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漫主义的服装设计中的新浪漫主义

新浪漫主义的服装设计中的新浪漫主义,第1张

浪漫主义风格源于19世纪的欧洲,它主张摆脱古典主义(古典艺术发源于18世纪的法国,以画家大卫为代表。古典主义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借鉴的楷模,风格典雅、端庄)过份的简朴和理性,反对艺术上的刻板僵化,它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热情地肯定人的主观性,表现激烈奔放的情感,常用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将主观、非理性、想象融为一体,使用品更个性化,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在服装史上,1825-1845年间被认为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服装的特点是细腰丰臀,大而多装饰的帽饰,注重整体线条的动感表现,使服装能随着人体的摆动而呈现出轻快飘逸之感。

New Romanticism(新浪漫主义):It was another literary trend prevailing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New Romantic writers opposed the idea that life reflects life reality Stevenson(史蒂文森,1850-1894,苏格兰小说家)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New-Romanticism in novel writing

新浪漫主义源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代表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强调自发地和形象地表现,强调百觉和想象,强调感觉而不是思维,强调野性的而不是人造的美。浪漫主义基于波西米亚文化为基础背景,是变化的、丰富的、出乎意料的、术完成的、没有穷尽的、个性的、夸张的、解体的、抒情的和热烈奔放的。楚辞是浪漫的,李白是浪漫的,雨果是浪漫的。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涌现许多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如画家籍里柯和德拉古洛瓦,以及雕塑家吕德(Fransois Rude)。服装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发生在1825-1845年间的欧洲。这个时期的女装廓形为上下部分分量相近的Z型,形式为宽肩、细腰和丰臀。由于采用了大型的泡泡袖、灯笼袖、悬钟袖和羊腿袖,肩部得到极度的夸张。紧身胸衣的使用,大大改变了自然的体型,给人以矫饰之感,但流行中当局者迷在所难免。使用裙撑的丰满裙部基本上呈圆台型,裙长比稍前的帝政时期以及稍后的克里诺林时期都稍短,露出脚踝。面料常使用大提花或印花的丝绸,最流行的图案是花卉纹。衣裙还常加以蓄丝、缎带和绢花。大而多装饰的女帽,小巧而精致的女鞋随之流行。各种娇柔的粉调是当时的流行色。

新浪漫主义其实就是伪浪漫主义,对于时装而言这种说法更为一针见血。因为产生浪漫主义时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哪里去寻找那种王室绅士贵族淑女,还有谁能雍容自如地跳小步舞和华尔兹?用一点柔和回转的线条,有一点粉调或浅淡色调,用一点轻柔悬垂的面料,用一点装饰,用一点花卉纹样,渲染出一点对往日浪漫风采的思恋,这就是我们眼下拥有的新浪漫主义时装。在怀旧的目光里,女士们内衣上端露出的精巧蕾丝,以及男士们西服轻薄的面料和回转的肩线领线,都足以让人吟咏再三流连忘返。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浪漫主义也是时装厂商贴在他们满怀希望推出的新货品上的标签。对于中国的服装厂商来说,1998年春夏市场的压力是沉重的。所以,在借鉴国际大师和名牌的色彩、面料和款式的同时,他们也借来了新浪漫主义这一款具有魅力的词汇。中国的消费者因此也在时装报刊上,在流行主题的发布中,频频接触到这个词汇。

动机与目的

他们很珍情自己的爱和情感,所以想好好地滋养它们,并用最美、最特殊的方式来表达。

能力与力量的来源

他们总是希望以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生活中充满着幻想力、自我察觉力,以及不断自我探索的能力。而这些力量也正是让他们创造出不朽作品的力量来源。

理想目标

他们想创造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作品,所以不停地自我察觉、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探索。他们相信创造所有美事物的能量都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努力超脱平凡,以达到自生存的意义。

逃避的情绪

他们想要了解自己,又害怕了解自己,因为他们害怕了解自己以后,会发觉自己竟然是如此的平凡。这时他们可能会自我憎恨、自我折磨,但由于不了解自己,就又不知道自己生存的目的,并且也无法发展创造力,所以在面对自己时,他们显得如此的胆小,因此很容易逃避到幻想的世界去。从这些充满自我矛盾的情绪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心灵的跷跷板,一边是自我觉醒,一边是自我超越,而他们就在这生活天平的两边摇摆着。

日常生活所呈现出来的特质

1非常情绪化的人,一天的喜怒哀乐多变。

2用幻想来丰富自己的情绪,并享受它。

3缄默、害羞,活在自己的情绪中,不容易让人了解,充满神秘感。

4常常表现出不快乐、忧虑的样子,充满痛苦,面且内。

5初见陌生人时,表现得很冷漠、神秘又高微的。

6感情很容易受伤,一副好像常常看人眼色无辜的样子。

7懂得享受,让享受来补偿自己所欠缺的、受伤的部分。

8常被生活中多样化及不寻常的东西所吸引,活得飘忽自由,像一朵云彩。

9常常觉得好累,常把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隔得很远,这时候好像整颗心被困住,无法正常地运作。

10能量较低,常常懒懒散散,生活得不起劲。

11是很真诚、很善良的人,由于心地善良,所以总不愿伤害了别人,但常觉得别人伤害自己,所以显得自怨自艾。

12常说一些抽象、幻梦的比喻,让别人听不太懂其隐验常常出现的情绪感受经常不了解也不确定自己的情绪感受。有时觉得自己充满动化、能量十足、灵感源源不绝;有时又会心情沉重。能算定全失失,做任何事都不带劲,甚至觉得自己十分可怜。他们自己可以借艺术升华自己的情感,并让人分享自己的创作,但有时却又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庸庸碌碌,平凡一如常人,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情绪马上陷入无底深渊。

常常掉入的执着陷阱

艺术的表演如果没有通过真、善、美的标准表现出来,其作品是感动不了人的,所以浪漫型的人总是力求于自己的情感、忠于自己的品位,也因此常常忍受不了别人的太社会化或太注重传统习性而失去自然。此时此刻他们会将此感觉坦诚无违地告知别人,常常会让别人下不了台,不知如何反应,而引起他人对浪漫型人的误会。而这种令人窘困的场面,又常使别人觉得气愤或无趣而不想与之交往。

防卫面具

浪漫型的人有极高的敏感度,能发现每一件事物内在的生命国此他们最喜欢用艺术和创造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又由于他们很内向、害羞,所以情感表达及沟通也常通过作品来呈现如此委婉、间接的表演方式,是为了隐藏自己,因为赤裸裸地摘下情绪的面具,对他们而言,是很难堪的事。

两性关系:竞争与幻想

在两性关系中,浪漫型的人会变得极具竞争性,不管是对第三者、朋友或是自己的伴侣。他们以嫉妒代替了羡慕。一个浪漫型的女人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其他女人身上,和她们做比较;而对男人,她则会设法让对方臣服、着迷,来证明自己是独特的。

浪漫型的人在两性关系中常常出现两种困境:第一,在爱情中,有些感觉其实是他们自己幻想出来的,然而如果有一天他们觉得事情原来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也许就会失望、伤心,而毅然决然离开对方。其二,他们试图想满足对方的期望,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爱,但却往往为了一点点的难题,便痛苦不已,而止步不前。

身为浪漫型人格人的伴侣,神经最好要细致一点,注意他的一举一动所想传达的意思,欣赏他的细腻,这样才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是充满浪漫的。

精力浪费处

无端的自怜、幻想、多疑、骄傲等,浪费掉他们所有的外出精力。

人格形成

不管他们早年成长的家庭背景如何,浪漫型的人总觉得生活得孤单,因此总把自己放在幻想的象牙塔里过日子。久而久之,他们靠幻想所形成的信息,逐渐被自己的情感认同了。而他们长大之后,也一直任由内在的感情和妄想的世界相结合,去找寻自我的信息,从而脱离真实生活的轨道,而使得人们无法了解他们。

你们底层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很有可能与你们成长的环境有关。

说明白一点,成长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你们对于价值判断的尺度不同,你认为精神层次的消费更有价值,而他认为物质层次的追求更有安全感(成长环境的物质不丰盈造成的影响) 在幼年价值观形成阶段接触到的事物不同,造成了你们成年后对于事情是否有价值的判断尺度不同。

怎么解决:

1、尝试着用你对于生活中发现的 美好的东西加入到他的生活中 让他体验你喜爱的事情 并逐渐产生认同

2、在“实用主义”的事情中加入“浪漫主义” 喜欢吃吃喝喝也可以 吃吃喝喝也可以吃出文章和情调,重要的不是用什么食材,而是用什么方法、跟什么样的人、通过怎样的过程做出一顿美味佳肴。

我喜欢你沉默的时候,因为你仿佛不在。

——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在写《 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这篇文章时,我有过这样一段叙述:

“生”与“死”是一个东西,大脑的思想是“过去”的延续,如果大脑每天都在思考“过去”与“未来”的话永远不可能接受新东西。

如果死亡意味着思考的结束,那么我们便可以做到此刻死亡,每分钟都在死,每一秒都在死;让大脑里的想法死去,因为它们只是“过去”的延续;让关于“未来”的想法死去,因为它们还没有到来,让它们死去。

我们从来不害怕未知,我们只是一直在害怕失去已知,失去现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死亡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既然未知的事物不可揣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害怕?

当时因为考虑到文章的结构所以没有继续叙述下去。这段时间沉淀了一下,我觉得还是要将这一点叙述完整。也借此展开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当你真正做到每时每秒都在“死亡”,让大脑里的一切想法全部立即死去,那么你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活在当下”。如果你对自己说要“活在当下”却没能做到“死亡”,那么“活在当下”就成为了一种逃避的手段。你只是现在不去想,但它们还存在。 记忆是一个封存在时间里的箱子,它会在你毫无防备之时突然打开,让你措手不及。

“爱”与“爱情”是两个概念,但它们之间的界限其实非常模糊。《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如是说道: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爱”是一种宁静而又充实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上的另一个状态就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一个状态了;但“爱情”是能被文字勾勒出图像的,虽然也不可能被描述清楚,但它是可以被讨论的。 所以现在,让我们回归主题。

01

“爱情的本质在于爱的对象并非实物,它仅存于情人的想象之中。”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下的这句话完全可以当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注脚。爱玛十三岁时进入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接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她倾心于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想象力会特别丰富。而沉醉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便是爱玛的童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时, 小说的时间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的时期。 此时法国的资产阶级也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且,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推进,法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农业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摄影作品《资本主义的最高产物(在约翰·哈特菲尔德生活)》,作者乔·斯彭斯,后现代艺术流派作品。)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爱玛梦想着过小竹房子的生活,想象着有一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缠绵,爬上比钟楼还要高的大树去摘红果子,或者赤着脚在沙滩上跑,给她抱来一个鸟巢;她沉浸在罗曼蒂克的幻想中。她是一个典型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她渴望着一种“传奇”式的爱情。

在与查理结婚之前,爱情对她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只存在于诗歌中的灿烂幻想。当她真的结婚以后,她发现了这不是她想要的爱情。但是她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她一股脑地把这些错误归根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因为他 “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著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

(画作《爱情万岁》,作者妮基·桑法勒,超现实主义流派作品。)

爱想象中的人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可当他们来到你面前的时候,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同样是追求“想象中的爱情”,在纪德的《窄门》中,杰罗姆把阿莉莎放在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他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追逐者,一个想要往上爬到与阿莉莎一高度的追逐者。杰罗姆单凭自身的想象把阿莉莎抬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这种想象是具象化的。

但爱玛不同,她追求的是一个形式化的生活。 在这种“生活“里面她只要拥有爱情的凄美、用金钱粉饰出来的“浪漫”便足矣,至于具体的对象是谁对她来说根本无所谓。所以当她窥见她对其并不了解的“上流 社会 ”的生活时,她眼前的生活枯竭了,因为查理完全不符合爱玛想象中的那种形象。

在爱玛的心目中,她的丈夫应该是一位骑士,精通马术,会制造浪漫,并且能随时随地地吟诵出美妙的诗歌。但查理医生可不是这样子的。查理与爱玛完全是相反的两个人,他先后结过两次婚,但是他在两次婚姻中都是“毫无地位可言”,这一段婚姻也不例外。 查理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对待妻子也尽量满足;为了爱玛的 健康 问题,他们举家迁居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在金钱方面,查理不仅从来没有对爱玛的奢侈消费有丝毫的不满与反对,反而竭尽全力地去满足她。 但是,在精神层面,查理对妻子的心灵世界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用说满足妻子对浪漫爱情的需求了。所以,爱玛的出轨和抑郁而终可以说是必然的事。

(画作《骑士》,作者乔治·德·基里科,新巴洛克风格流派作品)

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在于作家不在叙述故事中添加如何自己的主观评论,作家只是故事的叙述者,除此之外便销声匿迹。而作为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福楼拜将这一点运用得淋漓尽致。他完全消失在了叙述后面,做了一个冷漠的解剖学者。如果说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那么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就是对消极浪漫主义这一文学派别的清算。

02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史的光谱上,爱玛这个形象与堂吉诃德是十分相近的。他(她)们都是阅读了太多的书,以至于自己受蛊惑而深陷其中的人; 桑塔格将这种心理症候称之为嗜读症。对他们来说,贫瘠的现实生活无法承载他们对于生活的想象,以至于他们宁愿相信书中的生活是更“真实”的生活,而眼前这“普通的”现实生活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画作《死之岛》,作者阿诺德·勃克林,象征主义流派作品。)

堂吉诃德沉溺于骑士小说,便妄图将骑士的事迹践行于现实中;爱玛则是因受了浪漫言情小说的蛊惑,开始不顾现实地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她不愿意接受事实,她把自己隐藏在想象力的背后,把自己关在了自己所设的牢笼之中。 人是一个热衷于“比较”的动物。人是没有一个客观标准的。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在“比较”的状态之时,他是没有“满足”可言的。

狄德罗在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中提出了“美的分类”:

“美”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事物,这种客观事物的“美”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因而它并不是非常重要。

而真正重要的是主观事物的“美”,它又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美”,即事物本身。或者换句话说,它是所有人看见了都会觉得美的事物。另一种是“见到的美”,这一种“美”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美。是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比而产生的美。

(哲学家德尼·狄德罗)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觉得美”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大部分的情况都是“见到的美”,通过贬低一个事物从而拔高另一个事物的“美”。

所以,依据这一点,狄德罗随后又提出了 “美在关系” 这一概念。就是要看与“美”的事物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中,它针对的对象又是谁。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关系之中时,“美”才能够被凸显出来。

爱玛所追求的是一种浪漫而又凄楚的爱情。她想要拥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美好爱情。但包法利医生(也就是查理)和爱玛之间缺乏心灵上的沟通,他们两个人一个是现实的,另一个则是幻想的。 在查理的身上爱玛感受不到激情,查理不能满足爱玛的美好幻想,所以她无法接受他的平庸,转而继续寻找着她的内心的“特定对象”。

(画作《暴风雨中的皮拉摩斯和提斯柏》,作者尼古拉·普桑,古典主义流派作品。)

要明确的一点是,爱玛虽然憧憬于上流 社会 的生活,但是她的憧憬并不是出于对另一个阶层生活的羡慕,而是因为她见识到那些上流 社会 的舞会之后,发现这些片段恰好合于她在书中所看到的某些情景。 借助这些名贵的首饰以及华丽的衣裳,她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想象一下子被释放了出来,她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她心目中的“真实”而又充满“意义”的生活。

让我们顺着狄德罗的观点继续往下走。

爱玛的“爱情”所针对的对象并不是查理。但并不是一开始她就察觉到了这一点。在刚结婚时,爱玛试图在丈夫身上去塑造这种理想中的美好,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当内心无法被填满时,她只能转向外部生活,希冀找到能为她提供这些片段式的想象的男人成为她的寄托。 对方可能是个无赖、是个伪君子;但是对爱玛来说,只要对方提供了片刻合于她想象中的爱情的话语以及场景,她就会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完美的模样。她随时等待着一个符合她想象的片段,一旦想象得到了满足,她便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献祭出去。

这种热情可以为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但也可以对生活造成毁灭。

爱玛死了。但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03

还是狄德罗。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狄德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在今天看来,“狄德罗”效应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消费主义的陷阱” 。用简单的话来说,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是你在定义事物,而是事物在定义你。而人就是这样被物化的。

人也是一个“两栖动物”。他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同时他又生活在“符号世界”里。现实世界就是感官的世界,是你眼前的世界。而符号世界由心理活动以及思考而构成的世界。 两者没有孰轻孰重,一个人麻木到不会思考与沉醉在虚无中是一样的不可取。

但是对于爱玛来说,符号世界已经覆盖了现实世界,前者在她看来远比于后者更有意义。 符号世界是很容易被外界所建构的, 爱玛便是如此,这已经不是她在定义“爱情”,而是“爱情”在定义她。她深受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那些对于爱情的观念已经深入了她的内心之中成为了执念。当她追求不到自己“想象中的爱恋”之时,她便从外部世界寻找一个寄托,妄想通过这片刻的欢愉填满她空虚的内心。

(画作《灯塔》,作者查尔斯·拉皮克,野兽派作品。)

爱玛的悲剧在于 她把偶尔当作了经常,把偶然当作了必然 。书上那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写男主与女主相互爱慕最终出逃或者殉情等等; 这些故事之所以经典且被人广为传颂,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事发生的概率极低。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会广为流传;所以“自挂东南枝”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至今被人赞颂。

爱玛不明白, 所以从一开始,她追求的就是“想象中的爱恋”。

她想要得到的不是“自己的爱情”而是“别人的爱情”。 她的爱情观是被别人设计好的。 不是她在定义爱情,而是爱情在定义她。她的“自我”不是自己所寻找的,而是被外界所建构的。

那你呢?你的自我是自己找到的,还是外界帮你建构的?

你的爱情生活是自己的,还是你在想方设法的要过上与“别人的爱情”相同的爱情生活?

究竟是你在定义世界,还是世界在定义你?

新古典主义

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法兰西人作为拉丁民族,是古罗马的继承人。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始终是法兰西人心目中的光辉的榜样。“帝国”这个响亮的称号是当时法国统治阶级所心醉神迷的。他们想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恢复古罗马帝国处在奥古斯都时代的那种宏伟的排场,在文艺上也很想效仿古罗马的风格。所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义。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王及其统治集团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当时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整、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套用马克思在评论路易波拿巴政变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时所提到的一句话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就是穿着古罗马的服装,用借来的语言,上演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当然,新古典主义绝对不是拉丁古典主义的“借尸还魂”,它所表演的主要是“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是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场面,是过渡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新旧因素交替及互相妥协的局面。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要求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要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比如说三一律。布瓦洛(1636-1711)是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就是布瓦洛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注重表现技巧,特别重视语言。新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三大代表是熙德、拉辛和莫里哀。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中世纪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主要包括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这些浪漫传奇是由中世纪各国文学家用由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这些浪漫传奇的特点就是非现实的、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名称源于浪漫传奇,也是取了浪漫传奇的这些特征,并把以这些特征为标志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尊奉为典范。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都发生过,是一个美学上的范畴。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人的主观内心世界,强调想像的运用,语言热情奔放,手法比较夸张。这种创作倾向其实早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口头创作时期就出现了,但因其不具备自觉性,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运动。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潮流派或思想运动,是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事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范畴。它大致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这个定义可扩大到: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运动,而是对18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经历过并且继续在经历的某些状况的综合反应。浪漫主义运动的鼎盛期是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有:主观性、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回到中世纪,对历史及民间文学的尊重、抒情性。作为流派,浪漫主义在西欧各国都有过很长的尾声,或者是作为传统而成为其它流派的组成部分,不过到了1830年以后,它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

现代主义文学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现代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

意识流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文学

意象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目录 [隐藏]

1 理论溯源

11 历史社会演变

12 科技与文化因素

13 文学和艺术思潮

2 发展轨迹

21 孕育期(1840年-1890年)

22 肇始期(1890年-1910年)

23 鼎盛期(1910年-1930年)

24 衰退期(1930年-1950年)

3 流派

31 象征主义文学

32 表现主义文学

33 未来主义文学

34 意识流文学

35 意象主义文学

36 超现实主义文学

[编辑]理论溯源

[编辑]历史社会演变

卡尔•马克思188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扩张阶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国为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

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

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还包括1917年爆发于俄国的十月革命。马克思的思想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遭遇质疑的时候,一跃成为一种重要思潮,许多现代主义文学家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其影响。

[编辑]科技与文化因素

在整个19世纪,统治欧洲科学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在其影响下,实证、理性等观念是引导文艺发展的主流观点。但在20世纪初期,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极大动摇了古典物理学的物质宇宙观,科学世界变得微妙、复杂、难于把握。相继诞生的电子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进一步毁灭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甚至极大的改变了语言。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例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的未来主义文学,就是在新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在哲学与文化领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导文学家深入开掘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然而,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却是法国哲学家亨利•博格森。他的直觉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调。此外,康德不可知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理论,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编辑]文学和艺术思潮

单纯从欧洲文学史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19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现实主义文学向自然主义文学转变,均形成危机而另谋出路的结果。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是浪漫主义文学随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而蜕变的产物,其继承了浪漫主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却丧失了浪漫主义的批判与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尤以法国象征主义作家为最。

而以佐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则是19世纪在欧洲盛极一时的现实主义文学蜕变的产物。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模仿,侧重描绘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繁琐细节。可以说,自然主义文学作为桥梁连接了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此外,20世纪欧洲艺术的发展几乎处处与现代主义文学同步前进。20世纪初,以塞尚、高更和梵•高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的第一批大师主张用宽阔的笔触、粗犷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由于艺术和文学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都和现代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的时候甚至拧合成一个分支流派,比如超现实主义这一流派就同时包括了绘画、雕塑和文学。

[编辑]发展轨迹

[编辑]孕育期(1840年-1890年)

夏尔•波德莱尔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远祖。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第一次摒弃浪漫主义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歌颂,转而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这奠定了后来盛极一时的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基调;而爱伦•坡则倡导所谓“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强调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这些后来都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中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然而严格的说,上述两人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却是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这一理念的雏形。

[编辑]肇始期(1890年-1910年)

19世纪90年代起,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波及到欧美各国而蔚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思潮而开始。

这20年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法国的象征主义继续发展着,产生了马拉美、瓦雷里等成就斐然的诗人;德语国家的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登上国际舞台;爱尔兰出现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其***物叶芝是这一时期英语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在小说创作上,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作品已经出现暧昧的现代主义元素,而法国的普鲁斯特则完成了鸿篇巨着《寻找失去的时间》,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法国、英国和德国,也波及到欧洲其它国家。如比利时的法语剧作家梅特林克创作梦幻剧《青鸟》;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把法国象征主义引入德语世界;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马士革》奠定了表现主义戏剧鼻祖的地位。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仍是比较庞杂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仍较暧昧,不如晚期成熟。大多数早期现代主义作家都经历了从其它文学流派转向现代主义的过程,比如叶芝早年的诗歌具有唯美主义的因素,感情纤细,而晚年的作品则彻底转变为纯粹现代主义的抽象化。

[编辑]鼎盛期(1910年-1930年)

弗兰茨•卡夫卡,1907年这一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纷至沓来,欧美文坛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除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得以继续深入发展外,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文学、英美的意象主义文学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也相继诞生。意识流文学正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有流派中的中流砥柱,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作品。表现主义戏剧跨越德语国家的界限,传入美国。

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现代派作品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卡夫卡的《变形记》(1912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年)、艾略特的《荒原》(1922年)、奥尼尔的《琼斯皇》(1922年)等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英、美、法、德、意各有自己的现代主义流派,而巴黎则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本营。现代主义文学在1920年代发展至顶峰。

[编辑]衰退期(1930年-1950年)

从192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经济恐慌和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苏联国内的清党扩大化运动,导致国际形势日益复杂起来。爆发于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现代作家试图建立战后文艺新秩序的梦想,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在欧洲出现短暂的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一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一切建构重新坍塌,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伦理的思考逐渐由“非理性”转向“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以法国作家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迅速发展,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范畴,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个重要分支流派了。

尽管这一时期产生过一些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品,如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势已去,开始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取代。

[编辑]流派

[编辑]象征主义文学

参见象征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早期以法国为中心,后扩及整个西方世界。代表作家:瓦雷里、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艾略特、里尔克、梅特林克等。

[编辑]表现主义文学

参见表现主义文学。

主要发生在德语国家,后来也扩及美国。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其中尤以戏剧成就为高。在小说领域也有重大建树。代表作家:尤金•奥尼尔、卡夫卡、恺撒、托勒、斯特林堡等。

[编辑]未来主义文学

参见未来主义文学。

诞生并发展于意大利一国,晚期也波及法国和苏联,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横向上不如其它流派成就高,但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探索。代表作家:马里内蒂、阿波利奈尔、马雅可夫斯基等。

[编辑]意识流文学

参见意识流文学。

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唯一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流派,波及整个欧美国家,尤以英语和法语国家成就最高。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小说创作,颠复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代表作家: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

[编辑]意象主义文学

参见意象主义文学。

主要发生于英美两国,仅涵盖诗歌一个门类,有时被看作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英美的分支。代表人物:休姆、庞德、弗林特、罗厄尔等。

[编辑]超现实主义文学

参见超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兴起和发展得最晚的一支,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涉及文艺所有领域,诞生于法国,其前身是盛行于1916年-1923年间的达达主义。代表人物: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盖斯科因、埃利蒂斯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复,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复)、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读书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磨难的过程中,依然能够处变不惊,拥有温柔的内心。而一个城市的书店正是有趣灵魂的栖息地。

在沈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很多值得一去的书店,在这个全民读书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阅读的魅力。

玖伍文化城

玖伍文化城,是沈阳目前最大的书店,是集文化体验、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消费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商业项目,总面积7万平方米,集合了40万种图书。它将老沈阳人记忆中的六大老字号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少儿书店、音像书店、科技书店以及太原街书店一一复原。

玖伍文化城的“诵读互动大阶梯广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各式展厅特别适合拍照,这里定期还会举行各类文化活动。

地点:太原街95号(太原街步行街,中兴东侧)

北方图书城沈阳天地店

北方图书城是沈阳人认准的老牌子,小的时候在青年公园对面的大粉楼简直是占据了童年的绝大部分回忆。北方图书城的沈阳天地店环境简洁,周末人挺多,读书的气氛还好,有隐隐的音乐相伴。

地点: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沈阳天地商场负一层

大象生活馆

大象生活馆也是北方图书城旗下的新产业,坐落于豫珑城内。占地2500㎡,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茶吧、绿植、服饰、展览空间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大象生活馆的入口处,是老子所说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人们生活的向往。

地点:中街豫珑城2楼

歌德书店

与其说是书店,歌德更像一座书房,24小时开业,装饰以哥特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为基调。书店集“阅读、创意、时尚、艺术”于一体,精选售卖人文社科图书、德法英文原版图书、黑胶唱片、文创产品、欧洲礼品等,并将定期开展文艺展演、阅读分享等文化活动,同时提供咖啡西餐、vip阅读等服务。

现代主义

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的起源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文艺思潮兴起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画派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浪漫自古存在,广义上的浪漫很好理解:有理想,有情怀,对生活报以热忱之心。无论花前月下亦或仗剑天涯,都是浪漫。其作为思想的一种,本质上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之一,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一如历史塑造了包围我们成长的文化和道德。浪漫的概念同样也被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事件所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历史。

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展,是少有的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拐点

工业革命和浪漫主义,这两个词虽然看起来毫无关联,事实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当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的诞生打破了人类文明过去几千年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也颠覆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崇尚科学,倡导理性。也就是那时,浪漫主义的轮廓开始显现了出来。

浪漫主义反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世俗化以及城市化,以及在当时所萌生的消费主义。同时,浪漫主义认为理性和感性之中必须存在一种平衡。相比起一味地理性,我们情感上的真实感受更为重要。因此,浪漫主义在当时代表了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浪漫主义看作一种对于社会行为的反馈。它就像是一面镜子,镜子面前的则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众生百态。

以上就是浪漫主义起源的大概背景环境。接下来分享一些浪漫主义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也是这些事件,一点一滴地构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基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36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