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文学思潮?,第1张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有名的大概是唐宋时期,韩愈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了;

  明末的程朱理学;

  清代的八股文运动;

  近代的新文化运动等等。。。

  下面是网上搜的:

  自传统至现代——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作者:文学研究所 陈伯海

  以往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通常切割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几个时段分别处置,较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尤其对待“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往往强调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而忽略其传统根源。本文尝试打破这一格局,将晚明以迄当今400年间的文学变迁看作为一个流程,藉以探索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轨迹和内外动因,这也正是文章主旨之所在。

  关于这400年来的思潮流变,文章区分为4个段落展开叙述。大致说来,明万历初至清康熙前期(1573—1683),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变革与动荡,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内部孕育出近代意识的萌芽,而以晚明个性思潮和明清之交的实学思潮分别标示出了它的肇端。康熙中后期至乾隆末(1684—1795),随着清王朝的巩固和专制主义的加强,复古思潮卷土重来,“宋学”与“汉学”的旗帜大张于文坛,而具有人文内涵的新思想成分仍不绝如缕地潜滋暗长。嘉庆初叶至“五四”前夕(1796—1915),时代的急遽变动促成文化观念上的古今更迭和中西交汇,在这双重撞击之下,新倾向开始突破旧传统,旧文学逐渐朝新文学过渡,不过这一蜕变的过程并未完成,“观念滞后”的现象尤其严重。然后,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当今(1915年以后),在中国社会革命形势深化发展的直接推动下,新文学也经历了诞生、成长、分化、组合、变异、回归、繁荣、衰谢等曲折演变,并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与不断的自我扬弃,努力探索自身现代化的历史航道。

  作为400年思潮的贯串线索,文章突出了这个时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文体风貌的变迁。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由两个基本的方面构成:一是伸张自我的个体意识,二是面向民众的群体意识,两相结合,便确立了新文学的人本核心;而它们之间的分流异趋、此消彼长乃至对立冲撞,不免造成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演化中的种种曲折与偏离。由“人本”的变革,又引起了“文本”的出新。在我国传统里,代表士大夫情趣的雅文学和反映市民心态的俗文学,原本是壁垒分明、不相交融的。自晚明以迄近代,由于文学表现个性和面向民众的需要,不仅俗化的戏曲、小说逐渐为一部分文人雅土所关注,连高雅的诗文中也出现了“向俗”的趋势,于是雅俗对流得以实现,再同“西化”影响下的中西对流相结合,便产生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风貌。至于雅俗、中西对流中雅化与俗化、个性化与大众化、西化与民族化种种争执,亦因此而长期存在于新文学运动之中。

  基于上述理解,文章从400年思潮变迁中归纳出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三对矛盾,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矛盾,对矛盾各方的对立、冲渗、交流、转化和各对矛盾之间的互补互动,展开了一定的论述,并以新陈纠葛、中西错位、雅俗脱节诸现象来显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种复杂与艰巨,更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文章结末试图从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途径,来说明新文学人本核心建构中所遭遇到的困难与转折,而对中国文学会有辉煌的前景,自是深信不疑的。

  本文发表后,曾在《新华文摘》1996年第12期上全文转载。 1998年4月,获得中国鲁迅文学奖。

茶陵派 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

复古流派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公安派 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他们提出“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公安派作家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一些作品,因过于率直浅俗,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竞陵派 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竟陵派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有明一代,文学辉煌,其散文创作领域,亦高手如林,风格多样,流派分呈。不过,明初较佳的散文,多以前人为模式,时或别出心意,但仍旧不脱昔人窠臼;较下等的散文则多剽窃抄袭,或务艰涩,或饰外华,较不具文学价值。

明初的散文承继元末的文学,而后出现的台阁体,其弊流为散冗,遂引起了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但后来却又走回句模字拟的方式,食古不化,遂发生了王唐之主唐、宋,规矩谨严,结果这两派一起一伏,直到明末,影响到清代的文学发展。但是,不管如何,明代散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或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上,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一、特色

明代的散文,大致经历了洪武、永乐、弘治、嘉靖、万历和崇祯六次显著的变化。这期间,出现了众多文学派别,或着意于传统的恢复,或致力于新形式的创造,或强调心灵世界的开拓,或力主对现实社会的反应。总而言之,明代散文大致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对“文以载道”、“温柔敦厚”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把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作为文章的第一要义,而不是代圣贤立言。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都传达此种文学精神,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发展之一。二是扭转了宋、元以来唯“道”是尊,轻文贱艺的衰颓文风,恢复并振兴了古文传统。注重师法唐、宋,同时博取先秦、两汉、六朝,拓宽了古文创作的途径,增强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三是晚明小品文的产生:它突破了正宗古文的传统,使古老的文体出现了新的生机及气象。

中国传统古文的发展到了中唐、北宋,已进入其辉煌的顶峰,“唐宋八大家”正代表它伟大的成就。南宋以后,程、朱理学统治了思想文化界,重道轻文,视辞章为末技的观念弥漫文坛。许多作品呈现出一副道学家的面孔,内容陈腐,质木无文,又模仿语录体的腔调,读来令人生厌。而明代散文的发展,正好把散文创作从宋、元古文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重新使传统的古文闪耀出艺术的光辉,就成了明代散文的重要责任了。

二、著名的散文作家及其作品、风格介绍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以宋濂、刘基、高启、方孝儒等人为代表。他们携带著一股清新刚劲的文风。他们大部份从事创作于元末,多起于民间或下层官吏,亲身感受过民生的疾苦、社会的疮痍,抱有匡时济世的理想,并且学识渊博,善著文章。虽然在学术思想上仍为脱离宋、元理学的轨辙,但由于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生活基础,故能超越理学的束缚,写出反应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感叹人生变故,或渴求天下治安,或记叙高人奇事,或探索兴衰之道,将元明之际的社会生活毕现其中。其文风苍劲悲凉,闳深雄丽。以下便分别介绍之。

(一)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宋氏诗文,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文章雍雍大度,鱼鱼雅雅,自有一番开国文臣的气象。在当时文名极盛。宋濂积学深厚,精熟文理,兼擅诸体,而以传记最为出色。他善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人物,能够抓住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另一篇名作《送东阳马生序》,写出了他早年不畏艰辛,刻苦从师就学的精神,影响很大。另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春松庵记》也写得相当生动,简洁有力。但有些作品出于应酬,颇伤繁冗,又实开台阁体之先河。

(二)刘基:精通经史、兵法、术数、洞悉世情物理,为文雄奇瑰丽,洗炼明畅,风格道劲,特别擅长运用寓言形式。杂文集《郁离子》以寓言说理讽世,欲“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而其《松风阁记》、《苦斋记》、《活水源记》诸篇,清奇峻拔,可谓记中精品。《卖柑者言》议论犀利,语言形象脍炙人口。

供参考。

1前期

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约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茶陵派: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鲁铎、石瑶等人。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2、中期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唐宋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3、晚期

公安派: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2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