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和康德哲学的根本区别

黑格尔和康德哲学的根本区别,第1张

一、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康德追求的是确实性,黑格尔追求的是完备性。即康德哲学具有科学的特征,黑格尔的理论则更多的是哲学的特征。康德是先验唯心主义,黑格尔是绝对唯心主义。康德在唯心的程度上不及黑格尔。

所谓先验就是指人类对于事物整理和排列的两架精神仪器: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精神不是经验和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认识能力或手段。康德主张放弃纯粹的理性,黑格尔则主张运用纯粹的理性导出全部世界(包括经验的世界和超验的世界)。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把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进行了调和。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时间与空间两种直观形式先于一切经验。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称为知识的原料。二是人类内在的情况,称为知识的形式。

康德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即感官知觉和理性。我们的知识材料透过感官而来,但这些材料必须符合更改的特征(会寻求事件的原因)。

黑格尔是一位浪漫主义哲学家,他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拒绝精神这样一种客观思想当作宇宙万物的本体,他倡导通过纯粹的逻辑推理建造关于一节存在的理论体系,进而导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格尔是绝对唯心主义者。

二、另外康德的立足点是科学,黑格尔的立足点是纯粹的哲学。

三、他们对待矛盾的态度也不同。

康德因为追求严谨,周密,所以他不能接受理性世界中存在的矛盾。黑格尔则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引入辩证法,将这一问题进行了非常漂亮的处理。从而形成了他比康德更高明的地方——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识发展动力学。

以下全部是不才,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万望楼主善用:

屈庄二人的哀伤是不同层面上的,可以说庄子的大悲隐含了屈原的小悲。但是人们在遇到所谓的困苦时,往往想到了屈原,因为屈原的悲是入世的,是普通世人所能够理解的微观的悲伤;而庄子的悲则是出世的,是站在一个俯瞰人间的高度(或者说是视角)上完成的,也就是宏观上天下悲伤的共性了。

所以我这样说:人性的软弱成全了屈原的不朽,人性的刚强也决定了庄子注定会在所谓的“万时万世”后被人们铭记。

屈原以悲写悲,悲以谴悲;庄子以乐写悲,悲不胜悲。

屈原在《离骚》里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说明他对所身处朝代的困窘和个人的微渺是有深刻认识的。他凭借着“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受到了怀王的喜爱,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他空怀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正是这时的写照。屈原被放逐之后,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他悲伤地写下《渔父》,借渔父之口说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他的自问,也是他的自答,他对渔父(或者是心中自己的影子)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而他的悲哀是有大志却终生不能得以舒展,不仅是他,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哀:秦军即将扫六合,楚国江山岌岌可危,而王上不自知;屈原用他的哀伤谴责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哀伤,他的文章表达的是“哀而心却不死”,他渴望为国尽忠,可是却无法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矛盾使他难以负荷,成就了名篇,却在最后,殆尽了他的生命。后世之人大凡不得志时,就会想起屈原的不幸,仿佛自己就是屈原的现世翻版。竟然成了“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屈原也”(原文见《史记》)。由是观之,屈原哀之。

屈原无疑是不幸的,按庄子呢?《庄子》的第一篇叫“逍遥游”,他想化为鲲鹏而游离这个悲哀的世界,既然注定无力改变,那么由它自生自灭也是一种方式,尽管那可能得名为“逃避”。他又何尝不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只不过,他似乎比屈原看得更为广阔罢了。屈原还想着精忠报国,而他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他没有国家可以报效,更正确的说是没有国家值得他报效。他在那场人蝶两忘的梦境里飞升了,从此他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是快乐的,即使是南柯一梦的快乐,他也是欣喜的。而快乐之中又有多少无奈呢?礼乐崩坏是他的时代的悲哀,不是一国一地,而是天下的惨况,既无法匡扶,何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再无须理会旁人的目光了。他用狂放不羁的思想遨游于天际,仿佛千秋岁月都不过是游看濠梁鱼时的刹那,所有的人和事都化为一个瞬间的永恒,时世相通。悲哀到极点可能会用狂笑了了却,象程高版《红楼》里林黛玉的结局,哭了一辈子,到末了,竟然是笑(此处忽略我对程高版《红楼》的批评)。我说屈原是“哀而心却不死”,对庄子自然是“哀莫大于心死”,赤条条来去无所挂牵了。庄子,哀到极致,变成狂,狂到极致变成乐,乐到极致,则悲愈悲,最后的结局是“悲不胜悲”。

每个朝代都逃不过兴衰交替的命运,以匹夫之生死,看凡尘间的几多成败,天下也唯有庄周一人尔。每每社稷崩坏之时,人们会想到学庄子,遨游物外,消逝于苍穹,因为庄子看透了人间世事不过是“荣枯”二字。那刻,人们会理解竹林里且歌且狂的七贤,会理解不顾功名事业的唐伯虎,他们的本质是悲哀的,只是学庄子套上一个“狂喜”的外衣罢了。不被理解的庄子,当有人理解他时,末世就已咫尺。这才是庄子之悲悲万时万事的本质。

素食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 现实主义者

和平主义者 犬儒主义者 悲观主义者 机会主义者 女权主义者

是指唯心主义者

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古典的浪漫主义的唯心主义

认为有两个世界 精神的目的的理念的世界决定现实世界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中文翻译:柏拉图哲学或柏拉图的哲学,尤指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6分册(套装共6册)》包括《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的浪漫派》,《青年德意志》。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本社已于1980—1986年先后出版几位译者执笔的中文本,当时为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过比较及时而必要的帮助。为了便于新旧读者系统阅读和收藏,我们今天将它重印并一次出齐,除将人名、地名予以统一外,对译文未作大的改动。

  勃兰兑斯(1842—1927),生于哥本哈根的犹太家庭;1864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1864至1871年漫游欧陆,在巴黎结识大批评家泰纳和勒南,及英国政治哲学家米尔等,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在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文学。为了帮助丹麦摆脱文化上的孤立状态和地方主义,他以革新者的热情宣传西欧政治文化传统。他为宣传进步思想和现代社会改革而写作,号召反对后期浪漫主义和抽象的唯心主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6分册(套装共6册)》就是他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义。

  他进而和现代文学先驱易卜生一起,共同提倡精神革命;并和北欧文化名流比昂松、雅可布森、斯特林堡等,共同领导了北欧文学的自然主义运动。为此受到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他被称为“不信上帝的犹太人”。

《流亡文学》目录:

  引言

  流亡文学

  一 夏多布里昂

  二 卢梭

  三 维特

  四 勒奈

  五 奥勃曼

  六 诺迪埃

  七 贡斯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八 斯塔尔夫人:《黛尔芬》

  九 流放

  十 《柯丽娜》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十三《德国论》

  十四 巴朗特

  十五结束语

  《德国的浪漫派》目录:

  一 心理学的文学观。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丹麦的浪漫主义文学

  二 浪漫主义文学的消极准备。主观主义与回避现实蒂克的《威廉·洛维尔》 让·保尔的《罗凯洛尔》

  三 浪漫主义的积极准备。《热情的奔放》

  四 荷尔德林

  五 奥·威·施莱格尔

  六 浪漫主义者的社会尝试。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七 浪漫主义的无目的性。适应《卢琴德》的现实

  八 施莱尔马赫论《卢琴德》的书信。乔治·桑和雪莱的婚姻观

  九 威·亨·瓦肯罗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对于音乐性和音乐的关系

  十 浪漫主义文学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风景。蒂克的《斯特恩巴尔德》

  十一 浪漫主义的反映和心理学。蒂克的讽刺喜剧恩·特·阿·霍夫曼。沙米索

  十二 浪漫主义的心灵。诺瓦利斯和雪莱

  十三 浪漫主义的憧憬;“蓝花”。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艾亨多夫的《废物传》。丹麦的浪漫主义者

  ……

  《法国的反动》目录:

  引言

  一 革命

  二 与教皇的协议

  三 权威原则

  四《基督教的真谛》

  五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

  六 博纳尔

  七 夏多布里昂

  八 克吕德内夫人

  九 抒情诗:拉马丁和雨果

  十 这个时期文艺中表现的爱情

  十一 理论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二 实践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三 反动的顶峰和崩溃

  十四 结束语

  《英国的自然主义》目录:

  引言

  一 时代的普遍特点

  二 民族特色

  三 政治背景

  四 自然主义的开端

  五 强烈而真挚的对自然之爱

  六 田园生活和田园诗

  七 自然主义的浪漫主义

  八 湖畔派对自由的理解

  九 湖畔派的东方浪漫主义

  十 历史的自然主义

  十一 包罗万象的感觉主义

  十二 爱尔兰反抗与起义的诗歌

  十三 抒情的恋歌

  十四 英国的自由精神

  十五 共和的人道主义

  十六 激进的自然主义

  十七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

  十八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续)

  ……

  《法国的浪漫派》目录:

  一 政治背景

  二 一八三○年代

  三 浪漫主义

  四 夏尔·诺迪埃

  五 回顾——外国的影响

  六 回顾——国内的源泉

  七 维尼的诗与雨果的《东方集》

  八 雨果与缪塞

  九 缪塞与乔治·桑

  十 阿尔夫莱·德·缪塞

  十一 乔治·桑

  十二 巴尔扎克

  十三 巴尔扎克

  十四 巴尔扎克

  十五 巴尔扎克

  十六 巴尔扎克

  十七 巴尔扎克

  十八 司汤达(贝尔)

  十九 司汤达

  二十 司汤达

  二十一 梅里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0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