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这篇文章对你应该会有所帮助的,呵呵!
摘要: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的创作手法却具有某种共同性,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总体风格。这一时期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看,技术因素的强化,却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乐派的形成,钢琴音乐也
进入了其鼎盛的发展时期。影响钢琴艺术发展的因素
来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乐器制作工艺获得了较大改
进,制作技术越来越规范,并逐渐趋于完善。从"# 世
纪初开始,各国钢琴制造家对近代槌击钢琴进行了重
要改进,如以铸铁张弦支架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支架,
机件变为复式杠杆装置,槌头上包裹的凫皮由绒毡所
取代,琴弦加长并交叉排列,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
度等等,致使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和加强。并
且涌现出了大批专门制造音乐会演奏用琴的钢琴制
造商,如格拉夫、施特顿希尔、布罗德伍德、伯森多幅、
普莱耶尔、埃拉尔、斯坦威等,致使欧洲人的音乐生活
中,钢琴的地位日益见长,独奏音乐会频繁举行,社会
文化生活中,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涌
现出了大量的以钢琴演奏为生的艺术家,成为浪漫主
义音乐发展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钢琴
演奏技术也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炫
技为导向的多种演奏风格派别,预示着$% 世纪以此
为特性的演奏流派纷呈局面的到来。
从文化思想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风潮形成于法
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较量的这一动荡变乱
的紧张岁月中,它所力求表达的是躁动不安的个人主
观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感情热烈、桀骜不驯的,
其中心精神理念是情感至上。虽然这一时期,每一位
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能体
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典型的创作手法却有其共同
性,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总体风格。
崇尚浪漫主义理念的音乐家们,非常注重塑造具
有个性的音乐形象,张扬个性成为一种时尚。就浪漫
主义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技术环节而言,虽说抒情
性是其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最明显的创
作建树却是在和声变化与音响色彩布局的追求上。譬
如,变化音和声、近关系转调、复杂化和弦运用等等,
其目的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是和声进
行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组
成部份。在作品体裁上,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
为浪漫派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
的表现形式,是"# 世纪最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
一。
浪漫主义作曲家把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对钢
琴音乐潜力的挖掘上,极大地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
力。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他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歌曲的影响,不仅表现
在旋律的纯声乐性上,而且在钢琴音乐的情感内容
及主题形象上都与其艺术歌曲相关联。如同人们所
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
又使音乐变成诗。而他用以表现钢琴音乐诗性的一
个重要手法就是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和频繁变换
的调性。”# $ %整体来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分为两大
类:奏鸣曲和小品。其钢琴奏鸣曲虽继承了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传统,但更具有抒情性,充满着幻想与诗意
的浪漫主义气息。其钢琴小品,即八首即兴曲和瞬间
音乐,则充分展现了舒伯特旋律、和声色彩变化方面
的才华,并成为后世浪漫派音乐家创作钢琴小品的
楷模,开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新领域。
受舒伯特影响最深,并直接从其作品精神中得
益的是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 首《无词歌》在世界
钢琴文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些作品中,反映出
的是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室内性风格特点,旋律优
雅流畅,和声质朴纯真,从不追求浮华的炫技效果,
也少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内心表白,整体
上以音乐语言的谐和均衡、清新淡雅见长,其中那些
富于歌唱性旋律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最深。
真正让钢琴音乐燃烧着浪漫主义热情,洋溢着
兴奋激昂情绪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由于早年与其
师之女克拉拉之间恋爱的失败,加之对当时音乐界
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的不满,使他形成了易
于沉思幻想和激动热情的双重性格,切几乎贯穿在
他所有的钢琴音乐中。可以说,舒曼大多数的钢琴作
品都是他前半生内心生活的写照,带有某种自传的
性质。舒曼在标题性的套曲形式上有较大创造,他是
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
体———套曲的作曲家,代表作有《狂欢节》、《蝴蝶》
等。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提示,往往是通
过内容的进行,用来更深刻地表现细致入微的情感
体验的重要手段。折射出的是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
意味,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进行提示,
《童年情景》中的“标题性”提示几乎就具有这样的意
义。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把他的全部生涯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这在钢琴音
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钢琴音乐语言,他对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开辟了新
的音乐表现天地,创作中大量半音的运用动摇了由
维也纳古典乐派确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而拿波里
六和弦、属七、减七、属九和弦的层出不穷使用,则大
大地强化了和声色彩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对旋
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以利于音乐表现
的需要。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范围无人能
及,玛祖卡、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夜曲、圆舞曲、练
习曲、回旋曲、协奏曲、前奏曲等,从不同的侧边真实
地记载了作曲家由祖国命运危机、社会环境变迁和个
人经历的波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除
了浪漫主义激情外,他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中还保留着
一种含蓄内在、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
如果说肖邦发掘了钢琴内在的表现潜力,那么与
其同时代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则弘扬了钢
琴艺术的外在表现力。其钢琴演奏风格直接继承和
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技术辉煌,激
情四溢,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钢琴
作品大都是外向性的,音乐感情炽热,旋律带有朗诵
调性质,不少作品冠以与文学、绘画、雕塑有关的标
题。而他对于大量半音、增减和弦,甚至是全音音阶
的运用,更是成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除此之
外,李斯特还在《( 小调奏鸣曲》中成功地运用了“主
题变奏”的手法,使音乐本身的展开更富有逻辑性。
正当李斯特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推波助澜时,出
现了一位要恢复古典主义精神和传统的反潮流人物
———勃拉姆斯。秉承德奥文化气质的勃拉姆斯,其音
乐创造较之同时代人的要深刻严肃、富于理性。在他
的某些作品中,特别是最后几年的创作,有一种个人
精神倾诉的趋向,可看作马勒音乐创作的先行。某些
地方如同肖邦一样,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隐藏在抽
象的标题背后,与同时代音乐风尚相比,勃拉姆斯对
于赋格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古典形式所具有的兴趣
要强烈得多。他的演奏风格是厚实的,他是继贝多芬
之后$) 世纪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德
国北部的严肃性,充满了技巧上的困难。
上述我们所介绍的作曲家基本上也都是本时期
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这是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一大特
点。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
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
力。其实,早在$) 世纪头+ 年就已表现出钢琴家对
于演奏技巧训练的重视,如克拉莫、胡梅尔、费尔德、
车尔尼、莫舍列斯等,他们仿效,·-··巴赫建立
键盘演奏理论体系的做法,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
曲,试图建立各自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致使钢琴演
奏技术训练开始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应该说李斯特是钢琴演奏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过
去,除了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双手紧贴键盘进
行弹奏,而李斯特一反常规,把手臂高高举起,头发往
后一甩,使钢琴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迸发出兴奋的感
情色彩。而他早年受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启发,推
出的大量的双音、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
指、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得钢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风驰电掣般的音响效果。但李斯特对演奏时力量的控
制也是很有讲究的,如同哈莱写到的一样:“他在演奏
时显示出的力量是我从来未听见过的,但既不显得粗
糙,又不是过度响亮。”# $ %他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影响
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涌现出了诸如
“琶音大师”泰尔伯格、“八度大王”德雷肖克等炫技演
奏家,他们的炫技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
另外,李斯特根据交响曲、管风琴曲、歌剧片断和流行
歌曲所作的集大成般的“释意演奏”# " %,一方面显示了
钢琴这件万能乐器的神奇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李
斯特对原作品和钢琴音响极强的领悟力。就像门德尔
松所描述的那样:“我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像他那样
连指尖都流露出音乐感悟力的演奏者。”# & %
’(")—’() 年间,占主流的是炫技大师和沙龙
钢琴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小群与之相抗衡的钢琴
家。他们反对哗众取宠的炫技,认为这只会使钢琴演
奏艺术走上死胡同,其中就有肖邦、门德尔松、克拉
拉+舒曼等。
肖邦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位追求典雅风格和高
尚趣味的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触键技术极其精湛,
对于音乐的细腻变化、踏板的色彩性运用、弱音区声
音的探索和钢琴内在表现力的发掘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他的演奏方法中最有特征性的是散板节
奏,那里面含有精妙的韵律摆动,洋溢着绝对的情感
表现,其创作、演奏中的诗意追求由此而体现。而门德
尔松则是伟大艺术作品的宣传者,他从不演奏五花八
门的炫技乐曲,只是演奏先辈和同辈大师的杰作。作
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也为钢琴演奏艺术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演奏她丈夫的大量作品,而
且广泛宣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等
大师的杰作,其演奏风格一反当时流行的炫技、做作
和夸张,在音乐表现追求上显示出理性的节制和高雅
的趣味。
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以炫技大师为代表的
钢琴家与以伟大艺术品的宣传者为代表的钢琴家之
间逐渐出现分野。曾经辉煌一时的炫技大师们,落得
了一个演奏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境地,但如果站在历
史的角度上辩证地来看,他们并非是无所作为的,最
起码对于提高钢琴艺术地位,促进钢琴技术进步,其
贡献仍可说是巨大的。
不过,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
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份强调发展演奏技
术,并急于求成,也贻误了许多年少的学琴者。譬如,
当时曾风行过一套用于辅助手指训练的方法,狂热的
舒曼就因此而练废了手指头。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由
于过多地着眼于钢琴演奏技巧,在演奏观念上显露出
了对于炫耀技巧的广泛兴趣,从而挤兑和降低了对于
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质量的追求,使得钢琴艺术的发
展充满着浮燥的气息。艺术评价急功近利,过分强调
钢琴演奏技术进步,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不足,我们应
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来
看,这种对技术因素的强化,却酝酿了钢琴演奏史上
的一个转折性变化,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
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
基础。
艺术和技术之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艺术
需要良好的技术作支撑,反之,好的技术又会对艺术
表现提出新的要求。浪漫主义作为人类音乐历史的一
个断面,作为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有其辉煌
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只有从整体上对其进行
全面观察,才可能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发展有一个较
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才可能更准确地看到浪漫主
义钢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之所在。
参考文献:
#’ % 杨民望, 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主要流派# -% , 音乐艺
术 ’/( 0& 1,
#$ % # 美% 彼得·库珀, 钢琴作品的黄金时代# -% , 音乐译
文 ’/() 02 1,
#" % # 美% 勋伯格, 世界著名钢琴流派的演奏风格# -% , 钢
琴艺术 ’//" 0 ’ 1,
#& % 徐元勇, 钢琴音乐简史# -%, 音乐天地 ’//" 0$ 1,
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曼:人们可能说本专辑收录的这四位作曲家作品,正是阿劳音乐里的四大基石。可是立即又马上会有许多其它作曲家的名字浮上来,例如舒伯特和莫扎特……等。总之,阿劳确实是个兴趣广博和感悟力强的钢琴家。这样广的音乐涉猎,多少让乐评家分析起来觉得头痛,可是一个客观判断的耳朵还是可以区分出不同作曲家在阿劳艺术中的不同份量。
贝多芬在阿劳的演奏曲目中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我从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就开始听阿劳的演奏会,我不认为他有任何一场音乐会让这位作曲巨匠缺席。我用「巨匠」一词是别有深意的,因为这正是阿劳用来形容贝多芬的用语,他认为没有任何其它音乐家能与贝多芬等量齐观。贝多芬象征看人类的抗争与超脱,代表不断「重生」与「新生」。阿劳在他的《华德斯坦》奏鸣曲中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些涵意。拉丁国家人们称呼这部奏鸣曲为「破晓」(L’Aurore),但这个「破晓」并非代表一日之晨,而是一整年的起始。阿劳曾一再重复说明老克莱巴如何找到这部作曲的正确涵意:根据1967年12月号《钢琴》(Clavier)杂志上艾尔德(Dean Elder)的记载,阿劳说:「E克莱巴告诉我,这部作品所描写就像春日开始之际,大自然苏醒之时。演奏时必须宛如不经意地踏下踏辫,弹奏得愈轻愈好。第一乐章起首部份也得弹奏得像春草嫩芽钻出大地…老实说,我们平常听到的演奏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在阿劳眼中,「平常人演奏的第一乐章比正确速度快了三倍」。说实在,阿劳演奏的这个乐章确实是个大惊奇,他的速度比一般人沉稳(比贝多芬学生彻尔尼所建议的速度还慢),在乐曲开始处也显得极富神秘感。另一个特色是速度充满弹性,但并不是说采取夸大的对比,而E大调段落强烈呈现出演奏者个人的意念倾向。不管什么情况下,阿劳都力主钢琴家应该自行安排贝多芬作品中的脉动感,所持证据得自贝多芬同时期人物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他以钢琴家的角度来看,认为每个乐章确实都有戏剧性的成份在。
从序奏到终乐章轮旋曲,阿劳认为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深刻的一部,并用演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贝多芬对此曲动态对比的标注极其大幅度,阿劳不回避用言语解说他的认知:「就像太空漫游一样」。阿劳深信,诠释音乐的依据得自对乐谱细节的深度理解,这是诠释音乐的出发点,但很多钢琴家都只停留在观察乐曲表面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人们抱怨青年音乐家的演奏总是听来一个样儿。
如果要我挑这段轮回曲最值得赞许的一段,我会选出一大段「找回家路」(Donald Tovey所说)的乐段(第221-312小节),这个段落由五个八度音引导出来,双手一起弹奏,暗示一种沮丧绝望的感情。前三个和声是响亮而坚定的,但按着却渐弱下来,最后柔和的结束,这段介于第二大段和轮回曲主题间的音乐,通常并不吸引一般钢琴家兴趣,而阿劳却在此表现出孤独被弃的沧桑感,而只消强调了三个音符。阿劳演奏本曲比布兰德尔足足长了两分钟,看来,阿劳对贝多芬标注的速度似不是那么忠实。
阿劳在《皇帝》钢琴协奏曲里也放了很多个人倾向,他没有像皇帝一样威风堂堂,而是和乐团作出融合一气的整体感。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了较多的极弱音,表情极其优美而色彩丰富。这并不是录音效果所致。因为即使在现场演奏,阿劳也同样作出这种大幅度感情和韵味。再一次,阿劳带给人们一种熟悉作品的特异诠释。
有趣的是,一般人也许没注意,许多优秀的贝多芬演奏者也同时是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您会想到布兰德尔、肯普夫和李希特……没错,这些钢琴家,当然也包括阿劳,他们在李斯特的大量作品上都做出顶尖的表现。阿劳把李斯特的角色与舒曼、萧邦、白辽土、华格纳和拉威尔归在一起,阿劳认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是一部「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多余音符,没有任何地方是为钢琴技巧表现,一切都是为了戏剧性」(节自 Robert J Silverman所作访谈,The Piano Quarterly冬季号1982-83)。所谓的「戏剧性」是指《浮士德》传奇,这是阿劳对乐谱内涵洞悉后的体认,更有趣的是,其实所有李斯特的弟子都接受李斯特与《浮士德》传奇确有特殊关联的观念。标题音乐被大多数现代乐迷当成是落伍过时的东西,真是令人遗憾!其实这种内部精神联系所带来的逻辑性和特殊情境,对演奏者诠释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泉源。在阿劳的诠释观点中,他并非描述葛丽卿(Gretchen,《浮士德》中的女主角),而是描述「葛丽卿心中的感情世界」。阿劳说:「我不会只描述角色的外表形象」。无庸赘言,阿劳这部作品的诠释可说出类拔粹,快板部份充满动感和震撼性的低音,慢板部份也不显松散,而是贯串着出色节奏韵律和色调。
好的贝多芬演奏者可以专长李斯特,但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却未必长于肖邦。布兰德尔尽量避免弹肖邦,肯普夫开始弹肖邦作品时显然犯了大忌。李希特则小心处理两位极不同典型钢琴家音乐间的桥梁-音色以及他们对键盘的处理概念。我想,阿劳也是采取这种做法。不过尽管如此,欣赏阿劳的肖邦并不是件简单。Decca本来想在五零年代为阿劳录肖邦作品全集,结果反应恶劣,以致他们不得不取消计划。阿劳早期的肖邦演奏说实在有时真的不算是第一流,1960年阿劳录的F小调幻想曲并没有1977年的飞利浦版(本片收录者)那么出色。1960年版太拐弯抹角,后来的新版本则显得直接得多。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阿劳投以无拘无束的激情,在贝多芬里,无论在乐句中寄以多深的感情,速度方面阿劳仍是保有一定的节制。舒曼则相当不同,他的思想有部份得自霍洛维兹的说法:「舒曼的音乐永远不曾是安静的,就算在最抒情的段落,底下仍是暗潮汹涌。」这里所说的「暗潮汹涌」无疑表现在舒曼《幻想曲》Op17的前两个乐段里,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出现在最后一段,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原谱当可辨识这点。阿劳的演奏颇重视这个暗潮及低音声部,并忠实清晰地表现其内在精神。
本片收录的四位作曲家,首先是非常有利于藉彼此差异来观察阿劳的不同风貌。第二个特殊点是,我确信您一定可以发现和其它钢琴家比起来,阿劳的诠释永远独树一格,即便是那些人们最熟悉的曲目。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音乐史上称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欧洲音乐为“浪漫主义音乐”或“浪漫乐派”。实际是一个对此时期音乐艺术的总的称谓,不可说这一百年来就是浪漫主义一种风格,也不可说浪漫主义音乐就断然与古典主义音乐脱离了关系。只不过是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在音乐艺术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已。浪漫主义音乐是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的产物。一般说是从1820年韦伯(1786~1826)的歌剧《自由射手》开始,由于《自由射手》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除韦伯外,又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及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的出现,遂在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地德国形成一个流派,后又波及全欧。与此并行不悖而发展的还有民族主义的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逆动。与古典主义相对而言,是从共性到个性的重点转移,是从理性到感性(情感)的转移。舒曼认为的“浪漫主义不是数字和形式的问题,而是作曲家是否是诗人的问题”是对浪漫主义音乐一种概括。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与人的心灵的相通,倡导音乐与其他文学艺术的结合而产生最富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因此,确立了音乐小品、交响诗和乐剧等新的音乐体裁,既有小型的曲式,又有无比硕大、无比壮观的大型曲式。这一时期,音乐的商品化,从总的趋势上看是一种民主化的倾向,即为各阶级人民普遍接受,也成为作曲家、演奏家和评论家接近社会的强大动力。伯姆(1794~1881)键(管乐器的按键装置)的发明,记谱法的完善,更多的市民进入音乐厅等等,也促进了当时音乐的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音乐体裁有哪几种
音乐体裁就是作品的存在形式。 现把音乐众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歌曲艺术属于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体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歌唱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范围。目前,一般认为,歌曲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影视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等种类。
音乐体裁有哪些?(最好有详细介绍)
大概是声乐体裁(像小夜曲、摇篮曲、咏叹调、音乐剧、歌剧等) 还有器乐体裁(像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随想曲、狂想曲、进行曲、圆舞曲等)
音乐体裁分类
声乐体裁:清唱剧《亨德尔的弥赛亚》歌剧《供兰朵》、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弥撒曲和安魂曲、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与重唱《牧童》、康塔塔、牧歌、声乐套曲和组歌《长征组歌》、艺术歌曲《我的太阳》和浪漫曲、小夜曲(勃拉姆斯)、摇篮曲(舒伯特)和船歌、宣叙调和咏叹调(费加罗咏叹调)等。
歌曲的体裁
歌曲艺术属于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体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歌唱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范围。一般认为,歌曲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性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影视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等种类。 民歌一般是来自于民间口头传唱,富于地方色彩的歌曲。民歌歌词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演唱采用各民族、各地区方言,体现其神韵和风格。各国民歌均表现出各个民族特有的感情,也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习俗。最早的民歌伴随着人们的语言和劳动而产生。我国广袤土地上的56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及各民族音调的区别,形成了斑斓多彩的个性风格。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及大量的说唱艺术都大量吸收了中国民歌的养分,并从中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从体裁形式上看,中国民歌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类型。如陕西民歌《揽工调》,江苏民歌《长工苦》,浙江民歌《车水号子》,江南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某种艺术表现为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歌而创作的歌曲,例如世界十大鬼才音乐制造人周杰伦所创造的歌曲,就是诗和曲的结合。艺术歌曲旨在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共同作用,激发出一种灵感和氛围,让听者能够透过某种语言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审美韵味。艺术歌曲通常在音乐会上表演,多为独唱,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于其它一些歌唱形式——如歌剧——而言,是难以达到的。与民歌相比,它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经过作者精心琢磨,并赋予技巧性的艺术构思,同时,艺术歌曲异常强调伴奏的艺术处理,因此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把伴奏的写作作为歌曲整体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艺术歌曲的名称不同,如德国称“Lied”,俄罗斯称“Romance”,法国称“Melodie”等。虽然名称不同,风格也不同,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艺术歌曲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更完美的音乐会独唱歌曲。在欧洲音乐史上,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保持有崇高的艺术地位。(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主要是指17至18世纪之间,意大利作曲家们的优秀作品,它虽然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始终是中外歌唱家们喜爱的演唱曲目及人们喜闻乐见的歌唱作品。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大部分音乐院校中,都将这些作品列为歌唱专业的基础课程,并视为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声音训练教材,正如一些声乐教育家们认为的那样,声乐作品中对学生发声最有帮助的、能培养一种好的演唱基础的是早期的17、18世纪意大利声乐作品。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适合于歌唱初学者原因首先在语言方面。意大利语不像德语、法语有那么多的辅音群和一些对中国人来讲比较难发的音。意大利语只有“a、o、u、i、e”5个母音,并且大都是以单元音的形式出现。虽然也有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但他们的发音却非常规范,如“ia”、“ie”虽然是二合元音,但在演唱时它们的发音只是“i”和“a”、“i”和“e”的组合而已,其发音规律非常便于学习和掌握。并且这些元音的发音基本上都能在汉语元音的发音中找到与其相近或相似的发音。其次在旋律方面。17世纪至18世纪的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旋律进行上很少有戏剧性的跳进,旋律多平缓、优美,在演唱上要求具有控制性的音量、柔美抒情的音色和内敛含蓄的表现。另外,这些作品音域最高不超过g2 ,着重于以优美的中声区为主,宜于表现抒情、柔美的情绪。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歌唱教材中的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有《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阿玛丽莉》、《多么幸福能赞美你》、《紫罗兰》
古典音乐的体裁(类型)都有什么
交响曲(Symphony)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这个曲式源自于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于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古典时期的海顿将交响曲带向一个新高峰,莫扎特遵循其榜样又突破,1788年最后三百的交响曲尤其出色。贝多芬史将交响曲在表现情感的能力上提升至一新局面,九首交响曲不仅扩大了乐团的编制及乐曲的长度,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更把人声引进由席勒(Schiller)作词的「快乐颂」大合唱终乐章中。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之后,交响曲更被广泛的创作,但形式上开始有了些微改变,或是改变乐章的数目,或是加入了声乐,此外,受了标题音乐作曲手法的影响,更发展出「标题交响曲」之类型。如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作品68。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大有与其影响。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音诗」。
组曲(Suite)
十八世纪中期之后舞曲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主要是因为音乐逐渐平民化,宫廷内的舞曲不再那么的流行。浪漫乐派以后流行具有描写性质的舞曲,通常是管弦乐曲及器乐曲的作品。大多由很多小曲组合而成,没有一定规则可循,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如圣桑「动物狂欢节」、舒曼「儿时情景」、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另外有芭蕾舞剧中精彩的管弦管配乐,单独用于演奏会上时的芭蕾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睡芙人」、「天鹅湖」、「胡桃钳」组曲。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起源于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于当时盛行的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着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于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大协奏曲,如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序曲(Overture)
一般都在大型音乐如歌剧、神剧、芭蕾舞剧之前演奏,具有开场及将观众导人戏剧气氛的功能。古典时期,歌剧的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与歌剧内容紧密连结,其中莫札特的序曲最常被演奏,十九世纪时出现了独立为演奏会用的序曲,如门德尔松「芬格尔巖洞」、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等序曲。
小夜曲(Serenade)
小夜曲原本的解释是夜晚时站在爱慕的女性窗下示爱所唱的情歌,古典时期盛行器乐作品的小夜曲,是一种夜间在户外的演奏曲,供贵族王侯休闲遣兴之用。小夜曲以小型合奏型态演出,一般由小型弦乐队或管乐组乐器演奏。如: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十九世纪后小夜曲继续发展、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理查施特劳斯、埃尔加等皆有优良作品。
进行曲(
音乐艺术的主要题材有哪些 10分
音乐与文学是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方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两束光芒四射的浪花,时聚时分,跳跃向前,他们在相互促进中不断繁荣,在相互渗透中蓬勃发展。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而音乐可以利用比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的多种结合方式来表达其思想内容。
一、西方音乐的题材
文学属于想象的艺术,它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但是语言文学不直接形成形象,它靠词义的概括性去描摹形象,描摹的内容是具体的,确定的。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塑造形象的材料是声音,声音是音乐家按一定的审美原则创造出的乐音,听众通过乐音的组合产生一定的“形象”。相对于文学,音乐是抽象的,要依靠听众听觉去感悟。所以说音乐是通过声乐器乐来表达,文学是通过文字笔墨来表达。然而,优秀的音乐家却可以巧妙的把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结合在一起,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的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浪漫主义。想当然,浪漫主义对欧洲音乐发展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以其自己的风格特征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浓重的感 彩,自由的理想抒发,强烈的个性张扬。而浪漫主义音乐崇尚自由与 ,带有强烈的主观感 彩,作品富有诗意的表现,在特征上浪漫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浪漫主义音乐的题材大多选材于文学,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几乎都是取自德国的抒情诗,特别是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的诗作为数最多。作品中浪漫的和声处理及抒情的自我表现,丰富的幻想,炽热的感情,使歌曲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门德尔松的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是他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他为莎士比亚同名喜剧写的配乐,内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意的幻想,把听众带到了莎士比亚戏剧梦幻、戏谑的气氛中。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韦伯,他创作的《自由射手》,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此歌剧追求幻想的情趣,表现了善良终究会战胜黑暗的美好理想。柏辽兹是十九世纪标题音乐的倡导者,他赋予标题以动人的力量和音画的表现,他甚至在每一乐章前都冠以详细的文字说明的标题,以便于听众能按作曲家的原意来理解交响曲的内容,使交响曲成为易被大众理解的体裁,柏辽兹的作品题材多取自文学,如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交响序曲《李尔王》(莎士比亚),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拜伦),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责罚》(歌德),以及他的唯一声乐套曲《夏夜》,根据法国诗人戈帝埃的诗写成。
二、中国音乐的题材
文学属于想象的艺术,它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学不只接形成形象,它靠词义的概括性去描摹形象,描摹的内容是具体的,确定的。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塑造形象的材料是声音,声音是音乐家按一定的审美原则创造出的乐音,听众通过乐音的组合产生一定的“形象”。相对于文学,音乐是抽象的,要依靠听众听觉去感悟。所以说音乐是通过声乐器乐来表达,文学是通过文字笔墨来表达。在文学和音乐两方面,中国文人墨客和音乐家把=者也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经典之作不乏之例。在乐曲和歌曲两方面,举不胜举。在乐曲方面,乐曲《春江花月夜》那甜美、安适、恬静的曲调,表现了在江南月夜泛舟于景色如画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同时它取材于初唐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春花春月,流水悠悠。此外,中国民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月夜》、《空间鸟语》、《竹影摇江》等都吸取中国古诗词中的精华,充分表达中国弦乐和古诗词的清虚淡远的境界。另外,在歌曲
歌曲体裁的介绍
歌曲的体裁,是根据歌曲艺术的表现特征及诸多因素来进行分类的。歌曲体裁与人类社会活动及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人们的内心情感,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创作出不同体裁的音乐歌声,来焕发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启迪人们无穷的智慧,鼓舞人们永远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西方音乐体裁有那些?
1交响曲
2协奏曲
3歌剧
4室内乐
5音乐节
6管弦乐曲
7艺术歌曲
属于交响乐的音乐体裁有哪些
鸣奏曲 协奏曲
西方音乐历史及音乐体裁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西方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时期的音乐,主要用于神庙祭祀、节日庆典,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苏美尔人、埃及人、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前期和盛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单音音乐时期,大致从公元600~1300年。
三、“新艺术”时期
公元1300~1450年,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阶段。
四、文艺复兴时期
1450~1600年,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但音乐中心却在法国的勃艮第地区和佛兰德。这一时期德国、英格兰音乐的兴起,罗马教堂音乐的改革和威尼斯乐派的活跃使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不逊于其他的艺术。
五、巴洛克时期
1600~1750年,从蒙泰威尔弟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结束。巴洛克时代在西方音乐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巴洛克音乐气度高贵、情调感人,内容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 、更具戏剧性。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清唱 剧、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等都已具备了经典形式。音乐巨人巴赫、亨德尔则把巴洛克音乐推向了高潮。
六、古典主义时期
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为目的,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美的古典主义音乐,在维也纳形成了气候,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家的杰出之作让音乐史为之一振。这一时期成为器乐的 黄金时代,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层出不穷,奏鸣曲式的确立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成就的代表。
七、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乐派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这 种更注重音乐内容的音乐流派,使一些非音乐因素成为音乐的主宰。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弟等人的完善,在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
八、新音乐
这是20世纪音乐的统称。和其他艺术一样,音乐开始出现多种流派百花齐放的局面。音乐创作的保守与创新两派在音乐文化发达的德国、俄国、英国、美国等地相互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繁荣。但在50年代后,随着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等的高新技术的出现,音乐家们都希望在音乐新一代的音乐语言、节奏的发展上找到共同点,重塑作曲家角色及音乐艺术的本质。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的“浪漫主义”。它是一种“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式的运动,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般指1830—1850年代的创作,而音乐的浪漫主义稍晚于文学,并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可以说浪漫主义在音乐的领域里,基本上贯穿整个19世纪。我们说: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韦伯。前者的创作是抒情歌曲、交响乐、室内乐等,后者则主要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歌剧作曲家。
1830年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促使各国任命革命意志的奋发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形成了进步的浪漫主义思潮的高涨,出现了法国的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和波兰的肖邦等作曲家。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觉来表现。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纯主观的个人感情,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性。
下面我将具体谈一下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特点:
对音响、音色的追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浪漫主义时期讲求音响的丰满、和谐、充实、舒适;而且要求色彩性强,无论乐器还是人声,都追求新的音色。到浪漫主义末期,管弦乐队的人数一般达到一百人;铜管、木管、打击乐得到了更充分的使用,铜管增加了长号、大号、圆号和小号的数量也有增加;木管增加了低音巴松、低音单簧管、英国管,而短笛成了固定的成员。乐队的中音区乐器得到扩充。此外,有时还使用三角铁、竖琴等色彩性乐器。这是的乐队音响辉煌、宏伟。声乐方面,丰富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多样的音色,男高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游乐各种不同的风格,如活泼轻快、热情洋溢、充满感情的法国风格,强有力的戏剧性的歌剧男高音风格,歌剧中英雄性的男高音风格,呜咽凄凉的意大利风格,圆润伤感的俄罗斯男高音风格等等。
旋律的重要地位在古典全盛时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到浪漫主义时期更加突出。
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成了十九世纪浪漫风格的重要特点。在贝多芬时期,器乐音乐的主题与艺术歌曲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浪漫时期,情况不同了。舒伯特及其歌曲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歌曲作品通过一些流浪者、失恋者、梦幻者及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可怜人,以自我感受的方式,生客地反映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感受和痛苦。其中以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和《冬之旅》最为典型。这些作品说明了当时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歌曲创作的抒情性的典型特点。舒伯特的歌曲中旋律最有个性,也是他的作品最突出的地方,当然也是此时期的创作特点的一个体现。在风格上,他的歌曲旋律有浪漫主义的甜美和忧郁风格,如《流浪者》、〈你是安宁〉。这一点领导并体现了烂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在旋律上的一个特点。这种歌唱性的旋律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在大型交响乐和抒情钢琴小品,弦乐四重奏以及协奏曲等等各类体裁之中得以体现。
浪漫时期的旋律结构与古典时期有所不同。古典时期较多为平均、平衡、闭合,以进为主,若有隔音跳进或大跳,均要与其反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拱型”结构,而浪漫风格的旋律则为了表情的需要。喜欢使用大跳音程,常常是六七度,甚至四个八度的大跳和许多增减音程的跳进。为了在乐曲中进行充分的展开,浪漫风格的主题旋律本身包含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动机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具有动力性和对比性。其器乐作品的旋律带有交响性的紧张度。甚至在歌剧中也得以运用。另外,采用它的旋律经常采用或模仿民族舞蹈的曲调和民间音乐的特点,构成不规则的句法或大小调音节交替等。
在节奏方面较古典时期自由了一些。最常见的是交叉节奏的使用。快速不规则的音响与稳定节拍的结合,以及两个或更多节奏型的同时使用等,都是这个时期节奏的特点。
和声调性方面。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和声的发展和变化十分突出。许多浪漫作曲家恰是以其和声的独特而显示出个性的。这是为边县丰富多样的情感所决定的,也体现欧洲文化及思维的特点。
通过调性上、音区上、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刻画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这种力求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典时期不大使用不协和和弦,假使使用,也大多以功能的方式出现,如增强属主的紧张度,或在转调中使用。但浪漫主义作曲家却经常使用变化音及色彩和声。他们把不协和和弦提高到了协和的地位。浪漫主义时期还开始在三和弦的基础上,用三度叠置构成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后期则采用多种方式写出持续和弦,造成乐曲更强渴望的、寻求解决的效果。
在调性上,浪漫主义广泛使用十二个调,同时小调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供了自由运用变化音的可能性,也使音乐具有了戏剧性。当时这个时期,仍然以主调为主,但复调也占重要位置,音乐有了和谐丰满、戏剧性强等特点
歌剧
1、含义: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题材。
包含了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其它成分。
2、歌剧歌唱的两种主要形式:朗诵化的宣叙调和歌唱化的咏叹调。
宣叙调用来叙述事件、对话,用于发展剧情;而咏叹调一般旋律优美,主要用于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情。
3、发展:
1)歌剧最早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第一部歌剧是1600年,由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
2)意大利正歌剧:18世纪上半叶,经过一个多世纪发展后的意大利歌剧。
代表它最高成就的是A•斯卡拉蒂的拿坡里歌剧乐派。
3)19世纪是歌剧最繁盛的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l 意大利: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
l 德国: 韦伯、瓦格纳等。
l 俄国: 柴可夫斯基等。
形式:法国大歌剧、抒情歌剧、谐趣歌剧、德国的乐剧(瓦格纳)以及世纪之交意大利的真实主义歌剧(普契尼)等等。
音乐剧
1、含义: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
2、特点:
1)综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近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
2)音乐剧具有强烈的现代都是的时代气息。
3)音乐剧具有鲜明的通俗性。
3、起源:音乐剧起源于英美。
4、中国音乐剧: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上演《音乐人》、《魔棍》。
90年代,上演了《想变成人的猫》、《西区故事》。
中国自己创作的音乐剧,《香格里拉》、《日出》。
清唱剧
1、含义:清唱剧是包含了“剧”的大型声乐体裁,由独唱、合唱和乐队共同完成。
没有舞台布景,也没有服装和表演动作,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的“清唱”形式。
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
有时也被翻译成“神剧”。
2、产生:清唱剧产生于西方音乐的巴洛克时期。
第一部是1600年在意大利,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3、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l 巴洛克时期:亨德尔《弥赛亚》等。
l 古典时期: 海顿《创世纪》、《四季》等。
l 浪漫时期: 门德尔松《以利亚》、《圣保罗》;柏辽兹《基督的童年》等
l 20世纪: 斯特拉文斯基《俄狄浦斯王》;奥涅格《火刑堆上的贞德》。
康塔塔
1、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
形式上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
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2、发展繁盛的两个时期:
l 巴洛克时期: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康塔塔作者。
共写有200多首教堂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
l 20世纪: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巴托克《世俗康塔塔》、斯特拉文斯基《康塔塔》等。
艺术歌曲
1、含义: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
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
一般是特指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2、来源:德奥是最重要的艺术歌曲的发源地。
3、代表人物:
l 德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 等。
l 法国:柏辽兹、福莱等。
l 东欧: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
交响曲
1、产生及含义:交响曲一词来自希腊语,原为“声音—起响”之意。
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2、体裁特征: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特征为:
l 第一乐章快板(核心),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l 第二乐章慢板,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l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
l 第四乐章急板,多采用回旋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3、形式:与管弦乐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近代管弦乐队一般分成四个乐器组,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器组。
奏鸣曲
1、产生及含义: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8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以来,奏鸣曲一般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它一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演出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大多为奏鸣曲式快板。
2、发展:
l 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式一种重奏类型的器乐体裁,以弦乐为主题,最早产生在意大利。
l 古典时期:随着古钢琴,特别是新式键盘乐器—钢琴的出现,键盘乐器在奏鸣曲中的地位逐渐取代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弦乐。
奏鸣曲也演化成近代古典奏鸣曲的样式。
l 浪漫时期:19世纪,作曲家的兴趣偏向小型体裁,奏鸣曲不再是最重要体裁。
协奏曲
1、含义:一般指的是独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
是一种管弦乐体裁。
2、发展:
l 协奏曲产生于意大利,来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
大协奏曲是由一个小的合奏组与乐队合作,通过以各种方式形成对比的音响效果。
l 近代协奏曲的真正父亲是意大利作曲家G •托莱里。
之后,意大利音乐大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和德国作曲家JS巴赫把巴洛克协奏曲推向顶峰。
3、结构:通常为三个乐章,快板—慢板—急板。
往往具有炫技的要求,即为演奏者有一个独奏的“华彩”段落。
室内乐
1、含义:一般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独立声部,各个声部地位均等的器乐演奏形式,多为大型套曲结构。
2、特征:古典主义室内乐在乐曲结构和乐器组合上形成一些固定模式,如以二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为主导,以奏鸣曲套曲为结构原则。
3、代表人物:
l 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
海顿对室内乐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l 19世纪中期,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创作出重要的室内乐作品。
如舒伯特的《鳟鱼》。
交响诗
1、含义:是在19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又称音诗。
属于标题音乐,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单乐章形式。
2、代表人物:匈牙利李斯特、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以及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
组曲
1、含义: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
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2、发展:
l 巴洛克时期:组曲通常是由各种不同的舞曲组成,常由古钢琴演奏。
弗朗索瓦•库伯兰代表了法国的观念,把16世纪的朴素舞曲变成具有宫廷贵族气息的舞曲。
德国的代表人物巴赫,写了许多组曲,有著名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
除键盘乐组曲外,其它形式的组曲著名的有:巴赫的四首《管弦乐组曲》、六首《大提琴组曲》;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
l 19世纪:钢琴组曲: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等等。
管弦乐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
这些也常被称为标题性组曲。
序曲
1、含义:一种器乐体裁,常常是管弦乐形式。
序曲最早是声乐体裁的器乐引入段。
19世纪,人们常常把一些优秀的序曲作为独立器乐曲演奏。
如威伯的《魔弹射手序曲》。
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的产生。
2、代表人物及作品: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的《学院庆典序曲》等。
狂想曲
1、含义:原指古希腊史诗中惯用的一种吟诵片段,19世纪开始用于音乐之中并盛行,指一种技术艰深,热情奔放,史诗般的单乐章器乐曲。
一般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常体现斯拉夫民族性格。
2、特征:常以英雄事迹、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为题材,以缓慢的民间歌曲曲调为基础,通过主题变奏手法,与快速突进的变奏相交错,在 中结束。
3、代表人物及作品: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
即兴曲
1、含义:独奏的小型器乐体裁,多用于钢琴,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
即兴曲可能具有偶发奇想的即兴性格,但也可能只是一个命名,并不一定具有即兴特点。
2、代表人物及作品:舒伯特8首《即兴曲》;肖邦《即兴幻想曲》等。
小夜曲
1、含义及发展:初始意义是夜歌,如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请你到窗前来”就是一段小夜曲。
18世纪下半叶,一种乐队合奏体裁常常也被称为小夜曲,规模较小,适合于户外,常常在晚间娱乐时演奏。
如莫扎特的《哈夫纳小夜曲》、《月下小夜曲》等。
19世纪,是指一种三段体器乐曲,常指具有安逸恬静气质的抒情性器乐曲,以钢琴曲居多。
最具代表的是肖邦创作的夜曲,把这种题材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谐谑曲
1、含义及发展:原指戏谑、玩笑,17世纪主要是声乐谐谑曲。
古典时期,常被用于大型套曲中的某一乐章。
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改变了谐谑曲的风格,经常是快速粗犷、出人意料的,充满戏剧性的动力感和机智谐趣的性格。
谐谑曲流行于19世纪,肖邦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四首独立的钢琴谐谑曲将戏谑和严肃并置于一体,因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谐谑曲格调。
前奏曲
1、含义:它原本是其它乐曲的导入段落,有“序”的功能。
18世纪前奏曲常常附加在组曲之前,或与赋格配对出现。
如巴赫著名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以“前奏曲与赋格”各24首配对在一起。
19世纪前奏曲获得新的含义,成为脱离赋格的独立的小型器乐体裁,非常小巧和精致,符合浪漫主义的审美趣味。
代表作品有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