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一生中唯一一部享誉世界的著作,很有趣的是,这部在当时被司法当局设定为“伤风败俗”的作品,却令隐居遁世的福楼拜,获得了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地位。
读这本书用了我很长时间,一方面是时间原因,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允许自己跳读,毛姆在《巨匠与杰作》里也曾说过,他“无法想象,像或像《包法利夫人》这样结构严谨的小说,可以从中删去哪怕一页。”总体来说,当看完最后一个字的那一刻,在我的心里,包法利夫人和她身边人的影子,如一出被压扁了形象的中国皮影戏一样,色彩和样貌虽然模糊了,但故事之光打在时代背景的幕布上,令我看清了每个人夸张的表演。
一、时代背景的大幕下,是一段浪漫与现实的矛盾挣扎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虽然没有如巴尔扎克和司汤达那样具有时代视角的历史眼光和政治觉察,但是,这部作品以市井平庸的角度,投射了其书写的那个年代的历史特点。前言里介绍到“故事展示的是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法国社会风貌,此时法国革命风暴已然平息,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英雄主义、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和斗士销声匿迹,留下的,是依然向往着浪漫主义激情,却沉沦于现实鄙陋的资产阶级庸夫俗子。”
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人物风貌,促使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基调,奠定在了以资产阶级庸夫俗子为对象,揭露他们追求浪漫主义和堕入庸俗鄙陋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一场以浪漫抨击现实、以现实讽刺浪漫的人间浮世绘。
二、当作家将自己融于作品-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毛姆说“一个作家写出怎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怎样一个人”。
包法利夫人在福楼拜看来就是他自己,而从故事众多角色里,我似乎也能看到福楼拜的影子,这部作品,融入了他的经历、他所接触的职业、他爱过的人、他厌恶的世态。
1)福楼拜生长在医生家庭,来自父亲的职业特性,相信也影响了福楼拜对人和事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剖析能力。他描述查理刚刚失去第一个妻子后,那种为“她爱他”而怀念惋惜、又为“他不爱她”而冷漠厌弃的心理过程,是这样刻画的:“卢欧老爹想来,医生遭逢不幸,尽可能体恤成了他的责任,所以他低声同他说话,他讲故事(逗查理开心),查理意料不到自己笑了;可是他忽然想起太太,就又郁郁不欢。咖啡端上来,他不再思念她了。”
笑话令他不由自主的笑(他忘了太太)、想起太太郁郁不欢(惋惜自己曾如此被她爱着,道德层面也需要自己表现缅怀之情)、咖啡一端上来,他就不去思念太太了(还是不爱,这是真实的情感暴露)。一系列心理动作的反转,没有刻意,却触动人心。
2)福楼拜15岁爱上了莫里斯的妻子伊莉莎,这种禁忌之爱,成为他一生的浪漫憧憬和无奈的伤痕,这里面,在我看来,有多少角色的影子呢:
莱昂去巴黎之前对爱玛的爱和被拒绝后出走的忧伤、
查理对妻子爱玛的爱和信最终被一封封出轨情信击碎的痛;
以及包法利夫人对浪漫激情之爱的向往和被情人背弃的屈辱。
这些无不蕴含着福楼拜对纯爱的守望、和对现实爱而不得的痛恨,即使再后来,他的生命中有各色女人的陪伴,而这一段一段情爱里,他触碰又不愿走心,无法将其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这也如包法利夫人在一开始拒绝赖昂时的态度一样,激情之爱、浪漫奢华是她心之所向,至于情场新手赖昂怯懦生涩的情愫,成为不了包法利夫人的主菜。
3)在《巨匠与杰作》里,毛姆介绍福楼拜自小“读书多,干活少”,优渥的生活里,书读多了,不需要囿于温饱,加之其曾经浸*在一个悲观主义青年群体之中。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造就他丰富的想象力、孤独自怜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时,还造就了他对文字如艺术品一样的研究和喜好。
然而矛盾在于,他的法律学习经历令他看见了资产阶级子弟装模作样的浮夸虚伪,他厌烦这些同学,厌烦现实的庸俗不堪,却又总是沉迷于它,因为在富裕家庭生活的经历,使他也曾见识过包法利夫人参加侯爵家繁华盛宴的景象,他摆脱不了这样华丽的生活环境,一面厌恶、一面沉溺,就像包法利夫人,时常在恍惚间,“混淆了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举止高雅与感情细致”。
综上,可以说,福楼拜的一生的经历,有很多环节嵌入了故事场景;福楼拜性情里那份浪漫主义情怀对现实的批驳,和沉于现实无法脱缰的郁郁苦闷,都在包法利夫人与平庸环境的心理抗争中,融合的严丝合缝。
朱爱朝:喜欢你的第三点分析。
三、在阅读享受上,福楼拜叙述故事自然顺畅,起承转合如一条串珠丝线,每个情节和场景的变换,都得到精巧的连接,让你读起来会想:“对哦,就是这样的,这就对了~”
举个栗子:赖昂和爱玛升起情愫到分离的一段,整个过程用爱玛迁居永镇下榻金狮旅店开始,我们来看这些场景和心理形态的变化:
场景一在金狮旅店二人第一次见面,二人的一段对话,赖昂说得多,爱玛说得少;赖昂表达感受,爱玛拘谨;赖昂说“晚上在火旁一坐,拿起一本书”、“什么也不想,时间过去了,你的思想和小说打成一片”,爱玛应答“可不是?”“对!对!”“我有过这种体会”
爱玛曾经希望自己爱上这样一个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启发你领会热情的力量、生命的奥妙”,爱玛在这一问一答中找到了可以共鸣的知音。
场景二赖昂陪爱玛去奶妈家看望女儿,“这位漂亮太太,穿一件南京布袍子,周围一片穷苦景象,他越看越觉得不伦不类。”
奶妈家贫穷寒酸的背景映衬爱玛鲜亮(南京布袍子)的品味和优雅美丽,升华了爱玛在赖昂眼里的美好意象。
场景三沿河岸从奶妈家回永镇那一段路程,在河水静静流淌、水草自由丰美、小虫在花间灵动、阳光撩拨水纹的动态景象里,赖昂和爱玛:“没有别的话讲?好像灵魂还有一种深沉、持久的呢喃,驾乎声音的呢喃之上。未来的幸福好像热带的河岸,天性仁厚,滋润两旁大地,阵阵香风由他们尽情享受,如醉如痴,什么顾虑都不搁在心上”
福楼拜描写景色是有他的深意的,水、草、虫、花和阳光构成暗情涌动的隐喻,犹如赖昂和爱玛在无声中细密纠缠的渐浓情欲。
场景四这是爱玛心理的描写,经过了一段时间交换书籍和歌曲的往来,在包法利夫人赠送赖昂毯子做礼物而被人们猜疑的时候,爱玛在赖昂迟疑犹豫中开始有了一段自我觉察:“她并不希望知道她是否爱他,她以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爱玛的渴望,在赖昂这里能实现吗?在我看来,有了这样一段描述,说明赖昂这样缓慢迟疑的进程,已经无法满足爱玛浪漫的冒险精神和欲念。因此,也就注定了后面的转折。
场景五商人勒乐的出现,一件件名贵精美的适合“风雅妇女”的商品铺满了爱玛的眼帘,她看上了阿尔及利亚围巾、也一定想试试那些精致的绣花领子,但是她说“我都用不着”。
爱玛意识到自己买不起这些,长久厌恶婚姻的无趣、环境的平庸,令自恃骄傲的爱玛在胁肩谄笑的贩子面前颜面尽失。我想,此时的她,自卑升腾,尊严沦丧,这也促使在后来面对赖昂的时候,她要以“贞洁”为名在这个怯懦的年轻人面前保持自己最后的“高贵风雅”,同时,也是她短暂的面对和回归“包法利夫人”这个现实身份的觉悟。
场景六赖昂来看望爱玛,遭到爱玛的冷遇,“难道我不要管家,不要照料丈夫,许许多多分内事,要我先操心?”,当着赖昂,爱玛违心的尽数丈夫查理的好“他是一位好人”“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她的姿态,统统变了”
最终赖昂黯然离开永镇,经历了一段浅尝辄止的探索后,爱玛没有迎来激烈的情爱,并亲自送走了这段浪漫体验,回归现实身份的包法利夫人“枯萎”了,“面色苍白,脸也长了。走路像鸟飞一样轻,而且现在永远静默”。
福楼拜由此串起了爱玛身体和心灵双重体验和纠结的思想,再一次印证爱玛渴望脱缰于现实庸俗,又不得不觉醒到自己的平凡,这种矛盾令她陷入更深的顾影自怜,也为后面欲念一发不可收拾的与第二个情人无所顾忌、和靠借贷铺张奢华埋下了伏笔。
四、毛姆的文艺观中提出,小说的人物应该个性化,行为应该从个性出发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设定了那么多角色,除了查理医生本人善良懦弱,其他人物都蒙上了阴暗、卑劣的人性色彩。毕飞宇谈到《包法利夫人》,提到了一个亮点,就是主人公是在与不同人物的关系里跳出来展示给读者的,而这些周围人物,即使是侍女、马夫之类不起眼的配角,福楼拜在其刻画上也足见洞观细节、深度刻画的功力。
例如:
1)刻画商人勒乐,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他生在南方加斯科涅,本来就爱说话,之后在诺曼底定居,又添上科地的狡诘”(丰富的经历造就的世故圆滑)
“一双贼亮的眼睛配上白头发,越发显得灵活”(奸商的虚伪功利嘴脸)
“他礼貌,胁肩谄笑,腰一直哈着,姿势又像鞠躬,又像邀请”(对富贵金钱的媚态)
他说“他开的那种小铺,吸引风雅妇女(他加中口气),本来不配”(多高明的营销手段)。
2)福楼拜刻画查理医生,从童年到壮年,在婚后的状态,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精神平静,肉体满足”,寥寥八个字,拎出了查理医生的性格特点和对整个人生的追索。
3)福楼拜刻画药剂师郝麦:
药剂师喜欢“伟大光荣”,喜欢名誉,因此给孩子们起了拿破仑之类的名字;
药剂师深知医生的到来将为自己的业务带来深远的良好影响,因此招待包法利夫妇殷勤有加;
药剂师喜欢充当无所不知的能人,因此会和金狮的老板娘大谈农学和化学;
药剂师希望被瞩目、有光环,因此在农展会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鲁昂烽火》,通篇浮夸的歌颂政府、鼓吹军队士气、还不忘表彰自己的农学贡献
福楼拜刻画侯爵宴会上那些衣着考究的男人们:“他们举止虽然温文尔雅,却隐隐透出一种特殊的粗暴气息,借此控制那些易于驾驭的事物”
福楼拜在行为里剖白人心,在形貌里刻画人性,每一句话都不是白说的。
五、毛姆强调的文艺观中关于娱乐大于教育,其中阅读的愉悦感,不只是来自人性生动的个性化、故事顺畅起伏的回转串联,还有很重要的是:文字是否简洁直接,文体是否带来感官享受,这两点,福楼拜做到了,且令我无法跳读。
1)简洁直接的语言魅力
福楼拜用几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的死亡:
一个是查理医生的第一任妻子“过了一个星期,她在院子里晾衣服,吐了一口血,第二天,查理转过背去拉窗帘,她说"啊!我的上帝!"叹息一声,晕倒过去。她死了,真想不到!”(杜比克寡妇面对自己的破产、以及丈夫外心,死的绝望不甘。)
第二个死亡是查理医生本人:“小白尔特一下午没见到他,七点钟找他去用晚饭。他闭住眼睛,长大了嘴,手拿着一股又黑又长的头发,头仰靠着墙。她轻轻推了他一下,他倒在地上。原来是死了。”查理医生看清了爱玛出轨的真相,却无法放下对她的爱,死得痛彻心扉。
两个死亡描写得平静又理智,背后却有丰富的情感张力。
福楼拜描写罗道耳弗计划得到爱玛的心理过程“小可怜儿!巴望爱情,活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来上三句情话,我拿稳了她会膜拜你!是的,不过事后怎么甩掉?”“我一定要把她弄到手”…“到什么地方相会?用什么方法?小孩子死盯在后头,女佣人、邻居形形色色的麻烦去他妈的,太糟蹋时间!”“问题旨在寻找机会,展览会不久就要举行,她会来的,趁热打铁,一定成功!”我无法想象,一段内心独白就可以完成这样严密的罪恶谋划,福楼拜简直是个天才。
福楼拜描写爱玛婚礼当天村里人的样子“篱笆外不是传来鞭子响声,栅栏门紧跟着开开,便见进来一辆小货车,直奔台阶第一级,猛一下子停住。乘客四面八方下来,揉揉膝盖,挺挺胸脯”
这段描写,真是十里八方的亲戚都来凑热闹了,说明爱玛嫁给医生,在当地是了不得的事情。
2)《包法利夫人》优美的文字,在我读来,如同散发光泽的珍珠一样,低调自然又珍贵,有时候读起来又像心里在跟着唱歌,总会回响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例如:
描写赖昂和爱玛从奶妈家出来的景色“水草细长,顺流俯伏,仿佛松开的绿头发,在清澈的水里摊开了一样。有时候,一只细脚虫,在灯心草尖端或者荷叶上面,爬来爬去,要不然就带着不动。波纹粼粼,一道阳光,像细丝一样,穿过蓝色的小气泡;小气泡一个接一个,朝前趱赶,随即又碎裂”
描写赖昂离开后,爱玛的状态“难道她不像亭亭玉立,经浊世而不染,额头隐隐约约,打着崇高宿命的印记?她十分忧郁,而又十分安详;十分温柔,而又十分矜持。人在她旁边,感到一种冷冰冰的魅力,仿佛走进教堂,花香香的,大理石凉凉的,不禁寒颤起来,就连别人也逃不出这种诱惑”这种优美的语言形容爱玛,即使此刻她是被自己的欲念摧残,并不令人同情,也依然在文字里感受到庸常生活里她冰雪女王一般的存在。
结语:《包法利夫人》,以爱玛和查理的一生,叙述了一个多变的故事,爱玛身为包法利夫人,身在修道院教育中,成了礼教牢笼里的金丝雀,以至于在飞向自然的时候,再也无法抵御内心的欲念和外来的诱惑,“家庭生活的平庸使她向往奢华;夫妇之间的恩爱使她缅想奸*。”她毅然骄傲的自我放逐,也死于亲手酿造的灾难。
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看到有人评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说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欲念丛生、依靠男人、永不满足于现状的堕落代表,查理医生娶了她,无异于自毁人生。
而我在想,无论对于包法利夫人,还是查理医生,在那样的童年里滋长了原生的性情,这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
而后来彼此选择成为夫妻、乃至于之后的人生里一个享受现世安稳、精神平静,一个致力于脱缰自由、不负自我,这是他们成年后对人生的自我追求,无论选择怎样的路,走下去是山是坎或是一片火海,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谁该怪罪于谁,谁也承担不起他人的人生,于小说里如此,于现实里也如此,于过去如此,于我们身处的现代也如此,我认为,福楼拜也在向我们揭示着这跨越时空皆准的道理。
也许,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也是选择了一种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酣畅淋漓的痛恨现实,自我疗愈的方式。他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作品中棋逢对手,彼此牵制和批判;他在小说里梦想突破自己的精神羁绊,使一生之爱在幻想中得以突破禁忌,又使浪漫禁忌在现实里被打碎,他无法改变社会环境的奢靡庸俗,他希望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读者“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追求,会把人引向怎样的误区”。(完)
01
大多数状况下,理想和理想一定是会有很大差异的,就像我们常常开玩笑说:理想很饱满,理想很骨感。关于理想与理想,我想,《爱玛》更深入地提醒了这个关系。
福楼拜的长篇小说《爱玛》能够说是他的代表作,他经过一个极端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情感阅历,提醒出了人的本性。爱玛很小就在修道院承受教育,期间她留恋上了小说,特别是关于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都是伯爵一类的人物,爱玛深深被这些男主人公留恋了,由于心中早就有了关于爱情和理想恋爱对象的盼望,所以后来的爱玛才不会满足于夏尔医生对她的感情,她要英勇地去寻觅本人理想中的爱情,可是结果却令人唏嘘。
不得不说,爱玛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理想高出了理想很多,她想要浪漫的爱情,想要更优越一些的生活,可是理想却和她的理想相差太远,或许她还不明白,爱情是朴素品,一切的爱情和浪漫必需是树立在物质根底上的,她在物质上的匮乏,就一定会使她在爱情上遭遇惨烈的失败。
有很多人以为,形成爱玛的悲剧的缘由,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是人性的罪恶招致,可我觉得,倒不如说是她本人一开端就没有明白,本人所追求的东西和本人到底匹不匹配,本人到底配不配具有那些朴素的东西,比方爱情和豪华的生活。
一切悲剧的源泉不过是一个人的贪欲,她想要的东西超出了本人的才能范围,她活在梦想中,那些不实在际的东西给她制造了幻象,而越是对外界的请求过多,就越会对本人不满。
02在修道院时,爱玛喜欢那些描写爱情的小说,她把本人将来伴侣的形象曾经勾勒出来了,而她也对本人的爱情充溢了向往和梦想,她和很多天真的女孩子一样,以为找个相爱的人结婚,就能满足她对爱情的梦想,在医生夏尔追求她的时分,她便嫁给了他。
可是婚后的爱玛却很失落,婚姻基本没后想象中美妙,特别是在蜜月中,她就曾经觉得到了不痛快,而在过后的相处中,爱玛发现本人的丈夫是个懦弱胆怯的男人,而且还很无能,这让她十分不能承受,她心中圆满的爱人应该是公爵那样的英雄人物,由此,她也对本人的爱人失去了自信心,关于生活,她开端了混混度日。
直到莱昂的呈现,莱昂和艾玛有共同的喜好,艾玛以为莱昂才是本人最爱的人,可是在接触中,莱昂初见发现爱玛原来是个有妇之夫,因而他很快就完毕了和爱玛的这段感情。
然后,爱玛遇到了另一个男人,罗多尔夫。罗多尔夫十分观赏爱玛,他赌咒一定要把爱玛追到手,然后他使出了浑身解数,说尽了甜言蜜语,他所表现出的狂热关于爱玛来说,像极了之前她在小说里遇到的主人公,她觉得本人这次是遇到真爱了,所以,爱玛决议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
可是,当爱玛最后由于债务向她的情夫求助时,当初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誓词都不见了,他们个个都胆怯如鼠地躲了起来,像极了缩头乌龟,没有一个曾经对爱玛表示过炙酷爱意的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爱玛走投无路,最后选择了死亡。
03用如今的话说,爱玛遇到的这些男人都是渣男,而爱玛可以被渣男骗得团团转,就是由于太置信爱情,太置信觉得,她一直以为小说里那种爱情在理想中一定是存在的,所以才会贪生怕死,以至一次次投身到爱情中,又一次次受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或许她也没能明白,本人这终身的悲剧终究是因何而酿成的。
至少她应该晓得,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不应该把爱情视为一切,关于理想与理想的界线永远都弄不分明,真实与幻觉也分辨不出,自觉的爱情使她被蒙蔽了双眼,而她不断视为生命一样的东西最后却还惨了她。
执迷于不理想的爱情,真的会使一个人的双眼被蒙蔽,小说中,当爱玛死去之后,那些曾经和她发作过感情的男人,却各有各的生活。
罗多尔夫由于没有爱玛在身边,所以他整天消磨时间,白昼在树林里打猎,晚上就回家呼呼大睡,莱昂也在一样在城里呼呼大睡,可是在爱玛的坟前,一个小伙子却哭得眼睛红肿,撕心裂肺,他就是那个药剂师家的学徒朱斯坦。看到这里,我们才晓得,谁才是最爱爱玛的人,可是爱玛在活着的时分却基本不晓得。
04这一幕看来是多么挖苦和可笑,爱你的人你历来都不珍惜,可是你爱的人却不断都在用虚情假意诈骗你,但是你却信以为真。这种自以为是的爱情就是如此蒙蔽了人的双眼,蒙住了人的心智,以至为了这种爱情她不惜倾家荡产,最后招致本人的死亡。
我想,一个女人在遇到爱情之前,至少应该读一遍《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明白什么是理想和理想,明白什么是真情和假意,更应该晓得,本人和本人所要追求的东西到底有几分匹配的水平。
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小局部,它不是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更不是甜言蜜语所能代表的,它应该是一种平淡地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切让本人狂热的爱情,最后都一定会灼伤本人。
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个可笑又凄惨的女人,可是,理想中这样的女人又何止一个两个,像爱玛这样为了爱情牺牲自我的悲剧时辰都在演出,她们遗忘了理想,自取灭亡般追逐着梦境,她们没有自我,终身都在为梦想中的爱情而活,最后,当本人身处绝境的时,她梦想的爱情却救赎不了她,而她也在迷幻中迷失了自我,以至生命。
爱玛吞下砒霜,弥留之际,她想,一切都要结束了,“爱情的不忠,品行的不端,搅得灵魂永无宁日的贪婪,都就要结束了。 ”
据说,当年福楼拜正在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有朋友去拜访他,他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大哭。友人讶异,问他为何如此悲痛,他回答说,爱玛死了。友人于是打趣,“那你可以让她不死啊。”福楼拜摇头,“她必须死。”
爱玛的丈夫是医生,与她成婚后对她宠爱有加,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样一个还算富足的家庭,一对看起来本应该幸福的夫妻,爱玛却选择了痛苦地死去,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底是怎样的绝望,让她最终选择,将自己毁灭?
包法利夫人不姓包法利,包法利是她的夫姓,她的名字叫爱玛。
爱玛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农场主家庭,她的父亲鲁奥老爹一度将她送去修道院读书。在修道院,爱玛读了许多浪漫主义的小说,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憧憬,而一位常来修道院做义工的落魄**,则向她描述了一些上流社会的生活,这些,在爱玛心中塑造了一个片面的上流社会形象,也让她对上流社会的生活充满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后来母亲去世,父亲将她接回了家。成年的爱玛相貌甜美,身材窈窕,而且受过贵族教育,自然是自视甚高,在心底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美好的爱情,过上衣香鬓影的上流社会生活。
这会儿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资本主义已经萌芽,但是教会对社会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女性的主要角色也是相夫教子。爱玛没有工作,也没有一技之长,她跟着父亲挤牛奶,住在乡下的农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虽然心中满满的都是对爱情的幻想,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最终也只能是在父亲的安排下,接受了为父亲治病的包法利医生的求婚。
包法利医生全心全意爱着爱玛,从始至终,两人最开始成婚的时候,爱玛对丈夫是保佑一定幻想的,她渴望从这个男人身上找到浪漫的爱情,可是现实很快就让她失望了。
包法利医生是个平庸的普通人,他出身贫寒,曾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他医术稀疏平常,在为鲁奥老爹治疗断腿的时候都需要临时抱佛脚查看医书。他的长相也不符合爱玛的审美,显得愚笨且粗俗。
与这样一个人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爱玛就觉得自己的生活索然无味,对丈夫更是失望透顶。这不是她梦想中爱人的模样,即便包法利医生对她百依百顺,这不是她梦想中的生活,即便她在这个家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
而这些不满,在去参加了沃比萨尔侯爵家的晚宴后达到了顶峰。她在侯爵府上终于见识到了真实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在舞会上与她共舞的子爵,风流倜傥,更是让她如痴如醉,觉得如此这般的男子,才是她该有的归宿。
从侯爵府回来后,爱玛就像是从梦境中醒来的公主,肉身已经醒了,但灵魂却还留在那场奢华的舞会上。她不甘,却无可奈何,她愤愤不平,却也无能为力,于是,她开始闷闷不乐,对眼前的生活也失去了之前残留的热情。
她那颗平静的心,在见识到一直梦寐以求的生活后,彻底失去了平静,迷失在了欲望的洪流之中。
包法利医生是真的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他眼见妻子精神一日不如一日,担心不已,于是决定搬家,举家搬到了永镇。一个街道只有一颗子弹射程长,但是挨着大路的小镇。
他真的是很爱爱玛,这次搬家耗费了不少家资,他却也无怨无悔。他以为只要为爱玛竭尽所能提供最好的生活,就是在不遗余力地爱她。他没有去认真思考过爱玛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也没有意识到爱玛对浪漫的渴望,两个人一直都不在一个频道,男人踏实却无趣,女人可爱却虚荣。
爱玛也试着去爱丈夫,最终却发现跟这个人无话可谈,怎么看怎么不耐烦。两人之间存在着没有沟通过的不了解,渐行渐远。
来到永镇后,爱玛已经有了三个多月的身孕。在这里,她碰到了事务所的书记员莱昂,这是一个略微苍白瘦弱的小伙子,在爱玛眼中,莱昂读过不少书,知道不少巴黎的事情,两个人在几次聊天中,详谈甚欢。
而莱昂在这个沉闷的小镇待得时间也够久了,周遭人的粗俗早就让他心生厌烦,而爱玛这个美丽夫人的出现,像是他沉闷生活中的一道阳光。
两个人都对对方心生好感。
这个时候的爱玛,虽然对爱情抱有幻想,虽然对浪漫十分渴望,但行为还是十分节制的,在意识到自己被莱昂吸引、莱昂也对自己倾心时,她害怕了,于是选择了冷处理这段关系。
莱昂没有勇气再向前一步,于是选择离开,回去鲁昂市,继续他为完成的学业。爱玛在莱昂走后,就开始后悔了。她为自己错失一段浪漫的爱情而烦闷焦躁,甚至将脾气发到了女儿身上。
就在这个时候,永镇附近一个农场的主人罗多尔夫出现了。
这个男人相貌堂堂,身家丰厚,却是个流连欢场的情场老手,他各种情话信手拈来,对于如何撩拨一个清白的女人了如指掌。他在去包法利医生家看病时,看上了爱玛,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将爱玛弄到手。
爱玛是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下,心里向往着美好的爱情而一步步走进罗多尔夫设下的天罗地网中的。
罗多尔夫玩弄浪漫很有一套,他很快就俘获了爱玛的芳心,两个人开始偷情。爱玛开始小心翼翼,但很快就沉迷于此,无法自拔,她开始疯狂地迷恋上了这段关系。
在爱玛的心中,爱情就是生活,生活应该全部都是爱情,她终于拥有了渴望已久的浪漫,又开始希望这样的炽烈的爱情可以全部属于自己。她是贪婪的,但是在感情中,谁不希望得到对方的全心全意?
于是,爱玛与罗多尔夫约好了私奔。在最后时刻,罗多尔夫退缩了,他只是玩玩而已,从来没想过一辈子和爱玛在一起。爱玛想得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罗多尔夫想得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
罗多尔夫的背叛,让还在热恋中的爱玛一脚踏空,从天堂跌落至地狱,她吐血了,整个人,都被这样的打击伤害了。她第一次爱,就爱上了这样一个浪荡子弟,就爱上了这样一个不值得托付真心的人,她被深深地伤害了。
包法利医生这个老实巴交的老好人,一直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妻子。关于爱玛的风言风语,他一概不放在心上,眼见妻子又消沉下来,病体越发严重,他决定带着妻子去鲁昂散心,看一场歌剧。
这样的决定,对于包法利医生来说,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创举了。
只是他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的这个安排,却让爱玛会与书记员莱昂重逢。
三年的时间,爱玛和莱昂都经历了很多。爱玛有过了一段疯狂的情史,莱昂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男孩儿,他身边也有了不少莺莺燕燕,情史也不单薄。两个人都不在是一张白纸,不再是谈论文学就可以满足的情窦初开,爱玛更加艳光四射,而莱昂更加游刃有余。
他们开始约会。
爱玛这个人,有一种偏执的全心全意,她要爱一个人,就会把全部心思花在这个人身上。与罗多尔夫在一起时,她就喜欢些热烈的情书,喜欢送罗多尔夫精致的礼物,哪怕是赊账也不在乎。与莱昂在一起后,也是如此。
两个人不在一个地方,为了方便偷情,爱玛对丈夫撒谎说自己要去鲁昂学琴,每周都会去一次鲁昂。她在鲁昂租了舒适的旅店与莱昂幽会,心中的火苗再次燃烧起来。
但她很快就发现,她在莱昂身上已经找不到了昔日的激情,找不到对爱情的憧憬,她在放荡的同时,却觉察出了内心的空虚。
她不明白,想要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爱情,怎么就那么难。
虽然对这份迟到的爱情不是很满意,但爱玛还是没有放手。她神经质地一次次要确认莱昂对自己的心意,让莱昂也开始觉得心生厌烦。而莱昂与爱玛的关系被他母亲直到了,他所供职的事务所老板与他谈话,希望他以事业为重。
莱昂被说服了。
爱玛,再次被现实打败了。
如果失去一段面目可憎的爱情是一件幸事,那爱玛应该还有悬崖勒马的机会。可在这两份狂热的、不知节制的感情中,她投入的不光是感情,还有金钱。
她的爱情是需要以舒适奢华的物质为基础的,她从高利贷商人那里赊欠许多货款,后来甚至到了签发记名期票的地步。为了偿还欠款,她拆东墙补西墙,债台高筑,身陷高利贷的泥潭不可自拔。
在莱昂与她的感情走下坡路的时候,高利贷商人给了她致命的一击:他要求艾玛在二十四小时内偿还八千法郎的欠款,否则,就将拍卖她的所有财产。
爱玛在丈夫得知这个噩耗之前,四处奔走借钱,但没有人愿意借给她。昔日的两个情人,罗多尔夫向她哭穷,莱昂用上了缓兵之计,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报应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爱玛的生活被摧毁了,她对美好的期盼也被摧毁了。
最终,她选择吞下剧毒的砒霜。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欧维在自杀时总是能遇到各种各样需要他去处理的事情,从而打断他自杀的节奏,最终重新燃烧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勇敢地生活下去。但包法利夫人爱玛去没有这么幸运,她没有遇到这样一些能够让她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人和事,或者说,她是自己放弃了自己,不想被救赎。她在痛苦中死去,临死前曾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但只是听到了一个疯子暗含讽刺的歌声。
包法利夫人最后恨的人,应该只有自己。
正如她腹痛如绞时想的那样,终于要结束了,这些面目可憎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
表面看起来,包法利夫人死于虚荣,死于不忠,但这些虚荣,这些不忠,归根到底,是来自内心对某种不切实际的生活的渴望,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来自于对美好的贪婪。
但是,向往美好有错吗?
没有错,但是这个美好,应该是自己有能力承受,有能力支付成本的美好。没有人不向往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我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要去更远的地方,想要升职加薪衣锦还乡,想要一言不合就放飞自我。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包法利夫人,暗搓搓地鼓励或者说怂恿我们。
有些向往,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有些向往,却是要命的。
很久以前,大学班主任曾跟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给自己制定目标时,不要好高骛远,那个目标,应该是你奋力一跃,就触手可及的。目标定得太低,没有成就感,目标定得太高无法实现,则会打击自己。
包法利夫人爱玛追求的是自己幻想出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不存在的,是无法到达的彼岸,即便她倾尽所有,仍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误了卿卿性命。
读完《包法利夫人》,一定有许多人会说:“幸好我不是包法利夫人,我也不会像她一样。”
但不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潜藏的欲望。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害怕自己成为包法利夫人,而是应该意识到,自己是有可能成为包法利夫人的。爱玛已经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避免她踩过的坑,无论是爱情上,生活上,亲情上的,还是事业上的。
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
最后说点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我读得是周克希先生的译本,语言流畅,可读性很强,李健吾先生的译本我没有读过,无法评论。原文书我又读不懂,但从译本中还是能体会到福楼拜语言的精妙,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绝妙之极。
在此摘抄一段描写包法利医生对爱玛爱意的段落,缅怀这位可悲人物,一窥爱情的模样:“他心满意足,无忧无虑。相对而坐用餐,傍晚去大路散步,望着她用手拢一下头发,瞥见她的草帽挂在长窗插销上,诸如此类的许多事情,夏尔过去根本想不到其中会有什么乐趣,如今却都使他感到幸福无所不在。”
《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诵读的文学经典,更是一本对人生有重大启发的必读经典。
不爱丈夫查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抱有希望、一心想要理想爱情,年轻的包法利夫人把爱情给了谁?
年轻的包法利夫人把她滚烫的爱情给了三个男人:子爵、罗道尔弗和赖昂,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爱玛的梦想、理想和现实。
“渥比萨尔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只一夜工夫,就成了这般模样她的心也像它们(缎鞋)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 陪她跳舞的子爵成了她理想中可能再现的美男子,在这个这个美男子身上贴着上流社会、浪漫和奢华的标签。
这些标签是那样的勾人,以致于让包法利夫人魂牵梦绕,倾其所有都在追寻着;侯爵举办的庄园舞会结束之后,子爵和包法利夫人的生活再无交集,穷极爱玛的一生,这个影子情人都在跟随着她。
罗道尔弗,是一个已经破产了的庄园贵族,也是一个情场老手。
在农业博览会上,他一看见漂亮、标致、满眼哀怨的包法利夫人,就像“看到案板上活蹦乱跳的小鱼儿”一样;他一边想着怎样勾引她,一边又在思忖着“可是我要怎么甩掉她呢?”;他和她山盟海誓要两情相守,以致于计划私奔,取道巴黎去热那亚却在奔向二人世界之前,他差人给她送去一封书信,溜之大吉
赖昂都意普,一个多愁善感,多才多艺的法律实习生 。在年龄、志趣和阶层等方面,赖昂和爱玛很相配;显然,在和赖昂的交往当中,包法利夫人还有一些优越感;也许是为了维护着这份优越感,她不惜透支欲望和金钱,挥霍无度,醉生梦死;在她债台高筑,穷途末路之际,“小白脸”赖昂却躲得远远的,唯恐避之而不及
对于爱玛来说,影子情人子爵,代表的是她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这一厢情愿的柏拉图,是支撑她“作”下去的梦想。
在现实生活当中,她把这个梦想寄托在罗道尔弗的身上,她看中的是庄园贵族这一身份,哪怕他“只是个已经破产了”的没落贵族;她期盼着和罗道尔弗的爱情,能够开启她崭新的人生。
私奔之前,罗道尔弗的不辞而别,溜之大吉,对于包法利夫人来说,是一记重创。这记重创意味着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的消亡,也意味着她开启崭新人生理想的破灭。
梦想的遥不可及,理想的支离破碎,让包法利夫人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短暂的休整之后,她开始追逐肉欲和享受,挥霍着欲望和金钱,仿佛是铩羽而归的斗士:颓废着、挣扎着、堕落着、沉沦着
包法利夫人用滚烫的情欲包裹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裹着对完美爱情的追求,给了子爵,给了罗道尔弗,给了赖昂,唯独没有留给她自己一份清醒、冷静和思考;她爱了那么多的人,爱了那么多的事物,唯独没有爱上她自己!
有人说,包法利夫人从迷恋贵族子爵,到与有庄园贵族身份的罗道尔弗偷情,再到和一个法律实习生鬼混,三个情人一个不如一个,她一直在走下坡路,最后不得不委身于赖昂;走投无路之时,又有公证人以“一千艾居”为诱饵,强行求欢
对此,我倒是认为是大师 福楼拜对应着爱玛的梦想、理想和现实生活,设计和安排了这三个情人出场,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爱玛从一个漂亮、标致、单纯的寄宿学校毕业生,走向无聊、落寞和迷茫的包法利夫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追逐和较量、忏悔和休整、谎言与欺骗、颓废和挣扎,她一步又一步地走向了堕落与沉沦,走向了湮灭和死亡。
终其一生,包法利夫人,都是一个舞者: 在侯爵的庄园舞会上,她和子爵跳回旋舞,打开实现愿望的大门;在四旬斋狂欢节的广场上,她和实习生、医学生、商店伙计在一起,纵情狂欢地跳着一支挽歌——
有过遥远的梦想、燃烧的渴望、销魂的激情、蚀骨的爱恋 ,也有耐不住的寂寞、逃不掉的琐碎、压抑不住的悲愤、无处宣泄的怨怼
她像极了一只飞蛾,纵然伤痕累累,仍然痴心不改,抖动着翅膀,扑向了熊熊燃烧着的烈火。
金钱是点燃这堆烈火的火把 :包法利一家从捉襟见肘到入不敷出;无孔不入的掮客和善于钻营的高利贷者沆瀣一气;爱玛无度的挥霍与无法填满的欲望与游走在表面上的是爱情,潜藏在暗地里的是交易,一笔又一笔的法郎交易。
当庞大的债务把包法利夫人逼到了绝路,情人撕下了绅士的面具,公证人摘掉了文明的手套,“她不记得她落到这般地步的原因了,就是说:金钱问题。她感到痛苦的,只是她的爱情。”她想到了自尽,就吞下大把的砒霜,服毒自尽了。
包法利夫人死了,有人说她吞食砒霜是畏罪自杀 ——债台高筑、家产被查封、无颜面对的女儿和丈夫,害怕鬼混的败露。
有人说,包法利夫人 留下一大堆债务,扔下年幼的女儿,“可怜的人”丈夫查理也稀里糊涂的死掉,她 是个十足的荡妇 ,不仅有伤风化,而且还毁灭家庭,这样的 荡妇,死有余辜。
诚然,包法利夫人的堕落与沉沦,有她个人的主观因素: 对待生活和爱情,有理想,未免过于理想化;无法填补自我的虚空,偏执地解读为对爱情的渴望;不爱丈夫查理,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去背叛和羞辱他;拿出全部的热情和力气,奔赴一场又一场的婚外恋情,像一只疯狂了的飞蛾一样。
可是,看得见的是她的堕落和沉沦,看不见的是她的挣扎与绝望;看得见的是查理的善良和无辜,看不见的是查理的苍白与懦弱;看得见的是情欲,看不见的是交易;看得见的是正人君子,见不得的是良人们拿出了藏在身后的反犬旁
在十九世纪中叶,伟大的福楼拜写就了《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成为了文学经典。
时隔十几年, 我再次捧读这部经典,仿佛在倾听大师娓娓道来,讲述一个女文青和乡村医生的故事;在这个和爱情有关的故事里,书写着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的情感历程——绚烂、疯狂、毁灭。
读罢经典,我翻看了一下豆瓣读书留言:有指责和咒骂,也有中肯的评价和理性的思考; 有谈《包法利夫人》警戒作用的,也有人给爱玛指名了出路,对此,我做了如下的梳理:
第一,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安身立命,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良家妇女。
第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叩问一下自己的灵魂:你要的是情,还是风景?换句话说,莫把自我的虚空,误解为对爱情的渴望。你可以画画啊,你可以弹琴啊,你可以做美食家啊,总之,有了独立的兴趣之后,人格才能独立,人格独立了,才能掌控自我。
第三,爱玛,你可以跳上貂皮绅士子爵赶的那辆提尔玻里,一路跟随着他,挤进上流社会,做一名交际花。
第四,包法利夫人,既然你不爱查理,就应该及时止损,好聚好散,放了他,也放自己一条生路。
第五,女人啊,可以爱,但不要拿出100%的热情和力气,拼了全部去爱一个人;更不要把希望、理想和追求寄托在男人身上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讲述主人公查理·包法利的两段婚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想法和感叹。人们崇拜的或者说追求的对于爱情方面的浪漫因素,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完全是偏离现实主义的体现,而查理其实只是一个老实人,老好人。
这注定使他成为一个超级现实的人,而这样的人对于爱情的期盼直白又简单,他认真对待感情,爱一个人就全身心对她好,生怕对她爱的不够,但无论是查理的生活还是查理的爱情,却为何都以悲剧结尾?
当然,爱情,尤其是不同人感受的爱情势必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将要浅析《包法利夫人》中,查理的爱情最终走向覆灭的原因所在。
一、第一段感情: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坟墓
查理·包法利的第一次婚姻,是一个简单的年轻普通医生在父母安排下相亲进而结婚的现实故事,而其转折在于这个年轻医生结婚的对象是一个已经四十五岁的寡妇爱洛依丝。
对于查理来说,他的第一次婚姻并没有经历过爱情,他对于和他结婚的这个人是完全没有感情基础可言的,而可笑的是,这段婚姻原本就是他的母亲为了贪图寡妇每年能够得到的固定收入,以此来维持查理的稳定生活而安排的。
所以,查理本身对于这段婚姻就是没有好感的,连带着他对于寡妇杜比克夫人也总是冷眼相对,这场婚姻让他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在知道事实真相之前的寡妇还曾经试图认真的同查理一起生活下去。
结果,在查理和他的母亲发现她对于财产有所隐瞒的事实之后,查理和他母亲的目的已经没有实现的载体,而寡妇也知道了婚姻的真相,双方都认为受到了欺骗而进行争吵,最后是寡妇活活被气死的。
关于查理对于寡妇的印象描述中,有"寡妇廋括括的,牙又长,整年披一件小黑披肩,尖尖头搭在肩胛骨之间;骨头一把,套上袍子,就像剑入了鞘一样。"这样的描述,可见查理对于寡妇本人是不满意的,也因此双方根本建立不起来感情基础。
寡妇不仅外表满足不了查理的要求,年纪也比年轻的查理大许多,也根本没有女人的韵味,结婚后还要受到来自寡妇对他生活的安排和监视……
这些都让对寡妇没有感情的查理喘不过气,因此,没有感情的婚姻是注定无法长久的,最终会变成坟墓将彼此埋葬。
二、第二段爱情:自愿的婚姻却获得了不同的感受
查理的第二段感情才是《包法利夫人》故事的主线,在这段感情和婚姻中,二人都是自愿选择的,但是双方在婚姻中获得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至此,这段不幸的婚姻最终也以悲剧告终。
1现实的查理:对艾玛一见钟情,感受到满满的喜悦
也许是因为第一段称不上感情的婚姻带给查理的绝望,他对于之后的感情似乎没有抱有多么大的期待,也许是因为第一段婚姻中寡妇杜比克夫人降低了他对于另一半的幻想,所以在遇到艾玛的时候,他几乎就是一见钟情的。
尤其是在将其与呆板、木讷,没有女人味还比他年纪大许多的第一任妻子相比起来,艾玛的外貌,年纪,生活兴趣和爱好都能满足查理的期待,甚至远远超过了他对于妻子和婚姻的幻想,甚至"娶到这样一位太太,查理也开始自视甚高了"。
所以在于艾玛的婚姻中,查理十分满足,因此感受到的都是幸福和喜悦,他十分爱艾玛,总是担心自己对她的爱不足够,想尽一切办法对艾玛好,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真心,无论是对他的妻子还是对这段婚姻。
2梦幻的艾玛:将对爱情的期望寄托在一个实现不了幻想的查理身上
而艾玛呢?她是一个对于爱情充满幻想和渴望各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小女生,她与查理的婚姻受到了家长的支持,她父亲恰好是查理的病患,对于这个老实并且没有太多嫁妆要求的年轻医生十分满意,而刚出修道院的艾玛正处于对爱情的幻想中,刚见到的查理恰好满足了这些。
事实上,导致艾玛在结婚之后对于查理和婚姻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婚后的一切都满足不了她的幻想,这又要归结于许多因素。
首先,在遇到查理以前,艾玛对于婚姻和爱情和认知完全来自于她在修道院中在书本和文学作品上面受到的关于浪漫主义思想的熏陶,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青春期的小女生幻想着自己能够拥有像小说**中一般的婚姻和爱情。
可是,现实又怎么可能像小说一样呢,对于爱情的幻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更加不切实际的想象,使得艾玛对于爱情、婚姻和另一半的期待值达到了最高,而这些并非切合实际。
其次,作为艾玛另一半的查理非但完全不能够理解艾玛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幻想,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而艾玛将自己想象中的婚姻与自己实际的婚姻进行比对之后,感受到的失望和落差几乎已经完全击溃了她,根本感受不到来自婚姻和另一半的幸福。
最后,造成其幻想落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艾玛也好,查理也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地位等级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勋贵等级相距甚大,或许艾玛并不是不爱查理,但她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考量和幻想太多,已经完全脱离了对于婚姻中另一半的要求。
三、查理的爱情:用心良苦的真心败给了投其所好的假意?
在查理与艾玛的婚姻和爱情中,双方偶然邂逅,爱上对方然后步入婚姻殿堂,是一段极其简单的故事,既没有第三者的介入,也没有家长对于另一半的挑剔,甚至都没有涉及到关于金钱的内容,然而就算这样,双方婚后也并不幸福。
艾玛在查理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关于爱情、婚姻和对于另一半的幻想,而查理没有意识到艾玛结婚前后的变化和落差,查理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直觉去爱艾玛,对她好,却不曾前并不能入得了艾玛的心。
对于艾玛来说,她一心渴望浪漫主义形式的爱情,既然在与查理的婚姻中得不到满足,感受不到幸福,所以她为了找寻和满足自己对于婚姻爱情中关于浪漫的幻想,甚至不惜为此触碰道德底线,选择出轨。
难道对于艾玛来说,查理所付出的真心和感情就真的比不上出轨对象投其所好的奉迎吗?拥有合法婚姻的另一半的爱情真的比触碰原则和底线的第三者给她带来的爱情更加让她幸福吗?
我们都知道,查理对于艾玛并无二心,用尽一切希望使她快乐和满足,然而对于艾玛来说,她并不能感受得到查理对她的这种真挚而又热切的爱意,这才是艾玛在与查理的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我爱你你却感受不到"的故事,但是艾玛对于查理也是存在好感和爱情的,只是渐渐地,艾玛发现查理给她的爱情并不能满足她对于爱情的期待,她拒绝因此感受不到。
而艾玛的出轨对象对艾玛从未付出真挚的爱意和情感,仅仅是逢场作戏,而对于爱情久逢甘霖的艾玛恰好需要这样的激情。艾玛对于爱情的期待和诉求,在她的出轨对象身上得到了完全的满足,而查理的"深情"和对婚姻的付出在艾玛出轨对象的激情和浪漫面前完败。
归根到底并不是深情在爱情中的失败,只是对于查理和艾玛来说,查理感受不到艾玛的诉求,艾玛对于查理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意罢了。
四、结论
《包法利夫人》整部作品是围绕着爱情和婚姻而展开的,在这个故事中,有人欺骗,有人用心,有人假意,出轨、婚外情、自杀……似乎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根本找不到理想中爱情的模样。
自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爱情的期盼不尽相同,但又无外乎信任、幸福、白头而已。查理对于第二段感情十分认真,最终的结局依然以悲剧告终。
并不能说查理犯了错,也不能说艾玛不对,只是恰好艾玛和查理作为两种极端爱情学派观念的代表,互相都理解不了对方在婚姻中对于爱情的诉求而已。
最后,双方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疲惫和失望也是渐渐积攒起来的,一次一次的失望将原本美满走向的婚姻推向了坟墓,双方在婚姻中并不能感受到丝毫的幸福和满足。
人活一世,贪嗔痴念固然有之,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渐渐受到约束,行为举止才有了风度可言,失去了约束的自由,只会加速人走向更加不自由的境地。
断了线的风筝飞不高,决了堤的水不能成势,就是这个道理。不似其他警示文章,以劝告为主,《包法利夫人》中着重描写了一个女人——包法利夫人艾玛。
纵容欲望吞噬自己,最终走向无底深渊的故事,以绝对的反例劝告世人,人性的恶大多由贪而起,贪得无厌的终点是毁灭。
贪慕虚荣
包法利夫人是虚无浪漫主义的化身,她不但极度崇尚浪漫的生活,而且厌恶平淡的日子。
这部小说在某些意义上,也在唤醒人们对浪漫与现实的反思:所谓"浪漫"的度,在哪里?
全书的最终结局是残酷的现实击败了虚无的浪漫主义。
在结婚之前,包法利夫人就以为她已经拥有了爱情。可是匆匆结婚之后她才发现,她的丈夫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良人。
他们甚至话题的一致都做不到,思想完全不相同的人结合的婚姻无异于坟墓。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所憧憬的是陪伴窗前的灯火,而包法利夫人向往的,则是天空中璀璨的烟花。
她说,她结婚后的生活"凄凉的像天窗朝北的顶楼,而烦闷却是一只默默无闻的蜘蛛,正在她内心各个黑暗的角落里结网"。
心中所向往的浪漫和激情,越发衬得她的生活平平无奇。再加上她的丈夫,对她诸多宽容,不曾指责她许多无理的要求,反而会想方设法的满足她的愿望,这就她将心中的渴求渐渐放大。
只是,艾玛的境遇与内心的理想世界并不匹配,才衍生出了后来她人生中的许多风波。
事实上,浪漫和虚荣总是会挂上钩,因为它们都与钱有关。
包法利夫人心中的浪漫,也是需要用钱来堆砌的。在包法利夫人利用婚外情不停的寻生活中的刺激和浪漫爱情的时候。
利用她的虚荣以及愚蠢,连哄带骗,诱导她涉足高利贷,以满足自己一时膨胀的欲望。
恶向胆边生,虚荣的风吹散了包法利夫人内心的底线,也将她推向了高利贷款深渊。
追逐虚无,换来凄凉
适当的浪漫是生活的润滑剂,可以装点枯燥的生活使之变得灿烂多彩。
像包法利夫人这样虚无的无节制的浪漫,不仅损耗人力财力,还暴露了她内心的空虚和轻浮,以至于在她的生活中除了她那老实巴交的丈夫,并没有人愿意真正的尊重她。
可是最终,当她的丈夫知道她曾经朝三暮四的习性之后,也看清了这个人。
红颜成枯骨,随着新鲜感的过去,她当初依赖容貌得来的一切,也随风而逝了。
艾玛在人世混迹一遭,最初展现给人们的左右逢源的样子,不过是假象。临走时,竟然如同一只孤魂野鬼,什么也没有,最终连个惦念的人也失去了。可见,失去了现实支撑的爱情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如书中所言:"这是人生如梦,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一个微笑都隐藏着一个无聊的哈欠。每种兴趣都隐藏着厌恶。最甜蜜的吻在嘴唇上留下的。只不过是对更强烈的快感留下的无法实现的渴望。"
"色"字头上一把刀
想要剖析包法利夫人人性的恶,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好色。包法利夫人的丈夫与她不是一种人,如果她因此离婚,倒也不算什么。
可问题就在于她既不离婚,又不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尽管她的丈夫对她百依百顺。
在她的眼里,那些已得到的安稳不是心口的朱砂痣,而是墙上的蚊子血;也不是眼中的白月光,而是衣服上的饭粘子。
到了后来,一个在宴会上仅仅见了一面的侯爵,也能轻易撩拨她的心。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内心的防线如决堤一般,欲望开始无尽的蔓延。
艾玛先是答应了做罗多尔夫利的情妇,然后又天真地想跟他私奔。
她没想过,没有人会为了这么一个随便的女人而抛弃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于是艾玛自然而然的,被厌弃而后甩掉了。
移情别恋这样的事情有了第一次,自然会有第二次。和罗多尔夫利分开之后,她又找到了自己曾经心仪的人莱昂,两人又顺理成章的勾搭在了一起。
可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莱昂和罗多尔夫利是同样的人。他们都只是在玩弄包法利夫人的感情。而莱昂很快又受到了其他人的反对,于是他不假思索地抛弃了包法利夫人。
也是在此时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掉了下来。奸商开始向包法利夫人,追回贷款。
此时的她经过先前的两段爱情,已经将钱财流水般的花出去,营造所谓的浪漫气氛了。到现在,她根本还不起自己借的高利贷。
她四处借钱,又四处碰壁,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借她钱。于是,在心灰意冷,走投无路之下,她服下了砒霜死在了自己丈夫跟前。
色字头上一把刀,在包法利夫人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节制"二字。她不停地追逐着眼下的欢愉,却丝毫不考虑未来有可能承担的后果。
为了虚妄的浪漫和爱情,飞蛾扑火般走向灭亡。还没有脚踏实地的人,有什么资格仰望星空?握不住眼前手里的面包,又哪里来的,诗和远方?
包法利夫人之死
整部作品描述的是20世纪中期,法国外省的生活实况。那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让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虚无浅薄起来。
许多人像包法利夫人这样,追求虚幻的幸福,美其名曰"追逐浪漫",简直是欺世盗名。真正的浪漫又岂会是这些虚浮于表面的脂粉味以及珠光宝气?
作者真实地批判了这种消极的浪漫主义对社会和对人心的影响,也批判当时某些人追逐畸形爱情的心理。
其中贵族、高利贷者的丑陋行径,更是作为作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堕落和小市民风气的一把利刃。
虚幻的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碰撞,更加反衬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但如果只从包法利夫人本身说起,那么造成她自己悲剧结局的原因,就是她自己的贪念和痴念。
她贪慕虚荣,不满足于现状,偏偏没想过通过努力使生活变好,反而是想着不劳而获。
人性的恶在她身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看着她原本正常的人生,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中,不免感慨:有些底线是一定不能越过的,一旦越过就是万丈深渊。
人生在世,便是不断将外界的约束转变成自我约束的过程,人性的弱点与生俱来,却不可听之任之。否则,小恶变成大恶,悔之晚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