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位名师是凭啥让学生爱上了语文的!|董一菲

看,这位名师是凭啥让学生爱上了语文的!|董一菲,第1张

她是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她也是牡丹江市的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届“丹江名师”。

她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她的“诗意语文”入选“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她,就是语文名师——董一菲老师!

本周好师妹将带大家一起学习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观点,一起在诗意中探索语文。

什么是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就是诗意地理解语文

走进语文的路径有千万条,我选择了诗意的路径。我用诗意的方式理解语文、理解教育的过程,进而理解人生。

诗意语文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她”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粒精神的种子。诗意语文的特质就是温暖而有人情味。如果说“人情味”三个字的重点是落在“人”上,那么“书卷气”这三个字的重点自然应该落在“书”上。

用语文的诗意美好,塑造孩子人生的诗意美好,因为在教育中,最具核心、最有价值的因素是孩子,孩子的人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语文的各种性质当中,去及时、切实地发现诗意,诗意语文追求深沉的诗的意味。

诗意语文不束缚于传统的课堂设计,更追求真实自然

诗意语文崇尚真实自然、富有神韵、简洁质朴,不束缚于“我执”和“法执”的课堂设计。“我执”,是指教师对语文的一种单一的、自我的理解。一般而言,每位教师都会给语文课堂打上自己浓重的精神印记,但是绝不可以执着于这种印记,不可以变为“法执”。

诗意语文有独特的课堂设计,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成的、动态的、成长的。那么,教师就应该追求“真”与“灵动”,追求课的境界,让课堂充满诗意、充满审美、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激趣、充满执教者热烈的情感、充满孩子生命的成长。简言之,就是我一直追求并执着的那份“热烈的情感”和那份“生命的成长”。

我的诗意语文教育观

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文学意识的启迪者、文学阅读的引领者、文学世界的导游者。没有“文学世界”的语文课堂,是干瘪的,是无活力的。

为此,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还语文以文学,将“文学世界”引入课堂,立足文本教材,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

我的学生曾这样说“董老师诗意唯美的话语,激扬飞越的文采,源自对我们最真的忠告——‘看书去’”。

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学、还课堂以文学,多年来,我在教学中有“两个坚持”:坚持“用教材教”和坚持“名著导读”。其一,坚持“用教材教”,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要“因文入境”(借助课文将学生引入文学之境)、“因文造境”(因文章不同营造不同之境)。其二,坚持为学生开设“名著导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文学经典,以文本阅读为突破口,注重“点面辐射”式的导读,引导学生在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中,走进文学世界。

给学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

感知文学,解读人学,体悟真美,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

没有感受的理解是不真实的,不带情感的解读同样是不真实的,从大语文观着眼,给学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心灵,感知作者,感悟作品。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经典”,追溯传统文化,感悟现实生活,构筑诗意人生,少不了心中那悲天悯人的情怀。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教学亦是如此,离开情感的教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雕塑学生灵魂的时候,要让学生拥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

给学生最美的母语

语言是民族心灵的回响,语言是承载着民族文化不息的血脉。汉语作为我们民族的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载体。热爱母语,就是热爱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语文教师是语言之师,是文学之师,更是文化之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化的视角学习语文,汉字有文化,语言有文化。既使是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汉语中的文化之根,这个根系深远、博大,它的土壤是五千年的泱泱的华夏文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汉语世界,这里有文字之美、文韵之美、文句之美、文辞之美、文段之美、文风之美、文体之美、文化之美……,在寻美中思索,在思索中审美、在审美中提升。

给学生一个善感的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生活,给学生一个善感的心,教他们运用自己的慧眼去学习,去生活。在语文的课堂上,应该不断追求唯美与诗意,大力弘扬浪漫与感动。

曾经给学生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棵白杨树,一个情感粗糙的人会看到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一个敏感而浪漫的人会看到叶片的脉络;而一个善感且经过良好文学熏陶的人会感受到白杨树绿色的汁液在流动,这就是诗心慧眼。培养诗心慧眼的最好的养料就是诗。

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以善感之心,进入诗境”,不想让学生成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种,而是让他们从内心中懂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

给学生一个爱的信念

热爱学生是育人的开始,也是育人的终极。“教育是技艺,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用热情和生命拥抱。”为此,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爱的信念,让他们坚信“道不远人”,让他们在坚定中坚守人生。

要想给学生爱的信念,教师心中首先应该有爱的信念,心中无爱,则无可给予,无可传递。这种爱的信念,要架构在生命的取向上,要有高度,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所谓高度,就是大爱至上,着眼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所谓广度,就是“博爱”,既着眼每一个学生,同时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深度,就是进入心灵,进入心灵深层的对话和共鸣。

当然,也要注意对“小爱”(一般称之为早恋)的矫正,青春时期的学生,情感萌动,对于学生的“爱恋”,教师也大可不必谈之色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处之泰然”,巧施妙法,矫正“小爱”,进而树立人生的大爱。

给学生一个理性的世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与文学之中,以思想引领思考,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育的两极是诗意和理性,语文教育的佳境便是诗意之中不乏理性,理性之中流淌诗意。在诗意中弘扬唯美与浪漫,在理性中进行思辨与求索。作为语文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担负着重塑民族魂的重任,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诗意的存在”,同时又“理性的存在”,借助文本,给学生一个理性的世界。

给学生一个理性的世界,具化而言之,在于三个层面:理性认知、理性碰撞、理性升华。语文新教材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突出的人文性、厚重的文化性、鲜明的时代性。理性是一种精神的灵气,理性给人以深刻、厚重和思辨。在理性认知、理性碰撞和理性升华中,以文本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性的思维空间,进而铸造学生内在的理性精神。

哥德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我们不必苛求学生成为诗人,成为哲人,但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着的理性的精神。

给学生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

“孔孟之道”和“老庄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文明中延续了数千年,一个积极倡导“入世”,一个洒脱标榜“出世”,两者在“悖中并行”,走过先秦散文、两汉纪传辞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一直走到今天,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文化的遗传,重于生理的遗传;精神的接力,重于生命的接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用经典去开启学生心灵,去启迪学生人生,给学生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所谓“内儒”,就是用孔子的“仁”充实学生的心灵,以儒家的固穷坚毅,鼓舞学生,学会坚强,在坚守中创造自己人生的精彩,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人生成长的需要。所谓“外道”,就是以老子“有为之道”,正面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事业,积极面对人生发展;以庄子的超然物外,淡看人生的所谓荣辱功名利禄;以道家清净无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超功力的理想,背向社会中的物欲和功力,来完成正面的自我人生。

社会喧嚣,人心浮躁,唯有“经典”可以静涤心灵,充实人生智慧。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文本,读中悟,悟中感,感而有所用,与学生一同去追溯,追溯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课堂下,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感悟经典,感悟人生的智慧。

我们如何利用诗意语文进行教学?

搞清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

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元素分别是语言结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意语文需要围绕这四个维度来展开。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语言具有一种文学气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境界,培养自己具备中国传统的浪漫精神。

注意把握四个维度

诗意语文与教育的四个维度: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密切相关。

只有实现了这四个维度,才能完成诗意的栖居,完成人类精神的超化。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仅仅完成了对孩子智力的打造,却忽略了对他们意志、品德、气概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有进一步的思考。

牢牢抓住四个含义

诗意语文有四义:文辞、抒情、想象和爱。

诗意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为诗,诗意的渗透与弥漫也绝不是诗歌元素的简单植入。诗的境界是混融一体的艺术氛围,所以诗意语文应是不论讲什么内容都要富有诗意。

握紧“读书”这个关键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他写的文字中就可知道他读过什么书,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姿态。

读书,可以永远将自己的思想与书做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诗意语文的立身之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语文的诗意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多读书,见缝插针、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二年级# 导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时代广场的蟋蟀》

 作者简介

 乔治·塞尔登1929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原名乔治·塞尔登·汤普森。自耶鲁大学毕业后,他本有意朝剧本写作的方向发展,但却在朋友的鼓励下走上了儿童小说的创作道路。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56年,不过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他1961年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描写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不寻常友谊的故事书,出版后即佳评如潮,一直到今天仍风行在美国市场,奠定了塞尔登在儿童文学界的地位。

 分集介绍

 第一章塔克

 老鼠的名字叫塔克,它正坐在美国纽约市时代广场地铁车站一个废弃的排水管出口上。这根排水管就是它的家。从这儿往后几米、靠墙的地方,可以直通进一个洞,不过那儿早已经被塔克到处捡来的纸屑和布条给塞满了。平常,塔克不四下挖宝它称做“搜索”雪或不睡觉的时候,它就爱坐在排水管的出口上,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花花世界——嗯,至少是时代广场地铁车站上行色匆匆的这部分世界。

 第二章玛利欧

 玛利欧也听到了这个声音。他站起身来,全神贯注地倾听着。班车隆隆的声音渐远,已经听不到了;只剩下上面街道传来的、隐约可闻的夜归人稀落的车声。整个车站空荡荡的,但空气中却又隐约充满了一种无声的喧闹。玛利欧依然留心倾听着,努力要捕捉住这个神秘的声音……它又响起来了。就像是小提琴的琴弦被弓弦急促划过所迸发出来的声音,又像是竖琴突然受到挑动响起的琴音。

 第三章柴斯特

 塔克老鼠一直在注视着白利尼一家,留心听着他们的谈话。除了四下挖宝以外,它的享受,就数偷听人类谈话了。这也是它择住在时代广场地铁车站的理由之一。一等这家人消失了踪影,它立刻冲过地板,一溜烟儿地登上了报摊。这个用木板钉成的摊子,有一边已经裂开了,露出一条很大的缝隙,所以它可以很容易就跳进去。它以前就来过好几次,不过都只是来探探这里面的情况而已。有好一会儿,它就这样站在那把三条腿的高板凳下面,好让眼睛习惯里面的黑暗,然后才跳上去。

 “喂!”它小声叫唤着,“嘿,上面的,你睡着了吗”塔克没听见回答。

 第四章亨利

 它可不想看到它新交的朋友——塔克老鼠,就这样遭到杀身之祸。它回想起在康涅狄格州的时候,也见过猫和老鼠在草地上打架。除非当时老鼠距离它们住的洞口很近,否则这种打架大都是一面倒,结局差不多都一样。但是如今这只猫来得太快了,塔克根本不可能逃得掉。四下里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柴斯特抬起头来,小心翼翼地望了望身后。

 第五章星期天早晨

 他们合力抬起了报摊的木盖子,玛利欧立刻一个箭步冲了进去。他拿起火柴盒,朝里面望着。柴斯特就这么安稳地躺在面巾纸上,但它并没有睡着,也一直在等待玛利欧来。见到玛利欧,它立刻“啾”地叫了一声。爸爸听到这一声轻叫也露出了微笑。“它一定很喜欢这里。”他说,“它并没有趁着夜里偷偷跑掉。”

 第六章冯赛

 玛利欧搭乘市内线的地铁上市中心去。他把火柴盒搁在胸前,好让蟋蟀看得到外面。这是柴斯特第一次看到地铁沿线的风光。上回它一直被埋在牛肉三明治下面,什么也没瞧见,这次它得好好抓住这个机会。于是它爬了出来,身体挂在盒子外头,上上下下地打量着这节车厢。柴斯特显得非常好奇,它还想:只要能在纽约多待一天,它就要随时随地好好见识一下这个城市。它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位戴了顶草帽的老妇人,心里直纳闷,那上面的花到底是不是真的呀如果是真的,那它们的味道又怎么样呢呀不一会儿,火车忽然发出好大的响声,停住了。

 第七章蟋蟀笼子

 当晚等白利尼一家都回去了,柴斯特就跟亨利和塔克讲起它上中国城的这趟旅行来。猫和老鼠都坐在架子上,柴斯特则是蹲坐在笼子里那个小铃铛的下面。每隔一两分钟,塔克就会站起来,绕过去,到宝塔的另一边看看。它真是羡慕极了。“冯先生还给了玛利欧一块幸运饼干呢!”柴斯特说。

 第八章塔克一生的积蓄

 梦里,它坐在康涅狄格州老家那根树桩的顶上,嚼着一片柳树枝上的叶子。它咬下一点点儿叶片,把它嚼碎了,然后吞下肚去。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叶子的味道却不如往常,干干涩涩,有点儿像纸一样,还带着点儿苦味。但是,柴斯特还是继续嚼着,心里盼着它的味道会慢慢变好。梦里,忽然起了风暴,阵阵尘沙刮过了草原。

 第九章中国晚餐

 玛利欧心想,柴斯特竟然会去吃一张两块钱的钞票,那么它的伙食一定是出了问题。他一直都拿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来喂它,到了这时候他才想到,适合男孩子吃的东西,可能并不一定适合蟋蟀。所以他决定要去向专家请教这件事。一天下午接近傍晚的时候,等他值完了报摊的班,便把蟋蟀笼子打扫干净,再拿一张面巾纸把柴斯特也打理清爽了。

 第十章晚宴

 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柴斯特蟋蟀却还在报摊里忙碌着。白利尼一家才刚回去,它就跳出了火柴盒,开始折腾起来。首先它把内盒推进去,让它和外盒的边缘靠齐。弄平整后,再把整个火柴盒推到闹钟旁边。接下来,它又从面巾纸盒里拉出一张面巾纸,铺在架子上来回拉动。等到把架子上的灰尘都打扫干净后,它又用两只前腿夹住面巾纸,把蟋蟀笼子的栏杆给擦亮了。它也把闹钟表面的玻璃,还有收音机,都擦拭干净了,让它们变得亮晶晶的,连它身体的形状都可以照得出来。由于这个钟的指针加了荧光,黑暗中还会发出一点儿淡淡的绿光。这可是个特殊的夜晚,柴斯特心想,非得要把每个细节都料理得很完美才行!

篇二

《乌丢丢的奇遇》

 作者简介

 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祖籍河北冀县。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中文系、音乐系授课。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近四十年来,结集出版的有诗歌、童话、散文、幼儿文学、文学评论以及诗词歌曲集四十余种,选集有《金波儿童诗选》《金波儿童诗集》《金波童话》《金波儿歌》《金波作品精选》等。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xx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第一、xx届幼儿图书奖,第xx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大奖,第xx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1992年被推荐为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

 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内容提要:

 哲学内涵

 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就是一首诗,一首哲理的诗。其哲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刻的儿童哲学。儿童虽然在形体上小于成人,在体质上也弱于成人,却有自己的生命哲学,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独立的人格,有与成人平等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乌丢丢的奇遇》中,金波先生通过叙写吟老带着乌丢丢去寻找布袋爷爷和珍儿,通过叙写吟老对种鸡蛋的女孩芸儿的鼓励与赞许,表现了对儿童生命的重视,对童心的呵护。故事中国古代哲人老子就指出人的生命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纯洁朴素的童心。明代李贽也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儿童文学作品的要义是表现童心,赞美童心,呵护童心。而《乌丢丢的奇遇》几乎每一个文字都洋溢着童心,都体现着作家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二是深刻的爱的哲学。《乌丢丢的奇遇》中还体现了金波先生深沉的爱,书中至少表现了三种爱:一是对母亲的爱。如,书中吟老多次梦想母亲,还有乌丢丢对布袋爷爷的感情,都表现了对父母亲情的依恋。二是对生活的爱。如,“乌丢丢”因自己只有一只脚而感到自悲和难过时,吟老对独脚单跳的“乌丢丢”的鼓励,其实就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再如,蝴蝶顶风寻找蔷薇花就是一种作家对生活的热爱的象征。还有对雕塑家和吹笛少女雕塑的描写,也表达了作家对人与人之间真爱的呼唤。三是《乌丢丢的奇遇》处处表现了作家对儿童的爱。正是这三种爱,构成了金波先生博大感人的爱的哲学,也使得《乌丢丢的奇遇》不仅仅是一个幻想的文本,还是一个具有厚重生命力量的路标:它标示着生活方向,展示着人性的力量。

 艺术创新

 《乌丢丢的奇遇》在艺术上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梦想诗学的实践。读这部童话,使我想起了法国诗人让。福兰的诗句:在他那永恒的童年的原野诗人独自留连不愿忘记任何点滴在《乌丢丢的奇遇》中,金波先生试图以梦想的方式重新想象童年,以抵抗对过去的遗忘。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岁月老去时,童年的回忆使我们具有细腻的感情,具有诗人波特莱尔在浩淼气氛中那样‘微笑的懊恼’。在这位诗人所体验的‘微笑的懊恼’里,我们似乎已实现了懊恼与安慰的奇特综合。”“童年深藏在我们心中,仍在我们心中,永远在我们心中,它是一种心灵状态。”金波先生的童话,是用梦想创造过去,用梦想触摸童年,而其梦想也就是创造未来,创造新的生命状态。二是跨文体写作诗学的尝试。《乌丢丢的奇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但又是一首婉约温情的抒情诗。它是故事,又以“十四行诗”连成奇特的“花环”——故事的十四章,前一章开篇的十四行诗的尾句与后一章开篇的十四行诗的首句是相同的,而尾声的十四行诗又是前十四章的十四行诗的首句组成。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童话”,它体现了金波先生创作一以贯之的唯美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情韵。

 正是因为《乌丢丢的奇遇》以上的美学特征,所以其对儿童文学创作有两个方面的美学启示:一是它证明了儿童文学要追求以善为美的精神高度。金波先生一直认为儿童文学要给孩子爱,要让孩子的心灵变得纯净、善良、美好。王泉根教授在阐述儿童文学的美学内涵时也认为,成人文学以“真”为美,儿童文学以“善”为美。《乌丢丢的奇遇》就是实践了儿童文学的“以善为美”美学原则的。二是它昭示童话创作不但要张扬幻想,更要张扬悲悯情怀。《乌丢丢的奇遇》的魅力除了来自幻想、诗意、爱之外,还来自作家深沉的悲悯情怀。悲悯情怀是一种比爱更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情感,它是儿童文学乃至所有艺术生命常青的元素。

 这是一部优美的童话故事。乌丢丢因为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获得了生命,他珍惜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用爱滋养生命变得更加鲜活、有趣;爱,也让乌丢丢和老诗人的友情变得神圣。

 

篇三

《小王子》

 作者简介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絮佩里

 圣·埃克絮佩里有双重身份:飞行员与作家。

 圣·埃克絮佩里有双重身份:飞行员与作家。这两个生涯在他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从《南方邮件》到《小王子》的十六年间,仅出版了六部作品,都以飞机为工具,从宇宙的高度,观察世界,探索人生。这些作品篇幅不多,体裁新颖,主题是:人的伟大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建立在于人的行动。人的不折不挠的意志可以促成自身的奋发有为。在现代文学史,圣·埃克苏佩里被认为是最早关注人类状况的作家之一。

 圣·埃克絮佩里写《小王子》时,自己为小说画了插图。插画拙扑稚气,梦境迷幻。法语版《小王子》1943年在美国出版。评论界和读者对这本书感到意外。一直写飞机的圣·埃克絮佩里这次写了一篇童话!童话往往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而《小王子》是把故事讲给大人听。那几句不无幽默的献词是理解这本书的钥匙。随着岁月的推移,《小王子》的寓意在严酷的现实中愈来愈明显。茫茫宇宙中,目前知道只有一个星球住着人,也只有一个人类文明,人的感情也全部倾注在这个星球上。在这个孤单、桀骜不驯的地球上,人既坚强而又脆弱,文明既可长存又易毁灭,这取决于人的智慧。这部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小作品又像预言似的提出,物质丰富弥补不了精神匮乏,人不能忘记精神实体。几十年后《小王子》在全世界成为大人、小孩、东方人、西方人都爱读的作品。

 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一生喜欢冒险和自由,是利用飞机将邮件传递到高山和沙漠的先锋。二次大战期间,法国被纳粹占领,他去了美国。1944年他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失踪,成为法国文学最神秘的一则传奇。

 除了飞行,用写作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是他的另一终生所爱。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该书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籍。其它作品还有小说《南方邮航》(1928)、《夜航》(1931)、散文《人的大地》(1939,英译名《风沙星辰》)、小说《空军飞行员》(1942)、《要塞》等。

 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人的大地》初次出现时,他那些雄奇壮丽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乱云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生的喜悦。

 圣埃克絮佩里不是第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不满足于只描写孤悬于满天乱云之中,与高山、海洋和风暴的生死角逐。他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形成圣埃克絮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的行动,从今以后,一个接一个,组成我的未来”。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相似,“人被抛入这个世界”,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人只是在实施自己的意图时才表明自己的存在,决定自己的未来。难怪萨特称圣埃克絮佩里的《人类的大地》是存在主义小说的滥殇。而海德格也把出版50年来译成102种语言的《小王子》,看作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虽然圣埃克絮佩里本人不见得会用这个名称。

 内容简介

 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小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朋友的人。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和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在地理学家的指点下,孤单的小王子来到人类居住的地球。

 小王子发现人类缺乏想象力,只知像鹦鹉那样重复别人讲过的话。小王子这时越来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后来,小王子遇到一只小狐狸,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小狐狸,与它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用这个秘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与遇险的飞行员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童话描写小王子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就是连结宇宙万物的爱,而这种爱又是世间所缺少的。因此,小王子常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献辞中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

 《小王子》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也为成年人所喜爱,作品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的一部童话小说。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龙港村,他童年的经济状况不太好,生活贫困,不过家中有一些书,后来他也经常去父亲任校长的一所小学的小图书室读书。197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后转入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却悄悄回乡在家待了一年才返北大任教。

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12月,凭借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扩展资料:

曹文轩的作品意蕴丰厚,在美学上有多种追求及在表现方式上有多方位探索。放在儿童文学的语境里,他的儿童小说是写的。读曹文轩的小说,读者不会时时感到说书人的存在。这儿也有叙述者,但不总是横亘在故事和读者之间,而是努力把读者带到现场,向读者描绘而非讲解,读者也不只是“听”而是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去感受。

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即在于作者使用的是标准的书面语言,是只属于作者自己的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其内容上、美学上的特点都通过这种语言表现出来。曹文轩首先是从作品艺术表现的需要而非抽象化的儿童的接受能力来选择他作品的词汇及整个语言表现的。他的作品从词汇处就是很书面化、文人化的。

曹文轩小说首先选择那些能直接诉诸人的感觉,情感色彩较强的词,还有特别的组词方法。还有就是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使词义向形象情感的方向偏转,变实用化为非实用化。

曹文轩小说有许多隐喻和象征运用得尤为成功。在曹文轩的笔下,他为主人公的成长设置了很多被围困的“异境”,却又生发出新的象征意味。

曹文轩作品的句子普遍较长,或者说长句子较多。具有诗化散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长句造成一种从容、舒展的感觉,在同一段落、章节和文本中出现较多的长句,自然使作品显得厚重。他的小说的句子主要是陈述句,表明他的小说偏重于描绘、叙述,语调相对平稳,较多使用省略号,表明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叙述的含蓄性。

不仅一下子开启了一个思绪苍茫的回忆空间,而且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曹文轩小说多描写性段落,减缓了叙事的速度,也使文本显得繁丰、厚重。曹文轩小说总体上属于一种典型的写实性的文本,黏着性较为明显,因而显得明白晓畅,但又不是那种真正明白如话的通俗性文本。

作者在恰当地保持黏着性的同时又拉开句子间的距离,在叙事的纵向上留出适当的想象空间,以便读者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将它们连贯起来。

参考资料:

曹文轩  

30年代初,报告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活跃于文坛。1993年钱杏�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中国第一本明确冠以报告文学称谓的报告文学集。之后,报告文学创作更是风靡一时,日益繁荣,不少文学团体、出版机构相继出版了许多有质量的报告文学集。

报告文学,作为主要的文学样式,在抗战初期曾有过轰轰烈烈的表现。1937年4月,现实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义勇军》便是其中之一。作者泳吉运用翔实的史料,记述了战斗在东北大地上的抗日义勇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描写了杨靖宇、李红光、赵尚志等一大批义勇军将士的形象。同年5月,邹韬奋在生活书店出版报告文学集《萍踪忆语》,记叙了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美国的印象。

黎明书局于1938年3月出版夏衍的《血写的故事》。内收《战斗日志表的一页》、《血写的故事》、《上海还在战斗》等报告文学8篇及广播剧《“一二·八”的那一天》。同年,为进一步开展文艺通讯和文学活动,组织征文活动,精选部分文章结集为《上海一日》出版,梅益任主编。记录了上海军民的战斗和生活。

1939年5月,沪江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火网里》。内收丁玲的《冀村之夜》等报告文学作品17篇。上海新文艺出版社7月出丁玲等人撰写的《冀村之夜》,列《报告文学丛书》之一。内收丁玲的《冀村之夜》等报告文学21篇。

1940年2月上海杂志公司出有白朗的日记体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十四个》。作品生动地记述了以王礼锡为团长的作家战地访问团两个半月艰苦而有意义的行程。同年11月,沙汀长篇报告文学由知识出版社出版。该书又名《我所见之H将军》、《记贺龙》,主要描写贺龙传奇式的斗争生活。

1941年,七月社出版曹白的报告文学集《呼吸》。上集《呼吸之计》记述八一三战事中上海难民的惨象和不屈的精神。下集《转战之什》记叙和抒写作者在江南游击区转战的经历和感受。

新流书店于1941年11月出版的《包身工》,是以夏衍的同名报告文学为书名的报告文学集。内收报告文学12篇,另有短篇小说1篇。夏衍的《包身工》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中期中国黑暗现实,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与《包身工》同时出版的还有曹聚仁的通讯报告集《大江南线》(复兴出版社)。本书从1938年武汉会战前开始,一直写到太平洋战争前夜的战场实况、战时社会经济及政治动态等,具有较强的史料性。

1946年7月,现代出版社出丁玲的《报告文学选辑》,为《现代文丛》之一。内收《陕北杂记》、《突围》、《预庆》等3篇。刘白羽的通讯报告集《环行东北》,上海新华日报社出于同年9月。本书的出版,在政坛、文坛都有所震动,它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使全国人民了解到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的东北真实情况。

人间书屋于1949年初出版的《陨落的星辰》,是由莫洛编的报告文学集。本书记载了136位作家、戏剧家、音乐家、自然科学家死难前后的简况。书中有关郁达夫、陆蠡、丘东平、王鲁彦、叶紫、萧红等作家的生活及死难的记述,是研究他们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1951年11月,平明出版社出版萧乾的报告文学《土地回老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农村所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型作品。该书出版不久,便有英、俄两种文字的译本。

50年代初期的报告文学,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有两类,一是军事题材,一是以歌颂中国***、歌颂新中国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军事题材方面,有刘白羽的《朝鲜在战斗中前进》,1951年8月出版;张香山的《战斗着日子》,1952年1月出版;曾克的《挺进大别山》,1953年1月出版。歌颂方面,有汤洛的《毛主席万岁》,1951年10月出版;胡风的《和新人物在一起》,1952年7月出版;吴祖光的《艺术的花朵》,1955年3月出版。以上作品均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50年代中期以后,报告文学创作发展较快,不仅数量多,而且创作题材也有着较大的拓展。一批展示城市新面貌、新风尚,描写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的作品相继问世。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2月、7月分别出版赵荣声的《在建设的日子里》、阿凤的《望鞍钢》。农村题材方面有徐开垒的《芝巷村的人们》,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于1956年8月;谢竞成的《望鞍钢》,文化出版社1956年12月出版;谷斯范的《沸腾的村庄》,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7月出版。

为纪念上海解放十周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特写报告选》(1949~1959上海十年文学选)和《上海解放十年》。前者由《上海十年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出版于1959年12月,后者由《上海解放十年》征文编辑委员会编,出版于1960年4月。

程树榛的《励精图治》、徐迟的《结晶》、唐海的《毋忘昨天》等都是在80年代初期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于1984年2月、8月、9月。1987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崛起的杭州湾》,是一部描写青年人工作、学习和爱情生活的图书,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编选。上海市建委等编选的《为了上海的明天》,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巨大变化,记叙了上海人民在为明天的奋斗中的种种事迹,该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12月。

1992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易庆瑶主编的《金都血案》。本书记载了战斗在帝国主义巡捕房和国民党警察局内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从建立组织至上海解放,前赴后继斗争了将近20年的光辉业绩。同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杭人唐云》,郑重著。本书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材料,用文学笔调,生动有趣地描绘了画家唐云的一生,可读性较强。

盛重庆主编的《超天英雄榜》,是一部反映参加“‘超天杯’93建设新上海十大明星”群众性评选活动的25位候选人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大桥颂》,是40余位作者深入南浦大桥建设第一线采访,不断为上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崭新的篇章。上海大桥工程指挥部等编。上述两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于1994年3月、7月。

1996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赵鑫珊和周玉明撰写的《莫扎特之魂》。本书记叙了神童莫扎特的许多趣事,描写了莫扎特音乐的美、深刻性和征服人们的秘诀所在,揭示了他的诸多作品与哲学、宗教、地理、建筑以及人生、爱情的关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4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