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星空》的简介。

郭沫若《星空》的简介。,第1张

《星空》简介:出版于1923年,共34首诗,作于1921年10月至1922年12月,这时新文化阵营分化,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时期。郭沫若正陷入孤寂彷徨的苦闷之中。

《序诗》中,原来《女神》里的气吞日月的理想化的叛逆“自我”形象,已经变成了“带了箭的雁鹅”和“受了伤的勇士”,“偃卧在这莽莽的沙场上”。

郭沫若几度回国,希望看到祖国的新生,但五四高潮已过,国内仍然一片黑暗。他对现实有着更深的憎恶、不满,又无可奈何;只好到大自然或超现实的空幻境界寻找暂时的解脱和安慰。

他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着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天真的白羊女素来喜欢英雄救美式的浪漫,她们期待影视作品中恋人那种奋不顾身保护自己的情景能够出现在自己的身上。不同于其他女孩所喜欢的撒花、蜡烛、烛光晚餐,白羊女孩更喜欢大冒险,想要给她们准备浪漫的事情,不妨偷偷策划一场高空跳伞又或是海上漂流。

尽管白羊女孩看上去大大咧咧,豪气冲天,似乎跟身边每个人都能处成铁哥们一样。但是一旦陷入爱情中,白羊女就会展现小女人的一面!他们向往影视作品中的英雄救美、大冒险、劫富济贫、霸道总裁,当然这些情景没办法放在当下现实场景中,但伴侣那颗炙热而奋不顾身的心能够瞬间打动白羊女。相对于其他星座来讲,白羊女更容易被铁血男儿所征服。

作为狂野派,白羊女在感情中也会奋不顾身,他们不去计较是否得失,只喜欢简单而又纯粹的感情。一旦感受不到对方的激情,白毛女也会瞬间挥剑斩断情丝。就是这么一个敢爱敢恨的白羊女,颇受异性的欢迎。虽然轰轰烈烈更对白羊女的口味,但说到底表面看上去较为强势的她内心深处也期待未来能出现一个英雄让自己依靠。所以如果你喜欢白羊女的话,就一定要把握住分寸,给予她们足够的自由,同时也要适当发挥一点大男子主义的性格。提前规划好追求步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给予一些小惊喜,更能让好感加倍,同样在事业上一定要超过白羊女。毕竟事业型的白羊女他们喜欢的是霸道总裁,而不是职场小白。

值得肯定的是白羊女虽然追寻浪漫,但是她们知道遵循自己内心的感觉!尽管喜欢上一个人是不会放弃,告白的较为直接,但同样在感情失败之后,她们也会笑着流泪及时抽身。

德拉克洛瓦

“浪漫主义狮子”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德拉克洛瓦知识广博、黄绿色 作者:格哈德·里希特情感丰富,擅长音乐,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重视色彩的热烈奔放,认为“色彩是绘画的主角”。他明确提出,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而不是如古典派那样在画好的“素描”上“填”颜色。他在1824年首次展出的《希阿岛的屠杀》,描绘了土耳其侵略军在希阿岛大肆掠夺和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的暴行,表达了画家本人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德拉克洛瓦创作了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的《沙达纳帕路斯之死》、《猎狮》、《阿拉伯人与马》等都是浪漫主义画派的杰作。

借里科

借里科(1791~1824)。法国画家。1791年9月26日生于里昂,1824年1月26日卒于巴黎。青年时代就喜欢画马。曾和E德拉克洛瓦相识,崇拜P·P·鲁本斯、米开朗琪罗和巴洛克美术。21岁时画的《轻骑兵军官》获金质奖。1819年《梅杜萨之筏》引起轰动,这幅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而使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触礁沉没的事件,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该画的出现,引起了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者研究他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者则为画面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悲剧性力量所震撼,而写实主义者对他的题材的真实性备加称赞。热里科一生留存油画191件,素描180余幅,石版画100幅,雕刻6件。他的艺术风格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预示着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早期印象主义的出现。

约瑟夫·透纳

英国浪漫派代表人物约瑟夫·透纳(1775~1851年)。透纳一生画了大量海洋风景画,他通过对海洋上光与空气效果的研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看他的画,观者的心情往往难以平静。画中的阳光、烟霞、水气、浪雾……好像是由纯粹的光的韵律所组合的。他的《贩奴船》、《商船遇难》、《最后一次归航》等,都表明他的海景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透纳对光色和空气变化的注重与悉心研究,对后来的印象主义派画家有着明显的影响。

吕德

法国浪漫主义风格的雕塑家吕德(1784~1855)。吕德摈弃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雕塑界流行的形式主义,提倡富于动态和激情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巴黎凯旋门上的高浮雕《马赛曲》,重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保卫祖国的历史场面。

《三叶集》、诗集《女神》、《漂流三部曲》、《小品六章》、《星空》、《瓶》、《前茅》、《恢复》、《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棠棣之花》、《屈原》、《蔡文姬》、《武则天》、《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

你可以去看看她的诗集。有名的诗太多了!

康德于1724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位马鞍师傅,他一辈子住在镇上,直到80岁过世,他们一家人是虔诚的教徒,宗教信仰也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他是目前唯一的哲学教授。

世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的人,另一种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的人。康德两者都是。

康德认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通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我们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把“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手一切经验,我们无法脱离掉理性这副眼镜。

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拿因果律来说,康德认为因果律仍然属于心灵这部分。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真是人类理性的特色,而因果律是绝对的,是永恒不变的,是植根于我们的内心的。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康德指出,小孩子的理性要等到他有若干感官的材料可以处理后才会充分发展。谈论一个空白的心灵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通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的,我们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康德认为,无论理性或经验都无法确实证明上帝的存在。康德一向觉得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在这方面,他同意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每个人都有“实践理性”,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康德描述道德法则时说的真是人类的良心,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我们仍然知道它。

如果你只是为了想受人的欢迎而与别人分享东西,那你就不算是真正依据道德的法则行事。康德说,你的行为是否合乎得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他的伦理学也被称为善意的伦理学,只要我们纯粹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康德说,每件事都服从因果律,那我们怎么会有自由意志呢?在这点上,康德把人分成两部分,因为人有身体也有心灵,康德说,作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生物,我们完全受到不变的因果律的支配。

康德这样一条道路,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一个新纪元随着康德而结束。可能是1804年,当时浪漫主义开始发展。康德死后葬在格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了一句最常引用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上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也在我心中。

哲学是童话故事的相反。康德曾经倡议成立国际联盟,他在《永久的和平》中写道,所有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以确保各国能够和平共处。一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康德可说是联合国概念之父。对康德而言,建立一个这样的联盟是远程目标,几乎可以说那些哲学的终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95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