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第1张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 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Kubla Khan》)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诗风淳朴,清新自然,被封为“桂冠诗人”。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柯勒律治

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既是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重要的理论家和评论家。他强调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是诗人的最高品质,诗歌具有了想象力才有灵魂。真正的诗人都有想象力,庸才只有幻想。但是他不同意华兹华斯,认为田园生活产生不了好的语言。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描写一位老水手的一次奇特航行经历。他的船在海上遇到了冰雪和大雾,一只信天翁飞来把船引导到了安全地带,可老水手却无故地射杀它。从此,新的厄运降临了。船驶进静海中,那里没有风也没有浪;太阳如火如荼地照耀着。海水绿绿地满载着腐物。船停在那里不动,老水手被视为这次厄运的造因者。水手们都渴得要死去,仿佛有一只船要驶进救他们却又消失不见了。那是一只幻船,水手们一个个都死在甲板上,每个死者的眼光都注定老水手身上。全船的人,只有他没有死。后来,老水手对于自己所做的罪恶觉得悔恨,虔诚地进行忏悔。他看到海蛇,心中涌起了对造化万物的仁爱。于是天使们可怜他,使死尸们站了起来,仍去做水手们的职务。船渐渐地移动,一直驶到了老水手的故乡。但船在靠岸之前却忽然地沉下了,老水手最后被前来迎接他的领航员所救。全诗是一个布满了奇幻之美的的航海故事。它所探索的是人生罪与罚的问题,诗人把热爱宇宙的万物泛神论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宣传仁爱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但这首诗歌的真正价值并不在故事本身或它所包含的哲理上,而在以造型艺术的精确性和音乐的流动感为读者创造了一幅幅神奇的海洋画面:时而风平浪静,沉寂安宁;时而风暴骤起,一片喧嚣。在写作此诗时,柯尔律治并不熟悉大海,但他能凭借想象,使真实的情形与幻想的景象互相交织,把平凡的细节与诗意的象征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瑰丽奇异的想象能力。此外,长诗还将英国民歌的自由与古典文人诗的谨严融于一炉,炼就出适合表达浪漫主义情绪的活泼自然的诗体。长诗的音韵与节奏之美,也表现了诗人能让文字进行歌唱的本领。

柯勒律治的诗立意新颖,感情激荡,想象奇特,语言瑰丽,音律优美,代表了浪漫主义神秘和奇幻的一面,在技巧上则发掘了诗的音乐美。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设,不仅影响过他的同时代人,也影响了包括和他政治态度相左的拜伦、雪莱和济慈,而且,对于时至今日的诗歌艺术探索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骚塞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的又一个获得“桂冠诗人”称号的诗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是个大好人。但在文学和政治名声方面,比较可疑,是一个御用文人,每逢英国王室特殊典礼时为其写一首诗。他一生写有许多抒情叙事诗,取材于中古和异域,充满神秘色彩,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逊色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他的长诗《审判的幻影》歌颂乔治三世,取悦英国王室,为拜伦所嘲讽。 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代表诗人是拜伦(Byron)、雪莱(Shelley)和济慈(keats)。他们是积极浪漫主义者,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1792-1822)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长诗《麦布女王》用梦幻和寓言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私有制的谴责和变革社会的愿望。长诗《伊斯兰的起义》抨击了专制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血腥屠杀,歌颂了革命者的反封建斗争。他还写有《钦契一家》、《 西风颂 》、《云雀颂》和《自由颂》等大量的诗篇和诗剧,以及著名的论文《诗辩》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ed》)是雪莱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雪莱在诗歌中表达了反对专制暴政,歌颂反抗斗争,展望自由幸福社会的政治理想。拜伦(1788-1824)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济慈(1795-1821)是一位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受华兹华斯等人的影响,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

1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与拜伦齐名的诗人和政治家。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称他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雪莱19岁时写就的《无神论的必要性》和20岁时写成的《告爱尔兰人民书》等两本政论著作,在当时的英国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雪莱的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对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作了新的虚构,增加了一些象征性的形象,把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妥协的结局改为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推翻宙斯的暴政。普罗米修斯被塑造成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作品借助神话形式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并最终取得胜利;同时还详细描写了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象。整部诗剧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雪莱的政治色彩浓郁的长诗还有《麦布女王》和《伊斯兰的起义》等。在这些诗篇中,雪莱揭露和谴责封建暴政及教会的罪恶,否定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这些诗篇艺术上体现出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和金属质感的穿越力。

雪莱还以抒情短诗著称于世。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西风颂》、《云》和《致云雀》等。这些诗歌发展了华滋华斯开创的描写大自然的传统,往往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风格时而奔放不羁,时而婉转悠扬,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象征性,比喻丰富恰当,通俗易懂。

2济慈

约翰·济慈(1795-1821)被称为“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雪莱称他为“ 最活跃、最年轻的诗人”,“露珠培育出来的一朵鲜花”。代表作《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蝈蝈和蟋蟀》和《灿烂的星》等,表现了对永恒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庸俗现实的否定,渗透着自由的精神。济慈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绘画美(色彩感)和雕塑美(立体感),显示出唯美主义的倾向。他短短五年的创作生涯在艺术性上使英国诗歌达到了辉煌。

3司各特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奠基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奠定他的文学史地位的是他的一系列被称为“苏格兰风味”的历史小说,其中《艾凡赫》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取材于十二世纪末的英国,通过主人公萨克逊贵族后裔艾凡赫的冒险经历,描写了比武、攻打城堡、骑士爱情、绿林侠盗的生活等场面,反映被征服者萨克逊贵族和征服者诺曼贵族之间的矛盾,再现了十二世纪英国的民族矛盾、民族风尚和各阶级的生活。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作出了三点开创性贡献:一是把民族风尚描写融入历史小说中,二是运用普通民众作为历史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寓历史小说于鲜明的时代气氛中。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很多欧美小说家。

4奥斯丁简·奥斯丁(1775—1817)是代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渡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中产阶级四对恋人的婚姻爱情故事,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表现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一形象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而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语言经过锤炼,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奥斯丁的作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罗伯特·骚塞(ROBERTSOUTHEY,1774-1843年),英国作家,湖畔派诗人之一。“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他曾一度激进,后反对法国革命,于1813年被国王封为桂冠诗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湖畔派诗人骚塞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骚塞生平简介

 罗伯特骚塞是英国的湖畔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富有激情和浪漫,因此被称为是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青年时期,他是一个激进的,浪漫的,先进的诗人,但是在他的晚年时期,他却成为了政客的御用文人,为其他诗人们所不齿。

 罗伯特骚塞出生于一个布商家庭,从小就接触了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作品,因此对于浪漫的诗歌等分外感 兴趣 。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很激进的人。在威斯敏斯特学校读书的时候,他撰文反对学校体罚学生,后来因为这篇 论文 而被开除了学籍。在考入牛津大学之后,他沉迷与法国大革命,并且为法国的贞德写诗来歌颂她。在认识柯勒律治后,两人还曾打算在未开发的美洲森林里建立乌托邦。从罗伯特骚塞的这些经历可以看出他在青年时期是一个多么具有改革精神的人。

 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青年时期那么激进改革的一个人,在年纪大了之后竟然变得迂腐,趋炎附势。他后来成为了许多 政治 家的御用文人,用自己的笔和文字去攻击同为文人的作家们。他为了讨好执政者,就做了《宙判的幻境》来赞扬乔治三世,甚至还攻击拜伦和雪莱等人,说他们是恶魔派。他自己却因此获得了桂冠诗人的头号。

 罗伯特骚塞整个人在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这一块的贡献是很大的,虽然他后期变得不可理喻,但是他杰出的作品是无法抹杀的。

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

 夏洛蒂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撰写了闻名世界的《简爱》。骚塞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开辟作家之一。在1836年,夏洛蒂曾经给骚塞写过一封信,骚塞也回信给了夏洛蒂。

 在骚塞青年时期,他是一个极具改革思想的诗人。他崇拜法国的大革命,在大学期间疯狂地研究和学习这一块内容。他对圣女祠贞德的歌颂也让很多人以为他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先进的诗人。在他的青年时期,他的确是一个这样的人物。但是到了他晚年期间,他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从前他十分崇拜的法国大革命,后来成为了他批判的内容。曾经志同道合的诗人们成为了他攻击的对象。他以前排斥英国的 资本主义 ,因此与政府不合,但是在年老之后,他竟然成为了政府和政客的御用诗人。他变得迂腐而古板。

 在1836年的12月,当时夏洛蒂还只有20岁。她喜爱文学,并且崇拜骚塞这个名气极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夏洛蒂从自己的作品中挑选了最有信心的几首诗寄给了骚塞,并且在心中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心和希望能够得到指点的心情。那么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里写了什么呢

 在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中,他没有一丁点鼓励。骚塞表示文学就应该是男性的天地,不是夏洛蒂应该涉及的内容,更加不应该是妇女涉及的内容。这些迂腐的语言后来被众人知道了,人们对骚塞的尊敬逐渐减低。

骚塞的成就

 骚塞的成就主要是成为了湖畔派三大诗人之一。通过青年时期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支持和赞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先进的改革世人。尤其是在剑桥大学时期,他沉迷与法国大革命的文学作品,还为法国的圣女贞德写诗赞扬。他的种种行为表明他是支持英国改革的。而他成为湖畔派诗人是因为他曾与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住在相近的湖畔地带,三人一起研读诗歌并且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歌颂大 自然 的诗歌。他们所作出的这些诗歌,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的抵抗。

 骚塞的另一个成就是成为自由诗体运动的先行者。在他所作的诗歌中,因为独特的诗体,优美的词句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尤其是他的诗歌打破了从前对于诗歌字数和段数的限制,独树一帜,让人们眼前一亮。从那之后,自由诗体就开始被其他诗人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上,骚塞也成为了使用自由诗体的开辟者和先锋。

 在他的成就中短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布伦海姆之战》、《因尺角之石》等都是举世闻名的作品。他后期对政府的吹捧让他还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1 英国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2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3 关于奉献的名人名言

4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5 徐志摩关于离开的诗

湖畔派的艺术主张集中体现在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和第三版附录《诗的措辞》中。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华兹华斯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他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这样崇高的诗歌理论过去何曾有过?但光有理论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诗歌来体现它!

湖畔派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们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 , 雪莱 ,萨缪尔·柯勒律治,拜伦,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英国出现过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创作代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雪莱(1792年—1822年)生于古老贵族家庭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著有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腊戏剧家,恩格斯曾称他为悲剧之父,著有借神话故事、歌颂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专制统治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但丁(1265-1321),意大利伟大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叙事长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薄伽丘(1313-137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重要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对培根、莎士比亚以及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影响很大。

塞万提斯(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堂吉诃德》是欧洲最早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讽刺了灭亡的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诗人。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后四部合称为四大悲剧)等。

莫里哀(1622-1673),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作《吝啬鬼》(《悭吝人》)《伪君子》(《达尔丢弗》)均为讽刺喜剧。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戏剧家。代表作戏剧《阴谋与爱情》。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湖畔派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位诗人。这些诗人在英国西北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诗作又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描写于连野心勃勃的短促一生的长篇小说《红与黑》。

拜伦(1788-182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长篇政治讽刺诗《唐璜》。

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诗人,马克思、恩格斯赞扬他是真正的革命家天才的预言家。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等。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拉美亚》《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等。

海涅(1797-1856),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代表作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之始祖。著名作品有诗《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共91部),恩格斯称赞《人间喜剧》是伟大的作品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和代表作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写善良者的不幸,揭教会的虚伪狠毒)《悲惨世界》(描写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是他的代表作。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一生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果戈理(1809-1850),十九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代表作是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

狄更斯(1812-1870),十七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艰难时世》《匹克威克外传》等。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抗议农奴制的中篇小说《木木》和长篇小说《父与子》。散文故事集有《猎人笔记》。

惠特曼(1819-1892),美国最伟大的民主诗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代表作《民族之歌》,名诗《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

易卜生(1828-1906),挪威著名作家。代表作戏剧《玩偶之家》被誉为妇女独立的宣言书。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赞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狄金森(1830-1886),美国女诗人。一生写下一千多首诗,多是短诗,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感情为主。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一生写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和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等。

契诃夫(1860-1904),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和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泰戈尔(1861-1941),近代印度著名诗人。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沉船》和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等。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合称为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麦祺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等。其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诗人、剧作家,用法文写作。主要作品有《群盲》《青鸟》《莫娜瓦娜》。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为《约翰克利斯朵夫》。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反映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母亲》(列宁称之为一部非常及时的书)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出生十九个月就失去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她终身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她曾周游世界,写了很多书,包括《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等。她小时候受教于莎莉文的情况,由威廉吉布森写成剧本《奇迹创造者》,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并拍成**。

伍尔夫(1882-1941),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力主内心真实,在其理论《现代小说》和小说创作《墙上的斑点》《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中实践了这种主张。

房龙(1882-1946),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成名作《人类的故事》。《宽容》一书,他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形记》等。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小说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古者》《雪国》《千只鹤》。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代表作是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小说主要有《恶心》(又译《厌恶》《作呕》)、短篇小说《墙》、三部曲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和《心灵之死》),还著有多种境遇剧,如《苍蝇》《死无葬身之地》等。

贝克特(1906-1989),英国(后定居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等待戈多》是他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喜剧》等。

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海勒(1923-1999),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小说,被誉为六十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马尔克斯(1928- ),出生于美国哥伦比亚,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代表作《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曾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湖畔派”诗人的重要代表。

华兹华斯自幼父母双亡华兹华斯简介,由亲戚抚养成人。他和妹妹多萝茜长期居住在位于英格兰北部的湖区,过着田园生活他寄情于山水之间,性情深受陶冶,自然景色和他的感情之间建立了息息相通的关系。哪怕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对他也有着异乎寻常的魅力。他自幼养成了在山野间徒步漫游的习惯。一边走,一边细察山石林泉的千姿百态和花鸟虫草的盎然生意。有了诗的灵感,他就一路上构思,回家后再记下。在他的青年时代,他就这样游历了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地。据说他一生中步行的路程达三十万公里左右。

1798年,他和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另一位诗人柯尔律治共同出版了一本由他写序的《抒情歌谣集》。这个集子和这篇序言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引起了一场革命,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浪漫主义时代。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感情既这样深厚、炽热,能够表达这种感情的恐怕也只有诗歌了。他尚未成年,便写了长诗赞美故乡;以后,他几乎写了一生的诗,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那些优美动人的抒情诗,尤其是那些抒写自然景物的。他的这些诗,就象他所看到的大自然一样,不加雕饰,天然浑成。在选择题材方面,他既不追求新奇 ,又摆脱了十八世纪英国诗歌中片面讲究庄重典雅的倾向,却“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与情节”和“微贱的田园生活为题材”。正是为了表现这种题材,他“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他认为,生动的民间语言出自经验,富于感情,“比—般诗人用来代替它的语言,是更永久、更富有哲学意味的。”同时,在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上,他也比较灵活自由华兹华斯简介,除了一些十四行诗之外,他很少采用古典诗人常用的严格的格律诗形式。因此,他的那些优美的抒情诗读起来清新爽朗,亲切动人;听起来抑扬有致,流畅自然。

我找到了一个word文档,但是百度不给发链接,你上百度文库输入“英美浪漫主义比较 ”,就能找到了。

另外还有一个: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美国

沃尔特·惠特曼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麦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徐志摩(1897-1931),我国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优秀的诗人、作家,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均有成就,其中尤以新诗造诣最高。徐志摩精通英文,深谙中西文化、文学,在诗歌创作方面,他通过翻译,接受、模仿、创造,深受泰戈尔、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等多位东西方诗人的影响。

华兹华斯(William wardsworth,1770-1850),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类同于我国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王维,华兹华斯在英国诗坛以描写自然的山水诗成就最高,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骚塞等因为曾在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喜用象征,以浪漫笔调寄情山水,对徐志摩的抒情诗影响较大,有许多类同痕迹。这里主要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徐志摩与华兹华斯的诗歌,尤其山水抒情诗做一浅薄之比较。

华兹华斯是当时英国保守的“湖畔派”诗人,被称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喜爱写山水、花鸟,如《答谢自然的抒情赞美诗》、《水仙》、《布谷鸟》等。华兹华斯说:“自然对我来说是一切的一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这是他强调诗歌既要超越人的知性、情与理融合;又要情感与理性相互平衡,合情合理。以徐志摩为代表的中国“新月派”诗人对自然、理性、格律的重视,是对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良性接受。徐志摩强调诗歌的情感性,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绝妙的书。

华兹华斯心目中的自然,首先是对风景画家们眼中自然的继承。他那篇传诵后世的英国浪漫主义压卷之作《丁登寺旁》:

我感到

有物令我惊起,它带来了

崇高思想的欢乐,一种超脱之感,

像是有高度融合的东西

来自落日的余辉,

来自大洋和清新的空气,

来自蓝天和人的心灵,

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推动

一切有思想的东西,一切有思想的对象,

又穿过一切东西而运行。

这首诗以普通人生活为题材,表现了热爱自然山水和荒山大泽的情思。这种爱山、爱水、爱自然、爱神思漫游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徐志摩。对于诗人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华兹华斯强调自然的感情在诗中的重要性,大自然的种种景致使浪漫诗人在都市的孤独和人世间的痛苦之类的忧郁中渐渐释然、坦然,心灵变得纯洁、恬静、善感又充满爱心。作为崇尚浪漫,喜用象征的“新月”诗人徐志摩也写了许多超越时间、空间,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诗,在这些诗中既有理性的色彩,又有神秘的内质,是人性、理性、神性的统一体,比如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新娘;

波光中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清草更清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谰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也写出了自然是快乐之源,这种快乐来自诗人对大自然新鲜的获得、感觉。

就主题来说,徐志摩与华兹华斯的诗都歌唱自然的美。徐志摩写山、水、花、鸟,如《东山小曲》、《再别康桥》、《昭雾里的小草花》、《杜鹃》;华兹华斯讴歌田园生活,描述淳朴自然,喜爱山水花鸟,如上文所述《答谢自然的抒情赞美诗》、《水仙》、《布谷鸟》等。而且两位诗人兴趣接近,如华兹华斯在《孤独的收割者》等诗中表现出的对老人、小孩的同情与怜悯,徐志摩在《古怪的世界》、《在不知名的道旁》等诗中也有同样的情景。再有徐志摩和华兹华斯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相同的思乡主题。可见徐志摩与华兹华斯确有异曲同工之外,都比较注重未被文明污染的自然、简朴的乡村生活,并注入内心的感怀、深刻的思想内容。

十四行诗是格律韵式最为严谨整齐的一种西方抒情诗体,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许多诗人,尤以“新月派”徐志摩、梁宗岱等为代表,曾翻译、引用和移植这种诗体,尝试创作十四行诗,掀起了一股创作十四行诗的高潮。

先看一例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威斯敏斯特桥上即景》:

世上没别的比这更加美丽,

要是谁竟能忽略这动人的美景,

那么这个人真有个迟钝的性灵;

现在,美丽的清晓像一袭晨衣,

照着这都会,静谧而一览无遗——

船舶塔楼,剧场教堂和圆层顶,

从野外和高外望去,分明——

在无烟无雾的明朗空中闪熠。

太阳从没用它那华美的初照,

把山谷和岩石染得更加艳丽,

这宁静我真从未见过或感到!

泰晤士河自由自在地轻快流去;

上帝啊!那些房屋看来都睡着,

那颗强大的心脏正躺着歇息!

这首诗描写在露水微动的清晨,诗人站在威斯敏斯特桥上眺望远处城市的所见所闻,全诗笼罩着一种宁静、优美、庄严的情调。

现再举一例,以做探讨。在对徐志摩和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比较中,有这样一种情形:徐志摩的十四行诗《云游》和华兹华斯的《黄水仙》极其类似,两首诗的描写都超越了大自然中的客观景物,具有一种奇异而神秘的力量,跟诗人同命运、共思索,在这些自然景物上正寄托着诗人的情怀。从《黄水仙》其英文名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从中文看也有“云游”之意味,《黄水仙》第一节:

我独步漫游,像一朵白云,

浮沉飘飘在丘壑间,

突然我见眼前一大片,

金光闪闪的水仙;

在湖畔林间,放眼望,

微风拂动,舞姿翩跹。  

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朵流动的白云,高高的飞扬在峡谷和山巅,忽然白云看到地上的一片黄水仙在湖边的林间随风起舞,心中顿时充满了欢乐。情景交融、意象鲜明。再读徐志摩的《云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诗的主体是流动的云,它自在、轻盈,在地面的一涧水上投下了明艳的云影,使流水从梦中惊醒。两首诗都是以流云引出起舞水仙和明艳云影这些鲜艳的意象,构成美丽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使人感到温馨亲切。两诗的象征比喻以及由此引发的诗人情感是类似的:在相同的空间——天上和地面;在相同的运动轨迹——云的飘来逝去;有相同的结果——云影和水仙花的消失。不同的是徐志摩是从地面上仰恋空中云,华兹华斯则从天上俯瞰地面上的花。两首诗的构思也是十分相似的,都是以空无依傍,自在逍遥的白云表现一种超脱人间烟火的清远之意。再从节奏、音韵、情调上看,彼此也是非常接近的。只不过一是英文,一是中文。

徐志摩和华兹华斯都常通过写景抒情和自然间象,表达思乡、怜悯、恬静之心。徐志摩与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共同兴趣如此接近,不能不说他是接受了华兹华斯的影响。徐志摩把自己的各种人生观和人生理想都融入了大自然的景物和气象之中,正体现了华兹华斯“人类的感情与自然的美好景物是相联合的”自然观。

例如华兹华斯的《黄水仙》中的意象呈现出和谐优美的意境,那是人与自然或人与人的和谐,这里看第二、三节:

犹如群星在银河,

形影绵绵光灼灼,

湖畔蜿蜒花径长,

连成一线无断续。

一瞥之中万朵花,

起舞蹁跹头点啄。

湖中碧水起涟漪,

湖波踊跃无花乐——

诗人对此殊昂,

独在花中事幽躅!

凝眼看花又看花,

当时未解伊何福。

诗人写了湖泊、碧水、小河、花儿等意象,这些都是浪漫主义诗歌中常见的景色。在这里,湖边树下丛丛水仙翩翩起舞的意象,跟诗人心心相印,成了诗人快乐的伴侣,在诗人孤独寂寞时给他无尽的慰藉。诗人长年隐居在明媚的英格兰湖区,在冥思和苦想中度过了大半生,他主张更多地描绘大自然,用自然陶冶人们的情操。这就与徐志摩在精神上追求十分相似,徐志摩是“自然的崇拜者”,认为自然有“无穷无尽的意义”,一切伟大深沉、清明优美的思想,都埴根于风籁中、云彩里,埴根于山势与地形的起伏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中。正如徐志摩的《乡村里的音籁》:

小舟在垂柳间缓泛——

一阵阵初秋的凉风,

吹生水面的漪连绒,

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

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

静看着一河的波幻,

静听着远近的音籁——

又一度于童年的情景默契。

通过两者的比较,无论是在作品的诗情格调方面,还是在作品的韵律结构方面,都使我们感觉到:在徐志摩和华兹华斯同样清丽而和谐的诗行里,都融入了优美的蓝天白云和山光水色、恬静优美的心绪,这是意和象的结合,使我们感受到同样的浪漫诗歌的风韵。这一点我们在华兹华斯的《这世界》、《露西》,徐志摩的《五老峰》、《一星弱火》等其它的抒情诗中都能找到例证,他们都创作出了人类的情感与自然美景和谐结合的绝美意象。

比较而知,徐志摩接受华兹华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崇拜华兹华斯,模仿华兹华斯,把华氏的诗歌视为“不朽的诗歌”,把华氏当年隐居的湖称为“柔软的湖心”,当作自己神往的境界。两位诗人在创作题材、意象塑造、艺术手法、诗体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类同影响的痕迹,异曲同工而又斐然出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4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