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世纪夏加尔画家简介

求20世纪夏加尔画家简介,第1张

马尔克·夏加尔(1887-1985)生于俄国,早年的犹太人习俗是他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他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由于他的国家要求某有一种类型的艺术,他被迫远走他乡,在美国和法国之间来回。夏加尔是个高产画家,作品范围包括绘画,镶嵌画,舞台设计,织锦画等,许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剧院及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都有他的作品。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人物故事

爱情故事

主要作品我与村庄

生日

百合花下的恋人

人物贡献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人物故事

爱情故事

主要作品 我与村庄

生日

百合花下的恋人

人物贡献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马尔克·夏加尔(1887-1985)生于俄国,入籍法国,早年的犹太人的习俗是其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他以98岁高龄度完了一生,他画作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由于他的国家要求某一种类型的艺术,他被迫远走他乡,在美国和法国之间徘徊。夏加尔是个高产画家,作品范围包括绘画、镶嵌画、舞台设计、织锦画等;许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剧院及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都有他的作品。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21岁时到圣彼得堡考中央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未取,入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巴克斯特画室学习。 23岁赴巴黎,在巴黎参加了立体主义画家的活动,并成为莫迪利亚尼、苏丁等巴黎派中的成员,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并融会了凡·高、野兽派和立体派的艺术精髓。 1914年大战爆发,他回到俄国应征入伍。1915年与帕拉结婚,这时他对悲惨现实有了新的认识。当俄国革命爆发时,被新政权主管意识形态的卢那察尔斯基任命为故乡的美术委员,这期间他积极地筹建创办美术学院和美术馆。他毕竟是位现代艺术观念的画家,不适应新政权又于1922年重返巴黎。在以后的战争和种族迫害的动乱年代里,夏加尔在作品中引进了悲剧的、社会的和宗教的素材。二次大战时迁居美国,当妻子去世后,他对过去的和更遥远时期的强烈回忆又贯穿了他的作品。大战结束后,夏加尔成为西方画坛一位活跃的艺术家并往返于世界各国从事创作和活动。

编辑本段人物故事

夏加尔出生在维捷布斯克一个犹太人家庭。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底层家庭,父亲是鲱鱼搬运工,每天把鲱鱼的气味和糖果一起带回家。在夏加尔的眼里,父亲是一只同时点亮和熄灭的蜡烛。敏感而内向的夏加尔带着一种漫游的神态过着自己的内心生活,他喜欢坐在屋顶发呆,俯视这座城镇。坐在屋顶,离近处更近,离远处更远,银色的星星闯入天空。他坐在高处,惊喜地看着大火在全城蔓延,直到火花溅落到他家的屋顶。虽然生活在底层,他的内心却带着一种超越生活的上升感,并为自己的敏感、孤独和幻想感到模糊的优越。这个孤独的孩子,当他穿行在维捷布斯克的人群当中,穿行在无数的姨妈和舅父之间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过一种不同于他们的生活。 夏加尔在音乐和文学方面同样具有极高的天赋。最后选择了绘画,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生活的偶然性,但大概最吸引他的一点就是这一命运的非现实性:维捷布斯克甚至不知画家为何物。飘浮的非现实性把夏加尔引向了未知的道路。13岁那年,他勇敢地告诉家人,他要当画家。也许在后人看来,夏加尔选择绘画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举,可对于当时的夏加尔,生活却充满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当每个人在无数中可能性当中或不加思索或反复思考地作出最后的抉择,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宿命。宿命意味着偶然性向必然性的转化,意味着非此不可。 父亲给了他5个卢布。母亲揩净了手指上的油污,穿上干净的衣服,带着夏加尔来到了培恩绘画学校。培恩虽然平庸,他的话却决定了夏加尔的命运:“能看出一点天赋……”于是,父亲给他交了两个月的学费。由于没有钱,他步行穿过全城去写生。他的画被妹妹们拿去垫地毯。当时,夏加尔已经显露出自己的个性,他酷爱紫色调,从来不愿严格按照范本临摹。他画出来的图画都是歪的。 在朋友的鼓动下,15岁的夏加尔提出去彼得堡学习艺术。父亲把仅有的26个卢布给了他,但却不是直接给到他手里。父亲把这些钱从桌上推到地板上,让他自己去捡。泪水和自尊令他窒息,但他还是趴在地上,把硬币一枚枚捡了起来。 他的新生活就从地板上开始了。在彼得堡,夏加尔获得过奖学金,也获得过贵族们心血来潮的资助,但在找到庇护之前,这个穷人的孩子,只能长期流浪。他租不起房子,只能跟别人共睡一床。他躺在半张床上幻想未来,在黑暗与沉默中回归到自己的梦境。他倾听心灵中的那个声音,通过接触那个声音而接触生活。他梦见了带翅膀的天使从开裂的屋顶飞了进来,一团强烈的光照亮了他;他梦见俄罗斯画家弗鲁别利淹死在海里,父亲喊道:“我们的儿子弗鲁别利淹死了。我们就只剩下一个画家儿子——这就是你,孩子。”

编辑本段爱情故事

夏加尔总是在讴歌爱情。他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小提琴手,一遍又一遍地拉着爱情的颂歌。 在他的画笔下,爱情正如春日花园里怒放的鲜花,呈现出种种动人的风姿。他心爱的人儿,一会儿是蓝色的,一会儿是绿色的,一会儿又是蔷薇色的。被爱情滋润的画家,总忍不住在画布上飞起来。 夏加尔一生都对他的妻子蓓拉怀着无限的热爱,在画布上热情洋溢地赞美着这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从22岁与夏加尔相识,到57岁去世,美丽的蓓拉总是牵着夏加尔的手,在天空和大地间飞翔。爱情让这个天才飞越尘世的晦暗和沉重,进入到另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在那里阳光洒满每一个空隙,开花的树散发出迷人的馨香,城市的上空,爱情在轻轻地歌唱,如天籁一般绵绵不绝。 夏加尔营造了一个使人眼睛湿润的世界。这是一个安详宁静而又活跃绚烂的世界。在爱情中生长的天才,他所体味到的幸福是柔软而充满阳光的,你清楚地看见爱情在他的画布上流淌、蔓延,最后淹没了他。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我与村庄

夏加尔于1910年来到法国巴黎参加了立体派和巴黎派画家的活动,这是他创作的多产时期,他用身上沸腾着的力量,把现代世界的形状和野兽派、立体派的理论结合起来。《我与村庄》是他到巴黎后第二年创作的,他用有条不紊的组织方法来描绘不同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他以想像和回忆来构思画面形象。对于他来说现实总是含有对过去和对将来的投影,所以画面形象从几个方面展开。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都超脱了呆板的规律,每个细节都保留着生活的真实、完全的自由和尽可能的优美雅致。这幅画充满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运用的是超现实表现方法,内中有野兽派和立体派影响,但主要是他自己独特的创造《I AND VILLIDGE》(我和故乡)我和小羊如此亲切地面对面,就在这一刹那,光芒照亮我的嘴唇,我竟忘了我要唱的歌,这副画的背景是俄国的农舍和教堂的塔顶,是我记忆中故乡的风光,在牛的头部,画着一个挤牛奶的妇女,我和牛之间有一个扛镰刀的农夫和一个倒着的妇女,注意,是倒着的妇女,看此文的音乐人和诗人,再一次提醒你。在画的右下角,有一棵开花的树,羊的嘴唇贴得很近,但小羊不是为了咀嚼叶子,而是为了倾诉。

生日

夏加尔于1914年回到俄国,大战爆发应征入伍驻扎圣彼得堡。1915年与犹太**帕拉结婚,这幅《生日》就是对他们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绘。画家运用超现实的梦幻手法表现生日的一个梦境:画面上出现的画家本人和爱妻心醉神迷地飘浮在空中,当帕拉手捧鲜花走过来时,他们热烈地相吻。在这幅画中,夏加尔抛弃了形体分解而采用色面分割的手法,以人物黑色礼服、黑裤子与红色的地毯、桌子台布等相配造成一种热情而温暖的爱的气氛。他称自己的艺术是“心理的写实”,他描绘的不是物体的外观形象,而是心理感受的世界,他突破时空的限制,多种形象同时出现于画面。少女、琴声、梦幻……这是夏加尔

百合花下的恋人

画于1922年至1925年期间。这幅作品在表现了人物柔软、肉感的线条时,浸润了作者的欢畅,强调“爱”甚至略带“情色”色彩。他在画布后面知足地微笑着,用一种崇仰的眼神望着他笔下的爱情人物。 这个在温暖的爱情中度过一生的大师,总是那么温厚而充满激情,带着几分童稚的天真。这一点不像毕加索。毕加索是爱情王国中的暴君,他以一种公牛般的蛮力摧毁了爱情和女人,所以在他的画中你看不到幸福。而在夏加尔的画笔下,爱情是单纯而明亮的。看着他的画,你会想:夏加尔真是一个有福的人。因为事实上,在温暖的爱情中度过一生的天才是罕见的。

编辑本段人物贡献

夏加尔对现代艺术的贡献是重要的,现代艺术理论家布雷东指出:从1911年起他的艺术便推翻了形似成分和规律的障碍。事实是,在新绘画的许多转折点上,人们都遇到了他的这一艺术,他看上去如此特别和经久不变,然而却以极其肯定的本能,服从于最流行的研究,并给予它们解决办法

马克·夏加尔

马克·夏加尔(1887-1985)生于俄国,早年的犹太人习俗是他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马克·夏加尔是现代绘画史上的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

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夏加尔主要描绘绿色的牛、马在天上飞,躺在紫丁香花丛中的爱侣,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倒立或飞走的头颅、中世纪的雕塑。

中文名:马克·夏加尔马克·夏卡尔(台译)

外文名:Маркшагал

国籍:白俄罗斯

民族:犹太

出生地:俄国维捷布斯克

出生日期:1887年7月7日

逝世日期:1985年3月28日

职业:画家,设计师

主要成就:油画

代表作品:《我和村庄》、《生日》、《七个手指头的自画像》

人物简介

马克·夏加尔(俄文名字Маркшагал)(1887-1985)生于俄国,早年的犹太人习俗是他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

夏加尔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他从这个家庭背景中,获得了极精彩的整套俄国和犹太民间故事,还受到了一种童话般的幻想感觉的遗传,并且深情地沉迷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

界内地位

马克·夏加尔Marcchagall,1887年-1985年。白俄罗斯裔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他的作品依靠内在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夏加尔几乎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的形象中汲取素材。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从俄国的犹太居民到巴黎的画家。他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家庭背景

马克·夏加尔生于白俄罗斯东北部的小城维捷布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拉比。因此,夏加尔16岁以前一直在犹太经学院中学习犹太经典。但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特殊的兴趣,并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夏加尔自己的著作《我的画就是我的记忆》他的母亲并不赞成他成为一位画家而是商店经纪人。在维恩画室中,画室负责人出于不负责任的态度收下了他。在学了几个月后,他发现他的老师不如他画得好,就离开家乡到圣彼得堡去学习。后又去巴黎等地观察,与同行交流,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的画主要是表现俄国犹太人的生活,他本人也一直与犹太文化和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说:“如果我不是一个犹太人的话,那么我就决不会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成为一个和今天的我完全不同的人我在生活中的唯一要求不是努力接近伦勃朗、戈莱丁、丁托利克以及其他的世界艺术大师,而是努力接近我父辈和祖辈的精神”。

画风

马克·夏加尔在法国艺术的影响下,新的巴克斯特画室声誉鹊起。它具有现代艺术的光辉,并和法国保持着接触。夏加尔进入这家画室,受到深刻的震动。1941年,他决定应纽约现代艺术馆的邀请去美国。他痛苦地关注着在欧洲发生的事件,在因自己种族的痛苦和自由受到威胁而发生的呐喊声中,他的画风大变。1944年9月,其妻帕拉·夏加尔去世。于是,对过去的和更遥远的时期的强烈回忆贯穿了他的作品,使画家如同画中的一个人物,并以异乎寻常的熟巧超越了生活。他完成了从1937年就开始创作的名为《在她周围》的大型作品。它成为以回忆帕拉为中心的全部他所喜爱的题材的综合体。1945年,夏加尔创作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火鸟》的背景、幕布和服装。

1947年,他回到法国定居,从1949年起,他住在旺斯,拿出过去的草稿,开始创作一系列新的油画,让巴黎的景色充满神奇的回忆。夏加尔对于当代艺术的贡献显得愈来愈重要。

去世

1941年,研究超现实主义创始人的安德烈·布雷东指出:从1911年起,他的艺术便推翻了形貌成分和规律的障碍。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

大事记

马克·夏加尔

1887年7月7日,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罗斯西部一个犹太人大家庭。

1910年来到巴黎发展。曾在独立沙龙展出作品,

1914年在柏林举办个人展。他回家乡探亲访友时,恰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然后是布尔什维克革命。

1923年返回巴黎。在巴黎开始从事版画创作,为许多纪念版图书制作了数百幅蚀刻画。

1941年他离开巴黎前往纽约,为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设计舞台背景和服装。

1948年再度定居法国之后,他为耶路撒冷、巴黎和美国的一些公共建筑制作了不少彩画玻璃窗和壁画。

1949年起,他住在旺斯,拿出过去的草稿,开始创作一系列新的油画

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

职业生涯

家庭

1887年7月7日,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距离波兰国境不远的维捷布斯克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大家庭。除他而外,家里还有8个孩子。他家正如维捷布斯克约2万名犹太人中的大多数一样,非常寒酸,只是未达到一贫如洗而已。父亲在一个鲱鱼仓库工作,母亲开小商店,卖鱼、面粉、糖和调味品。从这个家庭,夏加尔获得了他一生也取用不尽的宝贵财富,那就是以大量的俄国和犹太民间故事为背景的文化传统。从小浸润其间的夏加尔因而拥有了与众不同、童话般的幻想感觉,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无处不显露出它们的存在。

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夏加尔先上犹太宗教小学,后入用俄语教学的地方公立学校。他在学校学得绘图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在当地的写实派画家J·佩恩的工作室学习绘画。1907年,夏加尔去圣彼得堡,断断续续学习了3年,最后投入L.巴克斯特门下,当时巴克斯特正在开始作为舞台设计师的光辉历程。

夏加尔在其成熟早期的代表作品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人》(1908),其中有一名屋顶小提琴手;《我的戴黑手套的未婚妻》(1909),在这里,一幅肖像变成了试验黑白对照的大好机会。

助生活费

1910年,夏加尔由圣彼得堡的一位赞助人提供生活费,前往巴黎。在蒙帕尔纳斯的一套房间里住了一年半之后,他迁移到镇边专供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们居住的被称为“蜂箱”的破烂不堪的住宅区的一个工作室。在这里,他结识了先锋派诗人B·桑德拉尔、M.雅科布和C.阿波里耐,以及一些将来必定成名的青年画家——表现主义派C.苏蒂恩,抽象彩色派R.德洛内,立体主义者A.格莱茨、J.梅桑热、F.莱热和A.洛特。在这样一伙人中,几乎每一种绘画的大胆尝试都受到鼓励,夏加尔在激发推动下迅速展开他在俄国已经略见端倪的富有诗意而似乎不合情理的独特风格。同时,由于他在巴黎各博物馆和商业画廊所见到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绘画的影响,他放弃了在家乡时经常使用的阴沉的色调。

黄金时期

一般认为,在法国首都第一次逗留的4年是夏加尔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七个手指的我》(1912)、《我和我的村庄》(1911)、《向阿波里耐致敬》(1911—1912)、《髑髅地》(1912)、《拉小提琴的人》(1912)和《从窗口见到的巴黎》(1913)。在这些画里,夏加尔已经基本上确立了他此后60年的画风。他所用的颜色虽然偶尔很浅,但已开始具有错综复杂和交相辉映的最终特性。形象往往稀奇古怪,常上下倒置,任意放在画布的某个地方,产生的效果有时类似**蒙太奇,并显然故意使其能暗示出幻梦的内容。一般气氛可以含有一个意第绪语笑话、一段俄国神话故事或一场滑稽歌舞剧的表演。主要人物常常是风流英俊、一头卷发、面孔颇像东方人的青年画家自己。对儿童时代和对维捷布斯克的回忆已经是构思的主要源泉之一。

首次个展

在巴黎每年的独立沙龙和秋季沙龙展出作品之后,1914年夏加尔在柏林现代派出版物《突击》的画廊里举行了他的第一次个展,给德国表现主义集团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去看了展览就返回维捷布斯克,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他以比较写实的风格画当地景色和一系列老年人的习作,这些习作的例子有《在祈祷的犹太人》,或名《维捷布斯克的拉比》(1914),以及《穿绿衣服的犹太人》(1914)。1915年,夏加尔与维捷布斯克富商的女儿贝拉·罗森菲尔德结婚。婚后,贝拉在许多幅画中出现,其中有一幅题名《生日》(1915—1923)的画,描绘情人私奔;另一幅《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1917),神工鬼斧,活灵活现。

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夏加尔起初热烈拥护革命,出任维捷布斯克地区艺术人民委员,着手在当地创办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的宏大计划。但是,在两年半的紧张活动中见到美学上和政治上的争吵日益加剧之后,他放弃了工作而移居莫斯科。在那里,他一度把注意力转向剧场,为犹太作家S.阿莱切姆的剧本制作舞台布景和服装,为莫斯科小剧院作壁画。1922年夏加尔永别了俄罗斯,首先前往柏林,在那里发现他1914年留下的大批绘画已经失踪。1923年再次定居巴黎,这回是带着妻子和—个女儿。

学习雕版

夏加尔在柏林时曾学习雕版技法。通过友人桑德拉尔介绍,他结识了巴黎经营艺术品的商人A.沃拉尔,后者立即委托他为N.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的豪华版蚀刻一套插图,从而使他有长期从事版画的经历。在此后3年间,他为果戈理的名著制作了107块整页大的图版。这时,沃拉尔又心生一计,要仿照18世纪的印本刊行拉封丹的《寓言》,加彩色插图。夏加尔制出100幅用于复印的广告色画,但很快就了解到他所用的颜色过于复杂,付印的工艺过程无能为力,于是他改作黑白蚀刻,全部图版于1931年告成。当时沃拉尔又产生另外—个主意:为《圣经》蚀刻—套插图。1939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沃拉尔去世,工作计划停止进行,这时夏加尔已完成66块图版。到战后,总共达到105块。巴黎出版商E.泰里亚德拾起沃拉尔的许多遗业,1948年出版《死魂灵》,每章章首加一蚀刻版画,增11幅,总共118幅;1952年出版拉封丹的《寓言》,加封面蚀刻版画2幅,总共102幅;1956年出版《圣经》。除了这些大大推迟完成的业绩外,夏加尔还制作了一些较小的蚀刻版画集,许多单个的图版,以及数量可观的彩色石版画和单版画。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所生产的大幅油画数量减少,据许多批评家的意见,质量也降低了。但是不论如何,它们显然更富有诗意,而且越来越受一般群众的欢迎。例子是《新娘新郎和埃菲尔铁塔》(1928)和《马戏表演》(1931)。但是,随着希特勒的上台以及一场新的世界冲突的威胁增大,这位画家开始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在气势磅礴的《白色的耶稣受难像》(1938)中反映出来。

蚀刻版画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夏加尔一直漫游天下,1924年在不列塔尼,1926年在法国南方,1931年在巴勒斯坦(准备作《圣经》蚀刻版画),1932——1937年在荷兰、西班牙、波兰和意大利工作。1931年出版过去用俄语写成的《我的生平》的法译本。1933年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大厅举行大规模的回顾展,1939年获得卡内基奖金,确立了他作为已有定评的现代巨匠的声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夏加尔移居到法国的卢瓦尔地区。此后,当纳粹对整个欧洲的犹太人的迫害越来越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一再向南移动。最终,在1941年7月,他带领全家去美国避难。在随后的几年中,夏加尔大都在纽约市或其附近度过。夏加尔在绘画中一度继续发挥他在法国已经用过的主题,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是《**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1943)和《羽毛和花朵》(1943)。但是,他的妻子贝拉在1944年去世了,夏加尔对她的回忆往往以维捷布斯克为背景,变成反复采用的绘画主题。在《在她身边》(1945)中,她的形象是一个哭泣的妻子和梦幻的新娘,而在《洞房花烛》(1945)和《夜曲》(1947)中,她又是新娘了。1945年纽约市演出I.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夏加尔为之设计了背景幕和服装。美国的艺术批评家和收藏家们对他的作品不是始终抱有好感,1946年在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几个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举行的一次大规模回顾展给予他们纠正自己看法的机会。

再居法国

1948年,夏加尔再次定居法国,起初在巴黎郊区,最后在法国里维埃拉地中海滨的旺斯和圣保罗附近。1952年,夏加尔与瓦娃·布罗德斯基结婚,并且以65岁的高龄开始了一个几乎可以称为新的艺术生涯。不过,他的作品中继续出现司空见惯的、富有诗意的、来自记忆的主题。1953——1956年间,夏加尔一方面不忘记自己的老家维捷布斯克,同时在热爱巴黎的激情下创作出一系列绘画作品。1958年巴黎歌剧院上演M.拉威尔的芭蕾舞剧《达菲尼与克罗埃》时,由他设计了布景和服装。1958年以后,他设计了不少彩色玻璃窗画,首先是为梅斯大教堂(1958——1960)和耶路撒冷哈达萨—希伯来大学医学中心会堂(1960——1961)。1964年他为纽约州富尔顿的一座教堂完成了窗画,又为巴黎歌剧院完成了新的天顶画。两年后,为纽约林肯中心的大都会歌剧院新馆完成两个大型壁画《音乐的源泉》和《音乐的胜利》。1967年大都会歌剧院上演莫扎特的《魔笛》时,由他制作布景和服装。1973年,马克·夏加尔圣经启示博物馆在法国尼斯举行奉献典礼。1977年法国对他表示尊敬,在巴黎罗浮宫举行一次回顾展。同年,夏加尔的《美国之窗》在芝加哥美术馆揭幕。

包括巨大的花束、悲哀的小丑、私奔的情人、奇异的动物、圣经的先知和屋顶小提琴演奏者等在内的一大套形象使得夏加尔成为20世纪巴黎一派卓越革新家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用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画笔表现了这种有如梦幻的主题。他的作品反映出他很熟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甚至抽象等等1914年以前的各种流派,但是依然不变独特的画风。批评家们有时对这位艺术家的大量产品发点牢骚,说它们常带感伤情绪,质量好坏不等,主题重复过多,但是大家一致同意:他在最佳作品中达到了现代艺术界很少有人能望其肩项的视觉隐喻的水平。

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留给世人的是他那充满浓浓的乡愁情结的绘画作品:“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这就是夏加尔。

个人评价

汲取素材

马克·夏加尔,俄国出生的艺术家。夏加尔以其梦幻式、奇特的意象且色彩亮丽的帆布油画闻名。其作品中有两幅为纽约市都市歌剧院设计(1966年)的大型油画。弗兰兹·迈耶尔认为,1937—39年画中的“新自然感觉”是夏加尔在那一时期个人事务的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结果。夏加尔的作品遵循一种永恒的可以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主题,而且这主题能使人联想到生活本身的持续性。夏加尔回到俄罗斯以后,因为没有以前的作品用来对照以激发灵感和一较高低,只好再次改弦易辙,专攻肖像画及生活情景画。夏加尔对贝娜的爱情始终是他绘画作品中不断表现的灵感。在法国,夏加尔重新开始早在1931年就已着手进行的为《圣经》绘制插图的工作,这次是一种崭新的、比较自由的风格。

风格特点

他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由于他的国家要求某一种类型的艺术,他被迫远走他乡,在美国和法国之间来回。夏加尔是个高产画家,作品范围包括绘画,镶嵌画,舞台设计,织锦画等,许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剧院及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都有他的作品。夏加尔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从俄国乡下犹太居民到巴黎的画家。

个人轶事

蒙巴那斯的“蜂箱”里住的大多数是东欧国家来的青年艺术家,当他们三五成群喧闹着经过天井时,总把小石子扔到夏加尔房间的窗前,约他一起出去玩。但是夏加尔很少参加,他生活虔诚严肃,经常独自工作到深夜。

夏加尔生于维切布斯克,这是一座犹太人占人口百分之四十五的白俄罗斯城市,他1910—1914年住在巴黎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带着流放者的心情。他大半生离开俄罗斯,但是俄罗斯没有离开过他。虽然他说到了法国是他第二次出生地。在俄罗斯颜色是黑白灰,在巴黎颜色是五彩的,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他的俄国根与犹太背景。

夏加尔认为绘画首先是在平面上布设各种表现:野兽、鸟、人,讲究画面结构的视觉效果,其他附加结构的考虑都是次要的。他反对什么“幻想”、“象征”这类的话。他说:“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真实,可能还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他还说:“把一切不合逻辑的事称为幻想、神话和怪诞,实际是承认自己不理解自然。”夏加尔强调自己跟毕加索不一样,他说:“毕加索用肚皮作画,我用心画画。”他两次大战之间的大部分心力用在为几部古典名作果戈里《死魂灵》(107幅)、拉封丹《寓言》(100幅)和《圣经》(108幅)做插图的蚀刻铜版画上。

1964年,安德烈·马尔罗担任戴高乐政府的文化部长,他请夏加尔画巴黎歌剧院的天顶画。夏加尔画上风姿轻盈飘逸的神与人,浮沉在半空中,既有童话的纯真,又有天堂的神秘,竟与十九世纪加尼埃专为歌剧院设计的所谓“拿破仑三世”风格非常和谐。歌剧院这幅天顶画与八十年代贝聿铭为卢浮宫大院子里增添的玻璃金字塔,被称为巴黎建筑中现代艺术与古典风格完美结合的双璧。

夏加尔的画上了天顶,这对他已不是第一次,但是上一次没有那么幸运。1914年欧战爆发前,夏加尔已离开巴黎回家乡度假。战争开始,他只能滞留在维切布斯克,直至1923年才又回到巴黎。战时“峰箱”的大部分房客也都离去,有的回国参加战争,有的到其他地方谋生。“蜂箱”公寓的门房走进夏加尔的画室,看到里面的画,画上的颜料有的很厚,显然有防水作用,很高兴地拿了几幅走进自己鸽棚似的小屋,把漏水的屋面拆掉,用夏加尔的画来堵漏洞!

名人名言

·很多人都说我的画是诗的、幻想的、错误的。其实相反地,我的绘画是写实的。

·我不喜欢“幻想”和“象征主义”这类话,在我内心的世界,一切都是现实的、恐怕比我们目睹的世界更加现实。

·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真实,可能还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把一切不合逻辑的事称为幻想、神话和怪诞,实际是承认自己不理解自然。

·毕加索用肚皮作画,我用心画画。

·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

——马克·夏加尔(俄国绘画大师)

拥有纯净的童心——“朴素派”绘画

作者:南京艺术学院倪蓓蓓

1913年,法国作家夏尔·佩吉说,“世界自耶酥基督时代以来的变化还不及过去三十年的变化大。”[3]他所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所有领域产生的巨大变革:它的观念、它的历史感、它的信仰、以及它的艺术。在此背景之下,绘画也因此由单一发展而转向多元化发展,艺术家开始找寻“新的绘画语言”,于是涌现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具有“童趣”特点的朴素派。

1、“朴素派”的诞生

W·伍德(WihelmUhde),德国诗人、艺术评论家、绘画收藏家。W.伍德网罗了一批“非专业画家”,包括小公务员亨利·卢梭(HenriRousseau,1844-1910)、邮局职员L·维万(LovisVivin)、清洁女工L·塞拉菲娜(SeraphineLouis)、马戏团大力士C·邦布瓦(CamillePoombis)和园丁A·包切特(AndreBauchant)等。这些男男女女在周末或是空闲时光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生活经历,画面朴素而幽默。

1928年,W·伍德在巴黎举办了一个名叫《拥有纯净的心的画家》的画展,随后又进行了世界巡回展。随着世界巡回展览的成功,这种风格被逐渐认可,被冠予“Naiveart”,即“朴素派”或“稚拙派”,并列于现代艺术的各类流派之中。

“朴素派”是对自学者艺术作品的综合称呼,主要是指绘画作品中带有简单的、未经修饰和充满想象的特点。绘画内容表达的是作者个人的愿望和想象,表现的往往是内心向往的纯净世界。

在中文字典里,很难用一个贴切的词汇来解说“Naiveart”。有人称其为“朴素派”或“稚拙派”,也有人将其翻译成“原始派”,还有的干脆称之为“业余画家”或“非职业画家”。

“朴素派”艺术家们几乎都没受到过学院的正规教育。最初许多人努力让自己的技法接近所谓的“正确”方法,他们画的很仔细,喜欢用小笔从局部开始做画,常常色彩未经调和,用笔也不够流畅,这一点上是有悖于传统的学院教育的。但是逐渐地这些方式经过不断的演变进化,最后成了“原始派”艺术家的特征。当然,最重要的特点还是来自于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境界:这些作品充满纯净、自然和单纯的趣味,仿佛用孩童的目光深入观者内心。

图1是一幅充满童真趣味的“朴素派”作品(作者不详)。从这幅作品中可以发现画家在画面内物体及人物位置的安排上以及比例上做了很大的文章。他把画面中间的女孩子缩小,相比较而言,一切房屋内的物体都被衬托的很大:“过大的桌子,怎么也够不找中间的饼干罐;过高的椅子,要父母抱着才能坐上去;太重的门,自己怎么也推不动,……”也许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认为自己的房间很大吧!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的渴望。在这种想象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儿童有别于成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童心未泯”不仅是说艺术家拥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简单和无邪,对艺术家而言,其涵盖的意思可能十分广泛,儿童有别于成年人的心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成年之后,多数人逐渐淡忘了儿童时对世界的想象,成年人认识世界更加全面客观,也更加理性。在“朴素派”画家的内心世界中却大部分的保留了对童年的记忆,且将其放大,并夸张地进行表现,使童趣。在成年人眼中的幼稚童年,每一处细微的成长细节,气味、颜色等,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然而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经过儿童成长阶段,这类作品可以或多或少的打开成年人的“记忆门”,这也许就是“稚拙”作品可以打动成年观者并且取得共鸣的地方。

2、“批素派”的代表人物——亨利·卢梭

“朴素派”画家中最为重要的成员是亨利·卢梭。从1886年起,他每年都能与官方沙龙拒之门外的“专业”现代艺术家一起在沙龙内展出。1901年,卢梭的最后一幅作品——巨大的题名为《梦》的油画在独立沙龙展出。一位美术评论家写信给问他为什么把发亮的红沙发放在丛林中间。对于此事,卢梭向他的朋友——安德烈·沙尔蒙(法国作家AndreMalraux,1901-1976)作了解释:“你发现一张沙发出现在原始森林时不必吃惊。除了丰富的红色以外,它什么意义也没有。你知道,沙发在房间里,其余的都是耶德维亚(指画中沙发上的女人)的梦想。”[4]

卢梭在自传中写过这样的词句:“梦的单纯的力量,支配着他的景物”,这一解释已经足够了,因为儿童不会对我们说他梦想的创造力和勇气。

在今天看来,卢梭所做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他所处年代的一个“偏才”那么简单了,他的绘画作品与德国表现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巴黎野兽派和立体派都产生关系。雷奈·休伊(ReneHuyghe)说:“对于立体主义者们,卢梭不仅提供矫正的方法,他们头脑中本能地洞察到,他像原始画家和黑人艺术一样无可非议。卢梭是二十世纪绘画的一种创新。”

卢梭的画经过多方面的深化发展,不仅显示出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也涉及到另一种暂时性的艺术形式——“行动绘画”。我们在看《踢足球者》的时候会发现画面中的四个穿条纹衫留小胡须的男子是处在连续状态下的同一个人,——卢梭把这些状态分解成独立的部分。他的各种“特别”的观察表达方法常常打破传统并且与现代艺术种类暗合。用他在毕加索面前自夸的话来说,“我用的是现代方式,而你用的是埃及方式。”[5]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整套“魔幻现实主义”学说逐渐形成,它求助于卢梭的艺术实践。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敏锐地感觉到卢梭指出了一条“新的现实主义”道路。卢梭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直接进入绘画的记忆或梦幻中的形象,它的目的并不在于损害纯粹视觉世界的秩序,而是使它完美。这种观察方式类似于儿童的绘画感觉。

3、“朴素派”绘画的主要特征

“朴素派”绘画中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来自画面之外的情感特征。艺术家以儿童的内心世界为出发点观察,儿童年龄小,天真单纯,对世界充满新鲜感,怀着这样的精神绘画,作品也可以突显出脱离成人喧嚣复杂环境的特征。此外,这类绘画作品中有的也显现出艺术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深刻记忆。

“朴素派”绘画借鉴了儿童绘画与原始绘画,所以在面貌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在本质上和这两类绘画却有着显著差别。儿童绘画和原始绘画并不是简单的着葫芦画瓢,而是根据人天生的简化倾向,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变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例如说,儿童在画俯视的人物时,所见应是头顶的部分,然而很多儿童在作画时会画出平视时才能看见的五官。这是儿童在绘画时心理上对对象进行视觉上的纠正,往往把不对称的事物画成对称的,或是本来立体的画成平板的。

“朴素派”的绘画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着稚拙、原始、天真的特点和极为细腻的情感。

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的从儿童绘画或原始绘画中汲取了灵感,却是完全凌驾于纯熟技巧之上的“ 童趣 ”。艺术家巧妙地把儿童观察事物 、简化事物的独特视角借鉴到画面中 ,使画面有了“ 稚拙 ”、“简约”、“抽象”等特点。

艺术家天性与童年经历的结合,从而产生了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家采用成年人所掌握的技巧,反映对生活带给人们最初的最原始的强烈刺激,而将事物的相关特征翻译成第二位的语言。

“朴素派”的出现,伴随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丰富了现代绘画的种类。现代绘画中显现出童趣现象都是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这个时期,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绘画的理性产生了怀疑和反叛,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艺术不再仅仅以“再现”为唯一取向了。

现代绘画中显现出童趣现象,一个占压倒优势并且渗透到意识领域的观念就是:只有回复到一个更自然的状态,才能避开现代文明的荒芜。

论现代绘画的童趣现象

18世纪,库克船长(JamesCook,1728-1779)从太平洋带回的构树批布、斗士棍棒、独木船木雕时,那些稚拙但是充满生命力的用品就曾经掀起了欧洲文艺界不小的波澜。

到了19世纪,在拉斯金发表的印象主义关于色彩的申明时,更能从中找到这样的词句:“绘画的全部技术效果依靠我们恢复不妨称为眼睛的纯真的东西:也就是说,恢复的是对那些平面色迹的儿童般的知觉,这种知觉仅限于色迹本身,不要意识到它们的寓意所在——就像一个突然被赋予视力的忙人看见它们一样。……我们在童年时期就是无意识地经受了这样的实验过程。由于我们已经得出一些结论,涉及到某些色彩的含义,我们就总是以为自己实际看见了其实仅是我们所知的东西。”[17]

西方绘画跟随着文明的进程悄然改变。高更从巴黎逃往塔希提岛,他提出: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句话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声,呐喊出机械时代人类关注自身、回归本性的愿望,自这时起,西方人的审美取向面临重新洗牌。

1、新的冲击——毕加索

巴布罗·毕加索(P·R·Picasso,1881-1973)生于1881年。他的一生经历过欧洲科技最突飞猛进的时代,敏锐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使他最早一批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

毕加索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不但投身于艺术革新之中,并且在后人看来,与他同一时代的乔治·布洛克(GeorgesBraque,1882-1963)、费南·莱热(FernandLeger,1881-1955)等人引发的立体派绘画是现代绘画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新的方式。

1905年,毕加索的蓝色和玫瑰色时期的作品虽然拥有小批观众,但是名气还很小,而那时候的布洛克也是无名小卒。不过他们前后想到了“借用”,他们当时“借”的就是原始的非洲艺术、儿童艺术,甚至东方艺术,这种“借鉴”完全是对形式的关注。其实毕加索对非洲面具的用途根本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原始艺术形式的活力和直接粗重的气息带给绘画感官上的强烈刺激。

到了晚年,他越发重视对儿童绘画的研究和运用,他的作品也越发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毕加索擅长古为今用,敏锐地发掘了“原始形式”在如今的“现代感”,这种充满洞察力的巧妙之举不失为杰出艺术家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2、故乡的土壤——米罗与夏加尔

“我喜换历史上离我们最久远的画派——原始艺术家们。我对他们的兴趣比对文艺复兴画家更大。”

——裘恩·米罗[6]

米罗(JoanMiro,1893-1983)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居巴黎,受到毕加索的影响而对卢梭天真、朴素的幻想艺术世界着迷。

1921年--1922年,米罗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农场》,这件作品被称为“米罗全部艺术的钥匙”。米罗虽然事业在巴黎,但是深信自己创作的根在西班牙,他每年夏天都回到度过童年的地方——蒙特罗伊格。这幅画便是以他出生地点蒙特罗伊格农场为题材,细致并且充满感情地描绘出一个喧闹但是和平的乡村生活场景,米罗将现实中的农场一丝不苟的描绘出来:“阳光明媚的农场里,一棵桉树枝叶繁茂,白色的房子旁边一位妇女在洗衣,一只小狗在狂吠,梯子上和梯子旁都有昂首站立的大公鸡。”这幅作品中繁多的生命(蜥蜴、蜗牛、山羊、吠叫的狗、马、兔子、鸽子)预示了米罗后期作品中那种层出不穷,到处都是动物的形象。

《农场》中精细的刻画方法和鲜明的色彩富有典型的“原始派”特征,除了受到卢梭的影响之外,也与画家童年的居住地西班牙丰富的民间风情有必然联系,更是来源于米罗自身的艺术特质。

米罗的这种艺术特质在日后愈发显现。1924-1927年,他的作品创新达到了狂热的程度。1924-1925年间创作的《小丑的狂欢节》中,他描绘出嗡嗡作响的狂欢场景。虽然米罗被超现实主义归纳在其中,但是这幅作品不可能完全是梦幻的产品,因为它们来源于大自然具体、实在和游戏的感觉,取自他在乡下童年的体验。

“我不只在技巧中寻找艺术的意义”—夏加尔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著有《童心说》,讲人因知道的太多而失去童心,失去童心的人就成为“假人”,假人只能言“假事”。当然假人也只能画“假画”、写“假字”,所谓“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

夏加尔(MarcChagall,1887-1985)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画家。1887年夏加尔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小镇,他对故乡俄罗斯有着深深的眷念,这与米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910年,夏加尔到法国巴黎学画,之后在故乡和巴黎之间往返多次,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他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然而他的故乡和对故乡的记忆,始终是他创作的力量,是他保持梦幻和想象力的源泉。在《我的生活——夏加尔自传》中,他这样描述故乡:“燃烧的色彩,在天空中飞舞。天空是带有灰色的深蓝色。寂寞的树林蹲着身子……,有透明皮肤的一只猪,放心地站在泥里看着我”[7]。

《我的小村庄》(meindorf)是夏加尔在1923-1924年创作的。画面充满了梦幻的景象,同时流露出忧郁的乡愁。

浅析画面的颜色,天空、主体的房子和左面的一棵树占用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画家用灰、蓝、黑三种色彩来描绘,牵引着读者以一种惆怅的情绪中进入到画家记忆的河流中。画面左面出现的红、黄颜色又同时赋予作品温暖。从造型上来说,画家并没有完全按照科学的透视法则。虽然近处的房子略大,远处的略矮小,但是无论是房子、草坪、栅栏、道路或人都是很统一的被加以主观的变形处理。画面的线条明快简单,笔触分明,天空朵朵云彩勾成圆形,仿佛大朵的棉花糖。似乎带领观众进入童话书中所描述的“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3、游戏的形式——康定斯基与克利

“就象孩子们在游戏时摹仿我们一样,画家在摹仿着出生地和创造着世界的那种力量”

——保罗·克利[8]

一个慕尼黑流放者、俄罗斯流放者、多国血统、甚至有作者言之凿凿说他是蒙古公主的后裔,康定斯基画面之后的背景繁复多样,综合了俄国和全欧洲的各种思想,而这种多样化的背景又助他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后人尊称他为“抽象绘画之父”。

克利(PaulKlee,1879-1940)与康定斯基有着同样在包豪斯(Bauhaus)[9]的教学经历,这两位伟大的抽象主义画家在艺术上相互影响。1920年秋,克利的艺术已经蜚声画坛,他的画浪漫、神奇,充满了想象力。克利作画总是像儿童那样涂来涂去,听任画笔随意挥动。有人说他的画是“牵着线条去散步”,他就是这样利用儿童似的烂漫情感把天真与成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增添绘画的奇异感觉。

克利的作品《咬钩了》,水下的几条鱼都是用线条画成的,其中咬钩的小鱼简直像小鸟一样,向鱼钩俯冲下来。这幅作品的名称好象可以在某些儿童绘画橱窗中见到,而其制作方法也很类似于儿童的绘画实验。他将一张纸涂上黑色油彩,把涂有油彩的一面朝下,像复写纸一般放在素描稿的下面,再用锥形硬物描画素描稿,勾出油彩线来。素描上本来没有的东西,也会在无意中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幅画无论从绘画方法、画面效果、绘画趣味,甚至是造型上都似乎能在儿童画中见到。[10]不过,这是一位已经四十一岁的中年男子画的。

回忆童年时期,会使人想起对那些朦胧的关于妖精和鬼怪的梦幻猜想。克利小时候也对这些“精灵”着迷,并且在成年后保持住了那样一颗童心。《菜地里的精灵》就是其中一幅表达他梦幻想象的作品——横躺在菜地里的身体呈蓝绿色的“精灵”,蓝色的眼睛,‘心’形的红嘴,‘星’符号的肚脐眼,正在懒洋洋地轻轻地叹着气。

克利曾说过:“人们在学习,在通过寻找本源去认识某种事物,去研究可见物的史前形象。然而这还不是高水平的艺术,因为神秘是在高水平之上才开始的。”[11]

克利进而认为:“直觉是决不可能被替代的。”在进行极其深入的简化同时,克利有幸把他进行创作的一切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在他的某些油画作品中,这位作过二十多年教育家的人必然表现出其规范来,但是很快,就主要由灵感来展开他的诗情画。“通过回忆而变成抽象”,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最近二十年中,没有任何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如此神秘的相适、销魂和带有如此稀有的激情。”

他的主要传记撰写人威尔奈·哈弗特芒先生如此评价克利:“他是个有新感受的原始人。“[12]

4、童趣——艺术家关注的热点

从卢梭到毕加索,他们分别来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现代绘画新兴的众多流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然而在作品中显现出对童趣关注,或者借用童趣的表现手法的其他各流派艺术家不胜枚举(卡雷尔·阿佩尔、维夫瑞多·拉姆、阿席尔·高尔基、保罗·高更等)。

实际上对儿童趣味的关注也是团体性的,除了有立体派形式上的“借用”,超现实主义者也意识到儿童艺术可能是他们艺术的来源之一,他们很重视成人对于儿童的模仿,认为儿童艺术是不受审查的多形态的自我最慷慨发泄的一种艺术。[13]

布勒东(AndréBreton,1896-1966)这样写道:“一头扎进超现实注意之中的大脑能够带着热烈的兴奋感,重新体验孩提时代最美好的光阴。童年最接近人的真实生活——在童年,一切都像巧合般促成那种有效而无风险的自制。”[14]

法国的让·杜布菲(JeanDubuffet,1901-1986)对于超现实主义在儿童艺术中寻找灵感的欲望做出了回应,1954年,他用一种幽默甚至讽刺的腔调创作了《母牛、草、树叶系列》。他对本质的、原生态的东西尤感兴趣,并形成了一批巨大的Rawart(生艺术)[15]。这些画中的颜料用的很厚,仿佛用泥刀划过和涂抹过,轮廓潦草。这些如闹剧般的形象有时荒唐,有时邪恶。而驱使他的依然是“一种摆脱所有束缚表现的条条框框,欲求完全自由的献身精神”,要“摈弃以前的所有知识。……每有新作,就要重新创造他的艺术和他的方式。”[16]

大量的具有童趣特征的绘画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着稚拙、原始、天真的特点和极为细腻的情感。

童趣绘画作品虽然或多或少的从儿童绘画或原始绘画中汲取了灵感,却是完全凌驾于纯熟技巧之上的“童趣”。艺术家巧妙地把儿童观察事物、简化事物的独特视角借鉴到画面中,使画面有了“稚拙”、“简约”、“抽象”等特童趣绘画中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来自画面之外的情感特征。

在形式感上,童趣绘画具有一定的平面化的特征。从色彩上说,这类作品往往色彩鲜亮,从而极赋生命力。从造型上说,造型概括、简化甚至抽象。用笔等表达手法虽然不同,不过大约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极为豪放洒脱的充满表现主义特征的方式;一种是不漏过每处细节,仔细刻画,这种表现方法有时与从局部入手的技法不无关联。

但是,无论是夏加尔或是克利,即使内心世界多么的纯真,毕竟也都不是未开窍的儿童,他们显然已经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在他们绘画作品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拙稚、天真等特点,显然是凌驾于纯熟的技巧之上的“有意而为之”。

“如果在我的作品中有时产生一种原始性的印象,这个原始性是来自我的严格控制,紧缩到少数的阶层。它只是节约,是最后的职业上的认识,所以是真正原始性的反面。参竟是有过艺术上最启始的,人们首先必须到民族博物馆里去寻找或到小孩的卧室里去。……在这里孩子气和疯痴痴并不是一句诟骂的词句,用来指这里所以为的事,这里的一切须用严肃来对待,如果我们今天要从事改革的话。”[19]克利的这段表白同样代表着与他同时代有类似风格取向的艺术家的观点。

[17]选自[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设计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4次,第216页

[6]选自林小平译《世界美术》,1980年第2期,第62页

[7]选自[法]夏加尔著,陈训明编译:《我的生活——夏加尔自传》,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8]选自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124页

[9]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建立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

学校,其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而以“包豪斯”风格闻名于世。

[10]选自鲍诗度著:《西方现代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221-226页

[11]选自鲍诗度著:《西方现代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225页

[12]同上,第226页

[13]选自[澳]罗伯特休斯著,欧阳译:《新的冲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71页

[14]同上

[15]Rawart:生艺术,是指相对于“熟”的“生”,如生肉

[16]选自[澳]罗伯特休斯著,[澳]欧阳昱译:《新的冲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15页

资料  马克·夏加尔(俄文名字 Марк шагал)(1887-1985)生于俄国,早年的犹太人习俗是他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

他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由于他的国家要求某有一种类型的艺术,他被迫远走他乡,在美国和法国之间来回。夏加尔是个高产画家,作品范围包括绘画,镶嵌画,舞台设计,织锦画等,许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剧院及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都有他的作品。

编辑本段地位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 年-1985年。白俄罗斯裔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他的作品依靠内在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

夏加尔几乎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的形象中汲取素材。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从俄国乡下犹太居民到巴黎的画家。他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家庭背景

  马克·夏加尔生于俄国西部的小城捷布克斯。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拉比。因此,夏加尔16岁以前一直在犹太经学院中学习犹太经典。但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特殊的兴趣,并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当他母亲注意到这一点后,就果断地让他去学画。在学了几个月后,他发现他的老师不如他画得好,就离开家乡到圣彼得堡去学习。后又去巴黎等地观察,与同行交流,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的画主要是表现俄国犹太人的生活,他本人也一直与犹太文化和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说:“如果我不是一个犹太人的话,那么我就决不会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成为一个和今天的我完全不同的人……我在生活中的唯一要求不是努力接近伦勃朗、戈莱丁、丁托利克以及其他的世界艺术大师,而是努力接近我父辈和祖辈的精神”。

画风

  马克·夏加尔在法国艺术的影响下,新的巴克斯特画室声誉鹊起。它具有现代艺术的光辉,并和法国保持着接触。夏加尔进入这家画室,受到深刻的震动。1914年,他决定应纽约现代艺术馆的邀请去美国。他痛苦地关注着在欧洲发生的事件,在因自己种族的痛苦和自由受到威胁而发生的呐喊声中,他的画风大变。1944年9月,其妻帕拉·夏加尔去世。于是,对过去的和更遥远的时期的强烈回忆贯穿了他的作品,使画家如同画中的一个人物,并以异乎寻常的熟巧超越了生活。他完成了从1937年就开始创作的名为《在她周围》的大型作品。它成为以回忆帕拉为中心的全部他所喜爱的题材的综合体。1945年,夏加尔创作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火鸟》的背景、幕布和服装。

  1947年,他回到法国定居,从1949年起,他住在旺斯,拿出过去的草稿,开始创作一系列新的油画,让巴黎的景色充满神奇的回忆。夏加尔对于当代艺术的贡献显得愈来愈重要。

去世

  1941年,研究超现实主义创始人的安德烈·布雷东指出:从1911年起,他的艺术便推翻了形貌成分和规律的障碍。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

编辑本段大事记

  马克·夏加尔

  1887年7月7日,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罗斯西部一个犹太人大家庭。

  1910年来到巴黎发展。曾在独立沙龙展出作品,

  1914年在柏林举办个人展。他回家乡探亲访友时,恰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然后是布尔什维克革命。

  1923年返回巴黎。在巴黎开始从事版画创作,为许多纪念版图书制作了数百幅蚀刻画。

  1941年他离开巴黎前往纽约,为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设计舞台背景和服装。

  1948年再度定居法国之后,他为耶路撒冷、巴黎和美国的一些公共建筑制作了不少彩画玻璃窗和壁画。

  1949年起,他住在旺斯,拿出过去的草稿,开始创作一系列新的油画

  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

编辑本段职业生涯家庭

  1887年7月7日,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距离波兰国境不远的维捷布斯克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大家庭。除他而外,家里还有8个孩子。他家正如维捷布斯克约2万名犹太人中的大多数一样,非常寒酸,只是未达到一贫如洗而已。父亲在一个鲱鱼仓库工作,母亲开小商店,卖鱼、面粉、糖和调味品。从这个家庭,夏加尔获得了他一生也取用不尽的宝贵财富,那就是以大量的俄国和犹太民间故事为背景的文化传统。从小浸润其间的夏加尔因而拥有了与众不同、童话般的幻想感觉,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无处不显露出它们的存在。

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夏加尔先上犹太宗教小学,后入用俄语教学的地方公立学校。他在学校学得绘图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在当地的写实派画家J·佩恩的工作室学习绘画。1907年,夏加尔去圣彼得堡,断断续续学习了3年,最后投入L.巴克斯特门下,当时巴克斯特正在开始作为舞台设计师的光辉历程。

  夏加尔在其成熟早期的代表作品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人》(1908),其中有一名屋顶小提琴手;《我的戴黑手套的未婚妻》(1909),在这里,一幅肖像变成了试验黑白对照的大好机会。

赞助生活费

  1910年,夏加尔由圣彼得堡的一位赞助人提供生活费,前往巴黎。在蒙帕尔纳斯的一套房间里住了一年半之后,他迁移到镇边专供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们居住的被称为“蜂箱”的破烂不堪的住宅区的一个工作室。在这里,他结识了先锋派诗人B·桑德拉尔、M.雅科布和C.阿波里耐,以及一些将来必定成名的青年画家——表现主义派C.苏蒂恩,抽象彩色派R.德洛内,立体主义者A.格莱茨、J.梅桑热、F.莱热和A.洛特。在这样一伙人中,几乎每一种绘画的大胆尝试都受到鼓励,夏加尔在激发推动下迅速展开他在俄国已经略见端倪的富有诗意而似乎不合情理的独特风格。同时,由于他在巴黎各博物馆和商业画廊所见到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绘画的影响,他放弃了在家乡时经常使用的阴沉的色调。

黄金时期

  一般认为,在法国首都第一次逗留的4年是夏加尔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七个手指的我》(1912)、《我和我的村庄》(1911)、《向阿波里耐致敬》(1911—1912)、《髑髅地》(1912)、《拉小提琴的人》(1912)和《从窗口见到的巴黎》(1913)。在这些画里,夏加尔已经基本上确立了他此后60年的画风。他所用的颜色虽然偶尔很浅,但已开始具有错综复杂和交相辉映的最终特性。形象往往稀奇古怪,常上下倒置,任意放在画布的某个地方,产生的效果有时类似**蒙太奇,并显然故意使其能暗示出幻梦的内容。一般气氛可以含有一个意第绪语笑话、一段俄国神话故事或一场滑稽歌舞剧的表演。主要人物常常是风流英俊、一头卷发、面孔颇像东方人的青年画家自己。对儿童时代和对维捷布斯克的回忆已经是构思的主要源泉之一。

第一次个展

  在巴黎每年的独立沙龙和秋季沙龙展出作品之后,1914年夏加尔在柏林现代派出版

物《突击》的画廊里举行了他的第一次个展,给德国表现主义集团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去看了展览就返回维捷布斯克,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他以比较写实的风格画当地景色和一系列老年人的习作,这些习作的例子有《在祈祷的犹太人》,或名《维捷布斯克的拉比》(1914),以及《穿绿衣服的犹太人》(1914)。1915年,夏加尔与维捷布斯克富商的女儿贝拉·罗森菲尔德结婚。婚后,贝拉在许多幅画中出现,其中有一幅题名《生日》(1915—1923)的画,描绘情人私奔;另一幅《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1917),神工鬼斧,活灵活现。

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夏加尔起初热烈拥护革命,出任维捷布斯克地区艺术人民委员,着手在当地创办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的宏大计划。但是,在两年半的紧张活动中见到美学上和政治上的争吵日益加剧之后,他放弃了工作而移居莫斯科。在那里,他一度把注意力转向剧场,为犹太作家S.阿莱切姆的剧本制作舞台布景和服装,为莫斯科小剧院作壁画。1922年夏加尔永别了俄罗斯,首先前往柏林,在那里发现他1914年留下的大批绘画已经失踪。1923年再次定居巴黎,这回是带着妻子和—个女儿。

学习雕版技法

  夏加尔在柏林时曾学习雕版技法。通过友人桑德拉尔介绍,他结识了巴黎经营艺术品的商人A.沃拉尔,后者立即委托他为N.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的豪华版蚀刻一套插图,从而使他有长期从事版画的经历。在此后3年间,他为果戈理的名著制作了107块整页大的图版。这时,沃拉尔又心生一计,要仿照18世纪的印本刊行拉封丹的《寓言》,加彩色插图。夏加尔制出100幅用于复印的广告色画,但很快就了解到他所用的颜色过于复杂,付印的工艺过程无能为力,于是他改作黑白蚀刻,全部图版于1931年告成。当时沃拉尔又产生另外—个主意:为《圣经》蚀刻—套插图。1939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沃拉尔去世,工作计划停止进行,这时夏加尔已完成66块图版。到战后,总共达到105块。巴黎出版商E.泰里亚德拾起沃拉尔的许多遗业,1948年出版《死魂灵》,每章章首加一蚀刻版画,增11幅,总共118幅;1952年出版拉封丹的《寓言》,加封面蚀刻版画2幅,总共102幅;1956年出版《圣经》。除了这些大大推迟完成的业绩外,夏加尔还制作了一些较小的蚀刻版画集,许多单个的图版,以及数量可观的彩色石版画和单版画。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所生产的大幅油画数量减少,据许多批评家的意见,质量也降低了。但是不论如何,它们显然更富有诗意,而且越来越受一般群众的欢迎。例子是《新娘新郎和埃菲尔铁塔》(1928)和《马戏表演》(1931)。但是,随着希特勒的上台以及一场新的世界冲突的威胁增大,这位画家开始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在气势磅礴的《白色的耶稣受难像》(1938)中反映出来。

蚀刻版画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夏加尔一直漫游天下,1924年在不列塔尼,1926年在法国南方,1931年在巴勒斯坦(准备作《圣经》蚀刻版画),1932——1937年在荷兰、西班牙、波兰和意大利工作。1931年出版过去用俄语写成的《我的生平》的法译本。1933年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大厅举行大规模的回顾展,1939年获得卡内基奖金,确立了他作为已有定评的现代巨匠的声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夏加尔移居到法国的卢瓦尔地区。此后,当纳粹对整个欧洲的犹太人的迫害越来越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一再向南移动。最终,在1941年7月,他带领全家去美国避难。在

随后的几年中,夏加尔大都在纽约市或其附近度过。夏加尔在绘画中一度继续发挥他在法国已经用过的主题,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是《**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1943)和《羽毛和花朵》(1943)。但是,他的妻子贝拉在1944年去世了,夏加尔对她的回忆往往以维捷布斯克为背景,变成反复采用的绘画主题。在《在她身边》(1945)中,她的形象是一个哭泣的妻子和梦幻的新娘,而在《洞房花烛》(1945)和《夜曲》(1947)中,她又是新娘了。1945年纽约市演出I.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夏加尔为之设计了背景幕和服装。美国的艺术批评家和收藏家们对他的作品不是始终抱有好感,1946年在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几个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举行的一次大规模回顾展给予他们纠正自己看法的机会。

再次定居法国

  1948年,夏加尔再次定居法国,起初在巴黎郊区,最后在法国里维埃拉地中海滨的旺斯和圣保罗附近。1952年,夏加尔与瓦娃·布罗德斯基结婚,并且以65岁的高龄开始了一个几乎可以称为新的艺术生涯。不过,他的作品中继续出现司空见惯的、富有诗意的、来自记忆的主题。1953——1956年间,夏加尔一方面不忘记自己的老家维捷布斯克,同时在热爱巴黎的激情下创作出一系列绘画作品。1958年巴黎歌剧院上演M.拉威尔的芭蕾舞剧《达菲尼与克罗埃》时,由他设计了布景和服装。1958年以后,他设计了不少彩色玻璃窗画,首先是为梅斯大教堂(1958——1960)和耶路撒冷哈达萨—希伯来大学医

学中心会堂(1960——1961)。1964年他为纽约州富尔顿的一座教堂完成了窗画,又为巴黎歌剧院完成了新的天顶画。两年后,为纽约林肯中心的大都会歌剧院新馆完成两个大型壁画《音乐的源泉》和《音乐的胜利》。1967年大都会歌剧院上演莫扎特的《魔笛》时,由他制作布景和服装。1973年,马克·夏加尔圣经启示博物馆在法国尼斯举行奉献典礼。1977年法国对他表示尊敬,在巴黎罗浮宫举行一次回顾展。同年,夏加尔的《美国之窗》在芝加哥美术馆揭幕。

  包括巨大的花束、悲哀的小丑、私奔的情人、奇异的动物、圣经的先知和屋顶小提琴演奏者等在内的一大套形象使得夏加尔成为20世纪巴黎一派卓越革新家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用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画笔表现了这种有如梦幻的主题。他的作品反映出他很熟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甚至抽象等等1914年以前的各种流派,但是依然不变独特的画风。批评家们有时对这位艺术家的大量产品发点牢骚,说它们常带感伤情绪,质量好坏不等,主题重复过多,但是大家一致同意:他在最佳作品中达到了现代艺术界很少有人能望其肩项的视觉隐喻的水平。

  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留给世人的是他那充满浓浓的乡愁情结的绘画作品:“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这就是夏加尔。

编辑本段个人评价汲取素材

  马克·夏加尔,俄国出生的艺术家。夏加尔几乎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的形象中汲取素材。

  夏加尔以其梦幻式、奇特的意象且色彩亮丽的帆布油画闻名。其作品中有两幅为纽约市都市歌剧院设计(1966年)的大型油画。弗兰兹·迈耶尔认为,1937—39年画中的“新自然

感觉”是夏加尔在那一时期个人事务的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结果。夏加尔的作品遵循一种永恒的可以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主题,而且这主题能使人联想到生活本身的持续性。夏加尔回到俄罗斯以后,因为没有以前的作品用来对照以激发灵感和一较高低,只好再次改弦易辙,专攻肖像画及生活情景画。夏加尔对贝娜的爱情始终是他绘画作品中不断表现的灵感。在法国,夏加尔重新开始早在1931年就已着手进行的为《圣经》绘制插图的工作,这次是一种崭新的、比较自由的风格。

风格特点

  他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由于他的国家要求某有一种类型的艺术,他被迫远走他乡,在美国和法国之间来回。夏加尔是个高产画家,作品范围包括绘画,镶嵌画,舞台设计,织锦画等,许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剧院及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都有他的作品。夏加尔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从俄国乡下犹太居民到巴黎的画家。他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编辑本段个人轶事

  蒙巴那斯的“蜂箱”里住的大多数是东欧国家来的青年艺术家,当他们三五成群喧闹着经过天井时,总把小石子扔到夏加尔房间的窗前,约他一起出去玩。但是夏加尔很少参加,他生活虔诚严肃,经常独自工作到深夜。

  夏加尔生于维切布斯克,这是一座犹太人占人口百分之四十五的白俄罗斯城市,他1910—1914年住在巴黎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带着流放者的心情。他大半生离开俄罗斯,但是俄罗斯没有离开过他。虽然他说到了法国是他第二次出生地。在俄罗斯颜色是黑白灰,在巴黎颜色是五彩的,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他的俄国根与犹太背景。

  夏加尔认为绘画首先是在平面上布设各种表现:野兽、鸟、人,讲究画面结构的视觉效果,其他附加结构的考虑都是次要的。他反对什么“幻想”、“象征”这类的话。他说:“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真实,可能还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他还说:“把一切不合逻辑的事称为幻想、神话和怪诞,实际是承认自己不理解自然。”夏加尔强调自己跟毕加索不一样,他说:“毕加索用肚皮作画,我用心画画。”他两次大战之间的大部分心力用在为几部古典名作果戈里《死魂灵》(107幅)、拉封丹《寓言》(100幅)和《圣经》(108幅)做插图的蚀刻铜版画上。

  1964年,安德烈·马尔罗担任戴高乐政府的文化部长,他请夏加尔画巴黎歌剧院的天顶画。夏加尔画上风姿轻盈飘逸的神与人,浮沉在半空中,既有童话的纯真,又有天堂的神秘,竟与十九世纪加尼埃专为歌剧院设计的所谓“拿破仑三世”风格非常和谐。歌剧院这幅天顶画与八十年代贝聿铭为卢浮宫大院子里增添的玻璃金字塔,被称为巴黎建筑中现代艺术与古典风格完美结合的双璧。

  夏加尔的画上了天顶,这对他已不是第一次,但是上一次没有那么幸运。1914年欧战爆发前,夏加尔已离开巴黎回家乡度假。战争开始,他只能滞留在维切布斯克,直至1923年才又回到巴黎。战时“峰箱”的大部分房客也都离去,有的回国参加战争,有的到其他地方谋生。“蜂箱”公寓的门房走进夏加尔的画室,看到里面的画,画上的颜料有的很厚,显然有防水作用,很高兴地拿了几幅走进自己鸽棚似的小屋,把漏水的屋面拆掉,用夏加尔的画来堵漏洞!

编辑本段名人名言

  马克·夏加尔

  ·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

  ·很多人都说我的画是诗的、幻想的、错误的。其实相反地,我的绘画是写实的。

  ·我不喜欢“幻想”和“象征主义”这类话,在我内心的世界,一切都是现实的、恐怕比我们目睹的世界更加现实。

  ·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真实,可能还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把一切不合逻辑的事称为幻想、神话和怪诞,实际是承认自己不理解自然。

  ·毕加索用肚皮作画,我用心画画。

  -------- 马克·夏加尔

久事美术馆在外滩27号,展出的是“爱和色彩”——夏加尔的美术作品。

夏加尔是个出生俄罗斯的犹太裔法国画家,一生经历坎坷,但是他的画色彩丰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因为这是个非常有名的画展,所以人多,空调还是开得冷。同样是超现实主义,我比较接受夏加尔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用色,鲜艳绚烂,展现出世间的美好。

《红驴与两个蓝色侧脸》,题目有点不能理解,画面上清冷的蓝也就是“夏加尔蓝”,是画家常用的色调,蓝色代表犹豫,有一种浓浓的故乡情结。画面中的男人,笑容安详,一只手臂温柔地环绕着自己。笑脸周围下面是一头红驴,红驴的身上是酒杯和食物,画面四周有房屋、鲜花、公鸡、小鸟、跳舞的小人那个微笑的男人一想起他的故乡,就浮现出一脸温柔,画面上的意象都来源于夏加尔故乡的村庄,因为战乱,夏加尔的人生颠沛流离,但他的一生都在用这些元素来表述自己的思乡之情。

《俄罗斯村庄》是画家在十月革命后,被迫离开家乡画的作品。画面阴沉而灰暗,红色蓝色的房子被皑皑白雪覆盖,天空不见阳光,却有一架飞向天空的马车,画家是在梦境中架着马车回到故乡吗?那个饱受苦难的村庄是如此荒凉与悲哀。

《绿色的侧影》这幅画描绘了马戏团的表演,夏加尔移居巴黎后,喜欢观看马戏,这一时期,马戏成为画家经常创作的题材,但这个看似快乐的马戏世界却受到战火的蹂躏。画上的女演员面色晦暗,强作欢颜,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惧不安。女像右侧还有一张诡异的笑脸,这象征着侵略者的形象吧!为什么画成绿色,我想也是画家期待和平,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紫罗兰公鸡》把“马戏”和“爱”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画面上的小丑和驴的脸都是绿色的,都是画家的精神写照。小丑脸带微笑,手捧鲜花,献给女演员,表达深切的爱意,也有可能表达的是对整个马戏团演员的敬意,因为他们的勤奋刻苦,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使他具备创作的灵感。画面背景是马戏的舞台,人声喧闹。至于公鸡为何悬挂,似是告诉人们,这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境。现实中的小丑只能用自己的滑稽的表演来取悦于人,活得凄凉又悲哀。画面的底色还是著名的“夏加尔蓝”。那种温暖的蓝,梦幻浪漫,带着孩童的纯真,也带着画家的忧郁。

其实另有一说,《紫罗兰公鸡》也是描绘夏加尔和前妻贝拉甜蜜恋爱的场面的,画上恋人的表情多么羞涩与幸福,只属于年轻人的甜蜜和浪漫。

《瓦瓦的画像》画的是夏加尔66岁遇见的第二任妻子。在他的前半生中,前妻贝拉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贝拉的病逝,让夏加尔变得孤独消极,瓦瓦给了他重新振作的力量。画面中的瓦瓦眼中含笑,面容端庄。背景是鲜红色的,代表着瓦瓦的温柔和热情,这幅画的表达方式和画家画前妻贝拉是完全不同的,画里表达的不是感天动地的爱情,更多的是感激。为何如此说,等会儿我会说到描绘贝拉的画。瓦瓦的左上角有一个虔诚的男人在浇灌花朵,右侧是一少年手捧鲜花献给瓦瓦。这两个形象都是画家自己,画家在感谢瓦瓦后半生的陪伴。

《**背景上的恋人》就是一幅追忆前妻贝拉的作品,明**的背景代表内心深处的愉悦与美好。带着礼帽的男人就是夏加尔,他的眼神如梦似幻,能画出这样眼神的人,对妻子的爱是无以言表的,他深情款款地搂着身穿白色婚纱的贝拉,看向面前的两盆鲜花,鲜花寓意着从此携手爱人开挂的人生。他们的下半身虚化了,轻盈地飘浮在半空,早就合为一体了。这就是画家深爱的贝拉的样子啊!花盆里那几颗红盈盈的果实,也隐喻着她们的爱情已开花结果。夏加尔曾在自传中这样描述贝拉:“我只要打开窗户,蓝天和爱、她和花就飞进来。不管她穿黑的或白的,她都萦绕在我的画中。”可想而知,这是多么让人艳羡的一段美满婚姻。

画家画《梦境》的时候,已经93岁了,生命的尽头是什么?就是和失去的贝拉永远拥抱在一起。画面中,失去重心的恋人不再半空中游荡,而是结结实实地相拥在一起,躺在了故乡的土地上。还是梦幻忧郁的夏加尔蓝,大片的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一片。花丛底下,依稀可见故乡的村庄,村里的乡亲,在期盼游子的归来,这是属于画家最期待的永生永世的美好。

再用《月亮花束》论证夏加尔对贝拉的爱,这幅画创作于贝拉去世的第二年。贝拉被描绘成穿婚纱新娘的样子,穿着黑色礼服的夏加尔却颠倒着被画在脚下,神情黯然,手里拿着一把象征犹太人生命之音的小提琴。画面上大片纯白色的海芋,象征着贝拉的天使一般的圣洁,朦胧的月亮遮住了贝拉的脸,象征着爱人已天人永隔。颠倒着的形象正是画家痛苦扭曲的形象,战争的煎熬和爱人的离去,使他备受摧残和打击。

夏加尔的画作虽然也有抽象剥离的形象,但他的画作始终没有远离爱的主题。还有好几幅和花束花瓶有关的作品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觉得好的画家就是用色彩、线条来表达美、纯真、及一切好的体验。说实在,同样超现实主义,我喜欢夏加尔,不喜欢米罗,他不知在画什么,即便看懂了,黑压压的表象让人有种窒息感。夏加尔不同了,他给人带去明媚和阳光。

展厅里除了夏加尔关于爱、马戏、色彩的主题,还有一部分是拉封丹寓言的版画,虽然颜色黑白,但画作的描绘也是生动形象的。我看见一位少女在父母的陪同下,带着写生板准备临摹画家的版画,也许是时间关系,匆匆画几笔就离开了,也许是父母商量好,买一本画册让孩子细细地画。

夏加尔的画展是我看到现在最喜欢的展览之一,因为他表达的东西实在太阳光了,他让人坚信人间有爱。

文末,夏加尔有幅名画《生日》,我没从画展上看到,就从网上找来,大家欣赏吧!这样甜蜜的爱侣是多么让人心醉神迷…

是现代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 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可以说,他实际上就是这个派别的先导

超现实主义派别曾想推举他作为这个派别的先驱,被他拒绝了所以尽管这个词由他而来,但他并没有成为名义上的派别人物还是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遨游,可以算是个"自由"派别的大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49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