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德国人严谨,法国人热情"

辨析"德国人严谨,法国人热情",第1张

德国人的严谨与精细

——欧洲见闻

胡建萍

  前不久,有机会去欧洲走马观花地游了一回。

尽管从书本和其他途径间接获取了不少关于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知识和信息,但能够置身于其间去直接体验、观察和感受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引领现代文明的地方,还是一件令人兴奋和好奇的事情。在欧洲的冬季白天时间很短,差不多只有八九个小时的情况下,把这次旅行称之为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的印象游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

即便如此,匆忙的旅程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颇值得一书和记忆的印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国人严谨、精细的处事风格和他们深奥莫测的思想。

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德国人的良好印象和评价,他们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在德国期间我看到了现代德国人精明细致的另一面。

一到法兰克福,一位在德国谋业的中国年轻女士就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德国的酒店设施和服务是欧洲数得上名次的。我当时不太相信,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但进房一看,不得不服。标准的硬件设施十分好,而且其材料绝对的坚实、优质、舒适。更令人赞叹的是,在每一设施处,该提醒顾客的,都有提示。在浴室显要位置,有一个写着七国文字的警示牌,告诉客人要避免被忽冷忽热的水烫伤。我仔细一看,与其他国家和国内使用的热水阀相比,如果不是主动去动它,绝对不可能产生水忽冷忽热的问题。但酒店还是给客人以警示,以免烫伤,这一点足以表明德国人的精细。

我们在欧洲所行一路,在高速公路上观察到的现象也让我为德国人的绅士作风所折服。除了行车和超车严格按照交通规则外,基本看不到违章和野蛮行车,在出现交通堵塞时,那种约定俗成的礼让方式和行为是我们在其他国家很少看到的。在有一次行车中,前面车的速度明显慢下来,司机告诉我们一定是出了交通事故,他不是急着超车,而是很顺从地跟随其他车缓缓而行。缓行了一段路后,只见其由三路并两路,再由两路并一路,就这样缓缓有序的并成一路车前行。在并车道的过程中,各路车都非常遵守规矩,一边走一个,交叉并入,没有任何车违反和抢道,远处看去真像是一道礼仪风景线。越过路障后,又由一路车慢慢变成两路、三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车的严格规范和节制带来的整体秩序和效益是不言自明的,我不免联想到对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怎么就不懂呢?其实不是不懂,而是每个人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整体和他人。学习、借鉴外国人的先进文明东西,恐怕是我们永远应该去做的。

所以说,德国人被公认为是最为严谨和规矩的人,是一个有计划、有节制、有创造的民族,他们善于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十分周全,把每个过程都设计得十分精密,这是绝对准确和恰当的。

说到这里,我自然联想到了德国民法上一个非常典型的法律问题,即在动产和不动产所有权转移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即所有权转移除要有双方订立合同的债权行为外,还必须有双方合意交付的物权行为。在德国物权法上,这两个行为具有抽象性和分开性,要分别考察。买卖合同有效不必然产生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果,所有权转移还必须要有意思一致的物权合意即交付或登记行为;买卖合同无效也不必然使已经有效转移的所有权归于无效,一方只可以以合同无效因而所有权取得无法律原因为由,以给付性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德国物权法这种使所有权转移效力独立于债权行为效力的制度在同属欧洲的法国、意大利等多数国家法律制度中都没有采用,在这些国家,买卖合同和物权合意不分离,所有权转移随合同有效订立而完成。我国民法的传统理论也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我在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印象就非常深刻,因为当年一位年轻的民法学教授在给我们介绍德国物权法的物权行为时神采飞扬,慷慨激昂,大加赞扬并称其为“精致”的设计,我感觉他佩服这个制度到了很深的程度。当然,以我的法学造诣,其中的深奥法理自然是说不完全的,深刻的印象就是德国人为什么要把一个简单的买卖问题搞得如此复杂。随着对物权法的了解和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我逐步感觉到:如果让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有效性彼此独立并对其分别进行考察和评价,就有可能对所有权转移过程中的诸多法律问题从理论上作出圆满的解释,而且可以为充分保护交易安全提供更为科学和更为直接的理论依据,很多纠纷也可以得到非常理想和圆满的解决。这也许就是那位民法教授称其为“精致”的缘故。这是一个有趣的联想和发现,它似乎令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其实,德国法律制度严谨和细腻之处体现在很多地方。这是不是也与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性格有关?

在浮光掠影的观察中感受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找到一些也许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的事和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收获。

因为,我发现并喜欢、欣赏德国人的严谨和精细。

这就是成大事者注意细节,如果华盛顿不注意细节,他不会成为美国开国总统,更不会把美国搞得繁荣昌盛。可见,注意细节是华盛顿成为总统的基石。

卢瑞华说过:“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支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而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春秋时的子罕“不贪为宝”,清朝廉卿张伯行以“取一文,我为人不直一文”为铭,林则徐因自己容易发怒,自书“制怒”条幅挂于堂上,烟瘾特大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不抽一支烟……

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后天的修炼而成。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须于细”。如果林则徐不注意他的弱点,他不会成为伟人,如果毛泽东不注意细小的事,一不留神就因细小的“庇”而掩了大“玉”。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细节。在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可见,不注意细节,有可能无以成大事。

细节是成功的基石。哈维费尔斯通说过:“成功是细节之子”。米开朗琪罗说“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李斯也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的差距

有一次,与从德国回来的一位“海龟”朋友聊天时,我自然问起了他留德的感受,并问他对德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就是德人的严谨,德国人对任何工作细节的关注。他说了令我吃惊的一件事: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有的还是希特勒时代修筑的。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工程问题。京深高速公路刚修了几年,看看有多少路段在修修补补,是我们的设备不够先进吗?不是。据我所知,我们的许多建筑施工单位用的都是一流的进口设备,我们的差距其实就在我们的思想里。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故事。

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节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三级台阶的作用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出口转弯的作用没有理解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一条装饰线让顾客更安全

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广州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意识到离站台边的远近,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磁砖,乘客一不注意就靠近轨道,危险!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不同的站台宽度给人的舒适度不同

每次我到上海的时候,都体会到两条地铁舒适度的巨大差异。一号线的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当你转入二号线后,就感到窄窄的让人难受,尤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在上海这种大都市,二号线站台显得非常拥挤。

○为什么省掉站台门?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一号线时,一是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二是为了节省站台的热量,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中方的施工单位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没安站台门,当然,更不可能理解德国设计师的用心了。

说中国的设计者没有德国人聪明?我想未必。关键在于长期养成的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比起意大利、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甚至刻板,可就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使德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号强国。

中国人决不乏聪明才智,缺的就是对“精细”的执着。想想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工程留下了多少遗憾。请问:我们城市的道路有多少条没有被“开膛破肚”过?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有谁想到了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现在好像仍然没有)?我们城市中的立交桥有多少刚刚“胜利完工”就成为新的拥堵点,从而不得不进行一遍遍的改造?我们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真正有创意的有多少?火柴盒楼、四方塔楼,一片片地被克隆着……

1白蚁的危害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这句成语只不过是一句防微杜渐的警世箴言而已,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事例,但是现在知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东清远溃堤13条,塌坝9座,查实其中有9条堤围和5座大坝是土白蚁为害的结果;1986年7月广东梅州市发生建国以来特大水灾,梅江决堤62条,其中土白蚁造成的缺口55个;1981年9月广东阳江市境内的漠阳堤段出现18个缺口,其中查实有6个是土白蚁为害所致。

2003年夏天长江遭遇了特大的洪灾,荆江大堤公安县南平镇堤段出现管涌,大堤危在旦夕。几位老水利专家明察秋毫,及时判定管涌是白蚁为害所致,并带领群众采取有效措施,经过5小时奋战,终于排除了险情。

人们不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小白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呢

看过有关方面的资料才明白,原来,造成溃堤的“蚁穴”之蚁,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蚂蚁,而是白蚁。白蚁与蚂蚁在昆虫分类上相差甚远:前者归属等翅目,后者属于膜翅目;形态上也有明显的差异:蚂蚁有翅型成虫的前翅明显大于后翅,而白蚁则前后翅等长,故分类上归属等翅目。

土白蚁是群栖性昆虫,巨大的巢穴修筑在地面之下,成年蚁巢起码有几百万个土白蚁个体,巢群内又有严密的“社会分工”:蚁王、蚁后为一群之首,专司繁殖后代;兵蚁的任务是监督工蚁劳动和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工蚁数量最多,是这个群体的劳工,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蚁王、蚁后居住的地方称为主巢,腔积有1立方米到几立方米。主巢通过蚁道与副巢(又称菌圃)相连,主蚁道内径6厘米至12厘米;有的白蚁道四通八达,甚至贯通堤坝的内外坡。

土白蚁为害隐蔽,行踪谲秘,即使河堤土坝受害已经十分严重,但从外表看依然完好无损。有的蚁穴之大,竟能容纳4个彪形大汉,着实是一个“陷阱”,别说人陷入其中屡见不鲜,就连一头牛陷进去也不能自拔,甚至还发生过吉普车全部陷入其中的事情。由于土白蚁不断在河堤土坝上分群、蚕食、筑巢,导致河堤土坝内蚁巢“星罗棋布”,已经掏空了大堤。汛期到来,水位高涨,水流渗入蚁道、蚁穴,造成管涌、渗漏,毁坏堤坝。由此看来,白蚁确实可以造成长堤溃决的后果,必须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3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

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我看到《武汉晨报》有这样一份报道,江汉大学应届毕业生陈某因为一份简历而使他在应聘时栽了跟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参加招聘会的那天早上,小陈不慎碰翻了水杯,将放在桌上的简历浸湿了。为尽快赶到会场,小陈只将简历简单地晾了一下,便和其它东西一起,匆匆塞进背包。

在招聘现场,小陈看中了一家深圳房地产公司的广告策划主管岗位。按照这家企业的要求,招聘人员将先与应聘者简单交谈,再收简历,被收简历的人将得到面试的机会。

轮到小陈时,招聘人员问了小陈三个问题后,便向他要简历。小陈受宠若惊地掏出简历时,这才发现,简历上不光有一大片水渍,而且放在包里一揉,再加上钥匙等东西的划痕,已经不成样子了。小陈努力将它弄平整,递了过去。看着这份伤痕累累的简历,招聘人员的眉头皱了皱,还是收下了。那份折皱的简历夹在一叠整洁的简历里,显得十分刺眼。

三天后,小陈参加了面试,表现非常活跃,无论是现场操作PHOTOSHOP,还是为虚拟的产品做口头推介,他都完成得不错。在校读书时曾身为学校戏剧社骨干社员的小陈,还即兴表演了一段小品,赢得面试负责人的啧啧称赞。当他结束面试走出办公室时,一位负责的**对他说:“你是今天面试者中最出色的一个。”

然而,面试过去一周后,小陈依然没有得到回复。他急了,忍不住打电话向那位**询问情况。**沉默了一会,告诉他:“其实招聘负责人对你是很满意的,但你败在了简历上。老总说,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你应该知道,简历实际上代表的是你的个人形象。将一份凌乱的简历投出去,有失严谨。”

这件事给了小陈深刻的教训,从此,他变得细心起来。他深切感到,决定事情成败的,有时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简历既是进行自我营销的工具,也代表着个人的形象,所以,在应聘时一定要写好简历,更要保存好简历。

要展示完美的自己很难,它需要每一个细节都要完善;但毁坏自己很容易,只要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就会给你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故事三:在日本东京有一家外贸公司,它与英国一家公司有着贸易往来。英国公司的经理经常需要购买从东京到神户的火车票。很快,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神户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时又总在左边窗口。这位经理询问日本公司的购票**其中的缘故,她笑着答道:“车去神户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富士山在您的左边。外国人大都喜欢富士山的美丽景色,所以我特意为您安排了不同的座位。”这位英国经理十分感动,他立即把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从50万英镑提高到200万英镑。

在他看来:作为这家公司的一个普通的职员,对于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够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这样的公司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细节决定成败

白蚁确实可以造成长堤溃决的后果,必须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细节的实质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从小事做起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不知道可以吗~~

苏步青不放过一个错标点——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李白铁杵磨针——坚持不懈,勤奋不已,学习自成。

李政道兴趣广泛——学有所长,广泛涉猎,辨证统一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匡衡:凿壁借光。 囊萤映雪。

让我们来感受德国人的严谨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德国人“严谨”的报道,说国内一家幼儿园订做桌椅,德国负责人为了一个钉子该钉在哪而跟木工研究了几个小时,结果买来的桌椅多数用了几年就破烂不堪,可人德国人弄出的却经久耐用。从这篇报道说明国人也已经意识到我们在这个品质上与德国人的差距。其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能感受到,总是听到“差不多就成了”,“这样就行了,要那么好做什么”之类的话,更有看到别人做太认真了自己在一边偷乐的,还说别人傻冒。

我也看过一篇报道,写的是留学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想试试德国人到底有多么的严谨,他们在类似中国的IC卡公用电话亭的两边分别写上男用和女用的字样,然后躲在旁边偷看。不一会来了位男士打电话,当他拿起话筒准备拨号码的时候发现了留学生写的女用二字,他很自觉的放下了电话,转到了另一边打电话。最后发展到男用的电话后面排了长队也没有人转到无人使用的女用话机打电话。

我本人也是很普通的其中一员,也不想把这个问题提高到民族性等等的高度,但只想反省一下,作为同样优秀的善于汲取融汇其他文化的华夏民族,为什么却在现如今的社会在这点上做的落后了呢?(至少我看到了有些不足)。说到底,这还是个态度问题。想起米卢执教国家队时曾提出“态度决定一切”,人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还不是我们态度上出现问题了人家才提出问题吗?可咱们的国家队把它当口号使了,喊的一身都是劲可做的却一塌糊涂。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重视严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动。从小了来讲,严谨还是对于个人来说的。严谨可以让个人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更完美的解决,并且能不留下后遗症。严谨还是一种习惯,养成了严谨的习惯后就不会觉得认真处理问题会感觉到疲累。以前我做事也马马虎虎,虽然现在不能说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至少我在努力学着严谨的处理问题并得到了成效。

德国人是这样砍树的,据战前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回忆:林业人员先在茫茫林海中搜寻,寻找老弱树或劣质树,找到,则在上面画一个红圈。“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受到处罚。”当时德国行政管理明存实亡,公务员尽数抽调到前线去了,市内找不到警察,全国近乎处于政权的真空。但直到战争结束,全德国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滥砍滥伐的事,他们全部忠实执行了规定。事隔五十多年季羡林老人提起这事仍感叹不已: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我们这里是这样砍树的,向省林业厅申请采伐指标,说是采伐枯死树,可最后采伐的都是最好的树,枯死树还年复一年的立在那,直到自然倒下烂成泥。

当看到德国到处是绿意盎然的情景,一棵棵大树傲然地站在人们面前,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只能由衷地对那个民族发出赞叹。

可是我们呢?稍微好点的小饭店内都会有男女用卫生间。可是很多大老爷们啤酒喝多了后见到男厕有人会很自觉的钻到女用厕所去方便。在国内的火车站买票插队的人彼彼皆是,如果有人劝说或是阻止,他们会眼珠瞪的像驴踩的样和你争辩。更有甚者会告诉你:我排什么队?我到哪都不排队!! 唉,这些老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

综观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强盛国家的人民是不敬业的,也没有一个有敬业精神的民族不强盛。正因为这个民族的认真严谨,造就了他们一流的汽车制造业,生产出奔驰、宝马等世界顶级品牌的汽车。每一个焊点,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铸就了整个社会一个长长的严谨认真的链条。“死心眼”的德国人真的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

当然,赞扬别人这种公认的品质也不是咱崇洋媚外,德国人的这种“严谨”我个人认为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他们过于的严谨致使他们的效率过低,虽然他们做事力求一战功成,但是过程却耗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在协作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拖沓而影响到其他部门的进度,严重的会由于效率过低导致冗员过多,长期以往造成人员庸懒,懈怠。这点上我认为不可取。提高人口素质不是空喊喊的,必须要每个人都去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就觉得现在的中国好比一座大厦,基础还算可以、有高度外表也华丽,但内部布局不合理、结构粗糙,材料参差不齐,还有点渗水,我们国人都好比这座大厦里的一块材料。

正确吸收优点,并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整合出行之有效的能为己所用的方法,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以上是我茶余饭后的一些关于德国人严谨的小小感言,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这是有关西方浪漫派音乐家的一些资料,等你写作文时看看吧,兴许对你有帮助

十八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人们不断增长的失望悲观情绪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和方法,在艺术上就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幻想。首先是德国和奥地利的文学家高举反古典主义的旗帜,打出“浪漫主义”的旗号。在文学思潮的影响下,音乐上也开始出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在韦伯和舒伯特之后,浪漫主义音乐开始了中期的发展。其中特别是门德尔松和舒曼,肖邦这三位代表人物,在歌剧、艺术歌曲、钢琴小品甚至演奏特色上,都形成了严谨、抒情的浪漫抒情音乐学派的传统。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成果,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门德尔松就像他的名字“费利克斯”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felix 意思是“幸运”)一样,是音乐史上的幸运儿。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不曾受到过任何经济方面的困扰。他的顺利成长,得益于一个经济、精神、文化、音乐都十分丰富的家庭。幼年的门德尔松熟悉了音乐,绘画和语言学,但是最具天赋的方面还是音乐。他20岁时,开始游历国内外重要的文化名城,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许多作品都是从旅行中得到的印象为基础写的。门德尔松的作品圆润流畅,轻松自如,如歌的旋律、幻想的形象、光彩的谐谑,都显露出他非凡的浪漫主义音乐色彩。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技巧娴熟,风格自然,没有太多的强烈和炫耀。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是他所开创的被称为《无词歌》的48首钢琴小曲。其中不乏浪漫派特性曲的精彩之笔,有《纺纱歌》、《摇篮曲》等,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春之歌》!堪称原生态音乐的经典之作,乐曲的伴奏部分从头至尾贯穿着竖琴式清脆的琶音音形,旋律动人,表现了人们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情不自禁歌唱的心情。门德尔松还开创了与歌剧无关的音乐会序曲。与古典时期不同的是,他创作的序曲不依附于歌剧或戏剧,独立成章,单独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演出,采用奏鸣式的纯音乐形式,又注入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他的序曲《仲夏夜之梦》等都描绘了大自然的客观形象,体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主观感受,并为浪漫主义的音乐会序曲的形式树立了榜样。而他后期最成熟的器乐代表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这首无标题的音乐作品,细腻柔美,光彩照人。在大的布局上遵循了莫扎特器乐协奏曲的原则写作,但是去掉了引子,选用众人回避的e小调调性,速度的反常使用,谐谑曲个性化的处理等,表现了作曲家的机敏才智和浪漫主义的超然情趣。1843年,他又积极参与筹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门德尔松用他个人的奉献,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打下了早期的基础。

RSchumann(1810-1856)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史上的先锋人物,他的一生代表了时代进步的倾向,给西方近代音乐以强烈的影响。舒曼出生于一个进步书商的家庭,自幼爱好文学这对他的音乐评论和音乐创作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7岁开始学习钢琴,也尝试着写作乐曲。父亲的早逝,迫使他遵从母亲的愿望中断学习音乐攻读法律。20岁时放弃了法律的学习,说服了母亲,回到莱比锡立志献身音乐。他干脆住在维克老师家里,练习钢琴演奏,可是过度的勤奋练习使得他手指受伤,将梦想转入作曲。30岁时不顾老师的激励反对,娶了老师的小女儿女钢琴家卡拉拉。此后开始了创作的繁荣时期,从主要创作钢琴曲等小型作品转向了声乐曲,大型管弦乐曲、室内乐和戏剧音乐的创作。作品有《桃金娘》、《核桃树》、《诗人之恋》、《C大调第二交响曲》、《日诺维瓦》等。但是,后来由于遭受母亲、哥哥、嫂子、朋友的相继去世等一系列打击,舒曼脆弱的神经日益衰退。1854年因精神病入院治疗,于1856年7月29日告别人间,年仅46岁。舒曼堪称第一流的音乐诗人,每首作品都充满了诗意的环境,他喜欢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极力把音乐和文学相接近。他以诗人的灵感把握音乐的意境,以诗意的想象勾画人的情感。他细腻敏感的心总处于感情的漩涡中,并在波浪起伏中日渐衰弱,他只有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才能获得永恒。他没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却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舒曼的音乐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纯粹表露。对舒曼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从自觉的程度上说,舒曼比其他音乐家更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无论是艺术评论还是音乐创作,都使他成为浪漫主义浪潮中的核心人物。

Fchopin(1810-1849)

波兰音乐家佛里德里克·肖邦生于华沙近郊,他的父亲尼古拉斯是法籍移民,喜爱音乐,母亲加斯蒂娜是波兰人,虽然是伯爵夫人的侍女,但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会弹钢琴。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的肖邦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无论生活在哪里,他都眷恋着波兰。他继承了母亲的敏感和富于想象力。7岁时,他优良的音乐素质使得父母为他找了一位钢琴教师——61岁的内尼。在5年时间里,他循序渐进教给肖邦巴赫、莫扎特的作品,为肖邦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年幼的他开始公开演奏和作曲,并告诉父亲:“通过音符,我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感觉”。16岁的肖邦经过波折按照自己的意愿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就读,从师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德国音乐家爱尔斯纳接受全面正规的音乐教育。1830年为了在音乐上有更大的建树,肖邦在家人的建议下出国深造。11月2日,肖邦携带了一抔祖国的泥土,离开华沙,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当他在路途中得知起义失败华沙陷落时,他陷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悲愤之中,甚至想返回波兰参加战斗,后被友人拦住。但是这些都使他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并在创作中留下了——悲剧性、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力量,作品从情感深度到形式技法都发生了转折。在1833年和李斯特合作举行音乐会后,他集中时间进行创作,写下了大量流芳百世的作品,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等等等等。其中《马祖卡》和《波洛奈兹》,具有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马祖卡体裁直接来源于波兰传统的边唱边跳豪放热情的乡村舞曲。后者最早为贵族生活中隆重的仪式队列舞,后移植到钢琴音乐中。肖邦的夜曲最富于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情感,抒情又个性化。其夜曲早期深受爱尔兰音乐家菲尔德的影响,后期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使之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主题严肃悲哀能容纳深刻的社会内容,音乐发展富于戏剧性和歌唱性。他的《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情感严峻,气势磅礴,主题肃穆。肖邦将很多音乐体裁上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独立的钢琴特性曲,并赋予了它浪漫主义的气质。在钢琴演奏上,他更是一位杰出代表。他受到帕格尼尼的影响,把钢琴技巧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他精致的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自由速度等,都使钢琴艺术有了诗意。他技术娴熟,而且从不炫耀,却懂得如何更好得让技术去服务音乐。无论是乐曲创作,还是演奏技巧,肖邦都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奇才,贡献卓著。

门德尔松对传统作曲的布局形式、乐器个性色彩的开发利用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改革。并且利用自己在音乐届的声望,以及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不仅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承上启下的作业,还宣传新人,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舒曼不仅追求歌曲诗歌般的意境,而更侧重于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表现。而且作为音乐评论家,他对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肖邦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他在钢琴体裁上的创新,以及钢琴技巧的提升,他的爱国情怀更是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我喜欢浪漫主义音乐,因为他们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作者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一个人是理性的,往往是指他平时那种冷静的处事风格。理性的人善于克制,不受一时的情感冲动支配。他更加喜欢为了长远的目标而制定出一系列清晰的计划,并有条不紊地执行。对,理性的人热爱条理分明,也更加注重事实与真相,并且善于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这些事实。对于一个十足理性的人,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他的头脑无法解释的,他会认为要么是自己能力不够,要么认为这个东西是混乱而虚假的。

这样一个人当然与浪漫无缘。浪漫作为一种性格特质,更加倾向于幻想和一时的情感表达。为了这样的目的,他可能不惜以恶劣的后果作为代价。这在崇尚理性的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甚至是愚蠢的。不过,世上少有极端的理性者,也少有始终完全沉溺与幻想与激情的人。前者可能是偏执狂,后者可能是关在精神病院的疯子。

理性和浪漫仅仅只是人的两类性格特质,它们或许都不同程度的组成人格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在更原本的意义上去考察它们,也就是把它们放在哲学语境内去看待,理性和浪漫或许就成了两种争锋相对的不同观念。

约翰·穆勒,英国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从小便受到他父亲严格的教育。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是极度理性的,年幼的约翰·穆勒从小被教育要崇尚理性,追求科学。他父亲甚至不允许他阅读诗歌以及宗教和形而上学方面的著作,这些在他父亲看来相当于人类精神的毒瘤,只会造成混乱和愚蠢。于是,这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终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理性主义的拥戴者。然而,他在后来读到了一些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却能受到巨大的震动,说明他并非一个十足理性的人物。在那个时代,这并不奇怪。西方18世纪的早期正是理性主义的时代。科学空前发展,宗教权力式微,启蒙运动带来了西方精神的解放,同时也带来了一幅思想家们都向往的世界图景。自然世界在科学体系的精密描绘下,已经在人类面前显露无疑。我们终于掌握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理性的努力得到的前所未有的馈赠。

在科学如此辉煌的成就面前,哲学家们没有理由不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的其他问题同样应该由理性的途径寻找答案。就像科学家们利用数学和物理去寻找自然的谜底一样,我们也应该用同样严谨、逻辑性的方法去寻找关于人类生活的谜底。人类社会应该如何运转,道德内容应该如何界定,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些问题都应该通过几何式的语言得到严格的回答。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包括哲学,都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成为真正严密清晰的学说体系。这便是启蒙运动时期的终极向往,一个理性王国的乌托邦。

这样一个乌托邦里,没有无法解答的问题。只要我们运用理性,就能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这就是说,关于世界的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而达到真理的途径就是理性。自然世界可以交给物理学,人类个体交给生物学和心理学,人类社会则交给政治学和经济学;至于艺术,同样可以得到一个像几何学那样严密的解决方案,这是美学的努力方向。利用这些知识,人得以摆脱蒙昧状态,得到真正崇高的生活。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能得以解决。“知识即美德”,这一源自苏格拉底的古老信条,一直影响着哲学家们的信念。于是,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已经完全浸*在理性主义观念的海洋中。逻辑性、必然性、精确性,是大家都寻求的东西,混乱则代表谬误,是对理性的不正确运用。即便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必须讲究古典式那种高贵、雅致和匀称。作家们的笔下的人物都是正义英雄和谦谦君子,画家的画板上都是明亮的色彩,这些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对和平与秩序的热烈追求。

但是,这种高贵的理想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在启蒙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几位人物恰恰直接导致了这一运动的反叛——浪漫主义。休谟已经指出,我们关于自然世界推导出的必然性结论并非是绝对成立的金科玉律,因果律并非是统治这个世界的自在真理,它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习惯性期待”。

休谟的经验主义让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受到怀疑,那种认为世界本身存在着必然性规律的信念开始有了减弱的迹象。然而,休谟哲学的气质依然是理性主义的,他只是怀疑必然,但并没有否认它对我们的用处。在这里,理性利用它自己的特点进行考察,却发现了自身的局限。理性是人精神的一部分,精神是内在的,而世界是外在的,二者只是通过所谓的理性找到了沟通的桥梁。但是,通过这个桥梁,我们真的能穷尽整个世界并发现关于世界的真理吗?这个时候,康德出现了,有着古典气质的康德依然是一位理性主义的拥趸。但是,他却开始用自己的哲学给理性划界:理性认识到的是现象,并且只能是现象。理性认识,就像是我们带上的一副有色眼镜;所以,我们认识到的事物,已经不再是事物本身。“自在之物”,是理性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的彼端。

“人为自然立法”,这是康德的一个信念。不存在什么关于世界本身的运行法则,这样的规则不是本来就在那儿等着我们发现。规则由人创造。自然,这样的一个概念甚至也可以说是人的理性对外在世界的构建。这是人本能的需求,人需要生存在一个规则的世界,一个明晰的世界,一个可以被分门别类,可以通过各类知识去解释的世界。所以,这个外在于我们的世界终于被我们所规定,世界在我们创造的规则中运行。

可以看到,康德同先前的理性主义者的主张已经有很大不同。康德根本不认为人是所谓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部分,或许属于自然,受物理学、生物学支配,人的感觉、情绪受心理学支配,但人的精神、最本质的先验部分,却是自然之外的某种东西。否则,人同动物毫无区别。自然之物完全受到规则支配,但人是自由的。这样的看法是革命性的的,它直接为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埋下了种子。所以,以赛亚·柏林称康德是一个“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另一个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的卢梭,依然是启蒙运动中的主要人物。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单纯而善良的,可以文明让人变得丑恶,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愈加糟糕,这样的观点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们被盗而驰。某种程度上,卢梭是反叛的,而反叛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质。卢梭的行文也是情感迸发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这使得他被后人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但是,以赛亚·柏林指出,卢梭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是指他个人性情方面的东西,在深层次上,卢梭仍然是理性派。他同样向往真理,只是这个真理与别人不同。他向往的社会乃是一种原始自然的社会,而并非现代的文明社会。他不是进步主义者,不认为历史的发展一定是趋于完满的,20世纪的社会相比于19世纪的社会,并不会有什么优越之处。在这个方面来讲,卢梭也有浪漫主义的影子。

浪漫主义实际是启蒙运动自然而然的产物。在康德、费希特直到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到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将必然证明自己的局限。理性无法穷尽世界,无法完全规定人自身。人是一个有机的个体,并非机器,甚至我们身处的世界也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所谓的逻辑和规则无法触及本质。甚至不应该存在本质这样的东西,妄图去寻找事物本质并且一劳永逸的按照这所谓的本质行事是愚蠢的。

而生命,也并非一系列科学规则下的产物。生命是神秘的,并且具有无法捉摸的意志力,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并非遵循所谓的一系列规则去生活。诚如费希特认为:一个不再创造的人,一个只是单纯接受生活和自然所赐之人,其实已经死了。在本体论层面上,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已经水火不容,并且后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约翰·哈曼,这个被以赛亚·柏林认为是首个攻击启蒙运动的人,在他认为,那些奉理性为圭臬的思想者们不过是被概念驯化的囚徒。“巴黎那些圆滑的哲学家,柏林那些试图协调宗教和理性的神职人员,他们简直贬低和羞辱了人类所珍视的事物,和他们相比,盗贼、娼妓、罪犯、酒店老板离上帝更近”。哈曼是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显然在他看来,上帝必定是诗人,而不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这是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关键分歧。

浪漫主义思潮对整个西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此深远,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当然,浪漫主义本身作为一种思想倾向,必定存在于所有时代的一些少为认知的角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3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