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畔优美的诗句

关于河畔优美的诗句,第1张

1赞美河边的诗句

《溪居》柳宗元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三衢道中》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早梅》张谓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难忘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徐彦伯

每驰东墅策,遥弄北溪琴。

2湖边宁静美景的诗句

王维的诗可以读一下,他把“见性”观念有机的融入诗的情境之中,表现物我一如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没有人迹,没有人语声,没有日光,只有反照的光彩,从而表现了日暮山林的一片空寂。这首诗写得是空旷、暗淡的景物。却给人“淡而愈浓、近而愈远”的印象,就是因为其中表现的心境值得品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以动写静,所有的意象都表现“空山”是如何的超离尘嚣。所以一幅清新生动的山中晚景,反照出一个“空”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显然不是空无所有的山,而是心灵的感受。这种感受显示出内心的空寂清静。

《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里,动乃静,静乃动;实却虚,色即空。本体是超越他们的,他们合为一体。这便是在“动”中得到“静”,在实景中得到虚景,在纷繁现象中获得本体,在瞬间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你却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3赞美春天河边夜色美景的诗句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4西子湖畔婀娜多姿的诗句

1 《湖边》崔复初

西子湖边水正肥。鸳鸯双浴湿红衣。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

2 《落梅风》张可久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黄莺乱啼胡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3 《忆西湖》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4 《偈颂一百零二首》释绍昙

西子湖边泛渺茫,一堤寒绿看垂杨。谁知业债难逃避,开眼堂堂入镬汤。

5 《寓钱塘得乡人消息》 张眇

西子湖边放鹤仙,几回同醉木兰船。相思东路一千里,忆别西风十四年。远信有时凭雁寄,新诗近日赖僧传。不须更问垂纶叟,已有霜痕到鬓边。

5名人莱茵河诗句

名人莱茵河诗句

流淌着,那是彩色的童话;

眩漪的梦境。无数的灯火,

让一波清流勃勃盎然,煜煜生辉,

当你信步走在岸上,真的是,

一步一首诗,一步一幅画。

莱茵河巨大的魅力倾倒了许多艺术家。

伟大的音乐家舒曼为她写下了,

传世经典---《莱茵交响曲》。

许多德国诗人为她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其中尤其是伟大的诗人海涅

在海涅的笔下,莱茵河神话传说中的女妖,

罗蕾莱的美貌是那么的摄人心魄,

她的歌声又是那么的甜美迷人。

今天的莱茵河畔,依然立着长发,

及腰的罗蕾莱的雕像,海涅的浪漫主义之笔,

把罗蕾莱成功地塑造成莱茵河浪漫的象征。

1802年,德国文学家克莱门斯·冯·布伦塔诺,

和阿希姆·冯·阿尔尼姆两人一起从科隆步行至科布伦茨,

进行了一次浪漫的莱茵文学之旅,

沿途收集有关莱茵河的民谣和传说,

整理成诗集,让莱茵河成为了一个,

美丽的童话世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莱茵河的两岸不仅风景迤逦,如诗如画,

至今仍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城堡、和宫殿的遗址,

每座城堡都有它们自己的名称和特点。

每一座古堡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和传说,

它记载着历史上许多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诉说着英雄们创造历史的辉煌,

诉说着英雄们幽幽的儿女恋情。

古老的城堡、迷人的传说伴随着整个莱茵河的流脉。

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巧妙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让人留恋忘返,叹为观止。

一座古堡,都有一个神话;

一座宫殿,都有一个传说;

一座小镇,都有一个故事;

就连那碧绿的葡萄园,也是一个神奇!

这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我们一路走来,分明是走在画中,

行在诗里,我感到自己,

与莱茵河两岸的自然景观溶在一起了。

莱茵河,这条西欧人的母亲河,

他处处给人以舒缓甜韵优雅,

处处展示着优美的身姿,

散发着葡萄酒的芳香。

啊!莱茵河,美丽的莱茵河;

梦境的莱茵河;倾情的莱茵河啊。

童话式的堡垒 ,添心中幻想,公主的恋歌,今

天再度歌唱。莱茵河畔啊,

象诗那样美,莱茵河畔啊,美丽而宁静。

6描写夏日河边美景的句子有哪些

1、夏天,草木特别茂盛,冬青树的叶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树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阴

2、河水静静流着,波纹粼粼,望过去觉得又快又凉。

3、夏天,小河缓缓流动着,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夏孩子来了,他把烈日挂在天空上,热烘烘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蝉鸣声不绝于耳,各种鲜花在河边生长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站在河边,轻轻捧着河水,河水在炎热的夏季好像变得更加凉快起来。姑娘长大了,变成了大人,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在河水里嬉戏玩闹了。一个又一个夏天过去了,她又开始变老了,小河鲜花看着她老去。

4、小河有永远看不厌的风景:柳树、翠竹、水码头、石板桥;清澈见底的水下,有无法捕捉的“耗儿鱼”和采之不尽的水草;久雨初晴的日子,阳光下的小河便成了“半边天”们的世界——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和无数优美的曲线都在这里交织、展现……

5、小河是顽皮的,流水潺潺,水儿轻轻流动着,哗哗的河水不断顽皮的流出,翻腾着喜悦的波纹;小河是那么温柔,闭上你的眼睛坐在河边,静听小河的歌声。那是温柔的,听“哗哗,哗哗……”

6、雨后,风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条彩虹,柳树也安静下来了,弯下腰,低下头,看着河水,仿佛在对着“镜子”梳理秀发。金灿灿的阳光照射在柳树上,树上的露珠一闪一闪的,顺着柳树的“秀发”,慢慢地流下来,在阳光地照射下,枝叶的颜色变化多端,有翠绿、深绿、墨绿……

7、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几个小朋友在高兴的打水仗,浑身都湿了也无所谓,河内的小鱼游来游去,一点也不怕河边玩耍的孩子们,远处还有几个大人静静的坐着在钓鱼。

8、夏天到了,田里一片深绿,河边的桃树上挂上了一个个诱人的桃子,让人垂涎三尺,大人们啊,喜欢在树阴下乘凉,打扑克,下围棋。知了在树干上不停的叫,使这个安安静静的了夏天增添几分生趣。

9、夏天,红彤彤的太阳在空中徘徊,热得知了不停地叫,晒得小狗伸出舌头。这时,河里的荷叶变得更绿了,荷花也盛开了,粉的像霞,白的像玉,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美,小鱼们也在荷叶下自由自在地嬉戏。

10、我们又来到了河边,青蛙正带小蝌蚪宝宝散步,一群小鱼又游过来,仿佛是和小蝌蚪宝宝在捉迷呢。远处一群孩子正在放风筝,他们跑着笑着开心极了。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如同一个个美丽的仙女正在迎接春姑娘呢!

11、秋天到了,田里全部金黄,河边的桃树渐渐脱下绿衣裳换上了金衣裳,随着天气的慢慢变冷,桃树姑娘忍痛割爱,把自己的衣裳写成祝福,送给大地,动物们收到祝福,就从从准备好过冬的粮食。

12、这条河像一个任性的女孩子,无穷尽地耍脾气,每年都要改变环境,选取新的河道。

13、河的两岸就是游园,人们称它叫“千亩游园”。走进游园,首先是一片梧桐树林。树林里,一棵棵梧桐树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树上枝繁叶茂,大大的叶子挤在一起,好像给游园戴了一顶大大的帽子,把阳光都挡在了外面。所以,现在即使是夏天,走进这个树林也感觉非常凉爽。

14、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逶迤清亮的河,沿河两岸,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依稀可辨的古窑址、苍凉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

15、湖水像黑得发亮的丝绒,在宁静的夜里泛着幽光。湖水是凝然不动的,如同一缸浓浓的美酒。

16、夜晚,月亮婆婆静静地出来了。她给小河穿上瓦蓝色的睡衣,给它盖上银白色的单被,轻轻地拍着它,暄闹一天的小河终于昏昏入睡了。宁静的夜色孕育着美好的明天……

柏林的著名景点 柏林的著名景点简述

1、柏林的著名景点有国会大厦、勃兰登堡门、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等。

2、国会大厦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中心区蒂尔加藤区的一座建筑。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国联邦总统。从1999年开始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3、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莱登堡而得名。现在保存的勃莱登堡门是一座古典复兴建筑。

4、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是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建造一座教堂,以纪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威廉一世,并命名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欧洲行德国柏林的著名旅游景点

欧洲行德国柏林的著名旅游景点

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柏林经济、文化事业均非常发达。旅游景点非常美丽,让人恍若置身在童话中,鸟瞰柏林,其周围被森林、湖泊、河流环抱,城市仿佛沉浸在一片绿色海洋中,恍若仙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林著名的旅游景点吧!

1、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是举世闻名的柏林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前后各以六根多立克式立柱为支撑,通道只对行人开放。著名的女神四铜马雕像于 1794 年安放在城门上,展现胜利维多利亚女神驾驶一辆四马两轮战车的英姿。

2、政府区

政府区将新老建筑巧妙结合,极具代表性又不失典雅之风,联邦总理府尤为醒目。您可在此_望国会大厦,柏林最重要景点之一。英国明星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为其设计的圆形玻璃穹顶魅力无限。

3、柏林**节

柏林**节与戛纳国际**节、威尼斯国际**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节。与美国奥斯卡颁奖礼一样,德国柏林**节是这座城市最隆重的文化事件之一,也是国际**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400 部影片在此争芳斗艳,这里通常是它们的世界或欧洲首映之处。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集会,也是一个相约**、讨论**的'节日,柏林**节囊括万象于其中。这是一场汇聚明星与新星、艺术与商业、光彩与魅力的顶级盛宴!

4、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个大圆顶明显的诠释了这一特点,这座带有巴洛克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风格的大教堂是德国最重要的教堂建筑之一。柏林大教堂建于施普雷岛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德国新教教会中心之一。每年有成千上万名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教堂参观。

5、博物馆岛

博物馆岛在柏林市中心,由新博物馆、国家画廊、佩加蒙博物馆、博德博物馆组成。因位于施普雷河的两条河道的汇合处,故有博物馆岛之称。这个小岛街道整洁,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岛上的主要建筑基本上都是博物馆。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馆最为著名。这里展览出了无与伦比的世界级文化瑰宝,来这里旅游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与文化之旅。是全世界游客甚至柏林本地人都十分热衷参观的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之一。

6、万湖

万湖是德国柏林西南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区的一个分区,此分区是柏林的最西端。每到阳光普照时,万湖总是吸引着柏林人的眼光。这里不仅弥漫着远离大都市惬意散步的悠闲氛围,也是水上运动爱好者们的真正天堂。在这里您可以游泳、潜水、划船、赛艇、驾驶帆船尽情享受轻松快乐的一天。如果乘船游览万湖,周围的各式园林将为你奉上壮丽美景,一众小湖湾是休憩和野餐的绝佳选择。此外在绿树成荫的花园饭店中品尝柏林白啤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哦。

;

必去的十大德国旅游景点

导语:暑假如期而至,相约一起去德国吧!在德国有很多特有美丽的风景名胜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那哪一些建筑或者自然风光是最受欢迎呢我为您精心挑选了十大德国旅游景点。快来瞅瞅吧~

必去的十大德国旅游景点

Nr10

Museumsinsel

柏林博物馆岛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柏林博物馆岛(Museumsinsel)由柏林老博物馆同其后的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及佩加蒙博物馆组成柏林著名的博物馆岛。

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所收藏的大型历代建筑物部分最具盛名。

Nr9

Bodensee

博登湖

博登湖(Bodensee)也称康斯坦茨湖,位于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三国交界处,由三国共同管理,湖区景色优美,风景迷人。博登湖由三部分:上湖(Obersee)、下湖(Untersee)和Seerhein(于伯林格湖)组成,是德语区最大淡水湖。

在于伯林格湖中有美因瑙岛(Insel Mainau),美因瑙岛有着“花岛之称”

下湖中有赖兴瑙岛(Klosterinsel Reichenau),。赖兴瑙岛还是教科文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有德国最古老的修道院教堂。

Nr8

Schloss Heidelberg

海德堡城堡

海德堡城堡(Schloss Heidelberg)坐落于巴登-符腾堡州国王宝座山顶上,名胜古迹非常多,历史上经过几次扩建,形成歌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三种风格的混合体,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海德堡城堡历时400年才完工,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城堡之一。

海德堡城堡在17世纪被三次占领并毁坏。在三十年战争中,海德堡城堡受到了重创,至19世纪末主体建筑才恢复原貌并能使用,未修复的部分仍为残垣断壁。

Nr7

Naturparke im Schwarzwald

德国黑森林

黑森林(Schwarzwald)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黑森林的西边和南边是莱茵河谷。

人们之所以称其为“黑森林”,是因为山上林区内的森林密布,远远望去显得黑压压的一片。

黑森林是德国的旅游胜地,因布谷鸟钟、黑森林蛋糕、黑森林火腿、蜂蜜和猪肘等而出名,许多格林童话中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发生在黑森林。

Nr6

Loreley im Oberes Mittelrheintal

莱茵河谷的罗蕾莱

Loreley“罗蕾莱”首先是一座岩山的名字,坐落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境内,是莱茵河畔一座132米高的岩山,紧邻的莱茵河弯度很大,水流湍急,还有很多暗礁。

相传在罗蕾莱礁石上坐着一个名叫罗蕾莱的女人,她用一把金色的木梳梳理着她的金色长发,过往莱茵河的船员被她美妙的歌声所吸引,而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湍流和险峻的礁石,然后不幸与船只一起沉入河底。

这就是罗蕾莱女妖的传说。

Nr5

Berliner Mauer

柏林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 ),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和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现在还能看到大段柏林墙的地方一个是在“东部画廊”,或者“柏林墙研究中心”。

Nr4

Brandenburger Tor Berlin

柏林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交汇处,是柏林乃至德国的标志性建筑,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勃兰登堡门顶端是一位背插双翅的胜利女神, 手执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

Nr3

K_lner Dom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K_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世界第三。

它从13世纪中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缮工程不断。

它至今仍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2001年有5百万游客参观了这座教堂,2004年达到了6百万。

Nr2

Europa-Park

欧洲主题公园

欧洲公园(Europa-Park)坐落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鲁斯特的湖边森林里,建于1975年,它以一座中世纪风格的古堡为标志性建筑,是全德国最大最受欢迎的休闲主题公园。

整个园区由12个完全不同的小型公园组成,每一个园区是一个微缩景观的欧洲国家,从微缩的法国,走进微缩的西班牙,继而在荷兰、德国、葡萄牙等国家间穿梭,参观各地的建筑、文化、风俗、民情,仿佛身临其境。

Nr1

Bayern-Schloss Neuschwanstein

巴伐利亚州-新天鹅堡

新天鹅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西南方。

新天鹅堡是迪斯尼乐园·睡美人城堡以及许多现代童话城堡的灵感也大都来源新天鹅堡,所以也有人叫她白雪公主城堡,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中意的地方,有就赶紧走起来哟~~

德国柏林有名景点介绍

德国柏林有名景点介绍

柏林(德语:Berlin),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柏林市也是德国十六个联州州之一,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三个城市同为德国的城市州。以下是我整理的德国柏林有名景点介绍,欢迎阅读!

柏林必游景点:

通往历史的走廊:勃兰登堡门

1788 至 1791 年由 CG朗汉斯 (CG Langhans) 设计的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 位于柏林市中心, 坐落在巴黎广场 (Pariser Platz) 旁,是举世闻名的柏林标志性建筑。 随着 1961 年柏林墙的建造,勃兰登堡门在其后 28 年间始终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城门。 作为德国重新统一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这座城市的当代与历史。 勃兰登堡门前后各以六根多立克式立柱为支撑,通道只对行人开放。 著名的女神四铜马 (Quadriga) 雕像于 1794 年安放在城门上,展现胜利维多利亚 (Viktoria) 女神驾驶一辆四马两轮战车的英姿。

优雅的政府机构:政府区

跨过威廉大街 (Wilhelmstrae) 的一条道路横穿新旧政府区 (Regierungsviertel) 和使馆区 (Botschaftsviertel),通往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 和国会大厦 (Reichstag) 方向。 政府区将新老建筑巧妙结合,极具代表性又不失典雅之风,联邦总理府 (Bundeskanzleramt) 尤为醒目。 您可在此了望国会大厦 (Reichstag),柏林最重要景点之一。 英国明星建筑师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为其设计的圆形玻璃穹顶魅力无限,牢牢吸引各国游客的目光。

明星之约:柏林**节

与美国奥斯卡颁奖礼一样,德国柏林**节 (Berlinale Filmfestspiele) 是这座城市最隆重的文化事件之一,也是国际**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 这场汇聚明星与新星、艺术与商业、光彩与魅力的顶级盛宴,吸引着 27 万游客及 4000 名记者的关注和参与。400 部影片在此争芳斗艳,这里通常是它们的世界或欧洲首映之处。 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集会,也是一个相约**、讨论**的节日。 国际化影院、独立的影院、艺术的影院、年轻的影院、德国**新发现、遥远的**国度、实验性影院:柏林**节囊括万象于其中。

人类的宝库:博物馆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岛(Museumsinsel) 坐落于柏林市中心,是全世界游客甚至柏林本地人都十分热衷参观的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之一。 这座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群之一由老博物馆 (Altes Museum)、新博物馆 (Neues Museum)、老国家美术馆 (Alte Nationalgalerie)、博德博物馆 (Bode-Museum) 和佩加蒙博物馆 (Pergamonmuseum) 五部分构成,展览无与伦比的世界级文化瑰宝,带领参观者一路从两河流域到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世界,再到中世纪、现代, 及至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与文化之旅。

永不停息的演出:弗里德里希皇宫剧院

弗里德里希皇宫剧院 (Friedrichstadtpalast) 是德国最值得推荐的 20 世纪 20 年代传统歌舞剧院。 它为观众奉献奢华的歌舞剧、灯光与色彩衬托下的迷人演出,以及各种舞蹈和杂技表演,倾力打造辉煌与魅力此外,各国演艺明星也纷纷在这个充满文化历史氛 围的舞台上登场亮相。 这座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广场 (Friedrichstrae Platz) 附近的剧院可以容纳近 1,900 名观众,也用作各种规模媒体活动的举办场所。

宛若曾经的柏林:哈克庭院

哈克庭院 (Hackesche Hfe) 以其独特的环境讲述着柏林米特区 (Berlin-Mitte) 的历史和这里曾经的生活方式。 这里是德国最大的庭院区,1977 年成为文物保护建筑。 这片极受欢迎的建筑群重新唤醒了真正老柏林片区的生命。 在典型的柏林后院氛围中,艺术画廊、**院、剧院、音乐厅、酒馆、餐馆、酒吧、可爱的小店铺、大公司的旗舰店等完美融合,异彩纷呈。

查理检查站旁的柏林墙博物馆

柏林墙博物馆 (Mauermuseum) 于 1962 年柏林墙建成不久后对外开放。它位于极富传奇色彩的过境关卡查理检查站 (Checkpoint Charlie) 旁边,记录了德国分裂的历史,是这座城市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作为世界强国之间斗争的标志,查理检查站曾是当时内城最著名的检查点。 查理检查站旁的柏林墙博物馆常年展出柏林墙历史及诸多相关主题从前东德国家安全到反对、抵抗,再到 1989 年 11 月 9 日柏林墙倒塌。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位于威廉大街 (Wilhelmstrae) 北端、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 附近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Denkmal f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无声诉说着那源于柏林的无以名状的罪行。 在近 19,000 平方米的土地上,竖立着由纽约建筑师彼得 艾森曼 (Peter Eisenman) 设计的 2,711 根碑柱。 波浪起伏的碑柱区地下设有一个信息厅(Ort der Information) ,以展览的形式再现欧洲犹太人遭迫害和杀害的情况。 这是一个悲伤之地、抚慰之地,或许还是一个宽恕之地,但更是一个永不忘却之地。

卢斯特花园旁的宁静反思之地: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 建于施普雷岛 (Spreeinsel) 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德国新教教会中心之一。 每年有成千上万名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教堂参观,远不止教区和这座城市的居民。 教堂于 1894 年至 1905 年由尤利乌斯拉什多夫 (Julius Raschdorff) 设计建造,这座带有巴洛克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风格的大教堂是德国最重要的教堂建筑之一。 穿过卢斯特花园 (Lustgarten) 的公园小道就可到达教堂正门。

和平的纪念碑:凯撒-威廉纪念教堂

1895 年 9 月 1 日落成的凯撒-威廉纪念教堂 (Kaiser-Wilhelm-Gedchtnis-Kirche) 是一座融入了哥特式元素的新罗马式建筑。 着名艺术家们为其铸造了宏伟的马赛克装饰、浮雕和雕塑。 1943 年 11 月,这座教堂在一次空袭中被摧毁;其塔楼废墟不久后被布置成纪念碑,并最终成为这座城市西部的标志性建筑。 由埃贡埃尔曼 (Egon Eiermann) 设计的新教堂于 1961 年 12 月竣工,以其蓝色的玻璃墙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内部音效闻名于世:站在这座百万人口大都市的市中心,竟然可以听见大头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高端商品与奢侈品:柏林206区购物中心(Departmentstore Quartier 206)

柏林中心。弗雷德里希大街上,在御林广场和勃兰登堡门,阿德龙酒店和国立剧院之间,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欧洲最美丽和最高档的购物天堂之一:206区百货商厦。它堪与世界大都市相配的星级建筑出自著名的纽约建筑师事务所Pei, Cobb, Freed Partners之手,采用玻璃棱镜、地中海中庭和威尼斯马赛克的建筑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奢华时尚的服装、化妆品和室内装饰品! 在这里,您将发现阿玛尼,爱马仕,宝缇嘉,卡地亚,杜嘉班纳,普拉达,拉尔夫劳伦,华伦天奴,范思哲,轩尼诗,凯兰帝笔,莱柏妮美容化妆用品,唐那凯伦 (DKNY)、艾特罗 (Etro)、斯坦伯丽 (Strenesse)、史瑞莉 (Gabriele Strehle)、古琦 (Gucci)、B54 光学眼镜 (Optiker B54)、Out of Asia 家居用品店的身影。柏林206区购物中心(Departmentstore Quartier 206) 为您精选世界各地最美(也最奢侈)的用品、收藏品和服装,部分商品更是德国市场上的首发品。

两千年的德国犹太史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Jdisches Museum Berlin) 是每位柏林游客的必游之地。 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馆由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设计,其常年展览邀您进入一场德国犹太史的探索之旅。 在从中世纪到现代的 13 幅时代影像中,向游客介绍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艺术品、照片、信件,以及犹太文化在德国的互动元素和媒体站,展示着犹太人生活与德国历史的密切联系。 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专题展览进行补充和完善。

德国历史博物馆

现今的德国历史博物馆 (Deutsches Historische Museum) 由两座建筑构成:位于菩提树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 的军械库大楼 (Zeughaus) 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巴洛克式建筑,这里常年举办德国历史与见证展 (Deutsche Geschichte in Bildern und Zeugnissen),陈列的 8,000 多件展品在欧洲背景下为您讲述德国历史。 由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I M Pei) 设计的现代展览馆 (moderne Ausstellungshalle) 分为四层展区,举办大量专题展介绍重要历史事件。

随时间而推移:白湖犹太公墓

白湖犹太公墓 (Jdische Friedhof Weiensee) 是欧洲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这里以特殊的方式映照出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 犹太人社区的繁荣兴旺,同时也诉说着他们毁灭的惨剧。 这座公墓建于 1880 年,有 115,000 座坟墓,是欧洲现存面积最大的犹太人公墓。 20 世纪 70 年代,这里被列为文物保护建筑。 在公墓主路旁和特别修建的荣誉墓地中,安眠着荣誉犹太公民;这里还建有一座纪念碑,悼念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

葱葱绿意中的水上运动天堂:万湖

每到阳光普照时,万湖 (Wannsee) 总是吸引着柏林人的眼光。 这里不仅弥漫着远离大都市惬意散步的悠闲氛围,也是水上运动爱好者们的真正天堂。 这里交通便捷,距万湖市郊火车站 (S-Bahnhof) 仅几分钟路程。这里项目多样,您可以游泳、潜水、划船、赛艇、驾驶帆船尽情享受轻松快乐的一天。 如果乘船游览万湖,周围的各式园林将为你奉上壮丽美景,一众小湖湾是休憩和野餐的绝佳选择。 在绿树成荫的花园饭店中品尝柏林白啤 (Berliner Weie) 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

柏林最著名的十大景点

柏林最著名的十大景点

柏林是一个非常开放自由的城市,它没有很强烈的宗教传统,而且 由于外来人口的融合,和当代文化的冲击,柏林这座城市有了十分特 立独行的作风。如果你在路上看见奇装异服、行为怪诞的人,不必惊 奇。当然,礼貌和安全起见,在没有进行沟通的情况下,请勿随意拍 摄陌生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博物馆岛

柏林博物馆岛是欧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岛是由柏林老博物馆及其后的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及佩加蒙博物馆组成的。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馆所收藏的大型历代建筑物部分最具盛名。博物馆展出了各种艺术收藏品,如巴比伦古物,希腊和罗马文物等在博物馆岛都会看到。

2、柏林动物园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柏林动物园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园之一。柏林动物园始建于1844年,迄今为止,动物园里展出动物种类达15万多种,大熊猫、大象、狮子、狼和大猩猩等动物在这里都可以观赏到。还有著名的狮门和大象门,已经成为动物园的地标。动物园最贴心之处,莫过于还专门以孩子为对象,推出了儿童动物园。

3、蒂尔加藤(Tiergarten)公园

蒂尔加藤公园占地26平方千米,是柏林最大的公园。以前这里是勃兰登堡候选人的私人狩猎场所,现在公园对公众开放。公园内风景如画,令人沉醉。蒂尔加藤公园地理位子甚佳,不仅比邻柏林动物园,还靠近贝尔维尤宫殿、世界文化宫、和胜利柱,来此游玩,可将这些景点一并游赏一番。

4、大屠杀纪念碑群

大屠杀纪念碑群位于柏林市中心,与德国联邦议院和勃兰登堡门近在咫尺,有超过6000余名犹太人死于纳粹手里。而这座纪念碑群纪念每一位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从外观来看,纪念碑群由2711根长短不一的灰色碑柱组成,从远处望去,黑灰色的石碑如同一片波涛起伏的石林,让游客不由自主产生一种不稳定的、迷失方向的感觉。来此参观没有时间限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来此参观。

5、柏林交响乐团

柏林交响乐团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交响乐团,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迷们。如果在柏林旅游期间,你能够得到一张入场券的话,如论如何,一定要来此享受一次听觉盛宴。柏林交响乐团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了,彼得柴可夫斯基、李察施特劳斯和格里格闻名世界的大家都曾于此表演过。

6、纪念碑

在柏林旅游,地标性建筑和纪念碑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城市地标性建筑非勃兰登堡门莫属了,它见证了300年来柏林的历史变化

赞美莱茵河优美句子大全

 第1句:波光,摇曳着青山秀水的一幅画,月光,朦胧着天地间的一层纱,阿尔卑斯山吹来的晚风带着远古的韵味和清爽的凉意,缠绕着我千回百转的心绪,让我在莱茵河的夜色中徜徉着欧洲夜晚的风情。

 第2句: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

 第3句: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四个国家,最后在荷兰的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市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

 第4句:五月的莱茵河,是诗情画意的莱茵河,空气清新凉爽,河水悠悠绵长,凉爽的阿尔卑斯山山风吹来,蓝色的河水泛着细碎的,银白色的波纹,浩浩荡荡,洋洋洒洒。含情而来,倾情而去。在幽幽的河水中,满载游客的游艇,缓缓地,悠闲的,像散步一样的行驶在碧水中央,极目两岸的远处,青山雍翠随岸而飞,翠华叠嶂堡影绰绰。在两岸青山的臂弯里,欧洲的各式建筑怀古拥今,各自展示着时代的文化和丰姿。

 第5句:当你在夜色中欣赏莱茵河,灯光与星光相映,水里与岸上争辉,五彩缤纷的霓虹倒应在莱茵河的河水中,那景象真的是美不胜说……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为865公里,是德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莱茵河,它记录着德意志的国家历史,承载着日耳曼的民族精神,是德国的摇篮,因此,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父亲河。

 第6句:德国人对莱茵河情有独钟,更以莱茵河为骄傲,而事实上,莱茵河的最精华部分就在德国境内。从德国的美因茨到科布伦茨间,大约50公里的河段,是整个莱茵河风景最美的河段

 第7句:坐在莱茵河斜坡的岸边上,背后的不远处便是世界最著名的科隆大教堂,说起科隆大教堂,无论是谁对你有怎样的诉说,也只能让你产生好奇和向往。只有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才会在你的心里产生自身的那种感觉。当我站在科隆教堂面前的那一刻,仿佛,我听到了血液流淌的声音,仿佛,我整个身体的细胞都在震撼着,那种风靡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宏伟壮观,大气磅礴,浮雕林立,鬼斧神工,那一式冲天的造型几欲拔地而起,冲天而飞。

 第8句:在这里,莱茵河两岸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遍布山坡的连绵的葡萄园在向人们展示着德国“葡萄酒之路”的过去、现在、未来,而许许多多古罗马时代的古堡和中世纪时建造的皇帝大教堂及宫殿点缀在莱茵河畔,与葡萄园及森林交相辉映,彰显着它那曾经辉煌的不平凡的历史,以及它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9句:随着夜色的欲深欲浓,两岸的灯火也显得格外的明亮。两岸的灯火色彩缤纷,争相辉映,彩色的霓虹在岸上是静止的,倒影在水里却是摇曳着,跳跃着,流淌着,那是彩色的童话;眩漪的梦境。无数的灯火让一波清流勃勃盎然,煜煜生辉,当你信步走在岸上,真的是一步一首诗,一步一幅画。

 第10句:坐在莱茵河水上餐厅的窗前,或是一杯啤酒,或是一杯咖啡,望着自己倒影在水中的影子,听着班得瑞那首悠扬婉转的莱茵河波影,真的是心旷神怡,心清如水,此时我没有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我感觉到的是生活的美好,感觉生命带给我的'快乐,感觉着生命的可贵,享受着红尘凡世中人类文化、思想、艺术与自然界完美结合的陶醉。

 第11句:莱茵河巨大的魅力倾倒了许多艺术家。伟大的音乐家舒曼为她写下了传世经典---《莱茵交响曲》。许多德国诗人为她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其中尤其是伟大的诗人海涅,在海涅的笔下,莱茵河神话传说中的女妖罗蕾莱的美貌是那么的摄人心魄,她的歌声又是那么的甜美迷人。

 第12句:莱茵河,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公里。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已成为国际的航运水道,通航长约869公里(540哩),远至瑞士-德国边境上的莱茵费尔登,流域面积(包括三角洲)超过220,000平方公里(85,000平方哩)。

 第13句:今天的莱茵河畔,依然立着长发及腰的罗蕾莱的雕像,海涅的浪漫主义之笔把罗蕾莱成功地塑造成莱茵河浪漫的象征。1802年,德国文学家克莱门斯·冯·布伦塔诺和阿希姆·冯·阿尔尼姆两人一起从科隆步行至科布伦茨,进行了一次浪漫的莱茵文学之旅,沿途收集有关莱茵河的民谣和传说,整理成诗集,让莱茵河成为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第14句:莱茵河的两岸不仅风景迤逦,如诗如画,至今仍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城堡、和宫殿的遗址,每座城堡都有它们自己的名称和特点。每一座古堡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它记载着历史上许多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诉说着英雄们创造历史的辉煌,诉说着英雄们幽幽的儿女恋情。古老的城堡、迷人的传说伴随着整个莱茵河的流脉。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巧妙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留恋忘返,叹为观止。

 第15句:1817年,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威廉·特耐尔也为莱茵河巨大的魅力吸引,带着素描本从英国赶到德国科隆,从科隆一路画到科布伦茨,期间特耐尔流连忘返,醉心于莱茵河迷人的风光。2004年7月,该段莱茵河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16句:中国有句古语:仁者近山,智者爱水。美丽的莱茵河哺育了优秀的日耳曼民族,也哺育了一大批德意志骄子:从舒曼到贝多芬;从歌德到海涅;从尼釆到马克思,他们与莱茵河息息相连。

 第17句:从波恩到科布伦茨,仅仅七十公里,竟荟萃了如此密集的、有几百年历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得不让我们沉醉其中。我望着静静流趟的莱茵河, 只见其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莱茵河两岸,连绵不绝的碧绿的葡萄园,中世纪古罗马风格的小镇,五十多座古堡和宫殿遗址,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

 第18句:一座古堡,都有一个神话;一座宫殿,都有一个传说;一座小镇,都有一个故事;就连那碧绿的葡萄园,也是一个神奇!这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我们一路走来,分明是走在画中,行在诗里,我感到自己与莱茵河两岸的自然景观溶在一起了。

 第19句:莱茵河,这条西欧人的母亲河,他处处给人以舒缓甜韵优雅,处处展示着优美的身姿,散发着葡萄酒的芳香。啊!莱茵河,美丽的莱茵河;梦境的莱茵河;倾情的莱茵河啊。童话式的堡垒 ,添心中幻想,公主的恋歌,今天再度歌唱。莱茵河畔啊,象诗那样美,莱茵河畔啊,美丽而宁静。

 第20句:我嫉妒上帝,把这么一块大自然的精华赐予给了德意志,难道上帝垂青德国人?同时,我更感谢德国人,把这块大自然的精华保护得如此完美,从美因茨到科布伦茨间,为了保护自然的原貌,莱茵河上不架设桥梁,两岸来往靠渡船轮渡。伟大的日耳曼民族,我在心底的感叹油然而生。

;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 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 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 《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以上翻译自德语维基百科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 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 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 《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以上翻译自德语维基百科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莱茵河

莱茵河

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德国注入北海,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自古莱茵河就是欧洲交通最繁忙的水上通道。莱茵河流经德国的部分长865公里,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是德国的摇篮。从科隆到美因茨的近200公里的河段是莱茵河景色最美的一段,这里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坐在白色的游艇之上,极目远望,碧绿的葡萄园层次有序地排列在两岸,一座座以桁架建筑而引人注目的小城和五十多座古堡、宫殿遗址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一段段古老的传说不时把人们的思绪带向遥远的过去,人们深深地陶醉在这充满浪漫情趣的多姿多彩的莱茵河美景之中。

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莱茵河干流全长1320多千米,通航里程将近900千米,其中大约700千米可以行驶万吨海轮。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在宾根城外莱茵河心的莱茵岛上有一座“鼠塔”。据说它是由罗马元帅德路威斯在公元前8年修建的关税塔。相传公元10世纪时,美茵茨主教哈托二世为人吝啬残暴,他不顾百姓的饥苦,把大量粮食藏在塔中。百姓忍无可忍。将他禁锢在塔中,主教最终成了成群的老鼠的美餐。由此,“鼠塔”成了关税塔的别名并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鼠塔”作为莱茵河上的信号塔指导着来往船只的航行。与塔隔河相望的是享有“红葡萄酒之乡”的美誉的阿斯曼斯豪森市。尼德瓦尔德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尼德林山下。纪念碑高355米,是为纪念1871年德意志统一帝国而建造的。

顺莱茵河而下,地处圣·哥阿和圣·哥阿斯豪森之间有个地势十分险恶的狭窄地段,右边有巨石赫然突起,直刺云天,这就是“罗累莱山崖”。崖高132米、宽90米,徒峭的岩壁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亭亭屹立于莱茵河的弯角处。每当河水下降时,人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险的“七少女”暗礁,传说它是由铁石心肠的美女变成的。这些奇特的暗礁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就像少女在梳妆打扮,姿态妩媚迷人。自古已来,这里暗礁林立、漩涡四起,给无数的船夫带来了灾难,并由此产生了船夫被妖女罗累莱的美姿及动人的歌声所迷惑而丧身江水的动人传说。这是莱茵河浪漫色彩的象征,每当游船在此经过,罗累莱之歌就会响起,美妙的歌声把人们带进了童话般的梦境之中。

在莱茵河畔有一座历史名城吕德斯海姆,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因其拥有一条中古时代的德洛塞尔小巷而闻名。如今,这座小城已成为旅游者必经之道。德洛塞尔小巷巷宽不足5米,两旁排列着一座座黑色桁架小楼,楼层向街心突出,极险且极富建筑艺术美感。楼上楼下鲜花点缀,铺面精细而高雅。小巷的路面是用石子铺成的。这里天天都有快乐的庆祝活动。古老的建筑艺术、欢乐的节日气氛,无不令游客在此乐不思返。

莱茵河两岸的许多重要城市,如美因茨、科布伦茨、波恩、诺伊斯和科隆,它们原本都是从军事基地变为贸易场所而后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在莱茵河两岸至今仍保留着五十多座城堡、宫殿的遗址,每座城堡都有它们自己的名称。每一座古堡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它记载着英雄们气吞山河的业绩及幽幽的儿女恋情。古老的城堡、迷人的传说伴随着游者整个莱茵旅程。

中上游莱茵河河谷

英文名称:Upper Middle Rhine Valley

编号:516-026

相关联接:http://whcunescoorg/sites/1066htm

200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Ⅱ)(Ⅳ)(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遴选标准:

标准(Ⅱ):两千年来,中莱茵河河谷作为欧洲最重要的运输线路之一,一直促进着地中海和北部之间的文化交流;

标准(Ⅳ):中莱茵河河谷是一处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这里不但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而且积聚了两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它的民居、运输设施、土地使用都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标准(Ⅴ):中莱茵河河谷是狭窄河谷中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和通讯方式的典范。两千年来峡谷陡峭的斜坡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但是这种土地使用模式面临着当今社会生态压力的日益威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延绵65公里的中莱茵河河谷,和它沿途的古堡、历史小城、葡萄园生动地描述了一段同多变的自然环境相缠绕的漫长的人类历史。这里发生了众多历史事件,演绎了许多传奇,几个世纪以来,为无数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提供了灵感。

简介:

莱茵河是德国最长的河流,全长1320公里,从瑞士发源,流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在德国境内有867公里。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在中游的莱茵河谷段,从德国的美因兹(Mainz)到科布伦茨(Koblenz)间。为了保护自然风景的原貌,莱茵河河谷段没有架设桥梁,往来两岸都靠轮渡。两岸风景有点像中国的三峡,但山没有三峡的高、陡。沿河两岸山坡上遍布葡萄园,点缀着无数罗马时代的古堡。欧洲还没有哪一段大河流域风光能象这一段50公里长的莱茵河中游那样,荟萃了如此密集的、有几百年历史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景观。

早在200年前,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和思想家们就被莱茵河的魅力所倾倒,为她奉献了无数美丽的诗篇,因此有“200年莱茵浪漫”一说。公元1802年,克莱门斯·冯·布伦塔诺和后来成为他的连襟的阿希姆·冯·阿尔尼姆共同进行了一次莱茵文学之旅,沿途收集两岸民谣和传说,日后整理成民间诗集“魔术号角”,其中有著名的“魔女罗蕾莱”。罗蕾莱(Loreley),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诗歌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女妖。这段河段弯多水急,往来的船只经常出事。相传这是因为有个美丽的女妖罗蕾莱用她甜美的歌声使得船夫神迷的原因。河道旁有披着长发的罗蕾莱的雕像。二十多年后,通过浪漫主义诗人海涅之笔罗蕾莱成为了莱茵河浪漫的象征。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印象派先锋威廉·特耐尔曾于公元1817年带着素描本从科隆一路画到美因茨。

无数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使这条两岸点缀着古老城堡的河谷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中等山脉的火山岩引发了许多矿泉。德国“葡萄酒之路”(Weinstrasse)在法尔茨森林旁通过。该州众多的美丽景色常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到此游览、休假和疗养。

莱法州是中欧地区文化历史最古老的地区之一,莱茵河畔曾是凯尔特人、罗马人、勃良第人和法兰克人生息之地。在莱茵河畔、施佩耶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耸立着许多中世纪时建造的巨大的皇帝大教堂。德国最古老的犹太教堂(罗马风格,建于公元1034年)就位于沃尔姆斯。古老的城市特里尔是卡尔·马克思的出生地。

科布伦茨(Koblenz),是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二战中遭严重破坏。主要的古老建筑集中在老城。德意志之角(Deutsches Eck),处在莱茵河和支流摩赛尔河交汇处的三角洲。这里成为德国统一的象征,因此称为德意志之角。平台上在东西德统一后重新竖起了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骑像。沿三角洲是德国13个州的州旗。山上是俯瞰莱茵河谷最好的地方。帝国纪念像(Niederwald Denkmal)纪念公元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瑜德斯海姆(Rudesheim),是莱茵地区著名的葡萄酒小镇。以“雷司令”白葡萄酒闻名。镇中最有名的是一条叫Drosselgasse的狭窄小巷,两边都是礼品店、餐馆和酒馆,当然不要错过这里的酒窖,他们出售自己酿造的白葡萄酒,你可以在酒窖品尝到各种品质的葡萄酒,店员会热情地向你介绍如何品尝鉴定葡萄酒。在葡萄酒博物馆你可以了解整个葡萄酒的历史和酿造过程,也能品尝到葡萄酒。

欧洲的黄金水道--莱茵河

名称

名称: 欧洲的黄金水道--莱茵河

主题词或关键词: 地球科学

栏目关键词: 科普知识

内容

欧洲的黄金水道--莱茵河

世界著名的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

莱茵河全长1320公里,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尔起,通航里程达886公里;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莱茵河所流经的是欧洲的主要工业区,人烟稠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它的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莱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样,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块里程碑,上面标注着公里数。莱茵河不仅保证了鲁尔区的工业用水,还为鲁尔区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条件。正是依靠着这种便利的运输条件,大批铁矿砂和其他矿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运到这里。鲁尔工业区与荷兰内河航运网之间运输十分繁忙,每天船只来来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货运量居世界前列。

莱茵河上游瑞士北部与德国交界的地方,有宽达110米的莱茵河瀑布。胆大的游人可以乘着小舟,随波起伏直抵瀑布下面。莱茵河中游,从宾根到德国波恩这一段,峡谷幽深曲折,景色十分壮丽,关于莱茵河的许多古老的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莱茵河水文特征--水位常年较满;流速较缓慢(因为地形平坦)、平均;流量春夏为汛期(原因是啊尔卑斯山的积雪融化),季节变化明显,6-7月为高峰;水温随气温变化;大部分流域无冰期。其他特点:是欧洲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 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 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 《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以上翻译自德语维基百科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6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