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诗、词、文言文

中学语文课本诗、词、文言文,第1张

我的是人教版的

《童趣》 沈复 字三白 号梅逸 清代文学家

《〈论语〉十则》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 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观沧海》 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字乐天 晚号香山居士 唐朝诗人

《西江月》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号东篱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山市》 蒲松龄 字流仙 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先生 清代著名文学家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南朝宋文学家

《智子疑邻》 韩非 战国末期韩国人 著名思想家

《塞翁失马》 刘安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伤仲永》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木兰诗》 南北朝时北方民歌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字君实 号迂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口技》 林嗣环 字铁崖 明末清初人

《狼》 蒲松龄 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先生 清代著名文学家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陋室铭》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爱莲说》 周敦颐 字茂叔 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核舟记》 魏学洢 字子敬 明末散文作家

《杜甫诗三首》 杜甫 字子美 唐代诗人

《三峡》 郦道元 字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字通明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观潮》 周密 字公谨 号草窗 南宋文学家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字宗子、石公 号陶庵、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人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使至塞上》 王维 字摩诘 唐代诗人、画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游山西村》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字叔庠 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马说》 韩愈 字退之 唐代著名文学家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字景濂 号潜溪 明朝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赤壁》 杜牧 唐代诗人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字宋瑞、履善 号文山 南宋文学家、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水调歌头》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字希孟 号云庄 元朝散曲家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字子厚 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字中郎 号石公 明代文学家

《饮酒》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行路难》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字子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字璱人 号定庵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睢不辱使命》 刘向 字矛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隆中对》 陈寿 字承祚 晋朝人

《出师表》 诸葛亮 字孔明 政治家、军事家

《望江南》 温庭筠 字飞卿 唐代著名诗人、词人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武陵春》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宋代杰出女词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

《公输》 墨子 名翟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孟子〉二章》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名更生 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愚公移山》 列子 名寇 战国初期郑国人

第一册

一。

《论语》七则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二章 孟子 《孟子》(第一部对话体散文集)

垓下之围 司马迁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方望溪先生全集》

王风•黍离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苏武传 班固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秋瑾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七录斋集》

二。

诸子说水

秋水 庄子 《庄子》

江水•三峡 郦道元 《水经注》

前赤壁赋 苏轼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邵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与朱元思书 吴均 《艺文类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汉江临泛 王维

清溪行 李白

旅夜书怀 杜甫

江上 王安石

泛舟 朱熹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第二册

长歌行 《汉乐府》

赠从弟 刘桢

读山海经 陶渊明 《陶渊明集》

送董邵男游河北序 韩愈 《昌黎先生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栾城集》

志未酬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望蓟门 祖咏

送李副使赴 西官军 岑参

蜀汉苦热 王令 《广陵先生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宋学士文集》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夏完淳集》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文 《孙中山全集》

二、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把酒问月 李白

登快阁 黄庭坚 《山谷全集》

关山月 陆游 《剑南诗稿》

后赤壁赋 苏轼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东坡乐府》

念奴娇(洞庭青草) 张孝祥 《于湖居士长短句》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辛弃疾 《稼轩长短句》

长安雪下望月记 舒元舆

虎丘 袁宏道 《袁宏道集》

山庄玩月记 皮锡瑞 《师伏堂丛书》

第三册

劝学 荀子 《荀子》

师说 韩愈 《韩昌黎文集》

墨池记 曾巩 《元丰类稿》

学记 《礼记》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柳河东集》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外集》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剑南诗稿》

冬夜读书示子

鹅湖寺和陆子寿 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偶题

二、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孟浩然集》

终南山 王维 《王右丞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独坐敬亭山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樊川诗集注》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石钟山记 苏轼 《苏东坡全集》

诸子喻山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柳河东集》

沁园春(叠嶂西驰) 辛弃疾 《稼轩长短句》

玉楼春•戏赋云山

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好问 《遗山乐府》

游雁荡记 方苞 《望溪先生文集》

游黄山记 费伯雄 《留云山馆文钞》

第四册

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史记》

陈情表 李密 《文选》(南朝梁萧统)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魏郑公文集》

训俭示康 司马光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去私 《吕氏春秋》

《新序》二则 刘向

自表后主 诸葛亮 《诸葛武侯文集》

《世说新语》三则 刘义庆 第一部文人笔记小说集

二、

蒹葭 《诗经•秦风》

采薇 《诗经•小雅》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柳宗元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黄英 蒲松龄 《聊斋志异》(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咏史(郁郁涧底松) 左思 《左太冲集》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陶渊明集》

感遇(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

山园小梅 林逋 《林和靖先生文集》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小畜集》

病梅馆记 龚自珍 《龚自珍全集》

板桥题画三则 郑板桥 《郑板桥集》

第五册

国殇 屈原 《九歌》(《楚辞》是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过秦论 贾谊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新五代史》

六国论 苏洵 《嘉佑集•权书》

秦晋肴之战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荆柯刺秦王 《战国策•燕策》

肥水之战 司马光 《资治通鉴》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群英会蒋干中级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二、

登楼赋 王粲 《王侍中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登楼 杜甫

安定城楼 李商隐

阿房宫赋 杜牧 《樊川文集》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滕王阁序 王勃

八声甘州 柳永 《乐章集》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淮海闲居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长亭送别 王实甫 《西厢记》

第六册

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琵琶行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

香菱学诗 曹雪芹 《红楼梦》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陶渊明集》

马伶传 侯方域 《壮悔堂文集》

《人间词话》七则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晋书•王羲之传》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王右丞集》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

雨霖铃 柳永 《乐章集》

苏幕遮 周邦彦 《清真集》

声声慢 李清照 《漱玉词》

窦娥冤 关汉卿 《窦娥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水浒传》

1 翻译 文言文《板桥诵书》 初中新课标阅读 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 八年级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时候没有什么和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而且他又喜欢说大话,非常自负,说话没有分寸。

各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大家)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探求古人创造的深奥学问,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与才能。

人们都说他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有的时候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时候在吃饭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还忘记了他自己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中还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注释⒈幼:小时候 ⒉师:师傅,老师 ⒊殊:特别 ⒋异:不同 ⒌少:渐渐地 ⒍寝陋:丑陋 ⒎易:轻视 ⒏愤:愤发 ⒐迩(ěr):近处 ⒑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

赴:这里是探求的意思。奥区:奥妙的世界。

区:区域,境界:这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⒒匕著:调勺和筷子。 ⒓咸:都。

⒔弗:不。 ⒕善:善于、擅长 15畅 :通达。

16耳:罢了。 17或对客不听其语:有时间 答案:1、A 2、A B 3、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郑板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读书 5、读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要抓紧时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给分吧!!。

2 初中阶段文言文复习资料 所有重点字词 语句

文化、文学知识选编(初中复习资料)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诗作以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

3、[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李白号称“诗仙”,其诗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号称“诗圣”,其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称(因明代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

7、[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作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8、[元曲四大家]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

9、《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著。全书491篇。

10、《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它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传说资料编写而成的。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共24卷,240则。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情节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备“三顾茅庐”,“赤壁大战”,“空城计”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创作而成。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其中有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吴用、杨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

《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情节有孙悟空的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等内容,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化险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经,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故事为线索,主人公是神猴孙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红楼梦》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全书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这部小说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显示了它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在批判封建社会的同时,对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典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全书以宝、黛爱情和贾府由盛而衰为线索。

3 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文言文中,哪些句子中的“于”字翻译为“

现行的新课标7~9年级的文言文中,还没有“于”字翻译为“被”的情况。只有以下5种情况: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原来的旧版中是有的,例如: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4 初中所有的古诗

初中古诗词必读(新课标)

1望岳

2次北固山下

3观沧海

4如梦令

5西江月

6归园田居(其三)

7过故人庄

8钱塘湖春行

9书湖阴先生壁

10游山西村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黄鹤楼

13泊秦淮

14夜雨寄北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6龟虽寿

17石壕吏

18相见欢

19观书有感

20清平乐·村居

21使至塞上

2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3春望

24登飞来峰

25论诗

26渡荆门送别

27秋词

28赤壁

29过零丁洋

30浣溪沙

31题破山寺后禅院

3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3别云间

34水调歌头

35醉花阴

3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雁门太守行

38无题

39天净沙·秋思

40山坡羊·潼关怀古

4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2南园

43望江南

4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5己亥杂诗

46饮酒

4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8行路难(其一)

49观刈麦

50渔家傲

51汉江临眺

52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53浣溪沙

54江城子·密州出猎

5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6《诗经》三首

关雎

蒹葭

君子于役

5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求答案

1、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明朝)文征明临摹(周兴嗣)的〈千字文〉,以每天(临摹)十次为标准,(其)书法于是大有长进。

一生对于书法创作,从来没有马虎过,有时回人的书信,有一丁点不合适的,一定多次修改而不厌倦。所以(其)年龄越大,书法越精妙绝伦。

一句话概括:文征明习字,精益求精。2、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歌唱,没有学会秦青的全部技艺,自以为全学会了,于是(要求)不学回家。秦青不反对,在郊外十字路口摆酒送薛谭回家,秦青拍着节拍昂声高歌,其声绕林,其音阻云。

薛谭就反复要求继续跟秦青学习,一生再不敢提回家的事。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学无止尽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知错则改,善莫大焉。

3、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二岁时丧父,家贫穷无依无靠。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常以周济天下为自己的责任,发愤用心读书,有时晚上(读书)读疲倦了,就用水洗脸;读书时,吃的不足,就吃粥。

当官以后,常不顾及自己的前途,慷慨激昂指点天下大事。 以至于被小人上谗言被贬官,由宰相贬为邓州地方官。

范仲淹用刻苦来勉励自己,吃的粗茶少肉,妻子,儿子的衣食仅能自足而已。常挂在口边的话是:“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统帅全文,画龙点睛” 的作用。

6 急

1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题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 狼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题 本文表现了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 2、作者对屠户的态度是怎样的? 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

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①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②,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注释①筱:细竹子。 ②爬沙:螃蟹横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当杀生之名( ) ②能渡此则活汝( ) ③更为我渡一遭(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 (3)试想:鳖更渡一遭后,主人又会说什么? (4)文中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 多捕众鸟,藏在大器,随时瞻视,养食以时。

毛尾既长,随时剪落;选其肥者,日用供厨。中有一鸟,内自思惟:“若我食多,肥则致死,若饿不食,复致丧身。

宜自料量。少食损肤,衣毛悦泽,当从笼出。”

如其所念,既便少食,衣毛悦泽,便从其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随时瞻视( ) ②养食以时( ) ③内自思惟( ) ④肥则致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宜自料量。

少食损肤,衣毛悦泽,当从笼出。 --------------------------------------------------------------------------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6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常置酒一壶( ) ②是为五一尔(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3)“六一居士”即---------,他又号-----------,我们曾在课文中读过他的《 》。 (4)取此“六一”为号,表现了居士--------------------------的生活情趣。

7 永公①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

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②之,号为“退笔冢”。

注释①永公:即智永,王羲之七世孙。 ②瘗(yì):埋葬。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与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 ②讽诵之声( ) ③其笃学如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②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8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

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 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

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轩豁可望( ) ②净慈之绝胜处也( 。

7 学奕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现山 东邹县)。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原文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

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学弈(下围棋)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秋,任命,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弈者也。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听)弈秋之(的)为听(教导);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弓缴(箭)而射之(天鹅)。

虽与之(前者)俱(一起)学,弗(不)若(比)之(前者)矣(好)。为(因为)是其(后者)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吗)?曰(答):非(不是)然(这样)也(的)。

弈: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后者。 然:这样。

思:想。 来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 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

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多查阅孟子和孔子资料)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要领悟真谛! 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

8 考试时的课外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

看不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掌握的实词虚词太少,二是课内掌握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即不会灵活运用。

解决办法:一是扩大实词虚词的积累,高考大纲规定必须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这些必须牢牢掌握,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常用得实词虚词也要掌握。 大纲规定的这些实词虚词含义及用法在课本上都有,所以必须把课本文言文掌握扎实,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等。

二是读一些课外小片断文言文,由浅入深,不必句句读懂,理解大概即可,读多了阅读水平自然提高,另外需做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搞好课内所学内容与课外的衔接,并且作的时候尽量联想一下,这个词语的用法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个词语有几种意思,结合语境判断在这里的意思,多思考多联想,也可以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及用法,文言文不必句句都懂,读懂70%就可以做题了。 另外做题时还有一些技巧,你们老师平时肯定讲过,不再赘述。

总之,要想读懂,首先要扩大积累,其次是学以致用,另外是学会推断,这就需要下大功夫,多多努力噢! 祝你成功。

1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4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有没有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 高中语文文言文该怎样学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

7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8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blogchinese/morename=wywyd&id=492 高中课本文言知识整理完全版 / 高中语文备考在线。

9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72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