而牺牲了“轻”,结果把“落地无声”变成了“落地有坑”,破坏了典型人物的彼岸之美;正因为如此,芭蕾舞者,尤其是女舞者们,最忌讳的莫过于体重的增加,他们在饮食上,是最为谨小慎微的一族;“高”与“轻”是因果关系,没有“轻”,便没有“高”,而没有“高”,便没有芭蕾舞者和芭蕾舞两者超凡脱俗的境界之美;“快”是指舞者的动作频率要快,速度越快,难度则越大,快速的动作主要包括旋转和腿脚的击打——俄罗斯20世纪的芭蕾史上,有两位巨星的旋转速度达到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境界,他们分别是娜塔丽娅·杜金斯卡娅和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吉尼斯世界记录》上的芭蕾项目,也大多与这个“快”字直接相关:俄罗斯人达马肖夫一次跃入空中,然后落到地面的过程中,两脚可以完成八次相互击打的动作!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但支撑他去完成如此多击打动作的爆发力之高,也可谓登峰造极;“稳”在四字要领中,始终扮演着压大轴的角色,无论前面跳得多“高”、落地多“轻”、转得多“快”,如果最后一个瞬间如果没收住,把“稳”给字丢了,一切则会前功尽弃,使得整个舞蹈的美毁于一旦!

 以上就是对于芭蕾舞者个人素质的鉴赏,那么关于芭蕾舞剧,观赏中又有哪些经常会出现的疑点呢

 分不清演员怎么办

 很多舞剧的服装主角和配角没什么太大差别,再加上座位和舞台之间的距离就经常出现“主角出现了,主角消失了”的感觉,而这时大家就可以找一些标志性的物品来区分各位演员,比如服装的不同、头发的颜色、饰品的区别、搭档的人选等。

 幕是怎么回事

 幕在最开始的规定就是幕布拉起幕布放下算一幕,但是现在也出现了直接道具缓慢移动而不放下幕布的情况。其实简单来说幕就是区分主要情节发展的名词。

 怎么鼓掌

 演出进行中,当演员动作停止或鞠躬的时候可以鼓掌,因为此时可以判断演员短时间内不会再进行高难度动作;演出结束后,可以边鼓掌边喊 bravo;再次谢幕时,掌声可以持续得久一些,这是对演员表演的肯定和赞许。

 讲了这么多,希望对于有意了解芭蕾舞剧的观众有一些帮助。刚刚学会的理论,一定要放诸实践中去检验,鄂尔多斯大剧院也安排了非常精彩的芭蕾舞剧供大家欣赏。

;

舞剧《仙女》

(1) 简介

《仙女》1832年3月12日首演于巴黎皇家音乐舞蹈院(即巴黎歌剧院),编剧努利,作曲什涅茨霍菲尔, 编导菲利浦•塔里奥尼,由玛丽亚•塔里奥尼、马季里耶等主演。

( 2)取材

这部舞剧取材于1822年发表的诺季埃的短篇小说《灶神特里尔比,又名阿尔加尔的家神》,但作了较大的改

编。

成功原因

编导充分考虑到了主要角色扮演者的形体条件和技术基础

玛丽娅•塔里奥尼的天赋条件并不理想,但在父亲菲利浦的严格训练下,她掌握了高级娴熟的技巧,以此弥 补外形上的先天不足。在此基础上,菲利浦设计了西尔菲达这个角色的舞蹈,突出大跳、脚尖功,从而塑造了轻 盈飘逸,超凡脱俗的仙女的形象。

得益于高质量的剧本

情节的展开清晰易懂,同时又为舞蹈提供了广阔天地,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观众无时无刻不感到情节真 实可信。在这里,舞蹈不需要寻找生活的依据,主人公生活在舞蹈的世界里,舞蹈成了刻画他们性格的主要手段。 这正是浪漫主义芭蕾比之启蒙主义芭蕾所具有的一大长处。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仙女》受到《关不住的女儿》《梦游者》《花神与风神》等作品和抒情舞剧的创始人狄德洛的影响。

特点

“脚尖功”和'‘脚尖鞋”

塔里奥尼运用“脚尖功”成功地塑造了仙女的形象,后人竞相仿效,脚尖功成为“女舞蹈家表演不可缺少的 部分。”

舞裙的沿革

法国舞蹈家卡马戈大胆剪短了拖地长裙,露出了脚踝。

舞蹈家沙莱抛弃了鲸骨裙,改穿轻便、朴素的细棉布裙。

在诺维尔时代,女演员们普遍穿着希腊风格的“图尼克”长袍。

1832年拉米才为塔里奥尼设计了 “塔里奥尼舞裙”,它符合塔里奥尼的体型,又能突出仙女的飘逸轻盈的 性格。这一创造后来一直被沿用,作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

1909年福金按《肖邦组曲》编舞时采用了这种白纱长裙,在法国演出时佳吉列夫还把这部舞剧定名为《仙 女们》。在美国,巴兰钦同样采用这种浪漫主义风格的服装编排自己的交响芭蕾作品。在欧洲,这类作品统称为

“白色芭蕾”,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舞蹈风格。

《仙女》这部作品的最突出特点是:①出现了轻盈、优雅、细腻的抒情性的表演风格和舞蹈中的大跳、打脚、脚尖碎步以及后“阿提纠”(一腿直立,一腿后弯)和“阿拉贝斯”(主力腿直立和半屈,以及动力腿向后伸直的造型)。这些动作都紧紧围绕着剧情而展开,塑造了“仙女”形象使舞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②舞剧中第一次立起脚尖,这在芭蕾舞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舞剧中的白纱裙和芭蕾舞脚尖鞋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典型艺术象征,《仙女》掀起了芭蕾舞剧新的一页。

 学习芭蕾不仅是一种艺术,能养成孩子轻盈优雅的艺术气质。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 芭蕾舞 的风格流派简介,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哦!

 戏剧芭蕾:

 戏剧芭蕾是表现一些情节的舞蹈。它的代表作舞剧《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是成功的范例。《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泪泉》,是根据普希金的长诗改编的。中央芭蕾舞团在前不久,在10月12号刚刚公演过这部舞剧。

 四幕舞剧《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最早的作曲是阿萨菲耶夫,编剧是扎哈洛夫,是在列宁格勒的舞剧院上演的。这部作品是作曲家、舞台台本和编舞家合作的结晶。舞剧主要表现的就是普希金原作的主题,反映一颗野蛮的心灵通过崇高的爱情而再生。特别值得推崇的是第三幕中的玛丽亚、扎列玛和吉烈伊,也就是能相王三个人的情节舞,这是当时非常典型的一个三人舞。对玛丽亚角色的

 创造,成为乌兰诺娃在芭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曾经说过,在演完《泪泉》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旧作,接触了伟大的普希金的作品之后,我现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地跳舞了,我永远要将一颗活生生的心灵,放进舞剧舞台上出现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乌兰诺娃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因为芭蕾不仅是看胳膊腿,主要是看她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在20世纪20年代舞蹈界纷纷向话剧界学习,当时话剧界的代表是以艺术剧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演员只有当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美丽的外形,把思想和情感融合起来,并提高到极度兴奋的时候,才能深深地感动观众。

 浪漫主义芭蕾:

 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和北美兴起一股新的文艺思潮,就是浪漫主义运动,芭蕾是当时浪漫主义的一部分。浪漫主义的芭蕾舞剧变得更富有诗意,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调动观众的感情。这种诗意更浓的舞蹈风格之所以能够蓬勃

 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舞蹈技术,特别是取决于女演员能立起脚尖了。

 据舞蹈史专家们考证,在芭蕾史上,女演员穿脚尖鞋最早产生于1822到1825年。意大利的演员玛丽·塔里奥尼是第一个运用脚尖舞闻名世界的芭蕾大师。玛丽·塔里奥尼的从事芭蕾舞的父亲,根据她的体形和能力,为她编排了一个舞剧,这个舞剧我们芭蕾舞团曾经上演过,叫《仙女》,这是两幕的一个舞剧。塔里奥尼在这个舞剧中,运用了脚尖舞成功地塑造了好像飞起来的仙女的形象。后来的人争相效仿,脚尖舞从此成为女芭蕾舞演员表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被称誉的还有塔里奥尼的舞裙。这是条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舞裙,外边是用绸子,里面是用很多层薄纱做成的,它的样子像一口吊钟。这种质地使得她跳起舞来显得非常的柔软,特别飘逸,整个服装的上身是要显露她的细腰,紧身的胸衣露出了她的脖子,袖子短而宽,露出了她的两臂,裙子长过膝盖,但要露小腿。除了胸前佩戴着一朵小花外,衣服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后背装点着用糠的白纱做的两个小翅膀。这些舞蹈服沿用至今,它象征着一个飞翔的仙女,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欧洲人把这类作品,通通称为mite芭蕾,就是白色的芭蕾,把它看作一种特殊风格的舞蹈。

 在同一个时期,另一个代表作就是《吉赛尔》。我团有时候到外地演出,很多人以为《吉赛尔》是吉普赛的故事。实际上它是18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部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在西欧芭蕾史上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剧的第一幕表现的是吉赛尔发疯的过程,第二幕是表现维丽斯女鬼的舞蹈,分别是当时的情节芭蕾和交响芭蕾的交融。《吉赛尔》中有一个动作,手交叉在胸前,据洛普霍夫分析,这个舞姿来自古老的异教葬礼。当时,人们把死者的双手交叉地安排在胸前,于是舞蹈家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姿势,很容易地安排在一个幽灵的身上了。所以,在我们的芭蕾哑剧动作里面,这就表示一个死者的样子。

 芭蕾舞剧《吉赛尔》代表着浪漫主立芭蕾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吉赛尔这个角色被作为考验女舞蹈家演技是否成熟的试金石,要演好这个角色,必须有非常高的表演水平。在第一幕中吉赛尔是一个纯情的农村少女,乔装打扮的伯爵阿尔伯特到农村来狞猎,把她迷恋住了,她非常爱阿尔伯特,但是当她得知受骗之后,她发疯而死。在第二幕里,吉赛尔仍然怀念着阿尔伯特,这时的她是一个柔情缠绵、不忘旧情的冤魂。这样塔里奥尼和扮演吉赛尔的格里奇以其高超的演技,成为了当时芭蕾的真正女皇。这两部舞剧都是18世纪的代表作。

 俄罗斯芭蕾:

 下面我比较着重地介绍一下俄罗斯芭蕾。众所周知,俄罗斯芭蕾现在在世界上仍然占据着顶尖的位置。那么17世纪下半叶芭蕾是怎么传到俄罗斯的呢当时俄罗斯的使臣到西欧,见到了这种席间芭蕾的形式,特别欣赏,就把它引到了俄国。由于芭蕾没有台词,只有音乐、舞蹈和哑剧,通俗易懂,所以很快就传播开了。到了彼得大帝执政的时候,俄国贵族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欧洲贵族的舞蹈。

 法国芭蕾舞蹈学校成立之后的25年,也就是1738年的时候,俄国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学校一一瓦冈诺娃舞蹈学校,这所学校现在仍然在圣彼得堡。我们中央芭蕾舞团的原苏联专家便全部来自这所学校。这所学校为全世界的芭蕾舞团培养了无数的明星,乌兰诺娃就是从那儿出来的。在促进芭蕾发展这方面,应该说俄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除了本民族的 编导 之外,19世纪的中下叶还有一批法国人应聘到俄国来工作,这些人对俄罗斯的芭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几年前,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吉赛尔》的时候,我曾经上台问过他们,得知他们的

 布景、绘画全部来自于俄国,由此可以看到俄国和法国在芭蕾事业中是如何在联手做着贡献的。那么谁比较有名呢我下面就特别介绍一下彼季帕。

 玛丽乌斯·伊凡诺维基·彼季帕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我讲一个笑话,今年6

 月份在美国杰克逊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每天晚上的规定项目,都要报"编导彼季帕"。有一天因为要比赛现代舞了,

 所以当时主持人非常幽默地说,今晚我们再也昕不到彼季帕的名字了。由此可见彼季帕在芭蕾舞史上的重要地位。彼季帕担任了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舞蹈总编导。他排了舞剧《堂·吉词德》,作曲是明库斯。他用塞万提斯的文学原著,保存了《堂·吉词德》的外壳作为古典遗产,把主要有价值的东西都编成了一种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的舞蹈。其中第四幕里男女主角的婚礼双人舞,到现在在国际比赛中都得到了保留。

 明库斯的音乐采用的是一组西班牙的民间旋律,以及华尔兹、波尔卡等,这使他的音乐显得流畅,而且适合舞蹈,旋律特别丰富。在1877年,彼季帕又排出了另一部力作《舞姬》,也是明库斯作曲。这部舞剧取材于印度古代寺庙中舞姬的生活,和当时巴黎歌剧院上演的《沙恭达罗》基本上异曲同工。在这部作品中彼季帕又充分显示了他的编舞才能,特别是所编的古典双人舞和群舞更为突出。群舞是在第四幕"影子王国"中,32个演员要在舞台上表演出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彼季帕的编导使这个群舞十分完美。

 在介绍了以上人物之后,我想介绍一下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三部芭蕾舞剧。中国的观众对柴可夫斯基非常地了解,那么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作品是什么呢一个是《天鹅湖》,一个是《睡美人》,一个是《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最早的一部舞剧是《天鹅湖》,他的第一次音乐创作是在1876年。由于当时一个奥地利编导在编这个舞剧的时候,非常不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不理解他的这种民族风格的实质,所以在1877年首次公演的时候惨遭失败。这伤透了作曲家的心,他表示再也不为舞蹈作曲了,所以这部天才的舞蹈音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这部音乐诞生18年之后,也就是1894年作曲家逝世一年之后,俄罗斯的马林斯基剧院才决定排它的第二幕,作为纪念作曲家逝世一周年的作品。没想到,这次演出大获成功,这个编导就是在俄罗斯享有盛名的伊凡诺夫。伊凡诺夫对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着相当的理解,而且对他的交响性和音乐都做了很好的处理。当然了,当时的观众,就是说事隔18年之后的观众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又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伊凡诺夫在剧中用了一个典型的天鹅的动作即手的动作,把《天鹅湖》第二幕的表演动作固定下来了。一年之后,也就是在1895年1月15日,《天鹅湖》全剧正式公演了。当时的编导有两个人,一个是伊凡诺夫,一个是彼季帕。伊凡诺夫和彼季帕的编导风格不同,两个人一个编一、三幕,一个编二、四幕,把两个编导的不同的风格都表现出来了。他们的这些巨作,使得俄罗斯的芭蕾从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之后,又成了通向20世纪未来舞蹈的桥梁。

 我再讲一下《睡美人》。《睡美人》是当时马林斯基剧院的院长为再现路易十四法国宫廷的风采而写的一个剧本。他还亲自为该剧设计了服装。1888年5月,院长致函柴可夫斯基说,我根据佩罗的童话,构思了这样一个《睡美人》的台本,希望舞台调度是路易十四风格的,在这里音乐想像大有作为,如果您觉得合适,为什么不着手写音乐呢最后一幕应该有穿耽子的公猫、拇指小孩、灰姑娘等等。正是童话的诗意吸引了柴可夫斯基。1889年7月25日,柴可夫斯基在致梅克夫人的信中写到,"情节是这么地富有诗意,音乐是这么地崇高,我迷恋他们的创作,写得饶有趣味,并且满怀热情,这一切都是写好作品的前提"。而且,柴可夫斯基在致出版家尤根松的信中指出,"要知道,舞剧同样也是交响乐啊"。我为什么引用这句话呢就是说欣赏舞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欣赏交响乐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奠定了俄罗斯芭蕾的基础。到了20世纪初,另外两个俄国人成就了芭蕾的命运,并且影响了全世界的芭蕾。他们就是福金和谢尔盖·巴甫洛维奇·佳吉列夫。

 佳吉列夫是一个深通绘画、音乐、戏剧的具有管理才能的艺术活动家,但是他并不会跳芭蕾舞。他凭借着自己的文化修养、交际手段和与上层的关系,开始组织了俄国的演出季,带领了一批俄罗斯的艺术家到国外演出。他在法国巴黎的沙特蕾剧院彩排,吸引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精英。当时参加盛会的有雕塑家罗丹、作曲家拉维尔和圣·桑、舞蹈家邓肯。直到1929年佳吉列夫去世后,他所得到的评论都是有关俄罗斯的演出季的盛况,他对全世界的芭蕾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此后,大批的美术家、作曲家和他的舞蹈团合作,青年时期的毕加索为他们设计过服装,德彪西、拉维尔为他们作过曲。当时他们团里的一个演员,也同时兼任编导的乔治·巴兰钦后来成为美国芭蕾舞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他们团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演员,就是尼金斯基。著名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尼金斯基是能在舞蹈中表现人类心灵的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佳吉列夫用高薪雇佣了尼金斯基,让福金为他专门编排了一些舞剧和舞蹈,在演出季中倍受欢迎。尼金斯基的代表作是《玫瑰花的精灵》和他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音乐编的芭蕾,在20世纪中叶的芭蕾艺术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尼金斯基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男子的舞蹈,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男芭蕾演员的技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欧美芭蕾:

 从19世纪末叶起,西欧各国的芭蕾舞剧普遍地衰落,成为歌剧的附属品。舞蹈团编制一般都缩小,新作很少,而且都是神幻的或者元聊的消遣品。

 20世纪初,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俄罗斯演出季在巴黎、伦敦、纽约、罗马等地巡回演出之后,激发了欧美各国有识之士的热情,推动他们致力于本国芭蕾的复兴。与此同时,现代派的舞蹈也成为一支足以和古典芭蕾争奇斗艳的新军。两方面的艺术家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因此,现代芭蕾也可以称为摩登芭蕾。这个新舞种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占领了欧美大部分剧场的舞台。他们的创作原则、审美理想和训练体系往往给古典芭蕾界人士有益的启迪,从而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力作。正因为如此,20世纪的芭蕾舞台出现了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局面。

 几个大的芭蕾强国是英、美、法、德等。代表英国芭蕾水平的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其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玛戈·芳婷女士,还有著名的编舞家阿代顿、肯尼斯·麦克米伦先生。英国芭蕾舞的起源要归功于三个舞蹈家:一位是热奈,一位是德·瓦鲁娃女士,一位是兰伯特女士。最早来到中国演出的就是兰伯特芭蕾舞团。著名舞蹈家玛戈·芳婷是出生在上海的英国侨民,她一生创造了很多很多非常美好的角色和芭蕾人物。而麦克米伦先生的代表作则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大型芭蕾舞剧,如《曼侬》和《梅亚林》,对国际芭蕾界乃至中国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美国有大小不一的非常多的芭蕾舞团,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是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另一个是美国大剧院。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因为它是由企业家、舞蹈家和音乐家组成的。提到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最早可以谈到这么一个人,就是林肯·科尔斯坦,他是美国芭蕾的杰出组织者,他和我刚才谈到的美籍俄裔的乔治·巴兰钦一起创办了美国芭蕾舞学校,并创办了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而科尔斯坦实际上一直是纽约芭蕾舞团的团长,在剧目政策、办团方向和引进编导、表演人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还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家。

 正如乔治·巴兰钦本人说的,因为他是在俄国接受的训练,俄国训练芭蕾舞演员特别强调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会弹钢琴。乔治·巴兰钦在美国发展他的芭蕾舞的时候,就很重视和音乐家的结合,直接表现就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他所强调的是通过人体形象的美来表现音乐。因此,从他以后形成了交响芭蕾这样一个风格,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都取得了独树一帜的辉煌成就。

 而美国大剧院主要的贡献,是造就了罗宾斯、安东尼·图德等杰出人材。安东尼·图德是当代美国编舞大师之一,他是心理芭蕾学派的奠基人,他本人并没有学过芭蕾,但是他可以编很多舞,他的代表作叫《紫丁香花园》。

 再一个芭蕾强国就是法国。法国巴黎歌剧院的创始人是里法尔。在这里,我们想提一下离开俄罗斯到法国和英国的一代芭蕾大师鲁道尔夫·纽里耶夫。由于当时苏联的情况,有三个著名的芭蕾艺术家出走到西方,一个是纽里耶夫,一个是玛卡罗娃(女),一个是巴瑞什尼柯夫--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白夜》、《转折点》,就是巴瑞什尼柯夫演的。随着他们三个人到西方去,西方芭蕾得以重振,而且西方芭蕾开始和俄罗斯芭蕾交融,把他们的优点都结合在一起了。

 这里提到的鲁道尔夫·纽里耶夫,在1985年曾经到中央芭蕾舞团来,给我们排练了《堂·吉词德》的全剧。当时正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主要演员,现在已经成了剧团的芭蕾大师。

 谈到欧洲的舞蹈,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德国。德国有两个著名的芭蕾舞团,一个是汉堡芭蕾舞团,一个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其实,德国17世纪就有过效仿法兰西和意大利的芭蕾演出,这曾经是王公贵族的一种消遣,大部分都邀请外国的演员参加。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进行了芭蕾舞的改革,情节芭蕾走上了舞台。20世纪,德国芭蕾受到了邓肯、拉班等现代派风格的影响,就明显具有了现代主义的特色。

 在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和汉堡成为两个芭蕾的中心。大家在北京看到的有根据俄罗斯著名的诗体小说改编的舞剧《奥涅金》,还有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的《驯悍记》,其编舞者,都是约翰·克兰科。克兰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可是他在46岁时就因病去世了。但是,他留给后人的情节芭蕾和戏剧芭蕾及通过小说改编的芭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芭蕾舞团的《林黛玉》、《祝福》等中国的芭蕾,也是受了斯图加特这些舞剧的影响。

 中国芭蕾:

 下面我就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的芭蕾。

 20世纪20年代一些外国侨民在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开始教授芭蕾艺术,都是私人的家教。后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戴爱莲女士到英国学芭蕾,回到中国后,把芭蕾舞带到中国。但是当时中国人刚刚解放,接受不了芭蕾,当时所说的"大腿舞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下,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我是1955年的学生,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我们的校舍是在东大桥自家庄。当时舞蹈学校只有一个简单的校舍,对面一边是师范大学,另一边就是火葬场当然现在再去东大桥白家庄,就俨然是一幅不同的景象了。

 最初,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邀请了一批苏联的教师执教。当时他们不但为我们培养学生、编制教程、辅导教师,而且培养了一批编导。到了1957年,北京舞蹈学校上演了第一部芭蕾舞剧一一《关不住的女儿》,也称《无益的谨慎》。接着1958年我们在学生时期就首演,了《天鹅湖》。

 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至今仅有50多年,到了1959年成立了我们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一一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在短短的几年里,我们就积累了一大批的节目。

 1963年底,周总理在北京召集的一个座谈会上提出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三化问题,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林默涵同志具体谈到芭蕾现代戏应该怎么搞、选什么故事、什么样的题材。一开始有人提到《达吉和她的父亲》、《红岩》等。李承祥提出了将《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原因之一是它主要表现的是女兵,而芭蕾正是以女子为主的,之二是几个主要人物特点很鲜明,之三是海南有民族特点,非常有色彩。蒋祖慧也认为这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好题材。

 1964年2月,创作组一行人到海南岛边体验生活边写剧本。当时芭蕾舞团根本不知道动刀动枪是什么样子,排练后请部队的同志来看,他们给予了肯定,但是也提到我们像娘子不像军,所以后来我们全体到山西大同军营去体验生活,这种创作方法是世界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深入生活回来,再排练就大不相同了:端枪动作特别整齐:向右看齐的动作,在下部队时就用上了,当时女演员十分调皮,连长一喊向右看齐她们一下子就立起了脚尖,连长说比他们还整齐;刺杀操舞也是来源于当时的完整的刺杀操,刺杀舞结束时女兵大声地喊:杀!由此可见,《红色娘子军》的诞生,离不开生活与实践,这也正是这部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中国芭蕾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许多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所取得的成绩更加令世人瞩目。

 我相信,中国芭蕾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13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