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意象内涵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是在海子通过不断对于原始土地的探求和本真力量、远方、太阳、春秋的蜕化作用中逐渐饱满、深刻起来的,所以在海子所有提到“黎明”的诗中,“黎明”的意象并没有像典型诗歌一样有着一致的含义,但是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精神面向。在本文看来,“黎明”的意象具有“浪子的古典记忆回溯”和“烈士突围献身”这样两种基本的精神面向。
首先,“黎明”是关于“浪子的古典记忆回溯”。海子在《日记》中讲:“黎明。黎明并不是一 种开始,她应当是最后来到的,收抬黑夜尸体的人。我想,这古典是一种黎明,当彼岸的鹿、水中的鹿和心上的鹿,合而为一时,这古典是一种黎明”,“古典:当我从当代、现代走向古典时,我是遵循泉水的原理或真理的。在那里,抒情还处于一种清澈的状态,处于水中王冠的自我审视。在萨福那里,水中王位不会倾斜。你的牧羊人斜靠门厅而立。岩间陶瓶牵下水来”。在这两次表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海子对于黎明的情感倾向,古典是诗歌的本来面目,是一切自我投射的归位,黎明就带有这种精神层面的“回归”,这种“回归”,在海子这里突出地表现为对于以家乡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本真来源性物质的回望。
海子在《诗人叶赛宁》中写:“别人叫我/诗人叶赛宁/浪子叶赛宁”,海子将自己定义为“浪子”,他离开安庆乡下,来到北京读书,这两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生活的改变往往会让个体处于空间断裂上的迷茫,尤其在海子广泛阅读了海德格尔、尼采等人的著作之后,他们对于传统哲学的主客体反思让海子对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往往没有办法完全和现实兼容,由此产生的“无根感”和“漂泊感”是海子很多诗歌的基础。在海子这里,这种漂泊和无根为过去和未来提供了想象驰骋的空间,诺瓦里斯说:“哲学是人们怀着无尽的乡愁寻找人类心灵精神家园的冲动”,这句话放在海子身上分外合适,海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关注点移向了内在根源的指向。就像他在《给安庆》中写道:“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故乡在黎明中找到立身之所,这一笔触鲜明地指出了黎明和故乡、本真的一致精神面向。但是“黎明”和这些又有所区别,更加侧重于时间跨越性的阐发,对古典的回溯,这样的表述又和海子想创作的“大诗”相关联,“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心灵走出来。走出心灵要比走进心灵更难。史诗是一种明澈的客观。在他身上,心灵矫揉夸张的翅膀已蜕去,只剩下肩胛骨上的结疤和一双大脚。走向他,走向地层和实体,还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就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就从这里开始吧。”海子是在这种时间性的大跨度之间达成对于自己和生命的交代。
其次,“黎明”是一个“烈士突围献身”的过程。这其中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将黎明的时间意义赋予了带有污浊和新希望的双重特质,具有重生的意味,另一方面是将行动力代入到黎明中,“我”就是“黎明”,为“黎明”发出烈士性的突围行动的呼号的决绝。这两方面往往是同时出现,结合在一起的。
“黎明”最显而易见的是它的时间性,是跨越了黑夜和白天之间的混沌,,黑夜作为“黎明”之前的阶段有着黑暗的指向,海子在《黎明》的首句就这样写道:“黎明以前的深水杀死了我”,这种黑夜有着杀死人,埋葬神圣的一切指向,是人类历史和精神上的败笔。“黎明”同时又是混沌的,是夹杂在黑夜和太阳之间破茧而出的状态,海子曾反复强调黎明从混沌中重生,带来新的希望:在《黎明(之一)》中明确表示黎明的混沌:“我的混沌的头颅”,但又继续在《黎明(之二)》中展现黎明能够拒绝混沌,洗刷过去的行为:“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一个陌不相识的人”。从混沌到光明,黎明实际上在黑夜的最后,承担了“收拾黑夜尸体”的角色,而“收拾”的过程并不是一种温和的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热烈的、有目的的、革命性的突围献身。
“马”代指自己人生的旅程,“梦”代指梦想。意思是旅程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梦想。
赏析:全诗分成9节。在第1节和第4节,诗人表达了忠诚于“理想”的坚定信念,这里的“理想”既指诗人的“人格理想”,更指他的“诗歌理想”(“去建造祖国的语言”)。“火”的意象在此谕指“理想”。而开篇处,诗人在“远方的忠诚儿子”与“物质的短暂情人”之间作出前者的选择,便喻示着“理想”对于“物质”的胜利,为全诗奠定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基调。诗歌的5,6节,则表现了诗人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 。从一个相反的角度上表达了诗人因生命理想难得实现而产生的“无限惭愧”和“年华虚度”之感。作品后3节则重新接续了1——4节的思想线索,诗人在假象性的“再生”(复活)场景中大胆宣布自己的诗歌抱负和人生梦想。让他的“诗歌”能够象“太阳”一样永远“无比辉煌无比光明“,从而充分暴露了海子极端浪漫主义的生命理想与诗歌理想。
LZ说的“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可从上文得知。
《以梦为马》诗朗诵划分:
注:“▲”表示短暂停顿,表示“声断意还连,情还在”,比“/”停顿时间稍短;“/”表示停顿;“⌒”表示连接。
《以梦为马》
作者:海子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扩展资料:
《以梦为马》内含的层面
1、(前二节 )写诗人的基本立场。诗人是追求远大宏伟目标的,“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在他的一生中,由于坚执高尚的信念,使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贫瘠无告,但他并不以此为意“物质是短暂的,它并不值得我们去孜孜以求、锱铢必较”。所以诗人说只做“物质的短暂情人”。
诗人的榜样就是人类诗歌伟大共时体上隆起的那些骄子,那些怀有精神乌托邦冲功的诗歌大师们。“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海子不怕生活在压抑、误解的此世界。在生存茫茫的黑夜中,在一个“二流岁月”里,信仰、纯洁、勇敢、爱心这 些烛照过人类的精神之火都次第熄灭了 。
许多诗人以此为借口,转而去写虚无 、荒诞的诗歌,有许多诗竟成为为虚无荒诞做辩护的东西。但海子不以为然,“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
这里,有对诗歌精神的重新认识,诗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提升和救赎,它背负地狱 而又高高在上,它要保持理想气质和自 由尊严,要抵制精神的下滑。在实现灵魂救赎的同时,诗人亦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升华:“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
2、(三、四节)是写诗人对语言 的认识。诗人是对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 ”(海德格尔语)深度沉思的人。诗人意识到人类本质特征之—的语言受遮蔽的境遇,澄明及提升的可能,以及通过拯救语言来创造精神发展精神的现实依据, 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关涉到对生存和生命的理解。
在这里,海子写出了他对祖国文化深深的眷恋和自觉的归属感,“祖 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 上的敦煌”。这里的语言除本义外。还扩展到种族的文化氛围这一更辽阔的“语境 ”。这些是诗人精神中代代承传的“语言 谱系”,海子要光大它们,“投人此火”,“ 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去建筑祖国的语 言”。
但在一个被“文化失败感”笼罩的中国知识界,要重新激活昔日的传统是格外艰难的,它不仅对诗人的理解力、创造力构成考验,对其信心和意志亦构成考验。它是一种主动寻求的困境,并企图在困境中生还。因此,海子写道“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我也愿 将牢底坐穿”。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关于海子的死
西川
怀念
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
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
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
-海子(土地王)(1987)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象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在海子自杀的次日晚,我得到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怎么可能这样暴力?他应该活着!因为就在两个星期前,海子、骆一禾、老木和我,还曾在我的家中谈到歌德不应该让浮士德把"泰初有道"译为"泰初有为",而应该译为"泰初有生",还曾谈到大地丰收后的荒凉和亚历山大英雄双行体。海子卧轨自杀的地点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一禾告诉我,两个星期前他们到我家来看我是出于海子的提议。
关于海子的死因,已经有各种各样的传言,但其中大部分将证明是荒唐的。海子身后留有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仅记的3篇日记。早在1986 年11月18日他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来……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这个曾以荷尔德林的热情书写歌德的诗篇的青年诗人,他圣洁的愚蠢,愚蠢得辉煌!诚如梵高所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海子死后,一禾称他为"赤子"--一禾说得对,因为在海子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中,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有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这种关心和坚信,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业,尽管这事业他未及最终完成。他选择我们去接替他。
当我最后一次进入他在昌平的住所为他整理遗物时,我听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所熟悉的主人不在了,但那两间房子里到处保留着主人的性格。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的庭院》的印制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快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大书架--另一个书架靠在东墙--书架上放满了书。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很显然,在主人离去前这两间屋子被打扫过:干干净净,象一座坟墓。
这就是海子从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在距北京城60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海子起初住在西环里,后迁至城东头政法大学新校址)。昌平小城西傍太行山余脉,北倚燕山山脉的军都山。这些山岭不会知道,一个诗人每天面对着它们,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在这里,海子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海子生活在遥远的事物之中,现在尤其如此。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与梦想着天国,而却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不同,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白痴》,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然而海子却不是一个生性内向的人,他会兴高采烈地讲他小时候如何在雨天里光着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比如"从好到好",他会告诉你老子是个瞎子,雷峰是个大好人。
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海子曾自称我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脑海里挤满了幻象。不过又和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不同。我们可以以《圣经》的两卷书作比喻:海子的创作道路是从《新约》到《旧约》。《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同于"一个人打你的右脸,你要把左脸也给他",于是海子早期诗作中的人间少女后来变成了天堂中歌唱的持国和荷马。我不清楚是什么使他在 1987年写作长诗《土地》时产生这种转变,但他的这种转变一下子带给了我们崭新的天空和大地。海子期望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陆。
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讲,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是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之一。在一首有关兰波的诗中海子称这位法兰西通灵者为"诗歌烈士",现在,孤独、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了这诗歌烈士的行列。出自他生命的预言成了他对自我的召唤,我们将受益于他生命和艺术的明朗和坚决,面对新世纪的曙光。
我和海子相识于1983年的春天,还记得那是在北大校团委的一间兼作宿舍的办公室里。海子来了,小个子,圆脸,大眼睛,完全是个孩子(留胡子是后来的事了)。当时他只有19岁即将毕业。那次谈话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还记得他提到过黑格尔,使我产生了一种盲目的敬佩之情,海子大概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诗歌创作的。
说起海子的天赋,不能不令人由衷地赞叹。海子15岁从安徽安庆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初在校刊,后转至哲学教研室,先后给学生们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的课程。海子的美学课很受欢迎,在谈及"想像"这个问题时,他举例说明想像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学生们知道他是一位诗人,要求他每次下课前用10分钟的时间朗诵自己的诗作。哦,那些聆听过他朗诵的人有福了!
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然而海子却为她们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这与莎士比亚《麦克白斯》中三女巫的开场白异趣同工:"雷电轰轰雨蒙蒙,何日姐妹再相逢?"海子曾怀着巨大的悲伤爱恋着她们,而"这糊涂的四姐妹啊/比命运女神还多出一个。"哦,这四位女性有福了!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于是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但是他未及写满15年便过早地离去了。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哦,中国广大贫瘠的乡村有福了!
海子最后极富命运感的诗篇是他全部成就中重要的一部分。他独特地体验到了"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的内部上升。 "现在,当我接触到这些诗句时,我深为这些抵达元素的诗句所震撼,深知这就是真正的诗歌,那么现在,他已经不必再讲他的诗歌"不变铅字变羊皮了"的话,因为他的诗歌将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哦,中国簇新的诗歌有福了!
海子《麦地》言,别人赞叹麦地的温暖、美丽,而站在麦地之中的人,却被麦地灼伤。但是我们应该始终相信,失去了干净的眼睛,泪水浸洗了之后,依然能澄澈;丢失了伟大的理想,再看向太阳,依旧能在心中重升希望。只要不让心死去,一切悲伤的经历都将成为过去式。霍尔顿不正在麦田里充满希冀地守望着么?岁月初起,未来并不残酷——只要你能重新拾起爱去面对,阳光依旧灿烂。
本文平铺直叙,不避琐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极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就谓诚实。
大地最诚实,善待它会有收获,破坏它就遭报应。诚实就是真实表达主体所拥有信息的行为(指好的一方面),也就是行为忠于良善的心。“诚实”是褒义词,用于赞美一个人的好品质,它具有“善”的特质,它不等同于准确传达客观事实这样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