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1张

  《向死而生》读后感(一)

 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

 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著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

 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祖先之所以创造货币,是将其作为一个等价交换的媒介。如果我们的祖先知晓,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会无形的吞嗤后代的生活,使大家变成了奴隶,我想祖先应该会重新考虑。

 我们每个人不必在“工作狂”和“游手好闲”之间二选其一。当然,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学习,可是当我们把全部的经历投身于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时,我们可不可以留一点给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我们会不由得打着‘为他’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满足一己私欲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去有更多工作,学习机会的大城市去发展。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名义上我们在外面闯成就为的是光耀门楣,实际上我们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既定的理想,抛弃父母的借口。父母希望获得子女的陪伴更胜于他们给自己带来表面的上的光鲜。即便是平淡的生活,只要是全家人在一起那都是一种幸福。但是处在现在社会的我们会鲜少看得懂,亦或许我们是装作糊涂。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有时会想,如果死亡明天来临,那么今天的我会做些什么。我无数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无数次都获得一致的答案,那就是我的家人怎么办,我的爱人怎么办,我要怎样跟我的朋友告别。

 在那个思考漩涡里从来没有一次出现过,我该怎样交接我的工作,我手上的案子要怎么处理,后面的会议会怎么办。我不热爱我的工作吗当然不是。

 因为它是我衣食的保障,生活的基本。可是当死亡濒临时,它就变得那么无足轻重。所以,请不要以工作为借口忽略身边的亲人,因为当你的生命即将走向奄奄一息时,他们才是你整个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忙碌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使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我时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果做一件事需要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即便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也必定会是一场失败的交易。

 俗话说千金难买好身体,只有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谈及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和朋友,否则一切都只是徒劳。社会的诱惑太多,需要我们付出的东西也太多,可以无论我们付出什么,也不要付出健康,做任何事业都要保证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否则就算你筑造美丽的城墙,终归会因只是海市蜃楼而成泡影。

 佛教云‘世界万物接有缘’让我们珍惜身边一切固有的缘分,爱护它,维系它,你会发现百年后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所谓的当之无愧的‘绚烂人生’。

 这是一本无论你处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细细去品味的一本书,亦或许称之为感悟更为贴切。

《向死而生》读后感(二)

 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当一个人的能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他会有一种一切竟在掌握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极限就是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根本,此时就会收到老天的狠狠的提醒。

 “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所以李开复先是发出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经过反思惊醒,又进一步深入到“一切事情面前,人人平等”的领悟。

 而星云大师对他的“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的提醒,更是让他幡然醒悟,“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俩个人铭记在心。”

 一向注重效率,想要影响力最大化的李开复痛彻心扉地反省自己,“我可能被太多成功经验冲昏了头,傲慢而不自知;也许我习惯了考虑效率,所以会推论每件事的因果逻辑,以结果导向与量化判断来衡量很多事,然后一步错、步步错,错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出错在哪里了”。

 他郑重提醒每一个每天身陷忙碌无法自拔的人们,“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往往因为这么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废。大部分紧急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而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把李开复带到了生死关头,让他彻底明白,不管是谁都得依赖于自己“身体”而存在,不管是谁。

 他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而言真正最重要的,这些从他书中一张张和家人朋友的合影就能看得到,“全世界和你最亲的人就是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而他对女儿们的教育态度也随之而改变,开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挖掘自身内在的宝藏。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当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变成一个“活着”的时候,就是他开悟领会天机的时候吧,“当我不再坚持‘一定要怎样’之后,生命中的活水就哗啦啦地流动起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缘分也一一展开。”“人应该顺应四时而生活,相信身体给你的信号,人体的运作是非常繁复而精密的,一个细胞里面的忙碌程度,绝不亚于一个纽约的运作。医生不会比你自己更懂你的身体,养成观察自己的好习惯”。

 从做人的随缘,到耐心的跟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李开复病后深深悟到任何人为的强求都是一种伤害,顺其自然才是根本,“生病之后,我更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存在,也许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一种宇宙意识吧!这些无形的力量,主导了世界的运行,让世间的一切,在一个平衡、和谐的节奏下缓慢展开、推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就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激,正如脸谱网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悼念亡夫时所言:“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李开复也是如此。

 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生性乐观幽默的他放下了一切重负,重新审视那些一直在身边的珍贵情谊,与父母妻女兄弟姐妹的,与朋友同事的,甚至是与网上的有缘人的,甚至是与阳光、空气,大自然的,最后他送出了对读者最美好的祝愿: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从与死亡交手开始,李开复在书中奉上了他的病中感悟,以及自己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自己健康,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位被推上闪闪发光的讲台奉为青年导师的英雄人物,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到了一切繁华的本质,“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考验,他在父亲灵前哭泣忏悔:“我对自己挺失望的”,小时候曾经因为犯错他对父亲说过同样的话,现在,他后悔自己没有能更早、更深刻的理解父亲,只是父亲当时温和回应他的声音犹在耳畔:“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

 《向死而生》整本书与其说是自传,毋宁说是一本发自肺腑的忏悔录,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深切感受,当然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开复本人在死亡面前从惊恐到逐渐超然的转变,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姿态。

 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无法自助时,就会祈求神灵和一切冥冥中有着无限能力的外在力量,其实,所有一切因果皆在自身,记得曾经在老家的一所古庙里看到过一副对联:若不回头难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毋需我大慈大悲,以此送给开复老师,祝他健康快乐,也送给所有在滚滚红尘中颠沛流离,摸爬滚打的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向死而生》读后感(三)

 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剂良方,就是读书。常常与高人和智者对话,心灵会收获很多支撑和抚慰。多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曾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从田虚的《生命的微笑》,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今年六月,我在《新民晚报》上断断续续地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摘编,促使我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随后,我请女儿在网上买了一本。从头至尾又细细地阅读、思考,有些章节还看了好几遍。

 李开复是台湾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万千青年创业者的导师。他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公司担当要职。以后,又在北京创办了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3年9月他被查出患淋巴癌,肚子里竟然长了26个肿瘤。他的人生从光环笼罩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死亡的边缘。恐怖、愤怒、沮丧和绝望的情绪包围着他。

 但是不久,他就镇静下来了。积极地寻医问药,自己搜集资料,自己研究病情。终于,在大量的医案中发现了令人振奋的一丝曙光。从此,癌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开始消退。他积极配合医生,接受一切痛苦的治疗,相信自己可以在绝境中重生。17个月以后,26个肿瘤消失了。在补修了“死亡学分”以后,他用切身的感悟写下了这本《向死而生》。

 我的半辈子也可谓疾病缠身。患乙肝近三十年,肝硬化也已经二十多年。2015年4月磁共振显示,肝脏多发性结节增强,比之前的状态有发展。我很明白,有“增强”就离肿瘤形成不会很远了。怎么办,继续保守治疗还是要选择新的途径为此,我去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咨询了知名专家。

 他们给出了保守治疗和肝移植等多套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供我选择。当时,非常纠结。移植是一把双刃剑,几年前,那位公众人物移植失败的阴影还未散去。多数病人的移植都是在生命的终末期不得已而为之。我现在的状况尚可,值得去最后一搏吗

 《向死而生》中“未来自己主宰”和“自己研究病情”两个章节对我影响很大。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网站上许多过来人的真情表述。在思想中和身体里逐渐积聚起了满满的正能量。我游澳门和拉斯维加斯都没有去赌过一把,这回,却下定决心押上生命赌一把明天。六月底七月初,在中山医院正式登记肝移植,并如约交付了押金。

 没有想到,正式登记的第二天上午就接到医生电话,说是已经有了肝源信息,让我做好准备。我将信将疑。第三天,没有动静,我也没有认真当回事,想想不可能这么快的。第四天下午四点,我还在外面与朋友聚会,医生来电话了,要我一小时内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谢天谢地,手术比较顺利,但这仅仅是肝移植成功的第一步。为了还能有N年有质量的未来,现在,我正严格遵照医嘱,如履薄冰般地关注着“新朋友”入驻后的各种反应,争取能够平安地度过排异和感染的高发期。

 《向死而生》曰:面对大病“如果自己先失去了勇敢面对和拼命努力争取的顽强意志,那么‘死亡’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如果努力后没有成功,他们会无怨无悔地说至少我努力了。如果你没有去努力,那你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题记:昨晚梦见自己坐上了3月21号起飞的东航MU5735的航班,刹那间自己变成了一团火球,熊熊的大火,瞬间生命的我化为小小的碳体物,我意识到自己走了惊醒,浑身是汗,我还活着,这是多么的侥幸,简直是奇迹。大脑迷迷糊糊的,闪现出奇奇怪怪的思绪,光怪陆离的画面

假如我是一位少女,没来得及享受爱情的甜蜜,就匆匆离去

假如是一位男子汉,没有来得及经营自己家庭的温馨,就匆忙离去

假如我是一位儿子,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尽孝,就匆匆离去

假如我是一位父亲,没有看到儿女的 健康 成长,就匆匆离去

假如我是一位妻子,没有来得及呵护家庭的生活,就匆匆离去

命运是多么的无情,又是多么的残酷,似乎演绎了自己淡淡的遗憾

释迦牟尼佛向我缓缓走来,声如洪钟,慢慢道来:“众生是一团元素,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本性具足,如果心无挂碍,何来恐怖?何来颠倒梦想?”’

孔夫子仿佛拉着我的衣角,抚摸着我的头顶,轻轻地告诉我:“人异禽兽, 当怀仁德,君子自强不息,向阳而生,圆满自己的君子人格”。

老子骑在青牛上回头向我招手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不间亲,常与善 人。”

耶稣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人是有原罪的,请你自渡,赎罪进入天堂。”

庄子笑笑哈哈对我说:“ 存在与非存在,方生方死,庄周梦蝶,逍遥自在,这才是真正的我”

李清照对我大声喊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王阳明拉着我的手说道:“ 我心光明,以复何求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我拉到他身边,轻轻地告诉我:“ 人是有限的存在 ,牵挂引领自存,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 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活出本真的我 !”

我仿佛看到一身长衫的青年毛泽东,向我频频招手,大声说道:“ 生死任自然,无往而不乐!”

我是谁 ?只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 ,何烦诸多英杰开导我?不过他们的话,我似乎悟出这样的道理 :向死而生就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自己想做的事,想说的话,不要推到明天;向阳而生,就是 每天带着希望活着 ,把自己的小目标、大目标不断变现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自豪的说:“ 我活出了本真的我,没有遗憾 !”

向死而生第41章13知道抑郁症。第二天,沈听眠自己去了医院。薛医生在今天的问诊过程中,依然笑呵呵地问着他旧问题:“最近怎么样你妈妈呢”“挺好的。不过,有时候她会说,我们这代小孩儿是因为衣食无忧,想得太多了,所以才会得这种病。他们过去每天都很充实,为生计奔波,没空胡思乱想,就没有这种事情。”“不是哦,”薛医生笑容有所缓和,认真拿着笔比划着说,“以我从医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抑郁和焦虑的患者一直都很多。以前你还没出生那会儿,我第一次来医院上班,挂号的病人从早上到晚上,那个数量就已经很可观了。”他凝视了沈听眠一会儿,才低下头写起来病历本:“抑郁症和年代没有关系。”沈听眠拿着新开的药往回走。《向死而生》作者兮客,向死而生这本书是关于一个抑郁症患者和一个爱慕他的人展开的故事。

《向死而生》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ee2t 

本片讲述艾穆德哈凡因无法面对自己刚出生就患有痉挛的孩子,去了迪拜工作。妻子经历了12年的压力后终于出走了,他不得不回来照顾女儿帕帕。女儿到了青春期后,艾穆德哈凡向女儿解释她的生理需求。

1994年,日本“殿堂级导游”北野武因骑重型摩托车发生重大事故。彷徨在死亡边缘、面部神经受到损伤,从事故发生到疗养复元期间,他深刻剖析自己,重新检视生存的意蕴。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向死而生》。

2013年,谷歌前全球副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通过微博发布消息,暗示自己罹患淋巴癌。通过两年的治疗,完全康复后,他写下治疗期间的心路历程,出了一本书,也叫《向死而生》。

这两本书我都读过。更早的时候,当年还在工厂工作,曾买过一本萧乾的《关于死的反思》,我不记得这本书中的任何一篇文字了,却还记得马厂长拿起那本书,说了句:你小小孩家,看这种书太早了点吧?!生命是一趟单向列车,由生向死,从起点驶向终点,“生死”是最重要的人生大计。中国青年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集子,以“文化名家话生死”为主题,收录了近代中外作家谈论“死”的文章,那一串名单中,包括鲁迅、巴金、丰子恺、史铁生……泰戈尔、托尔斯泰、培根、苏格拉底、蒙田、毛姆等人,都写过关于“死”的话题。

言情文学的师奶级人物琼瑶今年79岁,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她,通过网络给自己的儿子、儿媳发了一封公开信,向家人们预先嘱托自己希望“尊严死去”的愿望。

很多人感慨她活得明白,不愧是写了一辈子情和爱的人,对生死,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台湾将于2019年1月6日起将实施《病人自主权利法》,病人可以自己决定如何死亡,不再由医生和家属决定,也许安乐死被合法。

琼瑶公开信的主题是“我的生命我作主”,内容包括:若得重病,不要抢救,不动大手术,让我快死;不住加护病房;不要在我身上插任何管子,等等。

还有:

“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来悼念我。”

“将我尽速火化成灰,采取花葬的方式,让我归于尘土。”

“不做七,不烧纸,不设灵堂,不要出殡。”

“不要在乎外界对你们的评论,我从不迷信,所有迷信的事都不要做!‘死后哀荣’是生者的虚荣,对于死后的我,一点意义也没有。”对琼瑶的“公开信”,我没有像别人那么多的感慨。因为几年前,我父亲在重度抑郁期间,抖着手写了遗嘱,内容大同小异:不抢救……只是他要求“海葬”。

对“死亡”的话题,我们这代人持“讳莫如深”的态度。去年的一天,表姐打电话说老家有块地,让我从侧面问问父亲是否同意买下来,中国人总是讲究“叶落归根”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知道二姑和表姐的好意,却开不了口。“海葬”?让晚辈的人何处慎终追远?想想都难过得要死,无法面对。

青春年少之时,我们这代人,读过琼瑶几乎所有的作品吧?至少我是这样。这封关于她自己“人生告别式”的家信,让我们在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之外,看到她对生的洞察和对死的彻悟。

她的公开信,其实对作为晚辈的子女是个很好的提醒,甚至也提醒了我们这些读者(外人)——要正视并且尊重父母的意愿,不管有多痛多难以理解;遵从父母家人最后的嘱托,才是最大的孝,和顺。死亡的存在,其实是件好事,因此才显得生之珍贵,时间和健康的重要。

琼瑶阿姨曾写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这才是“向死而生”的姿态——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有生之日、之年,向死而生,珍惜身边的每一位家人,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目光炯炯内心温暖 微信公众号丁是丁ID:dsd555555

上午忙完,想起了昨晚尚未看完的**《紧急救援》,昨晚临睡前迷迷糊糊看了一点,故事所反应的职业背景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不知中国还有这样一支队伍,从**对白中得知这队伍只有300多人,我百度了一下,现在也尚不足600人,就是他们组成了中国救捞的“救援飞行队”,其中还有两名女性成员,一份崇敬之情在心中升腾。

海上救援,被称为“地球上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之一”。从业人数少,我想可能不仅是因为职业的危险性,毕竟每一次任务都要投入无情的水火之中,极端的工作环境让一般人望而却步;还有对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高要求,要在险象环生的救援中从容应对,对一个人各方面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能胜任者必是凤毛麟角。

故事中穿插呈现了几个主角的爱情、友情和亲情,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英雄内心温情的一面,也让人物变得鲜活而立体。

**从营救钻井平台被困人员开场,其后又有激流中营救、海上国外客机救援以及最后的油轮营救三场扣人心弦的激烈呈现。

第一次任务完成后,就有两名队员申请离开。一个是霍达(魏大勋饰),他因临危受命的失误而选择离队,他将自己四年的救援历程归结为“幸运”。

特勤队队长高谦给他定义了什么是幸运?

高谦指着身旁的大命(在一次海上救援中解救的狗狗)问霍达:“大命凭什么在大海里挺过去?”

看着一脸茫然的霍达,高谦继续说:“ 它不是因为幸运才遇到我们,是因为它够坚持,才有了幸运的机会。你记住,不是幸运给你机会。 ”

是的,不是因为我们幸运,而是因为我们的坚持迎来了幸运的机会。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机遇就是一种幸运,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储备,幸运才会降临。

霍达认为幸运让他远离了死亡,他说“飞机上不能有一个犹豫的人”,他不相信幸运会一直眷顾他,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还有另一个离队的队员一哥(郭晓东饰),他的理由是:“飞了二十多年,我真的害怕了,当恐惧来了,它就走不了了。”

一哥飞行了二十多年,这期间肯定执行过无数次救援任务,但是他坦言自己真的害怕了,而且是挥之不去的恐惧。我相信,这样的恐惧在他从业的二十年里,肯定无数次向他袭来,但他还是坚持了二十年,我不认为这是退缩,即便离去,仍会留给我们一个英雄伟岸的背影。

救援队员也是普通人,他们有家人、有朋友,有血有肉,也有脆弱的时候,在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的恐惧,无论是选择离开,还是选择坚守,都应该得到理解。

影片没有刻意去渲染英雄的伟大,而是用两个人物很快出场,又很快离场,真实地反映了这个行业的残酷。救援虽不是以命换命,但是他们必须做到的是“向死而生”,从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选择先人后己,在有限的时间内,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尽其所能救出更多的人。

有这样一句台词:“ 有很大的可能,你的生命将这样终结,陷于茫茫大海之中,无人相伴、唯有寒冷、慢慢离世。但是,你也将获得机会拯救生命,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伟大的职业了。 ”

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海上救援的职业属性,每一个执行任务的队员在每一次任务中都面临着这样的危险。在拯救别人生命的同时,自己随时都有葬身于大海中的可能,他们对这种可能心知肚明,但是依旧选择勇敢前行。

影片最后高谦(彭于晏饰)的旁白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有人问我,当你一次次闯进危险里救人时,有没有想过会死在那里?答案是想过,无数次想过!生活里常有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生充满挫折和挑战,难关一个接着一个,不愿屈服,只能反抗,当我们为生命拼搏到最后一口气,那一口气,就是勇气!

崇高、无畏,他们向死而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向阳而活,将阳光照进别人的生命。

高谦的儿子聪聪是一个可爱而温暖的存在,串起了男主的感情线,更是对男主人格的渲染。他为爸爸寻找爱慕的对象,把女机长方宇凌(辛芷蕾饰)带进了他们的生活。两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

场景一: 五年前,繁星号游轮失火翻船的幸存者,因无法面对自己的样子,曾多次自杀,直到她看到报道事故的报纸,她才幡然醒悟,觉得自己的轻生对不起营救她的救生员。

她对聪聪说:“Your dad,he’s a ture hero(你爸爸是一个英雄)You should be proud(你应当感到骄傲)。”

爸爸成了聪聪心目中的“英雄”,在他因脑瘤准备手术的时候,他还鼓励爸爸去参加救援:“爸爸,你要去救他们。”

“你一个人可以吗?”

“我可以啊!Hero,你要回来哟!”

高谦最终毅然选择了前去参加救援,他的理由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我是一名特勤员 。其实在这之前的对白中,也曾埋下伏笔,当他得知儿子的手术只有三成的把握时,他曾感叹:为什么你要抢走我爱的人?是因为我从你手上救回那些人,你想打倒我,我就跟你斗下去。他这是在向死神宣战。

所以高谦没有陪伴儿子做手术,他这样的选择除了崇高的人格之外,也是在应死神之战,或者说是在拿自己的命去换孩子的命,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里的因果论,所以他要去奋力抢命,而不是在等待中认命。

场景二 :在最后一次救援中,高谦随着炸毁的油轮下沉,我的心跟着揪了起来,我看到**已接近尾声,主角光环可能也不能挽回男主死亡的结局,但我不希望看到高谦就这样深埋大海之中,丢下尚在手术台上孤独挣扎的儿子聪聪。

就在我的心随着游轮而沉下去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已经放弃了的高谦,迷迷糊糊中被儿子的歌声“唤醒”,这也照应了前面聪聪因做噩梦失去爸爸而哭泣的镜头,这是父子俩在冥冥之中的心电感应。

聪聪正躺在手术台上,生死未卜;爸爸正昏迷中渐沉海底,凶多吉少。但父子俩还是心有灵犀地呼唤着对方勇敢抗命。

正如前面高谦所说“你打倒我,我就跟你斗下去”,他又站了起来,因为对儿子的牵挂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欲望,父子俩在同一时刻、不同的空间,进行了灵魂的交流,高谦完成了对命运的挑战。

也得到了已经牺牲了的队友赵呈(王彦霖饰)的庇护,他从赵呈牺牲后留给他的逃生手表里取出了一个类似天灯一样闪闪发亮的逃生工具,带着他从海底缓缓上升,一束光亮照进了他的生命里,也照进了我的心里。

方宇凌喜极而泣,一份朦朦胧胧的情愫一直在他们的互动中悄然流动。

好在结局是圆满的,父子俩死里逃生,他们与方宇凌以一家三口的身份去参加了繁星号游轮幸存者的派对。

**中有许多很刺激的场面,是为了艺术创作冲击力而设计,也呈现了这个职业的高危性。我想到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海上救援队就是救别人于危难之中,负重前行的一个英雄群体。

这虽是他们的职业,但能选择这样职业的人,很值得敬重,他们站在水火咆哮中,他们守在危机撤离后,用血肉之躯跟死亡对抗,临危不惧,他们是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

写下此文,向伟大的英雄们致敬!

九洲芳文投稿三区

到了我这个年纪,谈到“向死而生”这个词一点也不觉得震撼,也不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反,很多时候也在思考,余生怎么活着才更有意义。

作为普通人一枚,不能像吴军博士那样在计算机领域有所建树,给后辈以深远影响;亦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有伟大诗篇传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更不可能像爱迪生、霍金那样成为举世瞩目、家喻户晓之人。

普通人如何做到“向死而生”,这是很值得一提的话题。

首先,珍惜时间,这点和名人的认知是一样的。

时间真是一个公正的化身,它不会因为贫富、高低、贵贱而区别对待。

身边经历了一些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忽然发现死亡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那也是所有人非常雷同的归宿。

若论吴军博士引用的正常人生命的极限115岁来算,差不多已过半,回首前半生,恍若倏忽间。

那么接下来的后半生尤为珍贵,“惜时”不再是一个口头弹,而应该是时刻践行的头等大事。

其次,做有意义的事儿。

普通人做事可以体现普通意义,这一点毋容置疑。

第一,岗位工作该做的要做好,这算得上有意义,不仅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实现小小价值的渠道。我们微弱的光芒需要通过这个小小的岗位发散出来。比如,作为教师,在孩子这一段生命历程里,有那么一个严师相伴,不至于走歪了路,不至于偏离航道,也算是功德圆满。

第二,家庭要经营好,孩子要教育好。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终身的事业,培养好孩子,也等于为社会做了贡献,最起码为人类传承出了力。从这个角度讲,普通人的生命也有很伟大的意义。

最后,怎么做?

把每天该做的事儿罗列出来,由重要到次要,一件件完成,切忌拖延和找借口。

日子永远在继续,生活永远在迭代,如果社会发展是个大车轮的话,最起码不做绊脚石,不做往后拖拽之人就是普通人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32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