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不得不说的作者,林语堂简介

《京华烟云》不得不说的作者,林语堂简介,第1张

  在 漳州文化 中有着一个好名“鱼米花果之乡”它养育着一方名人,历史上养育着一大批教育家、从政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等。在现代同样也出现过较为闻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就是林语堂,他是贫穷的牧师家庭出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的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着名学者。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婚前曾有两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期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

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着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最后一集首先遇难的是曼妮。曼妮和她儿子阿宣被日本人杀害了

日本鬼子的凶暴,激起了所有人的怒火,迪非、黛芬、陈原、立夫都先后投入抗战。姚思安也云游归来。准备举家前往南方,加入抗战的洪流。这时牛素云打来电话,说莫愁已被牛怀玉劫持!要诱捕立夫,素云还叮嘱姚家,赶快转移甲骨!可是,等到立夫前往要救莫愁时,莫愁已惨遭毒手!

在王府花园,姚思安正要准备转移甲骨,牛怀玉和日本鬼子前来抢夺!姚思安宁为玉碎,一把壮丽的大火和敌人还有那百年的花园同归于尽!而此刻,山河破碎,烽烟弥漫,一场更为壮丽的民族抗战之火,正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着!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后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教,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32年后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推动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6年旅居美国。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北。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读》、《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

林语堂深深的热爱着伟大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的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

扩展资料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文化习俗的选取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无不体现出这部小说的互文性特征。林语堂利用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将大量来源于中国社会的互文性文本进行转换和重新组织,将某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片断译成了英语,他的创作实际上伴随着一个隐形的互文翻译过程。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虽然《京华烟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在写作手法上,《京华烟云》却具有与《红楼梦》迥然不同的独特之处。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华烟云》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楼梦》。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 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京华烟云

我思烟云饮清茶意思是作者在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能够静心思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的状态。品味”清茶”代表了对于朴素、纯真的事物的追求,希望能抛开烟云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我思烟云饮清茶"是一句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句,有一种淡然清净的意境。从语境来看,它描述了一个人静坐思考,品味着清新的茶香,意味着内心的宁静和追求简单生活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41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