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中,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包身工中,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张

包身工》中,

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

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包身工语言特点如下:

作品的语言特色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其语言的时尚性,充满政治意识和民间风味,以及表现力强的文体技巧,在当时是一个新的革命性的主题,可谓是一曲多情的革命歌曲。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2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