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概念~~
自由经济悖论与人类的困境
——边读边想系列之一
王晓华
人类在二十世纪经历了惨烈而富有戏剧性的实验以后作为一个整体选择了自由经济。以市场体制为基础的自由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设计出的最好方案,在各种已知的经济体系中,只有它才能保证最多的人类个体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承受最小限度的束缚。但是自由经济本身是个双刃剑,它在造就着全球性的繁荣和自由氛围时也在毁灭着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生态系统,甚至有可能使人类不再拥有未来。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自由经济悖论:自由经济同时成全和毁灭着人类。由于自由经济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体经济结构,所以,自由经济悖论直接造就着人类的困境。
在人类业已实践过的经济体系(以主体的自由度为划分标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自由经济(或组成的上述类型混合型经济)中,自由经济是唯一能够保障个人自由的经济体制。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社会形态除原始社会外,都是集权主义的。原因是简单的:只有在社会共同体充分小的情况下,自然经济才能允许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拥有较大的自由,否则,要把分散的自然经济单位整合为一个大的体系,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者,所以,告别原始阶段的自然经济几乎总是由奉行集权主义的政府所控制。在社会共同体充分小的原始社会中虽然不普遍地存在集权主义政府,但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却限制了人身心两个方面的自由:
原始人几乎在每一件日常生活中都受一种仪式的束缚,受无可
胜数的禁忌的限制,几乎想象不出可以接受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来
行事。(1)
所以,将自然经济乌托邦化并以乌托邦化了的自然经济来批判其它的经济体系,在理论的出发点处就走向了歧途。更何况在社会共同体日益庞大和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自然经济的回归已经不可能。这意味着人类只剩下两个选择: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对于计划经济的实践是人类在二十世纪进行过的最宏伟和激动人心的运动,其在大地上建立天堂的梦想曾使许多人 洋溢地工作,然而相应的实验最终毫无例外地失败了。计划经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内蕴着一个致命的矛盾:既要将人类升华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个性,又要把社会的总体经济运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方面——置于宏观控制之下。目标与手段的自我反对注定了此实验的悲剧品格:如果要将整个生活的生产—流通—消费纳入一个统一的计划,那么,就必然由少数人制订、发布、监控计划,而当这些人如此做之时,他们的决定就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导向集权主义,限制乃至取消大多数个体的自由。《通向奴役之路》的作者哈耶克经过详细的分析后指出:
如果要对那种互有关联的活动的复杂体系加以有意识的指导
的话,就必须由一批专家来进行,而最后的责任和权力则必须置
于一个总指挥之手。他的行动必须不受民主程序的束缚。(2)
由于社会被严格地整体化了,人们只能别无选择地服从这个集权主义政府,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集各种权力与一身的绝对主体的决定。(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因果链条:计划经济→集权→绝对主体的生成→大多数个体的被奴役状态。这不是个别经济学家出于阶级偏见得出的偏颇的结论,而是二十世纪计划经济实验的实际结局:进行过计划经济实验的国家全都走向了集权主义。其实,早在计划经济付诸实践之前,圣西门作为计划经济的提倡者就曾警告:“对那些不服从他所拟定的计划委员会的人,要像牲畜一样来对待。”(4)前苏联、东德、中国、罗马尼亚等国家都曾在推行计划经济的过程中把不服从计划的人当作牲畜、囚徒、敌人来对待,甚至理直气壮地剥夺他们的生命,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灾难和心灵灾难是文艺复兴以来罕见的。上述国家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实验的惨痛失败以后都转向了自由市场经济,已经等于承认了自由经济的优越性。与计划经济相比,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经济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它建立在个人的欲求、意志、计划之上,因而在本性上指向个人自由的实现。个体无疑是自由经济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由经济为之而存在的目的,所以,与自由经济相对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是珍视个体生命和个体权力的自由主义。这种以自由竞争为动力的经济体系不需要集权主义的政府制订统一的计划,而是让许多个人的计划形成多元而最终合一的目的。它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经济。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个体本位经济原则的哲学表述: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不可怀疑,而怀疑是思,所以,“我思”就是所有理论的和实践的体系的出发点。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行动,社会是由许多思着、在着、行着的我组成的,以“我”为出发点和动力,亦以“我”为目的和归属。但是既然有许许多多的我,那么,诸“我”之间就必须接受某种游戏规则,在此游戏规则之内,个体才可以自由的竞赛:
在已知的竞赛规则之内,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他私人的目的和
愿望,肯定没有人有意识地用政府权力来阻挠他的自由。(5)
当然,这里又涉及到游戏规则的制订问题:其一,任何游戏规则都是对游戏者的限定,没有规则,便没有游戏;其二,规则的制订者在任何经济体制内都是或多或少享有特权的人,自由经济体系也不例外。自由经济体系之优越处在于:它的游戏规则从根本上说是以个体为出发点和目的的,规则制订者的权力受到最大限度的制约。自由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私有制本身就意味着分权制:
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
也一样。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手里,才没有人
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以个人名义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6)
这种由私有制所支撑和生发出的分权制,乃是政治自由的基础。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在经济自由必将产生政治自由的意义上显现出其真理性,因为政治意志归根结底是经济意志的体现。所以,在目前人类所能设计出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中,自由市场经济是唯一能保证个体自由的普遍实现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历史仅仅证明:资本主义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7)
但是自由经济在其诞生之日起就蕴涵着一个致命的危险:对增长的无限制追求。它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都依赖于人的欲求,而一种以满足乃至创造人的欲求为动力的经济体系必然追求无限制的增长,因为人的欲求在本质上是欲壑难填的。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别开需求(needs)与欲求(wants)两个概念:人的基本需求是有限的,而欲求是无限的——人总能在满足已有的欲求以后设计出新的欲求。自由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一个区别是:自然经济着眼于满足的人的需求,自由经济则满足人的欲求。计划经济也满足人的欲求,但它满足的是受计划规定的欲求。自由经济趋向于对人的欲求给以最小限度的限制。这固然成全了人的个体化愿望,也为危机和危险埋下了伏笔。欲求的对象可能是物(商品),也可能是资本(货币),当对二者的欲求远远超过了需求时,欲求就导向奢侈。所以,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造就了资本主义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那种表面上的禁欲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另一种欲望——对资本的欲求。这同样是对奢侈的欲求。同时,在资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仅仅陶醉于资本拜物教而不去实在地消费,已不再可能是主流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必然要实现对资本和商品的双重欲求。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后发现:正是奢侈造就了资本主义。(8)他指出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存在着大规模的奢侈现象,“虚荣、欢乐和奢侈”在十八世纪的巴黎、伦敦、华沙都是时尚。(9)“奢侈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创造市场功能”,“富人不挥霍,穷人将饿死”,(10)因此,“挥霍一种有损于人而无害于贸易的恶习”,它“正是推动商业前进的动力。”(11)满足已有的需求并创造新的欲求乃是自由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欲求的无限制满足使自由经济走上了无限制地追求增长的不归之路。自由经济的“贪婪摄取性”早在二十世纪之前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但是它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很少被视为一种病灶,因为人们相信自由经济和与之相应的工业—技术体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通过用技术秩序代替自然秩序来满足人的欲求,同时使人变得更加强壮、美好、聪颖。歌德在《浮士德》中清晰地表达了上述信念:
不断努力进取者,
吾人均能拯救之。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这种信念受到了质疑:人的欲求在“数字化生存”的背景中呈现出骇人的无限增长趋势,而对欲壑难填的欲求的无限制满足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增长即进步的观念成为反思的对象,因为它导致了“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滥用,人们对娱乐的盲目追求”。(12)人们发现对于无限增长的追求使自由经济成为一个巨大的吞噬性系统:人为它所控制,它以匿名的方式吞噬自然,生态系统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为了满足人对速度的追求,大地之下的石油被疯狂地抽取,以至于大地上的很多地方正在变成空壳;与舒适生活相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数以千万计废气排向天空,使大气浑浊不堪,温度在显著升高;森林大片大片地消亡,野生物种迅速灭绝;到处都是固体、气体、液体垃圾,几乎找不到清洁的天空、土地、海洋,总而言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正在走向崩溃。然而就在生态系统不堪人类之重负的同时,经济学家和各国首脑所考虑的首要问题仍是如何 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美国联邦储备局随时准备降低利率以 消费,经济增长在各国普遍地被视为灾难并且在现有经济体系中确实造成了灾难。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现有经济体系不得不 大多数人对于奢侈的欲求。现在的状况是:所有人不奢侈,自由经济将死去。但是经济增长果真是无限的吗?对于自然界的索取需不需要设置必要的限度?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是否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求?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人思考,自由经济的倡导者也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只是他们已经处于不由自主的状态。自由经济正如一辆不断加速行驶的战车,在以越来越高的效率吞噬自然的同时奔向前途莫测的前方,而解决当下问题的手段永远是继续加速。这是一个荒诞的现实,但人们又必须接受它,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谈到当代资本主义已丧失了合法性以后所反问的那样:“可是,若不把经济发展当作自己的任务,资本主义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同上)进一步的追问会揭露这种状态的可怕之处:要是继续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增长,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自由经济悖论意味着人类正处于困境中。这对于人类来说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保证个体自由的经济制度,但它却在毁灭着我们的世界,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拯救之路在哪里?是在自由经济内部,还是要对自由经济本身进行限制,抑或要最终超越自由经济?限制自由经济会不会损害人的个体自由,因而使我们以放弃部分自由为代价维持世界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却是无法回避的。解答这个问题将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最艰难、最关键、最重要、最伟大的使命。人类的命运决定于对它的解答。
(1)(2)(3)(4)(5)(6)〔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60—61页,第87页,第92页,第29页,第74页,第101页。
(7)〔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第11页。
(8)(9)(10)(11)〔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13页,第82—84页,第151页,第152页。
(1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第128页。
(原载《书屋》2002年3期)
你是想问什么呢?倾销是不合法的,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很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内的产商有的故意向国外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中国的纺织品和汽车配件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外国被征收很高的反倾销税。
就不跟你说 书上的死定义了
每个搞经济的人都有一套说法来解释经济学是什么。
首先你要知道一位叫亚当•斯密(1723—1790)的英国人写了一本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称的《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亚当•斯密也就成了“经济学之父”。
然后,你要知道 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人与资源)
是人就会有欲望,而资源是有限的。解决人类的欲望无穷与资源稀缺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和资源相接近,比如各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有这个作用。而现代社会,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是发展生产,缓解稀缺。
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配置,就是放;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放到哪里去。
这就是经济学,其实经济是没那么多玄虚的,都是些很实在的东西,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巨大的关系。
希望对你有帮助
权衡取舍,就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获取某一样成果而预先放弃的东西。
比如,我现在有一份好工作,每个月收入5000元,但同时有位好朋友给了我一个投资建议,我决定放弃我的现有工作而去做生意。这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收入5000元就变成了机会成本。如果我的生意收入还不如工资收入,那么说明我的潜在收益低于机会成本。所以我就不该放弃工作。
再比如,我同时得到了清华和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当我选择清华而放弃北大时,北大就成了机会成本。
总而言之,机会成本就是你在权衡之后,为了获得理想成果而选择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请教经济学概念!这个叫做 溢出效应……
意思就是外部经济,或者外部正效用(正的外部效用)
宏观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考虑货币乘数,当法定存款金率为10%时,货币乘数为1/10%即10倍,此时当基础货币为1W时,货币供给量为10W,通过商业银行,货币供给量变为原来的十倍,这就是乘数效应的一种。通常我们所说的乘数效应是指支出乘数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投资,当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时,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创造出远大于政府投入量的产出,这就是乘数效应的一个结果。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一个典型的原因是消费者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当消费者预计未来的物价会下降或者经济不景气时,便会选择观望,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预期往往是造成总需求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他诸如银行信贷危机,国家政局动荡,超级通货膨胀等也有可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但在正常情况下,预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作为政府而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按照凯恩斯主义学说,加大政府支出,干预经济运行,一方面改善人们未来预期,另一方面通过财政增加总需求,这样可以较快弥补社会的损失
微观经济学概念外在经济的定义为外在规模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如整行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
外部经济:外界的便利会节省该行业内各企业的生产成本
规模报酬是指,当投入要素价格水平与当前技术水平不便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产出的变动状况。
当产出增加比例超过要素投入比例时,为规模报酬递增。当产出增加比例等于要素投入比例时,为规模报酬不变。
当产出增加比例少于要素投入比例时,为规模报酬递减。
可以用下列式子简单测量:
设f(X)为生产函数,y为产出,t为要素变动率,若
ty > f(tX) ,则为规模报酬递增;
ty = f(tX)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
ty < f(tX)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范围经济是指,当一个企业能用同一个要素投入组合X,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出y1,y2yn时,这种多种产品的生产带来的效益,如单位成本节省等,就叫做范围经济。其原因在于,如技术、资源上的互补性,要素共享等。可以用生产转换线Y(y1,y2,,yn)=h(X)来衡量。该式表示由相同要素投入组合X能够生产的所有产出Y的集合。如果它严格凹向原点,说明存在范围经济。
二者区别在与,规模经济只讨论了要素变动对于一种产出的影响情况,而范围经济则讨论在同样要素投入下,多生产几种产品与少生产几种产品的效益区别
公共用地属于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是具有竞争性。因此会被过度会使用但缺少人维护。结局方法可以使公共地私有化。
技术经济学概念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和经济矛盾关系的科学,具体说它是专门研究技术方案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问题的科学(注:技术方案是指以技术为基础,由人力、物力、财力、运力、自然力和时力组成的,为达到某种目的和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有机组合)。
“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古汉语中所讲的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造福庶民的意思。例如《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就曾训诫贾宝玉要“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里讲的经济,就是治国安民的意思,在杜甫的诗作中,也使用过“经济”一词。他写过一首诗叫《上水遣怀》,其中有两句是:“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诗人感叹古往今来,善于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杰出人才太少了。古汉语中所讲的经济,与研究的经济,其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前者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宽得多。 在我们日常用语中,“经济”一词使用频率也很高。例如,某某人下海经商,经济很宽裕;某某人下岗待业,经济比较困难。这里讲的“经济”是指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又例如,某餐馆供应经济快餐。这里讲的经济,是节约,节省的意思。在反腐倡廉中,我们还常听说某个官员有经济问题正在被隔离审查。这里所讲的经济,指的是国家和社会财富。总之,在日常用语中所讲的经济,既可理解为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又可理解为国家和社会财富,等等。 但它与我们研究的经济,其含义是不相同的,经济学或课本中所讲的经济,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总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环节,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分别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实际上都纳入社会财富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环节的运动当中,分别成为经济学各个分支研究的内容。
在一段感情当中,大家都希望能够被浪漫所包裹,而我觉得浪漫其实跟年纪,经济,甚至心态,其实都不一定需要相匹配,浪漫是一种愿意为对方付出的态度。其实我认为浪漫并不是爱情必备的一个公式之一,浪漫其实是爱情的保鲜剂,而且能够让爱情充满更加丰富的色彩。有些人即使在爱情过程中,一直都是平淡如水,不是特别的浪漫,但是也依然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有些人则觉得爱情需要浪漫的调剂,没有浪漫的爱情是不完美的。浪漫都是个人的选择,不必一定强求。所以浪漫和这个人的年纪大小,甚至经济多少都没有什么关系。很多时候,不是说年轻人才会追求浪漫,有些人甚至到了四五十岁,依然愿意给另一半。营造浪漫的氛围,甚至在结婚纪念日依然也会给对方准备惊喜,其实这都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愿意用浪漫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爱和年纪真的没有多少关系,有些人年纪小,可能甚至都想不到用浪漫来给对方制造惊喜,所以其实浪漫就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一种对待爱情的方式罢了。而经济的多少,其实也不能够决定这个人是不是浪漫的,有些人可能还是学生,他们的恋情里面的浪漫,其实也不一定是要送多么名贵的礼物,有时候就是一枝花,其实就足够浪漫了,浪漫的标准和衡量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即使你没有钱,也可以给对方想要的浪漫,但是你很有钱,只是给予对方物质上的一些满足,其实也不算浪。好慢,我觉得浪漫主要是看中对方的用心程度,如果你有一个面包,愿意把所有都给对方,那么也能叫做浪漫。即使你没有钱,也不代表你就不能够浪漫的起来。
所以其实浪漫就是你能够给对方带来的感动,很多时候和其他的外在条件都没有任何关系的。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是迷人的词,男人女人一生向往的浪漫爱情。常常是美酒鲜花示人,但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浪漫情惜。
浪漫是工作时送来的一杯水,下雨时送来的雨披,散步时的两手相握,相谈时两目对看的微笑。从文学角度,浪漫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于自由的追求!
从情感角度,浪漫就是“相看两不厌”,总想呈现最美的给对方,获得对方的爱。
为取悦对方,情愿做一切白痴的,搞笑的,或轰轰烈烈,平淡普通的行为都是浪漫。
我认为浪漫是维系情侣之间关系的发动机。浪漫是一种感觉感知,会制造浪漫的人都是懂得生活的人,能让情感更有品质,懂得浪漫,会享受浪漫的人,人生才更加甜蜜。制造浪漫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