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第1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主要介绍中国的古代天文历法,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识别季节,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紧密联系,有的甚至只用天文记事作为记时的标志。《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天干与地支、浑天仪与地动仪、古代天文历法等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天文学思想是对天文学家的思维逻辑和研究方法长期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意识。在中国古代,它同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儒家思想,以及与之互相渗透的佛教、道教思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天空区划、星官命名、星占术的理论和方法、编制历法的原理、宇宙结构的探讨等等,无不受其支配,从而形成一套带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

太初黑洞: 在大爆炸后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黑洞。

质子: 通常在原子核中找到的非基本粒子。它带有+1的电荷。它由所谓的夸克的基本粒子构成。

脉冲星: 旋转中子星。当它的磁场和围绕的磁场相互作用时就发射出射电波的脉冲。

量子引力: 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在一起的理论。

量子力学: 一种理论系统。其中粒子不具有准确定义的位置和速度,在许多方面的行为波动类似。相似地,诸如光的波动在许多方面像是粒子。

类星体: 和恒星类似的物体。被认为向一颗巨大的旋转黑洞和正在大量地降落上去的物质组成。在物质落到黑洞里面之前,会变成非常热并发射出大量能量。类星体极其遥远,但是由于它们的功率这样强大,仍然能被观测到。

射电望远镜: 一种描绘出诸如类星体和射电星系的射电源在天空位置地图的望远镜。

射电波: 电磁场的波动。和可见光波类似,但是具有更长得多的、数量级为几米而不是几厘米的波长。

热力学第二定律: 该定律说,宇宙中的无序度的量度,或者熵随时间增加。它和其他定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总是真的,但几乎总是真的,它还依赖于宇宙从一个有序的状态启始。

奇点: 空间——时间的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时间在该处完结。经典广义相对论预言奇点将会发生,但由于理论在该处失效,所以不能描述在奇点处会发生什么。

空间——时间: 相对论中的宇宙的四维描述。它把空间的三维和时间的一维统一在一起。在广义相对论中弯曲的空间——时间被用来描述引力。

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第一种相对性理论(1905年)。该理论认为光总是以常速率运动,不管它在何处运动,其速率是一个绝对常数。这个理论把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平坦的、四维的空间——时间,但是它没有描述引力的效应。

稳态理论: 一种现在受到普遍怀疑的宇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存在的星系之间的膨胀空间中新物质会产生出来。

热力学: 物理学中有关热和能量的其他形式的分支。

不确定性原理: 该原理陈述,人们永远不能同时精确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越精确知道其中的一个,则越不精确知道另外的一个。

虚粒子: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允许,宇宙中的能量于短暂时间内在固定的总数值左右起伏。起伏越大则时间越短。从这种能量起伏产生的粒子称为虚粒子。当能量恢复时虚粒子湮灭。

波函数: 描述在不同点找到一个粒子的概率的分布。

宇宙的波函数: 描述在一定的时刻找到宇宙的不同形状的概率的分布。

白矮星: 一种达到稳态的恒星,其质量没有大到使其引力足够强到引起向自身坍缩的程度。

反粒子: 每个类型的基本粒子都有同一类型的反粒子。当一个粒子和这样的一个反粒子相遇时,它们就湮灭,只留下能量。

原子: 通常物质的基本单元。原子包含质子和中子的一个核以及围绕着它转动的电子。

大爆炸: 当宇宙的一切都处于具有无限密度和温度的单独的一点时,在宇宙开端处的奇点。

大挤压: 当宇宙的一切都坍缩到具有无限密度和温度的单独的一点时,在宇宙终结处的奇点。

黑洞: 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黑洞是看不见的。然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允许粒子和辐射从黑洞漏出来。

经典力学: 定律的一个系统,其中每个物体都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现在它已为量子力所超越,在量子力学中物体不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

宇宙线: 从太空来的高能物质粒子,它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

宇宙学: 对整个宇宙的研究。

电子: 一种通常绕着原子核公转的基本粒子。它属于叫做轻子的低质量物质粒子族,它具有-1的电荷。

基本粒子: 不具有任何内部结构的粒子。它们可以归类于物质粒子和携带力的粒子两种范畴。

熵: 一个系统的无序度的量度。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必须永远增加。

事件视界: 黑洞的边界。一旦越过这个边界,就不可能从黑洞逃逸。

频率: 对于一颗光子,这是和该光子相关联的电磁场的变化率。光子的频率越高则能量越大。

伽玛射线: 一种极高能量的光子,它可由核反应或在宇宙早期形成的低质量的“太初”黑洞发射出。典型的伽玛射线的波长为00000000001米。

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第二种相对性理论(1916年)。该理论认为引力是由空间——时间几何(也就是不仅考虑空间中的点之间,而是考虑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点之间距离的几何)的畸变引起的因而引力场影响时间和距离的测量。

霍金辐射: 从黑洞的事件视界发射出来的基本粒子和辐射。黑洞越小,则霍金辐射的量越大,而黑洞收缩得越快,随着黑洞最终蒸发并消失引起一个巨大的爆炸。

虚时间: 方程式中的时间变量被当作虚数处理的思想。虚数是-1的平方根的倍数。

暴涨: 被认为在极早期宇宙发生的加速膨胀的时期。

微波: 波长大约为1厘米的辐射。

微波背景辐射: 在宇宙的所有方向传播的电磁谱微波区域的辐射。这种背景辐射是由大爆炸引起的巨大的热量的残余,因此它被认为是该理论的一个证实。

中子: 一种不带电荷的、通常可在原子核中找到的非基本粒子。它由所谓的夸克的基本粒子构成。

中子星: 一种这么密集的恒星,它的力强到足以使原子中的大部分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子。

无边界设想: 空间和虚时间一起形成一个范围有限,但是没有边界或边缘的曲面的设想。在这个设想中,空间——时间像是地球的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而已。

光学望远镜: 使用人眼可见光形成恒星和星系的像的望远镜。

光子: 光的基本粒子或量子。

中国航天人被认为既浪漫又智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1 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天文学和宇宙探索。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象、星座、行星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宇宙的未知也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这种文化背景使得中国航天人在工作中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他们对宇宙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2 科技实力:中国航天人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得益于他们强大的科技实力。中国在航天领域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能力,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实力不仅来自于刻苦努力的工作态度,还得益于航天人聪明才智的发挥。他们能够将复杂的科技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现的操作,从而让浪漫的梦想成为现实。

3 团队协作:中国航天人的工作需要高度的团队协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共同完成艰巨的任务。这种协作方式需要相互信任、沟通和尊重,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智慧的体现。在航天项目中,每个人都为整个团队的目标和成功付出努力,这种合作模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

4 创新精神:中国航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他们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探索。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国航天人在实现浪漫梦想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也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中国航天人既浪漫又智慧,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科技实力、高度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使得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E),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多,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00我国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00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领土[1]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40′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北纬3度51分00秒,东经112度17分09秒)(英语:Lidi Ansha或Lydi Shoal)为中国南海南沙群岛区域的一座暗沙,是实际上的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东北约15海里的曾母暗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立地暗沙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相差5个时区。

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系统,和西方相比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天文学系统继承了中国哲学系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举个例子,大熊座在中国的天文学中由北斗,文昌,三台三个星官构成。北斗都很熟悉,不多赘述了;文昌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文曲星,掌管科举考试的天体;三台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科举考试的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完全不同于西方天文学天上都是神明,和人间无关。我个人喜欢使用中国天文学来对莫颗星命名,因为它很有文化内涵而且比较容易记。

但是中国天文学这套体系也制约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比如日月食,根据立法预报它应该有啊,但是没有发生。如果在西方,恐怕是要对历法进行修正了。在中国呢,群臣向皇帝叩首,恭喜皇帝的大恩大德感动了上苍(即使姚崇也干过这样的事)。

2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的综合性学习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构分类,各家学派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有物质与精神两分法;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分法;还有物质、社会、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这些划分尽管层次不一,但都是按照人类创造文化的发展进程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划分的,适用于专业人员的学习研究。中学生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应根据教育功能的不同来划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这些知识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因此,教学时应将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归类,每一类下分若干知识点,以课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识点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辐射展开,拓宽范围并向纵深发展。然后再探讨下一个知识点。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将课文中零散的知识归类成系统,建立知识链条。二是教师们在传播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法。三是给学生提供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打开思路,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

3求高人帮我归纳一下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常识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星宿,分野,扪参历井。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古代常用天文历法词语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天文地理是不是指历史,文化,地理

天文地理 tiānwén-dìlǐ

[knowledge] 用“天文地理”来泛指知识、学问,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例如许多旧小说中说到一个人很有学问,就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古人说天论地 古人观天 万物起源

天象记录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连珠 太阳黑子 石刻纪录

历法 历法成就 治历方法 节气 中西比较 《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仪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浑仪 浑天仪 地动仪 浑象 简仪 仰仪 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 甘德 落下闳 张衡 祖冲之 张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经》《灵宪》

著名地理学家 裴秀 郦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图六体 风的观测和仪器 降水的观测和仪器 湿度的观测和仪器 云的观测和云图集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海国图志》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chuixuezhui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

建设天文台 > 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天文台的兴建,元代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大都(今北京)和登封(今河南登封)等地修建了多处天文台。>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在上都主持兴建了上都天文台,并任命 天文学家扎马鲁丁负责具体工作,地点位于上都故城北门。上都天文台东西长 132米,南北宽52米,高约12米,平面呈凹字形。它的两侧和城墙连成一体,为整个城垣的组成部分,但高于城墙,后壁突出墙各约1米。扎马鲁丁制造的置 于天文台的7件天文仪器明显带有西域特色,与中国传统天文仪器有所不同。> > 至元九年(1272),世祖决定迁都大都,他到达大都后,积 极网罗天文人才,于至元十六年(1279)批准修建大都天文台,地点选择东城墙下(今北京建国门外沧子河北),由太史院主管。台高7丈,分为3层,院墙长 约123米,宽约92米。大都天文台上层为天文观测台,中层放置图书资料及星图、浑象、计时漏壶及室内仪器,下层为太史院办公地点。大都天文台是一座规模 宏大、工作人员众多、设计周密、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 登封天文台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始建于初年,至今保存得较好,是中国现存 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的结构分两部分:一是由回旋踏梯簇拥着高耸的台身,二是由台身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圭。台身呈 覆斗状,高946米,连小室通高1262米,台顶平面呈方形,每边长8米多,底边16米多。台北壁正中的凹槽进壁是测量日影的“圭表”。> 精美绝伦的天文仪器 > 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曾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器。”也就是说天文观测的前提是 创造先进的天文仪器。为此,郭守敬创制了各类观测仪器达13种之多,包括用于天体方位的测量、日影测量、时间测量、天象演示的设备以及便于野外观察的轻便 仪器,著名的有简仪、仰仪、圭表等。> > 简仪是对前人浑天仪的简化和改进。它是模拟天球,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及恒星位置 的一种天文仪器。这与现代望远镜所用的英国式装置很相似。改进后的简仪精确程度更高。简仪是中国天文学上的珍品,比世界同类仪器要早三四百年;而且,简仪 中应用的滚珠轴承装置,比西方发明的滚珠轴承装置要早400年。至今简仪尚存有的复制品。> > 仰仪是元代创制的一种天文仪器,用来测 量太阳位置,日食方向、亏缺及时刻。它是铜制空心球面仪器,半球面刻有东南西北四方位和十二时辰,还刻有与观察地球纬度相应的赤道坐标。太阳光通过半球上 一块带孔的板投下一个倒映像在坐标上,即可读出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可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台太阳投影观察仪。它改仰观为俯视,减小了太阳直视时日照耀眼之 苦,而且不容易疲乏,也是一种完全创新的天文仪器。> > 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构成。“表”是垂立在地面上的标杆,“圭”是表下向 正北方向延伸的一条石板。“圭”与“表”成垂直状。圭表是用以观察正午时太阳影子的长度,以测定时间,求得周年常数、黄赤道交角,划分四季以及编制历法所 用的天文仪器。郭守敬曾在大都建立了高达40尺的铜表,与应用针孔成像原理的景符联用,除了测量太阳正午时的影长外,还可以用于观测星星、月亮的影长。这 在古代是无与伦比的。现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尚存有元代的观星台的石圭,观测天文的效果仍然很好。> 领先世界的天文观测 > 元代疆域空前广大,为元朝 主持天文观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郭守敬领导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纬度测 量,在东起朝鲜半岛,西到川滇与河西走廊,南近占城,北穷铁勒,陆续建立了27个日影测量站进行观测。史书称之为“四海测验”。由于这个观察网络除分布在 各地大城市外,还在北纬15度~65度每隔10度设置了观察点,因此它所取得的数据,准确性十分高,与现代纬度值比较,绝大多数平均误差在半度以内。> >黄道面与赤道面相夹的角度即今天所称的“黄赤交角”,为天文学中最基本的数据之一,许多历法计算上的问题都要用到这个数据。在元代以前,测得的数据不是 很精确,长期以来都认为黄赤交角为24度。郭守敬利用新的天文仪器对黄赤交角进行重新测量,得出黄赤交角为“二十三度九十分”的数据,换算为现今的度数是 23度33分53秒,与现代的观测值相差仅仅1分68秒。这在当时世界上无疑是最精确的。> >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测量恒星位置的基 础。当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星分为二十八宿,用一星代表一宿。两星间的距离称为“距度”。元以前曾进行过5次测距,但误差仍很大。经过郭守敬精密的测定 后,精确程度大大提高,其绝对误差总和为2度10分,平均误差只有4分5秒,比北宋崇宁年间所测试的数据的精确度提高了近一倍。郭守敬还观测到前人未曾命 名的1000多颗新星,使元代能观测的星宿达到将近2500颗。而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所能测量到的星星也不过1022颗。这都是元代天文学臻于巅峰的最好 证据。> 《授时历》 > 实际上,元代天文学是在编订新历法《授时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 (1276)正月设立太史局,把编制历法作为统一王朝的一项重大举措。太史局由太子赞善兼国子祭酒王恂负责。王恂奏准起用告病还乡的原左丞许衡参领其事, 郭守敬也被任命协助工作。在编制历法的过程中,许衡负责理论性的指导,实际工作则由王恂和郭守敬分别负担,其他参与者为南北日官陈鼎新、毛鹏翼、刘巨渊、 王素等人。经过4年的努力,在至元十七年(1280)冬至,新历告成,忽必烈赐名为《授时历》,意即“敬授民时”。《授时历》的编成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 一大突破,用郭守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事”,即考证了七项天文数据和计算出五项新的数据。> > 七项天文数据: 一是至元十三年到至元十七年(1276~1280)的冬至时刻;二是冬至日太阳的位置;三是月亮过近地点的时刻;四是回归年长度及岁差常数,一年为 3652425日;五是冬至前月亮过升交点的时刻;六是二十八宿的赤道坐标;七是元大都日出、日没时刻及昼夜长短。> > 五项新的数据:太阳每日在黄道上的运行速度,月球每日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由太阳的黄道经度推算出赤道经度,由太阳的黄道经度推算出赤道纬度,月道与赤道的交点。

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紧密联系,有的甚至只用天文记事作为记时的标志。

想要了解传统天文的话,最简明普及的应该是《步天歌》啦。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把《史记天官书》抄了一遍,后来也时常翻阅。关于星野和古代占星思想,如果有基础的古籍阅读知识,强烈推荐你去读一下《史记天官书》,虽然其所述体系和中古、近古时期的有一些差别,但许多基本的思想能从中找到源头,读之后的材料也不会那么曲解了。

    普及类的天文历法书籍,推荐《中国占星术的世界》 ,这本书写得也挺不错的,而且有中译。还有《科学史十讲》,也值得一读。

    至于研究著作,如果能读日文的话,推荐鼓内清《中国の天文层法》。

    还有人推荐的《中国天文学史》可以读一下,我自己这本书是跳着读的,因为我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读的这本书。

    现在坊间的一些"流行"的天文学史学术书推荐晚点读,有些学者为了自己的观点对史料和对安料的解读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后来这些来年因为我对天文的喜爱,因此也接触看过不错古代天文类的古籍 

在这里推荐一些出自  古籍阁    的罕见的天文历法的珍版古籍,都是高清扫描的电子书,非常方便阅读

古代天文书籍书单推荐:

《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灵台密苑》《玉烛宝典》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古周髀算经 (汉)》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晋书·律历志》《步天歌(影印版)》

《清史天文志》《灵宪》《乙已占》《历象考成》《谈天》《甘石星经》

《开元占经》《观象玩占》《民历铺注解惑》《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

《观象玩占》《通雅·天文》《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

《甘石占经》《步天歌》《景乾象星书》《浑天仪图注》《新仪象法要》

《仪象考成》《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全史日至源流 (清)》《历算全书 (清)  》   

《七政推步 (明)》《乙巳占 (唐)》《三才实义天集 (清)》

天文学重要公式、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开普勒三定律  

第一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绕日运动,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即vrsinθ=常数(r:从太阳中心引向行星的矢径长度;θ:行星速度与矢径之间的夹角)  

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即T^2/a^3=4π^2/GM(M:太阳质量;G:引力恒量)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质点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质点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28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