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巴特·叶芝简介

威廉姆·巴特·叶芝简介,第1张

威廉·巴特勒·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叶芝对戏剧也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写过26部剧本。

毫无疑问,现代油画是“抽象”风格,在解释如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现代油画创作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浪漫主义”油画的风格特征。与新古典主义相对的是追求个性解放、注重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反对新古典主义那种僵化、普遍的“绝对美”,从表现客观对象转向揭示人的心灵和自我,

浪漫主义的第二大特征是追求新奇,浪漫主义艺术家认为公认的传统艺术被赋予太多人工的痕迹,从而乐意表现对他们而言陌生而新奇的异国风情,绘画是题材最丰富的载体,浪漫主义艺术家也大多通过绘画展现自我,其中西班牙画家戈雅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者,

通过以上简单的叙述之后,可以发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油画与“抽象立体主义”风格的现代油画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因为抽象的立体主义现代油画也同样是追求个性解放与追求新奇,比如“立体主义”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画作;唯一不同的是“浪漫主义”油画注重形美,“立体主义”的现代油画是不考虑画作的表象了,

所以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现代油画创作,只有在不改变现代油画的画风基础上,添加艺术家细腻而激烈的情感,让画作的形式呈现出梦幻、激烈的虚实之境,浪漫主义手法是具有“诗一般的想象力”,其画作气势恢宏、用色高超,就是色彩光影效果运用的比较强烈、鲜明,

所以真正意义上来讲,立体主义的现代油画是浪漫主义油画的一种升华,毕竟前后两者都在追求个性解放,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有丰富的哲理性,只是现代油画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审美,不在乎物象的形态,转化为抽象的写意了,色彩光影依然强烈、鲜明,仅此而已。

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诏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借里柯和德拉克洛瓦,雕刻方面的代表是吕德、卡尔波等人。

借里柯(Dericault,1791—1824)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受惊的马》、《狮攫马》、《埃普松赛马》都是捕捉动物神情的力作。不过,借里柯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画笔凝聚着时代感情。1812年,他第一幅参加沙龙的作品《骑兵军官在冲锋》便以一位挥刀驰骋的指挥官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荣膺金奖。两年之后,他又展出《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绝好地体现了拿破仑的溃不成军。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义愤填膺的借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一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你长久地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当这幅巨作在英国首次展出时,便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3)见到《梅杜萨之筏》时所受到的感动无疑是其激情一泻千里的催化剂,而《但丁之舟》便是这头浪漫主义狮子的第一声怒吼。冥河里荡漾着不祥之波,炼狱中闪现着熊熊烈火,水中的鬼拚命然而徒劳地扒着船帮,冀望回到阳界。

1824年是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吉洛德和借里柯的相继去世使该年古典与浪漫之争的代表变为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而后者的《希阿岛的屠杀》更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画家取材于举世瞩目的事件,表现希腊民族所遭受的凌辱。土耳其骑兵把希腊妇女拖在马后,婴儿在已被折磨致死的母亲身上爬来爬去地寻找乳头,悲天悯人的艺术激起人们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

德拉克洛瓦的奔放不羁在《萨达纳巴尔之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火红的色调、杂乱的场面。奇怪的章法使格罗都不禁发出感叹:“这真是绘画的屠杀啊!”事实上,亚述王以目睹心爱的女人、犬马被杀为乐,然后与城共焚,这真是一场近似疯狂的描绘,若不如此又何以表现呢?然而,画家的想象力达到顶峰的作品还要数《自由***民》。上界的女神半裸地出现在街垒上,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率领着起义者冲锋陷阵。我们不会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这是因为逼人的氛围,枪林弹雨的场面已经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而当我们意识到这千军万马的效果竞通过五、六个人物便表现出来时,又怎能不对画家的概括和夸张能力感到折服呢?代表着浪漫派色彩成就的《阿尔及利亚女人》是德拉克洛瓦赴东方后所作,绚丽的绸缎、壁毯和闪亮的首饰、珍宝似乎把形溶化在神奇的东方情调之中,达到响亮而和谐,浓艳而自然的境界。

题材的多样本是德拉克洛瓦的显著特点,其肖像画《乔治桑》。《肖邦》、《墓地少年》,动物画《猎狮》、《阿拉伯人与马》都代表着该时代的最高水平。他最后20年的主要精力放在几组大壁画上,它们是波旁宫的国王大厅和图书馆(1833—1847),卢浮宫阿波罗厅(1848—1851),圣苏尔比斯教堂(18491861)的壁画。充满强烈宗教感情的《雅各与天使搏斗》表明这位大师即使在暮年仍具有丝毫不减的创作欲望和热情。

子木

子木,原名李庆伟,1971年出生于山东肥城,画家,心境主义绘画的开拓与创立者,著名书籍设计师,中国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2002年后定居北京。

中文名:子木

别名:李庆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泰安

出生日期:1971年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绘画创作

代表作品:《生命之码》、《定性》、《禅语》

人物简介

子木的水墨画从艺术院校的系统学习,到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及在大自然中生命感悟,再到“心境主义绘画”的成型,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子木的作品主要表现一种生命的秩序和事物之间的关联。子木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生命,有生命就会有灵气,如画山石,似行云流水,又似铁流滚滚;画树木,似人头攒动,又有万般柔情,有一种强烈的灵动感,这是对生命的讴歌。子木对宏大的事物似乎不怎么感兴趣,而对扑捉和表现小生命情有独钟。子木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家或花鸟画家,他正在勇敢地突破传统的艺术界线,不在意是什么画科,只要是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可以去画。子木认为:生命无大小之别,万物生命均平等。欣赏子木的作品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需要用心去品读,用读者的心去碰撞作者的心,便会感受到一种由表及内的触动。

子木的绘画作品多是表现一种生命的和谐与快乐之美,融意象与抽象于一体,反映出作者具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多重心境。子木的绘画作品里有故事、有情趣、有寓言、有哲理、有关爱,启示人们不仅要关爱自己,更要关爱他人,关注世间万物和睦生存的意义。子木的绘画作品正在走向独有的艺术风格,趋以抽象,符号化的艺术语言越来越独特与成熟,人称“符号艺术家”。子木水墨画代表作有《生命之码》、《定性》、《禅语》等。

子木除了主攻水墨画以外,还擅篆刻、书法、插图、油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已有二十余件美术作品被国

内外收藏者收藏;常有美术作品及艺术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展览、出版;有三十余件书籍设计作品获得国内外奖项。

社会评论

1子木的水墨作品里贯穿着现代的设计理念,他的作品多是表现一种生命的和谐、快乐之美,融具象、意象与抽象于一体,反映出他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多重心境。(《美术报》本报记者黄俊娴2010年10月2日)

2子木的作品多是表现一种生命的和谐、快乐之美,融具象、意象与抽像於一体。通过作品期望世界永远没有战争,没有污染,没有仇恨,是一个美丽快乐的家园。(《香港文汇报》本报记者朱薇杭州2010年9月28日电)

3子木的水墨画集意象与抽象于一体,反映出画家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融合的多重心境。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非常具有童趣,将童年时的那种快乐感觉用画笔传递给观众。他画一棵树,有时仅一笔完成,但仍有水墨的浓淡变化和强烈的动感。他把树不仅仅看作一棵树,而是看作“人”,一个有着内心活动的“人”,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联。他画人却多是符号化的,只三两笔而已,表现快乐的人,或者是静坐的人。(《青年时报》首席记者王晟2010年9月29日)

4抽象中带点具象,就把看画者的想像空间给扩大了。很多人信佛,其实人更应该有佛心,看子木的水墨画就能感受到佛心。(高而颐2010年9月28日在杭州)

5子木的水墨画很有意趣,能够让人回忆起很多有趣的经历,看到他的那些作品中的符号就很容易印在脑子里了。(《杭州日报》2010年1O月1日)

6子木在杭州西湖畔正在举行个人水墨画作品展,他的作品情趣横生,能够感受到他在大自然中的感悟。(《行报易聚报》2010年9月30日)

7子木先生的画太神奇了,不用翻译跟我讲,就能懂得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它像个符号(打坐的形象,指水墨画作品《定性》),他的境界很高,我看见他的画就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德国收藏家2009年10月12日德国)

8不可思议,我来回看了好几遍了,就是没弄懂那么多高山和树木是怎样画在一起的,它那么长(指子木的山水画长卷《村庄后面那片林》)。(法国艺术家2009年10月12日德国)

9我喜欢有色彩的水墨画,子木的水墨画色彩很艳丽但又能让人感觉到很安静,但心里又觉得很激动。(中国收藏者2010年12月5日上海)

10子木是位有禅心的画家,我特别喜欢他的《定性》(水墨画),让人感受到闹中取静的境界。(中国收藏者2010年10月7日杭州)

11子木老师的画非常有内涵,艺术境界深邃,第一次亲眼看到原画,如此独特的风格,看了让我很受触动,有时我也有相似的心境。(中国收藏者2011年8月15日北京)

艺术年表

1971年,出生于山东肥城。

1986年,拜师学习美术。

1990年,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群文管理美术专业。

1994年,在山东艺术学校举办个人篆刻展。

1995年,国画作品《泰山魂》获“长城杯”全国青年书画大赛银奖。国画作品《泰山龙潭》获“泰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

2004年,水墨画作品集——《水墨心情》台历刊印。心境书法作品集——《书道》台历刊印。水墨画作品和心境书法作品17幅入选为《佛的100个哲理故事》、《道的100个哲理故事》、《禅的100个哲理故事》、《儒的100个哲理故事》书籍的封面画及内页画,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5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

2006年,水墨画作品39幅刊入《文一诗选》书籍,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出版《子木设计作品选》。

2007年9月,在日本国家美术馆展出美术作品。

2008年,成为中国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

2009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上,于中国主宾国艺术活动中心展举办了“子木水墨画作品展”,并现场表演了书法、绘画艺术,赢得了世界各国许多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央电视台及各国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12月,水墨画作品两幅,入选为《听南怀瑾讲禅》、《听弘一大师讲佛》书籍作封面画,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2010年5月,出版《水墨心境——子木水墨画作品选》。9月-12月,“水墨心境——子木水墨画作品展”在杭州展出,《美术报》、《香港文汇报》、《青年时报》、《杭州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201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代表作品

  你问的是不是 乔舒亚 雷诺兹?

  乔舒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3年),英国18世纪后期最富盛名且颇具影响力的历史肖像画家和艺术评论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创办人。雷诺兹强调绘画创作的理性一面,他的许多观点是英国18世纪美学原理最典型的体现。

  英国学院派的创始者雷诺兹是普利茅斯军港附近教士的儿子,他天生是个勤于学习的人,儿时便与书牍为伴,再有便是把时光消磨在画板上。雷诺兹注定天生就是与理论为伍的画家,刚刚8岁,他就已经在攻读《画论》、《画理》两部著名的理论著作,在小小的心灵中默默背诵,并在自己练习时注意加以采用。

  18岁时他与老师因龌龊而分手了,同年父亲也去世了,雷诺兹一家迁到了城里居住。这时期,雷诺兹从一个满怀大志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的青年;他渐渐地有了名望,因为他出众的才学和画艺,也有了不少支持者,其中一个是英国海军舰队司令官基贝尔总督。总督带他到了意大利,这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讲不啻于扣开了艺术大门,他贪婪地饕餮着不朽伟人的业绩。在这遍布艺术奇珍的圣地,他过分热中于研究,废寝忘食地学习,不幸患上了流感,发烧竟至耳聋,此后终生都是在无声世界中度过。

  研究画理一般是文艺理论家们的事,即便画家也很少有人问津;当然,这不是说理论和画艺在根本上是冲突的,实际是因为真正的能够用精深的文字表述画理和思考的画家少之又少。

  雷诺兹有着过人的思考空间和精力,在意大利的十年间,他坚持每天把思考成果总结成日记形式,并付有许多关于绘画的长篇论述。他几乎对每一幅名画都作出了详尽的记录,这种记录有时是以公理形式保留下来。公理不仅是对画家创作成败的详细分析,也包括自己在今后创作中应该借鉴的东西,这实在是一部具备审美情趣和理论价值的著作。

  同时,雷诺兹临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今天在世界各地很多令收藏家掉眼镜的作品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在观摩过程中,他对米开朗基罗和提香表现出特别的热爱,尤其花心思研究了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巧妙运用。30岁时,雷诺兹回到了阔别12年的故国,立刻得到了他众多显赫的朋友的捧场,成为整个艺坛的新秀。

  那时,找雷诺兹画像的人络绎不绝,有趣的是精于理论的画家也善于经营:为了招揽主顾,雷诺兹画像最初的定价十分低廉,等到大量的人涌进他的画室时,便把价格升高一倍。那些被他画艺所吸引的贵族们,不得已把大量的金磅掏了出去。不久,雷诺兹便发了大财,搬进了伦敦豪华区的别墅。

  有了钱,便也无须自己动手一一绘制作品,他象鲁本斯一样雇佣助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别墅也成为各界名流聚会的沙龙所在地,雷诺兹就是这个统辖英国文艺界、流行趋势的中心人物。这之后,他不断发表文章,旅行讲学。

  接下来的功名似乎是滚滚而来:1757年,由于他在文艺理论上的突出成绩,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会院长; 1760年,雷诺兹组织创办了英国艺术家展览协会,这个组织依照法国的成例,每两年举办一次沙龙艺术展览;1768年,他主持创办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在众望所归的呼声中任首席院长,这时他已经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师;1769年,他被授予爵士,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贵族头衔的艺术家。

  雷诺兹的理论是相当精辟的,无怪乎日后主宰或影响英国美术学院直到今天;与之对应的是他的肖像画创作也保留了他在思想世界遨游后的神妙印痕。

  雷诺兹肖像画似乎不单单是对对象本身形态的描述和记叙(当然,他的造型精确性是值得肯定的),更重要的是要反射出画家本人如何把握情节性与人物的关系。画军官他习惯用英武坚定的气势贯穿作品《塔尔列顿上校》《通信官奥姆上尉》,画老妇则有一种没于时间之内的隐忧《阿玛贝玛尔》,而处理美女题材时习惯把魅力投入在某种微妙的思索中《苏珊娜**》。

  雷诺兹的肖像画具有一种他称之为“奶油般丰美”的华贵色彩,这种风格使雷诺兹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任何画作--看上去象是在一束天光投射下呈现梦幻七彩中画成的《布雷蒂尔夫》。

  在18世纪的欧洲,在罗可可风格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肖像画创作方式,即把对象附会成为某个神话或是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并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表现对象本身的体貌特征。他曾将三位伯爵**画成美惠三女神《美惠三女神装饰婚姻女神的胸像》,使小孩子沐浴在神光下、作出宗教的手势《小塞缪尔》、《玛斯达·佩亚》,为平常的母子生活装点一种东方化贵族气氛或干脆套上圣母子题材的窠臼《考文思顿夫人与三个儿子》、《伯爵夫人和女儿》,这种不伦不类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反古典主义的曲折进步(有些浪漫主义的思想),但却大大淡化了画作本质的属性,虽然装饰性很强,意义反而减弱了。雷诺兹是创造这种绘画的高手,但他更为高明--是在某些相关情节上的杜撰再创造,这当然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所获得的知识,画面上总是带有非凡的情节因素,利用新奇的手法表达人物的灵魂。

  “尽信书莫若无书”,书读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太多的理论束缚(当然有他学的,也有自己总结的)绊住了他的手脚,故尔在创作时总能找出若干痕迹,看多了就有些生厌了。

  虽然,从年轻时代就与助听器为伴,到了老年身体每况愈下,腕力和视力也逐渐衰退,但这并未对他精纯的艺术产生丝毫的不利影响;相反,他的画作中出现了更多的性情味道,没有任何辉煌不再的夕照。他依旧在宅邸中大宴各路宾朋,过着他特有的名士生活。

  然而,他那旺盛的精力却渐渐不如从前了,66岁时他的视力突然减弱,不久左眼就失明了。但这仍没有影响他在画板前继续作画,继续他的画理研究。闲适的时候,他常常和自己养的金丝雀玩,鸟儿飞来停在他的手指上,他便和小鸟讲话;一天,鸟儿从开着的窗子飞了出去,“我的青春飞去了”他自言自语道。

  他的青春飞去的两年后,死神来到了他的身边。他表现出异常的平静,他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他和他所热爱的大师们在一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673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