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字书法作品图片_单字书法作品赏析

单字书法作品图片_单字书法作品赏析,第1张

 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书写艺术之林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浓厚的民族特性。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单个字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单个字 书法作品欣赏

 单个字书法作品1

 单个字书法作品2

 单个字书法作品3

 单个字书法作品4

 单个字书法作品5

  写好书法,到底靠什么

 一、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沈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即「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志精神」。

 与此相对,炽情创作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 草书 ,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在《自叙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此外,古人还提到一种「游戏创作心态」,既非虚静,也非炽情,而是一种随意的涂鸦式创作,其目的是「消日」,即打发时光。

 二、动机与书法创作

 古人对动机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的认识是很早的。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就说:「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东晋的王献之不作应酬之书,即使王公大臣求字也不例外,原因就是王献之认为应酬之作是迫于外在压力,而非内在动机,故不便发挥创作水平。宋代的苏轼亦说:「无意于佳乃佳」。对动机与书法创作的关系的最精彩概括是清代的周星莲和刘熙载的两段话。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写道:「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说:「信笔固不可,太矜意亦不可。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 随笔 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

 前一段话认为,动机太强则创作效果反而差。后一段话认为,动机太强或太弱,均不利于创作水平的正常发挥,只有适中的动机强度,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这一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现代心理学就动机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动机太弱,人的潜能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解决问题的效果比较差;如果动机太强,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反差太大,思路陷入狭窄状态,人的机体各部分不能有效协调,因此解决问题效率也差。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下,解决问题的效率最好。

 三、情绪与书法创作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孙氏通过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书写内容对书写者情绪的暗示作用。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对此,元代的陈怿曾在《翰林要诀》中作了精辟的概括:「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张旭创作心态的描述即是明证。此外,唐代的张怀瓘在《书议》中亦说:「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苏轼亦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宋代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说:「栖迟卑冗,壮猷伟气,一寓于毫牍间」。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泻泄消极情绪。这一认识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想象与书法创作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唐代李阳冰在《上采李大夫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说明:「于天地山川得玄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漫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抵咀嚼之势,随手变化,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性状者矣」。尤其「随手变化、任心所成」八个字,道出了表像加工和心象转换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对此,唐代的张怀瓘亦有「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之说。

 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五、灵感与书法创作

 古人关于灵感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的论述很多,不过古代书论并没有「灵感」一词,而是用「神合」或「天人合一」表示。元代的郝经在《移诸生论书法书》中写道:「必精穷天下之理,锻炼天下之事,纷拂天下之变,客气忘虑,扑灭消驰,澹然无欲,皢然无为,心 手相 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皢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这段话道出了灵感产生的条件、状态和结果。条件是:「精穷天下之理,锻炼天下之事,纷拂天下之变,客气忘虑,扑来消驰,澹然无欲,皢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灵感状态是「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的「天人合一」状态,灵感爆发的结果是创造出完全合于「自然造化」的艺术作品。

 此外,古人还认识到酒对灵感爆发的催化作用,如《新唐书·艺术传》中写:「(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杜甫亦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钱起在《送外甥怀素上人》诗中亦写道:「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陆游在《草书歌》中也有「醉中草书颇入微」之句。古人关于酒能促进灵感爆发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酒的作用有三:一是对大脑皮层有麻醉作用,使大脑减弱了对机体的控制,机体可以处于自由活动状态;二是大脑本身的焦虑和紧张被解除,进入自由联想状态,消除了「思路狭窄」现象;三是酒醉使书法家远离尘世的不平、烦恼、怨恨、欺诈,免受世俗的干扰,从而恢复自我,回归自然,倾听自己心灵的独白、体察大自然生命的气息,而这又是书法家创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六、个性与书法风格

 个性与书法的关系是古代书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个性差异导致书法风格的不同。古代有「书如其人」之说,早在汉代,扬雄就提出「书为心画」之说,元代的郝经提出「书法即心法」说,明代的项穆又提出「书为心相」说,清代的刘熙载提出「书为心学」说。在此基础上,古代书论家又就不同个性者及其书法风格进行了界说。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列举了九种个性及其相应的书法风格:「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俓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夫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驶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滋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编,而成其资之所近也」。

 与此二人有所不同,清代的刘熙载将人之个性分为四种,即贤哲型、骏雄型、畸士型、才子型,并在《艺概》中写道:「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宋代的朱长文在评价颜真卿和虞世南的书法时亦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在《续书断》中写道:「呜呼,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庙堂宰天下,唐之中叶卒多故而不克兴,惜哉!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学术渊博,论议持正,无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夺也。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这方面的论述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举。

 (二)就同一个人而言,随着其个性的发展,其书法风格亦作相应的变化。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神经类型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生活实践和 教育 的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古人不仅认识到个性的变化,亦认识到书法风格随个性之变而相应变化。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述》中说:「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擎敌;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向迩,其任势也如此。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朱睿接敌,举板与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对这一问题,今人林散之先生在《笔谈书法》中亦有类似之说:"少年爱工丽圆转的字,青年爱剑拔弩张的字,中年爱富于内涵的字,老年爱平淡天真的字"。这也进一步证明古人思想的正确性。

 七、品德与书法境界

 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是「书如其人」说,在品德方面的发挥,即"人品书品论"。这也是古代书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为许多人所推崇,如唐太宗、柳公权、张怀瓘、郝经、项穆、朱和羹、刘熙载等人都持此说。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这一思想在古人对书家墨迹的评价中亦体现出来。元代的郝经在《临川集》中写道:"斯(指李斯)刻薄寡恩之人,故其书如屈铁琢玉,瘦劲无情,其法精尽,后世不可及。……繇(指钟繇)沈鸷威重人也,故其书劲利方重,如画剑累鼎,斩绝深险……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观其遗殷浩及道子诸人书,不附桓温,自放于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有类似的评价:"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至于褚遂良之遒劲,颜真卿之端厚,柳公权之庄严,虽于书法少容夷俊逸之妙,要皆忠义直亮之人也。若夫赵孟俯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敌之禄也。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

 尽管现在有些人对古人的"书品人品论"提出质疑,但是当我们看到当今书坛上某些品质恶劣之徒以所谓"创造求新"的名义,大行其欺诈、投机之举时,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持论的高度正确性。此外,古人对天资、学养与书法的关系亦有所论述。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而且书法的风格和境界均受制于书法个性和品德。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书论家侧重于对书写和创作心理的分析,而对书法家的欣赏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涉及甚少,只有书法欣赏中的"共鸣"和"净化心灵"被提及,对此,我就不作分析了。

1 关于春天的诗句书法作品

关于春天的诗句书法作品 1 描写春天的诗句并以书法形式的作品上交流

一: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书法作者:孙峰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书法作者:缑武军三、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书法作者:胡鑫四、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作者:李德峰。

2 描写春天的诗句行书

春天 / 诗句大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唐代) - 《春江花月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宋代) - 《春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唐代) - 《次北固山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唐代) - 《忆江南·江南好》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唐代) - 《江南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唐代) - 《鸟鸣涧》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苏轼(宋代) - 《蝶恋花·春景》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五代) -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白朴(元代) - 《天净沙·春》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元代) - 《天净沙·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唐代) - 《绝句二首》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唐代) -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唐代) - 《大林寺桃花》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唐代) - 《回乡偶书二首》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唐代) -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苏轼(宋代) - 《望江南·超然台作》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李清照(宋代) -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唐代) - 《客至》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晏殊(宋代) -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欧阳修(宋代) - 《丰乐亭游春·其三》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苏轼(宋代) - 《江神子·恨别》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施耐庵(元代) - 《念奴娇·天南地北》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卢纶(唐代) - 《长安春望》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李白(唐代) - 《早春寄王汉阳》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辛弃疾(宋代) - 《汉宫春·立春日》

3 急寻关于描写春天的名家作品,谢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2、绘秋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

朱自清的《春》

4 一件有关冰雪,冬天的古诗书法作品

《冬天》冬天是静默的季节 爷爷总是独自坐在冬天的墙边 默默无言 阳光用温和的手 抚摸着他核桃一样苍老的脸 像慈祥的母亲 抚摸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冬天是落雪的季节 雪花像神秘的白蝴蝶 纷纷扬扬来自遥远的天国 我的爷爷在静静的雪夜里 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快活得也像一个小孩子 心里充满了无限温暖 就像我们在忧愁的日子里 突然想起了郊游的春天 其实谁也不知道 爷爷在冬天想着什么 但他的故事告诉了我 他离开自己的童年和老家 已经非常非常的遥远…… —————————————————————————— 《想念冬天》姜自华 其实冬天很优美 树林干净简洁 阳光随处设置营寨 山前山后儿童嘻戏的身影 也让人联想起藤架下 长长丝瓜的姿态 打盹的老者阳光下 忘记设置岗哨 此刻你潜进内河 捕捉于跳动浪尖上的忧伤 而我的河床枯干龟裂 深入他祖辈的血液 编钟演奏出晨曦 滚动着的露珠 风中荷叶清新舒展 其实冬天很优美 自然界脱去一件件外衣 露出赤裸裸的灵魂 潜伏到冬的骨髓 可以听早春拨节的声响 —————————————————————— 《无言的冬天》 linjian 发表于 2006-7-9 10:18:24 冬天冷酷得 像一个失去记忆的 病人。

依旧 漠然而又宁静 毫无表情 冬天纯洁得 像一只净界里的 白天鹅。它悠然 而野逸 让雪花 议论纷纷 麻雀从枯枝上惊起 朔风钻进温暖的衣缝 寒冷 孤独对于生命 是另一种风景 在这样冷静的季节 所幸 风是深切的怀念 开始让泪水一点点结晶 冬天总让人想起了些什么 或者怀念些什么 炉火燃烧着 总以为可以燃尽些 往事。

许多东西正需要我们去加温 其实 爱和生活一样会一天天 趋于平静 冬天是一片雪花。让我 学会感恩。

感谢那场清风 带给我生命的另一种美 并且 轻轻地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 200523 —————————————————————————— 《南方的冬天》南方的农村,秋后留在野地的就是镰刀吹过的伤痕 等到来年春风的呼唤 又开始孕育梦想 也许 我们的人生不也一样么?稻草人散漫地身躺一地 纯粹有组织无纪律 过往的目光横扫不出它们内心 空虚与焦虑 在风雨中逐渐老去最腐化 无须谈论健康与成就 也许就这么一个角落 你发现了它 鲜亮得有点刺眼 固执地也季节背道地而驰 可它依然点燃了你内心柔弱处 希冀刚强 平常得像你眼前飞过的一张纸 也许它不能代表什么 至多是展示了一个萧条的农村景象 可它给了许多人生命与希望 ———————————————————————— 〈冬夜〉特拉克 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 晚祷的钟声长长地鸣响 屋子正准备完好 餐桌上正备满丰盛的筵席 漫游的人们,只有稀少的几个 从幽暗道路走向大门 恩惠的树木闪着金光 吮吸着大地之中的寒露 漫游者静静地跨进 痛苦已把门槛变成石头 在澄明耀眼的光明照耀中 是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 〈我爱冬天〉汤承慧 我爱冬天,那六瓣的小雪花,是冬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我爱冬天,那小朋友堆的雪人,是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我爱冬天,那一片雪白的世界,是小朋友们的游乐场;我爱冬天,那一件件五颜六色的棉袄,给雪白的世界增添了色彩;我爱冬天,那洁白无暇的冬天! ———————————————————————— 〈冬天的雨〉 冬天的第一场雨 轻轻柔柔地下着 如丝若缕 把江南水乡 挥洒成了 一幅水灵灵的画 一首湿漉漉的诗 季节的桥头 已望不见秋天 远去的身影 而如烟似梦的冬雨 却仍有秋的清丽风韵 细细密密地织一件 华丽而透明外衣 使冷漠的冬 也充满浪漫诗意 迷迷蒙蒙的雨雾 朦胧了镜花水月 淅淅沥沥的吟唱声 浸润了梦中 纤尘不染的绿地 尽管 季节已渐渐走向荒凉 萧条与颓废 正伴朔风而至 然而 我却从这一场微凉的冬雨里 读到了 冬季清新的序言补充回答: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 《霜花》 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秋》 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江南草》 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 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

5 谁有“春”字的书法

“春”字的书法体如上图所示。

拼音:chūn笔划:9五笔:DWJF部首:日结构:上下结构五行:金笔顺:横、横、横、撇、捺、竖、横折、横、横释义:1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1)春节。

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

(2)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3)春秋(1春季和秋季;2指年月;3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4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

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5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

怀春。3生机:大地回春。

4姓。组词1阻隔,遮挡:~蔽。

~翳。~碍。

故~。~眼法。

一叶~目,不见泰山。2中国秦、汉两代边塞上作防御用的城堡:“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列亭,至庐朐”。

3用作遮蔽、防卫的东西:屏~。4古同“幛”,画轴。

 草书书法作品的艺术非常的高,我国千百年来出现了很多以草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1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2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3

 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作品4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

 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怀素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地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以草书著名的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2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