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发展历程如下: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5、明代的“复古”与革新
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明朝词、曲成就不高。
6、清代的虚假“中兴”
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清代词作较多,有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作品很多,号称中兴。然缺少佳作,内容无聊,境界不高。
7、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
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扩展资料:
近现代诗歌的主要流派有:五四派、新月派、现代派、湖滨派、九叶派等。
1、“五四”派
现代诗歌是五四以来的诗歌。现代诗歌的主体是以打破旧格律形式的白话新诗。最早尝试和提倡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它在1917年2月第6卷第二卷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这是第一部新白话诗集。
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是早期新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他在《女神》中的大部分作品创作于1920年左右,传达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开启了当时的诗风。
2、新月派
近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派,一般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成立初期,从1926年春开始,以《北京晨报·诗娟》副刊为位置,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翔、饶梦康、孙道东、柳梦伟等。
3、现代派
“现代派”是指1932年以后在《现代》杂志周围出现的一群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费明、林耕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歌华丽而细腻。
4、湖畔派
它是中国最早的新诗流派,因为它的诗人大多聚集在西湖附近。爱是湖滨学校歌唱的主要内容。
有代表性的诗人有冯雪峰、王敬之、应树人、潘墨华等。代表作:冯雪峰《一仔》、《花女》、王静之《慧峰》、《我是死海》、英秀《芽》、潘默华《离家》等。
5、九叶派
“九叶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又一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其代表诗人有辛迪、穆旦、郑敏、杜云谢、陈景荣、杭约和、唐琦、唐诗、袁克家等。
-中国诗歌史
-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一、二四言歌谣——古老的诗歌形态
相传黄帝时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
过渡到四言:《诗经》。
二、骚体——楚国新兴的诗体
继《诗经》之后,楚国出现一种崭新的诗体,“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叫“骚体诗”。
特点:
句式灵活,打破四言体的定势,向五七言过渡。
大量吸收楚方言入诗,语言绚丽华美,词采缤纷。
篇幅加长,含量增大。
从此,《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我国文学史上两大流派,风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三、从汉乐府到五言诗——古代诗体的基本形式
1、乐府
乐府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机构名称。汉武帝时,乐府扩充和发展,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后来把这些乐府创作的和保存的歌诗,叫做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特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魏晋以后直到唐代,文人模拟乐府,创作了许多借旧题,抒新感的诗歌。(曹操《蒿里行》,鲍照《拟行路难》)到杜甫开始,自立新题,以写实事。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虽音乐和题目都不复存在,但更接近乐府的精神。
宋郭茂倩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编成《乐府诗集》。
2、五言诗
东汉开始,文人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营养,创作五言诗。使得诗歌创作走出困境,产生了“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五言诗作。魏晋“五言腾踊”。
五言诗的主要优越性:四言节奏单调,韵律呆板;五言,可容纳单双音节词,节奏变化多样,生动活泼。
四、七言体古诗——古代诗歌的又一重要形式
七言体是的产生并不比五言诗晚,但它的兴盛却晚与五言诗。
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唐代以后七言体真正兴盛。
五、从永明体到格律体——古代诗体的格律化
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汉语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使诗歌可以根据汉字声调的组合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后人将这种诗称为“永明体”。因为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所以又叫新体诗。为唐代诗歌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诗歌至唐代,进入繁荣的高峰。尤其以格律诗为突出。成为人们一般所说的唐诗的代称。瑰宝。
六、唐宋歌词和元明散曲——两种“由乐定词”的格律诗体
1、词
词是“由乐定词”的一种格律新体。起源于民间,最初是在乐工、歌妓中口头流传的。到中唐,一些诗人学习,创作。张志和《渔歌子》、白居易《忆江南》,特别是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词极为兴盛,甚至被当作宋代文学的代表。而且风格各异,流派不一。主要两大派别:婉约派和豪放派。历来词以婉约为正宗,但自从苏轼创立豪放词后,就成为分庭抗礼的两大派别。
2、曲
曲是继词之后的又一种合乐诗体。最初主要是在民间传唱,后来文人创作,成为抒情的主要文体,元朝的“一代文学”。
元曲包括戏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基本包括两大类:小令和套数。
小令:短小的单支小曲。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套数: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少则两三只,多则不限)连缀组合起来的。扩展了篇幅,成为组诗的形式了。较为有名的: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散曲的主要特征:一是通俗性。口语化、散文化的倾向非常突出。如:关汉卿的《沉醉东风·别情》。二是诙谐性。特别适合写一些讽刺性的作品,如:《高祖还乡》。语言自然泼辣,是其本色。
先秦时期的是两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还有“竹林七贤”。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
元代出现了散曲。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豪放词派,使词摆脱了音律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北宋后期词坛主流又复归婉约,代表人物为秦观、贺铸、周邦彦。秦词柔婉清丽,情辞兼胜,被奉为婉约派正宗,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贺词笔调多变,刚柔相济。词至周邦彦再一变,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精通音律,善作慢词,以思力取胜,词风典丽精工,对南宋格律派、风雅派词人影响极大。南北宋之交出现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创言浅意深、本色当行的“易安体”。她善于炼字炼意,擅长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清俊旷逸;后期词抒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苍凉沉郁。南宋初期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等,多亲历靖康之变,故以词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怀,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主承苏轼但取径更广,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寓刚柔为一体。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辛派爱国词人群体。
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王沂孙等为代表的格律词派。其中突出者要数姜夔、吴文英,他们同是宗法周邦彦,但姜词清空骚雅,吴词工致密丽。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兴气象。清初,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以情取胜,风调酷似后主李煜。清中叶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纠浙派之偏,论词主比兴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以前有人问过,借来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那个时期,人们通过口头和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诗歌逐渐发展壮大,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诗和唐诗、宋词、元曲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 诗经:又称为《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2 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作品为辅。楚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汉乐府诗:汉乐府诗是汉代采集民歌而形成的诗歌总集,包括民间歌曲、相和歌、清商曲等。汉乐府诗表现的社会生活非常广阔,尤其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下层社会的现实生活。
4 唐诗: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一。唐诗在格律、音韵、意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格律诗的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了顶峰。
5 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兴起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宋词按照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
6 元曲: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元曲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多元化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