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赏析

《包法利夫人》赏析,第1张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一生中唯一一部享誉世界的著作,很有趣的是,这部在当时被司法当局设定为“伤风败俗”的作品,却令隐居遁世的福楼拜,获得了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地位。

读这本书用了我很长时间,一方面是时间原因,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允许自己跳读,毛姆在《巨匠与杰作》里也曾说过,他“无法想象,像或像《包法利夫人》这样结构严谨的小说,可以从中删去哪怕一页。”总体来说,当看完最后一个字的那一刻,在我的心里,包法利夫人和她身边人的影子,如一出被压扁了形象的中国皮影戏一样,色彩和样貌虽然模糊了,但故事之光打在时代背景的幕布上,令我看清了每个人夸张的表演。

一、时代背景的大幕下,是一段浪漫与现实的矛盾挣扎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虽然没有如巴尔扎克和司汤达那样具有时代视角的历史眼光和政治觉察,但是,这部作品以市井平庸的角度,投射了其书写的那个年代的历史特点。前言里介绍到“故事展示的是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法国社会风貌,此时法国革命风暴已然平息,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英雄主义、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和斗士销声匿迹,留下的,是依然向往着浪漫主义激情,却沉沦于现实鄙陋的资产阶级庸夫俗子。”

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人物风貌,促使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基调,奠定在了以资产阶级庸夫俗子为对象,揭露他们追求浪漫主义和堕入庸俗鄙陋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一场以浪漫抨击现实、以现实讽刺浪漫的人间浮世绘。

二、当作家将自己融于作品-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毛姆说“一个作家写出怎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怎样一个人”。

包法利夫人在福楼拜看来就是他自己,而从故事众多角色里,我似乎也能看到福楼拜的影子,这部作品,融入了他的经历、他所接触的职业、他爱过的人、他厌恶的世态。

1)福楼拜生长在医生家庭,来自父亲的职业特性,相信也影响了福楼拜对人和事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剖析能力。他描述查理刚刚失去第一个妻子后,那种为“她爱他”而怀念惋惜、又为“他不爱她”而冷漠厌弃的心理过程,是这样刻画的:“卢欧老爹想来,医生遭逢不幸,尽可能体恤成了他的责任,所以他低声同他说话,他讲故事(逗查理开心),查理意料不到自己笑了;可是他忽然想起太太,就又郁郁不欢。咖啡端上来,他不再思念她了。”

笑话令他不由自主的笑(他忘了太太)、想起太太郁郁不欢(惋惜自己曾如此被她爱着,道德层面也需要自己表现缅怀之情)、咖啡一端上来,他就不去思念太太了(还是不爱,这是真实的情感暴露)。一系列心理动作的反转,没有刻意,却触动人心。

2)福楼拜15岁爱上了莫里斯的妻子伊莉莎,这种禁忌之爱,成为他一生的浪漫憧憬和无奈的伤痕,这里面,在我看来,有多少角色的影子呢:

莱昂去巴黎之前对爱玛的爱和被拒绝后出走的忧伤、

查理对妻子爱玛的爱和信最终被一封封出轨情信击碎的痛;

以及包法利夫人对浪漫激情之爱的向往和被情人背弃的屈辱。

这些无不蕴含着福楼拜对纯爱的守望、和对现实爱而不得的痛恨,即使再后来,他的生命中有各色女人的陪伴,而这一段一段情爱里,他触碰又不愿走心,无法将其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这也如包法利夫人在一开始拒绝赖昂时的态度一样,激情之爱、浪漫奢华是她心之所向,至于情场新手赖昂怯懦生涩的情愫,成为不了包法利夫人的主菜。

3)在《巨匠与杰作》里,毛姆介绍福楼拜自小“读书多,干活少”,优渥的生活里,书读多了,不需要囿于温饱,加之其曾经浸*在一个悲观主义青年群体之中。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造就他丰富的想象力、孤独自怜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时,还造就了他对文字如艺术品一样的研究和喜好。

然而矛盾在于,他的法律学习经历令他看见了资产阶级子弟装模作样的浮夸虚伪,他厌烦这些同学,厌烦现实的庸俗不堪,却又总是沉迷于它,因为在富裕家庭生活的经历,使他也曾见识过包法利夫人参加侯爵家繁华盛宴的景象,他摆脱不了这样华丽的生活环境,一面厌恶、一面沉溺,就像包法利夫人,时常在恍惚间,“混淆了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举止高雅与感情细致”。

综上,可以说,福楼拜的一生的经历,有很多环节嵌入了故事场景;福楼拜性情里那份浪漫主义情怀对现实的批驳,和沉于现实无法脱缰的郁郁苦闷,都在包法利夫人与平庸环境的心理抗争中,融合的严丝合缝。

朱爱朝:喜欢你的第三点分析。

三、在阅读享受上,福楼拜叙述故事自然顺畅,起承转合如一条串珠丝线,每个情节和场景的变换,都得到精巧的连接,让你读起来会想:“对哦,就是这样的,这就对了~”

举个栗子:赖昂和爱玛升起情愫到分离的一段,整个过程用爱玛迁居永镇下榻金狮旅店开始,我们来看这些场景和心理形态的变化:

场景一在金狮旅店二人第一次见面,二人的一段对话,赖昂说得多,爱玛说得少;赖昂表达感受,爱玛拘谨;赖昂说“晚上在火旁一坐,拿起一本书”、“什么也不想,时间过去了,你的思想和小说打成一片”,爱玛应答“可不是?”“对!对!”“我有过这种体会”

爱玛曾经希望自己爱上这样一个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启发你领会热情的力量、生命的奥妙”,爱玛在这一问一答中找到了可以共鸣的知音。

场景二赖昂陪爱玛去奶妈家看望女儿,“这位漂亮太太,穿一件南京布袍子,周围一片穷苦景象,他越看越觉得不伦不类。”

奶妈家贫穷寒酸的背景映衬爱玛鲜亮(南京布袍子)的品味和优雅美丽,升华了爱玛在赖昂眼里的美好意象。

场景三沿河岸从奶妈家回永镇那一段路程,在河水静静流淌、水草自由丰美、小虫在花间灵动、阳光撩拨水纹的动态景象里,赖昂和爱玛:“没有别的话讲?好像灵魂还有一种深沉、持久的呢喃,驾乎声音的呢喃之上。未来的幸福好像热带的河岸,天性仁厚,滋润两旁大地,阵阵香风由他们尽情享受,如醉如痴,什么顾虑都不搁在心上”

福楼拜描写景色是有他的深意的,水、草、虫、花和阳光构成暗情涌动的隐喻,犹如赖昂和爱玛在无声中细密纠缠的渐浓情欲。

场景四这是爱玛心理的描写,经过了一段时间交换书籍和歌曲的往来,在包法利夫人赠送赖昂毯子做礼物而被人们猜疑的时候,爱玛在赖昂迟疑犹豫中开始有了一段自我觉察:“她并不希望知道她是否爱他,她以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爱玛的渴望,在赖昂这里能实现吗?在我看来,有了这样一段描述,说明赖昂这样缓慢迟疑的进程,已经无法满足爱玛浪漫的冒险精神和欲念。因此,也就注定了后面的转折。

场景五商人勒乐的出现,一件件名贵精美的适合“风雅妇女”的商品铺满了爱玛的眼帘,她看上了阿尔及利亚围巾、也一定想试试那些精致的绣花领子,但是她说“我都用不着”。

爱玛意识到自己买不起这些,长久厌恶婚姻的无趣、环境的平庸,令自恃骄傲的爱玛在胁肩谄笑的贩子面前颜面尽失。我想,此时的她,自卑升腾,尊严沦丧,这也促使在后来面对赖昂的时候,她要以“贞洁”为名在这个怯懦的年轻人面前保持自己最后的“高贵风雅”,同时,也是她短暂的面对和回归“包法利夫人”这个现实身份的觉悟。

场景六赖昂来看望爱玛,遭到爱玛的冷遇,“难道我不要管家,不要照料丈夫,许许多多分内事,要我先操心?”,当着赖昂,爱玛违心的尽数丈夫查理的好“他是一位好人”“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她的姿态,统统变了”

最终赖昂黯然离开永镇,经历了一段浅尝辄止的探索后,爱玛没有迎来激烈的情爱,并亲自送走了这段浪漫体验,回归现实身份的包法利夫人“枯萎”了,“面色苍白,脸也长了。走路像鸟飞一样轻,而且现在永远静默”。

福楼拜由此串起了爱玛身体和心灵双重体验和纠结的思想,再一次印证爱玛渴望脱缰于现实庸俗,又不得不觉醒到自己的平凡,这种矛盾令她陷入更深的顾影自怜,也为后面欲念一发不可收拾的与第二个情人无所顾忌、和靠借贷铺张奢华埋下了伏笔。

四、毛姆的文艺观中提出,小说的人物应该个性化,行为应该从个性出发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设定了那么多角色,除了查理医生本人善良懦弱,其他人物都蒙上了阴暗、卑劣的人性色彩。毕飞宇谈到《包法利夫人》,提到了一个亮点,就是主人公是在与不同人物的关系里跳出来展示给读者的,而这些周围人物,即使是侍女、马夫之类不起眼的配角,福楼拜在其刻画上也足见洞观细节、深度刻画的功力。

例如:

1)刻画商人勒乐,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他生在南方加斯科涅,本来就爱说话,之后在诺曼底定居,又添上科地的狡诘”(丰富的经历造就的世故圆滑)

“一双贼亮的眼睛配上白头发,越发显得灵活”(奸商的虚伪功利嘴脸)

“他礼貌,胁肩谄笑,腰一直哈着,姿势又像鞠躬,又像邀请”(对富贵金钱的媚态)

他说“他开的那种小铺,吸引风雅妇女(他加中口气),本来不配”(多高明的营销手段)。

2)福楼拜刻画查理医生,从童年到壮年,在婚后的状态,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精神平静,肉体满足”,寥寥八个字,拎出了查理医生的性格特点和对整个人生的追索。

3)福楼拜刻画药剂师郝麦:

药剂师喜欢“伟大光荣”,喜欢名誉,因此给孩子们起了拿破仑之类的名字;

药剂师深知医生的到来将为自己的业务带来深远的良好影响,因此招待包法利夫妇殷勤有加;

药剂师喜欢充当无所不知的能人,因此会和金狮的老板娘大谈农学和化学;

药剂师希望被瞩目、有光环,因此在农展会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鲁昂烽火》,通篇浮夸的歌颂政府、鼓吹军队士气、还不忘表彰自己的农学贡献

福楼拜刻画侯爵宴会上那些衣着考究的男人们:“他们举止虽然温文尔雅,却隐隐透出一种特殊的粗暴气息,借此控制那些易于驾驭的事物”

福楼拜在行为里剖白人心,在形貌里刻画人性,每一句话都不是白说的。

五、毛姆强调的文艺观中关于娱乐大于教育,其中阅读的愉悦感,不只是来自人性生动的个性化、故事顺畅起伏的回转串联,还有很重要的是:文字是否简洁直接,文体是否带来感官享受,这两点,福楼拜做到了,且令我无法跳读。

1)简洁直接的语言魅力

福楼拜用几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的死亡:

一个是查理医生的第一任妻子“过了一个星期,她在院子里晾衣服,吐了一口血,第二天,查理转过背去拉窗帘,她说"啊!我的上帝!"叹息一声,晕倒过去。她死了,真想不到!”(杜比克寡妇面对自己的破产、以及丈夫外心,死的绝望不甘。)

第二个死亡是查理医生本人:“小白尔特一下午没见到他,七点钟找他去用晚饭。他闭住眼睛,长大了嘴,手拿着一股又黑又长的头发,头仰靠着墙。她轻轻推了他一下,他倒在地上。原来是死了。”查理医生看清了爱玛出轨的真相,却无法放下对她的爱,死得痛彻心扉。

两个死亡描写得平静又理智,背后却有丰富的情感张力。

福楼拜描写罗道耳弗计划得到爱玛的心理过程“小可怜儿!巴望爱情,活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来上三句情话,我拿稳了她会膜拜你!是的,不过事后怎么甩掉?”“我一定要把她弄到手”…“到什么地方相会?用什么方法?小孩子死盯在后头,女佣人、邻居形形色色的麻烦去他妈的,太糟蹋时间!”“问题旨在寻找机会,展览会不久就要举行,她会来的,趁热打铁,一定成功!”我无法想象,一段内心独白就可以完成这样严密的罪恶谋划,福楼拜简直是个天才。

福楼拜描写爱玛婚礼当天村里人的样子“篱笆外不是传来鞭子响声,栅栏门紧跟着开开,便见进来一辆小货车,直奔台阶第一级,猛一下子停住。乘客四面八方下来,揉揉膝盖,挺挺胸脯”

这段描写,真是十里八方的亲戚都来凑热闹了,说明爱玛嫁给医生,在当地是了不得的事情。

2)《包法利夫人》优美的文字,在我读来,如同散发光泽的珍珠一样,低调自然又珍贵,有时候读起来又像心里在跟着唱歌,总会回响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例如:

描写赖昂和爱玛从奶妈家出来的景色“水草细长,顺流俯伏,仿佛松开的绿头发,在清澈的水里摊开了一样。有时候,一只细脚虫,在灯心草尖端或者荷叶上面,爬来爬去,要不然就带着不动。波纹粼粼,一道阳光,像细丝一样,穿过蓝色的小气泡;小气泡一个接一个,朝前趱赶,随即又碎裂”

描写赖昂离开后,爱玛的状态“难道她不像亭亭玉立,经浊世而不染,额头隐隐约约,打着崇高宿命的印记?她十分忧郁,而又十分安详;十分温柔,而又十分矜持。人在她旁边,感到一种冷冰冰的魅力,仿佛走进教堂,花香香的,大理石凉凉的,不禁寒颤起来,就连别人也逃不出这种诱惑”这种优美的语言形容爱玛,即使此刻她是被自己的欲念摧残,并不令人同情,也依然在文字里感受到庸常生活里她冰雪女王一般的存在。

结语:《包法利夫人》,以爱玛和查理的一生,叙述了一个多变的故事,爱玛身为包法利夫人,身在修道院教育中,成了礼教牢笼里的金丝雀,以至于在飞向自然的时候,再也无法抵御内心的欲念和外来的诱惑,“家庭生活的平庸使她向往奢华;夫妇之间的恩爱使她缅想奸*。”她毅然骄傲的自我放逐,也死于亲手酿造的灾难。

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看到有人评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说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欲念丛生、依靠男人、永不满足于现状的堕落代表,查理医生娶了她,无异于自毁人生。

而我在想,无论对于包法利夫人,还是查理医生,在那样的童年里滋长了原生的性情,这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

而后来彼此选择成为夫妻、乃至于之后的人生里一个享受现世安稳、精神平静,一个致力于脱缰自由、不负自我,这是他们成年后对人生的自我追求,无论选择怎样的路,走下去是山是坎或是一片火海,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谁该怪罪于谁,谁也承担不起他人的人生,于小说里如此,于现实里也如此,于过去如此,于我们身处的现代也如此,我认为,福楼拜也在向我们揭示着这跨越时空皆准的道理。

也许,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也是选择了一种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酣畅淋漓的痛恨现实,自我疗愈的方式。他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作品中棋逢对手,彼此牵制和批判;他在小说里梦想突破自己的精神羁绊,使一生之爱在幻想中得以突破禁忌,又使浪漫禁忌在现实里被打碎,他无法改变社会环境的奢靡庸俗,他希望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读者“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追求,会把人引向怎样的误区”。(完)

爱玛是一个女人,她拥有女性应该拥有的所有人格特征,拥有女性应该追求的所有理想。我们可以把爱玛的婚姻概括为:一个对情感有着强烈欲望的女人,爱上一个不懂浪漫、非常无趣的男人。爱玛受不了婚后无聊的家庭生活。她渴望爱情,想要实现内心的幻想,所以她必须找到一个浪漫的男人,或者生一个孩子,让她满足。她希望生孩子的梦想瞬间破灭,所以,她只能把梦想寄托在爱人身上。

从我们的传统伦理来看,爱玛背叛了她的丈夫,背离了她的家庭,在传统伦理中可以说是“邪恶”的。但是,我们需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形象,爱玛追求理想的方式是传递理想。她对心仪对象的不断追求,本质上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因为她总是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带给自己理想的生活。因此,艾玛追求爱人的原因,首先是她对包法利医生婚姻生活的明显不满,以及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叛逆行为。其次,她希望将自己的爱人作为理想转移的必要载体。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艾玛,由于儿时在修道院接受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婚恋心态。带着这种心态,她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就像给她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枷锁,最终走向毁灭。爱玛的人生经历和最终结局都是可悲的。从始至终,她的幻觉远远强于她的能力。她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蒙蔽了她,支配了她,透支了她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艾玛的悲剧无疑对那些不切实际、野心勃勃的女性和追求名利、欲望的世界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感情可以直接反映出爱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转换之间的矛盾。刚刚离开修道院的爱玛渴望感受浪漫的爱情,但结婚只是因为她对新生活的热切期待,或者因为有这样一个男人的存在。她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份无法企及的爱情,直到后来她才质疑自己是否错了。但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并不能扭转她作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因为教堂里的神圣婚礼用另一个头衔定义了她未来的命运。

即使爱玛变成了包法利夫人,她仍然是爱玛自己。所谓的“包法利”不过是别人的姓。虽然是别人的姓,但爱玛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爱玛了。她努力成为“包法利夫人”,"爱玛每天在窗台边,看着包法利医生出去行医,然后给他一个飞吻,”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完美的妻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丈夫的无聊和缺乏浪漫细胞,这使得她越来越难以扮演潘金莲这个角色。这时,爱玛的身影再次闯入她的脑海。她一直相信,在这个没有真实生活的广阔世界里,她能找到她所渴望的伊甸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总是希望发生意外,因此,在外人面前,她不由自主地在潜意识里流露出身份角色不同感受。这两个标题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两个角色之间微妙的纠缠和矛盾。

大学生在平时休息时间,一定都品读过不少书籍,那么其中哪一本对你很是印象深刻呢!是不是都有写一篇 读后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的参阅。

   大学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

  在清晨的课间十分钟,我合上了这本书。世界明媚静喜,而我的心却仿佛千浪过境,不能平息。在感叹于女主人公——艾玛沉沦欲海无法自拔的同时,我继而沉思了: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一个满心浪漫而又美丽的女性嫁给了一个老实愚钝而又无趣的男人,悲剧就这样展开了。夏尔普通无奇,寡淡无知,空有一片仁心,对艾玛百般呵护,言听计从。他以为她快乐,殊不知她怨恨的,正是这种雷打不动的稳定,心平气和的迟钝。他与他心爱的妻子从未交流过思想,对她的心思一无所知,缺乏沟通的两个灵魂,就算身体的距离再近,灵魂间的距离也仿佛越来越远。她不满足于琐碎无趣的日常,不满足于平凡无能的丈夫,在每个跳动着的清晨及日暮,怨恨与遗憾深深地交织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悔,她恨,可是,她又能怎样呢剧幕已然拉开,中止与继续都自有它的代价。

  她也曾如春天一般美好,只是后来突然发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慢慢地步入了歧途。艾玛先后有了两个情夫,为了追求声色犬马的享受,追求理想中不切实际的幸福生活,不惜欺骗夏尔,债台高筑。最终,她梦想中的幸福都一一湮灭了,就连手中的幸福也被挥霍得一干二净。

  艾玛的行为在道德与伦理方面,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我同情她;夏尔的性格何其令人厌倦,但他的深情却让人无语反驳。福楼拜曾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是啊,她与当今的我们多么相似,不甘平庸,向往着大城市高阶层的生活;不愿说服着自己,在无聊的小镇里了此余生;幻想着今后种种美好的生活,却在最终步入社会的潮流时幻灭成泡影。

  难道,在面对这种欲念时,我们就只能束手无策,付之一叹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那日,在柳下惠远游回来时,城门已经关闭,于是他不得不在城郭外边露营。这时,有一个女性也跟他一样进不去城门,因此便与他一同住下了。大约是这个女性衣着单薄,于是柳下惠生了恻隐之心,让这个女性坐到他的怀中取暖,直到天亮,他也没有越轨的行为。我想,柳下惠就算作为一介君子,但在面对女性时也难免会心生欲念,但他克制住了自己,因而被后世称赞,名留青史。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天堂地狱,仅在一念之间。包法利夫人在面对欲念时,也曾推却过,但最终还是没能守住初心,让罪恶的恶魔挣脱了桎梏,冲破了牢笼,铸成大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现实与幻想中寻得一个平衡点,那里面藏着柔美的诗歌,藏着盎然的春意,藏着漫天灿烂的星辰。

   大学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玛不甘与老实忠厚的丈夫过平庸的生活,出现了两次婚外情,但都被情人抛弃,最后债台高筑,自杀而死。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却像是记录平凡的生活一样。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反应现实生活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小说中描述了极具社会风土人情的画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对于女主人公艾玛,大多数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大多数认为艾玛是爱慕虚荣,生活放荡,不知羞耻的人。我们向来习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别人。性格决定命运,艾玛年少时接受的是贵族式的教育。这必然使得她向往贵族的生活。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长大。《保尔与维尔吉妮》是她最爱的小说,也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小说。从小的生活培养了她浪漫的气质和追求浪漫爱情的想法。以至于永远沉浸在浪漫的幻想中,脱离了社会实际。包法利夫人也可以说受到浪漫主义小说的戕害。

  作者起名非常用心,艾玛是浪漫的意义,包法利却有着平凡现实的意义。作者凸现了虚幻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差距。艾玛嫁给了夏尔就成了包法利夫人,艾玛包法利,显示了艾玛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挣扎的痛苦。浪漫的内心却被现实笼罩着,注定了艾玛悲剧的命运,在沉闷的现实面前,艾玛追求浪漫的幸福生活是虚幻不切实际的。

  艾玛的两次婚外情被许多人批判,但是艾玛并非浪荡的人,从最后她债台高筑的情况下,她拒绝了公证人的求爱可以看出,艾玛的婚外情是基于爱情的基础上。个人认为艾玛是敢于追求幸福的勇士。她与夏尔的婚姻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只是经过了父亲做主,她便嫁给了夏尔,开始了婚姻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女子大部分的婚姻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或许因为家庭的因素或许因为政治的因素等,可见女性地位较低,婚姻不自主自由。当艾玛发现了当前的生活并非自己想要的,于是她强烈的反抗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努力的寻求自己的幸福。后来,她与罗多夫和莱昂的爱情使她享受到了短暂的幸福。她的两次出轨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大多数人都受到条条框框的各种阻碍,便不敢去追求幸福,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但是艾玛她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并没有被婚姻捆绑住,她义无反顾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包法利夫人的行为或许该受到世人的批判,但她却做了许多女性不敢做的事,她比一般女性更有勇气。假如一个女性,她的婚姻生活不幸福,她又改变不了现实,但是她精神上却极力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出现了精神出轨。其实她和包法利夫人没什么区别,只是一个精神出轨,一个肉体出轨,可是性质没什么变化,但是精神出轨的更像是胆小鬼,她的思想已出了轨,行为上却遵守着道德上的条条框框,完全失去了自我,完全是被道德绑架的奴隶。包法利夫人也有错,错在没有离婚后在与罗多夫和莱昂发生感情。但是在那个年代,包法利夫人能离婚吗,那样的一个年代,女性地位较低的年代,男性不主动提离婚,女性敢吗?不敢!

  包法利夫人和罗多夫与莱昂的爱情为什么没有走到最后。只能是因为她将爱情与幸福所托非人,罗多夫是情场的高手,她三言两语都能挑动一个人的心,她爱的是艾玛的外貌,对艾玛只是抱着玩玩的态度,对爱情没有付出真心。至于莱昂,起先,他喜欢艾玛,但是胆小,没有说出口。之后他和艾玛在一起了,却迫于生活的现实,他为了前程放弃了艾玛,他是在现实面前的胆小鬼。可怜的艾玛一直沉浸在自己虚幻的爱情中,丝毫没有看透现实。

  在小说中,艾玛生过几场病,罗多夫抛弃她时,她生了一场大病,她心情郁闷时,也经常生病。更讽刺的是夏尔的职业是医生,但是怎样也医治不了艾玛的病。反应了夏尔不理解艾玛的内心,在那个时代,她就如同“病者”一样被世人认为是不正常的,就如同精神病院里走进一个正常人,正常人却被一群精神病人当是病人,精神病人却尝试着去医治那个正常人。到底她是病者还是社会是病态。

  最后包法利夫人最终还是死了。但是罗多夫抛弃她的时候,她只是生了一场大病,并没有去死。就算债主找上门的时候,她也没想过死,她试图寻找补救的机会,可见她从来没想过去死,她仍然想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社会却逼的她不得不自杀。她是怎么死的?不是因为情人的抛弃,不是因为生活的平庸,是因为商人的追债,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将她一步一步逼上绝路。这也反应了作者批判那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批判,然而小说最后的结局,男女主人公都死了,是以商人的胜利结局的。何其讽刺!

  包法利夫人这个结局多少是因为受到浪漫爱情小说的戕害。这也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如今,言情小说泛滥,言情小说里描绘的唯美的爱情,致使多少青年人沉迷于小说,多少青年人课上也看小说,荒废了学业,由于市场的需求,商人的利益,大量低俗小说出版,而正统文学却放置一边,如此文化的熏陶,又会造成多少“包法利夫人”!

   大学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3

  读完《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后,心中的感触很多,可能和年龄有关,最初发这本书时,刘老师说在二十年前就读过了,我相信二十年前和现在读的感受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婚姻的沉淀,感觉到自己一点一点的成长,幸福的婚姻生活对于女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艾玛少女般单纯的思想,对爱情的浪漫幻想,相信是许多女人年轻时都有过的,但是现实中的矛盾在于她偏嫁了一个平凡的医生为妻,跟她想要的浪漫生活相差甚远,但是她为了虚无缥缈的浪漫爱情,背叛了婚姻,为此债台高筑,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认真养育过,至此只能说明艾玛是打着爱情幌子的虚荣女人,假如她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追求奢侈的贵族生活,而是帮助丈夫打理医院,认真经营自己的家庭,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而且她的丈夫是那样的迷恋并忠实于她。从另一方面来说,她的丈夫也是有责任的,夏尔对妻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但都是物质的满足,他几乎没有深入了解艾玛到底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缺少沟通和交流。

  在过往的几十年里,开心过、忧伤过、愤怒过,但是都已经经历过,没有对与错。通过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脚踏实地的工作,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感谢刘老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对自己是一种督促,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

《包法利夫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

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

主人公夏尔·包法利的妻子艾玛,由一个浪漫少女慢慢变成了婚内接二连三出轨的浪荡**的心理路程,最后她服毒自尽。在妻子死后,夏尔才发现了妻子出轨的事实,夏尔的郁郁而亡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故事一开始,作者站在同学的角度描述了夏尔这个人物。

没有穿学生装,年龄比同学稍大的插班生。穿着土气的乡巴佬,言语木纳,行为死板,总是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和老师的嘲弄。

父亲的好吃懒做,母亲的纵容和整日的埋怨无疑是造成夏尔性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夏尔母亲把自己人生中的缺憾和未曾满足的操控欲实施在了自己儿子身上,夏尔的从医事业,首次婚姻都是由他母亲一手操控的。

夏尔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四十五岁有钱的寡妇,那寡妇骨瘦如柴面貌丑陋。

她管起夏尔来毫不逊色于夏尔的母亲,夏尔吃什么穿什么,每日的行动,跟什么人接触,她都管的死死的。

母亲之所以安排了这么一桩婚姻给夏尔,是自以为这个寡妇有钱,以至于到了后来发现寡妇的所有财产其实早被人卷跑了,夏尔的父母便去夏尔家大闹了一场,这场闹剧导致了夏尔首任妻子的生病去世。

夏尔对寡妇的死并没有多伤心 ,早在寡妇生前,夏尔曾为一个农庄主医好了断腿,在频繁的接触下他对农庄主的女儿艾玛产生了稍许好感。

夏尔性子懦弱,就连表白求婚都是在老丈人半鼓励半默许的情况下进行的。

农家女艾玛从小接受了贵族化的教育,刺绣,音乐,绘画女工无所不通,可以说是当地乡镇中的才女。

加之艾玛经常读一些浪漫爱情小说,经常听一些爱的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前人事迹,所以艾玛向往传奇式的爱情。

关于婚礼艾玛这样想:

“她幻想在半夜举行火炬婚礼。”

婚后回夫家艾玛这样做:

“她考虑如何重新布置房屋。她把烛台上的罩子拿掉,糊上了新墙纸,楼梯也油漆一新,还在花园里的日晷周围,放上了几条长凳;她甚至盘算怎样动手修一个喷水池,还可以养鱼。”

她读爱情小说,便梦到书里的情景。小小的竹房子,黑黑的多曼戈,“忠心”小狗,尤其是一个好心的、情意脉脉的小哥哥,为了给你摘红果子,可以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为了给你找到鸟窝,可以光着脚在沙滩上跑。

她去十三岁修道院接受教育,挂在修女胸前的念珠、圣坛发出的芳香、圣水吐出的芬芳、蜡烛射出的光辉,这些令人消沉的神秘力量使她沉醉在其中。

神甫布道时往往把信教比作结婚,提到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这使她在灵魂深处感到意外的甜蜜。

她爱听那些反应天长地久、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浪漫爱情故事。

这些描写足以说明艾玛是一个多愁善感、具有浪漫情怀的怀春少女。

在蜜月期,艾玛简直不敢相信爱情竟会如此甜蜜。

可是在她奔放的热情中,却有讲究实际的精神,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

她的浪漫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艾玛婚后过日子有些“小资情调”,夏尔的收入并不高,夏尔的母亲为此还和艾玛起了冲突,说她不会勤俭持家。

随着婚后日子的平淡,艾玛的心也越来越空虚。

“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呀?”她心里寻思,如果机会凑巧,她本来有办法遇到另外的男人,那个丈夫当然与众不同,他可能非常漂亮,聪明,高人一等,引人注目,就像她在修道院的老同学嫁的那些丈夫一样。她们现在干什么啦?住在城里,有热闹的街道、喧哗的剧场、灯火辉煌的舞会,她们过着喜笑颜开、心花怒放的生活。

艾玛向往上流社会贵妇的生活,机缘巧合,她跟夏尔去参加了一场舞会。

艾玛真切的体会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一些生活交际,从此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满了。她把舞会中邀请自己跳舞的子爵幻想成了梦中完美的情人。

舞会后她订了一些杂志,贪婪的读着有关大城市的信息。赛场、剧院、明星、公园和流行时装等。

她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以为感官的享受就是精神上的愉悦。她为自己置办一些贵妇会佩戴的首饰衣饰,越来越厌倦自己的丈夫夏尔,觉得夏尔不求上进没有志气。

以至于后来连自己也不打扮了,家也不收拾了,觉得夏尔不解风情,做这些给谁看。

艾玛从思想上开始变得暴躁堕落抑郁,夏尔为了艾玛放弃了行医四年好不同意站稳脚跟的地方托特,他们搬去了荣镇。

在荣镇艾玛认识了她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莱昂·杜普伊,莱昂是学法律的,他在公证人吉约曼那里当实习生。

莱昂看起来多才多艺,会画水彩画,会读高音乐谱,晚餐后不打牌,就专心读文学作品。

艾玛和莱昂两人有共同的兴趣,谈话非常投机,他们谈到巴黎的演出,音乐,小说的名字,新式的舞蹈。

莱昂一向胆小,非常保守,一半由于腼腆,一半由于害怕出丑。即使他喜欢艾玛,也不敢有什么行动,何况那时艾玛正值孕期。

艾玛生下一个女儿,她得空仍喜欢跟莱昂待在一起聊天,镇上开始传出他们之间的闲话,夏尔却毫不知觉。

家庭生活的平凡使艾玛向往奢侈豪华,夫妇生活的恩爱却使她幻想婚外的恋情。她恨不得夏尔打她一顿,她才好理直气壮地憎恨他,报复他。

她起过同莱昂私奔的念头,随便到哪里去,也不管多么远,只要能尝尝新的生活。

艾玛爱上了莱昂,她苦苦抑制自己的感情。莱昂想得到艾玛,却因为胆小不敢出手。

艾玛的这段精神出轨随着莱昂的离开小镇无疾而终。

莱昂离去后艾玛很后悔,责怪自己没紧紧抓住幸福,而她的欲望却因为后悔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所以当艾玛遇到情场老手罗多夫·布朗瑞时,精神和身体没多久就沦陷了。

罗多夫·布朗瑞三十四岁,脾气粗暴,眼光敏锐,和女人往来很多,对风流事了如指掌。他看中了这个女人,就打她的主意,也考虑她的丈夫。

一面想着怎么把艾玛搞到手,一面考虑事成之后怎么摆脱掉她。

两人开始频频约会,第一次是在水塘的草地上。艾玛尝到了婚外情的刺激,开始主动去罗多夫住的地方寻找快活,或者在花园的长凳上。

而且她越来越感情用事。起先,她一定要交换小照,并且剪下几绺头发相送。而现在,她又要一个戒指,一个真正的结婚戒指,表示永久的结合。

艾玛还赊账买银头镀金马鞭等礼物送给罗多夫,并要求罗多夫带她私奔。

当罗多夫彻底征服了艾玛的身心后,对艾玛失去新鲜感心,他开始为自己找退路。

两人本来商量好了私奔的时辰,而罗多夫自己却偷偷提前走了,只留给艾玛一封信。

为了继续让艾玛相信自己,罗多夫在信中说自己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艾玛好,他还把水滴到信上几滴装作眼泪。

可见罗多夫是一个多么的虚伪无耻之徒。

艾玛经历这一变故,精神崩溃食不下咽,想通过宗教寻求精神慰籍,却因为神职人员的形式主义,艾玛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

夏尔带艾玛去城里散心,他们到剧场看戏,戏如人生,艾玛忽然心生感慨:

她现在才知道感情是多么微不足道,是艺术把感情无限夸张了。艾玛不想再受愚弄,她把她痛苦生活的翻版戏只看作是一种造型的幻想。

本来以为艾玛已彻底从自己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中解脱出来了,可是当在剧场偶遇第一个情人莱昂时,艾玛又深陷其中。

莱昂在城中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工,他一见到艾玛就想,一定要下决心把她搞到手。再说,常与轻浮子弟为伍,畏惧心理早已消尽磨光。

他们首次幽会是在宾馆,后来艾玛借口去城里学钢琴,两人开始了长时间的偷情模式。

经历了两个年轻力壮的风流男人,艾玛对于自己的丈夫夏尔越来越厌恶。她觉得他是个小人物,没本事,不中用。总而言之,在各方面都是个可怜虫。怎么摆脱他呢?跟他在一起的夜晚可真长啊!

艾玛的欲求不满和放荡渐渐令莱昂心生反感,当偷情的日子长了,激情已过,莱昂非常害怕艾玛的纠缠。

一直以来,艾玛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情欲从商人那赊欠了很多账还借了高利贷。如今利滚利已经到了还债的期限,艾玛到处找人借钱,甚至典当了自己的衣服帽子。

她找莱昂借钱,莱昂没有,她建议莱昂亏空公款为她还债。莱昂觉得这个女人疯了,两人的不正常关系也就此结束。

艾玛以前使手段,把丈夫夏尔的财产弄到了自己名下。如今他们的全部动产都遭到登记扣押准备拍卖。

她去求助公证人(类似于现在镇长局长等官员),公证人却趁机占她便宜。她跟税务员谈话,税务员远离她,怕受到勾引。她走投无路去求旧情人罗多夫,罗多夫对送上门的女人不打算拒绝。

当听说她是为钱而来的,罗多夫马上换了另一张脸孔。

艾玛曾经非常疯狂的爱着罗多夫,现在彻底看清了他,她失望崩溃神经错乱。

艾玛强行闯进药剂师那里偷了砒霜,吞了下去。

直到艾玛死了,夏尔仍然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不相信艾玛会服毒。

其实夏尔很大程度为妻子出轨提供了方便。他的神经粗条,不嫉妒。

艾玛在他眼皮底下与莱昂眉目传情,街坊都传出了闲话,他却不自知。

艾玛与罗多夫偷情,他还给艾玛买了一匹马,使得艾玛和罗多夫并列骑行游玩。

艾玛准备私奔,连行李都准备好了,事后罗多夫失信,艾玛失恋。夏尔看着艾玛为私奔准备的东西竟然毫无察觉,还不休不眠细心照顾“生病”的艾玛。

艾玛再次和莱昂相遇,也是夏尔先遇到的莱昂,并兴冲冲的告诉了艾玛。

艾玛为了方便去城里跟莱昂私会,夏尔不顾昂贵的费用给她报了钢琴课。

本该是上课期间,夏尔却遇到了艾玛的钢琴老师,艾玛的三言两语就消除了夏尔的怀疑。

夏尔觉得能娶到艾玛是非常幸运且幸福的,他为了艾玛和母亲吵架,为了艾玛不顾虑自己是否负担的起,买艾玛喜欢的东西。

为艾玛办葬礼,不顾当时自己的财政情况坚持厚葬。

“我要她下葬时穿结婚的礼服,白缎鞋,戴花冠。头发披在两肩。要三副棺木:橡木的,桃花心木的,铅的。不要对我讲了,我会挺得住的。她身上要盖一条绿色丝绒毯子。请照办吧。”

他对艾玛百依百顺,却始终注意不到艾玛真正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

艾玛死后,尽管夏尔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但要还清旧债,总是相差太远。勒合的借票不肯再延期。扣押财产迫在眼前。于是他不得不向母亲求援;母亲答应拿她的财产作抵押,但在信上尖嘴薄舌地数落了艾玛一通;作为抵押财产的回报,她只要一条费莉西劫后残存的披巾。夏尔居然不肯给她。母子又闹翻了。

后来直到夏尔收拾东西时发现了艾玛和情人私通的情书,他才了解了妻子的死因,没几天,夏尔也郁郁而终,丢下可怜的小女儿。

艾玛有夏尔这样的丈夫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可悲。

作者福楼拜用浪漫主义的语言写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小说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笔法细腻浪漫,让读者沉沦在唯美的想象中,仿佛自己本人已经进入到了故事里。

《包法利夫人》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面的主人公在现实均有原型,还是作者认识的人。

作者一反常人所写的才人佳子浪漫爱情故事,他写的是庸人和佳人不般配的爱情故事,他们婚配不当引起的悲剧。

在整个小说中,作者福楼拜用了大量笔墨描述探讨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个青春少女是如何中了“浪漫主义”的毒,追求自己想象中的传奇式爱情。

《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作者批判了浪漫主义教育,批判了大量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剧小说对现实中一些人的影响。

就如同我们现在,有些象牙塔里的少女爱读那些霸道总裁之类的小说,有些爱读穿越重生类的小说,有些爱读开了金手指随心所欲的虚幻小说,她们为此甚至着了迷。这难保不会影响到以后的择偶观和婚姻观。

玖玖一直认为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新生代的网络文学,它们的存在不单单只是为了消遣,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

它们应该多多少少承担着教育和引导正确人生观的责任。

就像前几年穿越文盛行之时,有人甚至用跳楼来完成自己对穿越的幻想。

如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艾玛从小没有读大量的悲剧浪漫爱情小说,耳中没有听过大量才子佳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她就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成为可悲可怜的荡妇。

哪怕在她的一生中有那么几本正统的文学,大概也足够影响到她,使她看的清幻想和现实的差距。

毕竟海可枯,石可烂,君心永不变、天长地久、比翼双飞、至死不渝的爱情大部分只是存在于小说里。

别让小说中所谓的浪漫影响了你的人生观!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取材于现实的真人真事,一个乡村医生夫人的服毒案。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艾玛的女人,虽出身农家,却自幼受到修道院里大家闺秀式的教育,学过刺绣,会弹钢琴,会画素描画,阅读过大量爱情小说。她长得漂亮可爱,生性风流,崇拜奢华,羡慕贵妇,梦想有朝一日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是现实中活脱的浪漫主义人物。

然而,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往往横亘着巨大的鸿沟。 为了实现她朝思暮想的幸福,她结婚了,却是嫁了一个平庸之辈。满于现状的丈夫,平淡无奇的生活,使得自视清高的艾玛怒火中烧,她看不起夏尔,先后两次出轨,债台高筑,以致最后走向绝路。

艾玛的一生,从最初的农家少女,成为乡村医生的妻子,子爵的舞伴,莱昂眼中的情人,罗多夫的情妇,最后堕落为一个罪人,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她的一生,展示的是一个浪漫主义梦想幻灭的过程。

艾玛的丈夫,夏尔,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平庸无趣之人。他外形笨拙,内在愚蠢,性格软弱,毫无抱负。婚前唯母命是从,婚后唯妻命是从。个人没有主见和魄力,生活更没有浪漫和新意。

他一个人快乐地满足于婚后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美丽的妻子,简单的幸福,令他沉迷,叫他心醉。殊不知他眼中的美妙佳人却是一位不安现状、脚不沾地之人。他一直以为她和他一样陶醉在新婚的二人世界,殊不知她在婚后经历了一个他无从了解的心理历程。转而一心向往书本中的热情与陶醉、天上的情人、永久的浪漫、灵魂深处意外的甜蜜。

夫妻二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庸人,另一个则是浪漫主义的怨妇。她做许多小事都能得到他的好感;而她越看他,就越有气。

他们婚姻结合不当的喜剧巧合,引发了随之而来的悲剧命运。对于夏尔而言,婚姻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幸福。他百般娇惯他的妻子,尽己所能满足她的愿望,却不知道她所要的是他力所不能及的。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艾玛前后两次的婚外情都离不开夏尔无意地“成全”。一次是夏尔让艾玛和罗多夫一块骑马散心,一次是夏尔把艾玛一个人留在卢昂和莱昂去看戏。 他的愚蠢在于,想不到妻子会伙同别的男人来践踏他的爱与好心。

艾玛的出轨,一方面是自己对寻欢作乐的期待、对永不褪色的幻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对夏尔庸俗之气的报复。 生活在浪漫空想中的她,讨厌平淡的生活,丈夫的平凡和无所作为更让她无法容忍。所以,一旦有机会享受她那所谓的幸福的狂热,便义无反顾,不但不觉愧疚,反有一种复仇的快感。

夏尔不懂她,永远也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却义无反顾的爱她。直到艾玛死后,夏尔发现她当年的出轨事件,非但不怪她,反恨自己不是她的婚外恋人。直到死,手中还拿着她的一缕头发。

说到底,艾玛不是一个值得痴情去爱的妻子,这便是夏尔的悲剧。

艾玛先后有两个情人,一个是损人利己、趁虚而入的情场老手罗多夫,一个是年轻漂亮,有浪漫主义理想却胆小怕事的实习生莱昂。

罗多夫,艾玛的第一个情人,是于谢堡的单身汉,拥有地产和农场。当然,他是情场高手,和女人往来很多,对风流事了如指掌,一眼就能看懂女人。对于艾玛他投其所好,会说些浪漫主义的情话,艾玛错把他当成自己梦寐以求的情人,却不知一开始她就是被算计的。

“只要三句情话,她就会服服帖帖!她一定很温柔!可爱! …… 是的,不过事成之后,怎样摆脱她呢?” 这是书中罗多夫第一次见到艾玛之后的心理活动。

罗多夫用他的情场手腕没费多少力气便抱得美人归,艾玛起初半推半就,继而难舍难分,最后渴求与其私奔,而这个令她不顾一切犹如飞蛾扑火的决断,在罗多夫而言,却是 “包袱” 和 “麻烦” , “谁干这种傻事” !他们之间往返的情书,在罗多夫看来也全是 “胡诌” ,最后,他对艾玛的定义为 “可怜的小女人” 。

艾玛的惨遭抛弃,是读者一开始就看在眼里的,她的大病一场博不来大家的同情。只是在内心深处平生诸多感慨。

如果说艾玛的婚姻是她情感生活之大不幸的话,那么她的出轨,则是这不幸的延伸。而如果说艾玛的婚姻是她对浪漫爱情不懈追求的讽刺的话,那么她的堕落,则是这讽刺的反讽。

无疑,罗多夫是遭众人唾弃的角色,他不负责任,玩弄情感于股掌之上,然而,他作为男人的理智和果断却不得不令人称道。其实,在风月场上,男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守,什么时候撤,他们一直都心中有数,只是被爱情蒙蔽双眼的女人们太过感情用事,步步陷落,从而一步步加深自己起初本就注定了的悲剧。

还是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艾玛的惨遭抛弃除了她没能在一开始就看出罗多夫的本来面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本就缺乏自尊自爱之心。 毕竟,没有最初的堡垒松动、投怀送抱,又何谈后来的伤害。更可恨的,她本来就是一个生性风流之人,又何谈被遗弃后的自尊与清白?

莱昂,是艾玛的第二个情人。在他们中间有一段插曲,艾玛认识莱昂是在罗多夫之前。莱昂年轻漂亮、单纯聪明,多才多艺。喜欢诗歌文学、会画水彩画,会读高音乐谱。两人一见如故,却因他的胆小和保守,错把艾玛当成可望不可及的贤妻良母。

他们再次见面便是在艾玛遭罗多夫抛弃,大病初愈后。这个时候,莱昂经过巴黎酒店女郎的熏染,已不是当年那个羞涩腼腆的少男了。 虽然他仍然胆小怕事,又不好意思,但胆小鬼一旦狠了心,反倒更难阻挡。 更何况艾玛的阻挡之心我们很难断其真假。于是,二人迅速纠缠在一起。

其实,从很大程度上,他们情投意合,有共同语言和爱好,特别是在最初的相遇中,彼此能够带给对方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安慰。然而,当他们经过岁月的磨砺,时过境迁,再次将他们相勾连的却少有单纯的情感,多是纯粹的欲望了。

再加上,他们两人的品性毕竟不同,在幻想中寻求个人欲望满足的艾玛债台高筑却不自知,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享受,每周一次的旅馆幽会使情人间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慢慢变淡,直至荡然无存。

有时我想,如果艾玛和莱昂早能相遇,他们之间的情投意合或许能助他们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或者,他们的不轨之情如果出现在艾玛与罗多夫之前,其结局也许会好些。谁知道呢!

毕竟,在当时浮躁的法国,婚外情现象普遍存在,而社会舆论对其也比较宽容,人们之间的风流艳事不足为奇。 而艾玛放任自己的愿望与贪恋,一味追求寻欢作乐的经验与永不褪色的幻想,以此为本,没有廉耻与底线,何谈如愿以偿,又在何处能寻到属于她的幸福呢?

艾玛是个浪漫、多情的女子,追求浪漫与幸福本没有错,而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渴望绚烂美妙的爱情也是情理之中。讲真,有哪个女孩没有梦想过自己的白马王子,没有期盼过浪漫的爱情归宿呢?但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这距离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也不是凭一己之愿,就轻易抹去的。 艾玛,错就错在,精神世界脱离现实太远。

艾玛的悲剧,不在她平庸的丈夫,也不在她的绝情的情人,而在个人对现实的逃避、对想入非非的虚无爱情的追求。

对浪漫主义的过分追求,不惜一切,反倒将其化为庸俗。过度追求虚妄之物,而不懂得静心抬头,是追求者的无知和愚蠢。艾玛,是庸俗浪漫主义的牺牲品。

故事最后,艾玛于万般无奈中服毒自杀,两个情人没有一个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死后,罗多夫只送了一张名片,而莱昂的结婚请柬也几乎在同一时期送到。她美丽的衣服被贴身侍女偷光,每个人都来占便宜,讨钢琴课费的、讨租书费的、讨信件邮寄费的。反倒是艾玛一直不屑一顾的丈夫爱屋及乌,宁愿负债累累,也不肯变卖她房间里的东西。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艾玛生前看到的只是一部分。 她哪里知道在她一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上流社会,那些王孙公子,那些贵妇**,他们的夜夜笙歌、奢侈享乐,也有隐藏在暗地的不堪和丑陋?这世上,哪有书上所说的晶莹剔透的爱情、奢华的不受牵绊的享受、至真至纯完美无暇的腐朽?

所以说,艾玛的悲剧,于当时的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外省,是一个单调沉闷、闭塞狭隘的世界,贵族、地主、高利贷者、市侩的丑恶与狡诈,资本主义社会的堕落和腐朽,都是艾玛头脑中消极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而个人理想在这种现实的对照之下是多么的苍白可笑,所以,艾玛的悲惨结局自她的理想形成之时就早已注定。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曾提到过福楼拜和他的这部作品。他说:福楼拜30岁的时候才开始写《包法利夫人》,早期作品都有私人性质,到了现在,他的目标就不仅是真实了,而是客观——

他决心去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中间不发表任何个人意见,也不对人物做任何褒贬。纵使他对某个人物抱有同情,也不动声色;就算某个人物的愚蠢让他恼火,或者某个人物的卑劣让他愤慨不已,他也不向读者展示一点个人感情。

所以,《包法利夫人》成了“客观艺术”的典范,就如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书中几乎没有正面的完美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或恶的,或蠢的本性,善良的、十全十美的主人公在这里不存在,而十恶不赦的人,也没有。

作者没有对主要人物进行艺术化的改造和美化,只是客观地描述人物和故事本身。 首先,这个作品的故事构架和主要人物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然后故事中的景色描写和人物感知也都出自当事人的感觉,这一点在故事中显而易见。

除此之外,就是《包法利夫人》中浪漫主义的现实化,和现实主义的浪漫化了。 我们都知道艾玛是浪漫主义人物的代表,但在她的浪漫思想的影响下,一直生活在现实中的夏尔在最后也开始变得浪漫了。比如,艾玛的出轨没有引发他的憎恨,反而到死他都拿着她的一绺头发。 堪称“浪漫主义的情痴”。

而艾玛,她的浪漫主义却在一次次的求之不得后,一步步向着庸俗化发展。 当梦幻的泡沫一一破灭,不得不将它们归于现实。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坚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透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理解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感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能够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但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但是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最后选取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刻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生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一样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必须要把这个女生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正因他有钱。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最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但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职责。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取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杯具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感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感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杯具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杯具,或许能够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状况不一样时,我们不就应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好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因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讨论的。而爱玛的死并不属于上述范围,也就是说凭借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为何她不能摆脱宿命的注定作为现代的我们,又能从爱玛的遭际中感悟到什么家庭决定出身,性格决定命运。爱玛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爱玛,一个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人的出身,不应该受到指摘。父母将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以致于使她整天沉浸在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的幻梦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脑海的是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各种艺术课,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着力点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将终生受益,但若执着于非成名成家不可,就与爱玛有些相似了。这就引出了问题的本质,在做重要选择之前要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己,才能做正确的事。很显然,爱玛并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够理性,否则她不会深陷于情人的愚弄、欺骗的怪圈中执迷不悟。

 爱玛有着怎样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怀,喜欢文学,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马骑士的到来。可这一切与她的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兴奋,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爱情的降临。爱玛天天沉浸在幻梦中,但她的父亲—卢欧老爹并不糊涂,偶然的机会包法利给卢欧老爹治疗腿疾,老人家极力促成了这桩还算令他满意的婚姻。如果卢欧老爹能够及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她,也许她不会误入歧途。不幸的是,卢欧老爹只能帮女儿选择适合的婚姻,却无法将选择的缘由让女儿明白。婚姻成为了爱玛不幸人生的始发站,婚后的爱玛发现,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爱人。他既无才干,又无雄心,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按照现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属于经济适用男,长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没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营造浪漫的财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讨好女人,但对老婆忠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爱玛能明白,过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惨剧。遗憾的是,爱玛想要绮丽的爱情,包法利能给予的却是平淡婚姻。

 从爱情来看,包法利和爱玛的确不合适。且看他们刚刚结婚后的情形:包法利刚刚出门,可又觉得自己爱她爱的不够,于是又折回房间再看看亲爱的爱玛……,爱玛是什么想法呢面对丈夫的热情,她想,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包法利的爱如燃烧的干柴那样浓烈,爱玛却丝毫感觉不到应有的幸福,只有被骚扰的腻烦。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爱玛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结婚前考虑爱不爱的问题了吗没有。她只想到这是逃离原有生活的捷径。人是奇怪的动物,缺乏物质,毫无幸福可言,拥有物质也不保证一定幸福,是否幸福与物质的满足有一定关系,但不会超越心灵共振的喜悦。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问题,即属于精神层面的不匹配。

 面对这样的局面,解决方法有好多种。可以尝试着彼此多一点了解,尽管这种尝试对爱玛是不得已的痛苦,对包法利则是过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们还可以选择离婚,但爱玛并不具备自立能力,这显然不是她敢于尝试的解脱之路。两条路她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婚外恋。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个,还有俄国的优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玩婚外恋,最后都选择了自杀。不同的是,爱玛是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有一个爱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热恋着他人,却先后两次遇人不淑被抛弃;安娜则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个虚伪的政客,她恋上的是一个很爱她的军官。对安娜的死,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女人大胆追求真爱未成的遗憾。而对于爱玛的死,留下更多的则是人们对自己、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多了解真实的自己,避免误入伤人害己的感情漩涡中。

《包法利夫人》写作背景是在19世纪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时期,法国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而且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推进,法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工业和农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小说描写了1848年资产阶级全面胜利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社会特征。这部小说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服毒的案例。

福拜楼花了4年零4个月写《包法利夫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1856年,《包法利夫人》发表在《巴黎杂志》上。《包法利夫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的清算。作者的初衷并不是讲故事。作品展示了19世纪中期法国其他省份的生活。这是一个单调、狭窄、封闭的世界,没有任何追求崇高理想的空间,甚至没有爱玛那种虚幻的“幸福”。以药剂师郝麦为代表的所谓自由资产阶级,以科学的名义欺骗了世界,偷走了它的名声,所向披靡。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更加弱势。

小说描述了包法利夫人爱玛为了摆脱不幸的婚姻,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堕落和毁灭的悲剧。它批判了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负面影响,尖锐抨击了外省贵族、地主、高利贷、庸人的恶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恶习和普通公民的粗鄙卑劣,真实再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表面繁荣的掩盖下的残酷现实。现实与幻想兼而有之是福楼拜的原创性/现实与理想相比是多么的庸俗丑陋,在现实的对比下,理想是多么的空虚、苍白和可笑。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消极浪漫主义的消极影响以及丑陋残酷的现实的腐蚀,是造成艾玛悲剧的原因。

小说女主角艾玛在追求浪漫理想爱情的过程中,最终与现实发生冲突,走上了毁灭之路。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爱玛悲剧的根源在于,作为一个女人,她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将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对完美、理想和浪漫爱情的追求成为束缚她人生的枷锁。

此外,小说还解释了人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惑,人们在追求完美、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往往陷入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中,就像被束缚或困住,无法自拔,最终可能导致失败或毁灭。虽然在奋斗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暂时的成功,但他们总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小说中,露白客观地揭示了潘金莲自杀的因果关系,阐明了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艾玛的堕落是注定的,不是她自己的错,而是当时的社会。艾玛自杀后,郝迈获得了十大世界勋章,而逼迫艾玛自杀的奸商高利贷乐乐却赚了一大笔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7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