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水)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从(秋水)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1张

想象丰富,文笔流畅,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

注: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指想象丰富,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而言,而不是体现爱情的浪漫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孟庄和孟叟。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庄子独见》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三闾为屈原)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同时也采用了一种文学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就是寓言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著作:

《庄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想象丰富,文笔流畅,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

注: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指想象丰富,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而言,而不是体现爱情的浪漫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孟庄和孟叟。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庄子独见》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三闾为屈原)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同时也采用了一种文学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就是寓言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著作:

《庄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秋水》的哲学意义

庄子的哲学体系是博大精深的,其核心是“道”(道,也是整个道家哲学的核心)。道,集中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科学认识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庄子和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世界的认识。庄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相对认识论(其实他的相对论也隶属于“道”),他的相对论实在不仅仅讲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也应该指人生态度、人生情操、人生价值而言。《秋水》就是一篇以寓言的形式谈相对认识论的散文。

《秋水》的哲学意义同学们可由浅入深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秋水》以为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要对自己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河伯面对“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它“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这种更为壮观的景象时,才觉得自己实在“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对河伯的始骄后惭分析十分中肯精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一多重并列复句以类比的手法分别以井蛙、夏虫、曲士,从空间、时间、受教育的角度阐明河伯之所以自鸣得意是因为他见识狭小,他所生活的黄河崖 之间这个小环境决定了他认识上的局限和浅陋。河伯后来见到了大海,才终于懂得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了不起得多的难以穷尽的东西。也正是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丑”时,北海若才“与语大理矣”。

《秋水》的文学意义

1、庄子首创了寓言这种文体。《庄子》中的文章大多为寓言,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多是通过寓言来体现的。

寓言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庄子》的文学性,可读性。写人叙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为形象化的论据出现的。这就使深奥的道理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议论散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比如《秋水》,作者以超现实的想像,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但在事实的教育下又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与一个视野广阔、见解不凡的海神形象,并通过它们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有关的哲理。寓言这种文体的创立,使庄子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

2、《秋水》的境界与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时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这个“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既是对《庄子》寓言人物的多姿多采说的,也是对《庄子》寓言内容的博大丰富说的,更是对《庄子》寓言的境界和风格说的。

庄子的寓言集中地体现了道家的美学思想。“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道,化生万物,却自本自根,不仅是万物的母体,而且是一切观念的母体,可见,“道”是广大无垠的,也是最高最大最难达到的美。庄子对“道”的追求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宏观意识,“道”与太空大地融为一体,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它们以宇宙的广阔时空展现出“大美”的境界。正是基于这种追求,《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塑造了许多壮阔高大超现实的寓言形象(如《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外物》中以“五十 以为饵,蹲乎会嵇,投竽东海”的任公子,《秋水》中“万川归之”而不以为大的海神等等),描绘了许多恢宏博大、浩渺无际、惊心动魄的场面(如《秋水》中对河海景象的描绘、海神为了阐述相对认识论借比喻创造的景象)。浪漫的想像、奇妙的夸张,诡谲的描绘,神话的表现方式,造营了一种极为深邃辽阔、玄妙莫测、变化无穷的散文意境,形成了庄子散文特有的阳刚豪迈之气、雄浑遒劲之美、汪洋恣肆的风格以及那种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人生境界。而所有这些特点,也无不在《秋水》中得到体现。如文章开头以寥寥数语描绘了黄河惊心动魄的景象与沾沾自喜的神态,旋即又写它望洋兴叹。海神的一番话,境界也变幻莫测。一会儿万川归海,一会儿小石大山,一会儿 空大泽,一会儿 米大仓、一会儿谷食舟车,一会儿豪末马体,令人应接不暇,真正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3、《秋水》由景入事,由事入理,层层深入的写作手法。开头一段景物描写苍劲雄浑,历来为人赞叹。寥寥几笔,就展现了一幅辽阔深远、迷蒙苍茫的水的图画。接下来写河伯开始“欣然“于自己的“泾流之大”,继之见到大海,“望洋向若而叹”,河伯始骄后惭之状如在目前。最后以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揭示哲理。先以相对论的观点借海神之口,以先扬后抑的方法,阐释相对于天地来说,大海也很渺小,“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又以反问的语气,说明中国(中原)在海内,就象一粒小米在大仓里;一个人比起万物,犹“似豪末之在于马体”。又以“无为”、“不争”的道家思想对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所连”、“所忧”、“所争”、“所劳”进行了否定,对辞让君位的伯夷和主张仁义的孔子进行了讽刺。再借海神之口宣扬不可知论和齐物论。认为世事万物是万分复杂和变异不定的,因此人要认识它们是不可能的,不如泯灭它们的区别,以“齐一”与同等的态度来对待,不要以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文章就是这样层层深入,虽由相对论导向了不可知论,读来却让人兴味盎然。

4、 《秋水》对汉语词汇的丰富。

庄子过人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使他成为比喻高手。他的每一个寓言都是一个大比喻,而大比喻之中往往又套一些小比喻。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是一个大比喻,为了更好地阐明观点,又用了其它一些小比喻。形象生动的比喻,使玄妙深奥的哲理变得妙趣横生、浅显易懂,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与亲和力。不少既贴切又有哲理的比喻句丰富了汉民族的语言宝库,成了人们熟知的名句,例如《秋水》中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寓言所形成的典故与成语,不仅是对生活的形象性哲理性概括,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穿射力,而且是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一大丰富与贡献,如:《秋水》中的“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8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