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线谱的问题

关于五线谱的问题,第1张

你把音名的概念理解错了~~~~

C音就是C音,不管在什么调里,这个音高的名字都是C。不会有别的名字。不会有C调中的C音到A调就变成e的情况。

还原C,是相对于本来升高或降低的C音(升C或降C)而言的。指从升高半音(#C)或降低半音(bC)状态下,回复到其本来的音高。

同一音名(同一音高)的音在不同调内,起变化的,是其在该调中的音级,比如C音,在C调中是音阶的第一级音,在G调中,则是音阶的第四级音,F大调中则是音阶的第五级,所以它们简谱的首调记谱音符不同,比如在C调,C音记作1,在G调,C音则记作4;在F调,C音则记作5。。。。但它们的音名永远都是C,不会变成其他的字母。

不错,数字简谱的音符,正是根据自然大音阶的音级而来。但音名字母,表达的是乐音确切的音高,是固定不变的。其在五线谱上的记谱位置,也是固定的。

图中所给调号,为降B调调号,记谱为g小调。属于降B大调的关系小调。五线谱中,小调没有单独的记谱调号,而是借用关系大调的调号。故说法上一定要严谨。通常小调中的“小”字不能省略。因为普通说C调、降A调的,都是指大调而言。象a小调、g小调,这些不能省称为“调”,一定要说“小调”。如果不看你给的图,光听你说是G调,则通常会理解为调号标有一个升号的G大调。

五线谱中的变音记号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在调号中出现的升号或降号,表示“恒升”或“恒降”——即谱中同名音都要升或降半音。

另一种则为临时变音,仅对本小节内,之后出现的同名音有效。如你提供的图谱,第三小节中第一个e音前标有还原记号(开头小节属于不完全小节,不数,后面那个小节作为第一小节)。因调号中表示,本谱中的所有e音都需降下半音。这个还原记号即表示为此处临时还原为e音本来的音高。故在本小节内,之后出现的所有e音都应如此还原。所以,当本小节最后一个e音需要回复到调号规定的降e时,则需要重新标注一个降号,表示此处的e音不做还原e,而是降e。

这个叫“装饰音

装饰音呢

是用来装饰旋律的小凌晨符或记有特殊记号表示该音符应作某种装饰性演奏的音。又称花音。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回音、波音、滑音等多种。在我国民间音乐演唱(奏)中,有大量装饰音存在;西方音乐的某些时期,装饰音曾是旋律风格的重要特征。

给你介绍一下它的历史

装饰音是以各种符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用来增加乐曲的表现力,尤其对旋律的节奏和风格等方面起一定变化者称装饰音。在独唱独奏中,对乐曲加以装饰,早在格列高利圣咏中已经出现。17、18世纪的独唱部分,歌唱家几乎都不严格按谱演唱,F科雷利、GF亨德尔、G塔尔蒂尼和他们同时代的作曲家们所写的弦乐奏鸣曲部分,只为演奏者写出主要的旋律,其余由演奏者处理。这种即兴装饰,直到CW格鲁克才开始逐渐废弃。符号装饰法盛行于巴罗克时期,为哈普西科德等键盘乐器采用。各国都有自己的特定符号、名称和奏法,例如德国的波音;英国维吉纳曲集中在符干上划单或双斜线的装饰音;意大利有时曾用缩写“g”(groppo)表示回音,“t”(tremolo)表示震音等。欧洲比较重要和完善的符号装饰音,起于17世纪法国,为其他各国作曲家所采用,一直延用到浪漫乐派初期。法国装饰音主要有:倚音、颤音、回音、波音、后倚音、琶音等几类,其中尤以前3者为必须遵循的基本装饰音。后来由于装饰音复杂而多样,使用和解释十分混乱。G罗西尼首先废用这些符号,而用音符写出各种装饰音(如他的歌剧《伊丽莎白》)。装饰音大多用邻音,在五声音阶流行的国家里,邻音包括小三度关系。各尖装饰音及其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

1、简谱是法国人发明的(如果没记错的话),但现在广泛运用的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2、简谱是法国一个参与政治的什么人发明的,他因为起草了什么宣言而被历史课本记载,但他发明简谱,业余的知道的很少,本来还下意识的认为是中国发明的呢:)

3、说到我们现在用到的简谱,很多人可能对其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今天小弟不才,在这里为各位说上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小知识。简谱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它由一个叫做卢梭的天主教徒所发明的。当然那时候的音符也只是初具模型而已。真正将其系统的归类在一起的却是三个非专业人士。一个数学教师,一个律师以及一位医生,至于他们叫什么名字我就不在多说了。那大家也许会问,既然简谱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怎么传来中国的呢?呵呵,不要着急。接下来,我就会为各位细细的来说明。把简谱从日本带到中国的人,是一个叫做沈心工字庆鸿的人。他是我国早期一位十分著名的学堂音乐家。主要从事于创造学堂的儿歌。代表代有很多我便不在一一列举。不过有一点,我却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这位沈老先生由这七个简谱音符所创出的一句十分有名的词句“独揽梅花扫腊雪”知道什么意思吗?那就是我们七个音符的谐音。

4、简谱也叫数字谱,是由五线谱演变而来。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由大思想家卢梭最先提出。卢梭认为,虽然五线谱比较科学,但视谱和书写不大方便,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使用。为了便于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记谱法。卢梭确定了简谱的构成原则,后来经过嘉林(galin,数学教师),巴黎(Paris,律师),谢维(Gheve,医生)三个人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因此简谱也叫“谢维谱”。

5、19世纪未,简谱传到日本,后又传到中国。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他于1904年编辑出版的<校园唱歌集>,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简谱起源于欧洲,但是欧洲国家早巳放弃使用简谱,只有亚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地区仍使用简谱,而且普及率相当高。”

转贴关于五线谱由来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关于简谱的由来就有好多种说法

1、简谱是法国人发明的(如果没记错的话),但现在广泛运用的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2、简谱是法国一个参与政治的什么人发明的,他因为起草了什么宣言而被历史课本记载,但他发明简谱,业余的知道的很少,本来还下意识的认为是中国发明的呢:)

3、说到我们现在用到的简谱,很多人可能对其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今天小弟不才,在这里为各位说上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小知识。简谱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它由一个叫做卢梭的天主教徒所发明的。当然那时候的音符也只是初具模型而已。真正将其系统的归类在一起的却是三个非专业人士。一个数学教师,一个律师以及一位医生,至于他们叫什么名字我就不在多说了。那大家也许会问,既然简谱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怎么传来中国的呢?呵呵,不要着急。接下来,我就会为各位细细的来说明。把简谱从日本带到中国的人,是一个叫做沈心工字庆鸿的人。他是我国早期一位十分著名的学堂音乐家。主要从事于创造学堂的儿歌。代表代有很多我便不在一一列举。不过有一点,我却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这位沈老先生由这七个简谱音符所创出的一句十分有名的词句“独揽梅花扫腊雪”知道什么意思吗?那就是我们七个音符的谐音。

4、简谱也叫数字谱,是由五线谱演变而来。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由大思想家卢梭最先提出。卢梭认为,虽然五线谱比较科学,但视谱和书写不大方便,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使用。为了便于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记谱法。卢梭确定了简谱的构成原则,后来经过嘉林(galin,数学教师),巴黎(Paris,律师),谢维(Gheve,医生)三个人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因此简谱也叫“谢维谱”。

5、19世纪未,简谱传到日本,后又传到中国。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他于1904年编辑出版的<校园唱歌集>,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简谱起源于欧洲,但是欧洲国家早巳放弃使用简谱,只有亚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地区仍使用简谱,而且普及率相当高。”

转贴关于五线谱由来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43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