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空间站生活了半年时间的三名宇航员已经成功回归祖国的怀抱。从现场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返回舱附近的戈壁滩中有野生骆驼跑过,让人非常惊奇。那么,现场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我觉得有几个关注点,一个就是现场的植物很多;还有一个就是现场飘扬的五星红旗,让人非常自豪。事情的具体情况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一、事情的发生这件事情发生在4月16号,当两架直升飞机降落在返回舱附近的时候,一只野生骆驼刚好跑过,让人看到后感到非常惊奇。这两架直升飞机是搜救团队的,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返回舱,来来回回奔跑的人正是搜救人员。根据了解,我们可以知道为了搜救任务能圆满完成,搜救团队进行多次演习。并针对多种突发情况进行演习处理,所以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返回舱。
二、相关细节从现场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细节,具体如下。
1、现场的植被覆盖率高。我国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沙漠治理,戈壁上能出现这么高的植被覆盖率,说明我们沙漠治理已经逐渐成效。
2、现场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出现在现场,让我们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此次任务完美的完成,让我们国家在航天历史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三、我的看法我觉得古人一直有摘星揽月的想法,而现代中国正一步一步实现古人的愿望,从探索月球到探索火星,我们一直在前进。希望未来我国航天事业能更近一步,让我们在外太空能有更多的发现。
看了这么多,你觉得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呢?不妨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离开地球近200天的 “神十三”
终于快回家啦
空间站绕地球飞行约90分钟,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每24小时大约能看到16次日出日落……这样的一天他们重复了一百七十多次。终于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 “神13” 中国航天小分队就要告别浩瀚太空里的“天和核心舱”,进入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地球了。
这个史上“最长待机”的中国航天小队已经在太空里生活了近半年的时间,为了快点儿接航天英雄回家, “神十三”飞船也首次启动了快速返回模式。整个返回过程由“神十二”的24小时缩减至1个多小时,大幅改善了航天员的返回体验,成就了中国航天小队的最后一段新奇之旅!
三位即将回家的航天英雄:
他是首位通过中欧航天员联试的中国航天员,奋楫星河的航天“新秀” 叶富光
她是带着孩子们的梦想遨游宇宙的“太空教师”,也是给女儿摘星星的温柔母亲 王亚平
他是被称为“宇宙第一梗王”的神舟13号指令长,55岁再问苍穹的飞船指挥官 翟志刚
神州飞船采用三舱构型,分为返回舱、推进舱和轨道舱。飞船返航后,返回舱就会和推进舱脱离,届时返回舱返回,推进舱焚毁;而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一段时间。
返回舱又称座舱,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返回舱呈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由于返回舱返回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进入大气层,气流千变万化将使高速飞行的返回舱难以保持固定的姿态,因此需要把返回舱做成不倒翁的形状,底大头小,不怕气流的扰动。
而当返回舱从高度约400公里的太空轨道进入大气层后,就会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与大气层发生摩擦,形成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如同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冲向地面。
此时,为了保护好舱内的航天员,做好隔热就成了制造返回舱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检索相关专利,大胆推测研发人员用了以下三大招儿:
第一招 “穿衣服 ”
为避免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高热烧穿舱壁,工程师们会在返回舱的表面穿一层薄薄的“衣服”——那是 一种由石棉、玻璃与酚醛掺合形成的复合型耐烧蚀材料。
这种材料能够在熔化、蒸发和分解的过程中带走大量热能,从而阻隔高温进入舱内,保证舱内空气温度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
第二招 “ 改结构 ”
航天飞船返回舱在大气层中以高超声速飞行时,周围大气受到剧烈的压缩和摩擦作用从而升温,并主要通过对流的形式向飞行器表面传热,而飞行器表面的局部热流随表面曲率的提高而增大。因此下面这项 “一种降低高超声速气动热的热防护结构” 发明在改变防热结构表面的特殊形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表面气流流动形式从源头降低结构表面的总体气动热 。
第三招 “调姿势 ”
为避免局部过热,返回舱通常设有滚转调姿发动机,通过自转来均匀受热。
这种 可伸缩式喷气自转旋翼系统 的航天器返回舱,采用可伸缩式桨叶及翼尖喷气技术,不影响返回舱密闭性和隔热性能,无需抵消旋翼反扭设计,且可规划返回舱下降路径及着陆点,能够大大减少地面搜救人员的任务量。
通过这些BUFF加持,我们的返回舱就可以轻松穿过大气层,降至离地面约10公里处,进入最后的着陆阶段啦。让我们一起期待返回舱把自己和我们的航天英雄们一起带回地球吧!
太空出差三人组即将返回地球,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消息,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将采取快速返回技术,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首次,载人飞船返回的时间将大幅度缩短近20个小时。
2021年-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时期,主要分为两步来走,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升空入轨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的正式上马,此后的四次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按照计划2022年还会进行6次发射,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构建工作的正式完成。
神舟十三号三人乘组在2021年10月16日升空进入空间站,按照6个月的太空飞行惯例,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会在4月中旬返回地球,具体时间尚没有确定。
但是大体上可以推断一下,因为在4月16日正好太空飞行6个月,如果空间站在神十三脱离之前不进行大幅度的轨道调整,同时假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和神舟十二同地点,空间站会在4月16日上午9时经过该着陆点,因此神舟十三号可能会在4月16日脱离空间站,当然在17号和18号也可以。
快速返回技术主要就是缩短在轨空绕的圈数,看似简单但具备一定难度,不能出现丝毫误差,神舟十三号的快速返回也将是中国首次采取这样的技术。
我国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在2021年9月16日返回地球,在当日的8时56分脱离空间站,在9月17日13时34分才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整个过程用了大约28小时。当然,神舟十二号飞船是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它在脱离空间站后需要进行绕飞空间站以及径向交会实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45个小时。
其实神舟十二号进入返回程序到返回地球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而神舟十三号要把时间缩短至8小时左右。
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寻找合适的时机是最消耗时间的,它们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大约15个小时绕地球一圈,而像神舟十二号会绕地球十多圈,而真正进入制动返回地球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神舟十二号就用了48分钟左右,因此说快速返回技术就是让飞船尽量少的绕圈圈。
例如俄罗斯的载人飞船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就采取的是快速返回技术,3月30日俄罗斯联盟MS-19号带着一名美国宇航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返回地球,在北京时间3月30日16时左右脱离空间站,在19时28分就安全着陆,整个过程消耗不足4个小时。
我国的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也将采取这样的方式,尽量减少绕飞的圈数,绕飞一圈需要的时间是90分钟,神舟十三号进入返回制动之前为了寻找好的窗口,大约需要转5圈左右,耗时75个小时,此后进入返回程序,与神舟十二号一样大约48分钟返回地球,因此说神舟十三号从脱离空间站到安全着陆,大约需要八个小时左右,这比神十二号至少缩短20个小时。
神舟十三号的的安全着陆,实际上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而在4月末至5月初,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启程前往空间站,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它将会后续的神舟十四号乘组带去必要的物资。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消息,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乘组已经确定,并且这两个载人飞船会在空间站短暂的共处,6名航天员也将在中国空间站会师。除此之外,两个实验舱“问天”和“梦天前”也将在航天员在轨的时候发射升空,2022年中国空间站的组建工作也将彻底完成,之后便进入运营阶段。
国际空间站的前途还是比较渺茫的,各合作国之间意见不统一,或许面临着退役,此后太空之上将只有中国的空间站运行。
目前神舟十三号的乘组完成了所有的既定任务他们目前的任务就是加紧时间锻炼身体,因为在返回过程中还要经历高速坠落、黑障区和强力撞击等不利因素,除此之外太空飞行6个月,返回地球后要重新适应地球表面的环境至少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同时采取快速返回技术,也会大大提升航天员的舒适性、任务实施效率以及安全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