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个古代文人嗜酒的故事,围绕故事分析文人嗜酒的原因

讲述一个古代文人嗜酒的故事,围绕故事分析文人嗜酒的原因,第1张

代文件喝酒的故事多啦,比如说李白的故事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爷是酒中仙还有宋太祖的典故"杯酒释兵权"和三国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的短歌行什么的,算的上是个文韬武略的人了吧至于故事应该自己根据典故从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不是千篇一律的,语言的魅力不于本身,而在于他的内涵,相信你的内涵一定与众不同的

中国文人多以天下家国为己任,以功名富贵为荣耀。而在现实中,白发老童生很多,挤进官场者也并不一定能步步高升,遭贬遭放者屡见不鲜。那些身居官位的,越有抱负,困境也越多——困境,也就是所谓的穷。穷怎么办?孟子早就为他们准备了一件体面衣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好像更应该保持高尚的节操。但穷毕竟不是自己的初衷,不是自己的理想,而是理想的失败。

  失败本来是想不开的,是通向悲剧意识的,但中国人文偏要在想不开出想开,从逻辑的通达到情感的怡然。人们往往引入一些能使自己心情平静下来的元素,或者通过某种价值的转移,寻求心理、情感的适度补偿。这些元素实际上消解了悲剧意识,内当事人内心平静下来。中国文化里这类消解元素系统地建立和发挥作用,大概也是造成中国悲剧意识之柔性的原因之一。这些消解悲剧意识的元素中,最为生活化的莫过于酒与梦了。

  酒,相传是禹时期仪狄发明的。中国文化是一个重视饮食的文化,哲学思想与饮食相关,人生快乐与饮食相连。从那时起,酒便成了高级饮食方式的必须和重要组成。殷周的青铜器中很多是饮食之器,而酒器占据了相当数量。无疑,饮食反应了一种人生之乐,酒是人生快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饮食之乐中,菜肴之乐是一种纯生理的快意,而酒之乐,既有生理的快意,更有精神上的愉悦。酒的醉意给中国文人带来摆脱平常束缚的解放感:一方面是“忘”,忘掉自己的实际处境,也忘掉了在实际处境中日常理智对人的束缚,敢于做一些平素不敢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全神”,只有摆脱了现实的各种束缚和顾虑,人的精神方能得到真正的舒展。正如曹植《酒赋》中所说的:酒宴之中,人们进入醉境之时,“质者成文,刚者成仁,卑者忘贱,窭者忘贫”。

  酒中的真味使中国文人体悟到了文化当中的某种盈虚之道,以决心在伪乱之世独善其身,显示出一种高风亮节知天命的人格力量。但酒毕竟只是悲剧意识的缓解,无法从根本上把悲剧给消解掉,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李白所体验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怎么办呢?欧阳修、辛弃疾、陆游等人除了用酒,还用自然山水来消解自身的悲剧意识,另外一些人则将“梦”作为了更让自身沉醉的精神家园。

  中国文人的悲剧意识起于理想的追求与失落。当明知不可能实现还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时,就必然没有实际的行动,只剩下“想”。这种想是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理想,又是非常真实的个人心理现实。当一种思想不能付诸行动,而只能萦绕在心头的时候,梦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东西,就到梦中去实现。求仙不成的李白“梦中往往游仙山”,而且在梦中确实看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辛弃疾复国难遂就梦中打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李商隐也曾梦见温柔房里“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绿芙蓉”。以梦来实现愿望,不是一种真正的实现,而是一种补偿性的实现,也是一种虚幻的实现。

  求梦之前,是梦与现实的对立;梦醒之后,仍然是梦与现实的对立。以梦来实现现实的理想,说明现实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梦。古人的“梦,想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用之于悲剧意识,恰好说明梦与想的一致,以及想和梦与现实的对立。想,是人在现实中的愿望和理想,想不能实现而转化为梦,意味着对现实追求的某种离弃,把对现实的追求变成对梦的追求。这样,梦就消蚀着、麻醉着、替代着古代文人的现实追求——他们都想消解自己的悲剧意识,想给自己在现实中找不到安顿的愿望找一个非现实的安顿之所。梦与梦前的现实比较,它满足了现实不能满足的愿望,从而是实现悲剧意识的一种补偿,一种安慰,一种缓解,一种镇定。

  当然,梦与想相一致,它除了表现为对现实追求的放弃以外,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功能,即表现为对现实追求的执着。不过这种追求的执着,更多的是一种沉醉,仍然是基于悲剧意识的一种消解。当这种悲剧意识无法得到合理消解而走向对现实的厌倦、轻视的时候,那么基于理想的梦便开始延伸到基于人生的“人生如梦”——悲剧意识开始在现实中挣扎和沉沦——这,在市民性说唱文学中大量表现出来。

  明代后期,一方面是汹涌的浪漫洪流,深厚的悲剧意识,另一方面是同样深厚的人生如梦的感受。这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表达了失败的无意义,而且表达了成功的无意义;不仅表达了仕途险恶的无意义,而且表达了仕途通达的无意义。《南柯记》中,淳于芬被逐出大槐安国,醒来方知是梦;《邯郸记》中,卢生享尽富贵美色因病而忘,醒来方知是梦。这里一切的一切,功名、富贵、争斗、努力、性爱……都无意义。这是建立在人生的大悲剧上的超越一己之身的时代和文化的悲剧。人生在世尽管无意义,还必须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以人生如梦为一付精神止疼药来麻醉自己。

  后来的《桃花扇》是用人生如梦来缓解巨大的文化性的悲剧意识,《红楼梦》也是如此。然而,梦和酒一样只是一种缓解物,在《桃花扇》和《红楼梦》中,人生如梦的轻烟已经无法遮住悲剧意识的巨大实体了。

一 龙飞凤舞

1 远古图腾

2 原始歌舞

3 “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铜饕餮

1 狞厉的美

2 线的艺术

3解体与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1 儒道互补

2 赋比兴原则

3 建筑艺术

四 楚汉浪漫主义

1 屈骚传统

2 玲琅满目的世界

3 气势与古拙

五 魏晋风度

1 人的主题

2 文的自觉

3 阮籍与陶潜

六 佛陀世容

1 悲惨世界

2 虚幻颂歌

3 走向世俗

七 盛唐之音

1 青春·李白

2 音乐性的美

3 杜诗颜字韩文

八 韵外之致

1 中唐文艺

2 内在矛盾

3 苏轼的意义

九 宋元山水意境

1 缘起

2 “无我之境”

3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4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1 市民文艺

2 浪漫洪流

3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4 绘画与工艺

我推荐你最好是看有的版本的,84年第一次印刷的也行

楚地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也孕育出富于幻想和浪漫色彩的风格。庄子屈原皆为这一风格的代表者,但庄子是哲学家、思想家而兼文学家,屈原则是政治家、思想家而兼诗人;庄子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的平民知识分子,屈原则是身仕左徒、三闾大夫并为楚王近臣的同宗贵族。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庄子和屈原虽然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虽然在批判现实、崇尚人格美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1.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和庄子都生活在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是当时才华横溢的学者,然而两人的政治态度迥异。

屈原是濡染着民族精神成长起来的民族诗人,楚民族独特历史发展进程所形成的热爱祖国、顽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出了他的爱国激情、耿介人格和奋斗不息的抗争勇气;贵族的出身又使他对宗国的感情更为深挚浓烈,可以说屈原的一生都在为立德、立功、立名而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国势的兴衰,所以才会在楚都被破,眼见报国无望时才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受老子思想影响较深,他一生追求的是人生完美,就是超功利的顺应自然的自由人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观。庄子一生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其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这点和屈原的“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倒是不谋而合。但庄子出于对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不满,对政治始终抱着一种疏远和冷峻的态度,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一种反抗的不合作的态度,庄子的这种政治态度可以从以下这段话中明显地看出来:“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正由于二人不同的政治态度,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屈原作为一个受时代理性精神激荡而觉醒较早的诗人,对祖国的现实、民族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江河日下的国运使他忧心如焚;对弥漫于朝野上下的贪婪愚妄之风和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他切齿痛恨;对自身价值和所坚持的理想的自信,使他对自己的遭遇愤慨难平。屈原虽“以道自任”,但超乎寻常的忠诚换来的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局。对宗国的眷恋,对国君的深情,对时不我待的感伤,对忠贞而被放逐的委屈,对重新起用的希冀,种种忧怨,郁结心头。这种情绪在诗人胸中激荡冲撞,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于是就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上郁愤缠绵的风格。

同屈原不同,庄子为文的目的主要不在社会批判,而在为困境中的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只是内心炽烈愤激之情无法掩抑的自然流露,洒脱超然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庄子不像屈原那样执着于政治理想,而是致力于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对人生困境的超脱,这样就形成了庄子浪漫主义创作上冷峻超然的风格。

2.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

由于庄子、屈原的政治态度不同,同样也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屈原的诗篇中,始终充满着奋发向上的入世精神。作为屈原浪漫主义精神核心的“美政”理想跳荡于屈原的壮丽诗篇中。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来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志向、忧患、理想等内心世界的感情,抒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是屈原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而庄子的作品始终葆有平民知识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我们读《庄子》,常常感到好像在读声讨黑暗现实的檄文,对鼓吹“圣、勇、义、知、仁”的圣人,庄子认为是“利天下也少”,“害天下也多”,主张“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月去箧》),对国君、诸侯表示了极大的憎恶。在《列御寇》篇的一则寓言中,庄子更揭露宋国政治的黑暗是“非直九重之渊也”,揭露宋王的残暴与乖戾是“非直骊龙也”。尽管在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中杂有厌世、避世、混世等消极因素,并含有某种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但是其愤世精神是贯穿于庄子一生的。此外,庄子的浪漫主义,更多地歌颂自然,批判人的异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探索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突出精神。

3.庄子的文章属于消极浪漫主义,屈原的作品属于积极浪漫主义

庄子主张“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也”,他的作品主张人们采取避世的态度,显然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就《庄子》的思想内容来说,其消极成分确实很多,所以我们说庄子的浪漫主义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然而《庄子》的思想内容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我们还应该看到其隐匿于“天”、“道”之中的积极内容,如对于客观自然规律的依循与尊重,对暴君政治的揭露,对仁义礼法的蔑视等。我们应对其思想内容做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吸取其有益的东西。

屈原则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始终想用“美政”来改造楚国,反复表达“九死未悔”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决心,申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和光明的进取精神,这都显示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色。

4.屈庄浪漫主义文学对我国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是他的爱国思想感情和高洁的品格。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的斗争中,人们总是以屈原为榜样,从那里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屈原的精神和品格始终为后人景仰,从端午吃粽子,挂艾草的传统中就可见一般。二是屈原继《诗经》之后所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从古至今,影响了无数的大文豪。如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诗歌中的浪漫精神,明显属于对屈原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鲁迅曾称赞屈原的《离骚》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庄子》散文则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诗、词、文、赋、小说诸方面都有庄子浪漫主义的痕迹,诸如宋玉的赋,贾谊的文,魏晋时期阮籍、陶渊明的诗、文,唐宋李白、苏轼、王维的诗、词、赋,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乃至现代郭沫若的诗,深受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对次,鲁迅也曾说过:“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先秦文坛上,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一为散文巅峰,一为诗歌极顶,它们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洪流中的巨江大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8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