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纪欧洲美学观念转变,浪漫主义萌生的过程中,中国的影响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威廉·坦普尔爵士最早在1685年描述并赞扬了中国园林,他对中国园林之独特原理的描述是新艺术观念在英国的发端。坦普尔向欧洲人介绍了一个意义大致为“如画”的中国词汇,这个概念正是浪漫主义的前奏。
艾迪生就中国园林品质又提出了坦普尔不曾提出的一条。他推断中国的造园家们所追求和成就的是对“自然野趣”的模仿。部分因为这一推断,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人普遍认为:在园林建造方面中国和英国风格彼此一致,而且后者是向前者学习的结果。
威廉·钱伯斯爵士是十八世纪下半叶鼓吹中国园林的狂热分子。但他对中国园林美学的阐释与流行的看法正相反,他认为中国造园家不是要“模仿”自然,而是要通过对树、石和水的组合,创造出具有不同品性的独立风景,激发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他正确指出中国风格与英国风格的不同,但其理论对英国的中国热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应该是屈原吧!以前中学的时候老师讲过过,屈原的《楚辞》《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还满意吧?嘿嘿
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产生的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 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2、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产生背景: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选举制度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陆续于40年代末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在挣脱封建束缚从而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须要以一种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和思考自己的命运,并寻求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的方法。于是,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创作上,就是他们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并倡导社会改良。反映在读者方面,这样的文学也刚好满足了特定社会条件下读者的审美心理,而受到欢迎。写实性和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正是应运而生的。 科学的影响 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孔德的实证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分析和批判,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如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使他们去积极探求新的观察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成就打开了人们的视野,鼓舞人们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去寻找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和解决方案。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着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所有这些,都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客观与写实的因素。 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 欧洲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等,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方法上的直接先驱。从反映现实的基本方法上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颇不相同的,但现实主义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经验,如历史题材处理上的风俗画风格、心理描写上的某些技巧、描摹大自然时的细致入微等。3、现代主义:、 诞生于20世纪初。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产生背景: 188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扩张阶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国为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 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还包括1917年爆发于俄国的十月革命。马克思的思想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遭遇质疑的时候,一跃成为一种重要思潮,许多现代主义文学家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其影响。 在整个19世纪,统治欧洲科学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在其影响下,实证、理性等观念是引导文艺发展的主流观点。但在20世纪初期,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极大动摇了古典物理学的物质宇宙观,科学世界变得微妙、复杂、难于把握。相继诞生的电子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进一步毁灭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甚至极大的改变了语言。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例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的未来主义文学,就是在新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在哲学与文化领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导文学家深入开掘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然而,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却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他的直觉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调。此外,康德不可知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理论,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浪漫主义。我国早期诗歌以抒情诗为主而非叙事诗,这点与西方文学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正好相反,比如古希腊《荷马史诗》就是叙事诗。但在中国,早期的《尚书·尧典》中就提出“诗言志”的观点,意思是用诗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和意愿,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观念,而非以描摹现实为实践目标的现实主义文学。朱自清评价“诗言志”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因此在诗歌这个文学类型来看,中国浪漫主义的产生早于现实主义。
在中国家具没有浪漫主义时期,有浪漫主义时期的是欧洲。
巴洛克文化艺术是16世纪末开始于意大利,17世纪和18世纪初遍布欧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艺术潮流。巴洛克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浪漫主义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基础,在造型意识上与古典主义大相径庭。它创造于意大利,影响遍布整个欧洲大陆。
1870年12月5日,红极一时的大仲马在第厄普市附近的小仲马家里溘然长逝,告别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晚年生活。大仲马生前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作品风靡整个法国,甚至蔓延至全世界,但主流文学却认为大仲马仅是一个通俗作家,在法国文学史上并不占重要位置。直到大仲马诞辰200周年(2002年),仿佛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法国人做出了非常之举——把逝世一百三十余年的大仲马请进先贤祠,享受和雨果同样的待遇,完成了跨世纪的工程。
历史早已证明通俗小说大多是短命的,然而大仲马的代表作品,如《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在世界上却一直拥有大量读者,显示出一种特别的生命力。他的小说大多放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下,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与中国文学传统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力,同时也迎合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提倡白话文的风气,所以相比其他外国作家,大仲马在中国格外受到欢迎。
《三个火枪手》最早被译为《侠隐记》
《三个火枪手》于1843年3月至1844年7月在巴黎《世纪报》上连载,1844年正式出版,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拉罗舍尔围城战为背景,讲述了以主人公达达尼昂为首的火枪手们为了维护王后的名誉,突破重重障碍,挫败黎塞留离间阴谋的故事。大仲马通过一连串的活动和生动个性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使整部小说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对话,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也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法国宫廷中的腐朽生活和统治阶级人物之间的伪善关系。
《三个火枪手》连载期间,在法国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大仲马也凭借此书开始声名显赫。此后《三个火枪手》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传播到国外。
我国最早的译本为光绪年间的伍光建译本。伍光建是与严复、林纾鼎足而立的翻译家,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07年,他根据英译本转译此书,并多有删节,取三位主角均为隐名侠士之意,将书名译为《侠隐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15年10月已再版三次。茅盾在谈起伍光建的这个译本时赞不绝口。1924年4月,茅盾亲自为这两本译作校注,并写有《大仲马评传》编在卷首,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王森然在《严复先生评传》一文中谈到伍译《侠隐记》时称其“可作为白话翻译品之代表”。
当时此书影响极大,不仅受到《新青年》的褒扬,还被教育部列为“新学制中学国语文科补充读本”。此后商务印书馆又于1927年1月、1930年4月、1932年10月、1947年3月多次重印。1982年和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两次再版,印数分别高达328301册和341300册。
1999年,吴岳添编选的《大仲马精选集》将伍光建译的《侠隐记》收录在内。译林出版社前社长李景端也曾说:“在所有关于大仲马的译著中,最出色和最具影响力的是署名 君朔 的老翻译家伍光建译出的《侠隐记》与《续侠隐记》”。除了伍氏《侠隐记》之外,《三个火枪手》还曾多次被翻译和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以下版本:《侠隐记》(曾孟浦译,启明书局,1936年5月。1940年1月再版)《三个火枪手》(李青崖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三剑客》(许约翰、杨沈旦 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12月)
《三个火枪手》(赦 瓦齐尔巴图 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
《三剑客》(罗国林,王学文 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11月)
《三剑客》(杨华,杜军 译,海天出版社,2001年5月)《三个火枪手》(高临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三个火枪手》(李玉民 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5月)
最初被作为“政治小说”的《基督山伯爵》
《三个火枪手》出版不久,大仲马就写成了《基督山伯爵》,这段时间几乎是其创作生涯的巅峰期。故事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了青年水手埃德蒙 唐泰斯因遭到诬陷入狱,越狱后得到一大笔财产并且改名换姓为基督山伯爵报恩复仇的故事。这部小说情节跌宕曲折,人物性格鲜明突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大仲马充分利用自己写作剧本的经验,将一幕幕场景放到特定的地点,并以舞台的形式展开,由此形成的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巧妙的悬念设置成为本书的最大特色。2008年,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蒋学模先生病逝,各大媒体都将其作为“《基督山伯爵》最早的翻译者”报道了这一消息。实则,早在光绪年间就出现了第一部《基督山伯爵》的中译本——190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由甘作霖翻译的《炼才炉》。译文用文言行文,无标点符号,共计二万八千字左右。然而,此译本写到主人公唐泰斯成功越狱、获得宝藏就截止了,作为原著主体的“复仇”,却舍而不译。译者在序言里也解释了翻译的动因:“第为之揭其要旨,而定名为炼才炉,以谂观者。庶几我国之志士仁人,相与借鉴于斯。资为法戒,无才者勉之。有才者益加奋焉。” 由此可见,第一部《基督山伯爵》是作为“政治小说”推出的,旨在告诫国内志士,要卧薪尝胆,苦练成才。
随后出现的一个比较经典的版本是1907至1908年在香港《中国日报》上连载的《几道山恩仇记》。1907年9月9日 报纸载:《几道山恩仇记》(上编),法国亚历山大仲马著、香港中国日报译。 9月16日 所载译者变成“香港中国日报抱器室主译”。此译本为全译,内容与英文全译本非常接近。而且,这部连载小说有单行本留传。然而,《中国报纸》是陈少白受孙中山之托创办的革命报纸,理应刊载革命小说,据此推断《几道山恩仇记》当时刊载于《中国日报》多少具有政治教育的目的。
而传统认为《基督山伯爵》的最早译本,则是蒋学模先生于1946年翻译的《基督山恩仇记》。我们目前读到的,大多是197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书名已经改为《基督山伯爵》,分上下两册。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蒋先生首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历程,而后谈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粗浅看法”,包括大仲马“叙述故事的卓越技巧”。他认为这部小说“没有能反映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也未能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的事件来概括社会生活的本质”。此后,随着《基督山伯爵》在中国的风行,此书的版本不胜枚举,此处从简列举相关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
金庸写武侠或受大仲马启发
大仲马的作品以传奇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为载体,把历史事实与自然奇观融合起来,呈现出一种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20世纪初,这种另类的浪漫主义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西方通俗小说的大量译介,打破了雅俗文学的界限,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实际上,大仲马的小说不仅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而且对一些作家和学者也或多或少产生过影响。
作家余华在接受《北京晚报》编辑之约为读者荐书时说“这是我阅读经典文学的入门书,去年我儿子十一岁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我首先为他选择的就是《三剑客》和《基督山伯爵》……今年八月在上海时,李小林告诉我,她十岁的时候,巴金最先让她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大仲马的这两部小说”。余华还认为:“这两部巨著不仅仅是阅读经典文学的入门之书,也是一个读者垂暮之年对经典文学阅读时的闭门之书”。
大仲马热爱历史,但并不为历史所束缚。在他看来,“历史不过是挂小说的一颗钉子”,他要做的就是从现实的历史当中升华出艺术。在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这一方面,金庸显然是受了大仲马的影响,以至于有人将金庸的作品误解为对大仲马的抄袭。然而,金庸也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对大仲马的喜爱并且受了很大的影响。他曾坦言:“《侠隐记》一书对我一生影响极大,我之写武侠小说,可说是受了此书的启发。法国政府授我骑士团荣誉勋章时,法国驻香港总领事Gilles Chouraqui先生在赞词中称誉我是 中国的大仲马 。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是殊小敢当,但我所写的小说,的确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的确是大仲马,而且是从十一三岁时开始喜欢,直至如今,从不变心。”
时至今日,大仲马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仍然备受推崇,他的小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相反被改编成多种影视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大放异彩。正如《大仲马传》的作者安 莫洛亚所说:“关于一部作品的价值,一代人可能自欺。四五代人,五大洲的人民是不会受骗的。……好脾气的仲马怀着赤子之心,通过他的英雄人物表现了自己的个性,适应了人们对于戏剧性和仁爱的向往,而这种向往是必不可少的,不分时代和国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