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是斯嘉丽和白瑞德两个人恋爱节奏不合拍的原因。首先斯嘉丽最先喜欢的人是艾希礼,而且斯嘉丽因为一直以来都备受宠爱,对于他人对自己的钟情不懂得珍惜,所以年轻时候的斯嘉丽对于白瑞德对自己的情感虽然了解,但是却并不在意他的心情。也许她在意的,但是傲娇的性格使她故意不去关注白瑞德。因为恼怒(报复艾希礼),或者又为了钱,为了生存,斯嘉丽随随便便嫁给他人,生了孩子(还不止一个),这对于一直爱着她的白瑞德,无疑不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记得有一个情节是白瑞德被关在牢里,斯嘉丽去牢房里探望他。当时白瑞德很激动,以为斯嘉丽是出于对他的爱意才来关心他,但是最后识破了斯嘉丽是为了向他借钱来施展美人计的。“现在,瑞德----" “我看还是说实话吧。你这次来到底要干什么。我差点被你虚情假意的媚态迷住了,还以为你真的关心我,替我着急呢。”“啊,我就是为你着急呀!真的!" “不,你不会。哪怕他们把我吊得比海曼还高,你也不会在乎的。这明明写在你的脸上,就像艰苦的劳动写在你手上一样。你是对我有所求,而且这需求非常急迫,才不得不装出这副样子。你干吗不开门见山把你的要求告诉我呢。那样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满足,因为,如果说女人有什么品性让我赞赏的话,那就是坦率了。可你不是那样,你到这里来,像个婊子似地荡着叮叮响的耳坠子,撅着嘴,媚笑着讨好一位嫖客似的。”但是那时的他还是很喜欢斯嘉丽,喜欢得不行,但不能否认这些伤害的确渐渐消磨了白瑞德的爱意。但骄傲的斯嘉丽在遇见白瑞德之后,处境越来越艰难,而白瑞德不仅在经济上支援他,多次在危难中解救她,出现在她生活左右,给予她情感上的滋润。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在困境之中遇到这样一个情场老鸟还是真爱,最后必然沦陷了。
是这样的,在雨果(十九世纪)之前,法国文学大部分是古典主义,他们喜欢歌颂君主,提倡集体意识,但是浪漫主义呢,最开始的时候经常带一些伤感,而且是非常个人化的。雨果早期有一部戏剧《欧那尼》,他写的不是王公贵族,而是普通人的爱情悲剧。上演的时候,(听说,我也没看过)古典主义戏剧(忘记了,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大部分是戏剧)的支持者就起哄,而浪漫主义的支持者就喝彩,经过几天的争斗,浪漫主义的支持者终于站了上风。所以从此就进入浪漫主义了。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你看一格那么丑的人却拥有那么美丽的心灵。
之后的《悲惨世界》和《九三年》还有《海上劳工》都兼具了现实主义的成分,因为雨果开始反映现实生活,反应人民的疾苦。但是它里面充满了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就是用到的和宗教来感化人,而不是暴力革命),所以他的作品又不那么现实,具有很强的浪漫色彩。
2为什么说《新爱洛依丝》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
答: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是卢梭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小说。《新爱洛依丝》之所以被誉为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原因在于:
(1)它表达了作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18世纪启蒙文学的代表
《新爱洛伊丝》的爱情描写有别于以前的爱情小说,这首先是因为它的反封建意义。小说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挞伐了封建专制社会和封建婚姻的门第观念,表达了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在描写过程中,作家常常借人物来表达自我的各种社会思想。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富有民主精神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民主主义思想的表达,拓展了小说的社会容量,也加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加强了这部作品在启蒙文学中的代表性。
(2)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包含了卢梭的思想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 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主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社会平等的理性、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所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卢梭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去丰富小说的内容,扩大了小说的容量。小说的中心内容一爱情描写一便获得了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意识的根深蒂固和它对人们精神的危害。
(3)开启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它在描写的内容和方法上,突破了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哲理小说的局限,开启了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它不仅以激烈的感情、美丽的大自然作为描写对象,而且还以饱含情感的笔墨,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子以再现,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文学性上超越了18世纪的启蒙文学,并以其创新性的贡献预示了下一个文学时代的到来。
总之,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反映了18世纪启蒙文学要求自由的呼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习气,并在内容和风格上率先表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两人的爱情,还对杨贵妃死后的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想象。中间夹杂了一些通过细节和场景的描写,来阐述安史之乱等事件,也包含了批判的意思。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些无不包含作者的讽刺与批判。但是诗中对二人的描写、尤其是天旋地转回龙驭后,对唐明皇的动作心理描写,又让人相信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真挚、伟大、浪漫。或许“只恨生在帝王家”吧。忽闻海上有仙山之后,成仙的杨贵妃上场,坐着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全无妖媚蛊惑之感,而是充满了清冷、幽怨、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更是成为千古名句。综上,确实有讽刺批判的成份。但个人认为主题还是爱情。
14到16世纪末,欧洲产生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的崇尚理性,主张个性解放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十日谈》创作于1348年,以佛罗伦萨爆发的鼠疫为大环境背景。讲述了七位青年女子和三位青年男子为躲避瘟疫在一所教堂不期而遇,随后相邀来到一所乡间别墅,在那里主住了十多天,讲了10天故事,一共讲了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构成《十日谈》的主要内容。
《十日谈》第四天《绮思梦达殉情记》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
亲王唐克烈的女儿绮斯梦达与侍从吉斯卡多相爱了,但是由于两人地位悬殊,他们的爱情为绮斯梦达的父亲所不容。后来唐克烈派人杀死纪斯卡多,并把它的心脏送给女儿,希望籍此绝了女儿念性。但悲痛的绮思梦达不但没有屈服,反而选择为爱殉情,服毒而亡。失去女儿的唐克烈后悔莫及,他遵照女儿的遗嘱,将一对情人隆重合葬。
薄伽丘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 质”。与绮思梦达相恋的马夫,身份是卑微的伺候国王的下人,但是薄伽丘描绘他的仪表是俊朗的,才智是敏锐的,对爱情是无比坚贞的。
故事的女主人公绮斯梦达更是一个思想先进、目光敏锐、性格刚烈的形象。她提出了人与人天生平等,只有品德才能才是区分人的高低优劣的标准的新思想,并积极主动地追求爱情幸福。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上是非常大胆而又先进的,同时也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注定这份爱情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绮思梦达殉情记》是以喜剧收尾的爱情悲剧
《绮思梦达殉情记》故事结尾,作者让女主人公喝下浸泡着爱人心脏的毒酒,殉情而亡。相爱的人因没有修成正果,而是双双死去。这本是一个悲剧情节,正如中国的《梁祝》爱情悲剧一样,贫富悬殊,社会畸形观念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是巧合的是,绮思梦达和吉斯卡多的故事结局与《梁祝》的结局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多情男主人公去世,而坚定的富家**以死殉情。不同的是,《梁祝》是男女主人公自己完成的殉情过程,双双变成蝴蝶,比翼双飞,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绮思梦达寻情记》中是绮思梦达的父亲因心痛和后悔,才遵照了女儿的嘱托,把相爱的情人合葬一处,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表面上看,这是个纯粹的悲剧结局,但是纵观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绮思梦达和吉斯卡多爱情是不会被社会包容和理解的,他们的爱情不但不会圆满,而且追求爱情的双方还会因此身败名裂,被人耻笑和诟病。而故事中的男女双方虽然代表物质的血肉之躯消失了,但是由于绮思梦达父亲的痛悔而把两人合葬,最为备受推崇的伟大爱情却永存了—这就是他的喜剧成分。
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处在那个时代的不被当时的观念所接受的爱情,以悲剧收场是必然的结局,但是悲剧中包含喜剧因素的就不多见了。喜剧因素的存在,真心相爱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一个被杀一个自杀,作为物质的肉体虽然永久消失了,但是精神却得到了永存,爱情还是胜利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