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恋与无爱者
很多人以为无性恋就是对同性和异性都不感兴趣的人。 但无性恋的重点是讨论性,不涉及爱情。 无性恋中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的这部分叫做无浪漫情节无性者。 而无爱者一是因为本身对爱情无兴趣,二是因为种种原因,想爱,爱不上(就是爱无能)。 但这两种都不代表他们没有性驱力,所以不是无性恋。 所以只有无爱者中也无性渴望无性驱力的,才可以算是无性恋。
无性恋与柏拉图
提到无性恋,人们很容易想到柏拉图恋爱。柏拉图恋爱是一种同性间的恋爱。古希腊人流行同性恋爱,哲学家们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图恋爱只不过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精神交流上,但并不是完全排斥肉体关系。
无性恋与精神恋爱
相同点:精神恋爱者和无性恋者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把恋爱和性爱彻底分开,认为精神部分和肉体部分是分开的,不需要相伴相随。
不同点:精神恋爱者大力提倡精神部分,认为精神追求高于一切,无性恋是无肉部分、两者侧重点不一样。
精神恋爱者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契合后不排除有发生关系的欲望。即精神恋爱有“因爱而性但高于性”的特点。
无性恋与双性恋
双性恋: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和爱情的性取向被称为双性恋。
很多人以为无性恋是不在乎性别,既会喜欢女人也会喜欢男人的恋爱叫无性恋,实际上这是双性恋。这是把理解无性恋中的“性”理解错了,这个性是性欲的性而不是性别的性。
无性恋与禁欲
禁欲:会被激起性欲但并不参与的叫做禁欲。
禁欲的原因很多,比如宗教。
禁欲是一种选择,一种自制行为。只要你是有性恋,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可以选择禁欲的生活。
而无性恋是一种取向。像同性恋和异性恋相对,无性恋的对立面是有性恋。
无性恋者即使选择参与性活动,也仍然是无性恋。
无性恋与性功能障碍
社会上一部分人存在着生理上的问题,但由于他们本身对性无兴趣,所以这种生理的缺陷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但如果一个人因性的生理的缺陷而苦恼,则他就是一个在生理方面很不幸的有性恋者。
因为生理上无性,但心理上渴望的,也不是无性恋。
无性恋与独身主义
独身主义:推崇、信仰、坚持没有家庭或不跟家属一起生活。
由此看出独身主义只是强调追求自由,不结婚,不愿意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但不排除进行性活动。
无性恋与性冷淡
性欲:渴望与另一个体发生性关系或肉体接触的愿望。
性冷淡是性欲比较弱的表现,不代表没有性欲,部分性冷淡表现为有性欲,但性爱抚无反应或快感反应不足;无法达到高潮等症状。且性冷淡可以通过医学手段治疗。
而无性恋是没有性欲。并且改变无性恋性取向貌似就是很荒唐的事了。
很多人都说无爱者自由,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单身的人基本上都是自由的,但其实单身的人也会受到很多事情的限制。小编觉得无爱者指的并不是不谈恋爱的人,而是对很多事情都很淡漠的人,这样的人确实要更自由一些。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人基本上都会觉得特别的疲惫,因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身份,所以大家也需要去承担不一样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没办法自由了。
相对自由的人多半都比较年轻,因为年轻人算是初出茅庐的存在,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年轻人尚有爸爸妈妈,所以他们不需要去操心家里的压力,他们只需要挣钱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年轻人周边也存在着很多上学时期认识的朋友,平时可以三个5个的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这样也会让他们感到特别的轻松愉快。
而且年轻人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家庭压力,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肆意,如果工作让自己不开心了的话就可以选择换一份工作,所以他们从来都不会委屈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人觉得特别的自由,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年轻人这种状态的。上了年纪的人都懂得赚钱的重要性,所以愿意为了赚钱委屈自己。
结婚了的人知道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所以会为了家庭去折断自己的梦想。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自由,但是淡漠的人确实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因为这样的人对其他的事情都不在意,所以就不用去过度的关注别人的想法,这群人只需要考虑自己愿意或不愿意就可以了。所以这种事情主要还是看大家的心态如何,心态好的人不管谈不谈恋爱都很自由。
什么是爱情, 心理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论。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比较典型的。 在20世纪中期, 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在他的著作 《爱与意志》 这本书中指出: 爱情是⼀种 奉献, ⽽不是⼀种索取, 它是主动的情感, ⽽不是被动的接受。 爱情包含四个要素: 关心 、 责任、尊重和理解。 这是比较早期的理论, 真正对爱情进⾏学术研究的是美国⼀个叫鲁宾的社会⼼理学家, 他指出, 爱情是⼀个⼈对另外⼀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 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 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理因素, 还包括⽣理唤起与共同⽣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光是从定义来看, 咱们身边很多⼈的所谓的感情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算不上是爱情的。 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好的爱情应该势均⼒敌,不应该卑微讨好, 就是因为卑微讨好换来的感情对⽅是索取的, 不是奉献的, 是被动接受的, 不是主动付出的, 就是因为对⽅很少来发⾃内⼼地关⼼你, 对你的某些遭遇、感受也⽆法去换位思考去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去理解你, 就是因为对⽅对你们的这段感情没有抱有那种她要负责任她想善始善终的态度, 就是因为她不够尊重你的价值,你的真⼼。她也不会去产⽣那种要和你共同⽣活, 共同去⾯对⽣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愿望。 你对她⽽⾔, 不是特别的, 不是⽆可替代的。
以上两种定义对于爱情的解释其实都还是不够全⾯的。 关于爱情由什么构成, 有必要了解⼀下最典型的爱情三⻆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社会⼼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的。 他认为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
⼀是激情, 即情绪上的着迷, 它是动机性的, 激情与⽣理唤起有关, 有些和性有关, 有些则源于需要和个性特征, 个⼈外表的和内在的魅⼒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
⼆是亲密, 即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 要和对⽅加强联系, 包括善待对⽅和给予⽀持等, 它是情绪性的;
三是承诺, 指心里或⼝头的预期, 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分。
由激情、亲密、承诺这三种成分, 可以组成 7种爱情形式。
喜欢式爱情(Liking): 主要是亲密, 没有激情和承诺。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 主要是激情, 没有亲密和承诺。
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 主要是承诺, 缺乏亲密和激情。
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 有激情和亲密, 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 有亲密和承诺, 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 有激情和承诺, 没有亲密。
完美爱情(Consummate love): 激情、 亲密和承诺三者兼备。
不必然是属于情感缺失,而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性倾向、人格特质、经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对情感、性爱和爱情的观念和感受都有所不同,而这种多元性和个性化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价值。在尊重他人选择和权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多与人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维系好人际关系。
无爱方可破情局 无情方可破全局的意思是:只有不去爱别人,就不会陷入情网,也就不会有情感的烦恼。做一个无情的人,才能够掌握大局,解决任何麻烦。
爱情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心理和主观情感结合的复杂现象,不同时代、文化、学科和学者们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三个成分构成。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以三原色形容爱情,认为爱情的三种形式是激情、游戏和友谊。人们会由于依恋类型、爱情信念观、年龄和性别等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从“热恋”到“内省”,爱情本身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这个意思不就是说相爱的人就爱的更好一些,不爱的人呢就自由一点,也就是说顺其自然的呀,有的人愿意去和别人相爱谈恋爱什么的,那就祝他们两个人越来越好啊,不想谈恋爱的人就自由一些的自己去玩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正处在恋爱当中的人,希望他们可以依然相爱下去,而那些已经不再相爱的人也可以自由享受自己的生活,就是祝愿每一种恋爱观,都可以得到尊重的意思。
恋爱观是人们对于恋爱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在恋爱问题上的表现。就是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是缔结现代文明婚姻的根本条件。恋爱观受人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的制约,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并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发展。
摆正事业关系
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爱情是人生内容的重要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应该服从于事业,促进事业的发展。真正的爱情是人生中的伟大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生意义。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没有事业的爱情如同沙漠中播种。
—恋爱观
“祝我们勇敢且浪漫”意思是:虽然我们的爱情不被认可,但也要勇敢面对浪漫同行。
这段话我想到了前男友:
前男友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做事比较稳重,而且有城府也是一个值得依靠的人,和他在一起最大的感觉就是有安全感。
谈恋爱以后我把这种情况和我的父母说了,一开始就遭到了反对。主要是因为家庭情况相差悬殊。但是男朋友并没有放弃,他认为只要勇敢的去面对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也说了同样的话:“祝我们勇敢且浪漫”。我说:“好的,有你在我就有动力。我们可以勇敢的往前走,每天幸福浪漫的在一起。”
是啊,爱情就是这样的,有各种滋味需要去品尝,需要去经历。在爱情遇到问题也要勇敢的去面对去解决,才会有勇气走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