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读后感——情感与文字皆有光

《唐诗杂论》读后感——情感与文字皆有光,第1张

《唐诗杂论》读后感——情感与文字皆有光

读过学者之文,也诵过诗家之诗,但以诗人之心写学者之文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读。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本书中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有学者的大家风范。

书的正文之前,是一些著名的画作以及书法作品,涉及到唐代的诗人与历史故事,颇具韵味。这本书不像学术书籍的艰难晦涩,也不像语言直白简单的闲书。书中重点介绍了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以及英译李太白诗。读了初唐四杰部分,我对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他们的年龄不同,性格也不同,继而形成的诗风也不尽相同,闻一多先生在对他们不同的作品进行总结后,得出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专攻五律。并对他们进行比较,对历史上的排序进行阐释。

关于孟浩然,孟浩然热爱襄阳,他的平淡,他的静默,都在他的诗中尽情体现。最近在讲《唐宋诗词鉴赏》,第一首诗就是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在赏析部分就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这句话正是出自这本书。孟浩然一生未做官,这种深到骨子中的“淡”,大概说的就是孟浩然这种不重功名的清淡吧!

提到贾岛的诗风,第一点想到的就是“郊寒岛瘦”,贾岛在成为诗人之前,做过僧人,所以他的诗充满了禅意,僧人的静与冷融合到诗中,就有了贾岛独特的瘦硬的诗风,后人甚爱贾岛,追随者众多,所以说贾岛不仅是五代的贾岛,更是各时代共同的贾岛。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闻一多先生对于杜甫的崇拜与羡慕,介绍了杜甫的大致经历,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壮年,着重写了杜甫幼时看公孙大娘舞剑印象深刻,为后来写就精彩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埋下伏笔,中年的游历对杜甫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提及与李白的结识与交往,两人的结交也是非常精彩有趣。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与犀利的评价,这正是学者须具备的勇气与气魄,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对于诗的向往与热爱,所以史笔诗心是对这本书最中肯的评价。

暖暖的冬日午后,沉浸在唐诗的世界里,沉浸在蒋勋的话语里。因了蒋勋,我对唐代这几位著名诗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了唐诗,我对蒋勋的审美倾向和文学主张有了粗浅的感知。书里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书外的蒋勋以及碌碌红尘中的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自我,而他们的美,在于绽放了自我的异样光华。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还要真实。诗歌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如实记录着一个诗人的生命状态。

《春江花月夜》展示的是初唐宏大辽阔的气派和诗人浩茫的宇宙意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站在无涯的时空当中,个体的生命显得渺小而卑微。“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浩渺的宇宙、流逝的光阴,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在这样宏阔的视野和想象中,诗人和江水对话,和明月对话,以独立的生命状态欣赏着另外一些完全对立的美的存在。张若虚留下的诗篇不多,为人所熟知的也只有这一首。感叹于这首诗精致的语言、精美的结构、流畅的起承过渡与绾结,“以孤篇压倒全唐”虽不免夸张,也确有依据。想象中,张若虚该是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傲自信,又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潇洒倜傥吧。

王维的诗歌呈现着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的诗歌特质呈现出的是诗人不同的生命状态。年轻的王维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笔下便多是贵游文学的风貌,《洛阳女儿行》对贵族奢靡、华丽的生活进行了夸张的描绘,展示了唐朝奢侈豪华的社会风尚;组诗《少年行》抒写了一个男子由青春少年到建功立业的将军的成长历程,从“相逢意气为君饮”的任性侠气,到“将军佩出明光宫”功高富贵,诗中不是宣扬为国杀敌保家卫国的忠义思想,而更多的是展现完成自我实现价值的浪漫情怀,这大概是唐代所认同所崇拜的生命经验模式。中年时代的王维,走出京城走向辽阔的边塞,于是,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出走的生命体验,写不出这样苍茫空旷的意境。唐诗中,“出走”是重要的生命体验。“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沸腾激情之后,是云淡风轻,所有生命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沉浸于自然山水中的王维,给后人留下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至高境界。小时候读《鹿柴》和《鸟鸣涧》,觉得就是平平淡淡的写景,真真实实的生活,没有出奇之处。后来读到《山居秋暝》《汉江临泛》,也只是感叹于画面的精致和动静之巧妙。蒋勋说,安静是更大的热情,是更饱满的热情。那么,王维诗歌中“无人”之境,蕴含着他更深沉的生命热情吧。这样看来,王维的诗歌展现的不同色调和华彩,同样都是生命的精彩绽放。

李白的诗歌常常充满华丽、孤独、享乐主义,总在描述生命的流浪和自我的实现,这构成他浪漫色彩的基础。李白的生命特质与大唐的时代特征息息相通---同样的不走寻常路。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很多风尚和习俗都冲破了农业伦理范畴,尚武、侠义、华贵、自由、暴露的服饰、夸张的妆容……李白的诗中很少出现对社会的关注,呈现更多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由状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价值追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作品展现的就是李白与自然、宇宙的对话交游。李白的诗不可学,因为他肆意自由的生命状态不可学。《蜀道难》可以看做是李白诗歌特色亦或生命特质的典型,其中的押韵、文法、结构、言语形式自由而创新,率真而巧妙。“噫吁嚱!危乎高哉!”开篇即是破空而来的惊叹,犹如贝多芬《命运》中那几个震撼人心的重音。整首诗句式不断变化,长短交错无常,把视觉上的峭拔奇绝和感觉上的惊险艰难融合在跳跃的节奏中,读来有跌宕起伏汹涌澎湃之感,李白式的表达在此诗中展露无遗。李白又常常是孤独愁闷的,《月下独酌》《独坐敬亭山》《行路难》《将进酒》,他孤独在繁华与热闹当中,又用及时享乐、把酒取欢的浪漫来对抗现实。李白笔下的柔情缠绵也美到惊艳。“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美人如花隔云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无论是民歌般的通俗还是应制式的谨严,都无法遮掩天才的创新和别致。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特立独行又卓然超群,自由烂漫又旷达乐观。他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可以是这样的自由,可以发出自我的光亮。

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在道德伦理中完成。如果说,“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那么,“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读李白和杜甫,无需评价孰优孰劣,而应该看到,我们身上常常有属于李白的部分也有属于杜甫的部分。我们渴望完成个体的生命追寻,自由行走,放歌山林;我们也必须要回到群体当中,历世间百态,看悲欢离合。李白和杜甫,把不同的生命状态活成了典型。不经历岁月沧桑,不太能喜欢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是纪录片,是见证历史的资料。他用绝对客观的角度讲述具体事件、描绘民生状态。《丽人行》中有贵游文学的影子,但“慎莫近前丞相嗔”句,在华丽之后落脚到对老百姓的同情,杜甫式的视角和表达初见端倪。《兵车行》把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和凄惨用直白客观的画面描述了出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用浅直的语言写出当时民间最大的悲哀。《石壕吏》中,杜甫不再是旁观拍摄者,而是事件的亲历者。“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诗人笔下的老妇人,平静地讲述着孩子的死亡,读来触目惊心。“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没有控诉,没有呐喊,有的只是隐忍、承受和自我宽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中没有任何评判和议论,只是叙述事件,冷静与客观却产生让人震撼的力量。《兵车行》《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够体现杜甫“诗圣”“诗史”的地位和价值,其中的社会关怀和悲悯情怀动人心扉。杜甫的愁苦,来自民间的疾苦、社会的动乱、自身的遭遇,而李白的愁苦,多是生命本质上的哀伤--烦乱、茫然、孤独。有些时候,很害怕读杜甫的诗歌,像《登高》《春望》《述怀》《北征》,全是卑微人生动乱时局的凄苦,让人叹息哀叹,不忍卒读。杜甫把生命活成了一束光,不仅亮出自己,更照到不为人知的角落。

白居易发扬了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意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传说,白居易写完诗,要读给老婆婆听,以不识字的老婆婆听懂为创作标准。可见白居易的写作宗旨和关注视点,他力倡“新乐府”运动,让文学发出民间的声音。《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让人心酸,《新丰折臂翁》中“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的躲避兵役而自残的老翁让人震悚,《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让人惊叹。这些诗中的批判意味比杜甫的纪录片风格浓厚许多。白居易的诗歌有社会批判的力量,展现了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以及对自我道德的反省。“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而不是仅仅去歌功颂德。”蒋勋如是说。除了记录,文学还有传播真善美的功能。《长恨歌》用故事的方式讲述人世间不可磨灭的真情,《琵琶行》用文字传达了精妙绝伦的音乐细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有生活的情趣和美好。质朴与批判、深情与美统合在一起,构成白居易独特的生命形态。

李商隐诗中唯美的意象,常常让人无法用通俗的语言去注解。蒋勋把李商隐的诗歌视作晚唐文学的代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李商隐的诗最大的特征是把故事全部抽离,没有事件的记述,只做抽象和个人化感受的描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持红烛赏残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些诗句中都有无限的热爱和眷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喜欢堆叠意象,营造唯美、伤感又模糊迷离的氛围和意境,寄托他对生命的精致追求。读李商隐,不能字字落实,句句分析。“烛”和“泪”是最常见的意象,也是李商隐生命姿态的映照--迷离缠绵的文字背后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深情。

胡晓明说,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唐诗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读唐诗,就是与那些绽放的生命相遇。

谢邀:

开篇明义,被誉为“一代文学”的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可以说,宋词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和唐诗双峰并峙的两座高峰。

其实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是配合音乐演唱的。从本质上说,词本身是一种具有娱宾遣性功用的音乐文学。

不管是文学性还是音乐性,宋词都呈现出了时代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宋词的音乐美

除过以上说的这些之外,宋词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今存的唐五代词不足两千首,而今存的宋词将近两万一千首,从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来看,收录的宋代词人就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为音乐文学的词,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

宋词也具有这样的音乐文学性质,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宋词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

据当代学者统计,宋词中有一千多种词调,也就是说,每一种词调都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形式。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是清美的旋律;《雨霖铃》又极尽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

有了这么多的词调,所以宋代的填词人就可以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所以,词人在填词时,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甚至宋朝的皇帝也是词的爱好者,比如宋徽宗,他还专门设置了一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周邦彦就担任过大晟府这个最高音乐机构的领导,周邦彦《忆旧游》中的“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就将宋词的音乐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再比如“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

二、宋词的画面美

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画面唯美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

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表现在色彩上,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词中人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词境和唯美的画意。

三、宋词的婉约美

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

宋词中的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

如秦观的《踏莎行》一词,这首词最佳之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蜚声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发了词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四、宋词的豪放美

宋代词坛以南渡为界,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南宋词人面对北宋的灭亡、南宋半壁江山的现实,词人们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更多地流露在词中,因而让宋词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让宋词多了一种豪放的风格,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

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在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也只有在宋词中才能看到这样绝美的词作。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五、宋词的爱情美

爱情诗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

苏轼的《江城子》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六、宋词柔的意境美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

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

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此外,由花草,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意象构成的唯美意境,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如北宋词人张先的《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一词,张先在去玉仙观的途中,与美女谢媚卿偶遇,在张先的眼中和笔下,谢媚卿是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的美女。

但词人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词中的“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全词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本色,和有艺术特色。

总结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代文学”。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

而宋词的音乐美、画面美、婉约美、豪放美、爱情美和意境美则有机成了宋词至善至美的音乐与文学相得益彰的美。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一代文学”一样,都是汉语语言美的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49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