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歌剧 (Romantic Opera)因风格多元化而难以概括。总的来说是追求抒情性,以表达人物情感为主旨。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浪漫主义歌剧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浪漫主义歌剧的基本信息
浪漫主义思想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到十九世纪中叶让位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古典音乐风格中逐渐露出端倪。到十九世纪初,音乐风格的一些主要特点在贝多芬、舒伯特和罗西尼的作品中逐渐明朗。到柏辽兹、董尼采悌(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的创作时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进入发展的鼎盛阶段。尽管浪漫主义思想和文学十九世纪中叶已经让位于现实主义,但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又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过程
歌剧的古典风格让位予浪漫风格是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而且古典风格的相当一部分传统形式在十九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显示着艺术生命。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歌剧最初继承着古典歌剧的传统,如:主要人物是品德高尚的王公贵族。但是,音乐风格逐渐鲜明地背离传统:一方面,人声嗓音自然、悦耳的美妙效果成了主要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音乐注重旋律,时常很花哨,以便展示歌唱家惊人、完美的歌唱技巧。这种演唱和音乐风格就是所谓的“美声唱法(bel canto)”。“美声唱法”一词是在这种音乐风格快过时的时候,才开始被发明、被广泛使用的。但是在这种音乐风格盛行的时候,它只是人们对音乐效果的一种追求,并没有人称其为“美声唱法”。据说罗西尼于1858年曾惋惜地说:“多可惜啊,我们已经失去了bel canto。”当然,莫扎特的音乐里不乏表现人声的佳作。但是,贝里尼和董尼采悌则走得更远。他们更注重旋律线条美,乐队伴奏更简单,有意限制多样化的和声进行,和声节奏更有规律可循,更通俗易懂。古典时期作曲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性格更复杂,但是依然保留着“大团圆”结尾。浪漫主义作曲家则喜欢性格特别复杂的人物形象,让主角身上集中着善与恶、优与劣的两面特点;体现着美德的主角,正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而走向毁灭。
为塑造这些复杂、矛盾的人物,浪漫时期作曲家让主要角色置身于大批配角和壮观的道具、布景的背景中,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把个性表现出来。
随着历史进入十九世纪末,意大利歌剧风格也走向晚期浪漫主义风格。晚期浪漫主义歌剧在题材上与当时文学和绘画领域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意大利文verismo译作真实主义)紧密相连,在音乐风格上则努力继承着威尔第的成就。威尔第(Giusepe Verdi,1813-1901)喜欢自己选定剧本题材,而且喜欢阴谋险恶、情绪阴暗的故事情节,这已经带有现实主义的影子。《弄臣》正属于这类题材。
晚期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的典型真实主义作品,首先要算是雷昂卡瓦罗(Ruggiero Leoncavallo,1858-1919)的《丑角(I Pagliacci)》(1892年)。主角卡尼奥是一位巡回演出小剧团的团长。他发现自己的妻子与一位团员相爱,怒不可遏,在剧团的演出中,假戏真做,杀死情敌。真实主义的最早作品是比才的《卡门》(1874年)。剧中女主角卡门是一位烟草女工,先引诱龙骑兵下士何赛又抛弃他,转而追求斗牛士艾斯卡米约,最后导致何赛在斗牛场外杀死卡门。尽管卡尼奥和卡门只唤起人们有限的同情,但是这两个人物对观众的刺激和震动却很大。可见,真实主义歌剧与现实主义文学一样,触动了当时社会的核心问题(最初的小报出现在十九世纪后期也不是偶然的):目光集中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揭示了当时由都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弊端──贫穷、失业和犯罪。
浪漫主义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
1847年,威尔第在巴黎与他八年前相识的女友、女高音歌唱家斯特拉波妮再度相聚。同居两年之后,他在一度祖居的意大利的一座小城圣阿加塔买下了一所大宅院。他们俩在小城里的同居生活招惹了当地不少流言蜚语,也招来了威尔第前岳父的一封谴责信。威尔第回了一封短信:“我的行为准则是,未被邀请就决不干涉他人的事,所以希望他人也别干涉我的事。”《茶花女》的情节与威尔第这段生活经历大体一致,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即由此促成。与《茶花女》的悲剧结局不同的是,威尔第与斯特拉波妮于1859年结婚。婚礼规模不大,但是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地又生活了约四十年,直至她去世。
卡塔尼亚里曾有多元文化在卡塔尼亚融合,给卡塔尼亚镌刻上了不同时期的印迹。古希腊剧场、古罗马浴场、中世纪教堂和古城堡等古建筑遗址就是卡塔尼亚历史变迁的见证。巴洛克艺术为卡塔尼亚披上了最灿烂辉煌的历史霞帔,为世人留下了一个罕见的巴罗克艺术之城。埃特纳火山熔岩形成的坚固黑色岩石,普遍被用作各类建筑物的基石,而产于附近古希腊名城西拉库萨的白色岩石,最适合于巴洛克艺术建筑物的装饰雕刻。以这些天然材料于十七、十八世纪建成、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卡塔尼亚古城区,确实风格独具。气势雄伟、内外装饰华丽的宫殿和教堂栉比鳞次,宛如一座巨大的巴洛克艺术露天博物馆,令人留恋痴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卡塔尼亚市中心区列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卡塔尼亚人在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一文化宝藏。这里每年七月份都举办“巴洛克文化周”活动,在巴洛克风格的宫殿、教堂、修道院里,举行歌剧演出、音乐会、时装展示、历史仪仗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参观与欣赏的同时,当地市民重温历史,更加珍惜文化艺术遗产,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则从中获得有关巴洛克艺术的知识。著名歌剧作曲家贝里尼是卡塔尼亚最引以为自豪的人物。1801年,音乐天才贝里尼出生于卡塔尼亚市。他才华横溢,其音乐追求绝对纯美,纤巧细腻和诗意,被后人称为“歌剧音乐的肖邦”。贝里尼34岁英年早逝,但却创作了许多不朽的音乐杰作,留给世人九部歌剧及一些声乐作品,如《诺尔玛》、《梦游者》、《清教徒》等等。贝里尼的歌剧极富浪漫主义特色,旋律柔婉、抒情,优美动听,动人心弦。其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卡塔尼亚因为贝里尼和他的音乐而益发浪漫多情。这里每年都举行各种各样音乐活动,如“贝里尼金奖”(授予贝里尼歌剧的优秀演员)、意大利歌曲节、“烟囱与繁星”音乐节、钢琴音乐节、室内音乐节、酒吧音乐节、埃特纳爵士乐节、戏剧舞蹈节、“海滨魅力”音乐会等等。
流派很多,主要以四大流派意大利歌剧《阿依达》、法国歌剧《浮士德》、德国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俄罗斯歌剧《叶甫盖尼 奥涅金》。十六至十七世纪之交,歌剧诞生于意大利,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果。歌剧是一种新艺术,公称opera,源于意大利语opera in musica,即音乐作品的简称,opera为opus(作品)的复数。它是音乐与喜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最早称为“音乐做事”(favola in musica)或“音乐戏剧”(drama per musica)。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在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歌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国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如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古诺的《浮士德》,比才的《卡门》等等,到了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文艺界又出现了一股抨击浪漫主义幻想,揭示人类本性真实主义的作品。如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雷昂卡瓦洛的《丑角》等,普契尼是一位带有真实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抒情色彩很浓,旋律优美,舞台效果很好,他的作品如《卡门》、《托斯卡》也能找到真实主义风格的影子,但从整体上讲,它们也是浪漫抒情的。意大利歌剧在相当长时间统治着欧洲的歌剧舞台,随着它的发展和普及,在各国音乐家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歌剧流派,如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但意大利歌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德国歌剧最早出现于17世纪,18世纪时汉堡歌剧已有了一定的声望,但尚未形成流派。格鲁克提倡歌剧的民族化,才使其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民族歌剧”流派。莫扎特使德国歌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他的《后宫诱逃》和《魔笛》已是德国歌剧的传世佳作。韦伯是德国歌剧的重要作曲家,他的《自由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开始,乐曲曲调带有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合唱在全剧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形成德国歌剧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人物是瓦格纳,他主张把所有的艺术协同起来,共同创作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他认为音乐应成为表达戏剧内涵的工具,为剧情服务,他提高了乐队在歌剧中的地位,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如《飘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思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等,都是德国歌剧的典范。法国歌剧是从1650年,一个叫贝兰的神父创作的用法语演唱的歌剧《牧歌剧》开始的。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就出现了类似于正歌剧的法国大歌剧,法国歌剧的特点还在于剧本的文字性较强,语言比较含蓄,声音也较为圆润,因而比较典雅高贵,浪漫多情,抒情性较强,称之为“抒情歌剧”,如古诺和托马的歌剧《浮士德》、《迷娘》、《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到后来比才的《卡门》,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法》的出现,使法国歌剧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俄罗斯音乐在欧洲尚不太为人所知道的时候,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依凡·苏萨宁》及《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成为俄罗斯歌剧的奠基之作,对其后的歌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后柴可夫斯基写出了《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创作了《金鸡》、《萨特阔》,穆索尔斯基创作了《鲍黑斯·戈杜诺夫》、鲍罗廷创作了《伊戈尔王》等,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式歌剧,可能由于语言的原因,俄罗斯歌剧远没有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那样流行。此外,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歌剧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一些结合本民族特点而创作的新作品不断问世,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有德沃夏克的《水仙女》,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等,这些作品都是世界歌剧宝库中的明珠。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初,在美国、英国又出现了一些集爵士乐、踢踏舞、喜剧性话剧和轻歌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剧。音乐剧表现手法灵活,音乐、舞蹈、舞台美术都很现代化、因此,很快成了二十世纪最为重要且发展得最快的一项文化成果。风靡了全世界。经典剧目有《音乐之声》《猫》《悲惨世界》《西贡**》等等,都已被世界艺术界广泛认可,得到了很好的票房价值,流传到世界各地。和西洋歌剧相比,中国歌剧产生和发展得较晚,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一些新的、先进的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的作曲家黎锦晖创作了一批儿童剧,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我国歌剧的萌芽。1934年,田汉、聂耳创作了我国表现革命的第一部歌剧《扬子江风暴》,真正使我国歌剧发展起来的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掀起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中国特点的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刘胡兰》等。1945年《白毛女》的问世则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全国解放以后,又陆续涌现出了《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夜》、《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歌剧舞台一时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崭新局面。“十年动乱”使我国的歌剧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推残。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我国的歌剧又有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多种风格、多样体裁的中国歌剧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具有西洋歌剧模式的有《伤逝》、《原野》、《第一百个新娘》等,具有民族歌剧模式的有《党的女儿》、《木棉花开》等,这些歌剧在艺术性和时代性以及人物塑造等多方面有了相当明显的提高,中国的歌剧也日益走向成熟,慢慢发展开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