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十九世纪著名的诗歌《恶之花》为什么堪称以丑为美的典范

欧洲十九世纪著名的诗歌《恶之花》为什么堪称以丑为美的典范,第1张

      《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它的作者是法国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整部诗集,由一百多首诗歌组成。全书题名为《恶之花》。诗人精心安排了六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忧郁与理想”,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中,寻找着难寻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写的是诗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这不是美丽的城市,不是繁华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满着梦想的都市,/幽灵在大白天里拉着行人的衣袖!”(《七个老头子》)波德莱尔将诗歌的视野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拉倒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让人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写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

        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从醉酒的幻景转向直面罪恶的“花朵”。

        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傍着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在阅尽丑恶之后,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也是新的开始。

        最后以题为《旅行》的长诗收尾,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和人生。

(一)作者生平

      波德莱尔,1821年4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

        由于波德莱尔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使他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

        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他博览群书,大量涉猎文学作品,经常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开始准备去加尔各答,中途却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下来。并表示不再继续旅行了。

        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色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866年3月一天,夏尔·波德莱尔突然患病昏厥。到了3月23月他的病情继续恶化。而且右半边身体己经瘫痪。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不幸病逝。遗体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

(二)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法国,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的沉沦,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

        到20年代形成高潮。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前期的热情和锐气,强调以“科学的精神”追求更精确的描写和纯客观的分析。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并逐步形成了象征主义作家队伍。

        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现代派文学代表人物,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放浪形骸、标新立异,想以此表示他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

        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找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躁动的表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他忧郁、孤独、高傲、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从而也创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满罪恶感的诗歌。

        正因为如此,《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得以再版。

        当时,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录了100首诗歌。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三)诗歌特点

最初源于法国,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一词,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艺术领域的一种艺术思潮。同时期遍布于法、德、英、俄等欧洲国家,并涉及多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具体特征和作品大家在可以看到滴。

退廃主义

颓废主义。在现实面前苦闷彷徨 产生悲观失望 颓废堕落 "为艺术而艺术"

代表: 波德莱尔(法) 新浪漫主义:强调神秘的直觉体验 代表:盖·欧尔格(德)斯蒂文生(英)

マイナス:-号。负面的、消极的

诗人在书中表达了对浪漫主义思想的眷恋,并深刻地认识到,法国的浪漫主义诗歌已发展到巅峰而开始“衰落”或正在“走下坡路”。因此,他把创作热情转向“现实主义”,最早以精湛的诗艺,集中、完善地表达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并以曲尽其妙的诗句描绘了复杂的现实,故后人称之为现代派诗人的伟大先驱。

这个春天读了很多诗集,这本流露的是孤独绝望、哀伤感怀的浪漫主义情绪,版本整体缺乏一点儿诗的美,挑着喜欢的诗篇做摘录。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的鼻祖,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恶之花是一个颓废时代的浪荡诗人对资产阶级传统自然美学观点的冲击,是一本忧郁与罪恶的词典,在恶的世界中发现善与美,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邪恶、忧郁、痛苦与病态。他说,在这本书中,他放进了自己所有的心、所有的柔情、所有的宗教和所有的仇恨。

从那苍白的玫瑰花丛中,我怎么也找不出一朵像我的理想这样红的新鲜的花。

你深陷的眼睛充满了夜间的梦幻,我看出你的脸色中相继显出沉默而又冷淡的恐惧和疯狂。

我的青春不过是一阵阴郁的雷雨而已,虽然到处也曾有灿烂的阳光射来,但惊雷与骤雨造成如此深重的灾害,我的园中鲜红的果实早已所剩无几。

无数无可奈何的花朵忍受极度的寂寞,像吐露秘密一样散发清香。

大海的波涛,使天空的倒影摇曳,郑重而神秘地使一片波澜。

每天都被时间这不公正的老头用又粗又硬的翅膀抹去痕迹…

你的脸上浮起笑影,仿佛一阵清风从晴空中飘来。

你可体验过焦虑,悔恨、呜咽、惆怅、羞耻以及好像揉纸团一样压紧人心的可怕的黑夜里朦胧的恐惧?

爱也罢,美也罢,都逃不过幻灭的命运,最终的结局总是被投入遗忘的背篓里再还给永恒。

你往往会发现一只令人怀恋的旧日的香水瓶,有个活生生的灵魂顿时从你的记忆中苏醒。

扬起所有的帆,以轻快、悠然而舒缓的节奏不停地左右摇摆。

一面沉痛地追忆酷热、难眠的夏天,一面欣赏晚秋这柔和的金**的阳光。

泪痕,自会增添你容颜的魅力,犹如河流使景色格外富有诗情画意;暴风雨使一片花丛焕发出青春。

当月亮怀着闲愁偶尔向地球悄悄地洒下一颗泪珠的时候,有位虔诚的诗人,偏偏不能入梦。

一切都是深渊——行动、欲望、梦想、言语。

一种观念,一种形式,一种存在,来自碧蓝色的天空。

从每一个角落闻出埋伏着韵脚的去处,仿佛在碎石堆里一般在文字丛中绊来绊去,偶尔撞着寻觅已久、梦寐以求的佳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941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