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经典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一版。
《一夜盛开如玫瑰》
<一夜盛开如玫瑰>
<一种占卜的草>
<猜猜菜谱和砒霜是做什么用的>
<请柳师娘>
<梅岭一号>
<惊世之作>
<生活秀>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来来往往》
<来来往往>长篇小说。康伟业。林珠。段莉娜。
<**你早>长篇小说。戚润物,李开玲,
《水与火的缠绵》
《所以》长篇小说。
叶紫的悲剧爱情。
《致无尽岁月》中短篇小说集。
<你以为你是谁>陆家一家人的爱情遭遇。李教授。
<化蛹成蝶>
<绝代佳人>
<汉口永远的浪漫>
<两个人>
<云破处>
<霍乱之乱>
<不要与陌生人说话>
<致无尽岁月>
《烦恼人生》
<烦恼人生>
<细腰>
<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你是一条河>
<一去永不回>
《成为最接近天使的物质》
<四个人的千年美丽>
<三个人的千年美丽>
<两个人的千年美丽>
<一个人的千年美丽>
<纪念肥肉>
<晤雨>
<让我们的男人去>
<最难得的是方式>
<借时间还魂>
<聆听万籁>
<还魂香>
<还魂土>
<严峻的每日>
<金**的煎鱼与英雄路短泪满襟>
<熬至滴水成珠>
<一颗自己的心>
……
《看麦娘》
<乌鸦之歌>
<看麦娘>
<有了快感你就喊>
<托尔斯泰围巾>
<金盏菊与兰花指>
<香烟灰>
《让梦穿越你的心》中短篇小说集
<预谋杀人>
<凝眸>
<紫陌红尘>
<绿水长流>
<城市包装>
<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
<屈原的罗网>
<让梦穿越你的心>
池莉其他文学作品
《立》
《石头书》
《怎么爱你都不够》
其他参考书目
《创作心理研究》主编鲁枢元。
《文学心理学》钱容融、鲁枢元。
《文学心理学教程》钱容融、鲁枢元。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1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苏东坡传》。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可见,在这个话题上了东西方思想巧妙的达到了统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所以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笔,更在于其心灵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苏轼是把这两点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
一颗美妙的心灵还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成就,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对他来说生活是要继续的,遭遇挫折更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要积极的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乐观的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2春节闲来无事,重温林语堂先生的大作《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自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东坡居士的一生多了几分认识和感悟。
苏东坡是我最爱的大文豪之一,出生在宋代,年仅二十即中进士,名次几列榜首,是当时京城最为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之一。他平生佳作不断,融儒、释、道三家精神于一身,文坛盟主欧阳修读过他的作品之后激赏数日,竟感叹应退而放其出头。但是,苏东坡一生却命途坎坷、穷达多变,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依旧未移达观豁达的性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传奇人物。
一读东坡正值大学时代,一口气读完,为他的才华所震撼。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苏东坡是一座高山绝对当之无愧,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他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当然,在他众多才能中最受人推崇的自然是诗文。苏东坡的诗才极高,文思精妙,诗文包罗万象,上可论经国大事,下可写日常琐碎,但凡兴之所至,皆可成文成诗。你看,他的诗文中有议论政事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高谈"赏疑从众、罚疑从去",其观点与现代法治思想从宽原则不谋而合;有描绘田园日常的"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虽只是雨过天晴的一件小事,读之却使人轻快愉悦,仿佛自己轻装简行漫步山间一般。不过,他也不总这么快乐,思念弟弟子由时,他说:"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悼念亡妻时,他吟:"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愤世嫉俗时,他叹:"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当然,他的诗文中公认作得最好,传颂最广的还是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开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读之,即使胸中有千般抑郁也可一扫而空。读苏东坡,就是这样。你会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再受自己的操控,而是随着他的起伏而起伏,随着他的波动而波动,而这就是东坡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二读东坡是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业务忙碌,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精神委顿。即使少有闲暇读书也是囫囵吞枣。这时重读《苏东坡传》,看他一会儿在渔船上喝酒羽化登仙,一会儿在西湖上作比西子,生活不是湖滨品茶,就是雪庐种地,每天写写诗,喝喝酒,参参禅,工作却半点没被耽搁,无论走到哪里都受百姓爱戴,哪里有我等焦头烂额的窘迫,不由得心驰神往。有时一恍惚,感觉他好像不只是活在书里,而是活脱脱站在眼前和你开开玩笑、聊聊天、吃吃东坡肉,不时还爽朗大笑。这样的东坡是有鼻子、有眼,有生活气息的一个普通人。他放浪形骸,一生结交甚广,不拘泥于世俗。黄州的妓女他为其作诗,杭州的山僧同他打坐参禅,泉州的刺史相偕秉烛夜游,岭南的农夫与他一起聊鬼故事。他的朋友中有京城的达官贵人,有山野的僧侣、樵夫,甚至还有浪迹江湖的妓女、乞丐。连他自己也曾笑谈,"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同是才华横溢的人,与李白相比,他多了几分可爱;与杜甫相比,他少了一点深沉;与柳永相比,他又是这般接地气。这平易近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就是我爱的东坡。
近来三读东坡,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前认为他有些傻气的地方现在看来似乎更傻了。且看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几近丧命,本发誓再不写诗惹祸。但好不容易逃出牢狱之灾,回家立刻"好了伤疤忘了疼"作诗庆贺,这不可谓不傻;面临政敌的打压,他但凡服个软,稍微与之虚与委蛇,即可免受多年贬谪之苦,但他却不愿曲意迎合,还愤恨地说出"倘若偶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的惊人之句,这还是傻;面对流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已到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的地步,却依旧不知悔意,反而想出"吞食阳光止饿"这样有趣的办法,这更是傻!但细细体味,他的这种傻,竟有几分憨厚,几分天真,让人忍俊不禁。傻虽还是傻,却蕴含了潇洒豁达的至情至性,率性而为的恣意洒脱,宁折不屈的刚烈脾性,这样想来竟是世间稀有的难得之举。
苏东坡从眉山走来,途径长安烟柳繁华地,再过黄州、海南,走过了宋元明清,走过了千百年,最后停留在我们的心里。他亦庄亦谐,亦儒亦佛,是至情至性的情人,是至诚至纯的佛教居士,是至刚至勇的国士。他的豪气,他的洒脱,他的淋漓铿锵,为我们诠释了智慧与才情兼具的东坡魅力。我时常在想,林语堂先生这本著作成书于 936年前后,第一版于 947年,正是中华民族战乱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写这样一位忧国忧民、可爱可亲的宋代高士,当是另有一番深意。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3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峨眉翳下,乐山之北,便是眉山镇——苏轼的故乡。
我前几年曾随着他的踪迹,访眉山,游黄州,过惠州,走在长长的苏堤上,欣赏他留给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彼时,河山大好之地,处处是游人如织。而今年冬天,全国人民都度过了一个空前沉闷压抑的春节。在闭门不出的日子里,我翻开了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感受“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千古境界之人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二十一岁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便名动京师,文坛领袖欧阳修说:“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盛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交际广泛朋友众多,每日里来往的不是高官公卿就是名人雅士,苏轼光彩四射意气风发,文坛官场对他来说都是阳关大道。
然后忽然间发生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最后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这时候的苏轼四十三岁。
人到中年掉入低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顿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换了别人早该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长吁短叹了吧!
苏轼没有。他深入骨髓的乐观旷达挽救了他。他是个到哪里都能够安然享受生活的人。在黄州这个穷苦肮脏的小地方,他开始了另一段传奇人生。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棵。今年乂草盖学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怀着对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的感恩之心,他给自己起名叫东坡居士。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汤、东坡肘子等菜肴传世。有个厨艺节目说,把山珍海味做成美味佳肴不算本事,能把平庸食材做得好吃,才算真正的好厨师。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等厨师,而且他最擅长烹调的不是蔬菜鱼肉,而是人生百味。
在去年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中,苏轼的名字赫然榜上。从北到南一路贬谪而下,但他每到一地,都是尽心尽责,力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杭州连连遭受水灾、旱灾、瘟疫,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了杭州的税收。在瘟疫之时,大量购买药材,带领懂医术的僧人研制药剂。
苏轼每到一任上,都把兴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兴修水利保证生产和民众的生活之需尤为艰巨。
初到杭州时,西湖荒废,唐代时形成的供应市民饮水的六井也荒废了,既造成民众生活和生产的艰难,也导致了自然灾害屡屡侵害杭州当地民众。对此,苏轼主持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以防暴雨水涝时水淹杭州;第二在西湖边修建一座堰闸,以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第三是开挖西湖葑田,彻底治理西湖水患,又用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
如此,既让西湖成为真正有巨大容积的湖,又方便了杭州市民的出行,市民的南北往来再也不必绕湖而行,“苏堤春晓”也名列今天的西湖十景。
今年二月底,在所有人“闭关抗疫”时期,“杭州西湖有序开放”成了一个令人安心的消息: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可以出门,毕竟春天到了。当天有两个景区冲上微博热搜:一是安徽黄山景区仅迎来一名游客,二是杭州西湖景区千人涌至。
真正热爱脚下的土地,到一个地方就造福一方水土。十里苏堤,是苏轼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的真实印记之一,直至今日我仿佛仍能看到他走在这长堤上,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他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这份乐观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
林语堂先生写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这个冬天,国人经历了太多伤痛的阴霾,也看到了无数闪耀的光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场逆旅,愿我们每个行人与浩然之气同在,横扫阴翳,奋勇向前。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4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那颗闪耀着豁达乐天之精神的“火”星灿烂夺目。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的诗词。读罢林语堂《苏东坡传》更是对苏东坡的处世观及人生态度敬佩不已,我想苏东坡的诗词之所以为人称赞流传至今,更多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苏东坡独特的人生思想。写传记不如写小说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必须要对史料有详实的考证,对人物要有清楚的认识。即便是这样,林语堂对资料的剪裁取舍恰到好处,加之一些艺术技巧和想象力,使作品超越于干枯的史料之上,使苏东坡的形象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
书中有一章是“神、鬼、人”我觉得描写得非常有意思。苏东坡在早期为官时,适逢大旱,苏东坡心急如焚,决心以自己对神灵的虔诚为百姓祈雨,他亲登秦岭主峰,上表皇帝为太白山神恢复爵位,以求神明垂怜;他带着百姓千里迢迢取回池塘中的龙水龙水顶礼膜拜诵读祈雨文,神明仿佛有求必应雷声隆隆恩泽普降暴雨连下三日,庄稼都又挺了起来。此时最快乐的当属苏东坡了,为此还将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并著《喜雨亭记》记叙其之喜悦。从此事件中我们不难感受苏东坡与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一片赤诚。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人认为祷告是必须的,乃至于他在做其他各县的太守时仍会祷告,他相信神明必然会尽其所能为人消灾造福。因此,林语堂在这个时候对他喜欢的苏东坡不由得调侃上几句称“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更因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简单说来,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这就是“火”星苏东坡,这正是他生命之火,他的生命总是充满着激情,尽管会奔波劳累,却充满快乐。
苏东坡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一生曾多次遭贬官贬职。他的'政见也与当时执政发生冲突。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名乐天派的天性。依旧执己之见,与“拗相公”王安石起矛盾。这本是一段坎坷严肃的历史,但经林语堂之笔,这段“王安石变法”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中也体会到更多苏东坡关于人生观,生命意义的思考。写到变法的具体内容时有很多条款是关于税收,土地之类的经济问题,林语堂仿佛变身为一名经济学家判定王安石变法的好坏,大概是对苏东坡过于喜爱,林先生时不时与苏先生融于一体,像是王安石成了自己的政敌。当然,他也承认王安石做事很认真积极并不任情放纵,也是迫不得已,但想法过于激进极端。林语堂称其为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王安石甚至觉得有控制文人学者思想观念的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的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如此短小精悍,不失幽默的评价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相比之林语堂对苏东坡,王安石两人为官处世的的评价,苏东坡的豁达,乐天;王安石的激,有为,都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当王安石为政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东坡被贬黄州。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与友人下几盘围棋,种上一些庄稼,过着恰如神仙般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使苏东坡的精神发生变化。乃至文风由原来的讽刺,尖锐变为温暖,亲切。留下大量的精品《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及我尤为喜欢的前后《赤壁赋》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很难看出是一种官方的监禁,而是苏东坡十分享受这种快乐生活的表现,这是他的超越和人生的感悟,但这是适应,不是妥协。面对强大的政敌,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便是处于柔和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矣,而又何羡乎?”这两句我十分喜爱。那种与世无争,享受每一秒每一刻生活的苏东坡就这样豁达乐天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林语堂这样说他:“他是个佛教徒,承认生命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间的形式,却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难,重担。”“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去描绘一名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喜欢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这本传记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也有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一蓑风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谱写出豁达乐天之生命乐章。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0字5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东坡先生”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欧阳修曾这样评价青年时的苏东坡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久,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讨论苏东坡,即使当时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也有人冒险暗中偷读。“东坡先生”文章纵横恣肆,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放,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誉。
《苏东坡传》分为四部分论述其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东坡先生”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从诗词中,就可以体会到他为人乐观开朗,洒脱坦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去对待人类间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现象中的月圆月缺;在《江城子》中缠绵悱恻,深情告白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绪于湖光山色,为自己解脱苦闷,表现出淡然旷达和随意而安的人生态度;“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旧壮心不已,直抒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在他的诗词中还能看到与弟弟辙俩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顺逆荣枯过程中,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持,时时互赠诗文以表思念之情。辙为人处事冷静机敏,稳健实际,轼意气风发,倔强任性,经常向兄长忠言相劝,兄长颇为受益。轼对辙而言,不仅为兄为同学,更是良师。他写过一首诗:“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辙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而父苏洵深沉严肃,对事对人从不通融假借,正好将二子随时勒抑,不得奋鬣奔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三人经常吟诗作对,相互学习,其乐融融!这份真挚的父子兄弟情也成为了“东坡先生”日后仕途失意时强大的精神支柱。
东坡先生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逆境中越挫越勇!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其一生轻松愉悦,壮志凌云,才气纵横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更加凸显他品性高尚与人性的光辉!
东坡先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那些平民的生活,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他心怀天下苍生,为官一方,令后人敬仰倾佩。
他是诗人,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美食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佛教徒……东坡先生是个说不尽也道不明的人。回读此篇,自恨读书尚少,孤陋寡闻,未能将满腹崇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未能将对东坡先生的爱慕敬仰之情写于文中。这本《苏东坡传》仅是认识东坡先生的开始,来日方长,我会更多地接触东坡先生的诗文,继承他的思想,像他那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在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考验洒脱淡然,在顺境中顺其自然。总而言之,得之坦然,矢之淡然,争其必然。努力做一个正直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民警察!
;当代女作家池莉的创作分期大致是:
(1)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这时期池莉的作品触及社会底层人物人生的真实和疲弱,开始承认个人写作文学叙事的世俗化和日常化倾向之间的关系,坚持写作的世俗立场,保证她从日常生活中将敏锐的感知能力转化为稳固的表达能力。代表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
(2)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池莉积极向“写实作家”靠拢。这时期她的作品从众多富于生活质感、触手可及的细节中,真切而尖利地揭出人物的现实关系,但叙事表达过于急促,节奏控制与完整性稍嫌不足。代表作品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两个人》、《汉口永远的浪漫》等。
(3)九十年代后期,池莉一面总结她的小说在“写实”上可能达到的力度,一面却憧憬历史时间中的历史生活,借助历史形式,突破现实叙事的限制,重建想象的空间,作品往往在叙说中把历史事实和它的真实性一起隐退,只有那种对于人生无限可能性的追怀,在想象的世界里闪烁着智慧的亮色。此外,池莉这一时期也开始大量创作散文。代表作有《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预谋杀人》、《晒月亮》(散文)等。
(4)九十年代末至今,池莉开始关注作品影视元素的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创建影视工作室,这时期她的作品又有逐步把题材拉回现实生活的痕迹,并引发强烈争鸣。代表作有《来来往往》、《口红》、《**你早》等。
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心理描写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人性的丑恶在此暴露无遗。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
祥子是社会悲剧、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精神悲剧、带有深刻的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性格悲剧、性格软弱无能。深深至根于市民文化中,还打上了半殖民的畸形发展的都市现代文明烙印。
北京味重,传统风俗文化,以通俗化得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语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边城,两组三人关系,两组对比,文化的悲剧
典型乡村文化小说、融纪实、纪梦、象征于一炉,诗意效果,文字的魔术师
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① 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② 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① 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 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 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写不同,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则是人物的心灵倾诉,通过心理描写抒情。 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不像繁漪那样妒火中烧,但是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
《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雷雨》更成熟 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与表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横断面的描写"。用"片断的方法",用"色点点成光彩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的技法,写出"社会的真实感",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大量诗作倾诉中华苦难,为了激发爱国,对民族奋起的预感,特征、意向的丰富性与形象性,富有蕴藉的意向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农民的忧郁”、“流浪汉的心态”是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征。独特的创作风格: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形式自由奔放。散文句式自由追求。语言简洁、明朗。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但《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6pn5
书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作者:池莉
豆瓣评分:85
出版年份:2018-7
页数:304
内容简介:
池莉长期生活在武汉,她的作品大部分大都和武汉的风土人情有关,她的写作充分展现了武汉地域特色,而笔触又深入到当下小人物的内心,刻画出无比真实的个体生活状态。
本书收录了作家池莉自己精挑细选了五部故事背景发生在汉口的中短篇小说,分别为《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汉口永远的浪漫》《生活秀》《她的城》,其中《她的城》为重新修订、并未删节的原本,以平民视角,真实再现了武汉的市井生活,精细描绘了市民生活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作家,现任武汉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政协武汉市常委。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80年代末创作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堪称中国小说新写实流派发轫之作。
历年来获得各种文学奖项七十余项,版权陆续输出到法国、英国、西班牙、日、德、韩、泰、越南等多个国家。《来来往往》《**你早》《你以为你是谁》《生活秀》《云破处》等多部作品不断被改编为**、电视剧、话剧、京剧、楚剧以及法国话剧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