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亥姆霍兹离开实验室,学校将大部分工作派给了冯特,薪水却只加了亥姆霍兹一半的一半。不过,得益于此,冯特终于结婚了。婚后,工作更刻苦,撰写了《生理心理学原则》一书,此书使他来到了莱比锡大学,此时已到1875年。书中,他几乎狂妄的说:“本人在此奉献给公众的作品,是想划出一门科学的界限。”
他把每一天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像康德3似的。上午大部分时间写作,然后是一个小时的咨询,下午访问实验室,晚上除了音乐会,都很安静的待着,几乎从不旅行。终其一生来看,他是个含羞矜持的人,不喜欢见陌生人,讨厌旅游且避免新的体验。
心理学开始(二):威廉·冯特,那个刚刚好的时代
威廉·冯特
总体上,他给人的感觉还算“和蔼”,不管在家里还是课堂,都有些架子,有板有眼,一股书卷气,言行举止像个大人物。
当然,他也自视为大人物,按现在的说法,应该管这叫个人特质。授课时,他会一直候在外面,等学生、助手全部到位坐定之后,突然将门打开,一步跨进,一袭黑袍,目不斜视,径直迈向讲台,摆弄好粉笔和纸张,而后手撑讲台,滔滔不绝。他从不看讲稿,内容艰涩,却激情澎湃。
艾玛,编不下去了。事实上,据最佩服他的弟子之一评价说,“老师毫无幽默感,不屈不挠,极具攻击性”。因为博学,他自视权威。大洋对岸的另一位大师威廉·詹姆斯不无挖苦的写过:因为这个世界上必须有教授,冯特即成为最值得称赞和永不能敬仰过分的那种人。他不是天才,而是教授——那种在自己专业内无所不知、无所不言的那一类人。
对于他的毕业生,他关怀备至,也十分专横。他命令研究生们站成一列,然后把课题依次发下去,没人胆敢对这些分配提出异议,学生们都很有责任性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它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但曾有学生的论文部分不支持他的观点,而被删除三分之一。
他特别反感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后者的心理学却更完整更有洞察力,读完詹姆斯受全世界心理学界欢迎的《心理学原理》一书后,他酸溜溜地说:“这是文学,它非常优美,但不是心理学。”
心理学开始(二):威廉·冯特,那个刚刚好的时代
蔡元培,也算是冯特的学生吧
冯特一生,最奇特的莫过于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出乎意料的广泛,又十分有限。
——他是这一领域的博学之士和总体规划决策人,为这门学科划分了疆界,定义它为一门新的科学。
——他培养的学生,多数成为德国和美国在这门学科最初几十年里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两代美国心理学家及其学生。20世纪初,美国所熟知的第一批五大杰出心理学家中的四个威廉·詹姆斯、卡特尔(编制《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提出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行为科学的先驱)、霍尔(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都跟随冯特学习过。美国43个心理学实验室,12个是由冯特的博士或非博士建立。
——他把生理心理学的方法论引入实验心理学,这成为后半个世纪中许多实验室的典范。
在我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有几个时刻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浪漫感。以下是一些例子,以及我从中学到的技巧和解决方案:
1 帮助一位患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患者
在我实习期间,我遇到了一位患有严重焦虑和抑郁症的患者。通过对她的症状进行评估和治疗,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练习来缓解她的症状。在与患者的互动中,我发现倾听、支持和建立信任关系是帮助她恢复健康的关键。这种经验教我,当我们愿意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支持他们并提供必要的指导时,我们可以对他人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技巧和解决方案:将注意力转移到患者身上,进一步聆听他们的思想和感受,并通过鼓励和积极的语言来支持他们。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或正念练习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建立一个维护和加强信任关系的框架。
2 帮助解决家庭冲突
在我与夫妻和亲子关系方面的实践中,我经常遇到许多家庭冲突的情况,比如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如何解决婚姻中产生的分歧,如何处理年老父母的护理问题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学到了如何运用协议、沟通技巧、改变心态和适应性,以及如何管理压力和情绪。
技巧和解决方案:建立一个开放、坦诚和支持的沟通环境,鼓励每个人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使用技巧,如确认、倾听和反馈,以帮助高效和准确地传达信息。采用合适的策略,例如妥协、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以减少压力和情绪。
3 帮助年轻人探索自我的发展
在我的工作中,我与许多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合作,帮助他们探索自我发展,制定目标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激发人们对自己的热情,并提供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我也开始了解自我实现的概念,并了解到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技巧和解决方案: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认识和表达自己。鼓励他们尝试新的经验和挑战,以帮助他们增长和成长。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来实现这些目标。
总的来说,这些经验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热情,并教会了我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认为心理学是一门难以捉摸却充满希望的科学,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并更好地把握我们的内在力量。
心理学中“爱情”这一名词怎么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三角理论:
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的外表和内心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指两人心理上的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式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情的成分。
一种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情,显然友情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不过友情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情都丢了
二种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情感。
三种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四种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五种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六种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七种完美式爱情,包括激情,承诺,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激情是爱情的发动机,没有激情,爱情就缺少了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亲密是爱情的加油站,没有了亲密,爱情就容易枯歇;承诺是爱情安全气囊,没有了承诺,爱情就多了几分危险,时刻有崩溃的可能。
心理学原理解释什么是爱情
1、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一对男女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相互爱慕,渴望共同生活和希望白头偕老的美好情感。爱情是性爱、情爱和关爱的有机统一:
男女之间仅有关爱是友情,男女之间仅有性爱是色情。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提醒情窦初开的人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也要劝导移情别恋的人不要“错把色情当爱情”。
2、爱情的本质
爱情既不是自私的,也不是无私的,而是互利的;用公式简略表达即:①爱情≠自私的;②爱情≠无私的;③爱情=互利的。
思政课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别相信著名演员张国立的台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久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要倾听革命诗人郭小川的箴言:“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什么是爱情
从心理学角度,爱情分很多种,痴情的爱只包含激情、空的爱情只包括承诺、浪漫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激情、伙伴式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承诺、昏庸的爱情包括激情和承诺、最后,完善的爱情包含依恋、关怀、和亲密。
而社会心理学学者观点:影响约会成果的第一因素是外貌。美国西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里·芬克尔和保罗·伊斯威克最新发现,男女在择偶时候的第一感觉其实差不多,他们最先考虑的都是身体和生理上的吸引力,其次考虑的是个人性格方面的因素,至于赚钱的能力,只能排在第三位。
进化心理学认为爱情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去体验爱情,已经演变为一个信号,潜在的伴侣将是一位好家长,并可能有助于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人类是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因此它也被视为一种机制,为了促进父母对儿童对这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的一种支持。
扩展资料: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就是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并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确实如此,生活中“我喜欢他,但不爱他”,“我爱他,但不喜欢他”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研究得出,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则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在对方有不足的时候,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就连那些最以自我为中心又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宽容,关怀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还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爱情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October 25, 1927 – January 19,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西方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主要有三个,一是以法国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
二是源于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文化传递主义,三是开创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道德是一种源于人内心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儿童有先天的善,道德教育就是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儿童自己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那些来自成人和社会的文化只会压抑他们的发展。与浪漫主义正好相反,文化传递主义认为,道德的形成恰恰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行为和思想是能够被外在环境影响和控制的,教育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把知识和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在科尔伯格看来,这两条路线都有明显的缺陷,首先是把道德看成可变的、相对的。前者把道德看成是个人的,后者把道德仅仅看成是一种社会需要,没有最终的标准。其次,这两个流派犯了自然主义错误,即直接从“是”推出“应该”。通俗来说,“是”在这里指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心理学事实和规律,“应该”指人们希望教育所得到的好结果。浪漫主义把孩子身心的有规律性的发展直接等同于孩子善良道德的形成,主张让孩子在完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展开其所谓的内在的善,实际上最终是取消了教育。文化传递主义立论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人的某种行为会在受到外在刺激的情况下得到强化,所以,善良的品德会由于受到正面的强化而形成。前者走向了只重视主观世界自身的极端,后者走向了完全漠视主观世界的极端,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进步主义则自认为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主张道德形成过程是儿童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是发展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在社会文化环境作用下主动改变的过程。其心理学前提是,人的心理是一种以水平不断增加为特征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是内部与外部互相作用的结果。道德的形成和道德教育都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学基础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