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大国总师亲笔诠释“中国式浪漫”,什么是“中国式浪漫”?

央企大国总师亲笔诠释“中国式浪漫”,什么是“中国式浪漫”?,第1张

中国式浪漫就是三束饭送别袁老,堰桥路和繁华大道,神舟飞天,嫦娥登月,天宫一游。是中国人的浪漫。永远是记住那些最勇敢的人,是对家和国家最深情的眷恋。狭义的浪漫,来源于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西欧诞生的浪漫主义。这里的浪漫是指对现实世界不满,对未来充满期待和追求,理想远大,不甘堕落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欧洲人认为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因为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敢于与贵族和命运抗争。

比起现代人,古代人对爱的表达应该更含蓄!很多现代人最熟悉的诗词都是用来表达爱情的。比如《诗经》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Xi”“窈窕淑女,君子好大胆”等等。唐诗中爱情诗较多。比如:刘禹锡的“东升西落,路无情却有情。”张继的“双泪还君珠,未嫁时恨。”李商隐的“虽然我的身体没有鲜艳的凤凰的翅膀,但我感觉到神圣的独角兽的和谐的心跳。

中国式浪漫是三束水稻送别袁老,延乔路与繁华大道,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宫遨游,中国人的浪漫,是永远铭记那些最英勇的人,是对家与国最深情的眷恋。狭义上的浪漫来源于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诞生于西欧的浪漫主义,这里的浪漫特指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对未来充满期望和追求,理想远大,不甘堕落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欧洲人认为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因为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同贵族,同命运抗争。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广义上的″浪漫",意为纵情;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不拘小节(情侣关系而言)

"浪漫"来源于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诞生于西欧的浪漫主义,这里的浪漫特指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对未来充满期望和追求,理想远大,不甘堕落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

欧洲人认为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因为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同贵族、同命运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从不能使我屈服。”

浪漫,一般用来形容富有艺术美感的事物体验,即使是对于同一样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定义。

出处:宋苏轼《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诗之一:“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

宋曾巩《送郭秀才》诗:“当今文人密如栉,子勿浪漫西与东。”

宋张镃《过湖至郭氏庵》诗:“山色稜层出,荷花浪漫开。”

英语中也有 Romance一词,而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鲁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浪漫。”

老舍《二马》第五段二:“你老说我太注重事实吗,我得学着浪漫一点,是不是?”

冰心《寄小读者》二十:“轻柔的笑声,从水面,从晚风中传来,非常的浪漫、潇洒。”

曹禺《日出》第二幕:“你真是个杰作!又香艳,又美丽,又浪漫,又肉感。”

《花城》1981年第6期:“不过是一个浪漫轻浮而又不负责任的异国女郎,能够及时地摆脱正是自己的幸运。”

(清)沉树本《大水叹》诗之五:“长歌《舂陵行》,千载思浪漫 。”原注:“元结称浪叟 ,亦称漫叟。《舂陵行》,元结忧民诗也。”参见“浪翁”。

回答于 2022-11-26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我们来讲浪漫主义对西方文明的影响首先,它诱导了西方人走极端的趋势西方人最喜欢走极端,觉得不如此不过瘾我对西方文化中的一点精神是非常佩服的,那就是向极限冲击比如说有那么一个教授,他要写十几本书,要带二十几个研究生,还要去当杂志主编,还要主持国际会议,还要当好妻子,好妈妈,好爸爸,还要去旅游这就是向极限挑战啊这种极限挑战是什么意思

极限挑战就是,人经常是在自己生命的临界点上生存,并且把这种生存当做了生命运行的正常节奏也就是说,人喜欢把一个东西的全部内涵都掌握,都征服,以为舍此无法真正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这,当然是一种走极端的形式另外,我们也看到了西方文明具有脆弱的一面例如,这个浪漫主义就是很脆弱的,西方文明缺乏弹性,但容易走极端,美其名曰求新,求异文明的底座也不稳,却喜欢不断追求高,精,尖西方文明底座不稳却要对外扩张,容易造成很大的悲剧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在浪漫主义精神的激励下,西方人做事情时行为的矛盾性很小,尽管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性很大为什么行为的矛盾性很小呢

就是做起事来,一个本能冲动,马上就能去做这之间的限制性因素很弱浪漫主义还造成一种文明在取代另一种文明时的冲突性,常常以不妥协的革命方式进行西方文明里面有这么一种浪漫机制,做了就做了,不考虑后果我们看到,东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比较倾向综合考虑,西方文化比较倾向于分析考虑;西方文明的底座不稳,却追求高精尖;东方的底座很稳,却过于宽泛;我们发展了的是高情感,西方发展了的是高科技西方那个高精尖底座不稳,我们底座很大,也有深厚的传统,但需要发展高精尖还有西方人的那种分析性,批判性的思维习惯,那种逻辑思维,那种深度,精度,广度,强度,都和我们的形象思维,我们的强调广度,经验,具体的综合性思维习惯有所不同西方人从古典时代起就发展出一种征服感,他们用石头造房子,一有机会就想造个城堡,征服世界征服世界以后他怎么办

这就有两种可能性:也许是继续野蛮下去,继续搞征服,另一种可能是由智及仁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 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8年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他回到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编辑]

作品

[编辑]

剧本

《克伦威尔》 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爱尔那尼》(爱格尼) 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胜利的标志。

[编辑]

小说

《巴黎圣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是一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爱丝美拉达则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海上劳工》

《悲惨世界》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终于写完全书。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著。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代,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极为激烈。在小说《九三年》中,雨果以深邃的社会历史眼光和磅礴雄伟的气魄,描绘了一幅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雄伟的气势,浓烈的色彩,使这本书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

《九三年》以共和军平息旺岱叛乱为中心事件, 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1793年法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前候爵朗德纳克在旺岱小镇纠集几千农民叛乱。国民公会派遣教士西穆尔登到岱旺的一支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这支共和军的年轻司令郭文是被作者给予美好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后来,朗德纳克被围困,他以被他劫走的三个小孩做人质,要求换取自由,被郭文断然拒绝。由于偶然原因,朗德纳克得以逃脱,当他看到三个小孩困于火海中的惨况时,人性使他回来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手中。郭文震惊于朗德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他放走,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作为郭文的老师,西穆尔登视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德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的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私人感情。西穆尔登最终下令处死郭文,在郭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举枪自尽。

这个跌宕起伏、摄人心魄的故事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而这份以血泪培育、用生命祭奠的理想中包含了作家对革命的沉痛反思和对革命暴力的深刻考量。雨果支持革命、赞美革命,它的人道主义理想首先从肯定革命中体现出来。

在雨果眼中,资产阶级大革命把法国从封建专制的奴役下解救出来,是人道主义原则的巨大胜利。《九三年》里,它通过退而马克、佛莱莎母子等形象,愤怒的控诉了封建统治的惨无人道。巴黎街景的速写则表现了革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无比欢乐。

与此同时,他也认识到革命暴力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郭文在临死前说过:“文明有它的瘟疫,这阵大风(革命)治好了它。也许大风选择得很不够好。可是它有别的办法吗?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样猛烈。”雨果认为用资产阶级革命暴力消灭封建专制,是革命的天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理想,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雨果对于如何使用革命暴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寻,这在19世纪欧洲人道主义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西穆尔登是作者颇具匠心塑造的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在实践了自己对国民公会的诺言,判处郭文死刑后,他才真正感到这条法律的残酷和无情。他的死,除了难以承受的心灵痛苦之外,还源于对现实残酷多变的迷茫:昨天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今天却由他下令处死。革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为什么也对准自己的战友?雨果指出,西穆尔登的悲剧就在于“他有着剑一样盲目的准确性,只对准目标直飞去,在革命中没有什么比直线更可怕的了!”

郭文更多的寄托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革命斗争中,他既能英勇地献身革命,又能有能维护人道主义原则。但是,当面对朗德纳克的人性回归时,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中:对付一个“用一件牺牲行为赎回了他种种野蛮行为”的朗德纳克,革命如果 “用一种野蛮的手段去回答这种慷慨的行为”,那就是革命的“弱点”,共和国的“贬值”。最终他选择了献身于人道主义,但是郭文的回答并不是雨果的回答。作者惩罚他的错误,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忘记了法兰西被出卖给了英国,放走了祖国的凶手”。雨果也肯定他的思考:在朗德纳克舍命就了三个小孩之后,处死他是否是唯一正确的呢?在这里,雨果指出暴力并非万能,革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的人道主义与革命、进步并不对立,它不是凌驾于革命斗争之上的指挥棒,恰恰相反,雨果的人道主义建立在革命基础上,是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和革命意义的升华,是革命彻底胜利、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这就使雨果远远高于当时那些狂热迷信暴力的革命家和反对任何暴力的人道主义者。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可以作为解读雨果思想的一把钥匙,他成了其后不断壮大的西方左翼思想的先驱。雨果推动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赞赏一切社会进步,他的理想是结束以恶制恶,他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因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个欧洲联邦。雨果的真正作用,是他通过文学作品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推动和影响。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的人道主义思考,起自卢梭,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二百年来,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没有消亡,西方社会的社会发展史的的确确是循着雨果理想的道路一步步走过来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

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的《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

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

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

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19世纪初的欧洲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所以开始赞美自然。

一、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二、浪漫主义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三、浪漫主义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对抗工业文明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文艺复兴

 

古典文明灭亡后,由野蛮的日耳曼人结合罗马因素建立起来的中古西欧文明,在其文明初期,呈现了一片黑暗的景状。是罗马基督教会洗礼了野蛮的日耳曼人,给欧洲带来了文明之光。早期基督教会的主教和僧侣在中世纪的经济复苏中,喊着“工作就是祈祷”的口号,率领人们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欧洲的经济迅速恢复到并且超过罗马帝国时期的水平。13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民族国家的出现、教育的进步、世俗文化的成长,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渐扫除了了长期笼罩在人们心中的悲观绝望的阴霾。人们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天主教原有的禁欲主义说教已不再能吸引人们。在新型的商品经济中成长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已不满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求变革,要求新的生活,至少他们要求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不再受到干扰和阻挠。他们对现存的文化不满,但他们自己又太年轻,不足以创造一种新文化以取代他们厌恶的中世纪天主教的旧文化。在犹疑彷徨之际,他们偶然发现了一些尘封已久的希腊罗马文化典籍。那些饱含着对人类现实生活强烈关怀的希腊、罗马文化深深吸引着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乐于从古典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找自己解放的旗帜。于是,一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形式,实则在鼓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事实上,近现代以来,西方文明每一次大的进步都几乎得益于古典文明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就是:“通过接触希腊罗马文献来丰富陶冶人们的心灵。这种理想一直流传到19世纪,至今尚未完全过时。或许,只要西方文明存在,这种理想就不会消亡。……古代的经典作品是无与伦比的,更是不可超越的——这种看法几乎没有人提出质疑。”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也曾经写道:“我们把西方使人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归功于古典世界在西方,自我的每一次大提升,都是由于与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而引起的。”这或许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以文艺复兴形式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文主义的内涵与人性的颂扬

  人文主义 Humanism指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所及,从意大利直到西欧各地。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适当的提法是,凡重视人与上帝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文主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纪——公元17世纪)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出现的“三杰”——但丁(1265—1321年)、彼特拉克(1304——1374年)、薄伽丘(1313——1375年)都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奏响、谱写了人性的欢歌。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十日谈》叙述了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瘟疫在佛罗伦萨郊区的一座别墅里住了14天,其中10天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到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仆人、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特征,所发生的故事也尽显人间百态。自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还是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反映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一位近代意大利文艺评论家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在书中,薄伽丘以生动的故事讴歌人性,认为人的天性无所不在,不可压抑,更无从回避。他在第四天故事的开头特地安排了这样一个插曲,耐人寻味:有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上遇见了一群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奉天主的父亲答道:它们全都是祸水,叫做绿鹅。并嘱咐儿子低下头去,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它们。谁知儿子却说道:“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尽管这个青年第一次进城,但他却本能地觉得,在看到的众多新鲜事物中,最美的、最吸引他的就是“绿鹅”。那老头这时才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得多!接着,薄伽丘抒发了他极富人文精神的感叹:“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薄伽丘还借书中绮思梦达之口表达了人类的平等观念:“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大多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说的都是男欢女爱,作为生物种群的最高级动物,人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随着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呈现了从粗俗不断走向高雅的精致这一特点。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就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的作品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描写、抒发、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的进步

  文艺复兴似乎再现了上古的“轴心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不仅产生了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而且在继承唯名论派思想的基础上,还诞生出许多科学的巨人。这里包括库萨的尼古拉、为捍卫真理被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位谜一样的达·芬奇。达·芬奇不仅是一位我们通常知道的艺术大师,他更是一位科学家!他有许多科学的创造和发明:他最先提出了杠杆原理和液压概念,设计过纺织机、飞机、潜水艇、降落伞等等我们习惯认为是当代文明的诸多器物。他把自己的感想和研究成果写成五千多页的笔记,很可惜这些笔记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笔记的残篇当中,体会到达·芬奇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令人震撼的科学想象。

  这些科学方面的巨人几乎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人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经验是人通向自然的桥梁。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经验是没有错误的,犯错误的是我们的判断。不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比如上帝、灵魂等背离感官的东西,是虚妄无实和特别可疑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别人的词句。这些对人类经验的重视,直接导致了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然后又引发了哲学领域的革命,为以后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从科学革命到哲学革命

  由对人类经验的重视引发了一系列新型科学仪器的发明,1590年,出现了第一个合成显微镜,1608年,发明了望远镜。随后,气压计、空气泵出现。伽利略(1564——1642年)发现卫星围着木星转,哈维(1578——1657年)发现了血液循环。更引人注目的是哥白尼(1473——1543年)阐述了日心说,推翻了人们信奉千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说”。科学革命最引人注目的贡献还不仅仅在于新工具、新发现的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新的科学方法的发现。突出的是弗兰西斯科·培根(1561——1626年),他主张经验与理性的婚配。他指出狭隘的经验派只忙于收集材料而并不对材料进行加工提炼,由于拒绝运用共同的概念而陷于认识的迷途;理性派(这里的理性派是指基于亚里斯多德的演绎逻辑体系进行从一般到个体推演的派别)则容易陷于抽象的玄想推出不切实际的教条和学说。为此,培根主张必须在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永远建立一个真正合法的婚姻。由此,他发明了科学归纳法,强调了观察和归纳推论的重要性。当数学新领域尤其是微积分被开拓出来后,观察以及数学运算的方法就成为近代科学最为显著的特点。科学方法的运用让那些思想家和科学家意识到:人可以得到关于自然的真理,只要方法得当。培根提出了那句振奋人心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几乎与培根同时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则继续沿用演绎法阐述他的全部哲学。他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强调理性的独立和确凿性,由此创立了唯理论哲学。以后又有荷兰的斯宾诺莎(1632——1677年)和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推进了唯理论哲学。这些思想奠定了启蒙运动的基础。

  2、启蒙运动的内涵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是17和18世纪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一种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它所研究的是上帝、理性、自然、人类等各种相互关系的概念。

  ……在理论方面,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首先讨论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最后讲到法制问题。启蒙运动思想大致有人道主义、社会思想和历史观几个方面。在人道主义方面,启蒙运动思想家发现人类有共同的属性,进而又从人类社会的固有现象转而研究人类社会应有的现象,从而提出批判,鼓吹改良,进而主张改革。欧洲各国的严峻法律受到抨击。有色人种受到同情。瑞士法学家德瓦泰勒主张各国和平共处,遵守自然法的伦理原则。最后,康德于1795年发出“为了永久和平”的呼吁。在社会思想方面,启蒙运动表现在政治思想、法律和经济理论等各个领域。在政治思想上,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说。1762年卢梭的《民约论》在巴黎出版。启蒙运动的法律思想,最终体现在普鲁士法典、奥地利法典和《拿破仑》法典之中。在经济理论上法国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原富》,主张遵守自然法则,尊重个人自由,但也要求政府扶弱抑强。在历史观方面,培根首先提出新的解释历史方法。他反对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是在不断前进。

  3理性的高扬

  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民族对思想自由的新要求,它是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一方面源于西方民族的成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又源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自信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理性的崇拜。启蒙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理性主义,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深入和具体化。此时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因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远比文艺复兴初期的思想家幸运和自信。因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古典文化的光辉成就面前颇为自卑,甚至自惭形秽。但这三百多年来,欧洲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民族国家形成、新航路开辟、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飞跃式的进步……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依靠上帝的指引或者神意的启示,而是人类凭借着自己的理性,运用自己的才智,不断探索创造的结果。他们无比乐观地相信:今天远胜于昨天,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启蒙运动从英、法两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诸多国家,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都以理性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直接为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欧洲出现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欧洲近代国家,甚至催生了美国这个新兴国家。

  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他们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他们关注社会,希望用理性的光辉映照出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启蒙运动将西方自然法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诸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广泛张扬并付诸实施,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浪漫主义的反叛

  启蒙运动给我们留下深远影响的还有那充满个性、饱含生命亲切感、潇洒优美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自18世纪中期,止于19世纪中叶,但它的影响直到今日尚未消失。浪漫主义的创始人是出生于日内瓦的法国平民思想家卢梭(1712——1778年)。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的激进可能源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愤世嫉俗的叛逆性格。或许正因如此,在启蒙运动理性大旗高扬的时候,卢梭吹出了第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他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绝无谬误的向导是不可靠的。理性有它的用处,但是关于生活中更多的问题,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卢梭在得奖的《论科学与艺术》论文中把原始人的自由与无知和文明社会的暴政和罪恶相对照,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原始社会最美好,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卢梭的这些见解和思想,震惊、影响了整个的欧洲思想界,他从此成为浪漫主义之父。在卢梭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整个欧洲的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和建筑艺术都浸透着浪漫主义的分子。

  按照我的理解,浪漫主义应该是指这样的一种倾向和态度,它宣扬人的感情至上,它本身的特点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它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和背景,描写、讴歌人的情感和业绩。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诗人如拜伦、雪莱、歌德等等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我们现在才深刻领教的道理。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和影响是:它极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现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全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敬态度;它让人们善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落后民族的长处,教导人们对不同文明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浪漫主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对现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绝,文学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滥等等。

  启蒙运动的真谛

  我以为: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它给欧洲带来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是在于它对欧洲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使人获得人身的自由和思想言论的自由。启蒙运动让产生于古代希腊罗马、又复兴于14、15世纪的西方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地体现。

  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进行深刻探讨,具有重大理论贡献的是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1724-1804年)。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由契约而生成的国家是“主权在民”的,人民有权推翻侵犯人民利益,侵害人民自由的专制政权。

  康德很赞成卢梭的有关人生而自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思想的自由。相对于人类本身而言,何为启蒙运动?康德的定义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解释说:不成熟状态并不是指人缺乏理智,而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和决心加以运用自己的理智,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拉丁文:要勇于思考。作者注)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能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在古希腊只有苏格拉底做到了,但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能否做到拥有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运用自己的理智做出判断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否经过启蒙的一个重要标准。康德面对历史和现实,尖锐地指出:以人民的保护者自居的统治阶级总是阻挠人民运用自己的理智,实行愚民政策,“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这些温顺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

  “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类自由的内涵和启蒙的标准,对我们中华民族极具启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2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