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外国爱情电影,(温馨、浪漫点的)男主角一定要帅!!! 最好有剧情介绍

求一部外国爱情电影,(温馨、浪漫点的)男主角一定要帅!!! 最好有剧情介绍,第1张

《野孩子》不错,亚历克斯·帕蒂弗主演,绝对的帅男。

今年还要上映一部《野兽男孩》,一个花·花公子帅哥变野兽的故事。

《歌舞青春》就不说了,绝对的经典。扎克·埃夫隆超级帅,《重返17岁》也由他主演。

《纳尼亚传奇2、3》,本·巴恩斯主演,一个地道的英伦帅哥,《道林·格雷》拍得很迷乱,男女都爱他。

鲁伯特·福兰德是一个英国帅哥。新版的《傲慢与偏见》他在其中饰演男配角,戏份不出众。2004年他和德普合作过《浪荡子》,不过不适合想纯洁的或者未成年人观看。

汤姆·威灵虽步入中年,但还是很好看,他就是《超人前传》里的超人“接班人”虽然没有老找人帅,不过也算惹眼了。《儿女一箩筐》家庭喜剧中也有他的参演。

《摇滚夏令营》男主角虽然帅气,但是**本身很糟糕,没有什么观赏价值。

《平民天后》希拉里 达芙 主演,男主角是个意大利男孩,很帅气,但是是个反面角色。**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切斯·克劳福美国阳光大男孩,《绯闻女孩》中的主演,对于**嘛,他大多出演的是恐怖和惊悚片。

麦切·赫威 很帅,而且帅的很另类,他最帅的时候是一头银发,他主演美国青春剧《皮囊》,不过不主张好孩子看这部电视剧,呵呵,如果是和我一样的重口味,那就

《青春爱欲吻》里面的兄弟非常帅,尤其是弟弟,非常英伦范。新片《海扁王》弟弟演一个愣头青,气质变化很大,没看出是同一个人,真稀奇。

七夕节,听三对夫妻讲述“中国式浪漫”背后的故事!中国式的爱情是怎样的?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等,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什么是中国式爱情呢?所谓中国式爱情就是我华夏人五千多年来的爱情价值观,也是各位看官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观。

中国式爱情,有的人的爱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人呢,喜欢红尘之中寻找一缕幽香,有的人喜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然,千姿百态的爱情构造出许许多多绝世佳作,有金庸笔下小龙女和杨过的神雕侠侣,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蝶成双。

中国式爱情有很多,有的是相濡以沫,有的是轰轰烈烈。老一辈的爱情通常是相濡以沫,我认为他们的爱情其实已经化成为亲情,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彼此在一起生活,互相照顾对方,让自己有一个伴,让自己的余生能和了解自己习惯的人在一起生活。

       中年人的爱情可能是在一起为自己的小家庭添砖加瓦,尽心竭力,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中年人之间的爱情就更加含蓄了,只是我为你赚钱养家,你为我洗衣做饭,和相互关心爱护。不同于青年爱情的吵闹,中年人的爱情更为成熟。他们的喜欢,体现在五方面: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及了解。爱的核心要素是给予,其他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及了解。真正的爱,其动机是付出和分享的欲望。

年轻人的爱情就显得尤为轰轰烈烈,年轻人之间在一起要讲究志趣相投,理想信念相近,要一起进步,一起努力,还要相互包容理解对方,还要要激情和荷尔蒙。年轻人的爱情是我比较向往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洛维兹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俄国钢琴家

生平概略

霍洛维滋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俄国基辅,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曾在基辅的贵族音乐学校里受过钢琴训练,家境富裕。四岁便由妈妈启蒙开始学钢琴。平时除了一般课业外,他常与同学一起玩各式各样的音乐,联弹、室内乐、歌剧、交响乐,接触各式音乐。霍洛维兹在11岁时,曾透过叔父的安排跟俄国钢琴家史克里亚宾会面。在听过霍洛维兹的演奏后,史克里亚宾对他母亲说:「这个小孩将来会是个钢琴家。不过,一定要给他完整的教育,不要只懂音乐,生活各个层面都要兼顾。艺术的范围很广,除了音乐还有绘画、文学、甚至哲学,这样,他才会成为一个有深度的音乐家。」

原本,霍洛维兹想成为一位作曲家。1920年他於基辅音乐院毕业时,俄国大革命野火燃烧到基辅,富裕的家庭被视为资本阶级而被破坏殆尽,家里的财产全部被充公,家庭经济顿时陷入绝境。17岁的霍洛维兹只好提早展开他的职业演奏生涯,开始以开演奏会来赚钱贴补家用。起初,刚开始演奏时,由於知名度尚未打开,他的音乐会并不受到大家的注意,音乐厅观众席几乎是空的;后来情况虽然渐渐好转,但也常常只有半场的观众人数而已; 渐渐 知名度打开, 所到之处受到许多爱乐者的欣赏。 有一年的冬天,他光在列宁格勒就举行23场音乐会,弹了200多首曲子,俊秀的外表,加上演奏时的强烈震撼力,在列宁格勒成为无人不知的风云人物。乐迷疯狂的程度,可媲美当今的偶像歌手;有八名少女更组成 "绿衣团"跟著他到处巡回。对於自己早先从几乎是空的音乐厅,到后来全满的观众席之间所经历的这一切,霍洛维兹觉得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再恰当也不过的事了。

后来,霍洛维兹认识了密尔斯坦,两人常常一起举行合奏会,再加上霍洛维兹的妹妹跟另一位大提琴手,便成为俄罗斯几个大城市里家喻户晓的四重奏团体。几场音乐会下来,20岁时,霍洛维兹又以「电与光的钢琴家」扬名全国。当时还有一批身穿绿衣的少女组成啦啦队,只要霍洛维兹举行演奏会,她们一定到场加油,为他鼓噪助威。后来,这些女孩得悉霍洛维兹要离开俄国到欧美闯天下,这下她们可慌了,便打定主意要留下一点纪念品。於是在某场演奏会后,女孩们来到后台,一拥而上把霍洛维兹团团围住,人手一剪,把燕尾服喀擦乱剪一通,再把这些战利品平分成八条,各与一朵黑玫瑰配戴在绿衣上,以示悼亡之意。

霍洛维兹一直憧憬要离开祖国到欧美打天下,1924年,经纪人Alexander Merovitch 看中他,想介绍他到欧洲表演,1925申请出国不过,却遭到阻碍。后来他的父亲想出以要到德国科隆拜Schnabel 为师的申请理由,才得以获准过关。当霍洛维兹把自己攒来的五千美金藏在鞋底准备出境时,站岗的卫兵狠狠地盯住他说:「别忘了祖国!」虽然霍洛维兹从来没忘了祖国,但是这一次离别出国境,要等到整整六十年以后,霍洛维兹才有机会光荣回到俄国。

欧洲时期

霍洛维兹刚到欧洲时,小有名气,从早到晚都在赶音乐会。在德国开了几场叫好不叫座的音乐会;当他到德国汉堡时,正好有一个机会成为他一生的转捩点。当时有一位经纪人临时找他代打,在没有排演的情况下,请他代替昏倒的知名女钢琴家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两小时后,音乐会开始,指挥霍布斯坦被霍洛维兹的弹奏方式吓到了,他跟著霍洛维兹的拍子来指挥,直到整首曲子结束。当演奏会结束,所有听众歇斯底里地叫喊,几乎要把音乐厅掀翻了!汉堡当地的乐评也对当晚的音乐会佳评如潮。

美国时期

到了美国,又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让霍洛维兹一举成名!不过这回是跟指挥家毕勤合作。纽约时报乐评家将这场演出称为「键盘热烈冒烟的演出」。

1932年,指挥暴君托斯卡尼尼决定启用霍洛维兹,与纽约爱乐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皇帝'' 。 音乐会结束的餐会中他认识了未来的伴侣---托斯卡尼尼的女儿温达。8个月后,俩人於1933年圣诞节前夕宣布结婚,霍洛维兹成了托斯卡尼尼的女婿,也转变了他的一生。从那时候开始,霍洛维兹的演奏生涯就逐渐保持在高峰状态,他更藉多次退隐与复出来制造话题,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温达终身扮演著霍洛维兹的伴侣、侍从、和第一线的乐评,直至1989年霍洛维兹去世为止。

霍洛维兹被称为拉赫曼尼诺夫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他有几次机会演奏给当时已颇有名气的拉赫曼尼诺夫听,他曾经形容说'' 他把整首曲子吞下去了''。

霍洛维兹跟拉赫曼尼诺夫是怎麼认识的?这就要从小提琴家克莱斯勒的一封信说起。克莱斯勒曾写信告诉拉赫曼尼诺夫说:「有一个年轻的俄国钢琴家用过去从来没有听过的弹法弹你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你应该见见他。」就这样,霍洛维兹一到美国就接到拉赫曼尼诺夫的邀请,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时常一起到纽约史坦威钢琴公司的地下室练琴,终其一生都维持非常亲密的关系。当拉赫曼尼诺夫完成他的经典名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霍洛维兹正好在瑞士,每当他完成一段变奏,就会打电话到瑞士告诉霍洛维兹,由此可见两位巨匠深厚的情谊。

霍洛维兹曾4度退出表演舞台,时间分别是:1936-1937、1954-64、1968-1974、1983-1985。他退隐的理由很简单,他说:「我受不了一个礼拜旅行五天的劳顿,在火车上、旅馆里,吃不好、睡不著。我像一辆该停的汽车,若不停下来,引擎就要烧坏了。一位艺术家若不断付出,他的内涵便会越来越空虚。」

第一次退隐 由於托斯卡尼尼、温达的严厉督促与压力,1936年,他毅然决定退隐潜修,去加深自己音乐内在的表达方式。1939年,於法国东山再起。

第二次退隐 1953年2月25日在卡内基厅举行独奏会后,又宣布无限期的退出舞台,但录音继续。十二年的退隐生活,一方面为了回复身心健康;同时也为了静下心,重新思考,建立自己的风格。他阅读了许多书籍,重新研究音色触键,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在此段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录音,哥伦比亚公司(CBS)为方便他录音,於1962年,在他家架设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只要他想要录音,可自己操控,或拨一通电话,录音技术人员马上到。

1965年3月19日记者会中,宣布霍洛维兹将於5月9日重返阔别12年的舞台。这场音乐会一扫过去乐迷的疑念,钢琴美声歌唱的迷人音色变化决不是靠录音的技巧。

第三次退隐 1968年为了满足各地乐迷,亲自策划一场在卡内基厅电视现场转播演奏会。之后,又因健康因素,第三度隐退。1974年第三度复出演奏会。这场音乐会,连远在欧洲的卡拉扬也前来聆听,此时霍洛维兹的音乐呈现非常个人主观的诠释方式。晚期的霍洛维兹,弹奏的音乐常被冠上太自由古怪,他的诠释常出乎意料,和一般我们认定或听到的版本不同,呈现给我们完全不同的音乐思想。

1968年后半,他已很少公开演奏,但家庭录音仍照常。1989年11月5日,因心脏衰竭逝世。

三度退出舞台

霍洛维滋为了自己音乐的更上一层楼,呈现给乐迷更丰富的音乐,三度放弃他大好的事业,潜心研究练习,这是一般演奏者很难办到的。 的确,在他退隐又再重返,每次都有对音乐更深层的表现。他在不同时期常弹奏相同的曲目,录音纪录他每段时期对乐曲思考的改变,我们可从不同时期的录音看到一个演奏家的成长。

弹钢琴的动作

现在坊间很容易便可以买到霍洛维兹的音乐会录影; 银幕上的霍洛维兹永远上身没什麼大动作或摇动,利用大脑控制两只手,做出变化多端的音色,没有任何夸张多余的动作。和现今许多''演音乐的"音乐家(及表情丰富、动作夸张,音乐听起来平淡无奇)相反。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观赏的,是不

未曾参加过比赛的钢琴家

霍洛维兹一生未曾参加过钢琴比赛,他觉得比赛根本不是音乐家参与的活动; 一个音乐家应走出自己的路,比赛只会扼杀这种行为。 一个音乐家应不断鞭策自己练习,不断的进步。 这或许可以提供许多学音乐的老师家长、学生思考--- ''比赛'' 只是鞭策学生练琴、更进步,得奖与否并不那麼重要。一个钢琴家的好坏,并不一定以比赛得奖为依规,波哥雷利奇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

史坦威钢琴的爱用者

霍洛维兹到任何地方演奏,均带著自己的钢琴,这是众所皆知的事情。 他有五台史坦威钢琴,分别是 CD186、 CD314 503、 CD223、 CD75、 CD443 (全由史坦威钢琴免费提供),他最喜欢的一台是CD314 503。史坦威钢琴并提供一个专属调音师Franz Mohr给他 Mohr为他调音20余年,霍洛维兹非常信赖他,Mohr没空替他调音,他宁可取消演出。霍洛维兹对钢琴的触键、音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个人的喜好; 他要求键盘重量比一般轻,弱音踏板也需仔细处理过。

敏锐的耳朵

霍洛维兹非常在意音乐厅的音响效果。 每到一个新的演出场地,他都会察看舞台上下所有状,仔细剔除他认为会影响音效的物体,包括布幕的高度跟卷法,对於钢琴应摆在舞台的哪一个位置,他亦要求严格;会不断的在演奏会前试弹,不停地要求舞台人员调整钢琴的位置,并查看舞台的各不为所有会影响音响的物体,找到他认为最适当的位置,常常把工作人员弄得精疲力竭。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曾为了这件事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从1965年起,卡内基音乐厅舞台地板上就一直有一个标有「霍洛维兹的螺丝孔」的字样。此法确实替大家省去找到「正确」位置的麻烦。也因为有如此敏锐的耳朵,霍洛维兹才能制造出如此丰富多变的音色。

曾在曼尼斯音乐院 Mannes College of Music (我的母校)任教

由於演出繁忙,霍洛维兹虽然在演奏上达到本世纪的高峰,但却后继无人,除了他脾气急烈暴躁,没有什麼耐性指导学生之外,他也觉得这辈子没碰过几个弹得还可以的年轻人,在他一生中正式成为他的门下子弟的只有六人,且都只是短暂的指导。我意外发现,不热中教学的他,居然曾经在我母校曼尼斯音乐院任教。霍洛维兹教学时很少示范,因为他始终认为:示范会抹杀学生的想像力。他发现,现在音乐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每一个弹起来都很相似,常常分不出谁是谁,他觉得这是示范跟模仿太多的缘故。霍洛维兹认为:只有知道自己如何去指导自己的人,才可能会有成功的一天。

有一次他在广播里听到一段钢琴演奏,一边听一边想,这个年轻人弹得还算不错,但是应该可以再好一点。一会儿主持人报出演奏者的名字,没想到正是霍洛维兹他自己!霍洛维兹之所以不听自己的演奏,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听了以前的演出,就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模仿,这对音乐家来说是很危险的。

曾霍洛维兹的小指

如果你仔细看过霍洛维兹演奏时的照片,会发现他的指法非常独特。他手指平放在键盘上,看似肌肉僵硬,尤其是右手小指翘起,好像肌肉紧张一样。这跟学校教的标准指法正好背道而驰。不过他的双手力道惊人,能弹出如雷贯耳的声响,也能够弹出最后一排听众清楚感觉到的弱音。他对踏瓣的运用也非常特别,例如:他演奏李斯特作品时,常常不用踏瓣。

不听自己的演奏

霍洛维兹语录

1 「弹钢琴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一件事。」

2 「贝多芬的音乐是可以改进的,乐谱并非圣经。」

3 「由於我弹奏得非常清晰,一有错你就听得出来。如果你要我只按照音符来弹,不特别强调音色的强弱,那我绝对不会弹错。永远不要害怕,放胆去做。永远不要仿效别人,不必求人提供意见,自己弹吧!」

4 「如果我有什麼缺点,那就是我需要人爱。我不需要向别人说我弹得多麼美妙,我自己知道。我公开演奏,是请观众爱我。我出场时面露笑容,我感到快乐。我和你一样,不同的是我不必买票。」

5 「每次走上舞台,我就感觉自己是君临一切的国王,是全场的主宰。」「我是将军,我的兵就是琴键,我的任务就是要指挥这些琴键。」

6 「当我对著钢琴哭泣、欢笑,也希望听众能跟著我一起喜怒哀乐。」

7 「听众付钱,他们想聆听并观赏一些美学的事物。」

8 「唱片是一种回忆,是一张印有风景画的明信片。」

9 「我认为歌剧是音乐的根源,音乐最重要的就是歌唱。」

霍洛维兹论其他音乐家

1 「莫札特是个敏感热情的人,他有著各种不同的情绪,而他把这些感情都表现在音乐中。由此可见他是个十足的浪漫作曲家。」

2 「我认为李斯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巨匠,最了解钢琴性能的就是李斯特。」

3 「萧邦对於我们了解钢琴这个乐器有非常大的贡献,他是一个只为钢琴而存在的作曲家。尤其是他的练习曲,对现代的钢琴来说非常困难。」

其他人对霍洛维兹的评语

1 乐评家哈洛德‧荀伯格:「霍洛维兹这种光彩夺目的演奏法,音响强烈厚重颇具炮弹似地抛射力,无人可以企及!」「海飞兹至少有一个华丽的继承人-帕尔曼。然而当霍洛维兹停止演奏时,没有人能继承他!」

2 小提琴家密尔斯坦:「霍洛维兹是举世无匹的,他可能常常出错,但你不能说尼加拉瀑布有错。」「别的钢琴家是香水,但霍洛维兹是制造香水的『香精』。」

3 钢琴家兼指挥家伯恩斯坦:「我和霍洛维兹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弹出了乐谱上的百分之百,而我只弹出了百分之七十而已。」

要说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张幼仪。虽然他们是在徐志摩中学毕业后结婚的,但当时张幼仪只有15岁。他们婚前从未见过面,所以他们通过介绍结婚了。当时大部分都是听父母的话,结婚的时候两家人都很满意,因为家庭条件差不多,彼此很合适。

徐志摩

张幼仪18岁给徐志摩生了第一个儿子。不久徐志摩出国留学,张幼仪跟随爱人到英国陪他去。但是好景不长。徐志摩遇到了他的第二个爱人,也就是林。他们一见钟情,想尽快结婚组建家庭。于是徐志摩向怀孕两个月的张幼仪提出离婚,两人的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当徐志摩回头去找林的时候,林也回中国去了,这事就不了了之。他在感到孤独和心灰意冷的时候遇到了他最后的爱人。最后,他遇到了陆小曼,不久他们结婚了。并没有持续多久。陆小曼花钱大手大脚,大手大脚。不仅在家里和徐志摩大吵大闹,不思悔改,还整天和别人混在一起无所事事。徐志摩只好在外打拼,补贴家里的钱。直到徐志摩意外去世,陆小曼才幡然醒悟,重新做人。这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直到空难去世,他的爱情才算完美。

徐志摩的女人

徐志摩是现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歌,如再别康桥,她是睡着了等。

他的诗很浪漫,人更深情。在他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中,徐志摩的生命中有过三个女人,她们都有着不断斩乱的感情。

首先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张幼仪出身名门,属于大家闺秀。她美丽、温柔、端庄、贤惠。十五岁时,她嫁给了当时还不知名的徐志摩。婚后,她留在老家伺候公婆。她深爱着徐志摩,从未离开过徐的世界。不幸的是,七年之痒后他们终于离婚了,他们的和平离婚轰动一时。离婚后,张幼仪先在大学教书,后担任女子银行副行长,还和许家一起经营生意。后来,她给徐志摩的父亲最后的死,并帮助徐志摩出版他的文集。

林是徐志摩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人。林是著名的建筑师和诗人,家世显赫,才貌双全,在建筑上颇有成就。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时,感觉自己好像恋爱了。他们相遇后,频繁地通信,徐志摩疯狂地追求林,但最终他们没有在一起。徐志摩去世后,林一直保存着飞机失事时拿回来的碎片,直到去世。这可以从她对徐志摩的记忆中看出。

陆小曼是徐志摩最后一个重要的女人。她也出身名门,多才多艺。虽然她和徐志摩的婚姻并不幸福,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在一起,徐志摩也尽一切努力保护她。她可以说是真的得到了徐志摩。徐志摩英年早逝后,陆小曼发誓不再结婚,保留了徐夫人的身份。她的态度令人钦佩。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交织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徐志摩笔下的女性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徐志摩的灵魂伴侣

现代诗人徐志摩一生最渴望爱情和诗歌,但很多人认为他最成功的诗歌是他的生活。徐志摩曾说过一句既诗意又伤感的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去拜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有幸得到;不,我的生活。”徐志摩的灵魂伴侣是林。

林的照片

徐志摩与林相识于英国。那时,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林随父亲游历欧洲。两个才华横溢又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相遇并相爱了。但为人诟病的是,此时的徐志摩已有家室,妻子张幼仪是名门望族,早已生下一子。得知徐和林相爱,张幼仪也来到英国,希望挽救她的婚姻。然而,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却坚持要和林在一起。甚至在知道张幼仪怀孕的情况下,向张幼仪提出离婚。生下徐志摩的第二个儿子后,坚强隐忍的张幼仪毅然签了离婚。

再次单身的徐志摩没有得到林的终身婚约。相反,他们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徐志摩和林更像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徐志摩回国后,遇到了朋友的妻子陆小曼,并与陆小曼热恋结婚。林与梁思成,青梅竹马,一同赴美求学,最终嫁给梁思成,成为梁启超的儿媳妇。后来,他们虽然经常通信,共同组织和参与新月诗社的活动,但始终没有跨越男女界限,而是保持着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准备去听他的灵魂伴侣林在北平举办的讲座。飞行途中因大雾导致飞机失事身亡,两人的感情纠葛和交流也就此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23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