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第1张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下: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还有普希金的诗歌

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缪塞,这些人的主要作品。

《暮光之城》蛮好看。

巴黎圣母院,神曲,唐吉可德。

文学:

雨果――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雪莱――英国――《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海涅――德意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大仲马――法国――《基督山恩仇记》

音乐:

肖邦(1810-1849),波兰,有“钢琴诗人”之誉。作品:《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革命练习曲》、《离别练习曲》、《一分钟圆舞曲》、《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作品:《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个特别好听!!)、《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大海》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作品:《童年情景》、《蝴蝶》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812序曲》、《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黑桃皇后》

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曾与同时代的哲学家尼采有过交往。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

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作品:《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作曲家《仲夏夜之梦》

肖邦(1810-1849),波兰,有“钢琴诗人”之誉。作品:《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革命练习曲》、《离别练习曲》、《一分钟圆舞曲》、《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作品:《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个特别好听!!)、《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大海》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作品:《童年情景》、《蝴蝶》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812序曲》、《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黑桃皇后》

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曾与同时代的哲学家尼采有过交往。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

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作品:《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作曲家《仲夏夜之梦》

现代法国人的起源非常复杂,主要由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罗曼人构成。法语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拉丁语的一种现代形式。那些古罗马的拉丁语天才尽管早已作古,却似乎始终左右着法语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主要是著名的文学都是那个时期的,所以我们了解的也多是那个时期的,然我们误以为18、19世纪的小说都爱以“法国”和“英国”为题材或背景。

但其实也是那个时期的背景有关。

一、产生背景

(一)政治经济基础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且鼓舞了欧洲的许多国家加速了反封建的进程。但是革命后出现的局面却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虽已确立,资本主义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多次变迁,因此,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和尖锐;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矛盾,劳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个国家仍然处于分裂和落后的状态;在俄国,统治阶级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并且镇压法国革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革命贵族十二月党人也举行了起义……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现实引起了人们普遍失望的情绪,浪漫主义由此而产生。

(二)思想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同浪漫主义文学关系密切。在当时,德国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他们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天才、灵感以及人的理性自由和精神力量,从而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不主张政治斗争,幻想通过阶级调和、阶级互爱来代替社会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文学基础

浪漫主义的产生有其坚实的文学基础。法国作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个性解放、自由想象、直抒胸臆,写下了著名的小说《新爱洛伊丝》;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强调感情的力量,同情农民的贫困,诅咒炫耀门第和权势的人,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绪;德国的歌德提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认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基本区别是客观和主观的区别,而席勒也阐述了“素朴的诗”(古典主义)和“感伤的诗”(浪漫主义)的区别在于“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和“把现实提高到理想”……这些都对浪漫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文学基础的诗歌流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情感

黑格尔曾经说过:“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主义作家由于不满现实,将崇高的精神生活看作是同鄙俗的物质生活相对抗的有力武器,因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表现主观理想。他们进行创作时往往不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根据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来写的,按照茹科夫斯基的话来说,浪漫主义诗人是“透过自己心灵的棱镜”来看待生活的。因此,他们感到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诗歌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将情感、想象和创作自由放在首位,强调“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

(二)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资本主义发展物质文明的结果之一便是城市的工业化,这种现象令浪漫主义感到十分厌恶,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例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三)重视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民间文学没有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继承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淳朴、通俗易懂、形式自由等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有利于唤起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因此他们对民谣和民间传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借鉴,对浪漫主义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追求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为了打破古典主义文学日益显现出的僵化与沉闷,浪漫主义作家喜欢选取古代或异域的题材,通过对比、夸张、巧合的手法,描述离奇的情节,塑造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雨果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一)德国文学

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般分为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三个阶段。

1789年,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文学中心,史称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派)。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

早期浪漫派的另一重要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是浪漫派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他的代表作《夜颂》(1800)共分六章,包括一些诗和散文片段,是他深情眷恋的未婚妻和他笃爱的哥哥几乎同时病逝之后写成的,诗人处在精神危机之中,只能在主观幻想中寻求理想和美的境界。

1805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德国,一些浪漫派十分关注民族的命运,他们聚集在海德堡,共同出版了《隐士报》,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史称后期浪漫派(或海德堡派)。后期浪漫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是阿尔尼姆(1781—1831)、布仑坦诺(1778—1842)和格林兄弟。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共同编辑写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共同编写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夫曼、沙米索和海涅是后期浪漫派的代表。霍夫曼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擅长心理分析,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后世的许多作家,如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波德莱尔等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代表作《小查克斯》写的是一个丑陋的侏儒靠着三根魔发到处招摇撞骗,最后终于垮台的故事,对当时的德国现实作了犀利的讽刺。

沙米索既是诗人,又是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童话体小说《彼得史勒密奇遇记》(又译《影子的故事》)写的是贫穷的市民彼得史勒密出卖自己的影子给魔鬼,换得一个能够获得财富的幸福袋,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幸福,反而招致很多烦恼,最后,他扔掉幸福袋,得到一双神鞋,在研究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海涅也是在浪漫派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诗歌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以抒情诗为主,代表作为《歌集》,主要抒写爱情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以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有不少抒情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如《乘着歌声的翅膀》、《罗累莱》、《你好比一朵鲜花》等。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作品,将诗人1843年在汉堡的所见所闻以梦幻的形式表达出来,揭露和讽刺了德国的专制制度,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类前途的希望。

(二)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方面,先驱人物是彭斯和布莱克。第一代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尔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毁灭了人类天性,造成尔虞我诈和自私倾轧,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才能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他们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讴歌平凡、古朴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写神秘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这本集子的出版标志着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已趋成熟。1880年该书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诗歌的主张。这部诗集和这篇序言从诗歌的实践到理论,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时代。在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感情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诗的内容应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诗的语言在运用时要能给普通事物以“想象力的色泽”,诗人应当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在诗歌创作上,华兹华斯实践着他的理论。他的诗大多歌咏自然,语言质朴无华,意境清新深远,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主要有《丁登寺赋》、《序曲》、《不朽的征兆》、《孤独的收割女》、《杜鹃颂》等。

柯尔律治的诗作不多,主要有长诗《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和《忽必烈汗》,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情感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具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古舟子咏》(又译《老水手谣》)是柯尔律治留下的唯一完整的长诗。诗中讲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位老水手拉住,听他讲自己航海的经历。老水手说他的船一开始顺利航行,后遇到浓雾飞雪,一只信天翁给他们带来了平安,而老水手却在一种不可解的冲动下射死了这只吉祥鸟,于是大自然开始惩罚他们,南风把船送到赤道下困住,船上的人都陷入极度的干渴中,这时,老水手看见一条船的残骸驶来,上有两位女子骰子赌输赢,一个是“死亡”,一个是“死中生”,结果“死中生”赢了,她要下了老水手,于是别的水手都死了,唯独他活了下来,老水手感动于神的怜悯,为美丽而快乐的生物祝福。在他一觉醒来之后发现露水和雨水都降临了,死去的同伴们忽然能站起来操作,船儿又顺利前进。不过后来又经历了一次曲折,赎罪的过程才完结。最后,老水手告戒婚礼客:“热爱一切大小生命,祈祷才有效力。”青年听后,无心赴宴,他变得“更严肃,也更聪明了”这首长诗主题深刻,在道德、宗教、艺术、心理、环保等方面给读者以启示。

1817年,柯尔律治发表了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著作《文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他强调了想象的作用,认为“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服饰,行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在于:“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力与原物力”,是一种重新创造,而“幻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秩序的拘束的一种回忆。” 优秀的诗人才有想象力,普通的诗人只有幻想。这些理论对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和济慈(1795—1821),他们的诗歌对其他各国的浪漫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波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卓越诗人,他具有叛逆精神,一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理。他的诗作语言朴素、想象丰富、音韵和谐,抒情性强,大多以自然、爱情和政治自由为题材,在诗中,他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憧憬着一个充满光明与自由的理想社会。其代表作主要有《西风颂》、《致云雀》、《麦布女王》、《伊斯兰起义》等,而最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的当属《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该诗剧分四幕,写的是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受天神朱庇特惩罚,被绑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后来冥王击败朱庇特,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使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整个世界沐浴在一片爱的曙光中。雪莱在浪漫主义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伊斯兰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等作品的序言以及长篇论文《诗辩》(1821)中,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往古代希腊文化,幻想在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慰。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和立体感,渗透出对自由的热爱,对真美的追求。其代表作有《希腊古翁颂》、《夜莺颂》、《秋颂》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丁尼生、布朗宁、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到过济慈诗歌的影响,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亦是他的追随者。

司各特(1771—1832)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同时也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同彭斯一样热爱苏格兰的民间文学,于1802至1803年间编印了三卷《苏格兰边区民谣》。他的长篇叙事诗主要以苏格兰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代表作为《玛密恩》(1808)。他的历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将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炉,对后世的许多作家,如萨克雷、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都产生过影响,代表作主要有《艾凡赫》(1819)、《昆丁达沃德》(1823)。

(三)法国文学

法国的浪漫主义形成于1820年左右,其先驱人物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国湖畔派诗人为师,斯达尔夫人则以德国文学为楷模,分别将英、德浪漫气质引入法国,在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1801)的问世,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达拉爱上了青年夏克达,但是由于阿达拉是基督教徒,夏克达是异教徒,他们不能结合,最后,为了不背叛上帝,阿达拉服毒自杀,临死前她叮嘱爱人日后要皈依基督教,并约定死后在天国相见。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勒内》是《阿达拉》的续篇,写的是法国贵族青年勒内刚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家人都嫌弃他,只有姐姐亚美丽和他相依为命。后来,姐姐又坚决要求出家修行。当勒内送她进修道院落发的那一刻,她吐露了真情:原来,她对弟弟产生了爱情,因此两人必须分手。从此勒内孑然一身,孤独忧郁,到处漫游,曾经远涉重洋,逃到美洲原始森林中寻找安慰,最后在基督教中找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发表后影响很大,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因此勒内是欧洲文学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形象。

斯塔尔夫人的论著《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3)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两部著作中,她分析了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确立了社会学文学批评的方法,开启了法国实证主义文学批评的传统。她将欧洲文学明确划分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两大类: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诸国文学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文学属于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的文学则列入北方文学。在这里,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是作为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同义语出现的。通过对两种文学的比较,她态度鲜明地赞美北方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是有“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的文学,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对法国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走上历史舞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两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黛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描述的是才华出众、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幸福的女性被社会偏见吞噬的悲剧命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她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善写爱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另一位诗人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写哲理诗著称。他的《古今诗集》(1826—1837)、《命运集》(1864)宣扬孤傲坚韧的精神,表现出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的后期诗作里,对未来的憧憬处处可见。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也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1827),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详见专节)

乔治桑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她感情丰富,热爱大自然,喜欢用理想主义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在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后,她的小说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闪耀着乐观、明快的色彩,主要作品有:《康素爱萝》(1842—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魔沼》(1846)。

(四)俄国文学

19世纪初,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受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充满神秘色彩,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对俄国诗歌的形式和格律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把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引上了为人民解放运动服务的道路,创作了大量富于革命激情和爱国、民主情绪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创作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常借历史人物和民间传奇抒发自己的献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30年代,莱蒙托夫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创作出一系列谴责专制暴政,追求个性解放的诗篇,如长篇叙事诗《童僧》(1839)和《恶魔》(1829—1841)。在小说《当代英雄》中,他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

(五)东欧文学

在德、英、法首先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终于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欧性文学思潮。在东欧,浪漫主义的兴起与19世纪初蓬勃开展的民族复兴、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出现了以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他们的诗歌不但具有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倾向,而且富于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学色彩,生活气息浓厚,抒情性强,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别开生面。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先人祭》第三部抨击沙皇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波兰贵族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颂扬了爱国志士的顽强斗志。裴多菲的叙事诗《雅诺什勇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自由与爱情》是诗人歌颂自由的最强音,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代代相传。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法国画家席里柯,另一位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使浪漫主义绘画达到了顶峰。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席里柯出生在法国的里昂,15岁时到巴黎学画。他深受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席里柯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并删除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20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