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美和善 (道德)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这就使人们在进行判断时陷于两难境地。例如,蝴蝶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舞姿轻盈,使人产生怜爱之情,常常是诗人画家创作的对象。但对于菜农来说,它却是恶的。因为它产下的卵会孵化成嗜食菜叶的幼虫,使菜农丧失辛勤劳动的成果。美和善的不一致,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丑恶的心灵和英俊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下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如何理解美与善的关系,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二者之间差异。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主张的那样:“任何一样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1]。他认为,美和善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作为衡量标准。比如,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完全出于功利实用目的而发明的,是美的,因为它“美丽地适合它的目的”。镶满宝石珍珠的金匕首则是不美的,因为它不具备应有的效用。然而,更多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美与善的差异。一、美与善的对立《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批评郑卫之声,说“郑声*”,要“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其实郑卫之声比孔子所推崇的《韶》、《武》之类的古乐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或者说更具有审美价值。《乐记》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孔子本人并不否认这一事实。“郑声*”的“*”字,说的就是郑声具有太强的感染力,使人们沉溺其中,疏于遵循伦理规范,最终走上*乱之路。孔子对“郑声”的批判,把美与善的矛盾表现得十分到位。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理论中,美与善之间的冲突是异常尖锐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庄子・山本》中,庄子提出“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的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许多为了达到道德约束而否定美和艺术的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原因在于诗不利于教育理想国的战士。在柏拉图列举诗人的众多罪状中,有两条是主要的,即诗人说谎和诗人滋养不健康的情感[2]。在西方,像柏拉图这样对待美和艺术的人,可谓非常之多。在中世纪,教会中人竭力攻击诗和戏剧,认为当时人心不古,世道衰微,都是艺术所酿成的祸事。二、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虽然美与善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尽善尽美”始终是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和善同意。”[3]宋代徐铉注解:“羊大为美,故从大。”[4]把美与有用等同起来,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美的认识。在一切活动都以生存为目的的时代,美的价值判断也离不开功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美活动逐渐挣脱了功利性的束缚。既然美不等于善,那么美与善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柏拉图在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时说:“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5]也就是说,艺术只要服从道德目的,还是值得保留的。在中外美学史上,比较普通的看法是,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世纪时,文艺甚至成为宣扬神学的传声筒。把艺术看作是道德工具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中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而不偏,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孔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文人概括为“文以载道”。但是,仅仅把美看作形式,把善看作内容,把文艺看作政治道德的传声筒,是片面的。从这些片面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之所以强调文艺为政治道德服务,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艺的独特魅力。文艺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即所谓“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礼记・乐记》)不过,对文艺独特魅力的认识,反而有助于文艺从政治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三、“美”获得独立价值人类对美与艺术独立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欧洲美学史上,直到19世纪,艺术独立的呼声才逐渐高涨起来。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就公开宣称“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继承者戈男叶说:“我们相信艺术的独立自主。艺术对于我们不是一种工具,它自身就是一种目的。在我们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关心到美以后的事,就失其为艺术家了。我们始终不了解意思和形式何以能分开。形式美就是意思美。因为如果无所表现,形式算得了什么呢?”[6]他不仅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而且认为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形式美就是内容美。由于形式美本身是内容美,艺术就不需要服务于外在的内容,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在中国美学史上,虽然“文以载道”一直占主流地位,但是对艺术独立性的提出却早于西方美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李泽厚称之为“文的自觉” 的时代),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开启了为艺术独立性进行辨护的先声。到了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等,都强烈主张文艺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要大力提倡艺术的独立生。四、美与善的融合当我们将美从功利、概念、目的等限制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美与善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美和善之间,或者说审美经验和道德实践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内在实践关系。这种关系,不像有些美学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美和善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美和善的关系,只有还原到本源位置,才有可能呈现出来。这就是美感经验和道德经验在经验性质上具有相似性。柏格森认为“道德同情这个观念是美感的同情所微妙地暗示出来的”[7]。审美经验作为人类原初的经验形式,是一切人类文明赖以生长的根基。杜夫梅纳曾经说过:“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能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经。”[8]徐复观曾经说过:“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即是在其最高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人类的理想。
看完《行者无疆》,余秋雨先生给我打开了欧洲大陆的冰山一角,窥见欧洲文化的历史底蕴。这是一部关于欧洲的游记,也可以说是欧洲文化的散文集,聚焦了余秋雨先生关于欧洲考察的所有行程,有作家,有文化,有城市,有传统,关于欧洲的面貌,给读者带来了多视角的思考与探索。
我从书中系统整理了自己想要了解的欧洲文化与哲学家名字,从这些作家入手,阅读他们的作品,对于欧洲的历史就会有全面的了解,那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首先是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瑞士德语作家和剧作家,作品《罗慕路斯大帝》。
其次是关于马克·波罗、哥伦布、达·伽马的生平与贡献。
再次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但丁,作品《飨宴》、《论俗语》、《帝制论》、《神曲》。
接下来是我整理的有关于几个国家的主要作家与作品
一、捷克作家与其作品集合:
1、卡夫卡《变形记》
2、哈谢克《好兵帅克》
3、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已阅读)
4、哈维尔(捷克总统),阅读他的自传
二、德国的哲学家集合:
1、莱辛,剧作家,《拉奥孔》
2、康德,哲学家,《纯粹理性批判》,被认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3、黑格尔,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世界观体系,代表作《逻辑学》、《精神现象学》、《美学》等
4、费尔巴哈,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5、费希特,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受影响于康德,施影响于黑格尔。
6、歌德,代表作《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7、尼采,代表作《悲剧的诞生》
8、席勒
三、法国作家
1、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项链》、《漂亮朋友》等
3、亚历山大·仲马,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
4、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代表作《高老头》、《人间喜剧》等
5、萨特,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成名作《恶心》,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与波伏娃长达51年的开放式关系。
6、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
7、拿破仑
8、福楼拜
9、左拉
四、英国作家
1、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2、罗素,代表作《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等
3、凯恩斯,现代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4、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五、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后现代文学奠基者之一,“意识流”思想,代表作《尤利西斯》
六、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代表作《昨日世界》、《布达佩斯大饭店》、《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八、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以上是我在《行者无疆》这本书里找到的有关于欧洲文明的历史文化,想要了解欧洲,有这几本书做依托,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字足迹能看出写字人的性格。
我们常在信件和文件上签名,殊不知,笔迹是能展示写字人的个性。不过,笔迹总归是后天形成的。写字人的字迹是根据诸如年龄、职业和性别等的不同而被塑造而成的。反之,也可以说[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培养的。
小字
注意力集中,注意细节。但稍嫌神经质,不善做体力劳动。适合脑力劳动,想像力丰富。
有棱角的字
有智慧、善于逻辑思考。对金钱敏感,花钱小气。不过该花的钱肯花,绝不乱花钱。常被误以为是冷淡的人。对凭感觉说话的人,他很难对付。
圆滑的字
温和、亲切的人。顺从、且不善坚持自我。适应性强、不树敌。
大字
直爽、明朗。充满自信、外向性格。毫不犹豫地坚持自我。
有怪癖的字
写简化字、自我风格强的草体字的人做事马虎、直率,也有做事散漫的毛病。善于出谋划策,但不愿为规则所束缚,叛逆心强。易树敌,却不易遭人背叛。
工整的字
注意力集中,能控制住自己的人。不常被情绪左右。
笔迹一般要从字形、方向、速度、笔顺与大小、用力强弱六个要素判断。
有棱角的字显示写字人坚毅、强硬,圆滑的字表示写字人老实、和气:大字表示写字人是外向型性格,小字则表示写字人是内向型性格。字写得是否工整可以知道写字的人注意力是否集中。字迹恰好是写字人本身的人品。
字迹的高短、胖瘦、方向,也代表了不同的性格。
瘦长的字
浪漫主义者。酷爱绘画和音乐,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
横宽的字
现实主义者。精于数理,属于逻辑性思考的类型。
方方正正的字
平衡处事的类型。虽然没有什么特定的专长,却能适度地发挥其才能。
向右下斜
活泼、易冲动的性格。喜欢与伙伴们热热闹闹地聚会。好胜心强、易与人发生冲突,常使性子。
向右下垂
老实而畏首尾的人。愁眉不展、烦事不断。性格懦弱,常被蛮横的人吓倒。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 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 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符号准确。 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 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和。 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 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 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程度差,喜欢自责。 字行也能说明问题。 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 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 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字体小则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 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
字体垂直者责任感强 写字字体垂直的人注重实践,独立自主,头脑理智、清晰,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后,就不容易改变。自我控制力强,行事谨慎、有节制,认真,忠于职守,责任感、原则性强,情感反应不强烈。
字体右倾者偏好社会互动 写字字体向右倾的人积极进取,能动性强,不怕困难,独立自主,思想开放,展望未来,对精神领域的东西感兴趣,并渴望自己能在精神领域里有所发展。待人友好,性情开朗,为人慷慨大方,有同情心,利他,有奉献精神,集体观念比较强,偏好社会互动。如果字体向右倾斜,而行向向下倾斜,反映书写者好内省,但意志比较薄弱,容易受他人影响。
字体左倾者情感压抑 写字字体向左倾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小心谨慎的、细心的,好内省的,关注自己,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情感压抑。观察力敏锐,可能是个好的倾听者,不容易与人产生正面冲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细小字观察力好 习惯于写细小字的人(字体大小在4mm-2mm之间)有良好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办事认真细心,但过于谨慎小心,警觉性很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字迹细小,并且越写越往上,表明书写者注意力非常集中,喜欢做一些细致的工作,理智、冷静,善于分析判断,做事耐心,仔细。注重家庭,以家庭为核心,能自我牺牲、自我奉献。如果字迹细小,但是越写越往下,表明书写者性格软弱,顺从,自信心不强,气量比较小,多疑多虑,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反应。
小字不喜欢引人注意 习惯于于写小字的人(字体常常在5mm-4mm之间)通常是喜欢内省的、不喜欢被别人注意的、谦虚的、朴素的、羞怯的、注重细节的、谦卑的、恭顺的。
大字好表现 习惯于写大字的人(字体大小在6mm-8mm之间)喜欢引起别人注意的,好表现的,做事比较迅速但有些鲁莽的,以自我动机为行动导向的,做事有目的、有计划,不注重细节的、也是自我为中心的。
中等字注重实践 习惯于写中等字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注重实践的,理性的、现实的、实际的,工作中与人相处友好的。
正方形字为人正直 习惯于书写这种字体的人品行端正、为人正直,责任心强。尊重传统,遵守纪律和法规,原则性强,不屈从权威。办事稳重踏实、细心谨慎。自我控制能力强,情感不容易外露。
圆形字性情随和 习惯于书写圆形字的人,一般性情比较温和,心地善良,善解人意,通情达理,重感情,性格坚韧,社会现实适应性强,为人处事采取中庸之道,不偏执一端,不喜欢与人产生正面冲突,自我克制能力强,行事审慎,考虑周全,但过于克制自己本能的需求,行动不够果敢,做重大决定时常常犹豫不决。
长方形字勇于开拓 习惯于书写这种字体的人一般自信心强,积极进取,富于行动性,处世爱憎分明、态度明朗。具有反传统、反习俗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如果长方形的字体向右倾斜,反映书写者性情豪爽、心胸宽广,乐观向上,喜欢竞争。性格张扬外露,容易得罪人。 如果长方形的字体向左倾斜,反映书写者好内省,情绪比较压抑,关注自己,自我比较封闭,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
扁形字具有顽强的毅力 书写扁形字体的人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负责,行事有条理,有计划,但有时刻板僵化,缺乏弹性。 如果扁形字向右倾,反映书写者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人热情,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容易与人相处,敢于冒险和做新的尝试。 如果扁形字体向左倾,反映书写者具有叛逆的性格,上进心很强,能吃苦耐劳,做事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写这种字体的人清高孤傲,不屑于世俗的事,对现实社会常感愤懑不平,胸怀理想却觉得壮志难踌,内心充满矛盾斗争。交友范围狭窄,但亲密的朋友则深交。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笔迹反映人的性格。笔相学就是有关笔迹的学问。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
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符号准确。
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
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和。
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
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
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程度差,喜欢自责。
字行也能说明问题。
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
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
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字体小则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
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
从笔迹看心理
关于笔迹与心理的关系问题,我国古代及西欧国家许多学者早有研究。提出“字如其人”之说,即:一个人的笔迹与个性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北京抗金名将宗泽见到岳飞龙飞凤舞的手迹时说:“此非凡品也”,于是提拔岳飞于行伍之中。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笔迹学”已被公认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不少名牌大学已把它定为选修课。一些学者在继承古代“笔相学”及西欧现代笔迹学理论中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又从生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书法艺术等不同角度对笔迹和书写活动仍加以探索和研究,又提出笔迹的心理分析的观点。笔迹心理分析的有关理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例如:美国已有300多家公司聘请了笔迹学家担任顾问。他们认为,通过笔迹分析可了解应聘者心理状态,把笔迹分析法应用于公司的招聘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可使员工做适合于自己性格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另外,美国的许多医院也借助笔迹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因为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情有很大关系。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认为:“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例如,病人书写时字母的一横都从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病较易治好;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间隔或行间隔较大,说明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治疗前应做些思想工作。也有人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运用于刑事侦查和审讯实践中。
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20年,他藏有4万份笔迹档案,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
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凡是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者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笔画不均匀的书写者多半是个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喜欢背后做小动作的“阴谋家”。笔划过重的人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
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是个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的人,但这种人一般说来会与观点不同者辩论得面红耳赤。反之,字迹圆滑者则是性格随和、办事老练,能一唱百合,善于搞公关工作的人。
凡是在字的上部书写得干净利落而又能紧紧护住下面的书写者,象征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好学,这些人是培养做领导者的好材料。
凡是字体丰润、笔划搭配匀称,书写速度又较快者是个理解能力强、忠于职守的人;而在字的结构方面严谨、方正以及点划都能体现力度者是个记忆力强、办事认真的人;字体方圆、长短、大小错落有致者,其适应性及变通能力强,适宜做交际及公关工作。
凡能模仿别人的笔迹又缺乏新意者,可靠性强,但又能独当一面;如果字迹书写得较小,运笔轻重适度,阿拉伯数字写得很美而签字却显得比较拘谨者,是个内藏心机,喜怒不外露和能沉着应付大事的人。
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笔迹求异变形者,是个富于冒险精神的人;在字行间起伏不平的书写者富于外交手段,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书写时越写越往上者是个乐观主义者,而越写越往下者则是个悲观主义者。
字体大小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字体写得过大的人是举止随便、过于自信和做事比较草率的人;字体写得过小则是有观察力和会精打细算的人,字迹过于紧凑则具有吝啬和善于盘算的性格。
总之,上述理论从字的笔画轻重、匀称性,字迹的棱角或圆润,写字速度的快慢,字的间架结构,字体的形状、长短、大小,字的模仿性或创造性,字行的高低,倾斜度等特点的排列组合起来看人的心理,甚至有的由此预测未来和人生。
笔迹与心理健康
从一个人字迹我们大致可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比如性格刚强的人一笔一划都显得干净利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我国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
目前在西方,笔迹分析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如招聘、升学、择业、司法鉴定等各方面均可见其踪迹。
笔迹心理学家还认为笔迹与心理健康之间也有着显著的联系。他们通过分析字的力度与斜度、字体与字结构、空格与空白、签名风格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书写者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笔迹家雅曼把笔迹学研究的成果分为七个大类:
1、书写的压力反映了人精神和肉体的能量。
2、笔画结构方式代表了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3、书写的大小是自我意识的反映。
4、连笔程度反映了思维与行为的协调性。
5、字和字行的方向是人自主性及社会关系的反映。
6、书写速度与人理解力的快慢有关。
7、整篇文字的布局反映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与占有方式。
世界十大文豪
荷马——古希腊诗人
但丁——意大利诗人
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拜伦——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
雨果——法国作家
泰戈尔——印度诗人和社会活动家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巨匠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世界十大思想家: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托马斯阿奎那
哥白尼
夫兰西斯培根
牛顿
伏尔泰
康德
达尔文
①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开创儒家学说,其学说对中国四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对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极大。
②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师承苏格拉底。
③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是柏拉图的学生。
④托马斯(1226-1274)。意大利神学家、经院哲学家。
⑤哥白尼(1473-1543)。波兰思想家、天文学家,日心学说的创始人。
⑥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⑦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终身未娶。
⑧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主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⑨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反对封建特权,主张平民应受尊重。
⑩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思想家,进化论奠基人。
有一天。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
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根据此类典故,西方学者又在近代提出了"柏拉图式爱情"的说法。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2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而言, 她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你。
看过法国**《芳芳》吗?主角就是个极具柏拉图精神和浪漫主义的人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
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
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
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
使他顿时苍白失色。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是法国十九世纪第—位浪漫派抒情诗人,作家,政治家。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和巨擘。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音韵优美。他的主要作品有《新沉思集》、《诗与宗教的和谐集》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拉马丁 外文名 :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勃艮地 出生日期 :1790 逝世日期 :1869 职业 :浪漫主义诗人,作家,政治家 代表作品 :《沉思集》,《新沉思集》、《诗与宗教和谐集》,《一个女仆的故事》、《圣普安的石匠》 性别 :男 人物简介,人物生平,作品,作品赏析, 人物简介 拉马丁(1790 - 1869)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法国十九世纪第—位浪漫派抒情诗人。1811年秋漂泊义大利,在那不勒斯认识了一个叫格拉齐拉的姑娘,后来为她写了一部小说《格拉齐拉》。 拉马丁 1816年秋,他在法国东南都温泉镇艾克斯莱班(Aix-les- Bains)疗养,认识了一位老科学家的年轻妻子,两人相恋。她次年的病故给他带来懊丧的回忆,写下了许多悲叹爱情、时光、生命消逝的诗篇,后结集为《沉思集》,1820年发表后获得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而一举成名。 他还著有诗集《新沉思集》、《诗与宗教和谐集》,小说《一个女仆的故事》、《圣普安的石匠》等。 拉马丁长于抒情,诗歌语言朴素,节奏鲜明,但情调低沉、悲观。他认为诗是心灵的语官,是感情充溢时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给人以轻灵。飘逸、朦胧和凄凉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深切的感受。 人物生平 拉马丁 他1790年10月21日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在宁静的乡村(勃艮地的Mâcon)度过幼年。他喜爱《圣经》和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等人的浪漫主义作品。他的诗歌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语言朴素,一扫三百多年来笼罩在法国文坛的理性至上、压抑自我的沉闷空气,对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文坛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催生了雨果(Hugo)、乔治桑(George Sand)、维尼(Vigny)等一代浪漫派大师。他的一些名篇如《湖》(Le lac)在法国至今仍然妇孺能诵。 1816年秋,拉马丁在法国东南都温泉小镇艾克斯莱班疗养,认识了一位老科学家的年轻妻子查理夫人(Julie Charles)。两人相恋。1817年Julie原约去法国萨伏依省(Savoie)的布尔热湖(Bourget)与诗人相会,但到时她病例了,不得不留在巴黎,几个月后就死了,诗人没有能再见到她。她的病故给他带来懊丧的回忆,写下了许多悲叹爱情、时光、生命消逝的诗篇,后结集为《沉思集》(Les Méditations),这部诗集(诗人的第一部诗集,也是最出色的诗作)1820年发表后获得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而一举成名。在诗中,诗人歌颂爱情、死亡、自然和上帝,认为人生是失落和痛苦的根源,把希望寄托在已经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上,或者向大自然寻求慰藉。《沉思集》重新打开了法国抒情诗的源泉,为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新天地,被认为是划时代作品。 同时,拉马丁又是一个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职业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他因保卫路易十六而被捕。波旁王朝复辟后入王家禁卫军。拿破仑百日统治时流亡瑞士。路易十八第二次复辟后回巴黎,进入上流社会。1825年至1828年间在法国驻义大利使馆工作。1829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edil;aise)院士,1830年当选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1830年七月革命后转向资产阶级自由派。1833年成为议员(député),1848年二月革命后为临时 实际上的首脑。他从1848年2月24日至5月11日出任外交部长。1848年12月10日的总统选举中败于拿破仑三世。此后,他退出政坛,潜心文学创作,并于1869年2月28日在巴黎去世。 作品 诗人之后发表的《新沉思集》(Nouvelles Méditations, 1823)、《诗与宗教的和谐集》(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1830)等作品,继续著这些主题,但日趋明朗的宗教信念冲淡了忧郁的氛围。他另写有长诗《约瑟兰》(Jocelyn, 1836)、《天使谪凡记》(La chute d'un ange, 1838)等。 作品赏析 湖 难道就这样永远被催向新的边岸,在这永恒之夜里漂逝著永不回头?难道我们永远在光阴之海里行船, 就不能有一日抛锚暂驻?湖呵!一年还没有完成四时的运转,她原该同来探望这片亲切的湖波,看呵!只有我一人来坐在石上、波前, 这石呵,你也曾见她坐过。那时你也就这样鸣吼在深岩之下,也就这样冲击着它那皱裂的胸腰,也就这样被风儿吹起你波浪之花, 直溅上她那可爱的双脚。有一夜,还记得吗?我俩悄悄地荡桨,波之上,晴空之下,听不到别的声音,只远远地能听到荡舟人举棹悠扬, 拍着你的微波,和谐相应,忽然有一种妙音,人间世从未曾有,引起了回声反射,惊破湖岸的沉酣;湖水凝神静听着,我那心爱的歌喉 迸发出这样的一番咏叹:“光阴呵,停止飞行!你呵,作美的良宵, 也停住,莫象水一般直淌!这瞬息的妙味呵,让我们仔细领略, 领略这一生最好的时光!“世间尽有不幸者,他们在向你呼求, 你流罢,请专为他们流逝;招他们刻骨愁思连生命一齐带走; 至于幸福者,请度外置之。“然而我徒然祈请也难延片刻时间, 光阴正在背着我而逃跑;我对这夜说:‘慢点!’而那晨曦的光线 眼见着就要驱散这良宵。“因此,爱呵,快爱呵:这点易逝的韶光, 我们要赶快地尽情享受!光阴既浑无际涯,人也无停泊之港, 它长逝,我们也过而不留。”你,妒人的光阴呵!这样酣醉的时刻,爱情为我们斟著满杯幸福的琼浆,怎么能离远我们飞去了,无可奈何, 速度和苦难的日子一样?怎么!就不能至少留下它一点痕迹?怎么!永远消逝了?怎么!消逝得净光?是那光阴给予的,又被它收回, 再没有还给我们的希望?永恒呵!空虚!过去!——无底的幽深黑暗你们把这些时日吞噬去有何用途?说呀:你们夺去的那种无上的沉酣 可有再还给我们的时候?湖呵!阴暗的森林!洞呵!无言的岩石!你们受光阴矜惜,或者能恢复春期,美丽的大自然呵,那一宵燕婉良时, 你至少要留下它的回忆!愿这回忆留在你风雨或晴明时候,留在你波浪上的那许多荒僻悬崖, 愿这些苍松翠柏、笑容可掬的山丘 都有那良宵的回忆存在!愿这回忆也随着春风而往来荡漾,也随着湖边清籁岸与岸相和而鸣,也随着银额之星用它那柔软微光 把湖面晃耀成琉璃万顷!愿这叹息的风声,愿这 的芦苇,愿你这芬芳空气发出的香味清和,愿一切听到、看到或呼吸到的东西 都说道:“他们俩曾经爱过!” 范希衡译 ①这个“湖”是法国萨伏省的布尔热湖;“她”是爱尔菲,也就是查理夫人。1817年爱尔菲原约来此与诗人相会,但到时她病例了,不得不留在巴黎,几个月后就死了,诗人没有能再见到她。这首诗,大音乐家尼代尔迈耶曾为之谱曲。拉马丁在本篇小注里说:“我总觉得音乐和诗一合在一起就互相妨害。二者都是完整的艺术:音乐本身就有其情感;好诗本身就有其和声。” 选自《法国近代名家诗选》, 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 谷 我的心倦于一切,甚至也倦于希望,不再拿它的祝愿去和那命运罗嗦;我童年的山谷呵,为使我等候死亡,请你仅仅借给我一日的栖身之所。这里就是幽谷的那条狭隘的小径,从这些陂陀腰部垂下来林莽萋萋,它们在我的额上低下交织的浓荫,把我用静穆和平复盖得十分周密,这里是两道清溪潜流在绿荫交处,它们蜿蜒著划出这条山谷的边缘;它们的微波汩汩汇合后渐就干枯,成一条无名之水,流不长源又不远。我的生命之源呵,也同样已经流尽,象它们无声无臭消逝后水不回还;可是它们的水清而我的心境不宁,永远不会反映到一日的晴光灿烂。溪中沙底的清凉、溪上枝条的阴影把我羁留在两岸,整天地不忍离开;我的灵魂入睡了,听着流水的清音象个单调的歌声把婴儿轻轻摇摆,啊!我喜欢逗留的正是在这般境界,环绕在绿荫城郭,满足于有限地平,我喜欢独自一人在大自然里徘徊,听到的只是波声,看到的只是云影。我平生所见、所感和所爱太多太过,所以生前就来寻迷魂津①畔的清幽.你,美妙的境界呵,请做我遗忘之河,从今后只有遗忘才真是我的幸福。我的心儿宁息了,我的灵魂在沉默,辽远的尘嚣人籁一到来便即消残,仿佛那遥天声响经距离逐渐销磨,虽被风送到耳边,也隐约模糊莫辩。我从这里看到了,仿佛隔一层烟霭,生命在弃我而逝,湮灭于过去之渊,只有爱情留下了,象一场大梦醒来只剩个巨型影象还久久不能消遣。歇歇罢,我的灵魂,在这最后的栖止,正如一个旅行者在进入城市之前,怀着满心的希望靠城门小坐片时,呼吸一下晚来空气里的清香掩掩。我们也和他一样来掸掸脚上尘土,这条人生之路阿,永远也不会重经;我们也和他一样在这人生的尽头,呼吸一下归宿前预兆永安的宁静。你的日子象秋日一样地凄凉短暂,象山坡上的阴影迅速地渐就沉沦;友谊把你背叛了,怜悯也与你无关,只让称独自一人走入基因的途径。可是自然在这里,它爱你,把你邀请投入它的怀抱罢,它经常向你开怀:一切对你都在变,自然则不改其垣,天天是同一太阳照临着你的存在。自然仍旧环抱你,用那晴光和清荫;对你失去的虚宝你应该解脱痴愚。热爱毕达哥拉斯②当年热爱的回音,来这里和他一同倾耳听钧天乐曲。在天要随着阳光,在地要随着阴翳;在茫茫的太空里要随着朔风飞行;随着神秘之星的那种柔软的清辉,要轻轻穿过树林溜进谷中的幽隐。为使人意识到他;上帝创造了智慧:你要在自然背后发现到万物之由!有个声音在说话,当精神静默之时:谁没听到达声音在他的内心深处? 范希衡译 ①迷魂津,据希腊神话,迷魂津环绕地狱,亡魂渡过,即忘掉生前一切,故又称忘川,与中国古代传说亡魂渡迷魂津、喝迷魂汤相似。 ②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劝人清心寡欲,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自己也这样身体力行。 选自《法国近代名家诗选》, 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 纪念册上的题诗 生命之书至高无上,不能随意翻阅,也不能合上,精采的段落只能读一次,患难之页自动翻过,当你想重温过去的绵缔情肠,读到的却是生命临终那一章。 程依荣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